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 9 月 30 日,也就是國慶節的前一天,是中國的烈士紀念日。除了中國,世界很多其它國家,也有烈士紀念日。
在用英語表達「烈士」這個概念時,通常都是使用 Martyr 這個詞語,「烈士紀念日」則稱為 Martyrs' Day。
英語中的 Martyr,最初是指宗教中的「殉道士」,進入現代之後,才開始用來指「烈士」,也就是,為了某項事業、而犧牲生命、捨生取義的人。
Martyr 這個詞語的發音比較容易,但是卻很難記住拼寫。原因是,Martyr來源於古代希臘語,因此拼寫並不符合英語的規律。
記住 Martyr 拼寫的竅門,是分為兩步:先把Martyr記成Marter,再把其中的E替換成Y。
在古希臘語中,Martyr 的本義是「見證、看見」,相當於今天英語中的 Witness,最初並沒有宗教的含義,也不涉及「捨生取義」的行為。
在羅馬帝國的初期,也就是公元1世紀到3世紀,相當於中國歷史上的東漢時期,羅馬帝國治下的各地,曾多次對基督教進行迫害。在迫害中堅持信仰、而失去生命的信徒,後來就被教會稱為 Martyr,中文譯為「殉道士」。
之後的一千多年,基督教內部多次發生教義衝突和教派分裂,各個教派都有信徒為了維護自己的信仰而失去生命,被封為 Martyr.
大約500年前,歐洲各國開始進入現代,宗教的影響力逐漸下降,Martyr這個詞語的使用也日益減少。但進入19世紀之後,Martyr獲得了新的含義,用來稱呼那些為了爭取平等、自由、獨立等理想而犧牲生命的政治人物。
今天英語中提到 Martyr 時,已經很少用來指宗教中的「殉道士」,大多數情況,都是用來形容為了某項事業或信念,而受到迫害、失去生命的人,例如:
a martyr to the cause of freedom 為了自由事業而獻身的志士
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數十個國家,有公共的 Martyrs』 Day 烈士紀念日,包括亞洲的印度、越南、馬來西亞,非洲的突尼西亞、烏幹達,美洲的巴拿馬,歐洲的土耳其。
很多國家和文化,雖然沒有Martyrs』 Day,但也把為了某項事業或信念而死去公共人物,稱為 Martyr。其中,既包含政治人物,也包含文化人物。
其中包括,美國被刺殺的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古希臘時最判處死刑的哲人蘇格拉底,19世紀時在義大利統一事業死去的很多英雄人物。
現代中文的「烈士」這個說法,也是在進入現代之後才出現的。
在清朝末年,同盟會開始使用「烈士」的稱號,來稱呼在推翻滿清王朝的起義中犧牲就義的人員,例如,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在廣州黃花崗起義中犧牲的七十二烈士。
清朝滅亡之後,在後來的革命鬥爭和抗日戰爭中,「烈士」以及「革命烈士」的說法繼續得到使用。
今天中國的烈士中,除了中國人,也包含一些外國人。其中有一位名叫 Tillson Harrison,中文名字是「夏理遜」,在歐美國家比較有名。
夏理遜出生 1881 年、死於 1947,和白求恩一樣,也是加拿大人,職業也是醫生。抗日戰爭時期,夏理遜曾在中國紅十字會,幫助過新四軍的醫療工作。今天,夏理遜的遺體,就安葬在河南省開封市的烈士陵園。
夏理遜生前曾在美洲、歐洲、亞洲、以及中東各國遊歷工作,會說6種語言,曾參加7場戰爭。在歐美國家,夏理遜經常被描述為 Adventurer 冒險家。
在1970年代後期,美國的電影人史匹柏和喬治·盧卡斯,曾拜訪夏理遜的女兒,詳細詢問了夏理遜生前的事跡。不久之後,兩人就拍攝出品了《奪寶奇兵》系列的第一部電影。因此,有人認為,夏理遜就是印第安納·瓊斯的原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