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FM | 北川有聲書
甲斐之虎 與 越後之龍
從1553年至1564年,十一年間,日本戰國「第一名將」武田信玄和「軍神」上杉謙信在川中島地區出現過五次大規模的對峙或衝突,史稱「川中島合戰」。這其中,尤以發生在1561年的第四次最為著名。此役,雙方主帥的鬥智,雙方將士的鬥勇,以及戰鬥的慘烈情形,都在日本戰國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對 峙
1561年8月,上杉謙信親率一萬六千大軍徵伐信濃國。在到達善光寺後,謙信留下三千人,作為預備隊和撤兵時的接應,然後率主力一萬三千人繼續南下,最終在妻女山上安營紮寨,建立了自己的本陣,以此俯瞰三公裡外的海津城。此城是武田家的領地,當時由武田家的重臣高坂昌信率軍兩千人駐守。
川中島合戰。
而武田家這邊,信玄在得知謙信出兵的消息後,也親率一萬八千人北上迎敵。在到達妻女山附近後,雖然佔據主場之利和兵力的優勢,但由於搞不清楚謙信的意圖,信玄也不敢貿然發起進攻,而是先駐紮在附近的茶臼山,數日後,又全軍進入海津城。
於是,妻女山上的謙信和海津城裡的信玄,就這樣互相遙望,互相揣摩著對方的意圖。兩個腦子都超級好使的主帥,似乎都抱定「敵不動,我不動」的態度,就這麼一直對眼對了二十多天。
高手過招,武田信玄與上杉謙信,相互揣測,都不敢輕舉妄動。謙信在妻女山上按兵不動二十多天。
躁 動
二十多天過去後,畢竟是客場作戰,遠道而來,謙信的兵糧有些不足了。加之山上的環境肯定不如城裡,風餐露宿的,謙信部隊的士氣,也逐漸開始低落下去,這一切,都迫使謙信要開始採取行動。
而這邊廂,海津城裡的武田君臣,也開始有點坐不住了,丫每天窩在山上,到底想幹嘛?9月9日,信玄召開了軍事會議,商討下一步的行動計劃。會上,幾個性急的將軍,嚷嚷著要包圍妻女山,對謙信發動攻擊,說這是我們的地盤,而且我們人還比他多,居然任由他二十多天趴在山上一直俯瞰我們,而我們則是龜縮在城裡不敢動,這要傳出去,還不被天下諸侯笑死我們武田家?
信玄聽了這些牢騷,一言不發。他承認將軍們講的有道理,但他總是覺得,上杉謙信不可能吃飽了撐的,沒事帶著一萬三千人跑到妻女山上觀光旅遊,如果貿然進兵,萬一中了謙信的圈套,則悔之晚矣。
對峙二十多天之後,雙方軍中都有人坐不住了。開始出現了質疑的聲音。圖為駐紮妻女山上二十多天的上杉謙信。
人算:啄木鳥戰法
此時,一個很詭異的人物出現了(此人詭異到,歷史上是否存在過這個人,都一直有爭議):山本勘助。
山本獻計說:全軍突進妻女山,是有風險,萬一失利,連接應的部隊都沒有,所以不妨採取分兵的策略。至於如何分兵,山本提出了著名的「啄木鳥戰法」。
- 山本勘助 -
謎一樣的人物
據說啄木鳥吃蟲,有時採取一種戰術。它先在樹幹的一側敲擊,以驚動樹洞裡的蟲子,使蟲子覺得被敲擊的這一側有危險,進而逃向樹幹的另一側。而此時啄木鳥再去另一側等著蟲子自己送上門來。
這種戰術,在軍事應用上,則是「聲東擊西」加上「以逸待勞」的組合。山本建議,當前以一部兵力攻擊妻女山,而另一部兵力則提前布置在敵人的退兵道路上。上山攻擊的部隊,主要意圖不是消滅敵軍,而是要驅趕敵軍;當敵軍被驅趕下山,要往善光寺方向退卻之時,正好碰上我們事先在那裡等待的部隊。此時山上的部隊再下山,和山下的部隊一起前後夾擊敵軍,可獲全勝。
即,把山上的敵軍當做蟲子,上山的部隊當做啄木鳥的敲擊,山下的部隊當做啄木鳥的等待,如此前後夾攻,敵軍必敗。
這個計策使信玄眼前一亮,他反覆考慮了很久,覺得應該能行得通,而且獲勝概率非常大,於是就批准了這個計劃,下令馬上進行準備,明日開始行動,以「啄木鳥戰法」攻擊上杉謙信。
所謂啄木鳥戰法,是「聲東擊西」加「以逸待勞」的組合。
天算:軍神上杉謙信
第二天凌晨,武田軍以高坂昌信為主將,率兵一萬二千人,出南門,然後向西迂迴,直撲妻女山。而幾個小時後,信玄親率剩餘的八千人,出北門,去上杉軍退兵的必經之路八幡原設伏,等待謙信從山上下來。
你說為什麼信玄自己只帶八千人,而讓高坂昌信帶一萬二千人上山?主帥身邊不是應該人更多一些才安全麼?這是因為,山上有謙信的一萬三千人,如果上山攻擊驅趕的部隊太少,則起不到把謙信趕下山來的目的,而山下設伏的部隊,由於面對的是已經驚慌失措、奪路逃命、戰力喪失的敵軍,所以不需要太多人,就可以起到伏擊阻攔的效果。信玄自信自己身邊即使只有八千人,面對一萬三千驚慌失措的敵軍,也足以擊敗他們。
按理說,這個計劃是非常不錯的,從山本的策略,到信玄的兵力分配,都很合理。但是,山本和信玄千算萬算,偏偏漏算了一點。就是這漏算的一點,導致武田軍在此戰前半段陷入極為不利的被動境地,信玄本人也遭受了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打擊,山本勘助則更是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上杉謙信,居然提前下山了!!!
換句話說,由于謙信提前下山了,高坂昌信所帶的一萬二千人撲了個空,卻白白浪費了和信玄匯合的時間;而在八幡原,信玄所部八千人,面對的不是什麼驚慌失措的逃兵,而是軍容嚴整、有序進擊的一萬二千敵軍!
至于謙信為什麼會提前下山,歷來眾說紛紜,有說是他識破了信玄的計策;也有說是他迫於糧草不足、士氣低落而要退兵。但不管怎麼樣,事實就是:當天凌晨,就在高坂昌信率兵出城不久,謙信留一千人在山上,阻滯高坂昌信的上山部隊,而自己則帶領剩餘的一萬二千人下山,往八幡原緩緩而進,在那裡,他將遭遇信玄的本隊,那毫不知情的八千人。
到底是看穿了武田信玄的計策,還是迫於無奈的巧合?上杉謙信當初為什麼提前下山,一直眾說紛紜。
苦 戰
9月10日清晨,當地發生濃霧,一片白茫茫中,八幡原的信玄本隊,焦急地等待著妻女山上的動靜。但是,左等右等,就是沒有高坂昌信的消息,相反,在迷霧中,信玄漸漸聽到步兵的腳步和騎兵的馬蹄聲,非常整齊劃一,絕對不像是潰逃之師。
當這些聲音越來越近時,武田軍才透過濃霧發現,這是上杉軍,但卻不是潰敗中的上杉軍。倉促間,信玄命令布陣迎敵,但事發突然,武田軍完全沒有思想準備,頓時陷入苦戰。
而此時,武田軍的主力,高坂昌信所部一萬二千人,卻在妻女山上被謙信留下來的一千人糾纏,無法脫身去和信玄匯合。在八幡原,信玄本陣不斷遭受強力攻擊,眾多重臣戰死,其中包括信玄的親弟弟,當年差點要取代他的武田信繁。而山本勘助,此戰的獻計者,見到這個情景,知道「啄木鳥戰法」已經失敗,為了承擔責任,他不顧眾人的阻攔,單騎衝入敵陣,力戰而亡。
重臣和弟弟的陣亡,令信玄悲傷不已。但此時,他已經沒有更多時間去傷感,因為敵軍攻勢猛烈,他必須全心用於布置抵抗,同時苦苦等待高坂部援軍的到來。
啄木鳥戰法意外失敗,武田信玄陷入苦戰。
龍虎單挑
而在妻女山上,高坂昌信終於擊退了謙信留下了的一千人,然後迅速向八幡原的信玄本隊靠攏,並在接近中午時分趕到。隨著援軍的到來,武田軍士氣大振,開始強力反擊,上杉軍畢竟人少,開始向後退卻。就在這樣的情形下,傳說中的「龍虎單挑」出現了。
據說,就在上杉軍整體退卻之時,謙信本人卻一馬當先,直逼信玄本陣。當時信玄身邊人已經不多,所以謙信得以直接殺到信玄跟前,並向信玄連砍三刀。由于謙信速度太快,信玄都來不及拔刀迎敵,只好以手中指揮作戰的鐵扇來做武器,擋住了謙信的前兩刀,但第三刀卻沒有能夠躲開,被砍傷了肩膀。此時,護衛信玄的武田軍蜂擁而至,謙信不得已策馬返回。據說這是信玄和謙信兩人之間唯一的一次見面,竟然是以這樣的方式完成的。
「甲斐之虎」武田信玄與「越後之龍」上杉謙信在歷史上唯一一次見面
結 局
最終,在援軍的幫助下,武田軍擊退了上杉軍,但自己也損失極為慘重。有資料說,此戰雙方的傷亡人數大致是武田軍戰死四千六百三十人,傷九千五百人;上杉軍戰死三千四百七十人,傷九千四百人。這在戰國時期,是非常大的傷亡數字,故此戰也以慘烈而聞名天下。
除了士兵的傷亡,武田家在此戰還失去了眾多勇將重臣,包括像武田信繁這樣的一門(即武田家的親戚),可謂元氣大傷。但是,此後數年間,武田軍卻保持了對上杉家的戰略優勢,在武藏、上野、飛驒等國均取得對上杉家的勝利,可見就綜合國力而言,武田家還是佔據很大的優勢,信玄在位時期,的確是武田家最鼎盛的階段。
此戰在歷史上很有名,卻也疑點甚多,比如謙信在山上想什麼?他為何提前下山?啄木鳥戰法是誰提出的?有沒有山本勘助這個人?龍虎單挑是否屬實?等等。這些事情,要全搞清楚,可能不太容易,甚至沒有可能性,就交由歷史學家去做吧。對於我們這些票友來說,了解一些大致通行的說法,並從中得到對自己生活有幫助的感悟,應該也就足夠了。
至於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這對彼此生命中難得的好「對手」。一般在這樣的「對手」之間,總會產生一種惺惺相惜的感覺,此二人也不例外。信玄曾經評價謙信,說他是「日本無雙的名將」;而謙信在獲悉信玄去世的消息後,也唏噓不已,發誓此生再也不與武田家為敵,而他也真實地做到了這一點。
-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