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冷戰真要來?

2021-12-27 海外掘金

◎作者 | 房東的ID

◎來源 | 房東經濟學(SEALAX)已獲授權

最近的中美關係令人擔憂,有關新冷戰的討論也越來越多,事情發展到現在,好像中美之間發生任何事情都不會令人感到意外了。

但在看熱鬧之外,需知我們自己就是局內人,你有沒有認真想過新冷戰是不是真的會來?如果你覺得它會來,那麼它會從哪裡來?又會怎樣結束?

我始終是一個樂觀者,不僅是因為我相信這個世界在二十一世紀的發展方向,更重要的是樂觀的心態也可以避免悲劇的發生。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中美或許處在一個我們從未見過的雙邊關係上,但這個關係與當年的冷戰完全不同,所以也不會出現新冷戰,主要原因有三點:(1)雙方無動機、(2)實力不對稱、(3)我方無陣營。

這三點使得「新冷戰」很難成為現實,這對兩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我們下面就分幾點進行討論。

雙方無動機

動機決定一件事是否會發生,在新冷戰這個議題上,中美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不存在非冷戰不可的動機。

我們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蘇聯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是解放全人類,讓共產主義的花開遍全世界: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

中國是終極目標是什麼?

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滿足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蘇聯經濟的狀態是什麼?

蘇聯採用計劃經濟模式,與冷戰的對方陣營沒有經濟交往和商品貿易,老死不相往來。

中國經濟的狀態又是什麼?

中國在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中崛起,加入WTO之後更是成為世界工廠和大多數國家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蘇聯的終極目標和美國的立國理念完全是你死我活的關係,這是當年冷戰發生的最根本原因;而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淡化了意識形態的爭論,把重點放在發展本國經濟、改善民生之上,這是明智之舉,這也使得中國的終極目標與美國國家利益並沒有顯著矛盾甚至還相輔相成。美國官方也多次表達美國樂見中國人民生活富足、樂見中國越來越大的市場;中國也反覆強調自己和平發展的願望,多次表示自己並不尋求取代美國。

從國家經濟的狀態也可以看出,蘇聯完全脫離於美國主導的國際經濟體系,而中國從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中受益頗多,甚至還是現有體系的重要貢獻者和維護者,中國和美國在現有國際體系中並沒有什麼水火不容的地方。

所以中美之間不存在冷戰的必要性(反觀當年美國和蘇聯則是除了冷戰外別無選擇)。當然也不是說今天的中美不可能冷戰,只是冷戰對於雙方來說都是最差的一個選項,歷史會巧到雙方都在同一個時間選擇最差的選項嗎?至少這種事發生的概率很低。

實力不對稱

需要承認的是,直到今天美國仍是地球上綜合實力最強的國家(沒有之一),而現在的中國也還沒有發展到當年蘇聯那樣的相對水平。除了經濟方面,中國在軍事、政治、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實力和影響力遠遠不如當年的蘇聯。

曾經蘇聯的短板是經濟,但蘇聯經濟或許比我們大多數人想像的要強。如果我們只看GDP,蘇聯經濟總量最高大約只是美國的50%出頭(1985年時蘇聯GDP是2.2萬億美元、美國是4.34萬億美元)。但我們在看蘇聯經濟的時候存在一個重大誤區,那就是蘇聯經濟統計是基於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MPS)進行的,而GDP則是採用國民帳戶體系(SNA)的核算方式,所以壓根就不存在「蘇聯的GDP」這種東西。

在蘇聯的統計體系之下,納入經濟產出的只有工農業即第一二產業的物質產品,而對於第三產業(服務業)的統計存在缺失。第三產業有多重要呢?今天的美國經濟有70%的比重都是第三產業,考慮到當初蘇聯經濟相對不發達,第三產業比重小,假定蘇聯的第三產業實際比重有三分之一,那麼蘇聯經濟總量相當於美國的75%以上,這個相對數字比今天的中國更高。

由於經濟統計方式存在本質差異,要對比蘇聯和美國的經濟實力,只有看一些貨物產量的對比最公允,根據1990版本的《世界統計資料彙編》,在1980年時:

蘇聯的糧食產量是美國的71%,

蘇聯的發電量是美國的52%,

蘇聯的商品煤產量是美國的83%,

蘇聯的石油產量是美國的180%,

蘇聯的汽車產量是美國的20%,

蘇聯的收割機產量是美國的355%,

蘇聯的紡織品產量是美國的171%,

蘇聯的奶製品產量是美國的155%,

蘇聯的捕魚量是美國的255%。

除了汽車產量明顯比美國薄弱得多以外,我們看不出來蘇聯的民生產出有多麼不堪。蘇聯的發電量、糧食生產、煤產量低於美國,奶製品和捕魚量遠超美國,紡織品產量也遠超美國。

另一方面,雖然中國經濟在規模和結構上的相對實力強於當年的蘇聯,但中國經濟的「硬核程度」不如蘇聯,蘇聯在高端製造、核工業、武器研發、航空航天領域的實力是可以和美國一較高下的,所以我們在今天也看到,即使是啃了蘇聯三十年老本的俄羅斯,他們現在的戰機、發動機、洲際飛彈、核潛艇、航空母艦、防空飛彈技術放在全世界都還是屬於一流的。

顯然,相比想像中多極化和兩極化世界,我們今天的世界仍然更接近於「一超多強」的狀態,而中美之間這樣一個不算對稱的實力天平並不是一個適合冷戰的土壤。

我方無陣營

這或許是我們在討論新冷戰時最值得思考的問題:冷戰僅僅是兩個國家的事嗎?

不是,是兩個陣營的事。

美蘇爭霸階段,兩方都有數量夠多,實力夠強的一眾盟友。

在冷戰一開始時,美國就擁有西歐各國、加拿大、澳洲、日本、韓國這些盟友,而蘇聯也擁有東歐各國、中國、朝鮮、越南、古巴等兄弟國家。

當年蘇聯的兄弟們是真的給力,他們數量眾多、分布廣泛,而且還都挺可靠,他們和蘇聯之間的關係建立在價值觀的基礎上,所以這些小兄弟對蘇聯的國力並不構成消耗,而是合作互利。

東歐國家與蘇聯站在一起,使得蘇聯在歐洲有著強大的存在感,這讓美國惶恐不安,且不說打核戰爭,即使是常規戰爭,以蘇聯5萬多輛坦克和深入歐洲大陸腹地的社會主義兄弟國家,都可以輕輕鬆鬆讓紅色的鋼鐵洪流踏遍整個歐洲。蘇聯是有能力在僅使用常規戰爭手段的情況下讓自己的勢力範圍佔滿整個歐亞大陸的。

蘇聯的存在讓西歐各國如坐針氈

再看亞洲,蘇聯陣營在亞洲的影響力從東北亞綿延到東南亞,在這個背景下,親美的中國國民黨政府敗走臺灣、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在朝鮮半島也沒有佔到任何便宜、越南戰爭更是讓美國軍隊折戟東南亞。

最後看看美洲,蘇聯戰略位置最有進攻性的一個兄弟國家就在美國家門口,這個國家就是古巴。蘇聯曾經試圖在古巴部署飛彈,此舉讓美國舉國震動,這就是有名的古巴飛彈危機,那個時候人類距離全球核大戰只有一步之遙。

古巴飛彈危機的漫畫

在冷戰過程中,蘇聯在自己的陣營裡唯我獨尊、窮兵黷武,這也讓蘇聯失去了一些重要的夥伴,最典型的就是中蘇交惡,這給後來的中美建交提供了基礎。中國這樣一個擁有核武器的大國從蘇聯的小弟轉而變成美國的朋友,這使得美蘇爭霸的天平出現傾斜,也間接加速了蘇聯的終結。

在冷戰中,只要有自己這一方陣營的幫忙,就可以讓對手分身乏術;而陣營的力量一旦出現傾斜,就會加速冷戰的終結...可見陣營對冷戰來說有多麼重要,也可見今天的世界並不存在「新冷戰」的基礎:中國秉持和平發展和不結盟的原則,沒有意願也沒有條件去和美國爭霸。

合作之道與全球化新趨勢

即使是那個擁有一眾鐵桿兄弟的強大蘇聯,在與美國全領域的競爭中,大多數時間裡仍是處於下風的。所以說冷戰非常殘酷,美國和蘇聯各自的一兩代人都因為冷戰而生活在恐懼之中。

美蘇(俄)核武器數量對比,蘇聯最多時擁有超過4萬個核彈頭

我們的世界已經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二十年代,網際網路和各個國家更深入的經貿合作拉進了世界各國之間的距離,我們可以放心,「新冷戰」發生的概率極低,合作和全球化仍是二十一世紀的大勢。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克服可能出現的一些風浪。

伴隨中美關係的緊張,全球產業鏈也出現了新的動向,比如很多原本在中國的製造業廠家將生產線轉移到東南亞或回流美國,這類事情或許和新冷戰的擔憂關係不大,因為無論中美關係怎麼樣,也無論新冷戰是否會發生,產業鏈的多樣化多地布局都是未來全球化的新趨勢。

如果我們仔細思考,會發現過去20多年的全球化其實就是「中國化」,即全世界大多數製造業全都集中到中國來了,這本身就是很難持續的,隨著其他發展中國家人口紅利和教育普及帶來的生產率提升,世界工廠將從集中於一個國家轉而分散到不同市場國以追求供應鏈的最優化。

未來全球化會更廣泛、更均勻。中國要做的是順應這種變化,順勢將自己從產業鏈的工廠位置提高到創新位置。

儘管新冷戰不大可能發生,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中美關係的發展之路在中短期內註定還是不好走的,這需要雙方相向而行,順應人類發展的大趨勢、增進彼此的了解和互信,造福兩個國家和整個世界。

《三十而已》只是電視劇,而現實往往更為殘酷。處於不同階段的我們,如何使用合適的工具來規避風險?本周四晚上8點和您分享。

相關焦點

  • 五百旗頭真: 世界會陷入一場新「冷戰」嗎?
    《財經》記者 馬國川 | 文  蘇琦 | 編輯「我不認為世界會進入一場新冷戰,」五百旗頭真近期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說,「現在的摩擦不叫作冷戰。而且現在開始冷戰,中美兩國完全得不到任何利益。」五百旗頭真是日本最負盛名的政治學家,曾任日本政治學會理事長,是多屆日本內閣首相的座上賓。
  • 何謂中美「新冷戰」
    中美新冷戰究竟有多「新」,有多「冷文/皇金來源/一針見世界雖然有關中美冷戰的聲音存在已久,但自從美國經歷川普(Donald Trump)及右翼主政四年開始,到拜登(Joe Biden)上臺後延續前任的部分策略,有關中美新冷戰的討論就越來越多。
  • 新冷戰時代
    相比於美蘇在政治上和意識形態上針鋒相對的「冷戰」,各大經濟體針對經濟利益、貿易保護、金融控制權、貨幣全球化的「新冷戰」時代已經拉開了序幕。 我們90後,生長在後冷戰時代的三十年裡,然而如此長時間的、世界範圍內的和平,是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三十年。長時間的和平容易給我們以錯覺,讓我們看到當今世界的嚴峻局勢會有一種緊張感,這是可以理解的。
  • 新冷戰鐵幕落下,哀嘆抖音不如哀嘆自己……
    前幾天自媒體瞎炒作,唯恐天下不亂,京、滬、成都還搞家庭應急包,防空演習,微信群裡轉來轉去,好像真要打仗似的。這是美蘇冷戰留下來的理性遺產;換言之,冷戰的最終戰略目標不是「備戰由冷變熱,最後一場熱戰定乾坤」;恰恰相反,冷戰的存續是為了通過削弱對方的威脅力度,來避免發生毀滅地球的核大戰。2020年,就是新冷戰元年。
  • 新冷戰還早?如何看待當下的中美關係
    川普第一次宣布要對500億中國輸美商品徵稅,恰逢端午節;美國對第二批總值兩千億美元中國商品徵稅正式生效,又值中秋節;然後到中國國慶節,川普本人倒沒來添亂,可是他的副總統彭斯接踵而至。他發表了一個演說,看起來火力十足,以至於一下子喚起了很多人關於「冷戰」記憶的冰冷鐵灰。當然,要有這個記憶最年輕也得是80後了。
  • 中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有何不同?
    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有什麼不同?《觀察者網》曾經刊登過美國現實主義戰略家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的採訪。他認為中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沒有太大的差別,別看中美之間有著廣泛深入的經貿關係,但經貿關係在軍事競爭、地緣政治競爭面前一文不值,至少遠遠不是決定性因素。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人們會明白經貿關係並不能影響兩個國家的地緣政治。
  • 「新冷戰」到底新在何處, 竟讓我們如此措手不及?
    如果要把共產黨員都驅逐出美國,那美國所有的中國領事館、大使館,以及中國駐美國的機構恐怕都要關門,這是不可想像的。從現在發生的這些事情來看,新冷戰不是大家可以用理性方式來應對的一個階段。老冷戰向新冷戰轉化的時候,它從產業資本階段躍升到了金融資本階段。過去,在產業資本階段可以一個世界兩個體系,但在金融資本階段,這個世界只能是一個體系。世界重新分成兩個體系的可能性有一定的難度。應該怎麼應對呢?
  • 中美「新冷戰」下的臺灣
    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在英國智庫政策交流,以「貴在坦承:論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表25分鐘的中文演說,其表示「我們正經歷巨大的轉變,過去幾十年從後冷戰年代,到一個新冷戰時代,而這(新冷戰)是考慮過去30年一些失敗而來的」,他認為世界正從後冷戰進入檢討過去30年失敗的新時代,以美國為首的很多國家開始反擊,而中國大陸的戰狼外交則是北京面對各國反擊下的因應手段
  • 觀察家 | 新冷戰:新而且冷嗎?
    他們要照顧太多的利益方,同時又要遏制敵對方,而這些方面往往還是彼此衝突的。2018年4月14日,美國及其盟友法國和英國發動對敘利亞的打擊,用100餘枚飛彈襲擊敘利亞政府的三處目標。這是一次事先張揚的打擊,起因是敘利亞政府使用化學武器,造成無辜平民傷亡。這三個國家聲稱,他們的打擊目標都與化學武器有關。俄羅斯和敘利亞政府都否認這一說法。
  • 溫鐵軍: 「新冷戰」到底新在何處, 竟讓我們如此措手不及?
    如果要把共產黨員都驅逐出美國,那美國所有的中國領事館、大使館,以及中國駐美國的機構恐怕都要關門,這是不可想像的。從現在發生的這些事情來看,新冷戰不是大家可以用理性方式來應對的一個階段。老冷戰向新冷戰轉化的時候,它從產業資本階段躍升到了金融資本階段。過去,在產業資本階段可以一個世界兩個體系,但在金融資本階段,這個世界只能是一個體系。世界重新分成兩個體系的可能性有一定的難度。應該怎麼應對呢?
  • 新冷戰的可能形勢下,我們應當何去何從?(大白話7.17)
    要知道,如果美國要真這樣禁的話,按照9300萬人,算上其直系親屬起碼也有3億人,如果把旁系親屬算上去估計能有6億人。要是白宮真做出這樣的決定,實際上跟斷交也沒啥區別了。不過我覺得這個消息最後並不會實現,因為川普會將其否決。美國某媒體報導這個消息的時候,也強調,該計劃尚未有定案,最終有機會被川普否決。
  • 「新冷戰」的責任,拜登須與川普共擔
    美國總統拜登將在聯合國一般性辯論中演講,美方提前透出的演講內容顯示,他將再次強調美國會開展激烈競爭,但「不打新冷戰」。「不讓激烈競爭變成新冷戰」成了華盛頓的一個響亮口號,但它很虛偽,與美國的實際表現格格不入。華盛頓的言而無信被其越來越多的表現驗證。
  • 新鐵幕OR新冷戰 :中美關係現狀及中國應對之道
    兩種定義新冷戰的方式,都存在著解釋力困境。以美蘇冷戰為藍本思考今天的美中關係,這種定義方式比較契合冷戰的原初涵義。但是,美中關係與美蘇關係在時代背景和實踐邏輯方面差異性過大,美蘇冷戰時期的核恐怖平衡、兩大陣營對壘、代理人戰爭以及意識形態對抗,在今天都沒有特別凸顯。以美蘇關係作為標準來衡量的話,今天美中競爭的程度還達不到冷戰的門檻,原教旨主義傾向的新冷戰概念缺乏現實的對照。
  • 套路都被看穿了,"新冷戰"沒戲
    會議直播截圖 去年7月25日的「拒絕新冷戰」研討會,有超過50個國家、2億多網友收看,足可見世界對「拒絕新冷戰」的關注與支持。今天有了羅塞夫總統的支持,世界主張和平與發展的力量就更大了。 我曾寫過一些文章講述,「新冷戰」是過時的想法,是美國一批人希望重回美蘇冷戰、延續美國霸權的一種戰略陰謀。
  • 「新冷戰」已經一步步向我們走來 (1)
    文章中預言,歐洲和日本必然會與美國結成反華聯盟,中國面對的是整個西方世界,而不僅僅是美國。現在,看起來大概率會成為現實。19年5月,我是這樣寫的:「中國在世界上,幾乎是沒有盟友的。中國的人口超過了G7人口的總和,13億人追求發達國家的生活標準,這對現有的發達國家來說,是一個噩夢,一定會動了他們的奶酪。
  • 新冷戰是冷戰陰影的延續,美國是在多管閒事!
    冷戰結束以來,美國進行了大量裁軍、撤軍和撤除海外軍事基地的活動,這些對促進國際和地區安全都是有益的。這說明,美國新軍事戰略的重點是在亞洲,主要戰場和作戰對象是以亞太地區為主,這與冷戰後地區內安全和穩定的形勢是不相稱的。
  • 北約戰機頻頻挑釁,卻指責俄引發新冷戰,普京:把我們當傻瓜嗎?
    據環球網12月18日報導,在普京的年度記者會上,英國廣播公司記者提問稱,俄羅斯是否"善良無辜",是否應該為點燃一場"新冷戰"而負責?
  • 頭條 | 美國副總統對華發表「新冷戰演說」?姑妄聽之吧
    這個演說被國內一些人稱為川普政府拉下了「新冷戰鐵幕」,真有這麼嚴重? 外媒則評價——「即使缺乏證據,彭斯也要說中國幹預選舉」(《衛報》),「自相矛盾的說辭」(路透社)。 我們先來看看美國教科書式的示範——數袋現金被運至羅馬的一家賓館用以支持義大利總理候選人、通過向外國報紙透露候選人醜聞以改變尼加拉瓜大選的結果、印刷成千上萬張海報和小冊子來擊敗時任的塞爾維亞領導人……甚至使用暴力手段,如1961年刺殺前剛果領導人盧蒙巴、1973年支持殘暴的智利軍政府發動血腥政變等等,凡此種種,即便讀來也令人不寒而慄。
  • 冷戰腦洞!原來基洛夫還真有原型!
    遙想當年美蘇冷戰,有不少腦洞大開的武器紛紛亮相,一時間出現了不少左右戰局的大殺器。玩過紅警系列遊戲的朋友肯定對基洛夫這個巨無霸有著深刻的印象,遮天蔽日的基洛夫轟炸飛艇,成為虛擬世界中聯軍(紅警中蘇聯以及其盟國軍隊的簡稱)的王牌。
  • 張虎成:從蘇美冷戰看中美新冷戰,這一因素決定中國輸不了!
    上一期播出之後,有人問到中美冷戰和蘇美冷戰有什麼不同?本期我們就專門來聊一聊這個話題。蘇美冷戰從1946年持續到1991年,共45年。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以粗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46年到1969年,雙方劃分勢力範圍,進行有限度的經濟Zhan,既有所謂的「和平競賽」,也有「古巴飛彈危機」這樣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