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崎峻戰史 版權屬於原作者
在臺海局勢持續緊張的當下,處於第一線的金門、馬祖外島壓力山大,守軍採取戰備姿態應對不測。據島內媒體報導,「馬祖防衛司令部」近日舉行「聯合反登陸作戰」演習,動用海防陣地上的各式火炮進行實彈射擊,其中尤以240毫米榴彈炮的演射最為引人注目,報導稱:「當240毫米榴彈炮發射時,巨炮閃出耀眼光芒、響聲震天撼地,令人不禁驚呼:這就是『鎮島之炮』的威力啊!」然而,有網友道出一個既尷尬又可笑的事實:這尊被稱為「馬祖炮王」的重型火炮其實是二戰時的老古董,進而諷刺道:「是演電影嗎?博物館的東西還拿出來秀?」那麼臺軍的240毫米榴彈炮到底有何來歷?■部署在馬祖的240毫米榴彈炮在進行射擊訓練。
正如網友所言,如今臺灣軍隊裝備的240毫米榴彈炮確是一款有著70多年歷史的老舊武器,即美軍在二戰時期研發裝備的M1型240毫米榴彈炮。M1型榴彈炮的設計始於1940年,用以取代一戰時期列裝的M1918型240毫米榴彈炮。■M1型240毫米榴彈炮需要至少14名炮手操縱。
為了提高M1型240毫米榴彈炮的機動能力和反應速度,美軍還開發了自行版本。由於重量過大,超出了M4中型坦克底盤的承重能力,美軍選用了加長的T26E3重型坦克底盤,相比原底盤增加了一對負重輪,命名為T92型自行榴彈炮。美軍計劃將其用於登陸日本的作戰行動,訂購了115輛,由於日本投降而放棄,最終僅製造了5輛。■M1型240毫米榴彈炮的自行版本:T92型自行榴彈炮。
M1型240毫米榴彈炮是美國陸軍在二戰時期裝備的威力最大和最重型的野戰火炮,美軍為其設定的作戰任務是反制敵方重型火炮並摧毀堅固的防禦工事。美國第5集團軍高層起初對於在前線部署這種沉重笨拙的火炮表示疑慮,但是,當首批M1型240毫米榴彈炮在安齊奧灘頭髮出驚天動地的怒吼後,迅速壓制了一度猖獗的德軍炮火,連「安齊奧安妮」也消停了不少。在實戰中,美軍發現這種超重型火炮不僅適合攻擊諸如炮兵陣地、大型堡壘之類的目標,甚至對付像德軍重型坦克一類的點目標也有著相當不錯的精度,陸軍軍械部門的軍官在作戰報告中稱M1型240毫米榴彈炮在實戰中表現出「極具破壞性的威力和令人難以置信的精度!」■1944年初義大利戰場上,一輛履帶式牽引車將M1型240毫米榴彈炮拖往發射陣地。
■1944年卡西諾前線,幾名英軍士兵在觀看美軍炮兵演示裝填M1型240毫米榴彈炮。
■1958年金門炮戰期間,國民黨軍炮兵操縱美制155毫米榴彈炮開火。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集中600餘門火炮對臺灣國民黨軍據守的金門島突然實施猛烈炮擊,揭開了長達20年的金門炮戰的序幕。在炮戰初期,部署在金門島的國民黨軍炮兵猝不及防,遭到解放軍炮火的有力壓制。為了挽回頹勢,美國緊急向臺灣提供203毫米口徑以上的重型火炮,以重建火力優勢,其中就包括M1型240毫米榴彈炮,總數在30門以上。這種火炮被臺灣方面視為救命稻草,全部部署在金門、馬祖前沿,是金門炮戰期間使用的口徑最大的火炮。為了確保這種重型火炮的安全,國民黨軍在金門、馬祖前沿精心構築了隱蔽式加固陣地,平時火炮隱藏在鋼筋混凝土洞庫內,遇到戰事就推到開放式陣地上開火,射擊完畢後退回洞庫內躲避對手的反擊,據說火炮掩體足以抵禦500磅炸彈的直接命中。■金門島上名為「雷霆」的240毫米榴彈炮發射陣地。這處陣地常在媒體亮相,進行操炮表演,已經成為宣傳設施。
■臺軍士兵正在進行操炮訓練,從炮尾散發出的煙霧判斷應該完成了一次模擬擊發後的退殼步驟。
隨著1979年中美建交,金門炮戰正式結束,M1型240毫米榴彈炮隨之進入了養老狀態,平時基本不會露面,只有在大型演習或臺海局勢緊張,臺灣當局需要壯膽之際才會拉出來放上兩炮,為底氣不足的臺獨勢力打氣助威。■金馬前線240毫米榴彈炮發射陣地,在現代精確打擊手段面前,這種暴露的陣地非常容易被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