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遏美滲華的戰略策略

2021-02-23 學習時報

解放戰爭是中國人民推翻腐敗的獨裁統治,爭取自由獨立解放的大決戰,是中國兩種命運、兩種前途最後的大決戰。在這一大決戰中,國民黨政權對美依賴日深,關係日益不平等,美國則加大了對國民黨政權的援助。面對這一嚴峻勢態,中國共產黨全面分析二戰後的國內外形勢,克服黨內軍內恐美崇美的不安心理,謹慎考量對美鬥爭的戰略策略,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儘可能減小並最終遏制了美國捲入中國內戰的可能性。

形成「中間地帶」與「兩大陣營」理論以統一思想

冷戰初起,建立在美蘇戰時軍事實力均勢基礎上的雅爾達體系其實質是重繪歐亞政治地圖,劃分美蘇勢力範圍。當時蘇聯的綜合實力落後於美國,希望在遠東與美國妥協以維持現狀。同時,史達林懷疑我黨是否能夠戰勝國民黨,認為蔣介石將贏得中國。中國解放戰爭就是在這樣一個國際環境中進行的。

基於對國際形勢的深刻體認,毛澤東提出了「中間地帶」與「兩大陣營」的理論,以統一全黨全軍思想。1946年8月6日,毛澤東在會見美國記者安娜·路易絲·斯特朗時說:「美國和蘇聯中間隔著極其遼闊的地帶,這裡有歐、亞、非三洲的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美國反動派在沒有壓服這些國家之前,是談不到進攻蘇聯的。」毛澤東這一「中間地帶」理論揭露了美國進行反蘇反共戰爭叫囂的直接目的是要「在反蘇的口號下面,瘋狂地進攻美國工人和民主分子,和把美國向外擴張的一切對象國都變成美國的附屬物」,看到了相對獨立於美蘇兩大陣營的一股中間力量的存在。

毛澤東儘管提出了「中間地帶」的理論,甚至主張在兩大陣營之間奉行平衡制約的外交,但更明白美蘇同我黨的關係有本質的區別。蘇聯是我黨的支持者,美國則是中國革命運動的反對者。當中國政治形勢發生劇烈的和根本性變動的時刻,這種本質的區別大致決定了各方政策演變的趨向。由於美國政府推行扶蔣反共的政策,以及冷戰的爆發,毛澤東放棄了與美改善關係的努力。這樣,在我黨制定外交政策的關鍵階段,基本上斷定了美國不可能放棄幹涉中國內部事務的企圖。所以,必須實行「一邊倒」的地緣外交總方針。

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戰略論斷克服恐美心理

抗戰後期與戰後初期,我黨對美國政策與行動的判斷是:「在歐洲……希臘為英國所必爭;在亞洲,中國則為美國所必爭。」人民解放軍如佔領南京、上海一類大城市,「美國一定要幹涉」。亦即認為,美國的介入是肯定的,無非是硬介入還是軟介入,以及介入力度大小的問題。這種判斷是準確的。在美國設想的戰後世界圖景中,中國應該仍然維持民國時的地位,作為資源流出地區供給農產品,成為工業產品的市場和原材料產地。在美國主導的全球金字塔中,中國必須處於底層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中國欲通過革命衝破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贏得獨立地位,並自主進行現代化建設,擺脫金字塔底層的地位,與美國追求的戰略目標有著深刻的矛盾。因此,美國堅定不移地反對中國共產黨執政,更加反對由共產黨所代表的民族獨立訴求和國家發展願望。抗戰時期和戰後初期的態勢也驗證了這一認識。

當時,這一可能交火的敵人異常強大。戰後的美國,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極大增強,科技力量也突飛猛進,成為真正的世界軍事強國。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後,毛澤東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要求在戰略上藐視敵人,與之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對美蔣的壓力與要求,我們應當有所讓步,但主要的政策不是讓步而是鬥爭。如果我黨既有相當的讓步,而對其無理壓迫與無理要求又能作出堅決的鬥爭,則其結果比較付出更多更大的讓步反而要好些;如無堅決鬥爭精神,則結果將極壞。

集中力量消滅蔣軍是遏制美國介入的最佳手段

美國介入中國內戰主要是依靠美援進行。據統計,僅國共談判的1946年上半年,美國政府就向國民黨政府提供了價值13.5億美元的各種物資。在全面內戰爆發後,美國政府又向國民黨軍移交艦艇131艘。從日本投降到1946年6月,由美國海、空軍幫助輸送到內戰前線的國民黨軍隊達54萬人。

但是,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國民黨軍隊的虛弱,使杜魯門政府援蔣政策遭到美國國內輿論的廣泛指責。人民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特別在1948年至1949年的5個多月時間裡,解放軍進行戰略性大決戰,接連發動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5個月內共殲滅154萬國民黨軍隊。此後,美國政府不得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在軍事上的失敗已成定局。正如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1948年11月6日致電國務卿馬歇爾所說:「我們非常不願意地得到這樣的結論:國民黨現政府之早日崩潰是不可避免的了。」

於是,美國政府放慢了援助國民黨政府的步伐,開始改變對華政策。一方面,美國繼續履行《援華法案》,每周仍以400萬美元的價值向國民黨政府提供軍火。另一方面,美國拒絕了蔣介石的一些請求,企圖另找出路。1949年1月2日,美國政府正式宣布停止訓練國民黨軍隊,並召回美國駐華聯合軍事顧問團團長巴大維。1月27日,宣布撤回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美國政府認為,蔣介石已不是理想的工具,對於美國在華利益已經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因此,希望中途換馬,以便與中國共產党進行和談。美國直接與李宗仁接觸,最終促使蔣介石引退、李宗仁上臺。遺憾的是,李宗仁在美國的扶持下,並沒有放棄國民黨的獨裁政治,而蔣介石也沒有真正隱退,最終導致和談徹底破裂。

美國在「失去」中國後,匆匆發表白皮書推卸責任,色厲內荏,表明了不會介入中國內戰的態度,我們遏制美國介入中國內戰的戰略策略取得了歷史性勝利。

相關焦點

  • 軍事知識|解放戰爭時期的三大戰役排名
    第一名:淮海戰役(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殲敵最多、戰況最激烈的一次大決戰。淮海戰役實現了把國民黨主力部隊儘可能多地消滅在長江以北的戰略構想,基本殲滅了南線敵軍精銳部隊,解放了華東、中原的廣大地區,使敵長江防線和統治中心南京、上海都處於我軍的直接威脅之下,取得了解放戰爭的決定性勝利。粟裕在戰略決策和戰役指揮兩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貢獻,「立了第一功」。
  • 朱冬生:洪學智黑河剿匪對於東北解放戰爭的戰略意義
    他們當中犧牲的還包括抗戰初期分別由徐向前、羅榮桓、黃克誠、蕭華、洪學智從延安南下到山東戰場、新四軍重建軍部的鹽城,一大批參加過井岡山反「圍剿」、鄂豫皖和川陝根據地鬥爭紅軍時期團以上的老革命們。整個解放戰爭,全國的土匪超過百萬之數。消滅土匪,創造一個能打仗、打勝仗的戰場環境,是東北解放戰爭的一大特點。
  • 採購策略、計劃策略和供應鏈戰略
    在過去的幾篇文章中,我們從流程、組織和系統三個方面,分享了供應鏈戰略的執行。從今天開始,我們來討論一下供應鏈戰略的制定。我們的討論從一個問題開始。這個問題是:為什麼我搞不定這家供應商?這個問題做供應鏈的讀者應該不會陌生。
  • 崢嶸歲月 光輝歷程—記陸豐解放戰爭時期傑出領導人莊岐洲同志
    崢嶸歲月 光輝歷程記陸豐解放戰爭時期傑出領導人莊岐洲同志                                                                                         莊小軍
  • 解放戰爭時期的《綏遠省軍區》
    1949年5月,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取得勝利已成定局。
  • 陳光是115師代師長, 為何解放戰爭時期級別不高
    解放戰爭時期,林總重回一線崗位,擔任東野司令員,羅帥擔任政委,林羅體系形成。此時,陳光開始不受重用。擔任東北民主聯軍六縱司令員時,陳光率部渡過松花江偵察敵情。陳光率前哨部隊渡過松花江後,林總撤走了所有部隊,開始對陳光有所猜忌。之後,陳光就被調離了一線崗位,擔任松江軍區司令員兼哈爾濱警備司令員。據說,林總曾對左右如此評價陳光:有他沒我,有我沒他。
  • 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制定
    中共中央有必要對整個形勢作出分析,制定出適合新情況的完整的政治路線和戰略方針。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陝西安定縣(今子長)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即瓦窯堡會議)。 會議開始後,張聞天作關於政治形勢和策略問題的報告,張浩作關於共產國際七大精神的傳達報告。而後,與會者進行了充分的討論。
  • 戰略採購管理—品類管理策略淺議
    戰略採購部門可以通過品類代碼索引,對每一類品類採購金額、特點進行後續分析,基於定量數據制定品類採購策略。對於大宗物料,有時還會專人負責國家或地區級的採購管理。品類採購策略的制定就是要實現供應鏈運營中具體的質量(Q)、成本(C)、交付(D)和服務(S)的目標,下圖從降本、準交、保質和提效四個方面總結了在採購組織的日常工作中經常能夠遇到的一些問題。
  • 從執行轉向策略,戰略採購如何養成?
    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戰略採購的重要性。今天的採購行業,正逐步由策略執行部門轉向策略建議部門。採購人員在工作中尤其需要主動培養自身的戰略採購思維。    萬物互聯及機器高度自動化是未來製造業市場的兩個關鍵詞。在技術的迅速衝擊之下,製造產業將發生革命性顛覆,單一重複性的工作崗位將逐漸被取消。
  • 陳之驊: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在二月革命以後的戰略策略
    列寧在二月至十月期間的戰略策略以及為具體實現這一戰略策略所起的領導作用,就是一個實際的例證。他預見並根據實際發生的情況設計和領導了革命局勢發展的每一個步驟,而所走的每一步都是那麼的精準,那麼的勇敢,那麼的堅定!我們甚至可以說,這樣的情況在列寧的一生中也是罕見的。二月革命勝利以後,列寧結束了國外的流亡生活,很快從瑞士回到彼得格勒。
  • 西式「離間計」的運用機理——評《分而制勝:冷戰時期美國楔子戰略研究》
    然而,作為西式「離間計」,楔子戰略在西方社會卻大行其道。美國在冷戰時期對楔子戰略的推崇和運用,瓦解了中蘇同盟,離間了蘇東關係,成為「分而制勝」的法寶。因此,對楔子戰略進行深入研究具有學術、政策和戰略參考價值。凌勝利博士從概念、機制、案例三個方面對楔子戰略進行了全景透視和深入分析,為中國應對美國在印太地區運用楔子戰略提供對策。
  • 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共靠的不是「小米加步槍」
    談到解放戰爭,通常的說法是:解放軍依靠「小米加步槍」打敗了美式飛機大炮武裝的國民黨軍隊,取得了三大戰役的勝利。
  • 淺談國民黨軍造型演變史:從北伐、抗戰、解放戰爭到敗退臺灣初期
    提到中國大陸時期的國民黨軍,基本上可分為北伐、抗戰、解放戰爭,到敗退臺灣初期等四大時期。北伐時期眾所周知,國民黨建軍其實是透過蘇聯共產黨成立的。在草創初期國軍服裝可謂混亂,除了嫡系黃埔軍灰藍色軍服之外,亦有被收編的南方軍閥們的北洋軍服。
  • 百年徵程大智慧 | 解放戰爭之神機妙算
    解放戰爭開始前,國共兩黨軍隊無論在人數上還是在裝備上,差距都極為懸殊。然而僅僅3年時間,形勢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 戰術策略:避實擊虛
    這個策略系列,我是按照《孫子兵法》第四、五、六的篇的順序來寫。 《軍形篇》對應核心策略,先勝後戰,講的是基本面。
  • 郭松民 | 解放戰爭為什麼比抗日戰爭更偉大?
    與此同時,解放戰爭,即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則隱而不顯,甚少被人提及,銀幕上、電視上也基本見不到以此為題材的作品。解放戰爭,幾乎成了「被遺忘的戰爭」。 如果僅僅是被遺忘,那也就罷了。更嚴重的問題在於,解放戰爭還遭到了種種汙名化。
  • 何謂策略部署
    策略部署是一個為企業確保完成精益目標而保持一致的工具,它是一項完成企業首要任務和設定年度目標的戰略。
  • 新刊劇透 解放戰爭:國共大比武
    《國家人文歷史》這次希望以軍事角度來探討這場戰爭,通過對比兩軍的武器裝備、戰略思想、後勤補給、將領素質、部隊協調等決勝的關鍵要素,解讀內戰中國共兩軍的敗果與勝因。當我們好不容易完成了這期封面故事時,忽然發現這就是一部國民黨的檢討書,國軍的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簡直無一處完善的地方,焉能不敗?
  • 「產品戰略管理 」產品策略工具 - BCG增長 - 共享矩陣
    除非狗有其他一些戰略目的,否則如果它沒有希望獲得市場份額,它應該被清算。BCG矩陣是一種戰略分配模型,顯示了如何將資金從戰略弱點轉移到機會。根據網格中產品的分類(即明星,問號,搖錢樹或狗),公司然後評估其投資組合的健康狀況。目標是不斷產生未來的現金奶牛。從現金奶牛賺來的錢被投入到問號中,意圖將它們變成明星。隨著市場的成熟,恆星將退化為現金奶牛並重複這一過程。
  • 貿易戰與戰略戰.…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源於鷹家藍星戰略的調整。        我們稱為「戰略機遇期」的那段可貴的發展時期,在鷹家卻被稱為「戰略頹喪期」,因為經過那段時期之後,鷹家從全球制霸的頂峰逐漸開始走了下坡路。其實,說到底鷹家當初之所以遭受「9.11」事件的重創,無奈舉起全球反恐的大旗,深層次的原因還是鷹家自己玩火自糞,當初搞以夷制夷的手段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