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兵團改編為第七兵團, 為何王建安擔任司令員, 而不是許世友?

2021-02-16 歷史講堂cip

為什麼山東兵團改為第七兵團,是王建安當司令員,而不是許世友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經常根據戰場形勢發展的需要,組建兵團獨立執行區域作戰任務,1949年2月全軍統一整編而成。例如,在進軍中原的過程中,我軍制定了「三軍兩翼」的戰略部署,即劉鄧的軍隊在中部有所突破,跳進大別山,建立了根據地;陳謝的軍隊直接從豫陝鄂邊區出發,在陝西、陝南建立了根據地;他的軍隊回到河南邊區,陳粟又擴大了原有基地。

在上述軍事行動中,劉鄧的軍隊是指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大部隊;陳謝的軍隊是指晉冀魯豫野戰軍的第四個支隊,又稱陳謝軍;陳粟是指華東野戰軍。可以這麼說此時兵團在某一地區有自己的作戰任務,在1949年2月,全軍統一整編後組建該團,以便於指揮全軍的大作戰,從而適應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山東兵團,擔負著在山東孤軍奮戰的重任。

山東兵團的前身是華東戰場的內線軍隊,1947年中,華東野戰軍分為華東野戰軍外線軍和內線軍。那個外線軍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陳粟軍,而內線軍具體負責山東省作戰任務。1948年初,華東野戰軍根據戰場形勢發展的需要,調整兵力,組成第一兵團、第二兵團,第三兵團和第四軍團,當時四個團負責區域作戰任務。

其中,第一兵團下轄的第一、第四、第六縱隊準備進軍長江以南,承擔開啟華南戰局的任務(奉命赴中原作戰);第七縱隊、第九縱隊、第十三縱隊和渤海縱隊下轄的第二兵團留在山東執行任務;第三縱隊下轄第三軍團,它隸屬於晉冀魯豫三軍,第四兵團管理第二縱隊、第十一縱隊、第十二縱隊,完成進一步發展蘇北中原戰局的任務。

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山東兵團是第二兵團,將留在山東執行內戰作戰任務。一、 當時徐世友任山東兵團司令員,譚震林任山東兵團政治委員,王建安是副司令員。之後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的成立,在山東發動了包括濟南戰役在內的一系列戰役,為山東的解放和華東、華北的聯繫作出了重要貢獻。之後山東兵團也參加了淮海戰役在1949年2月,華東陸軍整編為第三軍,第七、第八、第九、第十軍團已建立。

從山東生產建設兵團到第七兵團,戰鬥序列發生了顯著變化,這是由於考慮了各兵團的綜合戰鬥力,另一個變化是,第七軍團的司令員是王建安,不是許世友。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許世友沒有擔任第七軍團的司令員?事實上,許世友在1948年9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發動的濟南戰役中,就已經病倒了。當時毛澤東考慮周密,親自下令,讓許世友接手濟南戰役,戰役勝利後,許世友就休養。

這就是為什麼濟南戰役後,山東兵團司令員由王建安接替,簡言之王建安率山東兵團參加淮海戰役,但許世友因病沒有參戰。在1949年2月,山東兵團改編為第七兵團,王建安任第七兵團司令員,所以許世友去哪兒了?當時第三軍準備渡江南下,第三野戰軍和華東軍區的領導也不得不南下。山東軍區就這樣重建了,許世友被任命為山東省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為張雲逸),很快就任山東省軍區司令員。

這裡應該說的是,山東軍區重建後與兵團同級。1955年被授予軍銜,徐世友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軍銜為上將。但是,由於健康原因,王建安沒有參加1955年的授銜。1956年1月,王建安獲上將軍銜,可以說,當時山東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許世友和副司令員王建安當上了將軍,他們非常了不起。

小結:他們都是我們的英雄,甚至自己生病了都堅持要在戰場上,有這樣的將軍,我們怎麼可能不獲得勝利。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事跡值得我們傳承,向他們致敬!他們永遠在我們心中!

相關焦點

  • 1949年8月,我軍為何出現了兩個第一兵團?兩位司令員都是誰?
    在1949年初,全軍統一整編的時候,我軍一共組建了十六個兵團,其中第一兵團隸屬於第一野戰軍建制。當時,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下轄有,由西北野戰軍第一縱隊改編而成的第1軍,由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改編而成的第2軍,以及由西北野戰軍第七縱隊改編而成的第7軍,全兵團的總兵力將近十萬人。
  • 三個人同在一個兵團, 後來司令員當了上將, 兩位軍長也當了上將
    今天,我們說一說這三個人,他們曾同在一個兵團任職,在解放戰爭中並肩作戰,不僅是上下級關係,更是親密的革命戰友關係,後來兵團司令員當了上將,兩位軍長也當了上將,成為了一個美談。那麼,這三個人都是誰呢?讓我們接著往下看。王震是湖南瀏陽人,很早就參加了革命,經歷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
  • 南京軍區6位副司令員先後升為大軍區司令員,有5位輔佐過許世友
    而很多司令員在成為正職之前,多少從副職提拔上去的,大家知道哪一個軍區走出來的大軍區司令員最多嗎?這個軍區就是南京軍區。看看都是哪些人轉為了司令員。葉飛,在解放時期,一直是陳毅麾下的戰將,他擔任過縱隊司令員,兵團司令員。解放後,他擔任了新成立的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福建省軍區司令員。
  • 36位「正兵團級」將領名單軍銜一覽
    建國後,我國就開始籌備全軍的將領定級別的工作,為1955年授軍銜做準備工作。期間我國由於經歷了抗美援朝戰爭,最終授銜推遲到了1955年,按照軍隊級別,我軍評選了36位正兵團級將領,那麼,他們分別被授予了什麼軍銜?
  • 36位「正兵團級」開國將領名單一覽
    建國後,我國就開始籌備全軍的將領定級別的工作,為1955年授軍銜做準備工作。期間我國由於經歷了抗美援朝戰爭,最終授銜推遲到了1955年,按照軍隊級別,我軍評選了36位正兵團級將領,那麼,他們分別被授予了什麼軍銜?
  •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的四位兵團級幹部
    在1943年1月西北局高幹會議上,賀晉年被評為邊區勞動英雄,毛澤東主席親筆為他題寫了「艱苦奮鬥,不屈不撓」的獎狀。 抗日戰爭勝利後,賀晉年到東北,歷任合江省軍區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11縱隊司令員、第15兵團副司令員兼第48軍軍長等職。擔任合江省軍區司令員的主要任務是負責剿匪。當時,合江地區匪患極為嚴重。
  • 四野兵團副政委因鳥槍炸膛失去3個指頭,後成開國中將官至副國級
    有一位開國中將,建國後曾位高權重,擔任過中央政治局委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空軍司令員。他就是吳法憲,現在很多人對這個名字已經很陌生了。吳法憲生於1915年,江西吉安永豐縣人。永豐縣歷史上出過一個大人物,即北宋大文豪歐陽修。開國少將、曾任南京軍區政委、中央軍委紀委書記兼總政治部副主任的郭林祥,也是永豐縣人。
  • 擔任海軍司令員三十年的蕭勁光
    1930年畢業回國,蕭勁光被派到閩西蘇區,歷任閩粵贛軍區參謀長兼政治部主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校長、紅五軍團政治委員等職,領導開闢了建寧、黎川、泰寧蘇區。後任建黎泰警備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紅十一軍、紅七軍團政治委員。
  • 1955年授銜時,四野7位軍長被授上將,為何三野16位軍長無一上將
    1955年,建國後首次授銜時,東北四野18位主力軍長中,一共有7人被授予了開國上將軍銜,分別是鄧華、韓先楚、洪學智,李天佑、劉震、黃永勝和陳明仁,而同樣立下功勳赫赫,為全國人民解放後大業,和中國革命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華東三野16位軍長,卻大部分被授銜為開國中將軍銜,還有三人被授少將,三人沒有獲得軍銜,那麼,同樣都是野戰軍,為何麾下軍長的授銜待遇卻相差如此之大呢?
  • 對越作戰前,鄧小平為何不顧兵家大忌,堅持換掉昆明軍區司令員
    東線戰役由廣州軍區負責,許世友時任廣州軍區司令員。老將軍時年74歲,身子骨硬朗,性如烈火,一身的好功夫。他早就憋著一股勁兒了,非要教訓教訓越南這幫忘恩負義的白眼狼。大家一致同意由許世友出任東線指揮員。王必成是解放軍第二十四軍首任軍長,他和葉飛、陶勇並稱為粟裕手下的三大金剛,人稱「葉王陶」;抗美援朝戰場上,王必成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副司令員、代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毫不誇張地說,王必成幾乎參加了我軍所有的大型戰役,他一向以打大仗、硬仗聞名。此時,王必成67歲,比許世友還小7歲,此次落選,連老將軍自己也沒有想到。
  • 屯墾戍邊 新疆兵團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忠實履行屯墾戍邊光榮使命,在推動改革發展、促進社會進步、增進民族團結、確保社會穩定、鞏固西北邊防、維護祖國統一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身為兵團人的後代,今天為大家介紹一個真實的新疆兵團。故事的開始是這樣的誰言大漠不荒涼,地窩房,沒門窗;一日三餐,玉米間高粱;一陣號聲天未曉,尋火種,去燒荒。
  • 兵團最全介紹!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他們激勵著年輕一代兵團人在新世紀創造新的輝煌。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組建了兵團,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恢復了兵團,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支持兵團進一步發展壯大。黨的十六大以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在新形勢下,進一步加大對兵團的支持力度。
  • 王必成——開國中將,原浙江軍區司令員——王氏名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浙江軍區司令員、志願軍第9兵團副司令員、上海警備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司令員、軍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參加了抗美援朝。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89年3月13日在南京病逝,享年7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