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歷史心發現】
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 禁止隨意轉載
在19世紀的德國,有這樣一個青年人。就如同和他同時代的許多人一樣,對自己祖國的軍力有著蜜汁自信。仿佛軍隊一旦出擊,就能解決問題。老首相俾斯麥的政策實在是太礙事了,屬於典型的缺少民族自信。秉持這個觀點本來出不了什麼大事,但是這個人的身份,讓他的觀點引發了大問題。威廉二世天生左臂畸形,只好以楊永信療法刺激肌肉生長。他每天都要倒掛一個小時,使身體克服肌肉的僵硬。他脖子上的肌腱也被切了下來,以修整畸形的姿態。就算神經不協調,也要被強迫騎馬,無數次摔下來,摔的痛哭流涕也被迫繼續。普魯士是一個軍人國家,發源於布蘭登堡地區,民風驃悍, 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砂石罐頭。而威廉又是儲君,一個左臂畸形,動作不協調的君王無法取得人民的信服。於是他的童年教育就致力於改正他的身體畸形。從這個方面看來,他的教育是成功的,起碼威廉是個騎術高手。但是在身體殘疾被治好的同時,威廉撂下了心理疾病,有了巨大的精神創傷,變的狂熱且偏執。更要命的是威廉無時不刻處於一種理念的衝突之中,他的爺爺威廉一世是帝國的開國皇帝,倡導君主專制,痛恨自由主義思想。而他的母親英國公主一心想要威廉接受開明的君主立憲制,進行高強度思想工作。可惜強扭的瓜不甜,威廉十分叛逆地擁抱了普魯士式的帝王思想與軍國主義,同母親關係變的惡劣。1888年,德國失去了兩位皇帝,威廉失去了爺爺和父親。年僅27歲的威廉帶上了「歐洲最沉重的皇冠」。就像俾斯麥評價一樣,威廉就像只氣球,如果沒人抓緊繩子,不知道會飛到哪裡去。上任後的他很快就拋開了俾斯麥苦心營造的歐陸局勢,帶著歐洲走向萬劫不復的戰爭深淵。1890年,年逾古稀的首相俾斯麥,向皇帝威廉二世遞交了辭呈,專心養老去了。這一年,俾斯麥73歲,威廉31歲。兩人之間的代溝實在太大了,政治路線上的分歧引發了兩人不合,最終這位開國元勳決定退出朝廷。俾斯麥在任帝國首相時,締結了三個同盟。分別為德奧意三國同盟,德俄奧三皇同盟和德奧同盟。這個體系致力於避免法國與俄國聯合,從東西兩向絞殺德國的死局。同時聯手奧地利,共同抵禦俄國向西進行擴張。同時還需利用英國擊打俄國。在俾斯麥的操縱下,歐洲局勢變的複雜微妙,巧妙避免了德國四面受敵的局面。這很符合俾斯麥的戰略風格:儘量面對更少的敵人,拉攏更多的朋友,更要佔據道德高地。比如普奧戰爭時,俾斯麥利用外交手段使虎視眈眈的法國不介入德意志國家的內戰。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防禦模式。與此同時,俾斯麥向英法保證不會染指他們的海外殖民地,為此德國只能撿那些英法不要的爛地。但是威廉不覺得這個模式好。他認為德意志也需要生存空間,不能龜縮於狹窄的中歐。俾斯麥下臺後,他迫不及待地啟動了「世界政策」。在新的政策中,德國不再追求歐陸均勢,而是要尋求殖民地,拓展生存空間。1891年,德俄同盟到期。雙方皆無意續約。於是俄國跑去和法國結盟。這一行為直接讓俾斯麥的努力化為烏有,一旦開戰,德國將背腹受敵。不過如果只是這樣的話,情況還沒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雖然攜手經歷了中國戰爭(鴉片戰爭)和克裡米亞戰爭,但英法之間仍然矛盾尖銳。德國完全有希望拉英國入夥。如此一來,德國陸軍可以內線擊潰法俄,英軍則用海軍外線封鎖。後來的第一次世界也印證了這個設想是完全可行的:如果沒有英法在馬恩河的奇蹟,德軍很有可能擊敗法國,然後快速調兵去東線擊敗沙皇俄國,完美實現施裡芬伯爵的戰爭設想。可是在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之中,德國不可避免地威脅到了英國的核心利益。為了與英國爭搶殖民地,兩國之間開啟了海軍軍備競賽,這也徹底毀滅了兩國結盟的可能。皇帝對海軍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自封帝國海軍元帥,在公共場合穿海軍軍裝露面。不過德國海軍的實力最終還是沒有趕超英國,反而把英國推向了敵對方,使德國徹底陷入了四面受敵的尷尬局面。事實上,德國早就做好了兩面開戰的準備,軍人們也在威廉一頓操作後認清了必須兩面作戰的事實。繼老毛奇,瓦德西後的第三位總參謀長施裡芬伯爵終其下半生都在研究一個課題:如何同時擊敗法俄。他制定的戰爭計劃,就叫作施裡芬計劃。這個計劃他前前後後研究了15年,歷經了三次重大修改,是施裡芬半生的心血。這個計劃的中心思想就是通過速戰速決,迅速殲滅一個敵人之後,全軍立刻轉向另個敵人,從此獲得兩線作戰的勝利。最終計劃的方案是先擊敗法國,後擊敗俄國。俄國的軍事體制落後,所以施裡芬認為俄國人完成軍事總動員需要六周的時間,在這六周的動員時間裡面,沒法在東線對德國形成實質性的威脅。所以計劃是在戰爭開始之後,僅安排十個十守住東線,剩下的79個師全部投入法國戰場。在迅速解決法國之後,安排大部分士兵乘車趕到東線,解決掉俄軍。幾乎是1比8的兵力配比使這個計劃變得像賭博,戰爭的勝負將寄希望於東線的10個師是否能抗住俄國,以及西線是否能快速拿下英法聯軍。自從在普法戰爭中吃了敗仗之後,法國人沿著德法邊境一口氣興建了連續的要塞體系。兩過240公裡的邊境線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禦系統,這道防線北起盧森堡和阿登山區,向南32公裡,就是固若金湯的凡爾登要塞。圖勒要塞,埃皮納勒要塞形成了防線的主要節點。再向南經過孚日山脈,在法瑞邊境結束。除了阿登天險和孚日之外,法國人在所有邊境地區都修建了永久性的工事。想要迅速解決法國的話,不可能通過正面攻擊解決。施裡芬選擇了唯一可行的攻擊路線:取道中立國比利時,迂迴防線攻入法國。如果把攻擊線路畫在地圖上,就是一條又一條的弧線,像風扇一樣掃過法國。施裡芬還有另一個設想。右翼作為迂迴主力,有68個師,而防守阿爾薩斯-洛林的左翼只有11個師。又是一個懸殊的兵力配比。施裡芬可能認為由於先前普法戰爭時法國失掉了阿爾薩斯-洛林,開戰後一定會配置重兵奪回。按照設想,法軍全力攻擊阿爾薩斯-洛林時,德右翼就會迂迴到法軍背後,配合左翼夾擊法軍。據傳,施裡芬死前最後一句話就是 「千萬別削弱右翼……」這個計劃不平均的兵力配比,可以說是對斜擊戰術的完美呈現。整個總參謀部都相信施裡芬計劃將帶著德國走向最後的勝利。然而,開戰後,軍人們發現實現計劃的阻礙,實在太多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後,德軍迅速前往比利時,準備繞道攻法。不料比利時方面拒絕了德軍借道的請求。無奈之下,德軍決定強攻。這就是德軍計劃被打亂的第一步。列日要塞橫在了大路上,比利時人依託碉堡和機槍,阻擋了德國人將近西線限定時間一半的時長。接下來的事情更加讓人意想不到。小毛奇害怕法軍突破了德軍左翼長驅直入攻入本土,所以將本來是7比1的兵力配比改成了3比1。再加上因為俄國迅速完成了動員,總參謀部被迫把一部分兵力調去了東線,防止東普魯士失守。一開始,美國陸軍人數極少,甚至沒有滿員師,一般以團為單位。不過美國的宣傳機器很快運作了起來,四百多萬美國農夫已經穿上軍裝,開始了軍事訓練。
德軍總部不由得感到緊張:等美國登陸,就真的沒有勝利的希望了。必須抓緊時間拿下法國,讓美國練好了兵也沒地方放。
1918年3月,米夏埃爾行動開始。德軍集結重兵,勢如破竹地第二次打到了巴黎城城下。這讓德國人重燃了勝利的希望。然而因為攻擊過快,不少德軍部隊孤軍深入,形成了一個個突出部,反而被法軍反包抄了。德軍用盡了最後一絲力氣,無力再發動攻擊了。
隨著時間推移,美國大兵源源不斷地在法國登陸了。德軍兵敗如山倒,大批量士兵向協約國軍投降。戰爭如此不利,國內也發生了暴動。黑白紅三色旗被撕碎,起義工人們升起了共產主義的紅旗。就連海軍也發生了暴動。
事已至此,任何人都挽不回頹勢了。威廉被迫退位,遠走海外。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結束。
德國最開始就不應該搞什麼「世界政策」。這一行動嚴重觸動了歐陸其他大國的利益,更惹怒了海上霸主英國。把德國逼入了背腹受敵的局面。德國狹窄的出海口也是一個地理硬傷。施裡芬計劃也有很大的問題。首先,施裡芬低估了比利時的抵抗強度。一個列日就阻住德軍十幾天之久。第二,施裡芬低估了法國的抵抗強度。普法戰爭後,法國軍力大幅增長,不是德軍四十天就能拍死的對象。同時,俄國也被低估了。俄國在戰爭初期的動員能力超乎德國想像。若非魯登道夫打了一場坦侖堡會戰,東普魯士恐怕不保。至於小毛奇對於兵力配比的更改,恐怕無法評論到底是對是錯。加強左翼固然更加穩健,但是如果保持原計劃,不給英法內線機動的時間,或許真正能將法國一擊必殺,但同時也要冒法軍侵入本土的風險。小毛奇只是在兩難抉擇中沒有選擇做個賭怪而已。至於調兵去俄國的問題,小毛奇可能也不知道俄軍敗的這麼快,浪費了本來投入法國的兵力。而這部分兵力,很有可能就是壓垮法國的最後一根稻草。在現代人看來,毛奇應該拿出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魄力,就算放棄東普魯士也該儘快拿下法國,不該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但是從另個角度看,東普魯士是霍亨索倫王朝的龍興之地,也是容克們的家產所在。如果東普魯士失守,對於德國陸軍的士氣是次沉重打擊。無限制潛艇戰也是同理。如果不實行的話,會被英國源源不斷的物資拖垮,如果實行的話,就會把美國拉入戰爭,也會喪失道德高地。這同樣不是什麼錯誤的決定,只不過是在兩種方法中選擇了一種。後人評價小毛奇是妄改作戰計劃的罪人,但這只是一種由結果論過程的思維模式。如果小毛奇選擇按照原定計劃打,現在的人大概會評價他是施利芬的思想傀儡,不思變通的庸才吧。德國最後的失敗幾乎是註定的。失敗的主要根源是糟糕的地理環境與跟不上變化的計劃。威廉二世又不像腓特烈有一個好運氣(指精普沙皇援助),自己又執意開戰,最後只好黯然失敗。斷送了一代歐洲青年的生命,也斷送了歐洲帝國的霸權。更多精彩,敬請掃碼關注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