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然:核「魔鬼」如何成了美蘇和平的「守夜者」?

2021-02-07 一枚石頭

本文轉自微信號「遠聞新聲」。



核「魔鬼」如何成了美蘇和平的「守夜者」?


1972年,蘇聯進行了一次關於核戰爭指揮體制的演習,其間有下屬向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匯報說,如果美蘇爆發核戰爭,蘇聯將有八千萬人死亡,將喪失85%的工業能力,這給勃列日涅夫造成了大面積的心理陰影,當他隨後被要求按演習步驟按下啟動核攻擊的按鈕時,他顫抖著手問身邊人:這不是玩真的吧?




昔日美國和蘇聯的「冷戰」為何未升級為「熱戰」?這兩個超級大國擁有的龐大核武庫通常被認為有重大甚至關鍵作用:任何一方都不能不忌憚,一旦彼此直接開打,戰爭可能升級為核大戰,從而將兩國乃至整個地球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這當然有道理。但值得強調:第一,核對峙並非肯定能防止美蘇大打出手。第二,美蘇沒有這樣做,首先是離不開核對峙背景下每一方以及彼此間特定的心理態勢。


關於冷戰的一幅漫畫,雙方核飛彈上寫的是:再怎麼也用不了,因為對方會報復。


 都有核武器,就跟都沒有差不多


為何核對峙並非肯定能防止美蘇大打出手?僅說三點。


第一點是:在美蘇核對峙局面下,由於核大戰很可能導致雙方都毀滅,一方有可能賭對方未必敢發動核戰爭,從而敢於對對方發動常規大戰。


如果你和敵人都拿槍頂著對方腦袋,但兩把槍的扳機是聯動的,扣動一把槍的扳機也等於扣動另一把槍的扳機,你敢開槍麼?類似的道理是:如果美蘇都能用核武器陷對方於滅頂之災,即便一方率先啟動大規模核攻擊,另一方在臨死前也能趁著最後一口氣,把成百上千枚核彈都扔出去,讓雙方一同下地獄,那是否任何一方都不敢發動核戰爭?


誇張點講,在這種情況下,就等於美蘇的核威懾像正負極那樣相互抵消了,「都有」跟「都沒有」差不多,核威懾等於虛張聲勢。如果是這樣,如果你不敢發動核戰爭,或者對手認為你沒這個膽,對手就有可能有如下僥倖或冒險心理:我可以試著發動不動用核武器的大規模常規戰爭,反正你不大可能用核武器大打出手。


當時,不少人都意識到了該問題。比如,有一個大名鼎鼎的美國核戰略家,叫赫爾曼·卡恩(Herman Kahn),一個長得像加菲貓的胖子,猶太人,物理學家出身,長期在著名智庫「蘭德公司」工作,在20世紀50-60年代發表了多部關於核威懾和核戰爭的著作。他強調的一大觀點就是:核大戰是可以打的,也是可以打贏的,人死得再多,總不至於死絕吧?人類還可以繁衍,生活還可以繼續,如果防空襲、防輻射之類的民防設施以及其他應對舉措能更到位,就更是如此;如果一國人口和資源的生存率更高,它就可能成為核大戰的勝利者;所以,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核大戰必是亡國滅種,應該「想像所不可想像」(他的一本著作就叫這個名字,Thinking about the Unthinkable)。他甚至說,如果發生核大戰,為節約食品,被核塵埃汙染的食品可以先給老人吃,反正與年輕人相比,他們更不太可能活到癌症被誘發的時候。


冷血不?傳奇導演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在20世紀60年代拍了一部黑色喜劇電影經典《奇愛博士》(Dr.Strangelove,豆瓣評分8.7),裡面有位是核戰爭狂的博士,據說就以卡恩為原型。


卡恩以及《奇愛博士》


卡恩其實心寬體胖,待人和氣,在小朋友面前尤其是好叔叔。他有上述「雷人」之語的出發點正是:如果美國人怕核戰爭,又怎能不讓蘇聯人覺得,美國的核武器只是紙老虎?必須讓美國看似不怕打核大戰,而讓蘇聯不敢輕舉妄動,進而避免核大戰;要通過將「不可想像」變為「可以想像」,而避免「不可想像」。


但是,卡恩是在1960年前後提出上述觀點的,當時美蘇雙方的核武庫還遠不如後來恐怖。如果核大戰意味著每方頭上都可能落下至少上千枚核彈,「不怕」或「打贏」核戰爭如何「可以想像」?即便掄刀互毆的兩個人都沒丟性命,但一人脖子以下癱瘓,另一人是腰以下廢了,難道後者該慶祝自己是贏家?


當年美國人編寫的防輻射避難所生存「寶典」

 

 蘇聯未必不可拿進攻西歐賭一把


第二點是:在上述背景下,在美蘇核對峙期間,其他因素也增加了一方對另一方發動常規大戰的「可行性」,尤其就蘇聯對西歐發動大規模常規戰爭而言。就後者來講,這裡僅談四點。


1、當時,在歐洲存在著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和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華約)兩大相互對峙的軍事同盟,但就在歐洲地區的常規軍力數量而言,華約一直比北約高出一籌甚至一大籌。就此而言,只有華約攻北約的份。


這張圖對比了1978年時北約和華約部署在中歐地區的軍力,華約在重裝備上明顯佔優。


2、當時,德國分裂為東德和西德,兩德之間的邊界就是北約華約的對峙最前線,但看看地圖就清楚,從這往西到大西洋,要比往東到蘇聯的距離短得多——姑且就只量到莫斯科吧,若量到太平洋岸邊的海參崴就太欺負人了。所以,北約的戰略縱深要比華約的淺得多,如果華約突然猛攻,北約的部隊即便不被消滅,恐怕也要很快被擠到大西洋邊,要再來個敦刻爾克大撤退?即便撤到英國,英國也肯定比二戰中面對德國時更難保得住。


這張圖能凸顯歐洲的北約和華約地區在戰略縱深上的差別:紅色和淡紅色的是華約地區,各種藍色的是北約地區。


3、那就撤到美國?就說說美國吧。一個躲不過的事實是,美國離歐洲隔了個大西洋。


這樣,如果美國在戰爭打響後趕緊增兵歐洲,很可能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即便美國援軍趕到,蘇聯那邊肯定也已站穩腳跟,以逸待勞了,美國人能否再搞成一次規模更大的諾曼第式登陸?


所以,如果在戰時要阻止蘇聯進軍西歐,美國人看似可考慮使用核武器,或是用核武器攻擊蘇聯本土,或是一開始只用核武器攻擊前線地帶的華約軍事目標。但是,這都可能誘發美蘇核大戰,誘發蘇聯對美國本土的核攻擊。所以,一個檢驗美國人是否真是「國際主義戰士」的問題就出現了:美國人是否會為了保衛巴黎和倫敦,而犧牲紐約和華盛頓?對此,美國離歐洲隔了個大西洋仍很重要:即便蘇聯控制了歐洲,大西洋對岸的美國還能活,還能依託美洲和亞洲等地與蘇聯抗衡;但如果美國為保衛歐洲盟友而不迴避核大戰,那就等於提前慷慨赴死了。爸媽和警察叔叔都會告訴我們,錢可以再掙,不值當為保住一個包而與持刀歹徒玩命。美國人會一咬牙,將歐洲也當「包包」一樣棄掉麼?即便它是真LV的?


在當年美國的歐洲友邦中,就有很多人懷疑自己會成為「包包」。戴高樂在當法國總統時就是如此,他認為法國不能指望美國的核保護,而應擁有獨立的核力量。不過,在蘇聯大兵壓境時,法國人是否肯定敢憑藉自己的「迷你」核武庫,與蘇聯互扔核彈?法國有三種未來可選:不使用核武器但被蘇聯佔領、使用核武器並因此遭受可怕核報復但守住獨立(這是可能性最小的)、遭受可怕核報復但仍被蘇聯佔領。如果法國人搞公投,哪個得票會最多?


戴高樂(右)正接待在1961年訪法的美國總統甘迺迪及其「明星」太太傑奎琳,但該訪問也未解決法美在核力量問題上的分歧。


4、還有一個時機因素。比如,二戰後美國啥時最提不起精神?有人說,是在尼克森下臺前後和福特接任總統那段。數數這段時間中美國的窩心事吧:越南戰爭失敗令美國人灰頭土臉,也令美軍的士氣蔫了吧唧、阿拉伯石油生產國以限制石油生產和輸出為武器發動了重創西方國家的「石油危機」、西方經濟陷入了增長停滯和高通貨膨脹並存的「滯脹」狀態、「水門事件」嚴重衝擊了美國的國內政治、蘇聯的軍事實力和全球影響力在迅速擴充、美國與盟國之間的嫌隙也有擴大之勢。還別忘了,以副總統身份接任總統的「非民選」總統福特就威望和民意基礎講也並非強勢領導人。此時,假如蘇聯乘機在歐洲開戰,美國人敢用核武器來接招的心氣或許最低。


1973年6月,訪美的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在白宮陽臺上與美國總統尼克森看似親密地「咬耳朵」。現實中的20世紀70年代中前期卻是美蘇「緩和」時代,但與此同時蘇聯在第三世界的滲透勢頭咄咄逼人。


 蘇聯也曾為進攻西歐做準備


第三點是,蘇聯也有冒著核戰爭風險對西歐大舉進攻的預案,包括在核武器已被使用的情況下。


比如,2007年,捷克歷史學家彼得·魯納克(Peter Lunak)從蘇聯時代捷克的軍事檔案中搜到了一份制定於1964年的軍事計劃。根據之,如果西方率先發動核打擊,華約將使用131枚核武器攻擊西方的軍事力量和西歐的城市,同時其地面部隊將大舉進攻,捷克軍隊則將穿越核塵埃富集區向西德挺進,即便其中很多人最終將因此送命。


再比如,冷戰結束後波蘭方面公布了一份前蘇聯的作戰計劃,叫做「七天到達萊茵河」,1979年的一次華約演習就是以它為藍本。其設想是:波蘭遭到了北約的大規模核攻擊,蘇聯本土與東德的交通被切斷,蘇聯則對德國、丹麥、荷蘭、比利時發動大規模核攻擊,以最大限度摧毀這些國家領土上的政府體制和軍事力量,並限制美英支援歐陸(對漢堡、阿姆斯特丹和安特衛普這些港口城市的核攻擊首先著眼於此),同時,駐紮在東德、捷克斯洛伐克等地的蘇軍以及這些國家的軍隊將向西歐大舉進攻,爭取在七日內佔領西德,蘇聯海軍也將為攻擊對方海上交通和保護本方核潛艇力量等而展開行動。


相互間虎視眈眈的北約和華約


在該計劃中,蘇聯沒打算對英法進行核攻擊,也不謀求佔領英法,也不對美國本土使用核武器,其一大目的是為了避免美英法對華約使用核武器,包括用戰術核武器阻止華約部隊推進。該計劃只謀求佔領並在七天內快速佔領西德,也是有如下考慮:在戰爭打響後,美英法對於是否立即使用核武器包括戰術核武器或會比較糾結(擔心遭到蘇聯核報復),這樣,如果華約迅速佔領西德,將生米趕緊煮成熟飯,而且不繼續推進,美英法也許會忍氣吞聲地將德國當「包包」給放棄,了卻打核戰爭的念頭。該計劃有一個明顯的bug,其前提是北約對波蘭發動核攻擊,既已如此,為何美英法不敢繼續對華約使用核武器?也有西方人士評論說,別把這太當真,這只是蘇聯人為制定這樣一個進攻和演習計劃而找的拙劣藉口,他們也想看看,只靠駐紮在東德和捷克等地的蘇軍以及夥伴國軍隊,是否就可以攻下西德。


還比如,根據德國統一後從原東德國防部獲得的文件,在1980年代後期即蘇聯解體前夕,蘇軍的攻歐計劃又變得更重視核武器的戰時使用,無論是華約使用戰術核武器去摧毀北約的抵抗,還是北約用核武器去抵抗華約的進攻。


這些計劃是以北約率先動武或看似將要先動武為前提的。但它們至少表明,在蘇聯人看來,即便核武器被用上了,大規模進攻西歐不是不可嘗試的。

 

 每一方都擔心對方「不怕死」


那麼,美蘇為何依然沒有打起來?或者說,蘇聯為何沒去進攻西歐?


最重要理由有二。


一是,美蘇都對對方很不信任,擔心對方是欠理性的,或是死不改悔的資產階級的守墓人和戰爭販子,或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共產狂人,擔心如果將對方逼急了,對方也許會不計後果地率先使用核武器甚至發動大規模核攻擊。


對此,美蘇間尖銳的意識形態對立、一方對另一方國內政治體制的偏見和成見是重大的背景因素。另一個重大因素是,在每一方眼中,對方對核戰爭的態度令人不禁後背冒涼氣。


比如,在蘇聯人聞起來,卡恩之類的美國人發表的「雷人」之語就充溢著從腐朽但垂死掙扎的大資產階級的棺材中發散出的殭屍味。再比如,1981年,尤金·羅斯託(Eugene Rostow)被任命為美國軍備控制和裁軍署署長,在國會審核該任命時,有議員問羅斯託,美國能否從核戰爭中生存下來?羅斯託說,日本不就活下來了麼?現在還活蹦亂跳呢;又有議員說,日本才挨了兩顆原子彈,蘇聯可是會用幾千枚核彈的,羅斯託說:人類可抗揍了,有人估計,在美蘇核大戰中,一方會有一千萬人傷亡,另一方會有一個億,但這也不是全部人口嘛。其實,美國人對蘇聯人的核立場也有類似擔憂。至少在戈巴契夫當政前,美國人一直猜疑,蘇聯人有著打贏核戰爭的幻想。


羅斯託


而且,其他不少因素都讓雙方擔心,對方在情急之下會首先發動核攻擊,或搞所謂的先發制人。比如,雙方都沒有明確說,自己不會首先動用核武器;雙方都在不斷擴充核武庫,這讓每方都懷疑,另一方是瞄著一擊致命去的;軍事技術的進步也讓這種擔心加大,比如進攻性的分導式多彈頭技術看似會讓先發制人的一方更佔便宜,彈道飛彈核潛艇的行蹤飄忽不定,這被認為也會加強一方率先發動核攻擊的能力:如果核潛艇偷偷開到對方海岸邊去發射核飛彈,對方不就更猝不及防麼?


順便說一句,羅斯託是當時剛上臺的美國總統裡根任命的,而根據冷戰結束後披露的資料,在裡根上臺時,蘇聯人對他的擔心如同川普上臺時很多人的擔心,在他們眼中,裡根是美國強硬反蘇保守派的代表,而且不可預測。加之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更多的鷹派人物出任美國軍政官員、蘇聯的國內困難包括經濟僵滯在加重、西方的團結似乎在加強、美國對於蘇聯的技術優勢在上升、美國開始在歐洲部署潘興II式中程飛彈和巡航飛彈、北約也加強了軍事演習、蘇聯情報部門也提供了不少關於西方「危險」動向的報告,這樣,蘇聯高層內部在1983年甚至出現了「戰爭恐慌」(1983 war scare):蘇聯領導人擔心美國會突然發動核襲擊,如同希特勒當年突襲蘇聯那樣。在這種背景下,蘇聯人也在考慮,是否應搶先對美國發動核攻擊?在1989至1990年任匈牙利外交部長的居拉·霍恩(Gyula Horn)後來披露,他曾看到,喝了點小酒的蘇聯元帥們公開嚷嚷,要在帝國主義者佔據優勢前,搶先去進攻西方。在1985年出任蘇聯最高領導人的戈巴契夫在1986年曾說,在二戰後歷史中,八十年代前半期其實最危險。


在1983年,蘇聯當局曾懷疑,北約要以所舉行的「Able Archer 83」演習為掩護,乘機發動核攻擊。對此,這部在2016年出版的解密檔案彙編提供了大量一手資料。

 

 每一方其實都「怕死」


二是,美蘇雖然都擔心對方是欠理性的,但自己都是理性的,都認為核大戰帶來的浩劫絕對讓自己得不償失,為此都不得不接受東西方之間的基本地緣政治現狀,首先是維持二戰造就的歐洲政治地圖。還有學者認為,即便沒有核武器,東西方之間的常規大戰也會讓任何一方付出重大代價,從而讓雙方仍會維持基本現狀,代表作如下。


美國學者約翰·穆勒的著作《遠離末日:大規模戰爭的消亡》


在冷戰時代,由於蘇聯方面的信息尤其高層決策信息的相對閉塞,研究者們對蘇聯高層對核武器的態度了解得相對更少,更傾向於猜測他們還有打贏核戰爭的想法。在蘇聯解體前夕,受美國國防部的委託,一個叫BDM的美國公司訪談了很多蘇聯官員,並以此為基礎在1995年寫出了上下兩卷的報告,叫《蘇聯的意圖,1965-1985》(Soviet Intentions, 1965-1985)。該報告在2009年解密,堪稱迄今關於前蘇聯當局對核戰爭態度的最權威資料。


根據之,至少到20世紀70年代,蘇聯最高領導層已認為,美蘇核大戰將是毀滅性的,不會有贏家。它還提及了這樣一件事:1972年,蘇聯進行了一次關於核戰爭指揮體制的演習,其間有下屬向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匯報說,如果美蘇爆發核戰爭,蘇聯將有八千萬人死亡,將喪失85%的工業能力,這給勃列日涅夫造成了大面積的心理陰影,當他隨後被要求按演習步驟按下啟動核攻擊的按鈕時,他顫抖著手問身邊人:這不是玩真的吧?


在蘇聯歷任領導人中,勃列日涅夫是最愛慕虛榮和喜歡玩樂享受的一位,包括熱衷收藏小汽車和珠寶等奢侈品。在20世紀70年代,或許也因為蘇聯有這樣一位領導人,所以蘇聯當局更傾向於維持歐洲的政治現狀,不會乘美國之危進攻歐洲。前文提及的進攻西歐的華約計劃也是以北約率先動武或看似將先動武為前提的。但如果坐在克裡姆林宮中的是希特勒呢?


愛慕虛榮的勃列日涅夫喜歡佩戴甚至給自己頒發勳章,蘇聯在其當政時代達到巔峰,但也盛極而衰。


總結一下,為何美蘇沒有打起來?在核對峙局面下,既是由於他們自己是理性和接受現狀的,也是由於他們擔心對方是不理性或容易狗急跳牆的;簡單講,他們都怕死,但又都擔心對方不怕死或想找死,他們都穿著鞋,還是皮鞋,但又都擔心對方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戈巴契夫以及兩位美國總統裡根和布希促成了冷戰的終結。


但是,如果一方是不理性的或好勇鬥狠,同時認為對手是膽小怕死,那戰爭或核戰爭就更可能發生了。再比如,美蘇之間沒有領土爭端,但假如兩個核國家之間有領土爭端,是否領土衝突誘發核戰爭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敵對雙方像美蘇那樣都擁有超級龐大的核武庫和斷子絕孫的超強毀滅力,任何一個像勃列日涅夫那樣「熱愛生活」的人伸向核按鈕的手不免都會顫抖甚至痙攣,但如果各自擁有的只是幾十枚核彈呢?此時,是否掌握核按鈕的那個人會想:打就打,大不了就是挨幾十枚核彈,自己國家的人肯定不會死絕,地球更不會毀滅,而且躲在地下掩體中的我在瑞士銀行還有大筆存款……


所以,即便美蘇沒有大打出手與核武器有著密切關係,這不意味著,這樣的和平可在冷戰後時代複製,相互對抗的國家只要都有核武器,大規模戰爭的風險就被鎖在柜子中。冷戰時代的和平確與有核武器這位「魔鬼」在守夜有關,但這離不開在無形中掌控「魔鬼」的那些特定因素,否則,「魔鬼」遲早會展現出其失控的猙獰。(文/梅然;編輯/子傑;相關配圖來自網絡。)



這裡是每天帶給你驚喜的小石頭


相關焦點

  • 美國總統「末日客機」E-4B守夜者(Nightwatch)
    美國國防部長29日訪問以色列,與以色列防長會商如何確保以色列的地區軍事優勢。對於民航人來說比較關注美國國防部長到訪以色列特拉維夫機場所乘坐的飛機----E-4B守夜者(Nightwatch)。E-4B守夜者飛機降落以色列特拉維夫機場E-4B守夜者飛機降落以色列特拉維夫機場
  • 核平?
    除了美蘇之間的協議之外,也有維護成本過高、投送困難、戰術改變的原因。取而代之的是「小」而精,維護成本較低、戰術更靈活的彈頭。目前在役的彈頭大都是15萬~45萬噸TNT當量。這種彈頭較小、可以裝備到多彈頭的分導式彈道飛彈,是現在的主力彈頭。如果一枚30萬噸的彈頭(據推測我們DF-31上的彈頭當量)命中紐約曼哈頓島會如何呢?
  • 核裂變?核聚變?核能到底是如何轉變成電的?
    既然核能分為核裂變和核聚變2種模式,為什麼不用核聚變發電呢?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什麼是核裂變?核裂變是一個原子核分裂成幾個原子核的變化。只有一些質量非常大的原子核像鈾、釷等才能發生核裂變。科學家盧瑟福早期用α粒子轟擊氦核發現了其內能量巨大。
  • 美蘇籤署《中導條約》的來龍去脈
    剛放下電話,奧多姆又打來第二個電話稱,蘇方發射的飛彈是2,200枚,顯然是一次全面核進攻。就在布熱津斯基準備報告卡特總統時,奧多姆又打來第三個電話稱,其它預警中心尚未發現蘇聯向美國發動核攻擊。 深夜中,布熱津斯基失魂落魄,萬分焦慮。他沒有叫醒妻子,如果北美防空司令部的警報屬實,華盛頓即將變成一片核廢墟,妻子在睡夢中死去更好。
  • 美蘇冷戰全紀錄(8)——瞞天過海的「幽靈」
    北極星核潛艇已經和陸基洲際飛彈、戰略轟炸機一起,構成美國遠程核運載工具的三大支柱。在美國遠程核運載三大支柱中,洲際飛彈發射井是固定的存在,容易受到打擊,戰略轟炸機難以突破防空體系,而戰略核潛艇沒有這些限制,因此成為遠程核運載工具的佼佼者。但戰略核潛艇不是沒有剋星,它的剋星是水面反潛艦隻。作為發射戰略飛彈的艦隻,戰略核潛艇自身防禦能力較差,一旦讓反潛艦隻發現,則幾乎沒有反擊能力。
  • 美蘇的核動力飛機,使用後全世界吸核尾氣,引擎比飛行員壽命長
    但隨著戰爭結束,和平到來,人們看到了原子能中蘊含的無限可能,可以用來發電、製造核動力引擎,使任何使用核動力引擎的載具,在理論上擁有無限航程。在當時出現了核動力輪船、核動力火車,甚至是核動力汽車等多種奇妙的設想。而本文要講的,則是當時的的確確存在過的、但如果使用,可能會導致人類面臨重大災難的:核動力飛機。
  • 其核能力到底如何?
    在核試驗初期,一般會通過地震臺測得的數據換算成TNT當量,再由TNT當量來判斷核爆的規模。就此判斷,韓國官員表示,第5次核試驗很可能是核爆強度最大的一次,當量應超過1萬噸。朝鮮核能力到底如何?國際問題專家劉華認為,朝鮮的這一說法有一定可能性,但也存在一些技術上的疑點。經過五次核試驗後,朝鮮已具備一定的核武器製造能力,但朝方要研製成功可靠的實戰用核彈頭,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從朝鮮的基本國力來看,其要進一步發展核武器和飛彈武器,顯然還存在一定困難。朝方工業基礎仍較為薄弱,關鍵技術的可靠性較差。
  • 「核手提箱」與古巴飛彈危機
    最近,關於川普和拜登如何交接「核手提箱」的話題,成為美國媒體們關注的一個焦點。
  • 衝突和博弈:美蘇「冷戰」歷史回跡
    這種對抗並無發展成大國之間的熱戰,而是透過意識形態、經濟聯盟、軍事同盟、軍備競賽、地區性戰爭、宣傳戰等方式進行鬥爭。二戰結束後,發生於美國與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以他們為首的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之間的全球性對抗。這種對抗並無發展成大國之間的熱戰,而是透過意識形態、經濟聯盟、軍事同盟、軍備競賽、地區性戰爭、宣傳戰等方式進行鬥爭。
  • 原本只能和平使用核能的伊朗突然想擁核了
    物極必反,原本只能和平使用核能的伊朗突然想擁有核武器了!伊朗塔斯尼姆通訊社報導,11月29日當天,伊朗議會通過了一項名為「解除制裁戰略措施」的法案。「解除制裁戰略措施」法案生效後,伊朗將提供濃縮鈾將把濃縮鈾豐度提高至20%,或90%以上。
  • 美蘇冷戰系列—蘇聯為何不願意韜光養晦
    可以說,這樣的地緣安全困境,對於美蘇雙方來說都是深陷其中的。儘管,蘇聯在這方面可能更加嚴重一些。當然,除了東歐問題、德國問題,蘇聯試圖打開黑海、印度洋出海口,恢復沙俄時期勢力範圍的舉動,也的確加深了美英方面的疑慮。但不論如何,這種出於地緣安考量的舉動,至少是可以被理解的。
  • 中日學者對話:朝鮮如何成功擁核的
    那麼,這一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呢? 因為核武器只有在兩種情況下才會被使用,一是大國之間相互威懾,用核武器製造相互制約的恐怖和平,比如當下美、俄、中就是這種情況。另一種情況是某些擁核國家的領導人處於絕望狀態下孤注一擲,亂甩原子彈。大國和強國生存能力強,不太可能處於絕望狀態,因此亂射原子彈可能性很小。這就是為什麼世界上很多國家並不害怕中國美國俄羅斯的核武器。但朝鮮情況有些不同。
  • 平戎 | 朝核之後,日本也叫囂要擁核!但日本真的能造出核武器嗎?
    經過美蘇多年的實驗得出過經驗。用鈽-240來做核彈,極為坑爹。首先,一般來講鈽彈,用的肯定是鈽-239。鈽彈與鈾彈不同,鈽彈是內爆彈,簡單來說,就是將鈽鋪展成空心球殼,外面用炸藥包圍。鈽周圍的爆炸把鈽向內壓,將它們擠壓成非常緊密的一團。但問題在於,這種擠壓必須極為精準,對於核彈設計水平要求極高。
  • 瘋狂的伊萬,威力達小男孩3846倍,其設計者獲諾「和平獎」
    自二戰結束後,英國首相英吉爾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拉開了美蘇冷戰的序幕。一直到蘇聯解體,冷戰才最終結束。
  • 巴基斯坦這麼窮,為何還成了9個擁核國家之一,核武器哪來的?
    這一比較,有人就好奇,貧窮和國土面積不大的巴基斯坦又是如何獲得核武器的?1947年,印巴分治,巴基斯坦獲得獨立後,內部仍然是政治動蕩,這嚴重影響該國的發展。次年的印巴戰爭更是讓巴基斯坦地區沒有寧日。巴基斯坦意識到自身處境的危險,決定發展核武器,以此來制衡印度。
  • 傅瑩德國《明鏡》刊文:朝核問題還有和平解決的希望嗎?
    朝核問題還有和平解決的希望嗎? 自2006年朝鮮進行第一次核試驗以來,聯合國安理會已經通過了9個涉議,至第2375號決議,朝鮮90%的外貿都遭禁止。據估算,2018年朝鮮對外貿易額可能降至約20億美元,退回到上世紀90年代末的水平。根據聯合國制裁決議,朝鮮每年進口石油不能超過400萬桶,相當於中國日進口量的一半。
  • 俞力工:從軍國主義到和平主義--德國軍人的反戰情緒
    從為勝利而戰到為和平而戰   工業革命前,世界各地武人的職責一向在於沙場上取得勝利。雖則歷史上充滿「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記載,限於物質力量的薄弱和兵器的落後,連綿不斷的軍事衝突尚不致給人類的延續造成致命的破壞。   到了工業革命時代,科技發展不只給人類社會創造了巨大物質財富,同時在兵工領域也不斷推陳出新。
  • 美蘇竟多次謀劃對華核打擊
    在動蕩的國際局勢中,中國多次遭到了美蘇兩國的核威懾和核訛詐!細數一下,中國竟然有五次走到了核戰爭的邊緣!
  • 朝擁核為生存,伊擁核為進攻?
    朝擁核也好,伊擁核也罷,說到底還不都是為了生存嘛!兩國擁核還不都是被美國(西方)給逼得嗎?美國(西方)為維護西太、中東霸權,拼著命的圍堵、扼制和打壓中俄,擠兌地區大國,不敢武力進攻中俄,貿易下手打擊伊朗,就想盡一切辦蠶食中俄的軍事戰略緩衝地,打壓中東地區大國,於是朝伊就成了美國(西方)的出氣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