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冷戰全紀錄(8)——瞞天過海的「幽靈」

2021-02-12 戰史風雲錄

八、瞞天過海的「幽靈」

1955年,美國第一艘核動力潛艇試航成功,但僅僅是常規艦艇加核反應堆這樣的疊加模式,沒有水下發射能力。5年之後,美國第一艘戰略核潛艇—華盛頓號下水,它能夠從水下發射北極星A1型飛彈,飛彈射程為2300公裡,意味著美國已可從公海打擊蘇聯境內的目標,被稱為潛射飛彈。

美國初代核潛艇——喬治華盛頓級

自60年代起,美國連續建造41艘戰略核潛艇,它們發射北極星飛彈,統稱為「北極星核潛艇」。每艘核潛艇可以攜帶16顆潛射飛彈,美國當時共有600多個潛射飛彈,部分晝夜地瞄準著蘇聯境內的目標,它們就好像大鯨魚一樣蟄伏在海裡伺機而動。戰略核潛艇外觀與常規潛艇差不了多少,船殼上部有一個瞭望塔,裡面是伸縮式潛望鏡、雷達、電臺天線與通信管道,而指揮與武器控制系統在控制室,潛艇以核反應堆為動力,一個鈾芯可以航行十萬公裡以上,帶著裝有核彈頭的北極星A1飛彈,可以幾個月不浮出水面,可以在大洋深處隨時向對方發出致命攻擊。北極星核潛艇已經和陸基洲際飛彈、戰略轟炸機一起,構成美國遠程核運載工具的三大支柱。

在美國遠程核運載三大支柱中,洲際飛彈發射井是固定的存在,容易受到打擊,戰略轟炸機難以突破防空體系,而戰略核潛艇沒有這些限制,因此成為遠程核運載工具的佼佼者。但戰略核潛艇不是沒有剋星,它的剋星是水面反潛艦隻。作為發射戰略飛彈的艦隻,戰略核潛艇自身防禦能力較差,一旦讓反潛艦隻發現,則幾乎沒有反擊能力。同樣,美國的北極星戰略核潛艇也在不斷地搜索著來自蘇聯的核潛艇。

美國「海神號」核潛艇

眾所周知,二戰結束時蘇聯就是世界上擁有潛艇最多的國家,戰後不久又掌握了核反應堆技術。對蘇聯而言,常規潛艇、核反應堆、核彈頭和中遠程飛彈,幾方面組合起來就是戰略核潛艇。美國情報機關認為蘇聯戰略核潛艇已於1962年下水,它被命名為N級核潛艇。雖然所發射的飛彈射程僅有1000多公裡,但在近海發射也有致命危險。於是,美國決心和蘇聯進行一場生命攸關的搜索核潛艇的較量。美國偵察機在海面上大面積巡航,美國海軍航空兵專門為搜索蘇聯核潛艇成立值班室。戰略核潛艇儘管躲在水下,但它的龐大體積會會產生雷達回波,能夠被雷達偵測到。潛艇收發信息時,伸出水面的天線以及與地面進行的雙向通訊都無法隱蔽,這些都給偵察探測飛機發現核潛艇的機會。找到發射源就可以確定潛艇位置,在當時飛機儘可能地貼近水面飛行,就能探測到核潛艇微弱的信號。

據當時北約情報部門發布的數字,蘇聯造船廠在60年代中期已經形成年產12艘N級潛艇的能力,北約的空軍力量為了加強海上搜索,專門組織部分作戰飛機、配置專門的高精度的反潛雷達,用於晝夜不停地確認蘇聯核潛艇的位置,以便於一旦戰爭爆發能夠及時摧毀蘇聯這些活動的核飛彈基地。但是,這是一個無限期、耗資巨大的工程,北約各國幾乎使用了全部的精力投入了這場冷戰的對抗。蘇聯戰略核潛艇的主要活動水域是北大西洋,兩次世界大戰中,北大西洋均為潛艇交戰的主戰場,它的主要任務是封鎖海域。而在核時代,北大西洋是美蘇雙方用潛射飛彈攻擊對方領土的區域。因此,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搜索的重點就確定在大西洋這個廣袤的水域,形象地說這種做法簡直就是「大海撈針」。

蘇聯海軍N級核潛艇

一般來說,蘇聯戰略核潛艇的設計水平比美國的北極星核潛艇落後,這主要是指最大潛水航速、潛水深度、水下航行的靜默程度以及飛彈的射程等等。而蘇聯造船廠在60年代後期就已經開始建造第二代戰略核潛艇,它被稱為Y級戰略飛彈核潛艇。Y級核潛艇使用的ssn-6飛彈,射程與美國的第一代北極星飛彈差不多,也在2000公裡以上.蘇聯N級核潛艇的主要基地在蘇聯北方科拉半島的摩爾曼斯克軍港,Y級核潛艇也位於這裡。蘇聯核潛艇如果在波羅的海和黑海活動,都難以擺脫北約偵察機的偵查,而科拉半島所瀕臨的是巴倫支海,這裡是蘇聯核潛艇出入大西洋最方便的軍港。蘇聯核潛艇從摩爾曼斯克軍港出發後,進行可以暢通無阻地到達北大西洋深處,甚至可去古巴停留、補給。

在大西洋深處,無論是蘇聯的N級還是Y級核潛艇發射的潛射飛彈都打不到美國,而在古巴附近水域則另當別論。古巴飛彈危機之後,美國對古巴盯得非常緊,從航母上起飛的美軍偵察機終日不停地對古巴進行監視。1969年年初,蘇聯派出一支特混艦隊訪問古巴,同時又有一艘N級核潛艇陪航。美國偵察機一直監視著這艘潛艇,並注意到它曾經駛入到密西西比河入海口附近。蘇聯這次行動小心翼翼,N級核潛艇很快回去了。但是美國偵察機發現,蘇聯在西恩佛斯科軍港留下了一艘潛艇供應船,但美國軍方麻木不仁,可能是不大願意觸發第二次古巴飛彈危機。看到美國的反應不強烈,蘇聯N級核潛艇則以與古巴海軍搞演習的名義,隔三差五地造訪古巴西恩佛斯科軍港。

美蘇核威懾必爭之地——北極,圖為正在北極破冰向上的核潛艇

美國偵察機報告說,蘇聯核潛艇最大膽的一次駛入距美國海岸僅40海裡處。情況表明,蘇聯N級核潛艇一次又一次的接近美國海岸並不是挑釁,而是為了偵查美國沿海反潛裝置的位置、性能、靈敏度以及可能的反應模式。美國的確投入巨資在沿海設置重點防範地區,主要為面對古巴的南部海域。從關塔那摩海軍基地到小安的列斯群島,從波多黎各到千里達及托巴哥分別建有反潛監視站。監視站的前哨是百慕達群島,它們對蘇聯核潛艇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過濾網。蘇聯核潛艇可以來轉轉,但根本不會有大作為。

美國在北極星第一代飛彈之後,連續研發第二代、第三代北極星飛彈。北極星A3飛彈的射程已經超過5000公裡,接著美國又把射程更遠的「海神」飛彈裝備於北極星核潛艇,從而大大提高了潛艇駐勤率。潛艇駐勤率是指一定時間內能夠有效作戰的潛艇佔潛艇總數的比例。北極星核潛艇的後方在關島,距離蘇聯很近,所瞄準的蘇聯境內目標大多在海神飛彈射程之內,所以駐勤率高達50%。相比較而言,蘇聯的N級和Y級核潛艇既沒有美軍海外基地所使用的SSN-6飛彈,也沒有足夠射程,大部分不能很快地進入臨戰狀態,美國估計蘇聯核潛艇駐勤率不會超過15%。

立體式反潛艇作戰示意圖

美國反潛驅逐艦一刻不停地在海上巡邏,搜索蘇聯戰略核潛艇的蛛絲馬跡。反潛驅逐艦的搜索工具是聲吶裝置,核潛艇在水下航行會發出響,而海水又是很好的傳導介質,即便沒有受過訓練的人,只要條件適合,將耳朵貼近船底時,也能夠聽到100海裡以外的船舶發動機的聲響。按通常理解,反潛裝置通過聲納搜尋核潛艇似乎不難。但是事實根本不是這麼回事,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研製核潛艇的主要指標就是力求儘可能默默地行駛。發動機發出的聲音越小越好,如果潛艇停止行駛,反潛艦隻就根本找不到。而反潛驅逐艦所採用的主動聲納,受到的幹擾又非常之大,最大的幹擾來自自己的發動機。

反潛艦隻也可以停下來,在沒有發動機聲音幹擾的情況下搜尋核潛艇。聲納發射器發出的圓錐形聲波,在海水中的傳播受海水密度、含鹽度、深度諸方面因素的影響,從而形成探測不到潛艇的盲區,美國海軍將此稱為「陰影」。在美蘇核潛艇對抗中,雙方的核潛艇專門往「陰影」裡鑽,潛艇在盲區裡呆的挺安逸,或是往浮遊生物或者魚群多的地方去,在海洋學中被稱之為「深海散在區域」。聲吶信號在這裡就會被攪亂,由於用聲吶搜索核潛艇困難重重,美蘇雙方一度更加重視偵察機大範圍的水面搜索。美國人當時有一項重要發現,這就是核潛艇在水下航行時會造成磁場變化,由此海面磁場變化成為探測核潛艇的重要指標。美國海軍在各個海域巡航的航空母艦,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在空中始終保持著一架反潛直升機。反潛直升機載有強勁的雷達,負責對蘇聯核潛艇的出現做出早期警報。

反潛——拖拽聲吶示意圖

美國海軍在各海域巡航的艦隻都有一項任務,在船尾放出聲吶裝置,探測聲音通路。同時抓住一切機會在船側放置海水溫度計,測量和記錄不同深度的海水溫度,而後根據各個海域在一年中各個時間的各種溫度層繪製出聲納地圖。在那段時間內,美國的海洋科學幾乎是圍繞反潛進行,而蘇聯對反潛的重視程度一點也不比美國差。蘇聯是一個大陸型國家,素來重視陸軍發展。但自從戰略核潛艇出現後,蘇聯的軍費分配比例變了,大量軍費用來發展核潛艇,並迅速發展反潛裝備。蘇聯造船廠開始建造的第一艘航空母艦——基輔號,滿載排水量為42000噸,比美國的攻擊性航空母艦小得多,所以蘇聯海軍也將它稱為反潛巡洋艦。它的甲板上能夠放置幾十架反潛直升機,專門對付美國核潛艇。

由於蘇聯戰略核潛艇防不勝防,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命令大批B52戰略轟炸機處於待命狀態。停在機場上的這些B52轟炸機加滿了油,彈艙內裝滿核炸彈,日夜枕戈待旦。飛行員隨時守在機場值班室,接到警報後就立刻奔向轟炸機,他們可以在幾分鐘之內起飛。轟炸機一架一架駛離機場,他們必須搶在對方飛彈襲擊之前起飛完畢,以免被摧毀在地面上。每架B52轟炸機除了攜帶核炸彈之外,還帶有兩顆「大獵犬」空對地飛彈。大獵犬飛行速度為低速飛行,射程為800公裡,可自行調整飛行高度,飛行時敵方雷達難以發現,防空飛彈也難以攔截。

美國B52戰略轟炸機編隊,大象漫步

美國的B52戰略轟炸機部隊分布於世界各地的30個基地,總有一部分躲過對方的第一次打擊,而只要沒有被第一次打擊摧毀,他們就將變成血腥報復的主角,而美國素來認為自己的第二次打擊能力要比蘇聯強得多。在各種警戒措施中,空中警戒反應最快,搜索地域面積最大。當時還沒有後來那種機背上背著大蘑菇的預警飛機,但空中預警的全套想法都已經成型了。美國戰略空軍司令部裝備了幾架大型警戒飛機,他們的名稱是「空中指揮中心」。自1961年起,空中指揮中心便開始值班,每天三班倒,美國附近海域總保持著它們的巡航警戒。

由於美蘇雙方都保持著核威脅的強大盾牌,雙方始終不渝地對戰略核武器進行技術改進,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沒有出現明顯的科學技術的差距。所以,美蘇之間始終保持著這種核競賽的平衡。因此,在外交談判桌上的談判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發展,只是雙方持之以恆的發展各自的核力量時,所消耗的精力和經費過於龐大,美蘇都感到精疲力竭時,雙方才終於在1963年8月5日,由美國、蘇聯、英國三國在莫斯科正式籤署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這個條約為開放條約,向一切國家開放籤字。但正如條約名稱所規定,該條約只是限制在大氣層和海洋進行核試驗,而不限制地下核試驗。

1963年,美蘇籤署《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達成《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這個部分是雙方的一種默契,就是在這個「部分」的限定領域中,雙方不再競賽,而騰出更多的精力和經費去開發尖端的技術領域。《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是赫魯雪夫與甘迺迪共同完成的最後一部作品,條約籤訂後三個月甘迺迪遇刺身亡,次年赫魯雪夫也下臺了。他們所促成的條約儘管根本沒起什麼作用,但創造了一點和解的氣氛。橫亙在東西柏林之間的柏林圍牆在全部竣工兩年後,東德政府宣布於聖誕節前後開放17天。其實,西柏林可以到東柏林走親訪友,一道牆讓柏林分為兩個部分,讓多少個家庭相隔一方,這道非人道的大牆終於裂開了一條小縫,竟然被認為是美蘇開始和解的意思。

儘管東西柏林人可以經過柏林圍牆走親訪友,但美蘇當時並沒有鬆動的跡象,也沒有鬆動的可能。雙方的陸基洲際飛彈瞄準著對方,戰略核潛艇在大西洋、在地中海、在加勒比海對陣較勁,美國宣布它的戰略核武器不僅已經能夠消滅蘇聯境內的大部分軍事目標,而且可以殺傷蘇聯人口的30%。蘇聯也表示,只要爆發戰爭蘇聯海軍將消滅美國的航空母艦特混艦隊,保證蘇聯的戰略核潛艇準確無誤地打擊美國。196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外層空間憲章》。次年,有關國家分別在倫敦、莫斯科、華盛頓籤署《關於各國探索和利用包括在月球和其他天體在內的外層空間活動原則》的條約,它的主要內容是世界各國都有權依照國際法自由地進入外層空間,任何一個國家均不能將外層空間據為己有。

全球有核國家示意圖,朝鮮已擁核,伊朗仍在努力

這時的東方和西方在地球上是誰也不饒恕誰,但在茫茫無涯的外層空間還沒有形成對峙,雙方倒是表現出了一點寬容。1968年3月,蘇聯東歐六國首腦在民主德國的德勒斯登召開華約國家領導人會議。歐洲東方陣營首腦聚集一堂,由勃列日涅夫牽頭集體譴責捷克斯洛伐克剛剛開始的改革是實行自由化。幾個月之後,蘇聯等國武裝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自1969年11月起,美蘇代表開始在赫爾辛基和維也納舉行限制戰略武器談判。中心議題是凍結美蘇現有核武器數量,雙方在兩年半的時間裡共舉行了7輪123次會議。

參加談判的都是老謀深算者,認為對方跟自己一樣的狡猾,也跟自己一樣的滿腹禍心。後來的美國總統卡特對這一時期的談判評論說:那時候即使是最真誠的建議,也會被認為是陰謀詭計。而與此同時,美蘇都投入大量資金髮展核武器,新式核武器仍在研究之中。1972年5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蘇聯。在莫斯科,尼克森與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舉行會談。雙方在赫爾辛基、維也納限制戰略核武器的歷史兩年半的談判的基礎上,籤署了關於限制進攻性戰略核武器的4份文件,規定雙方都不再建新的洲際飛彈發射井,同時規定了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的數量。

美蘇太空競賽,美國彎道超車

據美國記者報導,美蘇兩國首腦還就蘇聯戰略核潛艇出入古巴港口的問題達成一項諒解,諒解的內容始終沒有公布,但基本精神無非是美蘇雙方都不想再來一次古巴飛彈危機。1973年,勃列日涅夫訪美,美蘇兩國達成防止核戰爭的協議,雙方商定要採取行動,防止出現可能引起美蘇關係尖銳化的形式,排除美蘇之間或美蘇之間任何一方同其他國家之間發生核戰爭的可能性。這一協定的籤署,無論對美蘇雙邊關係還是對國際關係都是件大事。根據這一協議,美蘇這兩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將對世界承擔義務,繼而完全消除核戰爭的嚴重威脅。這一時期,美蘇締結的協議比之兩國建交以來所籤訂的協議的總和還要多。

蘇聯解體後,美蘇(俄)仍沒有放過彼此,大總統更是開啟了「毀約」模式

美蘇間關係的發展儘管還不能看清輪廓,但卻使人們對未來產生了希望。尼克森下臺後,繼任美國總統的福特於1974年11月訪問蘇聯,與勃列日涅夫共同籤署了《限制進攻性戰略核武器的聯合聲明》,並口頭約定未來10年內各自擁有的遠程核運載工具不超過2400個。其實這個限定數量遠遠超過他們當時擁有的遠程核運載工具數量,所以這個約定並起不到限制的作用。1976年3月,美蘇籤署的《限制地下核試驗條約》正式生效,儘管這項條約的漏洞很大,如不限制小當量的地下核試驗,不限制為和平目的而進行的地下核試驗等等。但在禁止了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的核試驗之後,地下核試驗也受到了限制。因此,它被認為是戰後東西方第二次緩和開始的標誌。這次緩和維持了3年多,直至1979年年底蘇軍入侵阿富汗時才宣告破裂。

相關焦點

  • 冷戰時期的美蘇特異功能大戰
    未來世界的主宰者屬於擁有心靈感應和特異功能電子武器技術的國家……,這是冷戰時期流傳很廣的一種說法。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冷戰時期美蘇兩大強國都成立了由特異功能者組成的精神特工小組,相對而言蘇聯起步較早。
  • 衝突和博弈:美蘇「冷戰」歷史回跡
    杜魯門主義提出美蘇「冷戰」正式開始「冷戰」在何時開始?有論者甚至將「冷戰」的起點追溯到十九世紀《共產黨宣言》的誕生,但冷戰史研究者沈志華並不認同這種說法。沈志華在接受《超訊》記者訪問時認為,「冷戰」是一系列概念的綜合體,並非單單只是大國與意識形態的對立。
  • 美蘇冷戰簡史:事件與啟示
    冷戰開啟,起點是二戰結束,標誌是邱吉爾的鐵幕演講,原因大致以下幾點: 1、  從英國角度看,邱吉爾已經意識到二戰後大英帝國不可避免的衰落了
  • 美蘇冷戰系列—蘇聯為何不願意韜光養晦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冷戰時期的蘇聯正因為不顧國力、窮兵黷武,與美國爭霸世界,拖垮經濟導致最終解體。
  • 美蘇冷戰的間諜較量,不用電的金唇竊聽器,在美國大使館掛了八年
    冷戰時期,美蘇兩國之間形成對峙局面,互相看不過眼。但是幸運的是,直到蘇聯解體,兩國都沒有進行過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正面交鋒。
  • 美蘇冷戰的緣由及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對戰後格局有各自的設想。由於長期戰爭形成的一種「孤島」危機意識,史達林的設想是在蘇聯周圍構建一個戰略緩衝帶,以最大限度保障蘇聯的安全。同時,蘇聯在戰爭中受到的創傷太大,也需要美國的經濟援助和貸款。這兩方面都需要取得美國的支持。為此,史達林主動於1943年解散共產國際,因為共產國際的理想就是要解放全世界無產者,那不就是要在各國鼓動革命嗎?
  • 五個我們不一定知道的美蘇冷戰故事
    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個國家因為各自的戰略目標和戰略利益的衝突,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矛盾的上升,導致了冷戰。
  • 笑談奇葩眾生的時代-《冷戰》(上)
    小編今天帶您戲談一下這段時期美蘇的「競賽」中所產生的「奇葩」,成為看客的我們現在回頭來瞧瞧那段國家和國家博弈的產物多少有點喜感。站在個人的角度看歷史難免有個人情緒,如果有所偏差請原諒我的無知。所以勝利回合也可以叫做科幻片之《瞞天過海》小編是個愛看電影的人,為大家推薦一些冷戰相關的電影。
  • 令人恐懼的空中幽靈B2隱身轟炸機來了
    22020年8月18日,美帝空軍,海軍,海軍陸戰隊和曰本空中自衛隊飛機進行了大規模的聯合和雙邊一體化訓練演習。四架B-1B槍騎兵,兩架B-2隱形轟炸機和四架F- 15C在24小時內在平洋地區同時執行了轟炸機特遣隊任務。
  • 【義工大學】三十六計系列:慈悲之瞞天過海
    今天義工大學開示的是:《三十六計》系列——慈悲之瞞天過海。在中國三千多年的歷史上,甚至更早的上古時代,總是伴隨著戰爭、恐慌、混亂。越是人類社會的早期越是粗魯、殘暴。在那樣一個人心惶惶的年代,最受人們崇拜的是軍事家。因為軍事家很會打仗,如果還擁有慈悲之心,就可以保護一方的人民,讓大家安居樂業,這個軍事家就成為一個地區甚至一個國家的保護神。
  • 中國人對美蘇冷戰的四大誤解
    一,冷戰是誰挑起的?很多人認為是蘇聯挑起了冷戰,或認為冷戰是美蘇兩國共同發起的。其實,認真想想就知道。
  • 歷史上的今天┃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主義提出,美蘇「冷戰」正式開始
    報刊雜誌的文章,涉及美國外交政策、美蘇冷戰和美國對華政策的多,涉及美國對希、土援助的文章就顯得較少。的確,杜魯門演說在當時中國引起了很大的震動,有人看到美國對希土的「仗義」姿態而沾然暗喜,也有人為美國的「厚彼薄此」而表示「遺憾」。國民黨政府官方的反應與民間的反應顯然有很大距離。杜魯門演說發表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曾解釋說中國和希土不同。
  • 美蘇籤署《中導條約》的來龍去脈
    1987年12月8日,美國總統裡根與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市籤署《中導條約》後交換籤字筆,居中者是蘇共中央政治局英語翻譯帕維爾•帕拉日琴科(Pavel Palazhchenko)。 1972年5月在莫斯科,美國總統尼克森與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籤署《美蘇關於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某些措施的臨時協定》。1979年6月在維也納,卡特總統與勃列日涅夫總書記籤署《美蘇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 根據以上兩項條約,美蘇約定雙方戰略核武器的數量上限,將人類從無限制核軍備競賽、自我滅亡的邊緣拉回一大步。
  • 何謂中美「新冷戰」
    2021年7月5日至6日,在北京遼寧大廈舉行的第十四屆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術共同體年會100多場論壇討論會上,第一場就是關於中美是否走向新冷戰的問題。很多人願意從美蘇冷戰視角,比較中美競爭是不是新冷戰。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Jr.)和布雷默(Ian Bremmer)等國外學者都提出過新冷戰。在中國國關圈,過去幾年新冷戰一直是個偽命題。
  • 梅然:核「魔鬼」如何成了美蘇和平的「守夜者」?
    第二,美蘇沒有這樣做,首先是離不開核對峙背景下每一方以及彼此間特定的心理態勢。關於冷戰的一幅漫畫,雙方核飛彈上寫的是:再怎麼也用不了,因為對方會報復。類似的道理是:如果美蘇都能用核武器陷對方於滅頂之災,即便一方率先啟動大規模核攻擊,另一方在臨死前也能趁著最後一口氣,把成百上千枚核彈都扔出去,讓雙方一同下地獄,那是否任何一方都不敢發動核戰爭?誇張點講,在這種情況下,就等於美蘇的核威懾像正負極那樣相互抵消了,「都有」跟「都沒有」差不多,核威懾等於虛張聲勢。
  • 盟友誤打誤撞:二戰美蘇空中惡戰埋下冷戰禍根
    據最新一期的俄羅斯《軍事歷史》雜誌報導,俄羅斯著名歷史學者弗拉迪斯拉夫·莫洛佐夫日前利用俄國防部中央檔案館和美國國家檔案館新解密的資料,披露了1944年發生的一場少有人知的「美蘇惡戰
  • 《使命召喚 黑色行動:冷戰》評測8.3分 冷戰風雲,諜戰大戲
    如果說去年重啟的《現代戰爭》是在試圖再現老三部曲的輝煌,那麼今年的《冷戰》則毫無疑問是在努力重振《黑色行動》系列的榮光。《冷戰》也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不論是波詭雲譎的諜戰大戲、令人咋舌的劇情反轉,還是6個小時全程高能的關卡——這部作品劇情戰役的質量,完全可以跟2010年的初代《黑色行動》相媲美。
  • 冷戰的贏家,是別國
    冷戰絕不好玩。由「核恐怖平衡」和外圍局部熱戰維持的美蘇「冷戰」狀態,對雙方而言都是巨大的損耗。尤其是蘇聯,當年將自己與阿富汗和越南「綁定」的教訓,值得後人記取。過去,「冷戰」發生在兩大對立的陣營無法徵服對方的時候,通常以核心國家之間的軍備競賽和對於外圍國家的爭奪為標誌,也可稱為慢性戰爭、可控戰爭和代理人戰爭。
  • 《合集裝備 幻痛》【單機遊戲資源】【第015期】遊戲建立在架空的冷戰世界,除了美蘇對抗之外,世界受到一種叫做「潛龍諜影」的影響.
    遊戲建立在架空的冷戰世界,除了美蘇對抗之外,世界格局也受到一種叫做「潛龍諜影」的武器的影響。  《合金裝備v:幻想痛》發生於1984年。此時,遊戲外也在從事阿富汗戰爭。雖然遊戲與現實大致相同,但玩家可以發現遊戲中的武器和技術遠比真正的冷戰時代先進。不僅是「潛龍諜影」本身,其他軍事技術如外骨骼、二足裝甲、光學隱形、全息影像等都被各國情報機構所使用。
  • 中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有何不同?
    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有什麼不同?《觀察者網》曾經刊登過美國現實主義戰略家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的採訪。他認為中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沒有太大的差別,別看中美之間有著廣泛深入的經貿關係,但經貿關係在軍事競爭、地緣政治競爭面前一文不值,至少遠遠不是決定性因素。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人們會明白經貿關係並不能影響兩個國家的地緣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