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冷戰是冷戰陰影的延續,美國是在多管閒事!

2021-12-27 珊瑚橘

80年代以後,世界上出現了一種奇特的軍事現象:軍備水平越高、戰爭潛力越大、越是具備能打核、化學和常規戰爭的超級大國和發達國家越是打不起來,這種「恐怖均衡」和「實力威懾」下的和平與安全已持續了十多年。

25歲的Lesleigh Coyer躺在她的兄弟Ryan Coyer的墳墓前,他曾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美國陸軍服役,在維吉尼亞州的阿靈頓國家公墓

(圖片來源:路透社)

相反,越是軍備水平低、戰爭和經濟潛力小、不擁有核武器、不具備打大規模戰爭的發展中國家越是戰火連綿,低強度衝突幾乎不斷。這些戰爭中,有以強凌弱的,如蘇聯出兵阿富汗、英國搶佔馬島、美國襲擊利比亞、黎巴嫩並出兵佔領格瑞那達和巴拿馬等;也有代理人戰爭和第三世界之間的戰爭,如越南侵略柬埔寨、兩伊之戰、阿以之戰等。

90年代以來,由於大國軍事戰略的收縮,大的局部戰爭基本都停了下來,但各國之間因民族、宗教、邊界、島嶼之爭而潛存的戰爭與衝突危機卻仍很嚴重,大有一觸即發之勢。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長期以來一直孕育著一場較大規模的局部戰爭,特別是1998年進行核試驗(據國際和平基金會估計印巴雙方各有40-60枚和5-10枚核彈)之後,人們對是否爆發一場核戰爭而憂心重重。

冷戰結束以來,美國進行了大量裁軍、撤軍和撤除海外軍事基地的活動,這些對促進國際和地區安全都是有益的。

美國駐日本的漢森軍事基地1996年鳥瞰圖

(來源:USMC)

我們注意到,駐歐美軍和歐洲軍事基地的裁減幅度比較大,在亞洲地區的駐軍和軍事基地雖然也進行了一些調整和削減,但相對而言削減的比例很小。從1990至1995年,駐歐美軍從1978年的32萬人減少到10萬人,而亞洲駐軍只從13.5人減少到10萬人左右;此間美國駐外軍事基地和設施關閉了840多個,其中92%在歐洲,亞洲撤除的比例也很小。

這說明,美國新軍事戰略的重點是在亞洲,主要戰場和作戰對象是以亞太地區為主,這與冷戰後地區內安全和穩定的形勢是不相稱的。1991年美國從菲律賓的蘇比克灣和克拉克撤除其海、空軍基地之後,人們曾一度為地區內安全形勢的好轉而鼓舞,但很快,新加坡就提出為美國提供海上補給基地,1994年和1995年,美國太平洋司令還兩次親臨越南訪問,探討在金蘭灣建立海軍基地的可行性問題,這些都給地區內的海上安全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煩。

更引人注目的是,1994年開始,菲律賓與美國公司合作開發巴拉望油田,同時在美濟礁問題和海上專屬經濟區等方面採取強硬立場,摧毀中國設立的主權碑等標誌,並在巴拉望以西55英裡的海域強行扣押和抓捕中國62名漁民,邀請各國新聞記者前往現場採訪。

巴拉望油田

(來源:YouTube)

在這種情況下,菲律賓和美國於1995年籤署了《雙邊防務協定》,美國在條約中明確提出對菲律賓承擔有防務義務。1998年開始,菲律賓還希望美軍在其遭受海上威脅的時候為其提供武力保護。這種以針對中國為主要目的的軍事同盟條約和軍事合作意向,顯然是冷戰思維的影響。

美國作為一個世界軍事大國,貿然介入極為敏感的雙邊海洋爭端並為爭端一方提供所謂的「保護」顯然也是不明智的,它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也背離了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的原則性立場。

冷戰結束以後,美俄在亞太地區的海上爭奪有所減少,地區內有關國家以「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填補力量真空」為由,積極尋求某些軍事大國的「保護」,某些軍事大國也乘機插手亞太海上防務,從而使區域內海上安全形勢出現新的不穩定因素。1997年,在北約東擴正式啟動的同時,亞洲地區某些軍事大國擴大勢力範圍的活動也在展開。

兩國或多國軍隊舉行海上聯合軍事演習是進行聯合軍事訓練、顯示或炫耀海空威力、協調各國防禦體制、交流指揮和通信規則、進行聯合作戰、加強相互協調和支援能力的一種慣用形式,冷戰時期通常是在一些老的軍事聯盟組織內舉行,如美日、美韓、澳新美等聯合演習。特別應該引起注意的是,從80年代中期開始,地區內有些國家積極推行和建立新的軍事聯盟體制,有些國家雖然沒有明確建立軍事聯盟體制,但經常舉行兩國或多國海空聯合軍事演習,這種帶有集體防衛性質的新趨勢值得注意。

80年代,澳大利亞、馬來西亞、紐西蘭、新加坡和英國建立一種「五國防衛體制」(FPDA),根據有關協議,平時,五國經常進行海空軍聯合演習,澳大利亞的艦艇和飛機可以在馬來西亞的海域中巡邏,出現危機之後澳大利亞可以提供必要的軍事援助。

(來源:YouTube)

澳大利亞還積極倡議在西太平洋建立多國海軍部隊問題,並希望派水面艦艇和潛艇到東南亞海域、派P-3C海上巡邏機到南中國海、馬六甲海峽及孟加拉灣一線執行日常巡邏任務。1995年12月,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籤署了《防務協定》,相互承認各自的海洋區域劃分並進行共同防務和軍事演習。

P-3C

(來源:USNA)

美國太平洋艦隊每年在區域中與有關國家進行的聯合軍事演習多達近百次,東南亞國家聯合進行的軍事演習近年來也有增多的趨勢。1995年5月20日至6月18日,東南亞國家(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汶萊)與美國第七艦隊共同舉行了名為「1995年海上戰備合作與訓練航行演習」(CARAT95),1995年8月11-28日,美國和馬來西亞空軍還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1996年和1998年,美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還舉行了規模最大的兩次「環太平洋軍事演習」。

此外,東協各國還多次召開高級軍事會議,研究南沙和海上武裝衝突問題,並多次舉行海上聯合軍事演習。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還專門召開會議研究新加坡海峽和馬六甲海峽的防禦問題。這些軍事同盟或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軍事活動不得不引起地區內有關國家的關注和警惕。

——本文摘自《誰能打贏下一場戰爭》

第七篇:怎樣打贏下一場戰爭?

第23章:亞太安全環境大掃描。P364

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3月第一次印刷

相關焦點

  • 何謂中美「新冷戰」
    中美新冷戰究竟有多「新」,有多「冷文/皇金來源/一針見世界雖然有關中美冷戰的聲音存在已久,但自從美國經歷川普(Donald Trump)及右翼主政四年開始,到拜登(Joe Biden)上臺後延續前任的部分策略,有關中美新冷戰的討論就越來越多。
  • 「新冷戰」的責任,拜登須與川普共擔
    美國總統拜登將在聯合國一般性辯論中演講,美方提前透出的演講內容顯示,他將再次強調美國會開展激烈競爭,但「不打新冷戰」。「不讓激烈競爭變成新冷戰」成了華盛頓的一個響亮口號,但它很虛偽,與美國的實際表現格格不入。華盛頓的言而無信被其越來越多的表現驗證。
  • 中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有何不同?
    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有什麼不同?《觀察者網》曾經刊登過美國現實主義戰略家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的採訪。他認為中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沒有太大的差別,別看中美之間有著廣泛深入的經貿關係,但經貿關係在軍事競爭、地緣政治競爭面前一文不值,至少遠遠不是決定性因素。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人們會明白經貿關係並不能影響兩個國家的地緣政治。
  • 新冷戰真要來?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中美或許處在一個我們從未見過的雙邊關係上,但這個關係與當年的冷戰完全不同,所以也不會出現新冷戰,主要原因有三點:(1)雙方無動機、(2)實力不對稱、(3)我方無陣營。這三點使得「新冷戰」很難成為現實,這對兩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我們下面就分幾點進行討論。
  • 新冷戰時代
    相比於美蘇在政治上和意識形態上針鋒相對的「冷戰」,各大經濟體針對經濟利益、貿易保護、金融控制權、貨幣全球化的「新冷戰」時代已經拉開了序幕。 我們90後,生長在後冷戰時代的三十年裡,然而如此長時間的、世界範圍內的和平,是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三十年。長時間的和平容易給我們以錯覺,讓我們看到當今世界的嚴峻局勢會有一種緊張感,這是可以理解的。
  • 套路都被看穿了,"新冷戰"沒戲
    」國際網絡研討會於5月15日舉辦,探討在新一屆拜登政府和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中國-巴西-美國關係,以及巴西如何發展獨立的外交政策。 會議直播截圖 去年7月25日的「拒絕新冷戰」研討會,有超過50個國家、2億多網友收看,足可見世界對「拒絕新冷戰」的關注與支持。今天有了羅塞夫總統的支持,世界主張和平與發展的力量就更大了。 我曾寫過一些文章講述,「新冷戰」是過時的想法,是美國一批人希望重回美蘇冷戰、延續美國霸權的一種戰略陰謀。
  • 王智麗 | 後冷戰時期美國新宣傳批判性反思
    後冷戰時期美國在對內宣傳和對外宣傳中,創新運用新宣傳的理念,藉助新傳播技術的突破性發展,積極實施宣傳技巧轉型升級,從而實現了更加精準和超強效果的新宣傳。網絡環境因其去中心化和開放性,為新宣傳注入新的技術「活性」。政治公關機制、高校等科研機構以及其他社會組織也被納入新宣傳的運行機制中,「學術研究也成為一種新宣傳」。而從傳播方式上來看,由於社會化媒體的崛起,(前)冷戰時期專注於通過大眾傳播的宣傳模式在後冷戰時期變為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相結合的新宣傳。
  • 戴著口罩橫穿美國|冷戰爆發於密蘇裡(8)
    【編者按】2020年8月,頂著新冠疫情的陰影,我和江君自駕橫穿了美國,從新澤西移居到了加利福尼亞。
  • 新鐵幕OR新冷戰 :中美關係現狀及中國應對之道
    目前,新冷戰已經到來或即將到來的觀點甚囂塵上。嚴格來說,新冷戰確實成為惡化的兩國關係的前景之一,但是,新冷戰已經到來卻缺乏現實依據。中美關係是否會邁向新冷戰,主要取決於當前的新鐵幕狀態是否會延續下去。美國是否啟動了「新冷戰」,中美間是否進入「新冷戰」時代,成為這個時代最為重要的判斷。應該說,針對該問題的爭論,前提本身是模糊的。新冷戰本身的定義就是模糊的,有時甚至是內在矛盾的。這種矛盾性使關於新冷戰的爭論往往不是建立在同一話語範疇之內。研究者甚至經常沒有區分新冷戰到底是一種外交話語,還是一個時代特徵。
  • 中美「新冷戰」下的臺灣
    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在英國智庫政策交流,以「貴在坦承:論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表25分鐘的中文演說,其表示「我們正經歷巨大的轉變,過去幾十年從後冷戰年代,到一個新冷戰時代,而這(新冷戰)是考慮過去30年一些失敗而來的」,他認為世界正從後冷戰進入檢討過去30年失敗的新時代,以美國為首的很多國家開始反擊,而中國大陸的戰狼外交則是北京面對各國反擊下的因應手段
  • 觀察家 | 新冷戰:新而且冷嗎?
    在敘利亞的內戰中,冷戰時期美蘇的代理人戰爭模式正在退去,半遮半掩的美國和俄羅斯可能走向對抗的前臺。針對這次空襲,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說:「冷戰回來了——猛烈,而且有所不同。」什麼地方不同?他說,過去管理危機升級的機制似乎已不存在。他是在說美俄高層缺少聯繫吧。新冷戰不是一個新觀點。關於又一場冷戰的談論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在這次對敘利亞的轟炸中,新冷戰大致可以確定了。
  • 美國冷戰時期的宣傳畫
    1947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上臺,標誌著冷戰開始。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標誌著兩極格局的形成。1991年華約解散,之後蘇聯解體,說明了蘇聯模式的失敗,標誌著冷戰結束,同時也標誌兩極格局結束,前後共44年。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變為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一超多強」。 當時的美國和蘇聯同為世界上的「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兩國及其盟國展開了數十年的鬥爭。
  • 中國人對美蘇冷戰的四大誤解
    一,冷戰是誰挑起的?很多人認為是蘇聯挑起了冷戰,或認為冷戰是美蘇兩國共同發起的。其實,認真想想就知道。
  • 「新冷戰」到底新在何處, 竟讓我們如此措手不及?
    新冷戰的前世今生新冷戰是相對於老冷戰而說的,我們把在西方帝國主義熱戰之後,相對而言不是大規模熱戰,不是世界大戰,但具有戰爭性質的對抗形式叫做冷戰。冷戰起源於二戰之後。我們把冷戰分為三個階段:老冷戰,是美國對蘇聯,或者叫做資本主義陣營對社會主義陣營;後冷戰,則是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解體之後,形成的美國單極霸權推動的金融資本全球化;新冷戰,則是美國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特別是最近這幾年,針對中國所發起的一種對抗性的冷戰形態。老冷戰和新冷戰之間最大差別是什麼呢?老冷戰是資本主義在產業資本階段,因產業資本的在地化,而具有國家與國家之間、邊界清晰為特徵的衝突。
  • 後冷戰時代美國對外政策失敗的根源
    通過將非自由民主國家轉變成自由民主國家,會在外部消滅意識形態競爭對手,防止國外非自由主義勢力與國內反自由主義勢力的勾結,從而確保國內自由主義的安全;第四,政治精英的物質利益。美國的政治精英試圖通過對外幹涉統治全球,這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的事業,從而會為外交政策精英提供很多誘人的就業機會。
  • 「新冷戰」已經一步步向我們走來 (1)
    文章中預言,歐洲和日本必然會與美國結成反華聯盟,中國面對的是整個西方世界,而不僅僅是美國。現在,看起來大概率會成為現實。19年5月,我是這樣寫的:「中國在世界上,幾乎是沒有盟友的。中國的人口超過了G7人口的總和,13億人追求發達國家的生活標準,這對現有的發達國家來說,是一個噩夢,一定會動了他們的奶酪。
  • 溫鐵軍: 「新冷戰」到底新在何處, 竟讓我們如此措手不及?
    ,更被有些媒體視為「新冷戰」宣言。那麼,所謂的「新冷戰」到底新在何處,冷在何處,又戰在何處?核心癥結是什麼?中國如何應對?溫鐵軍教授追溯從冷戰到新冷戰的發展軌跡,認為:有別於產業資本時代的老冷戰,新冷戰的核心是金融資本時代的政治衝突,根源於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結算和貨幣儲備體系為主導的全球金融體系。
  • 冷戰暗器:
    俄亥俄級核潛艇就擔任海基潛射核飛彈的不間斷備戰任務,也是美國核打擊力量的主體,攜帶著超過半數的美國現役核彈頭。俄亥俄級核潛艇,也是冷戰時期的武器。冷戰結束後,美俄之間雖然也繼續互相防備,但核攻擊的可能性已經大幅降低,耗資巨大的戰略核潛艇,似乎也沒有那麼大的用處了。但是,為保護美國的國家利益,美軍需要保持強大的核打擊優勢,繼續威懾潛在對手。
  • 冷戰什麼時候結束的
    作者:吳銘(20201119)拙文《悲觀主義必然走向投降主義》發出後,有人留言:沒想到冷戰已經過去差不多有30年了,某些人還有冷戰思維。如果我理解不錯的話,這位網友的意思是說,是我還有冷戰思維,這位網友認為,我還有冷戰思維,說明我愚昧、反動、無知等。不知道這位網友知不知道蓬佩奧的「新冷戰」宣言。
  • 冷戰的贏家,是別國
    美國政府雖然沒能預見蘇聯的突然解體,但是對蘇聯的本性有著深刻洞察。1946年2月22日(周五),感冒中的美國駐蘇聯大使館代辦喬治·凱南向國務院拍發了一封5000多詞的長電報,揭示了蘇聯與美國分庭抗禮的野心,成了二戰後初期美國「冷戰遏制」政策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