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FM | 北川有聲書
否極泰來與德川家康的守望
上回我們說到,日本戰國第一名將武田信玄,用兵如神,節節勝利,「織田-德川」同盟,正面臨全然敗潰的危機。然而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轉機出現了。
看過很多的名人傳記,現代的,古代的。說老實話,好運氣,確實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戰國第一名將武田信玄從甲斐出徵時,就已經染病。至1573年2月,在攻佔三河國的野田城不久後,他因為過於勞累,病情惡化,不能再指揮作戰。由於主帥臥病,武田軍不得不在連戰連捷後,停下了西進的腳步,全軍被迫休整。
至4月初,因為信玄的病情一直未見好轉,武田軍決意放棄上洛,返回甲斐國。4月12日,武田信玄在還沒回到甲斐時,病逝於信濃國的駒場(此處已經是武田家的領地,所以信玄也不算是客死他鄉)。隨著戰國第一名將離世,信長和家康這對小夥伴,也抹了抹滿腦門的汗珠,大大地鬆了一口氣:他們總算是熬過了最艱難的時期。
神一樣的武田信玄死後,這個織田信長最強大的對手在尚未和他交手之前,就永遠消失了。而所謂的「信長包圍網」,也因為信玄離世而迅速崩壞。織德同盟非但沒有被消滅,反而越發穩固和強大了。到了1575年,織德聯軍又在長筱之戰中重創信玄的繼任者武田勝賴,武田家因此而迅速衰落,再也無力威脅織德同盟,當年清州城內兩個小夥伴頭上的天空,越發晴朗了。這再一次證明了前文所述的遊戲經典語錄:不怕God一樣的對手,就怕pig一樣的隊友。有了織田信長這樣靠譜的隊友,哪怕對手是神一樣的武田信玄,小夥伴們依然可以度過難關。
日本戰國第一名將武田信玄就這樣隕落了,留下了一個碩大的家業和一個還沒有準備好的接班人。關於他的故事,在德川家康系列結束後,我們會繼續聊聊這位日本史上的傳奇。
不過,隨著信長勢力的急劇膨脹,原本是平等的同盟關係,也漸漸變成了德川家半從屬於織田家,無論從年齡還是地位,家康都真正成了小弟。不過暫時看上去也無妨,大哥在前面吃肉,小弟在後面至少也可以喝湯,織田家的實力本來就比德川家強,信長也比家康年長,所以即使逐漸成了小弟,家康似乎也沒什麼不滿,織德同盟還是非常穩固。
但是,人世間的事情往往就不會一帆風順。面對強敵重壓時,信長和家康能夠守望相助、共度難關,但是當外部壓力開始減輕時,哪怕是戰國時期最穩固的同盟,也會出現不小的裂縫,人性之私,永遠在最陰暗的角落裡,呈現出它最可怕的殺傷力。
咄咄逼人,很可能會讓對手團結一致,同仇敵愾。有時候戰術上放鬆一下,反而容易在對手內部找到突破口。
1579年,信長突然給家康一封書信,要他處死自己的正妻築山殿和嫡長子德川信康,理由是築山殿和信康一起欲背叛織田家而投靠武田家,而且此母子二人對信長的次女徳姬長期不待見(徳姬是信康的妻子,你可以理解為老套的婆媳關係惡劣,而兒子又傾向於護著老媽)。信長認為,於公於私,這對母子都對不起織田家,所以應該以死謝罪。
家康接信後,不顧眾多家臣的強烈反對,派人殺死了三十八歲的築山殿,又逼二十一歲的嫡子信康切腹,以此方法平息了信長的怒火,也給後人留下了善於隱忍的形象和諸多疑點。
築山殿母子到底為何而死,四百年來中說紛紜。所謂暗通武田家和虐待徳姬,只是看似比較合理的說法,還有其他更加離奇和陰謀的觀點,比如信長欲消滅德川家的優秀子嗣、德川家內部父子權鬥、家康和築山殿夫妻感情不和、甚至還有影武者殺人滅口,等等,在此就不多說了。但是,無論是什麼原因,是合理還是狗血,我都看到了人性之私在這一事件中所起到的根本作用,無論是信長、家康、築山殿、信康乃至徳姬,都被私心驅動著,共同上演了這一幕豪門恩怨。
如果你是德川家康,你會如何處理當時的情況呢?
當然,回顧這段歷史,站在德川家康的角度,他的應對方式,我個人覺得也很有問題。一個連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下得了手的人,織田信長會放心把他留在身邊嗎?其實類似的「考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也經常碰到。譬如說,現任老闆要求你透露一些你前任公司的重要信息;譬如說你的閨蜜開始向你埋怨起你的另一位好友,你會為了迎合他們而暢所欲言嗎?
再來說說織田信長,如果一個人希望用類似「先救我還是先救媽」的問題來考驗別人,一般除了會逼對方離開,基本不會有什麼收穫。從這點來看,織田信長對待下屬的態度,以及對人心的了解,實在是有些問題。換了別人,這樣的無禮要求,很有可能對方就被逼無奈,倒戈相向了。
不過總體而言,類似這樣否極泰來又樂極生悲的案例,在歷史上也屢見不鮮。如果你是一個管理者,這一人性的規律也不一定是件壞事情。它至少告訴了我們兩個看點:
第一,咄咄逼人的架勢,很可能會讓對手團結一致,同仇敵愾。有時候戰術上放鬆一下,反而容易在對手內部找到突破口。
其次,如果你的團隊內部一下子矛盾重重,暫時無解,與其糾結在具體問題,不妨試著在外部,給團隊找一個強有力的目標。如此一來,可能團隊內部的問題一下子就緩解了。
現任老闆要求你透露一些你前任公司的重要信息;你的閨蜜開始向你埋怨起你的另一位好友,你會為了迎合他們而暢所欲言嗎?
1582年,織田信長發起「甲斐徵伐」,聯合眾多大名討伐武田家,家康毫無疑問地成為聯軍的一支。此次徵伐出乎異常地順利,在聯軍的打擊下,人心盡失的武田家迅速崩潰,眾多家臣倒戈,僅僅一個多月後,武田勝賴父子就在天目山自盡,甲斐武田家滅亡。
武田家滅亡後,信長下達「武田狩獵令」,即任何與武田家有關係的人,都要追殺,可見信長對武田家有多麼憎惡。一直堅定站在信長一邊的家康,此時卻悄悄藏匿了很多武田家的一門(即宗親)和遺臣,為武田家保留了血脈,也暗中為自己積累了人才和聲望,當時的家康,心裡在想什麼,你我大致應該能夠猜到。
武田家滅亡後,信長因為家康的功績,把駿河一國封給他,使德川家的領地達到了三河、遠江、駿河三國,這正是當年今川家鼎盛時期所擁有的領地。昔日的從屬,今天卻佔據了當年主家的全部領地,世事的無常變遷,怎能不令人唏噓?
人生總是無常的。無論現在過得是好、是壞,是順、是逆,一切都會過去的。
不過,家康這種程度的變化,在1582年的日本,實在算不得顯眼。1582年,註定是日本戰國史上不同尋常的一年。就在這一年,曾經被認為極有希望稱霸天下的甲斐武田家以極為慘烈的方式滅亡;織田信長則在這一年達到了自己事業的頂峰,但迅即就幾乎是戲謔般地在「本能寺之變」中突然隕落;而豐臣秀吉,這個草根,也是在這一年,趁著信長暴亡的亂局,精準地把握住了機會,巧妙地竊取了信長一生的果實,開啟了自己事業的全新篇章;明智光秀,這個智勇雙全的軍政奇才,也是這一年變臉似的從大忠臣變成了大反賊,背上了弒主叛逆的惡名,最終兵敗身死,留下可能是戰國史上最令人不解的千古疑團。
而和上述轟轟烈烈的變化相比,僅僅增加了一國領地的德川家康實在不算什麼了。不過,家康就是在這種看似不起眼的進程中,默默地積蓄著自己的力量,此時,或許他自己都不知道,伴隨著種種巨變,他的人生又將迎來新的拐點。
本能寺之變,突如其來。
本能寺之變時,家康剛剛離開京都,在附近地區遊覽。驚聞信長被弒後,家康第一時間繞道回到了自己的領地,確保安全的同時,密切關注事態發展。隨後,他機敏地利用這一混亂時期,發兵進攻武田家昔日的領地(老大死了,小弟趁著沒人管,可以搶點東西)。在和同樣覬覦武田家領地的北條家打了幾仗之後,兩家達成了和解,根據協議,德川家佔據了原本是武田家的甲斐國和信濃國的一部分,家康成功地利用信長死後的混亂局面,擴張了自己的勢力。
而之后豐臣秀吉通過種種手段取代了信長,掌握了織田家的實權。面對新的大哥,家康也曾經不服,和信長的次子聯手反對過秀吉,但效果不太理想。也許是覺得時機尚不成熟,家康並沒有堅持,而是和秀吉達成了和解,把次子送去秀吉那裡做人質,和秀吉形成了一種類似同盟的關係。
從這個上面,我們也可以看出「忍者神龜」的隱忍。
但是反觀秀吉,在對待家康的態度上,卻顯得很有意思。他似乎並不滿足於僅僅和家康達成同盟,他強烈希望家康成為自己的家臣,正式為豐臣家服務。為了達成這個目的,秀吉可以說是極盡所能,甚至把自己的至親之人,都用作換取家康願意臣服的籌碼。
前文說過,家康的正室(妻子)築山殿在1579年時被殺,所以家康雖然有眾多側室,但正室這個位置,一直是空缺的。秀吉為了籠絡家康,強令自己已婚的妹妹旭姬離婚,嫁給家康做正室。而家康呢,似乎並不領情,雖然娶了秀吉的妹妹,但依然不願意臣服秀吉。於是秀吉再放大招,把自己的老媽大政所送到家康那裡做人質,表現出了滿滿的誠意。
雖然相比於中國,日本似乎不是那麼重視孝道,但也只是相比於中國而言。作為源於中國文化的日本文化,對「孝」其實也是很重視的,只是看上去被更加重視的「忠」掩蓋了而已。秀吉把老媽都送去做了人質,這種在中國人看來絕對無法容忍的事情,相信在日本也不會有太多的容忍。
還記得嗎?在日本歷史後世的評論中,把豐臣秀吉比作「猴子」,因為夠聰明。說實話,這個評價真的不咋地,雖然他曾經徵服了全日本。
但是,越是令人無法容忍的事情,越是能顯示出秀吉的誠意。也許是因為家康自幼缺少母親的照顧,對母愛有著格外的渴望和重視,所以現在面對秀吉的母親,家康可能認為秀吉獻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來表露心跡,他再也無法不回應這種誠意。於是,在1584年的10月,家康親自趕赴大阪面見秀吉,正式成為了豐臣家的家臣。作為回報,家康受到了秀吉極大的禮遇,他在豐臣家的地位也非常高,這為他在秀吉身後攫取政權打下了堅實的基石。
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婦人,做到了千軍萬馬也無法做到的事情,當然,這個特殊的人質也許只會對自幼和母親分離的德川家康有用。我必須承認,豐臣秀吉,真的很聰明。
當然,過於聰明了,有時候也許就會被聰明耽誤。豐臣秀吉在當時也許並沒有想到,正是他費盡心機要籠絡的德川家康,在他身後,覆滅了豐臣家,使得豐臣家看起來和織田家一樣,只是替德川家暫時看管一陣子天下,做了幾天的守夜人,最終還是要把天下還給德川家。
那到底如何把握以德服人和權謀手段?分寸在哪裡?送君兩句話,一句是曾國藩說的:「平日非至穩之兵,必不可輕用險招;平日非至正之道,必不可輕用奇謀。」另一句是弘一法師《格言別錄》裡的:「精明須藏在渾厚裡作用。古人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供君慢慢品味
正所謂,機關算盡,卻誤了卿卿性命!歷史,總是讓人如此無語,也是如此得真實。而一個新時代的序幕,正緩緩地展開在我們的眼前。
-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