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策」下的大國迷夢:德意志第二帝國是如何輸掉一戰的?

2021-02-13 歷史心發現

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歷史心發現】

原創內容 未經帳號授權 禁止隨意轉載

在19世紀的德國,有這樣一個青年人。就如同和他同時代的許多人一樣,對自己祖國的軍力有著蜜汁自信。仿佛軍隊一旦出擊,就能解決問題。老首相俾斯麥的政策實在是太礙事了,屬於典型的缺少民族自信。秉持這個觀點本來出不了什麼大事,但是這個人的身份,讓他的觀點引發了大問題。

威廉二世天生左臂畸形,只好以楊永信療法刺激肌肉生長。他每天都要倒掛一個小時,使身體克服肌肉的僵硬。他脖子上的肌腱也被切了下來,以修整畸形的姿態。就算神經不協調,也要被強迫騎馬,無數次摔下來,摔的痛哭流涕也被迫繼續。普魯士是一個軍人國家,發源於布蘭登堡地區,民風驃悍, 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砂石罐頭。而威廉又是儲君,一個左臂畸形,動作不協調的君王無法取得人民的信服。於是他的童年教育就致力於改正他的身體畸形。從這個方面看來,他的教育是成功的,起碼威廉是個騎術高手。但是在身體殘疾被治好的同時,威廉撂下了心理疾病,有了巨大的精神創傷,變的狂熱且偏執。更要命的是威廉無時不刻處於一種理念的衝突之中,他的爺爺威廉一世是帝國的開國皇帝,倡導君主專制,痛恨自由主義思想。而他的母親英國公主一心想要威廉接受開明的君主立憲制,進行高強度思想工作。可惜強扭的瓜不甜,威廉十分叛逆地擁抱了普魯士式的帝王思想與軍國主義,同母親關係變的惡劣。1888年,德國失去了兩位皇帝,威廉失去了爺爺和父親。年僅27歲的威廉帶上了「歐洲最沉重的皇冠」。就像俾斯麥評價一樣,威廉就像只氣球,如果沒人抓緊繩子,不知道會飛到哪裡去。上任後的他很快就拋開了俾斯麥苦心營造的歐陸局勢,帶著歐洲走向萬劫不復的戰爭深淵。1890年,年逾古稀的首相俾斯麥,向皇帝威廉二世遞交了辭呈,專心養老去了。這一年,俾斯麥73歲,威廉31歲。兩人之間的代溝實在太大了,政治路線上的分歧引發了兩人不合,最終這位開國元勳決定退出朝廷。

俾斯麥在任帝國首相時,締結了三個同盟。分別為德奧意三國同盟,德俄奧三皇同盟和德奧同盟。這個體系致力於避免法國與俄國聯合,從東西兩向絞殺德國的死局。同時聯手奧地利,共同抵禦俄國向西進行擴張。同時還需利用英國擊打俄國。在俾斯麥的操縱下,歐洲局勢變的複雜微妙,巧妙避免了德國四面受敵的局面。這很符合俾斯麥的戰略風格:儘量面對更少的敵人,拉攏更多的朋友,更要佔據道德高地。比如普奧戰爭時,俾斯麥利用外交手段使虎視眈眈的法國不介入德意志國家的內戰。這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防禦模式。與此同時,俾斯麥向英法保證不會染指他們的海外殖民地,為此德國只能撿那些英法不要的爛地。但是威廉不覺得這個模式好。他認為德意志也需要生存空間,不能龜縮於狹窄的中歐。俾斯麥下臺後,他迫不及待地啟動了「世界政策」。在新的政策中,德國不再追求歐陸均勢,而是要尋求殖民地,拓展生存空間。1891年,德俄同盟到期。雙方皆無意續約。於是俄國跑去和法國結盟。這一行為直接讓俾斯麥的努力化為烏有,一旦開戰,德國將背腹受敵。不過如果只是這樣的話,情況還沒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雖然攜手經歷了中國戰爭(鴉片戰爭)和克裡米亞戰爭,但英法之間仍然矛盾尖銳。德國完全有希望拉英國入夥。如此一來,德國陸軍可以內線擊潰法俄,英軍則用海軍外線封鎖。後來的第一次世界也印證了這個設想是完全可行的:如果沒有英法在馬恩河的奇蹟,德軍很有可能擊敗法國,然後快速調兵去東線擊敗沙皇俄國,完美實現施裡芬伯爵的戰爭設想。可是在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之中,德國不可避免地威脅到了英國的核心利益。為了與英國爭搶殖民地,兩國之間開啟了海軍軍備競賽,這也徹底毀滅了兩國結盟的可能。皇帝對海軍到了痴迷的程度,他自封帝國海軍元帥,在公共場合穿海軍軍裝露面。不過德國海軍的實力最終還是沒有趕超英國,反而把英國推向了敵對方,使德國徹底陷入了四面受敵的尷尬局面。事實上,德國早就做好了兩面開戰的準備,軍人們也在威廉一頓操作後認清了必須兩面作戰的事實。繼老毛奇,瓦德西後的第三位總參謀長施裡芬伯爵終其下半生都在研究一個課題:如何同時擊敗法俄。他制定的戰爭計劃,就叫作施裡芬計劃。這個計劃他前前後後研究了15年,歷經了三次重大修改,是施裡芬半生的心血。這個計劃的中心思想就是通過速戰速決,迅速殲滅一個敵人之後,全軍立刻轉向另個敵人,從此獲得兩線作戰的勝利。最終計劃的方案是先擊敗法國,後擊敗俄國。俄國的軍事體制落後,所以施裡芬認為俄國人完成軍事總動員需要六周的時間,在這六周的動員時間裡面,沒法在東線對德國形成實質性的威脅。所以計劃是在戰爭開始之後,僅安排十個十守住東線,剩下的79個師全部投入法國戰場。在迅速解決法國之後,安排大部分士兵乘車趕到東線,解決掉俄軍。幾乎是1比8的兵力配比使這個計劃變得像賭博,戰爭的勝負將寄希望於東線的10個師是否能抗住俄國,以及西線是否能快速拿下英法聯軍。

自從在普法戰爭中吃了敗仗之後,法國人沿著德法邊境一口氣興建了連續的要塞體系。兩過240公裡的邊境線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禦系統,這道防線北起盧森堡和阿登山區,向南32公裡,就是固若金湯的凡爾登要塞。圖勒要塞,埃皮納勒要塞形成了防線的主要節點。再向南經過孚日山脈,在法瑞邊境結束。除了阿登天險和孚日之外,法國人在所有邊境地區都修建了永久性的工事。想要迅速解決法國的話,不可能通過正面攻擊解決。施裡芬選擇了唯一可行的攻擊路線:取道中立國比利時,迂迴防線攻入法國。如果把攻擊線路畫在地圖上,就是一條又一條的弧線,像風扇一樣掃過法國。施裡芬還有另一個設想。右翼作為迂迴主力,有68個師,而防守阿爾薩斯-洛林的左翼只有11個師。又是一個懸殊的兵力配比。施裡芬可能認為由於先前普法戰爭時法國失掉了阿爾薩斯-洛林,開戰後一定會配置重兵奪回。按照設想,法軍全力攻擊阿爾薩斯-洛林時,德右翼就會迂迴到法軍背後,配合左翼夾擊法軍。據傳,施裡芬死前最後一句話就是 「千萬別削弱右翼……」這個計劃不平均的兵力配比,可以說是對斜擊戰術的完美呈現。整個總參謀部都相信施裡芬計劃將帶著德國走向最後的勝利。然而,開戰後,軍人們發現實現計劃的阻礙,實在太多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打響後,德軍迅速前往比利時,準備繞道攻法。不料比利時方面拒絕了德軍借道的請求。無奈之下,德軍決定強攻。這就是德軍計劃被打亂的第一步。列日要塞橫在了大路上,比利時人依託碉堡和機槍,阻擋了德國人將近西線限定時間一半的時長。

接下來的事情更加讓人意想不到。小毛奇害怕法軍突破了德軍左翼長驅直入攻入本土,所以將本來是7比1的兵力配比改成了3比1。再加上因為俄國迅速完成了動員,總參謀部被迫把一部分兵力調去了東線,防止東普魯士失守。
在作戰的前半段計劃還算順利。左翼的第五,第六集團軍成功擊退了法軍在阿爾薩斯-洛林一線的進攻,右翼的一,二,三,四集團軍在迂迴作戰中進展順利,他們開始越轉越快,重重打擊在了法軍側後。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就不太對勁了:在八月的法軍大崩潰之後,德軍已經可以望到艾菲爾鐵塔的塔尖了。但是就在這時,德軍前進的步伐開始放緩,就像用盡了最後一絲的拳擊手無法揮出第二拳一樣,攻勢停滯了。而英法聯軍憑藉著內線機動優勢,成功完成了反攻部署。德軍不得不從馬恩河一線撤退,來到馬恩河北面的埃納河固守陣地。雙方開始瘋狂的挖掘戰壕,建設防禦陣地。佔豪就像蜿蜒的長蟲,從法瑞邊境開始蜿蜒近600公裡,一直奔向英吉利海峽。雙方搭起了機槍和重炮,玩起了曠日持久的塹壕戰。施裡芬的速攻計劃,就這樣以一種滑稽的方式破產了。雖然德軍總部還在大談進攻,但在巨炮,機槍和鐵絲網構建的死亡防線面前,沒有士兵可以頂著炮火衝鋒而完好無損。

在馬恩戰役開始後,總參謀長小毛奇就認清了計劃破產的事實。他向皇帝上報說:陛下,我們輸掉了戰爭。皇帝龍顏大怒,罷負了他的職位,換上了法爾根漢。法爾根漢上任之後決定尋找突破口,他最終選擇了凡爾登。這裡是法國防線的突出部,扼守通向巴黎之路,更有強烈的歷史意義。三分法蘭克的凡爾登合約奠定了義大利,法蘭西和德意志的雛形。拿下這裡有助於提振軍隊和國民的士氣。他的目的是發動一場會戰,迫使法國投入大量兵力。「讓法國人把血流盡」!於是,雙方圍繞凡爾登展開了慘烈的爭奪。小小的古城被大口徑巨炮轟成了月球表面。這場戰役的結果是法軍死亡五十五萬人,德軍死亡四十五萬,雙方都流盡了血。法國人終究守住了凡爾登,取得了戰略勝利。戰爭依然僵持著。德國的地理劣勢不只體現在陸地上被兩面夾攻,更體現在狹窄的出海口。德國海岸線短小,只需少量艦隊就能封鎖。開戰後,德軍就一直被大英皇家海軍封死了出海口,斷絕了海路外援。而英國可以源源不斷利用制海權將物資運到法國本土。德國雖強,但遲早要被拖垮。於是總參謀部決定執行「無限制潛艇戰」。德軍潛艇在英倫三島周邊遊弋,一旦看見船隻,無論懸掛哪國旗幟,是客輪還是貨船,都一併擊沉。這套戰法初期實行效果相當好,英國戰爭物資很快出現了短缺。美中不足的是,潛艇戰招致了美國的抗議。美國貨輪在兩洲間川流不息,斬斷英國的對外貿易,等於斬斷了美國的財路。再加上一次潛艇擊沉客船使大量美國公民死亡的事件激起了美國民眾的憤怒,聯邦政府正好順水推舟,擠入戰場。1917年,美國向同盟國宣戰。

一開始,美國陸軍人數極少,甚至沒有滿員師,一般以團為單位。不過美國的宣傳機器很快運作了起來,四百多萬美國農夫已經穿上軍裝,開始了軍事訓練。

德軍總部不由得感到緊張:等美國登陸,就真的沒有勝利的希望了。必須抓緊時間拿下法國,讓美國練好了兵也沒地方放。

1918年3月,米夏埃爾行動開始。德軍集結重兵,勢如破竹地第二次打到了巴黎城城下。這讓德國人重燃了勝利的希望。然而因為攻擊過快,不少德軍部隊孤軍深入,形成了一個個突出部,反而被法軍反包抄了。德軍用盡了最後一絲力氣,無力再發動攻擊了。

隨著時間推移,美國大兵源源不斷地在法國登陸了。德軍兵敗如山倒,大批量士兵向協約國軍投降。戰爭如此不利,國內也發生了暴動。黑白紅三色旗被撕碎,起義工人們升起了共產主義的紅旗。就連海軍也發生了暴動。

事已至此,任何人都挽不回頹勢了。威廉被迫退位,遠走海外。第一次世界大戰就此結束。

德國最開始就不應該搞什麼「世界政策」。這一行動嚴重觸動了歐陸其他大國的利益,更惹怒了海上霸主英國。把德國逼入了背腹受敵的局面。德國狹窄的出海口也是一個地理硬傷。施裡芬計劃也有很大的問題。首先,施裡芬低估了比利時的抵抗強度。一個列日就阻住德軍十幾天之久。第二,施裡芬低估了法國的抵抗強度。普法戰爭後,法國軍力大幅增長,不是德軍四十天就能拍死的對象。同時,俄國也被低估了。俄國在戰爭初期的動員能力超乎德國想像。若非魯登道夫打了一場坦侖堡會戰,東普魯士恐怕不保。至於小毛奇對於兵力配比的更改,恐怕無法評論到底是對是錯。加強左翼固然更加穩健,但是如果保持原計劃,不給英法內線機動的時間,或許真正能將法國一擊必殺,但同時也要冒法軍侵入本土的風險。小毛奇只是在兩難抉擇中沒有選擇做個賭怪而已。至於調兵去俄國的問題,小毛奇可能也不知道俄軍敗的這麼快,浪費了本來投入法國的兵力。而這部分兵力,很有可能就是壓垮法國的最後一根稻草。在現代人看來,毛奇應該拿出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魄力,就算放棄東普魯士也該儘快拿下法國,不該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但是從另個角度看,東普魯士是霍亨索倫王朝的龍興之地,也是容克們的家產所在。如果東普魯士失守,對於德國陸軍的士氣是次沉重打擊。無限制潛艇戰也是同理。如果不實行的話,會被英國源源不斷的物資拖垮,如果實行的話,就會把美國拉入戰爭,也會喪失道德高地。這同樣不是什麼錯誤的決定,只不過是在兩種方法中選擇了一種。後人評價小毛奇是妄改作戰計劃的罪人,但這只是一種由結果論過程的思維模式。如果小毛奇選擇按照原定計劃打,現在的人大概會評價他是施利芬的思想傀儡,不思變通的庸才吧。德國最後的失敗幾乎是註定的。失敗的主要根源是糟糕的地理環境與跟不上變化的計劃。威廉二世又不像腓特烈有一個好運氣(指精普沙皇援助),自己又執意開戰,最後只好黯然失敗。斷送了一代歐洲青年的生命,也斷送了歐洲帝國的霸權。

更多精彩,敬請掃碼關注本號

相關焦點

  • 德意志第二帝國崛起的得與失,對中國破解大國崛起的困境有何啟示
    在一戰前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內部,海軍元帥提爾皮茨和支持他的「海洋軍工複合體」認為歐洲大陸已經像一個填滿了格子的跳棋局,因而主張發展公海艦隊並獲得「陽光下的廣大地盤」;同時,他們對德國與法俄之間因為很小的歐洲領土所產生的敵意感到無法理解。
  • 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究竟如何才能避免一戰並實現崛起?
    統一後的德意志第二帝國,面對當時世界的老霸主大英帝國,以及新興的強國美國,還有對自己恨之入骨的歐陸強國法國,以及地大物博、潛力巨大的沙俄,顯然以德國一己之力,欲挑戰眾列強,繼而稱霸世界,勝算渺茫。面對如此複雜的國際形勢,與兇險的周邊地緣環境,德國領導人必須要有清醒的頭腦,長遠的戰略眼光,方能成功實現崛起。
  • 一戰德意志帝國陸軍軍服
    本文僅為一篇對德意志帝國陸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所穿軍服的綜述性介紹,主要內容講述該時期軍服的種類等,日後還將會用大量篇幅講解各種不同兵種的軍服搭配和裝備細節。有關步兵類頭盔、頭飾疑問的話請各位讀者參考之前的文章,騎兵頭飾和一些特殊的例子有空再碼字講解。
  • 鄭渝川 | 迷失自我並走向解體的德意志帝國
    威廉二世的魯莽行動,葬送了俾斯麥長久以來的努力,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當時正在走向民主化和現代化的德國,中產階級和工人階級陣營的分裂——這種分裂,會在德國輸掉一戰後,導致帝國王室徹底垮臺。我們現在看到的這本《德意志帝國:一段尋找自我的國家歷史,1848-1918》,出自德國歷史學家、埃爾蘭根-紐倫堡大學歷史系教授、德國前總理科爾顧問的米夏埃爾·施蒂默爾。
  • 中國不應走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老路
    甘居第二,如何?還是不行。須知所謂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的單方面宣言,一廂情願。德意志第二帝國早已這麼主張了,連艦隊主炮都比英國小一號,處處示弱。它力圖要做的不過是要以實力來「止戰」,令英國開戰有所忌憚。這無非也是以鬥爭求團結。但最終,團結未成。直到英國對德宣戰,威廉二世才如夢初醒,悔之晚矣。德國同樣擁有當時亞歐大陸上最強大的陸軍。那時的沙俄,猶如當下中國西邊的印度,龐大而虛弱。
  • 反思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崛起之路 ——《脆弱的崛起》讀後感(續)
    (3)德意志第二帝國對國家的一些啟示 德國位於歐洲中心,在俾斯麥時代,東西有法國和俄國的陸軍壓力,北部有英國的海上壓力,南部則是「費拉不堪」的盟友奧匈帝國。上文提到了本書中闡述了俾斯麥的三大失敗,即:沒有改變德國的落後體制;忽視對接班人的培養;一味利用民意以至最後反噬。從中可以看出,俾斯麥的最大局限性在於過於現實主義,以至於幾乎沒有長遠考量。
  • 德意志帝國的教訓血跡未乾 全球觀察
    但是,在中國國內的結構性矛盾推動下,中國不斷向外部世界採取更為積極的全球擴張性政策,而國內日益激進的民族主義思潮也有可能激化和異化中國的擴張行動。西方觀察人士喜歡將一戰前的德意志帝國與當下的中國作比較,兩者雖不可同日而語,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不需要從德意志帝國的覆滅中汲取教訓。德意志帝國的衰落,並非始於一戰,而是過早放棄「韜光養晦」,走上了帝國過度擴張之路。
  • 德意志第二帝國曾想入侵美國?
    19世紀末的德意志第二帝國這位長期受到各種壓抑的「高貴」中年,面臨著如何維繫工業化軍國的艱巨任務。為此,他強制勸退了對外政策保守的宰相俾斯麥,並制定出一系列咄咄逼人的壯大計劃。其中,又以進攻美國東海岸的三套方案,讓後人都為他的智商捏把汗。素無瓜葛又如何?
  • 德國歷史6· 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建立
    反法戰爭後,德意志仍是一個鬆散的聯邦,實力最強的奧地利和普魯士開始相愛相殺。在經濟學家弗裡德裡希·李斯特的力主、普魯士的牽頭、大部分邦國的加入下,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Deutscher Zollverein)成立並最終在75%的土地上形成了統一的市場。
  • 書海泛舟:跨越30年的巨著-《德意志帝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該叢書名為《德意志帝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Das Deutsche Reich und der Zweite Weltkrieg),是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的歷史和科學的全集。由德國聯邦國防軍軍事歷史研究辦公室(Militärgeschichtlichen Forschungsamt)於1979年至2008年間撰寫。
  • 【學術】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將官小史 · 一
    大家好,未來的一段時間本公眾號將更新一系列與德意志第二帝國陸軍將官相關的綜合介紹文章,在不細分各德意志邦國的前提下介紹一些基礎知識。
  • 德意志憲制簡史:(三)帝國之踵 冬川豆
    巴登知識分子的口號叫做,寧願要自由而不統一的德國,絕對不要一個統一而不自由的德國。這裡面有一定的經濟因素,就是因為巴登一方面佔據了銜接東部普魯士和西部普魯士的交通要道,同時又佔據了連接北海和地中海的交通要道,它等於就是日耳曼世界中的香港。
  • 一戰啟示錄:世界體系與國際體系的衝突及其後果
    英國的衰落、美國固守孤立主義以及1929年的大蕭條,令金本位制和全球經濟無法再建,各國為擺脫經濟危機,紛紛採取了以鄰為壑的極端經濟民族主義政策,這令國際關係空前緊張。奉行極端主義意識形態的德國和蘇聯以現代帝國形式再度登場。納粹德國的崛起及其擴張政策再次打破了歐洲的均勢,極端年代的歐洲和平危若累卵,「二十年危機」(E.H. Carr以此形容兩戰期間的國際形勢)為下一場大國間的廝殺準備了一切條件。
  • 德意志帝國的教訓對中國有重大借鑑意義
    2020.09.09一、翟東升教授的分享 人大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翟東升教授最近有一次分享,核心內容是中國要如何避免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教訓外交策略不同,德意志第二帝國搞殖民擴張,中國提倡共同開發;5. 中國不搞窮兵黷武;德意志第二帝國當時的軍費開支佔國民收入20%。
  • 鐵路與戰爭:大國軍事戰略、戰術的轉型和兩次世界大戰
    隨著統一後的德意志帝國對本國鐵路體系的不斷建設和改進,1914年一戰爆發時的德國擁有著歐洲大陸首屈一指的鐵路網。隨著鐵路在十九世紀的出現並使列強戰略和戰術先後發生了現代化革新,很多大國戰爭的結局被決定性地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局勢被重構。大國間實力的強弱對比漸漸趨於不平衡狀態。美國重新統一併急速崛起,強大的德意志帝國在歐洲中央建立起來,俄國和法國因戰敗開始重視鐵路網的建設。
  • 鐵血主義與大國脆弱的崛起
    這裡順便一提,徐先生還有另外兩個身份:他是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的研究員,主要從事國家安全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他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校軍官。這本書寫的是一戰之前的德意志帝國面臨的困境:它在飛速崛起,但它的安全環境複雜而脆弱。
  • 俾斯麥的一手好牌,被威廉二世打得稀爛,害了德國也害了世界
    1870年7月法蘭西第二帝國為爭奪歐洲大陸霸權,發動「普法戰爭」(1870.7-1871.5),最後普魯士大獲全勝,借這次戰爭,普魯士王國完成德意志統一。毫無疑問,第一功臣是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俾斯麥,德國近代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被稱為「鐵血宰相」。在他的策劃下新生德國取代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
  • 二戰德國為何叫第三帝國?傳承自哪裡?第一、第二帝國又是什麼?
    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頒布「金璽詔書」之後,帝國皇位不再純粹世襲,而由7位大諸侯選舉下一任皇帝,這無疑進一步加強了帝國的內部離心力,導致中央集權更加削弱,再次衝擊了帝國脆弱的軍事和政治。德意志名義上是帝國,實際上早已四分五裂,諸侯國各自為政,而與此同時,英法等國正在迅速崛起發展。
  • 政體與大國的興衰
    不過,應該一提的是,吸取了魏瑪憲政教訓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創造了讓人刮目相看的經濟奇蹟,而今依然是世界上最為繁榮的經濟強國之一。這仍然體現了民主共和政體之可取。二、由於不同政體下的國家都有可能崛起,甚至出現長時段的繁榮,這就使得專制極權政體的缺陷及其可能的致命後果,更難以在「盛世」時為人所注意和重視。
  • 如果張伯倫不採取「綏靖政策」,日不落帝國的二戰走向會如何?
    ▲蘇德戰爭舊照正是來自於對眼下現實利益的狂熱追求,和對於蘇聯的猜疑和極端的不信任,這種猜疑鏈逼迫著柏林不得不一步一步走向和蘇聯開戰的深淵,可以說德國人自己把自己推入到了一個巨大的冰窟窿裡,而莫斯科的天寒地凍也埋葬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千秋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