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金門炮戰兩岸各自用的什麼炮

2021-02-18 大院往事

圖文崎峻戰史  版權屬於原作者

在臺海局勢持續緊張的當下,處於第一線的金門、馬祖外島壓力山大,守軍採取戰備姿態應對不測。據島內媒體報導,「馬祖防衛司令部」近日舉行「聯合反登陸作戰」演習,動用海防陣地上的各式火炮進行實彈射擊,其中尤以240毫米榴彈炮的演射最為引人注目,報導稱:「當240毫米榴彈炮發射時,巨炮閃出耀眼光芒、響聲震天撼地,令人不禁驚呼:這就是『鎮島之炮』的威力啊!」然而,有網友道出一個既尷尬又可笑的事實:這尊被稱為「馬祖炮王」的重型火炮其實是二戰時的老古董,進而諷刺道:「是演電影嗎?博物館的東西還拿出來秀?」那麼臺軍的240毫米榴彈炮到底有何來歷?

■部署在馬祖的240毫米榴彈炮在進行射擊訓練。

正如網友所言,如今臺灣軍隊裝備的240毫米榴彈炮確是一款有著70多年歷史的老舊武器,即美軍在二戰時期研發裝備的M1型240毫米榴彈炮。M1型榴彈炮的設計始於1940年,用以取代一戰時期列裝的M1918型240毫米榴彈炮。

■M1型240毫米榴彈炮需要至少14名炮手操縱。

為了提高M1型240毫米榴彈炮的機動能力和反應速度,美軍還開發了自行版本。由於重量過大,超出了M4中型坦克底盤的承重能力,美軍選用了加長的T26E3重型坦克底盤,相比原底盤增加了一對負重輪,命名為T92型自行榴彈炮。美軍計劃將其用於登陸日本的作戰行動,訂購了115輛,由於日本投降而放棄,最終僅製造了5輛。

■M1型240毫米榴彈炮的自行版本:T92型自行榴彈炮。

M1型240毫米榴彈炮是美國陸軍在二戰時期裝備的威力最大和最重型的野戰火炮,美軍為其設定的作戰任務是反制敵方重型火炮並摧毀堅固的防禦工事。美國第5集團軍高層起初對於在前線部署這種沉重笨拙的火炮表示疑慮,但是,當首批M1型240毫米榴彈炮在安齊奧灘頭髮出驚天動地的怒吼後,迅速壓制了一度猖獗的德軍炮火,連「安齊奧安妮」也消停了不少。在實戰中,美軍發現這種超重型火炮不僅適合攻擊諸如炮兵陣地、大型堡壘之類的目標,甚至對付像德軍重型坦克一類的點目標也有著相當不錯的精度,陸軍軍械部門的軍官在作戰報告中稱M1型240毫米榴彈炮在實戰中表現出「極具破壞性的威力和令人難以置信的精度!」

■1944年初義大利戰場上,一輛履帶式牽引車將M1型240毫米榴彈炮拖往發射陣地。

■1944年卡西諾前線,幾名英軍士兵在觀看美軍炮兵演示裝填M1型240毫米榴彈炮。

■1958年金門炮戰期間,國民黨軍炮兵操縱美制155毫米榴彈炮開火。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集中600餘門火炮對臺灣國民黨軍據守的金門島突然實施猛烈炮擊,揭開了長達20年的金門炮戰的序幕。在炮戰初期,部署在金門島的國民黨軍炮兵猝不及防,遭到解放軍炮火的有力壓制。為了挽回頹勢,美國緊急向臺灣提供203毫米口徑以上的重型火炮,以重建火力優勢,其中就包括M1型240毫米榴彈炮,總數在30門以上。這種火炮被臺灣方面視為救命稻草,全部部署在金門、馬祖前沿,是金門炮戰期間使用的口徑最大的火炮。為了確保這種重型火炮的安全,國民黨軍在金門、馬祖前沿精心構築了隱蔽式加固陣地,平時火炮隱藏在鋼筋混凝土洞庫內,遇到戰事就推到開放式陣地上開火,射擊完畢後退回洞庫內躲避對手的反擊,據說火炮掩體足以抵禦500磅炸彈的直接命中。

■金門島上名為「雷霆」的240毫米榴彈炮發射陣地。這處陣地常在媒體亮相,進行操炮表演,已經成為宣傳設施。

■臺軍士兵正在進行操炮訓練,從炮尾散發出的煙霧判斷應該完成了一次模擬擊發後的退殼步驟。

隨著1979年中美建交,金門炮戰正式結束,M1型240毫米榴彈炮隨之進入了養老狀態,平時基本不會露面,只有在大型演習或臺海局勢緊張,臺灣當局需要壯膽之際才會拉出來放上兩炮,為底氣不足的臺獨勢力打氣助威。

■金馬前線240毫米榴彈炮發射陣地,在現代精確打擊手段面前,這種暴露的陣地非常容易被摧毀。

相關焦點

  • 國民黨隆重紀念「823金門炮戰」意欲何為?
    ,又稱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臺灣稱為八二三炮戰,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國共雙方以隔海炮擊為主要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炮戰。炮戰由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發起,國民黨軍隊隨後開始反擊。炮戰初期,解放軍打擊島上軍事目標,後期重點封鎖海運線,以圍困金門。10月初,解放軍宣布解除封鎖,改為"單打雙停(逢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單打雙不打)",逐漸減少攻勢。大陸方面維持單打雙不打狀態,直到1979年中國大陸和美國建交為止。
  • 雁默:金門823炮戰60年,蔣蔡格局不可同日而語
    接受採訪的金門老人(圖自臺媒)炮戰60年後,久為缺水所苦的金門人,總算盼到了來自福建晉江的水。背上留著大陸炮彈,手上拿著大陸水,電視上播放蔡英文在與薩爾瓦多「斷交」後的「抗中」演說,倖存老人心中想必也是五味雜陳。「……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兩岸關係已經不只是兩岸問題,也是區域問題的一環。
  • 八.二三金門炮戰的過程
    金門炮戰的目的是解放臺灣,統一中國。國民黨殘餘部隊逃到臺灣,對抗統一,又稱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臺灣稱之為八二三炮戰。金門炮戰是指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發生於金門及其周邊的一場戰役。國共雙方以隔海炮擊為主要戰術行動,因此被稱為炮戰。戰前準備:在金門炮戰之前,解放軍已經對金門島進行了周密的部署。
  • 金門「八·二三炮戰」六十周年祭|地圖看世界·歷史系列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炮擊金門,史稱八·二三炮戰。此後斷斷續續維持了長達二十年的炮擊。這場衝突給海峽兩岸都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今天是八·二三炮戰的六十周年祭。圖片來源:鳳凰視頻金門炮戰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擔憂衝突發展成為大型軍事戰爭。美國時任總統艾森豪,以金門、媽祖不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內為由,建議國軍撤出金門、媽祖等沿海島嶼,但被常凱申所拒絕。美國向國軍提供軍事援助,並由第三國威脅使用核武器。蘇聯方面也向美方施壓,美方、英方繼續向國軍施壓,建議外島撤軍以緩和局勢。1958年10月,常凱申再次宣布反對撤軍。
  • 金門炮戰 1958年
    金門炮戰進行過兩次:第一次開始於1954年9月3日,持續了十幾天;第二次開始於1958年8月23日,到1978年12月31日結束。1949年後,美國決策機構曾一度執行「棄蔣政策」,後因遏制蘇聯在遠東擴張的戰略需要,才改變了這一政策。韓戰爆發,美軍進駐臺灣海峽。
  • 1958:金門炮戰
    ……今日敵炮襲擊,從圍頭以迄煙墩山,全面向我大小金門及大二擔瘋狂射擊幾十分鐘。」駐守小金門的郝柏村事隔多年之後,公布了當年炮戰期間的日記,詳述當年的景況。1957年7月,臺海戰雲密布,金門與廈門之間一場規模空前的炮戰即將爆發。這場戰役不僅是國共內戰的延續,也牽涉複雜的國際背景。由於國民黨方面已與美國籤署《共同防禦條約》,戰爭的規模將考驗華盛頓對臺灣的承諾,以及中共與美國武裝衝突的底線。臺灣本身的防衛力量以及民眾意志的強弱,也在這場炮戰中受到檢驗。
  • 宋楚瑜爆料:金門炮戰後,美國曾在臺南部署核武器
    據香港中評社8月19日報導,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18日晚在臺南演講時爆料,60年前金門炮戰(臺灣稱823炮戰)後,美國曾經以裝有核彈頭的「鬥牛士
  • 鏡頭下的58年金門炮戰:蔣介石視察金門,炮彈如雨般砸下!
    1958年8月23日下午17時30分,我解放軍猛烈炮擊開始了,掀起了金門炮戰序幕!圖為一群國軍官兵演練後正在稍事休息,前方是布雷區,海灘上插滿了反登陸樁,其目的就是以阻擋人民解放軍的登陸行動。作為國民黨反攻大陸的橋頭堡,金門自然是受到了當時國民黨高層的重點關注。
  • 「金門炮戰」的硝煙背後(中)
    隨後的20年裡,金門炮戰「打打停停」,從軍事行動逐漸演變成了一場政治鬥爭。本期為您講述——《「金門炮戰」的硝煙背後(中)》。 連死角也不放過  炮擊金門是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協同作戰,規模之大、炮火之烈開我軍戰史之先河。
  • 我的父親張繼明在八二三炮戰中
    1958年8月23日,一場震驚世界的炮戰在廈金海峽兩岸廈門和金門同時展開,史稱八二三炮戰。
  • 宋楚瑜爆料金門炮戰後 美國曾在臺南機場部署核飛彈
    據香港中評社8月19日報導,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18日晚在臺南演講時爆料,60年前金門炮戰(臺灣稱823炮戰)後,美國曾經以裝有核彈頭的「鬥牛士
  • 【震驚】宋楚瑜爆料:金門炮戰後,美國曾在臺南部署核武器
    據香港中評社8月19日報導,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18日晚在臺南演講時爆料,60年前金門炮戰(臺灣稱823炮戰)後,美國曾經以裝有核彈頭的鬥牛士飛彈協防臺灣,當時的核武器就在臺南的機場。1958年部署在臺灣的MGM-1鬥牛士飛彈 圖片來自臺灣論壇宋楚瑜表示,過幾天就是八二三炮戰的60周年,他有兩個啟示:一是金門看兩岸通水。
  • 紀念「八•二三」炮戰58周年 「八二三」炮戰紀事
    23日,晉江圍頭紀念「八•二三」炮戰58周年活動,在炮戰遺址公園舉行。
  • 「823炮戰」往事:從血淚戰地到「金門默契」
    8月23日,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前往臺灣軍事要地金門,出席「823炮戰」62周年紀念活動。與往年不同的是,美國在臺協會(AIT)處長酈英傑率領若干美方官員,首次飛金門出席紀念活動。當天,酈英傑等前往水頭碼頭,在兩名於1954年金門九三炮戰中殉職的美國軍官紀念碑前獻花致意。
  • 毛澤東決策指揮「金門炮戰!
    匯報完了,他突然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你用那麼多的炮打,會不會把美國人打死呢?」那時,美國顧問一直配備到國民黨部隊的營一級。主席一問,我即回答說:「哎呀,那是打得到的啊!」聽我這麼一說,主席考慮了十幾分鐘,然後又問:「能不能避免不打到美國人?」我回答得很乾脆:「主席,那無法避免!」主席聽後,再也不問其他問題,也不作什麼指示,就宣布休會。這是主席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了。
  • 【老照片】今天是823金門炮戰60周年,823廈門風災59周年
    今天對於廈門人而言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在1958年的8月23日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八二三炮戰【又名金門炮戰】,第二年的1959年8月23日廈門發生了史上最強颱風
  • 地圖上的「八二三」炮戰
    1958年8月23日17時30分,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集中重型火炮約500門,對金門實施猛烈炮擊,頭兩個小時內落彈3至4萬發,重點轟擊指揮所、
  • 觀察 美若企圖破壞「一個中國」,臺海再現金門炮戰模式並非不可能
    當前不僅兩岸政治互動停擺,兩岸發生摩擦與對峙事件也增多。聊舉兩例:新北艦2016年10月24日,臺灣「海巡署」新北艦竟以高壓水炮「轟擊」在臺灣北部漁場捕撈的大陸漁船。另外,大陸籍漁船「浙玉漁11189號」被臺灣基隆海巡隊以「越界」捕撈為由非法扣留近1個月。
  • 金門高粱——原來源於金門盛產高粱及兩岸對峙
    金門三寶——刀、糖、酒中的「酒」,便是特殊時期「無心插柳柳成蔭」成就的一項特產。金門高粱酒的由來,與號稱「金門王」的「福將」胡璉關係密切。黃埔出身的胡璉系抗日名將,「823」炮戰中因為遲到大難不死。金酒的高利潤帶來每年家戶配酒,為金門帶來大學、醫院、港務工程,還上繳數十億臺幣稅款,「金酒就是金門的金母雞」。隨著金門高粱酒產量巨增,本土高粱僅佔原料的10%,其餘則從大陸東北、泰國、阿根廷、澳洲等地進口。 2019年起,臺灣金門酒業公司經過多輪洽談,在大連推廣組織種植酒用高粱約5000畝,由金門酒業提供種子、農藥、化肥及技術支持,並承擔收購。
  • 經國先生(十八):「八二三」炮戰始末
    1958年8月23日,臺灣海峽兩岸發生了國民黨退臺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炮空戰,此次戰役不僅牽動的中美關係、臺美關係的神經,而且令世界矚目。與此同時,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決定炮擊金門,轉移美國視線,以實際行動支援阿拉伯人民的反侵略鬥爭。至於什麼時候炮擊則依時機而定。上述情況說明,中東事件的發生成了八二三炮戰的導火索。八二三炮戰發生,也有警告美國和摸美國協防臺灣與澎湖列島底牌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