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藍天的西奈半島:恐怖主義熱土與埃及的法外之地

2021-02-23 中東研究通訊

西奈半島的存在,令埃及成為唯一橫跨亞非大陸的國家。


西起蘇伊士運河,東與加沙地區和以色列接壤,西奈半島是20世紀阿以戰爭的主場,也是阿以和平協議的基石。2011年埃及爆發社會動亂之後,全球的焦點都集中在埃及本土地區,而偏遠的西奈半島卻遭到長時間忽略。

 

隨著極端主義叛亂組織在西奈半島的崛起,這片土地重新回到國際社會的視野中。如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的西奈分支(曾名「聖城支持者」)在北西奈與埃及軍警纏鬥不休,俄羅斯9268號客機在南西奈爆炸墜毀,埃及和沙特之間的紅海島嶼轉讓懸而未決,西奈半島時刻牽動著地區各方的敏感神經。

西奈半島位置示意圖

來源:谷歌地圖


那麼,作為著名的旅遊勝地和非軍事區域,西奈半島為何會成為滋生恐怖主義的熱土呢?


西奈南部藍色環礁湖

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尼羅河谷以外的飛地

 

西奈半島是指埃及蘇伊士運河以東的亞洲部分國土。而作為連接亞非大陸的必經之地,西奈半島也成為歷代戰爭中的「行軍之路」。

古代埃及法老東徵亞洲在西奈留下無數銘文和石碑,後來者還有進攻埃及的古亞述人、波斯人、希臘人和阿拉伯穆斯林軍隊。拿破崙則將北西奈首府阿里什稱為打開埃及和敘利亞等國大門的「一把鑰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東經歷了四次大規模的阿以戰爭,西奈半島都是主戰場之一。

 

與尼羅河谷地不同,西奈半島的地貌以沙丘為主,且氣候乾燥。該地區大多數居民都是貝都因人,其遊牧生活方式也與農耕的埃及本土人迥異。

由於地理環境艱苦,自公元初期起,西奈就變成許多隱士和苦行者的居地。因此,雖然西奈半島在歷史上大部分時間屬於埃及的統治範圍,但卻少有埃及本土人長期定居於此。

西奈半島的主要居民為遊牧民族貝都因人,約佔半島總人口的70%,主要居住在半島北部與加薩走廊相鄰的區域;其次是巴勒斯坦人,巴勒斯坦人約佔半島總人口的10%;再次是尼羅河谷地的埃及人、波士尼亞人和土耳其人。

 

從20世紀40年代末到1967年6月,西奈半島由埃及管轄。1967年第三次阿以戰爭後,以色列佔領了西奈半島。1978年,埃以籤訂和平協定,以色列於1982年撤出西奈半島並移除定居點。

自此,西奈半島由埃及控制,成為埃以兩國的緩衝區。由於常年戰事,西奈半島在二戰以來的大部分時間都處於軍事管制狀態,這直接造成了它與埃及其他地區的脫節。

 

西奈半島混亂之因

 

首先,長期的軍事管制導致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滯後。從1956年蘇伊士運河國有化到1982年以色列從西奈撤軍這段時間內,任何埃及人進入西奈都必須獲得軍方的許可證。在1979年埃及和以色列籤署戴維營協議後,西奈名義上回歸了埃及的管轄,但事實上依然處於半封閉狀態。

 

當地的貝都因人無法獲得埃及國籍,缺乏經濟發展的機會,與彼時對外開放的埃及本土有天壤之別。儘管1979年後軍方許可準入制度被取消了,但是西奈半島依然遍布著軍隊的安全檢查哨所,外人在該地區難以自由行動。

 

在穆巴拉克執政的30年裡(1981年-2011年),西奈半島上沒有一所公立大學(除了在軍方授意下,由埃及商人建立了一所私立大學)。在發展和投資方面,大量的資本進入了旅遊業和酒店業,而當地的貝都因人卻大多處於失業狀態。

西奈部落分布和天然氣管線

來源:ethz.ch

 

其次,周邊國家的大量武器通過走私流入西奈半島。2011年埃及政局動蕩以來,來自利比亞、加沙地區以及蘇丹的武器紛紛流入西奈半島。2011年卡扎菲政權被推翻後,該政權所遺留的大批武器處於失控狀態,其中大量武器通過埃及與利比亞邊境的薩盧姆和馬特魯被走私到西奈半島。

 

利比亞總共有2100萬件武器丟失,其中大部分都被走私出國,埃及是主要的流入國。從2011年到2013年穆爾西任命塞西為國防部長之前,埃及政府並未重視武器走私問題。據稱,穆爾西反對埃及軍方在邊境地區開展打擊恐怖分子的行動,因此到塞西上臺後,西奈半島地區的武裝走私現象已經相當嚴重。

 

此外,西奈地區埃及軍隊力量薄弱。根據1979年和平條約的規定,在西奈半島的埃及軍隊人數和裝備是有限的,所以開羅部署軍隊必須得到以色列的同意。 

此前,西奈半島的安全一直僅由埃及警察和多國觀察員部隊負責,但自2011年以來,常駐西奈半島的聯合國維和部隊和埃及警察經常遭到恐怖分子襲擊,無力在安全形勢惡化的情況下繼續堅守。

 

穆爾西執政後,以色列對埃及政府並不信任,依然堅持要求埃及遵守協議限制。直到2013年埃及軍方上臺後,以色列才默許埃及使用戴維營和談中禁止在西奈使用的武器。

1979 年後西奈半島的非軍事區

來源: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

 

西奈半島的武裝組織

 

西奈半島的武裝組織主要分為兩類:貝都因人武裝和伊斯蘭聖戰組織。雖然非軍事人員因很難進入西奈進行調研而無法掌握這些組織的準確信息,但是外界普遍認為,哈馬斯和加沙地區的武裝組織通過邊境地道將武器、爆炸物和後勤供給運送到西奈東北地區。

 

而西奈地區接近「蓋達組織」或者效忠「伊斯蘭國」的武裝組織通常也分布在半島東北部。西奈半島內部武裝組織之間的關係一直模糊不清,但他們肯定擁有後勤方面的合作,因為他們的主要生存線都來自於半島內部存在已久的走私經濟網絡和外國聖戰組織的援助。

 

西奈半島地區實力最強的武裝組織當屬「伊斯蘭國」西奈分支。儘管它在2012年成立是受「蓋達組織」啟發,但並未與後者建立組織聯繫。它的成員主要由半島本地的貝都因人組成,也包括少量來自敘利亞和北非的武裝分子。


紅海邊欣賞日落的遊客

來源:New York Times

 

起初,該組織主要針對以色列目標,包括邊境城市埃拉特和天然氣運輸管道。但是,在2013年政變後,該組織向埃及政府和軍方宣戰,實施了一系列恐怖襲擊,包括在2013年9月對內政部長穆罕默德·易卜拉欣·穆斯塔法的刺殺行動、同年12月曼蘇拉省安全部門大樓爆炸案、2014年1月在開羅的爆炸案和同月在北西奈謝赫蘇維德用肩扛式飛彈擊落埃及軍方直升機。

 

此外,該組織還頻繁地用自殺爆炸的方式襲擊北西奈地區的埃及安全部隊駐點。

 

「聖戰者舒拉會議」是另一支伊斯蘭主義武裝組織。它成立於2012年,是若干加沙地區聖戰組織的集合體。他們反對1979年的埃以和平協議,主要進攻以色列目標。他們對2012年6月埃以邊境的爆炸襲擊和2013年的多起針對以色列城市的火箭彈襲擊負責。該組織在2014年宣布了對「伊斯蘭國」的支持。

 

「西奈半島聖戰追隨者」,又稱「蓋達組織」西奈分支,成立於2011年,宣稱要「實現賓·拉登的志願」。該組織的創始人,拉姆茲·馬哈穆德·莫瓦非,曾是賓·拉登的私人醫生,在2011年越獄出逃西奈半島。

它在創立之初就宣布效忠「蓋達組織」領袖扎瓦赫裡,並襲擊了由西奈通往約旦的天然氣管道。外界普遍認為,2013年發生的針對埃及中央安全部隊的襲擊也是他們所為。

 

阿拉伯之春後的反恐歷程

 

2011年以來,埃及中央政府一直想對西奈半島的混亂局勢採取政治和軍事上的措施。革命後的「最高軍事委員會」放寬了對西奈和加沙的陸上過境限制,以此促進巴勒斯坦內部和解以及重建法塔赫對加沙地區的控制。

 

同時,他們還重啟了與貝都因人的談判,試圖和部落領袖討論西奈居民的公民待遇問題。但是這些措施都因為國家局勢整體不穩半途而廢。

在2011年中期,「最高軍事委員會」發起了代號為「獵鷹一號」的行動,涉及1973年十月戰爭後最大規模的埃及軍隊進入西奈半島,以圖將聖戰武裝分子趕出北西奈的城市地區。他們還嘗試用封鎖拉法口岸來向哈馬斯施壓,但都收效甚微。

  

西奈沙姆沙伊赫機場入口的埃及衛兵

來源:haaretz.com

 

在穆爾西擔任埃及總統期間,埃及政府對西奈重新採取混合手段。穆爾西表示願意解決貝都因人社會經濟問題,然後通過埃及的塞萊菲主義者和前聖戰分子協調與西奈武裝組織的和解。他同時還放寬了對加沙地區的貨物運輸限制。

 

儘管如此,西奈地區的武裝叛亂依然持續不止。於是,埃及軍方在2012年發起了代號「獵鷹二號」的行動,消滅了若干武裝組織和搗毀了他們的地道網絡,而行動效果僅限於保衛蘇伊士運河地區不受侵擾。

 

在2013年政變發生後,埃及新政府在西奈執行了更為強硬的政策,大量逮捕了涉嫌協助恐怖組織的西奈居民。2014年10月,政府宣布在西奈地區實行宵禁和進入緊急狀態,並在與加沙接壤的地區摧毀了民居,以製造出14.5公裡的緩衝區。

當時,將近800家民居被迫在48小時內遷離了邊境地區。然而,這樣極端的措施不僅沒有消滅恐怖組織,還增加了當地居民對政府的怨念。

 

展望

 

在短期內,我們很難看到西奈問題的解決,因為上述提到的促成該地區恐怖主義泛濫的因素持續存在。

西奈地區的居民依然處於國家中的邊緣地位,他們只能依靠非法活動為生。而埃及政府對伊斯蘭主義者和貝都因人的嚴酷政策反過來會支撐聖戰薩萊菲主義者的反政府話語。

 

西奈地區的問題最終還是發展問題。如果部落領袖和貝都因人能夠被納入國家體系,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福利,西奈半島的安全局勢將會大為改善。

當前的問題是埃及政府正面臨嚴重的財政困難,也很難將外資引進到已經很混亂的西奈地區。

今日主筆 \ 瓦斯帕夏

相關焦點

  • 埃及西奈半島為何淪為極端組織的「溫床」
    2004年以來,受伊拉克戰爭後恐怖主義蔓延的影響,西奈半島主要旅遊城市努韋、達哈卜、沙姆沙伊赫都發生了針對遊客的恐怖襲擊事件。2011年穆巴拉克政權垮臺後,埃及經濟下滑,社會失序,政府忙於發展經濟和應對社會問題,未能及時處理西奈半島的安全威脅。埃及中央政府失去了對西奈半島大部分地區的控制,西奈半島幾乎處於安全真空狀態,進而成為極端組織盤踞的大本營。
  • 以色列,為什麼將西奈半島歸還埃及?
    終於在1952年7月,以納賽爾為首的「自由軍官組織」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英國控制的法魯克王朝,建立了「埃及共和國」,領土繼承法魯克王朝,包括西奈半島,但蘇伊士運河仍為英法控制。為獲得完全的獨立,納賽爾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收歸國有。英法商談無果決定武力重新奪回蘇伊士運河,為解決兵力不足問題,英法決定拉上埃及的敵人以色列。埃及是以色列的死敵,因此以色列與英法一拍即合。
  • 以色列為什麼要主動交還埃及西奈半島?
    而西奈半島的名稱「西奈」一詞,最常見的說法就是來源於古代蘇美爾神教信仰中,月神辛的音譯「SIN」。這點其實可以理解,一旦當某個統一的古典文明控制了以北非這一重要的糧食產區和氣候適宜的人口居住地為主的大片區域,自然而然的會考慮向外擴張領土。
  • 埃及西奈半島的極端組織緣何如此猖獗?
    2011年1月,埃及爆發「1•25革命」後,政局持續動蕩,西奈半島的安全真空使之成為「伊斯蘭國」進行外線作戰的一個重要支點,其不斷加大對西奈半島的滲透和擴張,而「伊斯蘭國」西奈分支——耶路撒冷支持者組織等極端組織頻頻發動恐怖襲擊,對地區和國際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
  • 西奈半島很寧靜很美麗,當年埃及軍隊血戰才搶奪回它
    西奈半島是埃及的明珠 在地圖上,埃及的西奈半島酷似一枚尖尖的牙齒,它東連亞洲,西接北非,北臨地中海,南瀕紅海,地理位置十分顯要。1948年以來,西奈成為埃及和以色列軍事衝突的最前線,幾十年來,它備受數次中東戰爭的痛楚,但如今,西奈正享受著和平帶來的安寧。走進這塊嚮往已久的土地,才領略它今日的風採,追憶其往昔的慘烈。
  • 埃及西奈半島為何淪為恐怖襲擊的重災區
    在敘利亞,美國支持下的、以庫德人為主體的敘利亞民主軍收復「伊斯蘭國首都」拉卡,順幼發拉底河南下;俄羅斯、伊朗和黎巴嫩真主黨支持下的敘利亞政府軍東進,收復「伊斯蘭國」組織長期盤踞的代爾祖爾省,並跨過幼發拉底河進入河東地區,使「伊斯蘭國」喪失了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立足之地。近幾年來,「伊斯蘭國」積極尋找新的大本營,先後嘗試過利比亞、阿富汗和埃及西奈半島。
  • 血火交融的漫漫黃沙——西奈半島千年戰史
    最早發現西奈半島的是古埃及人,他們發現這裡的綠松石資源非常豐富,於是便開始在這裡進行採礦作業,並且把西奈半島命名為「綠松石之國」。按照《希伯萊聖經》的描述,以色列人在出埃及時,曾經有40年左右的時間待在荒蕪的西奈半島,隨後他們便北上抵達今天的以色列一帶。在接下來的時間中,西奈半島歷經多次易手,最終於1517年,奧斯曼帝國從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手中奪取了這塊「綠松石之國」。
  • 極端分子佔據西奈半島,要攻擊以色列,卻引來埃及剿匪大軍
    這次出現極端武裝的西奈半島是一個連接非洲及亞洲的三角形半島,面積61000平方公裡。半島上廣大的乾燥地區稱為西奈沙漠,西與埃及的東部沙漠間隔著蘇伊士灣及運河,東邊與以色列的內蓋夫沙漠相連。西奈半島通常被認為地屬亞洲,位於埃及的東北端,與東邊的以色列和加薩走廊相連。
  • 美軍要從西奈半島撤人?以色列急了:別走!你們很重要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圖源:每日郵報)美國媒體7日披露,美軍有意從埃及西奈半島撤走部分維和部隊。
  • 入埃及記(1)西奈半島的潛水課程到開羅的金字塔群
    西奈半島是連接非洲及亞洲的三角形半島,西濱蘇伊士灣和蘇伊士運河,東接亞喀巴灣和內蓋夫沙漠,北臨地中海,南瀕紅海。西奈半島通常被認為地屬亞洲,位於埃及的東北端,與東邊的以色列和加薩走廊相連。1967年以阿戰爭期間曾被以色列軍隊佔領,但1982年依據1979年的和平條約歸還給埃及。
  • 埃及戰爭失敗後,為了讓以色列歸還西奈半島,薩達特不惜背叛阿盟
    埃及開國總統納賽爾去世後,為了奪回西奈半島,時任埃及總統薩達特,決定發起一場戰爭,迫使以色列和埃及談判,將西奈半島吐出來。於是埃及開始聯合敘利亞,發動了第四次中東戰爭。然而此次戰爭的結果,依然以埃及的失敗告終。薩達特不但沒能奪回西奈半島,反而遭受了更大的軍事失敗。
  • 第二次中東戰爭:美蘇罕見聯手對付英法,埃及成功收回蘇伊士運河
    10月22日,法國總理摩勒、英國外交大臣勞埃德以及以色列總理本 · 古裡安達成了作戰協議 ,他們的計劃是首先由以色列出兵,進攻西奈半島,然後英法以拉架人的姿態要求兩國停火,雙方以蘇伊士運河為界各退10公裡,運河周圍20公裡就由英法派兵「保護」,如果埃及同意了,自然是再好不過,如果埃及不同意,英法也找到了出兵的藉口。
  • 為什麼說以色列歸還西奈半島,是最大的戰略錯誤?
    但是,有戰亂,也有和平,比如說以色列就曾將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為此,當時的以色列總理還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以色列人,認為以色列歸還西奈半島,是以色列犯的最為重要的戰略錯誤,這到底是為何呢?西奈半島是連結非洲大陸和中東的橋梁,整個西奈半島有6.1萬平方公裡,約佔埃及領土的6%,但是是以色列領土的3倍。
  • 佔據西奈半島讓以色列領土擴張3倍,為何以色列卻不得不放棄?
    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兩面開打,將埃及,敘利亞打的落花流水,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
  • 西奈回眸:一個國家的遠見與定力
    兩面臨海、地控運河,人口數千萬,面積近10萬的以色列,該是一個如何響噹噹影響力的大國! 一旦成為一個這樣的大國,它的安全問題,自然,就更不用靠和平協議來保證、靠別人臉色來決定了。 如果說,戈蘭高地,是以色列作為一個國家生存安全的必要;那麼,西奈半島,就是它成為一個世界性大國所必需的戰略空間。
  • 埃及遊記——聊聊我走過的埃及
    埃及位於非洲東北部,一部分在非洲,一部分在亞洲。西奈半島算屬於亞洲,面積雖不算大,卻是屬於埃及最重要最有名的一塊土地。
  • 第二次中東戰爭:英法以欺負埃及,蘇聯:以色列你再橫保證你消失
    在計劃中,以色列是侵略是先鋒,第一戰目標是西奈半島,等埃及軍隊全部去東邊阻擋以色列時,英法的空軍將密集空襲埃及,打垮埃及的軍事設施,從而讓其投降。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10萬大軍帶著400輛坦克、150多門大炮、155架飛機入侵埃及。埃及軍隊總兵力15萬人,主要部署在核心區域的尼羅河三角洲,西奈半島守軍只有2萬多人,而且裝備較差,缺少戰鬥機和坦克。10月29日下午4點,以色列傘兵突襲西奈半島的米特拉山口,以色列精銳的空降兵和埃及第4裝甲師交火,兩方在20公裡長的山口內交戰。
  • 埃及與以色列為何走近?
    圖片來源:東方IC舒克裡的訪以行程,加上此前塞西針對巴以問題的發言,都顯示埃及和以色列正在達成某些默契:將更多阿拉伯國家加入和以色列的「和平圈子」,增強兩國在西奈半島打擊恐怖主義的安全合作。塞西在今年1月接待了美國猶太社區領袖代表團,埃及首次支持以色列加入聯合國外太空和平利用委員會,以色列駐開羅使館在關閉4年後又重新開放。
  • 第二次中東戰爭:英法以聯手欺負埃及,美蘇竟罕見一起勸架
    而以色列作為埃及的敵國,並且受困於蘇伊士運河的封鎖,於是也加入了英法陣營,這三個國家一拍即合,決定通過武力來解決這個問題。而考慮到以色列背後有美蘇的支持,便決定讓以色列作為挑起戰爭的角色。於是,圍繞蘇伊士運河的第二次中東戰爭,悄然打響。1956年10月29日下午5點,在法國空軍的支援下,以色列的傘兵部隊入侵了埃及西奈半島,並迅速向蘇伊士運河方向推進。
  • 西奈,你我見證著天堂在沙漠中隕落
    10月31日,墜毀的俄羅斯客機殘骸在位於埃及的西奈半島中部被發現。而由於武裝分子的存在,西奈很大一部分地區安全形勢動蕩,因此埃及方面一度禁止媒體進入。潛水員正準備進入藍洞,這裡是世界最著名的潛水地之一。那麼位於埃及的西奈半島究竟是個怎樣的地方?這裡曾是沙漠中的天堂,遊客絡繹不絕。埃及西奈地區曾以其蓬勃發展的旅遊業而著名。而近年來,這裡已成為危險和悲劇的代名詞。受「2011年阿拉伯之春」事件帶來的連鎖反應和後續影響,以及最近IS的崛起,當地遊客的數量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