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山東兵團改為第七兵團,是王建安當司令員,而不是許世友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經常根據戰場形勢發展的需要,組建兵團獨立執行區域作戰任務,1949年2月全軍統一整編而成。例如,在進軍中原的過程中,我軍制定了「三軍兩翼」的戰略部署,即劉鄧的軍隊在中部有所突破,跳進大別山,建立了根據地;陳謝的軍隊直接從豫陝鄂邊區出發,在陝西、陝南建立了根據地;他的軍隊回到河南邊區,陳粟又擴大了原有基地。
在上述軍事行動中,劉鄧的軍隊是指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大部隊;陳謝的軍隊是指晉冀魯豫野戰軍的第四個支隊,又稱陳謝軍;陳粟是指華東野戰軍。可以這麼說此時兵團在某一地區有自己的作戰任務,在1949年2月,全軍統一整編後組建該團,以便於指揮全軍的大作戰,從而適應解放戰爭的歷史進程。今天我們要講的是山東兵團,擔負著在山東孤軍奮戰的重任。
山東兵團的前身是華東戰場的內線軍隊,1947年中,華東野戰軍分為華東野戰軍外線軍和內線軍。那個外線軍是我們前面提到的陳粟軍,而內線軍具體負責山東省作戰任務。1948年初,華東野戰軍根據戰場形勢發展的需要,調整兵力,組成第一兵團、第二兵團,第三兵團和第四軍團,當時四個團負責區域作戰任務。
其中,第一兵團下轄的第一、第四、第六縱隊準備進軍長江以南,承擔開啟華南戰局的任務(奉命赴中原作戰);第七縱隊、第九縱隊、第十三縱隊和渤海縱隊下轄的第二兵團留在山東執行任務;第三縱隊下轄第三軍團,它隸屬於晉冀魯豫三軍,第四兵團管理第二縱隊、第十一縱隊、第十二縱隊,完成進一步發展蘇北中原戰局的任務。
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山東兵團是第二兵團,將留在山東執行內戰作戰任務。一、 當時徐世友任山東兵團司令員,譚震林任山東兵團政治委員,王建安是副司令員。之後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的成立,在山東發動了包括濟南戰役在內的一系列戰役,為山東的解放和華東、華北的聯繫作出了重要貢獻。之後山東兵團也參加了淮海戰役在1949年2月,華東陸軍整編為第三軍,第七、第八、第九、第十軍團已建立。
從山東生產建設兵團到第七兵團,戰鬥序列發生了顯著變化,這是由於考慮了各兵團的綜合戰鬥力,另一個變化是,第七軍團的司令員是王建安,不是許世友。很多人可能會問,為什麼許世友沒有擔任第七軍團的司令員?事實上,許世友在1948年9月山東生產建設兵團發動的濟南戰役中,就已經病倒了。當時毛澤東考慮周密,親自下令,讓許世友接手濟南戰役,戰役勝利後,許世友就休養。
這就是為什麼濟南戰役後,山東兵團司令員由王建安接替,簡言之王建安率山東兵團參加淮海戰役,但許世友因病沒有參戰。在1949年2月,山東兵團改編為第七兵團,王建安任第七兵團司令員,所以許世友去哪兒了?當時第三軍準備渡江南下,第三野戰軍和華東軍區的領導也不得不南下。山東軍區就這樣重建了,許世友被任命為山東省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為張雲逸),很快就任山東省軍區司令員。
這裡應該說的是,山東軍區重建後與兵團同級。1955年被授予軍銜,徐世友時任南京軍區司令員,軍銜為上將。但是,由於健康原因,王建安沒有參加1955年的授銜。1956年1月,王建安獲上將軍銜,可以說,當時山東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許世友和副司令員王建安當上了將軍,他們非常了不起。
小結:他們都是我們的英雄,甚至自己生病了都堅持要在戰場上,有這樣的將軍,我們怎麼可能不獲得勝利。他們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他們的事跡值得我們傳承,向他們致敬!他們永遠在我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