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可關注「書房記」
合作郵箱:1515168135@qq.com
文.秦風
駐守小金門的國民黨軍四十七師師長郝柏村在1958年8月23日的日記中寫道:「下午6時赴湖下晚餐甫畢,正在桌上閒談時,18時30分傳來炮聲,敵準備已久之攻擊動作開始矣。……今日敵炮襲擊,從圍頭以迄煙墩山,全面向我大小金門及大二擔瘋狂射擊幾十分鐘。」
駐守小金門的郝柏村事隔多年之後,公布了當年炮戰期間的日記,詳述當年的景況。另外一位駐守金門三獅山的一五五榴彈炮第一炮手、事後獲頒「戰鬥英雄」頭銜的郭仕山回憶說:「我聽到『咻』一聲,知道有炮彈要落下,立即閃身,炮彈落在距我一米處,我整個人被彈起來,帽子不見,眉毛被燒,三件上衣的紐扣也全不見,左腿也被炮彈碎片擊中,整個人已昏迷不醒。……單我駐守的碉堡,就至少落下兩千發炮彈,離開碉堡時,腳都踩不到土,因為已全覆蓋炮彈碎片。」
1957年7月,臺海戰雲密布,金門與廈門之間一場規模空前的炮戰即將爆發。這場戰役不僅是國共內戰的延續,也牽涉複雜的國際背景。由於國民黨方面已與美國籤署《共同防禦條約》,戰爭的規模將考驗華盛頓對臺灣的承諾,以及中共與美國武裝衝突的底線。臺灣本身的防衛力量以及民眾意志的強弱,也在這場炮戰中受到檢驗。
8月間,解放軍空軍米格-17戰鬥機大舉進駐大陸東南沿海機場,大批部隊亦集結在福建前線。戰事在即,美國遂將一批響尾蛇飛彈運交臺灣,第七艦隊亦駛近臺海以展示武力,美國並且表明,如果臺灣和澎湖遭受攻擊,美國與臺北的《共同防禦條約》將自動生效,不過其對於金門、馬祖地位的立場,並未明確。
8月14日,國共兩軍在馬祖海域進行了激烈的海空戰,拉開了戰事的序幕。8月23日下午5點30分,解放軍前線指揮部正式發出開始突擊的命令,金門頓時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此時臺灣「國防部長」俞大維、金門防衛司令官胡璉正在張湖公路的山下漫步,俞大維被炮彈碎片所傷,由心戰指揮所主任廖光華背負進入作戰指揮所。而在翠谷湖岸的副司令官趙家驥、吉星文和章傑等三人卻遭炮火擊中並陣亡。由於事出突然,而且電話線被炸毀,導致指揮中斷,國民黨軍在二十分鐘之後才開始發炮還擊。根據國民黨軍的紀錄,「八二三」當天解放軍共打了四萬七千多發炮彈,國民黨軍則反擊了十二萬發。儘管國民黨軍被動還擊,但因使用美式巨炮,解放軍方面也付出慘重的代價。
8月24日,解放軍一方面繼續炮擊金門,另一方面又出動海軍打擊國民黨軍的運輸部隊,同時又炮擊金門機場的設施以及正擬起降的飛機,金門實際上已遭到封鎖。在炮戰的前十天,解放軍已發射十萬發以上的炮彈。9月3日,解放軍方面主動宣布自4日起停止炮擊三天,以觀各方動態,國民黨軍則藉此間隙對金門進行了空投補給。7日起,新中國與美國進行了一場政治角力,互探虛實。國民黨軍補給艦在美國軍艦的護送下,繼續對金門補給,解放軍未予攻擊。不過8日,當臺美混合艦隊又到金門卸貨時,解放軍接獲指示集中炮擊國民黨軍軍艦,此時美艦不僅未予護航,反而迅速駛離。此時雙方均清楚了彼此避免正面交戰的戰略底線,不過解放軍仍然維持著「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策略,似乎有意讓國民黨軍繼續留守金門,並維持某種內戰的形式。
9月30日,美國國務卿杜勒斯發表聲明,直言蔣介石應退出金門,以臺灣海峽為界實行停火,不過卻遭蔣介石嚴拒,表示國民黨軍將堅守金門陣地。由於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潰敗退守臺灣,美國政府內一直有主張「臺灣地位未定論」的聲音,意圖將臺灣從中國主權中分割出去,作為協助臺灣圍堵社會主義中國的合法依據,因此杜勒斯的聲明被解讀為華盛頓要求蔣介石放棄福建沿海島嶼,為兩岸政治上完全切斷聯繫做準備。此時金門炮戰摻入了國際政治的因素,國共雙方均明顯抗拒美國此一立場。
10月初,中共中央軍委下達指示:我們目前收復金馬還是仍由蔣軍佔領金馬,兩者對今後鬥爭孰較有利,是我們當前必須考慮和決定的問題。當然,早日收復金門、馬祖,對解除福建沿海地區的威脅,對打開海上交通,發展福建沿海的經濟建設,對於鼓舞全國人民和我軍的士氣有很大的好處。……但是,把這個勝利和暫時利用金馬把敵人套在絞索上,把佔領金馬和佔領臺灣統一來解決的長遠利益比較起來,則不如讓金馬暫緩佔領,仍由蔣軍佔領似乎較為有利。10月6日,由毛澤東起草、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表了《告臺灣同胞書》,暫以七天為期,停止炮擊,並提議舉行談判,不過遭到國民黨方面的拒絕。這段時間,解放軍炮火打打停停。10月21日,杜勒斯訪問臺灣,與國民黨方面達成共識,即華盛頓增加對臺灣的協助,不再要求國民黨軍由金馬撤退;同時,國民黨則減少在金門的駐軍,並不再對大陸使用武力。
1959年起,金廈國共守軍的炮彈均打到無人地帶,國民黨軍也停止派遣戰鬥機進入大陸,臺灣海峽硝煙漸息。1961年12月,中共中央再命令福建守軍停止實彈射擊,只打宣傳彈。直到1979年,中國與美國建交,並確定其掌握了「一個中國」的原則後,原有的炮擊已失去政治意義,因此在1979年元旦中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告臺灣同胞書》的同時,由國防部長徐向前發布《關於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島嶼的聲明》,以配合其「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策。
從1958年以後,國民黨方面一直將「八二三」金門炮戰視為「反共必勝,建國必成」的象徵,金門和馬祖也成了其「反共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各界都要組織勞軍團到金馬,大專生則參加金門暑訓團。至於役男當兵駐守金馬,則留下許多特殊的記憶,金馬生活的點點滴滴日後亦成為臺灣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
摘自《歲月臺灣:1900年以來的臺灣大事記》秦風 編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
陝北民歌微信號:sbmg66
↓↓↓點擊閱讀原文關注「陝北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