德爾塔火箭相繼謝幕飛,最後榮耀獻給美國軍方

2021-03-01 三體引力波


今天上午,美國老牌發射商ULA如期射出一枚德爾塔4中型火箭,發射環節精準無誤,搭載一顆高達4.24億美元的美國軍用通信衛星。

這是該款火箭謝幕階段倒數第二飛,最後的榮耀就此快閃,直至今夏7月25日謝幕飛,全都獻給美國軍方。

發射時間:

美東時間3月15日20:26,北京時間3月16日8:26。

處在既定發射窗口期區間(18:56~21:05)。

發射地點:

美國佛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航天發射中心第37B發射位。

該發射位迄今為止總計發射39次,最著名的包括首發土星1號火箭(1964年)、部署帕克太陽探測器(2018年)。

發射任務:

任務代號:WGS-10——為美國空軍部署第10顆WGS全球寬帶通信衛星。

該衛星重約6噸,造價高達4.24億美元,設計壽命至少14年,採用液體燃料主發動機和等離子推進器,屬於地球同步軌道衛星。

美東時間3月15日21:02,北京時間3月16日9:02,即火箭升空36分鐘後,第二級釋放了WGS-10衛星,部署至433 X 44315公裡的橢圓形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該衛星需要耗時4個月,才能最終飛抵預定軌道。

發射商:

聯合發射聯盟ULA,美國「國企型發射商」,2006年由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太空部門合併而成,長期壟斷美國軍方、政府部門發射市場,直到2016年軍方份額被SpaceX撕開一角。

ULA號稱美國最安全可靠的發射商,現役兩款系列火箭阿特拉斯5、德爾塔4,成功發射率分別高達98.73%、97.43%。

相比之下,SpaceX獵鷹9號火箭成功率97.10%、中國最主力火箭長徵三號成功率94.54%。

運載火箭:

德爾塔4中型火箭(Delta 4 medium),也寫作Delta IV,譯成三角洲4中型火箭。

箭高66米,直徑5米,採用兩級模式,屬於中型運載火箭,近地軌道LEO運力:11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力:4噸。

從2002年11月20日首飛至2019年3月16日,德爾塔4中型火箭迄今為止總計發射過28次,成功率100%。平均每次發射費1.64億美元。

不過,這次任務也是該款火箭倒數第二次發射,最後一飛將在今夏7月25日,為美國空軍部署一顆新一代GPSIII-2之後退役。

這不禁讓人想到去年退役的德爾塔2型火箭,2018年9月15日最後一發。不管曾經風光幾何,只要不進不取,難逃不被淘汰的命運。

德爾塔II型火箭今晚謝幕飛,第100發連續成功發射

另外,德爾塔4還有一款重磅衍生版,這就是德爾塔4重型火箭Delta IV Heavy,全球現役第二強火箭。

箭高72米,類似重鷹火箭三枚捆綁式火箭,近地軌道LEO運力:28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力:14噸。

曾經發射過著名的獵戶座飛船測試飛行(2014年)、帕克太陽探測器(2018)。迄今為止總計發射11次,成功率90.90%。平均每次發射費3.5億美元。

儘管德爾塔4重型不會像德爾塔4中型那樣,很快退出歷史舞臺,但目前已確定的未來發射次數也是屈指可數,2020~2024年4年間只有5次發射任務,全部來自美國國偵局NRO訂單。預計2024年也將謝幕。

為啥接連退出歷史舞臺?

根據ULA官方解釋,為了削減成本,精簡體量,提高競爭力。

要知道,ULA既繼承了波音、洛·馬的硬核技術,同時也承襲了航天巨頭的官商壟斷體制和大公司病,長此以往的結果可想而知……

僅在2013年,ULA就從美國空軍手裡拿到110億美元發射合同,發射費高達4.6億美元/次,而同時報價的SpaceX只有9000萬美元/次。因此遭到競爭對手的強烈抗議。

誰都能看出,以太空快遞一哥SpaceX為首的新一代商業太空公司來勢迅猛,勢不可擋。無論安全、可靠、技術、成本、效率,還是公眾形象、品牌影響力都更勝一籌。

所以,逼迫得ULA這種老牌巨頭不得不揮刀自宮,要麼自我改變,要麼被人革命。最終,ULA不得不承諾,平均發射價逐步降到2.25億美元,直至降到1億美元。


刷新發射數據:

相關焦點

  • 多次推遲、兩次中止後,美國「德爾塔4」火箭發射升空
    當地時間12月10日晚,美國聯合發射聯盟公司(ULA)的「德爾塔4」重型運載火箭在美國佛羅裡達州成功升空。此次發射計劃曾數次推遲,包括兩度自動中止,推遲了3個多月。據美國「太空」新聞網(space.com)當地時間12月10日報導,此次發射火箭為ULA發射的第12枚「德爾塔4」重型火箭。該火箭於美國東部時間12月10日20點09分(北京時間12月11日9時09分)在位於佛羅裡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基地發射升空,執行美國國家偵察局(NRO)的NROL-44號間諜衛星的發射任務。報導稱,並不清楚這枚衛星將執行什麼任務。
  • 馬斯克透露更強火箭細節
    四筆商業發射訂單重型火箭一般使用機會不多,「獵鷹重型」的競爭對手「德爾塔4」重型火箭平均一年才發射一次,「獵鷹重型」能否有更多的出場機會尚不得而知。但根據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官網列出的任務表,「獵鷹重型」目前已接到四筆商業發射訂單。
  • 中國火箭發動機怎樣?真實水平不敢相信
    RD-180目前應用於美國的宇宙神5號運載火箭。而就參照的美國SLS登火火箭而言,其氫氧發動機為原用於太空梭的RS-25D發動機。RS-25D是一款上世紀70年代研製的可復用氫氧發動機,其地面推力189.6噸、真空推力232.4噸,NASA計劃在太空梭退役留下的RS-25D庫存用完後,一級發動機將改用RS-25D的一次性版本RS-25E,進一步降低費用。
  • 解讀 | 重型獵鷹火箭的第三次成功
    美國航天技術水平領先世界各國,其宇宙神5和德爾塔4火箭使用氫氧上面級,具備直接將衛星送入靜止軌道的能力,但也只用到3次點火。俄羅斯倒是有點火次數更多的上面級,但無論是微風上面級還是弗雷蓋上面級,都使用常溫自燃推進劑。和它們相比,重型獵鷹火箭使用半低溫的液氧煤油推進劑,第二級還要進行4次點火,而且首尾點火時間間隔長達3個半小時,其難度是空前的。
  • 核反潛火箭/飛彈
    1962年「劍魚」試驗中使用核深水炸彈的「阿斯洛克」為對抗美國的核潛艇,上世紀60年代初,蘇聯開始研製核反潛火箭,該型火箭由陸軍核戰術火箭「蛙-7」改進而來,其蘇聯代號為RPK-1「旋風」,北約代號SUW-N-
  • 中美衛星相繼爆炸出事,又是美國搞的鬼?
    圖為解體衛星中美在阿拉斯加展開對話的同時,太空兩聲巨響打破平靜,中國和美國的衛星相繼爆炸出事,雖然大部分人認為是太空垃圾碎片碰撞導致解體
  • 前蘇聯最後的榮耀——暴風雪號太空梭,一個帝國興衰的縮影
    蘇聯的航天功臣科羅廖夫很早就將RP-318滑翔機安裝上火箭引擎做試驗。20世紀60年代,米高揚設計局設計了一種可重複使用的小型飛船螺旋(Spiral)號,它由超音速飛機發射,發射後則由自備的捆綁火箭作動力源。上世紀70年代初,美國制定了研製太空梭的計劃,並將其列為載人航天的首要項目。
  • 921工程:我們也曾提出中國的重型獵鷹火箭,可惜未被選中
    聲明:除《踢館》外,講武堂所刊登文章均為授權轉載,目的是提供多樣化看問題的視角,不代表堂主完全認同文章觀點美國重型獵鷹騰空而起現在美國聯合發射聯盟已經坐不住了,反覆強調下一代火神火箭的最強型號運力比現有重型德爾塔4火箭還要高30%,歐洲和日本也在分別研製阿里安6和H-III火箭應對獵鷹火箭的衝擊。重型獵鷹衝擊波餘震未消,再對比長徵五號的失利,我們中國航天處境比較尷尬。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我們曾和自己的重型獵鷹火箭擦肩而過。
  • ULA下一代火神火箭一級抵達卡角測試,安裝藍色起源的BE-4液氧甲烷發動機
    本周六,ULA/聯合發射聯盟的下一代火神火箭的全尺寸芯級火箭抵達卡納維拉爾角,這枚芯級火箭安裝了兩臺藍色起源製造的BE-4液氧甲烷發動機。
  • 波音研發「火神」火箭全面替換現役發射平臺
    「火神」火箭預計在2019年首次亮相飛行據國外媒體報導,波音公司已經正式公開拒絕了航空噴氣-洛克達因公司收購美國聯合發射聯盟火箭製造商的請求
  • 關注 | 美國「史上最強」火箭,首飛日期一再推遲,到底有何顧慮?
    據美國太空網報導,NASA監察長辦公室10日發布報告顯示,該火箭及獵戶座飛船的無人首飛任務將由2019年推遲到2020年,而載人飛行任務最早要到2022年才能實施。    SLS的研製經歷了美國小布希和歐巴馬兩任總統,川普上臺後,看到了享受前人成果的希望。2017年,他籤署了就任後首項航天政策指令,明確表示美國將重返月球,並最終實現載人探火。當然,這都要倚仗SLS的超強性能。
  • 聯盟火箭發射歐洲最高解析度光學間諜衛星,2020年最後一次發射
    12月23日,聯盟號 ST-A 火箭轉運至蓋亞那的發射臺12月23日,一枚俄羅斯生產的聯盟號 ST-A 火箭轉運至蓋亞那航天中心的發射臺。此後,地面部隊將法國軍方的 CSO 2間諜衛星及整流罩裝配在火箭頂部。最終的組裝裡程碑為周日的發射準備情況審查奠定了基礎。
  • 中國一個月內兩次火箭發射失敗,因缺少美國晶片?
    該報導還引用一位中國臺灣軍事專家的說法稱,中國火箭發展依賴美國晶片,但中美貿易戰後美國政府加強管制晶片出口,使中國的航天事業受到衝擊。《德國之聲》指出,相較新一代的長徵七號,長徵三號乙技術較為成熟、最新卻發射失敗,更受關注。
  • 缺少美國晶片導致中國連續兩次火箭發射失敗?美國去年發射故障因缺乏中國部件?
    該報導還引用一位中國臺灣軍事專家的說法稱,中國火箭發展依賴美國晶片,但中美貿易戰後美國政府加強管制晶片出口,使中國的航天事業受到衝擊。今年3月16日,我國的長徵七號甲運載火箭沒有成功把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成為我國2020年航天發射任務的第一次失利。
  • 小火箭 | 人類火箭與飛機的矢量推力技術
    (詳見小火箭的公號報告《深入探討|小火箭聊武器裝備的五項重要指標》。)無論是從民族情感角度,還是從戰略層面考慮,法國都絕對不可能放棄凡爾登。而對這一點同樣非常清楚的日耳曼戰車,決定讓法國人為這個小城流盡最後一滴血。在近一年的鏖戰中,雙方死亡超過25萬人,另有50多萬人受傷。從此,凡爾登戰役被凡爾登絞肉機這個更貼切的名詞所替代。
  • 我國現役最強的長徵五號火箭,在當今世界排名第幾?
    於是,人們開始往太空發射人造衛星、載人火箭等等裝備,去探索其它星球的秘密,利用太空空間以及高度優勢,為自己謀福利。火箭是航天工業的一個重要成就,正是因為有它的存在,人們才能實現人造設備的發射,才能讓航天任務順利被實施。而中國作為世界上的航天大國,在火箭的研究上也有著不菲的成績。就拿長徵5號火箭來說,作為中國目前現役運載火箭中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它在世界現役火箭中排名第幾?
  • 最強GPS偷師北鬥,有一點美國永遠無法趕超中國
    12月23日,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將一顆新一代GPS III導航衛星送入軌道,這是美軍第三代GPS體系中第一枚進入軌道的導航衛星,但進度其實已經拖延了4年之久。為了應對中國北鬥導航的競爭,美國不惜「偷師」北鬥,以升級現有GPS網絡,但有一點美國卻顯然無法趕超。
  • 民營火箭公司「天兵科技」完成數億元A輪融資,「天龍一號」明年具備首飛條件 | 早起看早期
    「天兵科技」宣布完成了數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融資由浙大聯創領投、載合投資跟投,將主要用於天兵科技「天火」系列HCP火箭發動機全系統熱試車,「天龍」系列液體運載火箭的首飛投產和人才隊伍建設。天兵科技是36氪持續關注的公司,主營業務是研製常溫綠色HCP液體推進劑、HCP火箭發動機和HCP運載火箭。據介紹,HCP是新一代火箭推進劑,兼具低成本、無毒無汙染、寬溫貯存、多次重複點火和深度變推等特點。天兵科技創始人康永來認為,商業航天發射追求的是低成本、高可靠性和快速形成規模化發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