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斷交一步之遙, 中美自由落體比美蘇冷戰更快、更糟

2021-02-14 杭子牙

有不少人將美國通過《香港自治法案》,取消香港特殊待遇,視為中美新冷戰起點,我並不這樣認為。原因有二:一是中美新冷戰實際上從貿易戰開打就已經啟動,只不過多數人後知後覺,在當時還未能認識到它是中美關係質變的開始;二是在香港這個地方,港版國安法通過後,主動權已經完全掌握在中國手裡,而美國因為在這個地方有重要利益,制裁起來也會投鼠忌器。所以,香港只是中美結構性對抗的其中一個斷裂點,是中美冷戰的其中一個戰場。儘管這個戰場非常重要,卻不具有全盤意義,中美仍然會在此進行接觸性對抗博弈。。研判中美關係未來走勢,必須注意另外兩個遠比香港更重要、更有全局影響的大事。其中一個是美國的南海政策聲明。在南海問題上,蓬佩奧發表的美國政府聲明,不僅承接了歐巴馬時代美國操弄海牙國際法庭通過的南海判決結果,以極其粗暴的方式完全否定了中國對南海的主權地位,將九段線等中國法定邊界一筆抹殺,還從曾母暗沙到黃巖島等逐個點名,聲稱中國對這些島礁的控制是對菲律賓和越南的鴨霸佔領,指責中國要做南海「海上霸主」,表示美國要和相關國家一道,制止中國在該區域的擴張行為。我在昨天文中談到,川普上任後,帶著對黑人總統歐巴馬的深刻鄙視,將歐巴馬時代的內外政策一個不留統統推翻。在南海問題上,美軍雖然經常找茬,打著維護航行自由的幌子挑戰中國對南海的主權,經常把飛機軍艦開到南海,但美國還從來沒有出臺過一個系統的政策聲明,來表明他們對南海問題的態度。這次美國政府的南海聲明,代表著川普破天荒正式重拾了歐巴馬時代的南海政策,開始對中國在南海的主權存在進行系統性打壓。可以預見,之後中美在南海的衝突會越來越激烈,很可能會出現像2016年南海仲裁時那樣劍拔弩張的軍事對峙局面。而因為中美對抗早已非2016年可比,再加上川普的激進主義冒險性格,與遠比歐巴馬更強悍的行動力,絕對不排除雙方在南海爆發局部軍事衝突的可能。事實上,我們看美國在南海聲明出臺之際,一邊在南海進行雙航母演習,一邊派最先進預警機對廣東目標進行抵近偵察,一邊糾合日歐等盟友到南海軍演,就知道風險在急速提升。中美在南海的軍事對峙,正快速接近美蘇冷戰期間,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在波羅的海等熱點海域的對峙烈度。另一個比南海聲明更瘋狂、對中美關係衝擊更大的事,是川普最近正醞釀一份總統公告,打算對中共黨員及其家屬實施籤證限制,目前已經在美國境內的也可能遭到驅逐。中國有將近9500萬名黨員,加上家屬,有將近2.7億人,如果這個政策落地實施,就意味著以後將有五分之一的中國人將無法再入境美國。另外,該公告還特別提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成員和國企高管的赴美籤證也會受到限制。在世界外交史上,還從來沒有發生過這種事情。就算是在美蘇冷戰時期,在美國反共意識最強烈的麥卡錫與裡根時代,美國政府也沒有對蘇聯或哪個東歐共產黨國家實施過如此大範圍、高烈度的入境政策限制。但是,川普不僅把這個選項放到了他的中國政策工具箱,還和香港、南海、臺灣、經貿、軍控、科技制裁等工具一起使用,並在兩個月前就公開聲稱會「考慮完全切斷和中國聯繫」。白宮發言人麥肯納尼7月16日在回答記者有關這一問題的提問時也表示:「我沒有在這一方面的任何聲明,但是請放心,我們在有關中國的問題上保留了所有選項。」可以看出,中美關係崩壞,在某些領域,已經超出了當年美蘇冷戰狀態。也難怪,當川普威脅對中共黨員及家屬實施籤證限制後,連一項對美下嘴最狠的環球胡錫進總編也開始用「瘋狂」「難以置信」來形容,忍不住感嘆「這比中美斷交還嚴重!」我最近在多維專欄與本公眾號多次撰文指出,美國已經在用對待蘇聯的套路來對付中國,開始和中國打「政治認同戰」,也就是在激化中國與他國矛盾的同時,用「中共」替代「中國」,試圖在外部打壓孤立中國的同時,從內部分化裂解中國。事實上,美國的南海政策聲明與川普擬將發布的總統公告,都是這一對華政策產物。它也再次提醒我們,必須對中美關係崩潰,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外部環境變化,做好最壞準備。而這一切的發生,如果以貿易戰為起點,回頭看來,才不過短短兩三年時間。中美自由落體的速度,要遠比當年美蘇冷戰更為迅猛。

相關焦點

  • 周小平 | 美蘇冷戰大棋局對中美貿易戰的終極啟示:若是到了傷心時,即便流淚也枉然.
    美蘇冷戰是上個世紀一次恢弘龐大的東西方世紀對決,當時的蘇聯代表社會主義陣營,也就是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的號召者和帶頭大哥。社會主義陣營要對抗的,實際上就是以歐美列強為首的全球腐朽資產霸權階級。換句話說,這其實更像是一場全世界版的「起義革命」。
  • 中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有何不同?
    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有什麼不同?《觀察者網》曾經刊登過美國現實主義戰略家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的採訪。他認為中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沒有太大的差別,別看中美之間有著廣泛深入的經貿關係,但經貿關係在軍事競爭、地緣政治競爭面前一文不值,至少遠遠不是決定性因素。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人們會明白經貿關係並不能影響兩個國家的地緣政治。
  • 張虎成:從蘇美冷戰看中美新冷戰,這一因素決定中國輸不了!
    上一期播出之後,有人問到中美冷戰和蘇美冷戰有什麼不同?本期我們就專門來聊一聊這個話題。蘇美冷戰從1946年持續到1991年,共45年。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以粗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46年到1969年,雙方劃分勢力範圍,進行有限度的經濟Zhan,既有所謂的「和平競賽」,也有「古巴飛彈危機」這樣的插曲。
  • 美駐聯合國大使將防臺,稱臺灣為「自由中國」什麼意思?
    「自由中國」在臺灣不是新名詞,冷戰時期蔣中正政府即高舉「自由中國」旗幟。13日將訪臺的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Kelly Craft),在推特分享一張背景擺放一隻臺灣黑熊布偶的照片。(翻攝自克拉芙特推特)
  • 「冷戰教訓與有關當前中美關係謬見」——美專家長篇深析
    前國家情報總監丹·科茨稱:「中美之間不存在冷戰。」大使查斯·弗裡曼寫道:「與中國的鬥爭不是冷戰的回放。」約翰·米勒教授認為,「對一場大戰或者一場『新冷戰』的恐懼是沒有道理的」。   以冷戰作類比的辦法,是曲解而非闡明了今日美中關係的動態。美
  • 資深共和黨人吳高林:中美脫鉤 中美斷交 天塌不下來
    韓戰事實上成為中國的「立國之戰」、「立威之戰」,打出了中國的大國地位和尊嚴。美國人的德性就是「欺軟怕硬」,中國軍人把他們打敗了,他們就服你,至今還心有餘悸。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毛老人家今天還健在,美國人是不敢亂說亂動的……自然而然,我們的話題便扯到了中美關係問題上。
  • 何謂中美「新冷戰」
    2021年7月5日至6日,在北京遼寧大廈舉行的第十四屆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術共同體年會100多場論壇討論會上,第一場就是關於中美是否走向新冷戰的問題。很多人願意從美蘇冷戰視角,比較中美競爭是不是新冷戰。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Jr.)和布雷默(Ian Bremmer)等國外學者都提出過新冷戰。在中國國關圈,過去幾年新冷戰一直是個偽命題。
  • 不多不少,一步之遙
    「武統派」網友認為,美國在中美貿易戰敏感時刻,多次利用臺灣問題挑戰中國大陸底線,可惡至極、無恥至極。作為回應,我們應「趁早統一,不能讓臺灣問題成為美國打壓中國的手段」、「解放臺灣時機已到!」、「該打就要打」。這部分網友的數量、比例無法精確統計,但網友們強烈支持「武統」、呼喚「武統」的聲音,非但不陌生,反而愈燒愈烈,勢如猛火。
  • 姜文:子彈愛飛不飛,陽光一步之遙!
    子彈愛飛不飛,陽光一步之遙。                   ——摩登中產歲月悠悠,鶯飛草長,那個邪不壓正的姜文在他的電影中修得青山嫵媚,一路走來,引吭狂歌、風流快活,從此不再裝乖,不吹牛逼,戀春光,嘗仙色,不與閒雲爭朝夕!(木予按:此段靈感來自姜文的《念奴嬌》,講真,姜老師電影拍得一流,但詞填得一般,嘿嘿,不讀也罷!
  • 新鐵幕OR新冷戰 :中美關係現狀及中國應對之道
    (一)新冷戰的定義梳理新冷戰的定義,絕大多數學者和政治家基於對美蘇冷戰歷史經驗的反思和類比,以及對當前美中衝突的總結,倒推出新冷戰概念。當前新冷戰的定義方式,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把新冷戰定義為美蘇冷戰在當代的重演;另一種則把新冷戰理解為一種與美蘇冷戰完全不同的新形式的大國競爭關係。前者強調新冷戰與舊冷戰的相似性,後者則強調二者的區別。
  • 把伽利略在比薩斜塔做的自由落體實驗,搬到月球重做,結果……
    我們來說說存疑最多,受眾最廣,最為有名的「自由落體」定律——不同質量的物體,在相同的高度,同時下落,最終會同時落地——根據實際的生活經驗,很多人是不相信的,到底它是真理還是偽理?  月球重演自由落體試驗  我們都知道,不受任何阻力,只受重力作用影響而降落的物體,叫「自由落體」。以前亞里斯多德認為,不同質量的自由落體,重的會先到達地面,即落體的速度同它的質量成正比。
  • 中美離戰爭有多遠?日美太平洋戰爭的真實啟示
    近期,隨著中美關係的吃緊,一些分析文章用太平洋戰爭前夕的日美關係來類比當下的中美關係。其中既有防止中美關係日美化的聲音,也有聲音認為,反正中美衝突不可避免,中國要擺出不惜一戰的姿態,死裡求生。說不定日本幹不成的事情,中國能幹成。有朋友看完相關文章後,來信問我的觀點。對此,我的回答是:這兩派聲音都犯了一個基本分析錯誤。
  • 8500米高空的量子自由落體 Nature communication論文推薦
    法國物理學家在「失重條件」下測量並比較了兩個原子的重力加速度,檢驗自由落體定律。相關技術可用於更有力的空間實驗,並可能促進新型助航設備的發展。
  • 離解決臺灣問題最近的一次:1996年臺海飛彈危機
    1971年,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臺灣當局「代表」終於被驅逐出聯合國;1972年,尼克森訪華,美國在《中美聯合公報》聲明了「海峽兩岸所有中國人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的「一個中國」原則;1979年,美國與臺灣當局「斷交」,並與我國正式建交,實現了中美關係正常化。
  • 不多不少,一步之遙
    「武統派」網友認為,美國在中美貿易戰敏感時刻,多次利用臺灣問題挑戰中國大陸底線,可惡至極、無恥至極。作為回應,我們應「趁早統一,不能讓臺灣問題成為美國打壓中國的手段」、「解放臺灣時機已到!」、「該打就要打」。這部分網友的數量、比例無法精確統計,但網友們強烈支持「武統」、呼喚「武統」的聲音,非但不陌生,反而愈燒愈烈,勢如猛火。
  • 川普威脅「切斷中美關係」:中美斷交的可能性淺析
    這是一個很難深談的話題,因為一不小心就可能超出討論邊界,招致各種狂噴毀罵,所以我只能儘量嘗試著,做一些點到為止的粗淺分析。
  • 非傳統意義上的冷戰:中美競爭中印度的選擇
    正如冷戰時期,印度也試圖利用中美對抗來實現這些目標。印度希望中美競爭不會升級為衝突或破壞印度鄰國的穩定,但某種程度上更擔心兩國的潛在合作可能會對其產生不利影響,包括限制其選擇或降低其影響力。印度也擔心中美兩國與印度競爭對手之間的關係不斷加深,正如冷戰期間美蘇與巴基斯坦以及中國關係的變化對印度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些因素都使印度的選擇變得複雜。
  • 中美冷戰進入快車道
    中美新冷戰爆發,其標誌就是我國最近大力宣傳的對美太空戰準備就緒,中美關係的敵對本質就突出得十分明顯了。
  • 新冷戰真要來?
    所以中美之間不存在冷戰的必要性(反觀當年美國和蘇聯則是除了冷戰外別無選擇)。當然也不是說今天的中美不可能冷戰,只是冷戰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最差的一個選項,歷史會巧到雙方都在同一個時間選擇最差的選項嗎?至少這種事發生的概率很低。
  • 冷戰的贏家,是別國
    1948年6月24日,蘇聯為了抗議美、英、法三國合併德國佔領區、迫使西方陣營停止籌建西德國家,切斷了柏林的水陸交通並中斷了對西柏林的一切供應,以此向美國施壓。美英則出動大批飛機,向西柏林250萬居民日夜不停空運糧食和日用物資,並對蘇佔區實施反封鎖,史稱第一次柏林危機,並形成了第一次美蘇冷戰的高潮美蘇冷戰,前後持續了近45年,佔蘇聯歷史時長的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