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軍面對美軍不堪一擊?第一支登陸的美軍直接被嚇得手足無措

2021-02-07 古今歷史人物

1950年,按照杜魯門出動地面部隊的命令,麥克阿瑟首先將迪安的第二十四師投入朝鮮前線,然後,第一騎兵師和第二步兵師將之跟進。

一支規模愈來愈大的美國地面部隊,在朝鮮地區展開了這些部隊統一由一個新的指揮機構,即駐韓美國第八集團軍指揮。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第八集團軍一直都是美國駐日部隊的最主要力量。

現在這支部隊又奉命,進入朝鮮地區作戰,擔負起在朝鮮地區作戰的重任,這足以看出美國對這支部隊的看重。

沃爾頓·沃克將擔任這次朝鮮地區作戰的指揮官。

沃克是美國陸軍最優秀的將軍之一。他身體矯健,他家鄉是德克薩斯,故而談吐帶有濃重的家鄉口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擔任坦克軍官,以兇猛強悍出名,喬治·巴頓稱他為「我那個最棒的雜種小子」。


和平時期的沃克,老愛戴一副眼鏡。他在部隊中的小夥伴都知道他嗜酒成癖,大家喜歡叫他「約翰尼·沃克酒鬼」。

雖然嗜酒,但是不代表沃克對自己部隊管教不嚴,甚至可以說他屬於對部隊管教最嚴厲的幾個指揮官。

他常對自己部下說:「作為軍人決不退縮。」

有一次,在朝鮮北方軍可能突破一個美國師防禦的緊急關頭,沃克把某將領召來訓斥說:「如果敵人突進大丘,你會看到我在街巷抵抗,我將帶一批我信得過的人同我一起作戰,你最好也準備這麼幹。好吧,回你的師去,跟敵人幹!「

沃克怒斥另一名懶散的指揮官時說:「我不想再見到你從戰場回來,除非是裝在棺材裡運回來。」

他除了佩帶一支0.45口逕自動槍以外,還攜一支連發手槍,坐著吉普車在戰場到處奔走。

故而也有人說,沃克是一位只知道執行命令而不問其他方面的純粹軍人。


但是,對於沃克的部下們來說,一踏上朝鮮地區,就經受著十分痛苦而又危險的考驗。比如他的部下之一,史密斯的特遣部隊,他們從伍德兵營到板付75英裡的路程,花費了整整5個小時。路上大雨不停,士兵們從卡車上爬下來時,個個淋得透溼。他們離開日本時,前來送行的威廉·迪安給史密斯帶來了令人擔憂的消息。他甚至不知道朝鮮南方軍指揮部的確切位置,來自戰場的相互矛盾的報告認為朝鮮南方軍指揮部設在「漢城(現為首爾)和水原之間的某個地方」,至於哪個地方,只能憑藉自己偵察兵來查找。

作為指揮官,迪安自己也有難處。他要集中第二十四師全體人員,用卡車分送到附近的六個日本港口,但那裡卻沒有船隻把部隊送到朝鮮地區。

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迪安以簡要方式向史密斯下達了命令:「你部隊到達釜山之後,就繼續向大田進發。我部打算在離釜山儘可能遠的地方攔截朝鮮北方軍。對釜山地區封鎖所有的主要鐵路、公路,而且封鎖越靠北方越好。你們還要與先遣隊隊長丘奇將軍取得聯繫。如果找不到他,你就去趕往大田;如果找到了他,就繼續向北方開進,做好戰鬥準備。很抱歉,我也沒有更多的情況信息可以說。因為我只得到了這些信息,我只能知道這麼多。祝你走運,祝上天保佑你和你的士兵們。」

就在這種情況下,美軍一批一批地趕赴朝鮮地區。


麥克阿瑟原以為只要美國地面部隊一經出現在朝鮮地區的戰場上,朝鮮北方軍就會立刻喪魂落魄,戰局就會以美國的勝利而告終。

所以他在6月29日給美國某會議的報告中曾信心十足地說:「只要投入美軍兩個師,就能夠保住韓國。」

這支美國第二十四師先遣支隊的指揮官史密斯也揚言說:「朝鮮北方軍一見到我們,就會狼狽逃竄。」

當然美國的他們總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過低估計朝鮮北方的力量。


事實也證明了他們的錯誤:美國的如意算盤打錯了。朝鮮北方軍不信邪,繼續頑強戰鬥。

漢城(現首爾)解放以後,朝鮮南方軍潰不成軍,它的「指揮部」於6月28日晨逃至水原後,匆忙組織漢江一線的防禦,等待美國援軍的到達。

朝鮮北方軍決定組織水原戰役,意圖很簡單:強渡漢江,向韓國的平澤方向進行主要進攻,殲滅水原地域的朝鮮南方軍,然後推進到平澤、安城、忠州、堤川、寧越一線,為後續戰役做好準備。

水原戰役於6月30日發起,朝鮮北方軍分別從漢城(現首爾)以南多處同時進行強渡漢江,並緊急修復了被朝鮮南方軍炸毀的漢江大橋中間的單行鐵橋,使得朝鮮北方軍的坦克裝甲部隊得以順利通過。

朝鮮南方軍一觸即潰,棄地跑路,朝鮮北方軍於7月4日在大量殲滅朝鮮南方軍有生力量之後,順利解放水原。


這樣一來嚇壞了李承晚集團。在眾多護衛下,李承晚急急忙忙從水原逃往大田。

這使得在麥克阿瑟在朝鮮地區戰場上大張旗鼓地顯示美國力量之前,就使朝鮮南北方戰爭以突如其來的速度和極不光彩的方式結束了,美國和李承晚集團大失顏面。

7月1日上午,李承晚憤怒地斥責了被指定隨他在大田的流亡住所行動的美國使館工作人員哈羅德·諾布爾。

李承晚大發雷霆,說他聽信了穆喬大使和麥克阿瑟的話,以及杜魯門的種種許願。他們全都背棄了他。


「用什麼來阻止朝鮮北方軍的進攻呢?什麼也沒有!」李承晚念念叨叨。他說,朝鮮北方軍很快就出現在大田的街道上,他可不願意再逃跑了。如果他死在大田,那就這樣吧。再往南跑路只會使他蒙受更大的恥辱。

諾布爾聽到這些「牢騷」十分反感,他毫不客氣地說:「你沒有權利隨心所欲,你負有拯救你的人民的責任。不要像一頭困獸那樣一死了事。」

在這位美國美國使館工作人員的勸解和威脅面前,李承晚最後還是同意了:他將繼續向南退卻(名義上不能是跑路),並使自己處於朝鮮北方軍進攻的範圍之外。

7月2日上午,就在李承晚和諾布爾離開大田之際,疲憊不堪的史密斯特遣部隊也到達了這座城市。

他們手裡提著沉甸甸的背囊走下火車,又奉命進行北上,在指定地點展開並阻止朝鮮北方軍的進攻。他們所經之處,一派混亂景象。

朝鮮南方潰軍和平民沿著路基向南逃去。他們在中午目睹了一場偶然的慘禍,戰爭的頭幾個星期裡到處是這種紛亂悲慘的景象。


一列掛著9節彈藥車廂的朝鮮南方火車,停靠在水原以南大約40英裡的小城平澤。

在「聯合國」旗號下參戰後、首次執行戰鬥任務的澳大利亞空軍,4架戰鬥機的飛行員發現了這列停駛的火車。

這些飛機不知道他們的方位,又未得到地面引導,澳大利亞人以為發現了一個朝鮮北方軍的「絕好目標」,以緊密的編隊,6次呼嘯著飛過車站,向火車發射火箭並用機槍掃射。火車連同車站和大半個平澤鎮都在一陣突如其來的爆炸和大火中化為烏有。數百名朝鮮百姓也一同罹難。彈藥的爆炸持續了整整一夜。

就在這一天,水原附近也發生了類似的事件。美國飛機掃射了朝鮮南方軍的一支坦克裝甲縱隊。

朝鮮南方軍怒不可遏,用步槍對空射擊,使一架受傷的飛機迫降,結果他們俘虜的卻是一位十分尷尬的美國飛行員。

原駐紮在水原的一位美國顧問說:7月3日那天,所謂的「友軍」的飛機攻擊這個基地不下5次。幾天以後,一位美國軍官在寫給他朋友的信中說:「這些駕駛飛機的傢伙,可真出風頭了!他們攻擊了朝鮮南方友軍的彈藥堆集處、水原機場跑道、火車、機動縱隊和朝鮮南方陸軍指揮部。」


又有一次,美國飛行員沿水原一烏山公路掃射時,30輛朝鮮南方軍卡車中彈起火,200餘名士兵喪生。

正當史密斯特遣部隊向北運動之際,美國第二十四師指揮官威廉·迪安在大田設立了自己的指揮部,為他的部隊到達做準備。

迪安身高6英尺,身材魁梧,體重200磅,再過幾個星期便是51周歲。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在歐洲戰場指揮過步兵部隊,並以紀律嚴整而著稱。

1947至1948年,他曾主持過美軍駐韓相關工作,然後到日本接受指揮第二十四師的職務。


迪安雖然在韓國呆過兩年,但他對這個國家了解甚少,給他印象最深的是這裡的某種甲蟲比世界上任何國家都多。

7月4日,也就是史密斯特遣部隊開進的第四天,疲憊不堪的部隊在烏山下了火車,又坐上徵集來的各式各樣的朝鮮卡車。

第二十四師第五十二營的先遣隊共108名士兵,攜帶6門火炮、73輛車,乘坐海軍的小型艦艇匆匆地趕到朝鮮地區,然後坐卡車和火車北進。這對特遣部隊來說真是「雪中送炭」。

史密斯認為:「現在總算得到我們所需要的力量了。」


特遣隊決定趁著黃昏向北進發。但是開車的韓國人退縮不前。

其中有一個司機通過翻譯說:「我們應該走那條路。」

史密斯堅持前往,司機們便遺棄卡車,在黑暗中逃之夭夭。特遣部隊只好由美國人駕車繼續開進。但是,越往前走,麻煩越多。在好幾座橋邊,史密斯都發現朝鮮南方軍正忙著放置炸藥。

他們「打算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切斷公路,來阻擋朝鮮北方軍的坦克」。美國人和他們據理力爭說,炸毀橋梁也會使特遣部隊進退兩難,要求他們停止這一行動。但朝鮮南方軍堅持立即炸橋,雙方爭持不下,美國人抄起炸藥箱扔進河裡,這才使他們住口罷手。

就這樣,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整整花了5天時間才到達目的地。

7月5日天剛亮,540名美軍士兵已經在阻擊陣地上就位。史密斯的特遣隊終於得到火炮的支援。大雨如注,士兵們或蜷縮在泥濘狹長的戰壕裡,或躲在樹後,嘴裡嚼著冰涼的口糧,等待著朝鮮北方軍的「光臨」。

7點左右,史密斯首先發現朝鮮北方軍的坦克,從水原方向沿公路奔來,不到半小時,前方觀察哨報來更為具體的情況,一支由8輛坦克組成的縱隊正緩慢地向陣地逼近。


在這以後的令人窒息的30分鐘裡,史密斯盯著坦克慢悠悠地駛入美國火炮的射程。

8點左右,前方觀察所用無線電向美國炮兵發出了開火命令。頭幾發炮彈打偏了,炮彈的爆炸在行進的坦克中間掀起一股股濃煙和泥水,然而坦克仍然沿著公路隆隆駛來。朝鮮北方軍的坦克的火炮和機槍不停地射擊,同時沿著斜坡隆隆作響地爬上溝頂。

第一批朝鮮北方軍的坦克衝下公路,奔向美軍的炮兵陣地,為了殲滅這股美軍,朝鮮北方軍切斷了美軍連接火炮陣地與步兵陣地的電話線。

剛好美軍的無線電臺由於朝鮮地區連日的降雨,受潮發生故障而無法投入使用,只能靠一輛放置在吉普車上的備用電臺進行聯繫。朝鮮北方軍的坦克接連不斷地駛來,美軍無力回天,完全無法阻擋陣地的丟失。

到上午9點,朝鮮北方軍已經有33輛坦克越過美軍的步兵陣地,它們的火力擊斃擊傷美軍20餘人。

到上午10點15分,朝鮮北方軍的最後一輛坦克越過美軍的炮兵陣地。至此,總共有40輛坦克通過,美軍陣地丟失只是時間問題。

進攻的矛頭逐漸向美軍陣地的兩側運動,形成包圍圈。

朝鮮北方軍的火力越來越密集,並開始向南運動,企圖完全切斷史密斯特遣部隊的退路。

兩小時之後,史密斯認識到,他已經無險可守,固守意味著自己和自己的士兵必死無疑。


他後來說道:「當時的情況已經是毫無希望,我們傷亡慘重,聯絡又是中斷的,交通工具被毀壞,彈藥已經快全部耗盡,而朝鮮北方軍的坦克大部隊就在背後追著我們。在這種情況下,我面臨抉擇,怎麼辦?是與已經無險可守的陣地共存亡,還是設法帶領餘部進行突圍?面對朝鮮北方軍武裝到牙齒的坦克裝甲部隊,我知道我至多還能堅持一小時,然後必然會全軍覆沒,全員當俘虜。所以最後我選擇了突圍,希望能保全一部分部下,以後來日再戰。」

在這次初和美軍交手的戰鬥中,朝鮮北方軍攻勢凌厲,所向披靡,這支美軍幾乎全軍覆沒。

在二十多年後的1975年2月20日,在日本出版的《現代》雜誌周刊,曾對史密斯特遣部隊在朝鮮地區遭到慘敗的情況予以披露:美軍在撤退的時候,只帶走了自己的傷員,而那些戰死的士兵壓根就不管了。有不少傷殘美軍士兵,扔掉了自己的鋼盔和外衣,甚至脫掉了鞋子。關於史密斯部隊的全軍覆沒,美國沒有進行如實公布數據,只是說了在600名美國士兵中有150名戰死,72名被俘,輕重傷員未統計在內。

這是朝鮮北方軍第一次面對世界上最精銳的美軍,開門紅的勝利,讓朝鮮北方軍更有底氣解放朝鮮南方地區,但是美軍不會因為一次失敗而放棄戰爭的打算。



世界歷史回憶錄

wisdom-quiz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

相關焦點

  • 諾曼第登陸,士兵一度認為已經慘敗!而美軍忌憚的,仍是奪島登陸
    文字作者:二戰靚妞1944年6月6日諾曼第登陸時,其實場面一度十分混亂,甚至很多美軍士兵當時都以為:D日的登陸反攻要失敗了!而那些衝上海灘的前幾波盟軍士兵,他們長時間都是處於「手足無措」中,仿佛所有人都陷入到一種奇怪的「癱瘓狀態」。
  • 美軍狂轟濫炸汽油彈就以為能勝利?志願軍不但能堅守,還能抓俘虜
    南朝鮮軍最為精銳的部隊首都師被圍困在黃草嶺,圍困和攻擊南朝鮮軍首都師不知道是中國軍隊,還是蘇聯軍隊,壞消息不斷傳來,整個前線陣地似乎都出現了要崩潰的預兆。接到撤退命令的美軍第24師官兵,心裡籠罩上了厚重的陰影,因為他們這次向後撤退,可完全不同於仁川登陸,麥克阿瑟表態的那樣,只要把朝鮮軍趕過鴨綠江或者蘇聯與朝鮮的邊界,就以勝利者的姿態後撤,而不是現在的撤退。
  • 「羅斯福」號不堪一擊!根本瞞不住,美軍最虛弱的時刻來臨!
    隨著新冠肺炎在全世界大肆傳播,美國的感染人數也一舉拔得頭籌,截止到4月2日,美國成功突破21萬例,讓早期佛系面對的美國政府,突然不知所措!
  • 1952年,美軍試圖在北朝鮮東西海岸登陸,重現仁川登陸,為何最終放棄?
    從此之後,韓戰急轉直下,朝鮮由大勝轉為大敗,最精銳的朝鮮人民軍幾乎全軍覆沒,戰爭的戰線也從最南部的釜山等地,直接被美軍一路推回到了中朝邊境的鴨綠江畔。可以說,麥克阿瑟領導的仁川登陸,讓美軍以最小的代價取得了最輝煌的戰果。而這大概也是新中國參戰,被志願軍打的節節敗退後,不甘心失敗的美軍期待重現仁川登陸,從而反敗為勝的原因。
  • 仁川登陸中,朝鮮軍隊表現堪比二戰德軍? 軍事
    朝鮮軍全力南下 仁川只有少數新兵在很多人的印象裡,人民軍在仁川登陸中幾乎沒有什麼還手之力。可實際上並不是那樣簡單。儘管在仁川地區的人民軍數量不多,也不是什麼精銳部隊,但面對強大的聯合國軍,依然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甚至還居然能挑戰聯合國軍強大的空中優勢,對美軍艦隊發動空襲!
  • 朝鮮半島的鐘擺之戰——從38度線到仁川登陸
    但此時的美國,早已不是二戰結束時的美國,二戰結束後美軍大規模解甲歸田鑄劍為犁,大批有經驗的老兵和軍官退役。甚至全球範圍內隨時可以投入戰鬥的裝甲部隊,只有區區3個坦克營。離朝鮮半島最近的第24步兵師,駐紮在日本九州。因此,第24師不幸成為第一支投入朝鮮戰場的美國部隊。最先投入作戰的是該師21團1營。
  • 韓戰爆發,我國曾多次提醒,美軍會在仁川登陸,朝鮮為何不聽
    韓戰爆發,我國曾多次提醒,美軍會在仁川登陸,朝鮮為何不聽遠在萬裡之外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在聽到這個消息以後,立刻宣布支持南朝鮮,並且組成了以美英政府為首的十六國「聯合國軍」。這支軍隊的第一任總司令,就是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此時的北朝鮮局勢卻是一番大好,僅僅花了三天時間,就奪取了漢城(現在的韓國首都首爾)。
  • 仁川登陸是神來之筆?美軍登陸前三個月,毛主席就判斷到這一點
    一旦麥克阿瑟領導美軍在位於朝鮮半島中部的仁川成功登陸,將直接切斷朝鮮軍隊的補給線,令朝鮮軍隊腹背受敵。1950年9月15日,麥克阿瑟的親自督戰,在300多艘軍艦、500多架戰機的掩護之下,美軍第十軍團成功登陸仁川港。美軍在仁川的成功登陸,正如麥克阿瑟預計的那樣,直接將朝鮮半島攔腰截斷。而麥克阿瑟在仁川的登陸也完全出乎朝鮮人民軍的意料。
  • 諾曼第登陸的6支盟軍部隊
    本文介紹從D日到巴黎解放過程中的6支盟軍部隊行動,勾勒諾曼第登陸作戰全貌。
  • 一旦爆發戰爭,美軍破開第一島鏈的代價有多大?10支航母艦隊全滅
    當時,日韓、菲律賓作為美國在亞太的棋子,成為第一島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冷戰結束後,蘇聯的威脅消失,美國將目光轉向了發展潛力更大的東方大國,於是大舉增兵亞太,「第一島鏈」也逐漸從雛形發展至飽滿,封鎖中國軍事力量的意圖十分明顯。縱覽如今的第一島鏈,如果說亞太美軍是它的主幹,那航母編隊就是這條島鏈的最核心組件,也就是說,想要在戰時打破第一島鏈,最關鍵就是能否拿下美軍的航母編隊。
  • 軍武 被遺忘的太平洋地獄:美軍與日本精銳部隊在貝裡琉的血腥搏殺
    完成這項任務後,奧登道夫對指揮登陸作戰的第一陸戰師師長魯佩圖斯說,「再找不到什麼可以轟炸的目標了」。放眼望去,這座原本鬱鬱蔥蔥的島嶼已經是一片焦土,轟炸過後,地面上確實看不到任何有價值的軍事目標值得關注。島上一片安靜,魯佩圖斯判斷,經過這樣的狂轟濫炸,駐守在此的日本軍隊戰鬥力必然大減,他估計,自己的這支英雄部隊,能在三到四天內拿下這座小島。他完全錯了。
  • 我軍第一支英雄傘兵部隊
    裝備82迫擊炮12門,50小炮73門,重機槍21挺,輕機槍110挺,步騎槍1969支,短槍281支,騾馬175匹。上述裝備式樣繁雜,口徑不一,特別缺乏自動火器和炮兵。3個團中,43團歷史較長,底子較老,參加戰鬥較多,裝備也較好。1947年8月,組建晉冀魯豫野戰軍第9縱隊,獨2旅改為第26旅,旅首長不變,所屬各團依次改稱第76、77、78團,隨縱隊編入陳謝集團,跨河南徵,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
  • 【第一軍情】戰將當年正年輕
    不過一晝夜,南朝鮮第一、第二師已經全線崩潰,漢江以北的美軍第一、第二軍陷入背水作戰的危險境地。剛剛在元旦清晨向麥克阿瑟發出新年賀卡的李奇微目睹這一幕「深感震驚」:「我試圖阻止,可是逃跑的卡車毫不減速地閃過了我。我以前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感受,我向上帝祈禱,不要再目睹這樣的情節。」他在回憶錄中說:「視察美軍二十四師十九團的傷員時,發現他們已經像皮球一樣洩了氣。
  • 太平洋島嶼的制服戰爭:美軍年年革新,日軍輸得只剩兜襠布
    美軍的制服向來是最豐富多樣的,這點在影視作品中就有所表現, HBO公司拍攝的《太平洋戰爭》中,主角之一的尤金在衝繩島穿的作戰服是一個樣;不久前上映的《血戰鋼鋸嶺》中,同在衝繩島的軍醫戴斯蒙德·道斯所穿的軍服又是另一個樣。前者屬於海軍陸戰隊,後者是陸軍,這兩支隊伍是美國太平洋陸戰中的主力。
  • 二戰美軍攻佔塞班島戰役
    隨後,美軍在太平洋上與日軍展開一系列海上艦戰並慘烈爭奪了瓜達爾卡納爾島、布幹維爾島等島嶼。1943年底,美軍兵分兩路向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第一道防線(第一道防線也稱為「外防禦圈」)馬紹爾群島和吉爾伯群島一線實施進攻。
  • 美軍最不想交手的五支軍隊,越南第三,中國排名出乎很多人意料
    美軍最不想交手的五支軍隊其中排名第五的國家是日本,儘管日本當年因美國原子彈的投射,家破人亡,最終放棄抵抗向美國投降,但日本軍隊的作戰實力卻不容小覷。據了解在二戰時期,日本軍隊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面對任何國家的士兵都毫不退縮,因此如今的美國要想在日本戰場上全身而退,幾乎是不可能的。
  • 雷英夫預測美軍登陸的謊言與粟裕蒙冤
    」,一生最大的傑作是「預測了美軍仁川登陸」。但近來軍事專家研究發現,雷英夫所謂預測美軍仁川登陸是謊言。這事的起源,是雷英夫的《抗美援朝戰爭回憶片斷》。他在文中說:1950年8月23日與總參作戰室同僚們 「經過反覆研究,我們得出一個一致的意見:敵人在仁川登陸的可能性很大」。他說,自己從總參作戰室回到西花廳後,向周恩來作了匯報,周恩來當即報告了毛澤東。
  • 美軍一個連裝備有多強?坦克火炮裝備齊全,卻被我軍一個連打垮
    幾小時後,美軍第2師所屬貝克連在連長沃拉斯的帶領下,乘坐4輛M—4坦克,2輛M—16自行火炮車,剩下的士兵步行,向219高地而來。貝克連自仁川登陸以來,雖然每次戰鬥都走在所屬的美軍第2師前面,擔任開路先鋒的角色,幸運的是,貝克連除了和小股的朝鮮軍發生過不是戰鬥的戰鬥外,從未真正打過戰。由此,也產生出貝克連以為是不是上帝特別眷顧他們,不讓他們遇到朝鮮軍,以及志願軍這樣強勁的對手。
  • 二戰期間的美軍和德軍差距多大?美軍目中無人,打陸戰會被教做人
    而作為盟軍的重要成員,美國一直到1944年諾曼第登陸才大規模來到歐洲,跟德軍在西線血戰。而此時的德國已經是強弩之末,跟巔峰時期無法同日而語。對於二戰時各國的軍力,軍迷們心中自有一筆帳,蘇德兩國一直是冠亞軍的爭奪者。美國雖然當時國力無比強大,但是單論軍隊戰鬥力其實並非二戰的天花板。在歷史上,美軍並未跟巔峰的德軍直接交手,而是在蘇軍打到中歐後才登陸「偷桃子」。
  • 情報分析案例之仁川登陸
    而送到第一大廈(麥克阿瑟在東京的總部所在地)的一大堆情報都沒有現場感,沒有指揮官所需要的那種戰鬥呼嘯與轟鳴的真實感。雖然就在幾個月前自己曾出席過李承晚總統的就職典禮,但除此之外,對這塊正在爆發戰爭的土地就再也沒有任何親身經歷了;看過戰前的韓國陸軍報告,本以為這支部隊能夠抵抗得住朝鮮的進攻,但它卻令人失望地瞬間敗下陣來。韓國的這支軍隊還有救嗎?敗陣之師還能夠被重新打造成驍勇戰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