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奈半島的存在,令埃及成為唯一橫跨亞非大陸的國家。
西起蘇伊士運河,東與加沙地區和以色列接壤,西奈半島是20世紀阿以戰爭的主場,也是阿以和平協議的基石。2011年埃及爆發社會動亂之後,全球的焦點都集中在埃及本土地區,而偏遠的西奈半島卻遭到長時間忽略。
隨著極端主義叛亂組織在西奈半島的崛起,這片土地重新回到國際社會的視野中。如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西奈分支(曾名「聖城支持者」)在北西奈與埃及軍警纏鬥不休,俄羅斯9268號客機在南西奈爆炸墜毀,埃及和沙特之間的紅海島嶼轉讓懸而未決,西奈半島時刻牽動著地區各方的敏感神經。
西奈半島位置示意圖
來源:谷歌地圖
那麼,作為著名的旅遊勝地和非軍事區域,西奈半島為何會成為滋生恐怖主義的熱土呢?
西奈南部藍色環礁湖
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尼羅河谷以外的飛地
西奈半島是指埃及蘇伊士運河以東的亞洲部分國土。而作為連接亞非大陸的必經之地,西奈半島也成為歷代戰爭中的「行軍之路」。
古代埃及法老東徵亞洲在西奈留下無數銘文和石碑,後來者還有進攻埃及的古亞述人、波斯人、希臘人和阿拉伯穆斯林軍隊。拿破崙則將北西奈首府阿里什稱為打開埃及和敘利亞等國大門的「一把鑰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東經歷了四次大規模的阿以戰爭,西奈半島都是主戰場之一。
與尼羅河谷地不同,西奈半島的地貌以沙丘為主,且氣候乾燥。該地區大多數居民都是貝都因人,其遊牧生活方式也與農耕的埃及本土人迥異。
由於地理環境艱苦,自公元初期起,西奈就變成許多隱士和苦行者的居地。因此,雖然西奈半島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屬於埃及的統治範圍,但卻少有埃及本土人長期定居於此。
西奈半島的主要居民為遊牧民族貝都因人,約佔半島總人口的70%,主要居住在半島北部與加薩走廊相鄰的區域;其次是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約佔半島總人口的10%;再次是尼羅河谷地的埃及人、波士尼亞人和土耳其人。
從20世紀40年代末到1967年6月,西奈半島由埃及管轄。1967年第三次阿以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西奈半島。1978年,埃以籤訂和平協定,以色列於1982年撤出西奈半島並移除定居點。
自此,西奈半島由埃及控制,成為埃以兩國的緩衝區。由於常年戰事,西奈半島在二戰以來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軍事管制狀態,這直接造成了它與埃及其他地區的脫節。
西奈半島混亂之因
首先,長期的軍事管制導致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滯後。從1956年蘇伊士運河國有化到1982年以色列從西奈撤軍這段時間內,任何埃及人進入西奈都必須獲得軍方的許可證。在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籤署戴維營協議後,西奈名義上回歸了埃及的管轄,但事實上依然處於半封閉狀態。
當地的貝都因人無法獲得埃及國籍,缺乏經濟發展的機會,與彼時對外開放的埃及本土有天壤之別。儘管1979年後軍方許可準入制度被取消了,但是西奈半島依然遍布著軍隊的安全檢查哨所,外人在該地區難以自由行動。
在穆巴拉克執政的30年裡(1981年-2011年),西奈半島上沒有一所公立大學(除了在軍方授意下,由埃及商人建立了一所私立大學)。在發展和投資方面,大量的資本進入了旅遊業和酒店業,而當地的貝都因人卻大多處於失業狀態。
西奈部落分布和天然氣管線
來源:ethz.ch
其次,周邊國家的大量武器通過走私流入西奈半島。2011年埃及政局動蕩以來,來自利比亞、加沙地區以及蘇丹的武器紛紛流入西奈半島。2011年卡扎菲政權被推翻後,該政權所遺留的大批武器處於失控狀態,其中大量武器通過埃及與利比亞邊境的薩盧姆和馬特魯被走私到西奈半島。
利比亞總共有2100萬件武器丟失,其中大部分都被走私出國,埃及是主要的流入國。從2011年到2013年穆爾西任命塞西為國防部長之前,埃及政府並未重視武器走私問題。據稱,穆爾西反對埃及軍方在邊境地區開展打擊恐怖分子的行動,因此到塞西上臺後,西奈半島地區的武裝走私現象已經相當嚴重。
此外,西奈地區埃及軍隊力量薄弱。根據1979年和平條約的規定,在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人數和裝備是有限的,所以開羅部署軍隊必須得到以色列的同意。
此前,西奈半島的安全一直僅由埃及警察和多國觀察員部隊負責,但自2011年以來,常駐西奈半島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和埃及警察經常遭到恐怖分子襲擊,無力在安全形勢惡化的情況下繼續堅守。
穆爾西執政後,以色列對埃及政府並不信任,依然堅持要求埃及遵守協議限制。直到2013年埃及軍方上臺後,以色列才默許埃及使用戴維營和談中禁止在西奈使用的武器。
1979 年後西奈半島的非軍事區
來源: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
西奈半島的武裝組織
西奈半島的武裝組織主要分為兩類:貝都因人武裝和伊斯蘭聖戰組織。雖然非軍事人員因很難進入西奈進行調研而無法掌握這些組織的準確信息,但是外界普遍認為,哈馬斯和加沙地區的武裝組織通過邊境地道將武器、爆炸物和後勤供給運送到西奈東北地區。
而西奈地區接近「蓋達組織」或者效忠「伊斯蘭國」的武裝組織通常也分布在半島東北部。西奈半島內部武裝組織之間的關係一直模糊不清,但他們肯定擁有後勤方面的合作,因為他們的主要生存線都來自於半島內部存在已久的走私經濟網絡和外國聖戰組織的援助。
西奈半島地區實力最強的武裝組織當屬「伊斯蘭國」西奈分支。儘管它在2012年成立是受「蓋達組織」啟發,但並未與後者建立組織聯繫。它的成員主要由半島本地的貝都因人組成,也包括少量來自敘利亞和北非的武裝分子。
紅海邊欣賞日落的遊客
來源:New York Times
起初,該組織主要針對以色列目標,包括邊境城市埃拉特和天然氣運輸管道。但是,在2013年政變後,該組織向埃及政府和軍方宣戰,實施了一系列恐怖襲擊,包括在2013年9月對內政部長穆罕默德·易卜拉欣·穆斯塔法的刺殺行動、同年12月曼蘇拉省安全部門大樓爆炸案、2014年1月在開羅的爆炸案和同月在北西奈謝赫蘇維德用肩扛式飛彈擊落埃及軍方直升機。
此外,該組織還頻繁地用自殺爆炸的方式襲擊北西奈地區的埃及安全部隊駐點。
「聖戰者舒拉會議」是另一支伊斯蘭主義武裝組織。它成立於2012年,是若干加沙地區聖戰組織的集合體。他們反對1979年的埃以和平協議,主要進攻以色列目標。他們對2012年6月埃以邊境的爆炸襲擊和2013年的多起針對以色列城市的火箭彈襲擊負責。該組織在2014年宣布了對「伊斯蘭國」的支持。
「西奈半島聖戰追隨者」,又稱「蓋達組織」西奈分支,成立於2011年,宣稱要「實現賓·拉登的志願」。該組織的創始人,拉姆茲·馬哈穆德·莫瓦非,曾是賓·拉登的私人醫生,在2011年越獄出逃西奈半島。
它在創立之初就宣布效忠「蓋達組織」領袖扎瓦赫裡,並襲擊了由西奈通往約旦的天然氣管道。外界普遍認為,2013年發生的針對埃及中央安全部隊的襲擊也是他們所為。
「阿拉伯之春」後的反恐歷程
2011年以來,埃及中央政府一直想對西奈半島的混亂局勢採取政治和軍事上的措施。革命後的「最高軍事委員會」放寬了對西奈和加沙的陸上過境限制,以此促進巴勒斯坦內部和解以及重建法塔赫對加沙地區的控制。
同時,他們還重啟了與貝都因人的談判,試圖和部落領袖討論西奈居民的公民待遇問題。但是這些措施都因為國家局勢整體不穩半途而廢。
在2011年中期,「最高軍事委員會」發起了代號為「獵鷹一號」的行動,涉及1973年十月戰爭後最大規模的埃及軍隊進入西奈半島,以圖將聖戰武裝分子趕出北西奈的城市地區。他們還嘗試用封鎖拉法口岸來向哈馬斯施壓,但都收效甚微。
西奈沙姆沙伊赫機場入口的埃及衛兵
來源:haaretz.com
在穆爾西擔任埃及總統期間,埃及政府對西奈重新採取混合手段。穆爾西表示願意解決貝都因人社會經濟問題,然後通過埃及的塞萊菲主義者和前聖戰分子協調與西奈武裝組織的和解。他同時還放寬了對加沙地區的貨物運輸限制。
儘管如此,西奈地區的武裝叛亂依然持續不止。於是,埃及軍方在2012年發起了代號「獵鷹二號」的行動,消滅了若干武裝組織和搗毀了他們的地道網絡,而行動效果僅限於保衛蘇伊士運河地區不受侵擾。
在2013年政變發生後,埃及新政府在西奈執行了更為強硬的政策,大量逮捕了涉嫌協助恐怖組織的西奈居民。2014年10月,政府宣布在西奈地區實行宵禁和進入緊急狀態,並在與加沙接壤的地區摧毀了民居,以製造出14.5公裡的緩衝區。
當時,將近800家民居被迫在48小時內遷離了邊境地區。然而,這樣極端的措施不僅沒有消滅恐怖組織,還增加了當地居民對政府的怨念。
展望
在短期內,我們很難看到西奈問題的解決,因為上述提到的促成該地區恐怖主義泛濫的因素持續存在。
西奈地區的居民依然處於國家中的邊緣地位,他們只能依靠非法活動為生。而埃及政府對伊斯蘭主義者和貝都因人的嚴酷政策反過來會支撐聖戰薩萊菲主義者的反政府話語。
西奈地區的問題最終還是發展問題。如果部落領袖和貝都因人能夠被納入國家體系,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福利,西奈半島的安全局勢將會大為改善。
當前的問題是埃及政府正面臨嚴重的財政困難,也很難將外資引進到已經很混亂的西奈地區。
今日主筆 \ 瓦斯帕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