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房東的ID
◎來源 | 房東經濟學(SEALAX)已獲授權
最近的中美關係令人擔憂,有關新冷戰的討論也越來越多,事情發展到現在,好像中美之間發生任何事情都不會令人感到意外了。
但在看熱鬧之外,需知我們自己就是局內人,你有沒有認真想過新冷戰是不是真的會來?如果你覺得它會來,那麼它會從哪裡來?又會怎樣結束?
我始終是一個樂觀者,不僅是因為我相信這個世界在二十一世紀的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樂觀的心態也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中美或許處在一個我們從未見過的雙邊關係上,但這個關係與當年的冷戰完全不同,所以也不會出現新冷戰,主要原因有三點:(1)雙方無動機、(2)實力不對稱、(3)我方無陣營。
這三點使得「新冷戰」很難成為現實,這對兩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我們下面就分幾點進行討論。
雙方無動機
動機決定一件事是否會發生,在新冷戰這個議題上,中美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不存在非冷戰不可的動機。
我們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蘇聯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是解放全人類,讓共產主義的花開遍全世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中國是終極目標是什麼?
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滿足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蘇聯經濟的狀態是什麼?
蘇聯採用計劃經濟模式,與冷戰的對方陣營沒有經濟交往和商品貿易,老死不相往來。
中國經濟的狀態又是什麼?
中國在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中崛起,加入WTO之後更是成為世界工廠和大多數國家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蘇聯的終極目標和美國的立國理念完全是你死我活的關係,這是當年冷戰發生的最根本原因;而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淡化了意識形態的爭論,把重點放在發展本國經濟、改善民生之上,這是明智之舉,這也使得中國的終極目標與美國國家利益並沒有顯著矛盾甚至還相輔相成。美國官方也多次表達美國樂見中國人民生活富足、樂見中國越來越大的市場;中國也反覆強調自己和平發展的願望,多次表示自己並不尋求取代美國。
從國家經濟的狀態也可以看出,蘇聯完全脫離於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體系,而中國從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中受益頗多,甚至還是現有體系的重要貢獻者和維護者,中國和美國在現有國際體系中並沒有什麼水火不容的地方。
所以中美之間不存在冷戰的必要性(反觀當年美國和蘇聯則是除了冷戰外別無選擇)。當然也不是說今天的中美不可能冷戰,只是冷戰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最差的一個選項,歷史會巧到雙方都在同一個時間選擇最差的選項嗎?至少這種事發生的概率很低。
實力不對稱
需要承認的是,直到今天美國仍是地球上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沒有之一),而現在的中國也還沒有發展到當年蘇聯那樣的相對水平。除了經濟方面,中國在軍事、政治、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實力和影響力遠遠不如當年的蘇聯。
曾經蘇聯的短板是經濟,但蘇聯經濟或許比我們大多數人想像的要強。如果我們只看GDP,蘇聯經濟總量最高大約只是美國的50%出頭(1985年時蘇聯GDP是2.2萬億美元、美國是4.34萬億美元)。但我們在看蘇聯經濟的時候存在一個重大誤區,那就是蘇聯經濟統計是基於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MPS)進行的,而GDP則是採用國民帳戶體系(SNA)的核算方式,所以壓根就不存在「蘇聯的GDP」這種東西。
在蘇聯的統計體系之下,納入經濟產出的只有工農業即第一二產業的物質產品,而對於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統計存在缺失。第三產業有多重要呢?今天的美國經濟有70%的比重都是第三產業,考慮到當初蘇聯經濟相對不發達,第三產業比重小,假定蘇聯的第三產業實際比重有三分之一,那麼蘇聯經濟總量相當於美國的75%以上,這個相對數字比今天的中國更高。
由於經濟統計方式存在本質差異,要對比蘇聯和美國的經濟實力,只有看一些貨物產量的對比最公允,根據1990版本的《世界統計資料彙編》,在1980年時:
蘇聯的糧食產量是美國的71%,
蘇聯的發電量是美國的52%,
蘇聯的商品煤產量是美國的83%,
蘇聯的石油產量是美國的180%,
蘇聯的汽車產量是美國的20%,
蘇聯的收割機產量是美國的355%,
蘇聯的紡織品產量是美國的171%,
蘇聯的奶製品產量是美國的155%,
蘇聯的捕魚量是美國的255%。
除了汽車產量明顯比美國薄弱得多以外,我們看不出來蘇聯的民生產出有多麼不堪。蘇聯的發電量、糧食生產、煤產量低於美國,奶製品和捕魚量遠超美國,紡織品產量也遠超美國。
另一方面,雖然中國經濟在規模和結構上的相對實力強於當年的蘇聯,但中國經濟的「硬核程度」不如蘇聯,蘇聯在高端製造、核工業、武器研發、航空航天領域的實力是可以和美國一較高下的,所以我們在今天也看到,即使是啃了蘇聯三十年老本的俄羅斯,他們現在的戰機、發動機、洲際飛彈、核潛艇、航空母艦、防空飛彈技術放在全世界都還是屬於一流的。
顯然,相比想像中多極化和兩極化世界,我們今天的世界仍然更接近於「一超多強」的狀態,而中美之間這樣一個不算對稱的實力天平並不是一個適合冷戰的土壤。
我方無陣營
這或許是我們在討論新冷戰時最值得思考的問題:冷戰僅僅是兩個國家的事嗎?
不是,是兩個陣營的事。
美蘇爭霸階段,兩方都有數量夠多,實力夠強的一眾盟友。
在冷戰一開始時,美國就擁有西歐各國、加拿大、澳洲、日本、韓國這些盟友,而蘇聯也擁有東歐各國、中國、朝鮮、越南、古巴等兄弟國家。
當年蘇聯的兄弟們是真的給力,他們數量眾多、分布廣泛,而且還都挺可靠,他們和蘇聯之間的關係建立在價值觀的基礎上,所以這些小兄弟對蘇聯的國力並不構成消耗,而是合作互利。
東歐國家與蘇聯站在一起,使得蘇聯在歐洲有著強大的存在感,這讓美國惶恐不安,且不說打核戰爭,即使是常規戰爭,以蘇聯5萬多輛坦克和深入歐洲大陸腹地的社會主義兄弟國家,都可以輕輕鬆鬆讓紅色的鋼鐵洪流踏遍整個歐洲。蘇聯是有能力在僅使用常規戰爭手段的情況下讓自己的勢力範圍佔滿整個歐亞大陸的。
蘇聯的存在讓西歐各國如坐針氈
再看亞洲,蘇聯陣營在亞洲的影響力從東北亞綿延到東南亞,在這個背景下,親美的中國國民黨政府敗走臺灣、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也沒有佔到任何便宜、越南戰爭更是讓美國軍隊折戟東南亞。
最後看看美洲,蘇聯戰略位置最有進攻性的一個兄弟國家就在美國家門口,這個國家就是古巴。蘇聯曾經試圖在古巴部署飛彈,此舉讓美國舉國震動,這就是有名的古巴飛彈危機,那個時候人類距離全球核大戰只有一步之遙。
古巴飛彈危機的漫畫
在冷戰過程中,蘇聯在自己的陣營裡唯我獨尊、窮兵黷武,這也讓蘇聯失去了一些重要的夥伴,最典型的就是中蘇交惡,這給後來的中美建交提供了基礎。中國這樣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大國從蘇聯的小弟轉而變成美國的朋友,這使得美蘇爭霸的天平出現傾斜,也間接加速了蘇聯的終結。
在冷戰中,只要有自己這一方陣營的幫忙,就可以讓對手分身乏術;而陣營的力量一旦出現傾斜,就會加速冷戰的終結...可見陣營對冷戰來說有多麼重要,也可見今天的世界並不存在「新冷戰」的基礎:中國秉持和平發展和不結盟的原則,沒有意願也沒有條件去和美國爭霸。
合作之道與全球化新趨勢
即使是那個擁有一眾鐵桿兄弟的強大蘇聯,在與美國全領域的競爭中,大多數時間裡仍是處於下風的。所以說冷戰非常殘酷,美國和蘇聯各自的一兩代人都因為冷戰而生活在恐懼之中。
美蘇(俄)核武器數量對比,蘇聯最多時擁有超過4萬個核彈頭
我們的世界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二十年代,網際網路和各個國家更深入的經貿合作拉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我們可以放心,「新冷戰」發生的概率極低,合作和全球化仍是二十一世紀的大勢。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克服可能出現的一些風浪。
伴隨中美關係的緊張,全球產業鏈也出現了新的動向,比如很多原本在中國的製造業廠家將生產線轉移到東南亞或回流美國,這類事情或許和新冷戰的擔憂關係不大,因為無論中美關係怎麼樣,也無論新冷戰是否會發生,產業鏈的多樣化多地布局都是未來全球化的新趨勢。
如果我們仔細思考,會發現過去20多年的全球化其實就是「中國化」,即全世界大多數製造業全都集中到中國來了,這本身就是很難持續的,隨著其他發展中國家人口紅利和教育普及帶來的生產率提升,世界工廠將從集中於一個國家轉而分散到不同市場國以追求供應鏈的最優化。
未來全球化會更廣泛、更均勻。中國要做的是順應這種變化,順勢將自己從產業鏈的工廠位置提高到創新位置。
儘管新冷戰不大可能發生,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美關係的發展之路在中短期內註定還是不好走的,這需要雙方相向而行,順應人類發展的大趨勢、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互信,造福兩個國家和整個世界。
《三十而已》只是電視劇,而現實往往更為殘酷。處於不同階段的我們,如何使用合適的工具來規避風險?本周四晚上8點和您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