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有何不同?

2021-02-13 精雕細課

最近有朋友問我們:為什麼沒有及時看到推文?因為微信改了推送規則,沒有點『贊』『在看』、沒有把我們『星標』,都有可能出現這種狀況。

不想錯過精彩,看完文章可以順手點『贊』或『在看』,並把精雕細課設為『星標』,就可以每周一、三、五晚10點準時與我們見面了~加『星標』,不迷路!

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有什麼不同?《觀察者網》曾經刊登過美國現實主義戰略家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的採訪。他認為中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沒有太大的差別,別看中美之間有著廣泛深入的經貿關係,但經貿關係在軍事競爭、地緣政治競爭面前一文不值,至少遠遠不是決定性因素。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人們會明白經貿關係並不能影響兩個國家的地緣政治。

我認為中美新冷戰和美蘇之前的冷戰還是有所不同。美蘇冷戰是用自己的意識形態戰勝另一方的意識形態,是你死我活,而且競爭是全球、全方位的,美蘇之間一直都幾乎沒有任何的經濟和人員聯繫。

但是中美新冷戰在意識形態方面是一邊倒,是美國過於強烈地想推行自己的意識形態,中國並不是,雙方在這一點上顯然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中美的競爭也不是全方位的,主要還是集中在地緣政治和技術領域,但是地緣政治也不是全球,只是在西太平洋這一帶。另外,中美之間的經濟和人員聯繫非常深入。

中美和美蘇的相同之處,是有不同的意識形態和價值體系,軍事競爭和技術競爭也都是全面的。

在意識形態方面,有所謂的「華盛頓共識」和「北京共識」。

「華盛頓共識」最初並不是現在的含義,早年是針對上世紀80年代拉美債務危機,西方國家、世界銀行,還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債主形成了所謂的「華盛頓共識」。這一共識要求拉美國家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包括三大點、十小點。三大點中的第一點是穩健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不能搞赤字貨幣化、不能亂收稅等。第二點是民營化。第三點是減少對經濟的控制,推行經濟自由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算是「華盛頓共識」的好學生。

「華盛頓共識」在2010年之後嚴重變味,變成了所謂的「民主政治+自由資本主義」。與之對應,又冒出來所謂的「北京共識」,解釋為「威權政府+國家資本主義」,「北京共識」是西方人自己造的一個概念,就是為了給新的「華盛頓共識」進行對比,我們對此要高度警惕,這可能是西方某些人想詆毀中國經濟成就的做法。意思是中國經濟成就不值一提,是在威權體制下國家資本主義幹預的結果,是以犧牲老百姓的福利為代價實現的增長,這種增長不應該被推廣到其他國家。

我國各類企業納稅佔比(2017.12-2019.6)

我們必須清醒而自信地認識到,中國經濟能發展到今天,絕不是因為所謂的國家資本主義,絕不是單純由國家幹預的結果,相反,主要是民營經濟發展的結果。經濟增長的大部分是民營經濟創造的,我們從上到下,對「56789」的概念,即民營經濟貢獻了中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都有共識。國有企業之所以目前也能做好,因為大多是資源性的行業,有上遊壟斷地位,也能得到國家和銀行相對便宜的資金支持。

我們要警惕的是,所謂威權政府和民主政府的兩分法有很多問題,從所謂的個人獨裁到民粹主義,中間是一個連續的光譜,並且還有豐富的橫向因素。中國在很多方面有很強的民主成分,是一種混合體制,這種簡單的兩分法是不科學的,但在西方就形成了一種所謂「華盛頓共識」對「北京共識」的分野。

在疫情期間,這樣的分野又被進一步放大。中國抗疫取得階段性成功,武漢封城之後,以比較短的痛苦贏得了相對長期的疫情緩解。西方的心情比較複雜,開始時覺得疫情與他們無關,是只屬於「落後的中國」的事情,甚至有些人說這是黃種人才會有的事情,有一種所謂的後殖民主義者高高在上的傲慢,加上內心的種族主義情緒。到了中期,他們不得不採取跟中國一樣的措施封城,一開始是義大利,之後是美國紐約。到了後期,他們已經變得比較懊惱,因為中國做得比較徹底,成為第一個基本走出疫情、開始恢復經濟發展的國家,西方又開始指責中國隱瞞信息,純粹是無稽之談。

需要注意的是,現在西方對中國模式更加警惕。

在地緣政治方面,美國重返亞太。這是在位霸權的宿命,是人類的動物本能,像動物一樣,要守住自己的領地。中國也要反抗,美國自稱是山巔之國,但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文明延續幾千年的大國,也有世界級的雄心。從海軍和空軍的飛速發展來看,兩國軍備差距在不斷縮小,因此兩國在南海和東海的對抗完全不可避免。

更重要的是,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是建國以來少有的、主動且宏大的國際性倡議。這也引起了西方的警惕,是不是中國要輸出自己的模式?中國想要拓展和擁有自己的國際空間。當然,中國也有發展中的很多問題,比如規模過大、硬多軟少等,所謂「硬多」指工程太多、發放貸款多;「軟少」是輸出太少,比如思想、做法,這些都要調整。

疫情期間,中國對歐洲進行人道主義援助,是有史以來第一次由一個發展中國家或所謂的落後國家對西方文明的核心區域進行的人道主義援助。美國擔心,歐洲自己也擔心,這都會引起地緣政治。

美國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且依然十分想保持自己的強大和世界領導地位。同時,中國在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取代美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旗手。美國的「退群」只是美國以退為進的戰略調整,目標是為了美國更好地保持世界第一,美國只是從策略上不再想為世界提供那麼多免費服務,以後要想獲得美國的服務,各國需要付費。誰不想付費,就要完全按照美國的規則來。美國其實是通過「退群」的方法,用自己的標準在重新構造新世界體系。我們千萬不要誤判認為這是美國的衰退,千萬不要誤以為中國冒頭的時機已到,去挑世界的大梁,我們還遠遠沒到那個時候。

國際上,中國要積極參與WTO改革,因為美國不幹,WTO就持續不下去,中國應該主動幫助重新建立新的規則。如果美國人關注補貼問題、發展中國家待遇問題、國有企業問題,這些問題中國應該都可以談。發展中國家待遇問題,其實對中國已經不再是必不可少,也沒有太多實質性的受益,更多只是名聲問題,為什麼不可以談?

同時,在國內我們要切實減少政府干預,除了少數技術路線比較成熟的產業,比如晶片,應該有政府一定的資金進入和相關扶持之外,其他的一定要交給市場。市場才是創新主體。因為誰也不知道創新從哪裡來,沒人能在幾十年前知道華為的今天。20多年前,當網際網路興起時,誰能預測馬雲、馬化騰的成功?這些都是從市場中自己長出來的。

最後,我們要與美國保持經貿領域的深度融合,完全脫鉤是不可能的。現在有一種論調,認為中國應該趁機放棄和美國第一階段的貿易協定,跟美國說因為疫情,中國已經無法執行協定,我覺得這種人不是瘋子就是傻子。美國要中國買他們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美國還想跟中國在一起,這是一個跟美國深度融合的絕佳機會,而且我們也需要能源、大豆、飛機。但是我們可以跟美國談,可能因為疫情,按照原計劃在兩年內完成有難度,能不能延長為三到四年完成。前一段劉鶴副總理和美國貿易談判代表通了電話,兩個人放出來的信號都說談得非常好,說明雙方依然還保有默契。

我的建議是,我們不僅要履行第一階段的貿易協定,而且要積極開展第二輪貿易談判。因為美方透露出來的談判議題就是美國要在WTO裡進行的,剛好是中國參與國際規則制定的機會。我們總說美國是國際規則的制定者,我們也要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如果美國願意先跟中國談,談了之後拿著談判結果到WTO做模子,照著修改,那不就代表我們參與了國際規則的制定嗎?

最後再強調一下:中國和美國作為大國,都要致力於形成一個既有競爭,同時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關係,最大程度地避免滑向熱戰。一個縱然激烈但保持良性的競合關係,即「競爭+合作」的關係,對中美和整個世界都有利。

(本文有刪節)

相關焦點

  • 何謂中美「新冷戰」
    中美新冷戰究竟有多「新」,有多「冷文/皇金來源/一針見世界雖然有關中美冷戰的聲音存在已久,但自從美國經歷川普(Donald Trump)及右翼主政四年開始,到拜登(Joe Biden)上臺後延續前任的部分策略,有關中美新冷戰的討論就越來越多。
  • 張虎成:從蘇美冷戰看中美新冷戰,這一因素決定中國輸不了!
    上一期播出之後,有人問到中美冷戰和蘇美冷戰有什麼不同?本期我們就專門來聊一聊這個話題。蘇美冷戰從1946年持續到1991年,共45年。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以粗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46年到1969年,雙方劃分勢力範圍,進行有限度的經濟Zhan,既有所謂的「和平競賽」,也有「古巴飛彈危機」這樣的插曲。
  • 冷戰什麼時候結束的
    作者:吳銘(20201119)拙文《悲觀主義必然走向投降主義》發出後,有人留言:沒想到冷戰已經過去差不多有30年了,某些人還有冷戰思維。如果我理解不錯的話,這位網友的意思是說,是我還有冷戰思維,這位網友認為,我還有冷戰思維,說明我愚昧、反動、無知等。不知道這位網友知不知道蓬佩奧的「新冷戰」宣言。
  • 中美冷戰進入快車道
    中美新冷戰爆發,其標誌就是我國最近大力宣傳的對美太空戰準備就緒,中美關係的敵對本質就突出得十分明顯了。
  • 中美「新冷戰」下的臺灣
    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在英國智庫政策交流,以「貴在坦承:論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表25分鐘的中文演說,其表示「我們正經歷巨大的轉變,過去幾十年從後冷戰年代,到一個新冷戰時代,而這(新冷戰)是考慮過去30年一些失敗而來的」,他認為世界正從後冷戰進入檢討過去30年失敗的新時代,以美國為首的很多國家開始反擊,而中國大陸的戰狼外交則是北京面對各國反擊下的因應手段
  • 新鐵幕OR新冷戰 :中美關係現狀及中國應對之道
    目前,新冷戰已經到來或即將到來的觀點甚囂塵上。嚴格來說,新冷戰確實成為惡化的兩國關係的前景之一,但是,新冷戰已經到來卻缺乏現實依據。中美關係是否會邁向新冷戰,主要取決於當前的新鐵幕狀態是否會延續下去。(一)新冷戰的定義梳理新冷戰的定義,絕大多數學者和政治家基於對美蘇冷戰歷史經驗的反思和類比,以及對當前美中衝突的總結,倒推出新冷戰概念。當前新冷戰的定義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把新冷戰定義為美蘇冷戰在當代的重演;另一種則把新冷戰理解為一種與美蘇冷戰完全不同的新形式的大國競爭關係。前者強調新冷戰與舊冷戰的相似性,後者則強調二者的區別。
  • 新冷戰真要來?
    ,有關新冷戰的討論也越來越多,事情發展到現在,好像中美之間發生任何事情都不會令人感到意外了。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中美或許處在一個我們從未見過的雙邊關係上,但這個關係與當年的冷戰完全不同,所以也不會出現新冷戰,主要原因有三點:(1)雙方無動機、(2)實力不對稱、(3)我方無陣營。這三點使得「新冷戰」很難成為現實,這對兩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我們下面就分幾點進行討論。
  • 「新冷戰」已經一步步向我們走來 (1)
    中國的人口超過了G7人口的總和,13億人追求發達國家的生活標準,這對現有的發達國家來說,是一個噩夢,一定會動了他們的奶酪。無論歐洲還是日本,他們希望在貿易戰中佔一點便宜,也對美國有諸多不滿,但最終,如果要站隊,他們一定都會站在美國一邊。中國和歐日的經濟上的競爭和矛盾,一點不比美國少。
  • 非傳統意義上的冷戰:中美競爭中印度的選擇
    其中有一種將其與冷戰期間的選擇進行比較的趨勢,有人認為印度應保持不結盟戰略,有人提出印度可以作為中美之間的搖擺國,還有人(通常在印度境外)建議印度選擇一方。自2020年5月中印邊界危機爆發以來,討論轉向為小規模衝突是否會導致印度在中美競爭中選邊站。但這場辯論忽略了兩個重要因素,因而可能會使中美印三國產生戰略誤判。首先,印度在中美競爭中的選擇不一定與冷戰時期在美蘇競爭中的選擇相同。
  • 新冷戰還早?如何看待當下的中美關係
    太平洋彼岸的一場演講,隔著十萬八千裡的大海在遙遠的東方掀起了陣陣騷動,喚醒了很多人關於「冷戰」的記憶,甚至還有人冠以21世紀的「鐵幕演說」。未來的中美關係到底會如何走?關於這個問題,智谷趨勢內部有一番熱烈的研討。
  • 離斷交一步之遙, 中美自由落體比美蘇冷戰更快、更糟
    我在昨天文中談到,川普上任後,帶著對黑人總統歐巴馬的深刻鄙視,將歐巴馬時代的內外政策一個不留統統推翻。在南海問題上,美軍雖然經常找茬,打著維護航行自由的幌子挑戰中國對南海的主權,經常把飛機軍艦開到南海,但美國還從來沒有出臺過一個系統的政策聲明,來表明他們對南海問題的態度。這次美國政府的南海聲明,代表著川普破天荒正式重拾了歐巴馬時代的南海政策,開始對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存在進行系統性打壓。
  • 2016年南海危機:後冷戰時代大國軍事對抗,有何特點?
    誰的拳頭大,誰就有道理,千百年來一直是這樣,從未發生變化。但是二戰以後,隨著美蘇兩國先後擁有了原子彈,恐怖的核平衡之下,擁核的大國之間,熱戰的可能變得越來越小,冷戰隨之爆發。拳頭大不再那麼重要,拳頭硬變得越來越重要。
  • 「新冷戰」到底新在何處, 竟讓我們如此措手不及?
    中美因為金融資本的大國競爭,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爆發了所謂新冷戰的衝突。這個新冷戰不再是美蘇鬥爭時的「一個世界兩個體系」,而是「一個世界一個體系」。所以,老冷戰是產業資本階段的政治衝突,而新冷戰則是金融資本時代的政治衝突。戰爭是政治的集中表現,政治矛盾最集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戰爭。據此,冷戰也仍然是一種戰爭,是政治矛盾集中的表現。
  • 溫鐵軍: 「新冷戰」到底新在何處, 竟讓我們如此措手不及?
    中美因為金融資本的大國競爭,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爆發了所謂新冷戰的衝突。這個新冷戰不再是美蘇鬥爭時的「一個世界兩個體系」,而是「一個世界一個體系」。所以,老冷戰是產業資本階段的政治衝突,而新冷戰則是金融資本時代的政治衝突。戰爭是政治的集中表現,政治矛盾最集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戰爭。據此,冷戰也仍然是一種戰爭,是政治矛盾集中的表現。
  • 周小平 | 美蘇冷戰大棋局對中美貿易戰的終極啟示:若是到了傷心時,即便流淚也枉然.
    如今美國對華發動貿易戰,分析人士認為這很像是一場「新冷戰」,因此在這樣的一個特殊時間段,我們很有必要再來重新梳理一下上個世紀的那場冷戰大棋局,從中找到寶貴經驗教訓以及致勝的法寶。一:冷戰的由來由於有了可以同歸於盡的超級核武器庫,所以美蘇無法再爆發大規模正面戰爭,因此兩者的衝突才從熱戰轉為了冷戰。即除了爆發正面大戰同歸於盡之外,其他任何領域所見之處均是鬥爭和陰謀。
  • 「冷戰教訓與有關當前中美關係謬見」——美專家長篇深析
    該文從實力(Power)、意識形態、多邊機制和雙邊合作等多個角度比較了當前中美關係與冷戰時期美蘇關係的異同,梳理了冷戰時期的若干教訓及「可複製的經驗」。文章認為,「新冷戰」的鼓吹者曲解了中美關係現狀,且未能準確判斷中美關係的實質。文章還為美國政府提供了部分建議,認為美國決策層需要創造性的戰略思考。在美國學界,該文章可視為體現部分研究者觀點的代表作。
  • 美國前駐華大使:中美冷戰,5點原因註定美國必敗
    受此影響,美國國內不少保守派紛紛呼籲美國高層直接與中國展開一場「新冷戰」,用美國「最熟悉的方式」解決問題。在這些所謂「保守派」看來,美國是冷戰式對抗的「行家裡手」,肯定會獲得最後勝利。然而,美國前駐華大使卻給這些狂熱的保守分子當頭潑下一盆冷水。他斷言,如果中美展開冷戰,那美國必將失敗。
  • 觀察家 | 新冷戰:新而且冷嗎?
    在敘利亞的內戰中,冷戰時期美蘇的代理人戰爭模式正在退去,半遮半掩的美國和俄羅斯可能走向對抗的前臺。針對這次空襲,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說:「冷戰回來了——猛烈,而且有所不同。」什麼地方不同?他說,過去管理危機升級的機制似乎已不存在。他是在說美俄高層缺少聯繫吧。新冷戰不是一個新觀點。關於又一場冷戰的談論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在這次對敘利亞的轟炸中,新冷戰大致可以確定了。
  • 黃靖:「第二次冷戰」不會在中美爆發
    因此,對華強硬將成為美國的長期政策,中美之間由此進入「第二次冷戰」。無獨有偶,一些中國專家學者也認為中美之間「新冷戰」已經開始。筆者認為,其實不然。因為中美關係緊張的根本原因不是意識形態的對立,而是利益衝突;中美之間早已形成難以逆轉的相互依賴的經濟關係;中國不同美國搞對抗;美國主導的安全同盟體系想主導世界安全事務是力有不逮。
  • 冷戰的贏家,是別國
    越軍在兩個方向的戰鬥,分別持續12年和10年,削弱了蘇聯實力,也重塑了中美蘇「戰略三角」。在整個80年代,尤其是中後期,國際油價被沙特等親美國家「摁在地上摩擦」,蘇聯經濟由此不斷「失血」。莫斯科頂多是通過向印度、東德等國賣軍火、石油或站臺,才有了點止損的本錢。但「國小胃口大」的越南、古巴等國,仍在不斷「盤剝」蘇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