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家 | 新冷戰:新而且冷嗎?

2021-12-27 經濟觀察報

敘利亞遭受飛彈襲擊的事件已經過去一個多星期,除了俄羅斯和敘利亞表達不滿之外,不再有其他大的反響。其實,在打擊剛完成的時候,發起攻擊的美、法、英三國已經為這次行動劃定了界限:懲罰敘利亞政府對平民使用化學武器。美國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說,打擊是一次性的。他的言下之意是:如果敘利亞政府不再使用化學武器,就不會有再次攻擊。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說,沒有推翻敘利亞現政權的打算。美國總統川普也說,他沒有因此改變從敘利亞撤出美軍的計劃。他在3月剛剛宣布將從敘利亞撤軍,就在4月7日發生了化學武器襲擊事件。為了對抗伊斯蘭國,美國在敘利亞部署了大約2000名軍人。

美國領導的這次飛彈攻擊的方案是保守的。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川普採納馬蒂斯的主張。外號「瘋狗」的馬蒂斯不願引起俄羅斯和伊朗的強烈反彈。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約翰·博爾頓、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內閣部長級。包括總統和副總統在內,美國本屆內閣共有25人,由此可見美國對聯合國的重視。博爾頓也曾擔任過駐聯合國大使)妮基·黑利都是強硬派,主張對敘利亞實行更猛烈的打擊。襲擊過後,俄羅斯和伊朗的官方反應相對溫和,只是表示憤怒和譴責,沒有公布報復措施。

川普以他一貫的風格,高調開始,向敘利亞和俄羅斯發出嚴厲警告,發射飛彈,然後低調收場。這不是說他做事有頭無尾,或容易受到幹擾。相反,他總是執著於自己的初始想法,強硬而且有很強的執行力。他發出彼此衝突的信號,其中有性格不穩的因素,也是為了讓人覺得他不可預料。他追求過程中的不確定性,以便渾水摸魚。他擅長在談判桌上「詐叫」,而且還可能「詐胡」。這就是他引以為驕傲的「交易的藝術」。

但是,在國際政治中,美國總統的一言一行都被廣泛傳播,被仔細分析,完全不同於川普在經營房地產之時的暗中操作。他的「藝術」曾使他的公司官司不斷,多次破產。美國有充足的資源供他揮灑,但這種公開的伎倆能否長期有效,還有待觀察。

在這次飛彈襲擊的另一邊,敘利亞飽經戰火,國土一片廢墟,可以失去的已經不多。100多枚飛彈也不能改變政府軍與反對派的力量對比。如果美國及其盟國沒有進一步行動,敘利亞政府軍將在俄羅斯的支持下繼續向前推進。中東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地方,局勢將如何變化難以預料。

中東是全球地緣政治的窪地,匯集百川;也是全球地緣政治的中心,牽動萬縷。分析地緣政治,中東是一個合適的樣本。最近的重點是敘利亞,兩個主要對手是俄羅斯和美國,但參與其中的遠不止這兩個國家。他們要照顧太多的利益方,同時又要遏制敵對方,而這些方面往往還是彼此衝突的。2018年4月14日,美國及其盟友法國和英國發動對敘利亞的打擊,用100餘枚飛彈襲擊敘利亞政府的三處目標。這是一次事先張揚的打擊,起因是敘利亞政府使用化學武器,造成無辜平民傷亡。這三個國家聲稱,他們的打擊目標都與化學武器有關。

俄羅斯和敘利亞政府都否認這一說法。在相當一段時間以來,俄羅斯一直在國際社會中為敘利亞政府代言,而戰亂之中,敘利亞政府的聲音微弱,不被重視。在中東地區,使用化學武器並不少見。一年前,美國以同樣的理由向敘利亞政府使用的軍用機場發射59枚飛彈。但美國在發現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方面的紀錄並不好。美國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推翻薩達姆的統治,是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藉口,但在佔領伊拉克之後沒有找到他們曾經言之鑿鑿的那些武器。這次化學武器襲擊的說法是否成立也頗受質疑。對真相的辯論也體現了價值的衝突。

不論化武襲擊的真相如何,這次空襲揭開了一個序幕。在敘利亞的內戰中,冷戰時期美蘇的代理人戰爭模式正在退去,半遮半掩的美國和俄羅斯可能走向對抗的前臺。針對這次空襲,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說:「冷戰回來了——猛烈,而且有所不同。」什麼地方不同?他說,過去管理危機升級的機制似乎已不存在。他是在說美俄高層缺少聯繫吧。

新冷戰不是一個新觀點。關於又一場冷戰的談論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在這次對敘利亞的轟炸中,新冷戰大致可以確定了。不過,意識形態的闕如,如同缺少宗教極端主義的恐怖主義一樣,都會減弱作戰意志。新冷戰的規模和強度都將不及上一次冷戰,而且不會是國際關係中的主導力量,至少目前還不會。在美俄冷戰之外,還有其他對抗。中國是川普政權的更大目標。

冷戰是一個歷史名詞。如果用冷戰來描述新的國際關係,必定要有與冷戰近似的事件才有說服力。如果僅僅從字面上說,冷戰就是不熱的戰爭,大國之間沒有直接向對方發射炮火,冷戰倒是恰當的。敘利亞就是一例,美俄在那裡的對抗已經有些日子了。

敘利亞的戰爭拖延已久。2010年12月,突尼西亞爆發大規模抗議,很快蔓延到其他阿拉伯國家,敘利亞也民心不穩。這就是「阿拉伯之春」。2011年3月,敘利亞安全部隊逮捕15名兒童,他們的罪名是在牆上塗寫反動標語。這些孩子遭受酷刑的消息傳出後,多個城市爆發大規模反政府示威遊行。2012年5月,在霍姆斯省發生屠殺,受害者包括數十名兒童。敘利亞政府不承認屠殺的指控。此後,敘利亞陷入暴力衝突並走向內戰。這時,在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葉門長期掌權的領導人或者下臺,或者被推翻。另外10個中東國家則對民眾的要求做出讓步,用政治和經濟改革平息抗議浪潮。也有一些國家持續動蕩,如利比亞、葉門,但平民大量死亡並且引起美俄直接軍事介入的,只有敘利亞。情形類似的葉門就沒有吸引到他們這樣多的投入。

敘利亞位於歐亞非大陸的十字路口,地中海東岸,兩河流域和埃及之間,在西南邊境與以色列相鄰。敘利亞是一個文明古國——雖然按照現代國境線劃分古代文明是非常不合適的。敘利亞屬於一個更大的文明範圍,首都大馬士革自古以來就是貿易中心。在較近的時代,在倭馬亞王朝時期,大馬士革是阿拉伯帝國的首都。伊斯蘭教有明顯的教派分裂。在敘利亞,遜尼派佔全國人口的近百分之七十。敘利亞總統阿薩德的家族屬於少數派什葉派之中的阿拉維派。阿拉維派只佔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略多,以這樣一個小的基礎統治全國很不容易維持穩定。

阿拉伯復興社會黨的總部設在大馬士革,1963年發動政變,開始在敘利亞和伊拉克執政。後來擔任這兩國總統的哈菲茲·阿薩德和薩達姆·海珊都是這個黨的成員。在長子遇車禍身亡之後,哈菲茲·阿薩德培養次子巴沙爾·阿薩德為接班人。2000年,哈菲茲·阿薩德去世,敘利亞修改憲法,把法定的總統年齡下限從40歲改為34歲,當時34歲的巴沙爾·阿薩德接替父親成為敘利亞總統。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之後,伊拉克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被取締。這兩個國家相鄰,又有共同的政治淵源,所以在伊拉克興起的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很快就推進到敘利亞。伊斯蘭國的全稱是「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

敘利亞各方力量都難免混入恐怖組織的人,這使得他們很難獲得西方的全力支持。

在戰後的伊拉克,伊斯蘭國趁亂而起,製造大量中東難民湧向歐洲,並且把恐怖主義傳向歐洲。歐盟因為難民問題發生分裂。

庫德也趁亂而起。這是一個分布在土耳其、伊朗和敘利亞的跨境民族,長期爭取獨立而不果。土耳其派軍隊進入阿扶林地區,是為了遏制庫德人的勢力。美國支持庫德人,是為了牽制伊朗和俄羅斯,必然遭致土耳其的不滿。2015年11月,土耳其擊落俄羅斯戰機,兩國都保持克制,因為這時候他們看到了更大的共同利益,需要對方來共同抗衡美國。2016年7月土耳其的未遂政變,土耳其也譴責美國。不過,土耳其這次支持美國打擊敘利亞,在近期的兩國關係中是一個例外。

伊朗是什葉派為主的國家,利用薩達姆的伊拉克被摧毀的機會在中東擴張勢力,這必然與沙特等遜尼派國家的利益發生衝突。沙特組織國際聯軍進入葉門,就是為了阻止伊朗的擴張。戰事已經持續多年,還看不到結局。

美國把駐以色列使館遷往耶路撒冷,不能幫助美國在中東贏得朋友,雖然這些國家不能離開美國的支持。4月15日,阿拉伯國家聯盟首腦峰會在沙特王國召開第29屆會議,表態支持空襲敘利亞。敘利亞也是一個阿拉伯國家。在中東的任何大的動靜中,以色列都是一個重要的參與者,但經常不出面。以色列改善與沙特、埃及的關係,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共同對付伊朗。

川普最終可能會發現,中東是一個美國撤不出去的地方。

自冷戰結束以來,俄羅斯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在普京的領導下,冷戰後的俄羅斯經過一個弧形的變化軌跡,又逐漸回歸到傳統,而不是像一些人期望的那樣成為新歐洲的一員。俄羅斯太大,在不能領導其他國家的時候,只能保持單獨的一極,也不缺少友好國家。此前的蘇聯實際上是建立在俄國傳統之上的帝國,只是比以往多了一個意識形態,這是蘇聯的一個軟實力。

2014年,參與東烏克蘭衝突、吞併烏克蘭的克裡米亞,都使東歐、北歐感到俄羅斯的威脅,並使其遭到經濟制裁。但普京在國內享有廣泛的民意支持。俄羅斯相信強大的武力、靈活的外交,沒有固定的盟友。相對的孤立不會改變俄羅斯,至少在相當一段時間之內。

因受西方制裁的影響,2017年俄羅斯的經濟總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四,比上一年後退兩位,位於只有2400萬人口的澳大利亞之後,不到美國的十三分之一。但得益於石油價格回升,俄羅斯GDP在2017年增長1.4%。當然,GDP只是一個參數。俄羅斯有大國的氣勢在支撐,還有厚實的家底:能源和武器。這些是許多國家的必需品。

俄羅斯是一個資源大國。俄羅斯能夠在今天維持一個大國的形象和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然資源的出口。這些資源,主要是能源(天然氣和石油),不僅僅是商品,同時也被用來作為對外政策的工具。向誰出口,什麼時候中斷供應,俄羅斯運用自如。俄羅斯原油的開採成本高,品質較低,都沒有對出口產生實質影響。能源為俄羅斯贏得合作夥伴。美國前國務卿雷克斯·蒂勒森在上任前是埃克森美孚公司的董事長兼CEO。這家大型跨國能源公司在俄羅斯有油田,蒂勒森長期與俄羅斯往來密切,他被解職也會對美俄關係產生不利影響。

在蘇聯解體之後的私有化中,這些資源落入少數人手中,而壟斷資源的寡頭並沒有創新動力。實際上,俄羅斯從來就缺乏商業傳統,轉型失敗導致國家經濟增長乏力。這些一夜暴富的寡頭進而要求參與政治。普京打擊這些能源和金融寡頭,收回資產,分配給他的支持者,仍沒有能夠改變俄羅斯經濟結構的單一化。有論者說,俄羅斯是偽裝成國家的加油站,雖然苛刻,卻不無道理。

當然,俄羅斯已不再像蘇聯時期那樣封閉僵化。官員們在工資之外,還有其他渠道的合法收入。據俄羅斯官方公布的官員收入申報單,2017年收入最高的是副總理亞歷山大·赫洛波寧,折合3億多人民幣,農業部長亞歷山大·特卡喬夫的收入合5540萬人民幣,副總理尤裡·特魯特涅夫的收入合3813萬人民幣;總統普京的收入不如他的一些官員那樣豐厚,大約合190多萬人民幣,比上一年翻了一番多。

俄羅斯武器研發和製造主要依靠蘇聯時期留下的家底。2017年,俄羅斯繼續保持世界第二武器出口國地位,出口價值超過150億美元。武器不是普通商品,從哪裡進口武器與這個國家的戰略立場選擇有很大關係,而且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俄羅斯武器的進口國主要是蘇聯時期的用戶,如印度、越南。此外,俄羅斯也發展了新用戶,如北約成員國土耳其。在2017年,俄羅斯籤署向土耳其供應4個營的S-400防空飛彈系統的合同,總價約25億美元。美國強烈反對土耳其使用俄羅斯的防空系統。

俄羅斯自己的軍隊卻有些捉襟見肘。在這次襲擊之後,俄羅斯向敘利亞運送過去兩艘23噸的快艇,美國則增派一艘10萬噸的航空母艦及其龐大的護航艦隊。

俄羅斯的軍隊仍然是冷戰時期的底盤,大多常規武器已經落後。俄羅斯的戰略武器有很大的威懾力,但那是為世界末日之戰準備的。新冷戰是新的,將冷卻國家間關係。新冷戰是真實的,不僅在戰場上,也在商場上。在新冷戰中,俄羅斯有基礎,但還不夠。

在川普執政的美國的推動下,世界格局正在重組。川普好鬥。他在國際上與各個國家爭鬥,四處出擊,包括美國的盟國;他也與自己選拔的官員爭鬥,自上任以來頻繁撤換高級官員,從國務卿、國家安全助理到中央情報局局長都被更換過,團隊的不穩必然影響到政策的執行。

在國際上,川普的目標太多,而且彼此往往還是衝突的。不過,他正在改變單邊行為,在打擊敘利亞時與英法合作,並且贏得缺乏作戰能力的德國的道義上支持。美國小布希總統入侵伊拉克的時候,德、法堅決反對,被稱為「老歐洲」。川普還宣布重新考慮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的決定。在朝鮮核武器問題上,美朝取得重大進展,朝鮮同時也改變了以往的孤立政策,這將迫使美國不得不考慮更多方面的因素。

當前在敘利亞的對抗中,美國的實力遠大於俄羅斯,但兩國總統的意願和能夠動用的資源有很大差別。川普在國際上受到各種牽制,在國內也受到掣肘,沒有舉國之力的優勢。普京對國際關係的顧慮較少,在國內享有廣泛的支持,反而更加堅定。

冷戰是兩個陣營的對抗。三次柏林危機都得到和平解決:1948年蘇聯封鎖西柏林,一年後解除封鎖;1958年蘇聯發出最後通牒,要求美英法撤出西柏林,無果而終;1961年蘇聯再次要求西方從西柏林撤軍,以蘇聯修建柏林圍牆告終。冷戰的結束以柏林圍牆被拆除為標誌。1962年的古巴飛彈危機是美蘇之間的直接對抗,最後蘇聯撤回飛彈。在冷戰時期也有多次熱戰,表現為代理人戰爭,即美蘇各自支持在戰場上交火的力量,不親自出面廝殺。不過,在兩場大的熱戰之中,美國都赤膊上陣,蘇聯仍堅守在幕後,可算是半場代理人戰爭。這兩場熱戰,蘇聯是最大獲益者,美國都沒有佔到便宜。

決策的變化是一個相對緩慢的過程,一旦完成,再改變也較為緩慢。美國對俄羅斯的反應,有近期事件的原因,也是多年積累的結果。對華政策也有長期積累的因素,不是川普一個人的意願決定的。不過在川普的推動下,兩國關係正在加速變化。

在國際關係中,川普的立場是親俄反華(雖然「反華」這個詞已被濫用)。一度擔任他的首席戰略分析師的史蒂夫·班農也是如此。班農被盛傳能夠左右川普的觀點,於2017年8月被辭退,在去職後仍然在呼籲警惕中國。美國候任國務卿麥克·蓬佩奧、國家安全顧問約翰·博爾頓都是著名的強硬派,而且對中國懷有深深的疑慮。川普的立場在相當一批政治精英中是有擁躉的。

通俄門的調查始於上一次美國大選期間。據認為,俄羅斯涉嫌幹涉美國大選,以使川普當選總統。歐巴馬在離職前已經開始調查,最先倒下的有麥可·弗林。弗林曾擔任美國國防情報局局長,在大選中是川普的堅定支持者和安全政策顧問,在採訪中多有親俄言論。川普任命弗林為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2017年2月14日,弗林因為向副總統隱瞞他私下會見俄羅斯駐美大使而辭職,在任還不到一個月。

弗林與俄羅斯的關係顯然不一般。川普要求聯邦調查局(FBI)中止調查弗林。FBI前局長詹姆斯·科米說川普「要求我對他個人表示忠誠」。在擔任FBI局長近4年之後,科米在2017年5月被川普解職。科米在FBI的前任羅伯特·穆勒是現在領導川普「通俄門」調查小組的特別檢察官。

特別檢察官對川普的調查正在推進,並超出「通俄門」的範圍。4月初,FBI特工突襲川普律師麥可·科恩的辦公室和家,帶走電腦和大量文件。2006年,已婚的川普與成人電影明星斯託米·丹尼爾斯多次發生性關係。2016年,在川普參加總統競選之前,他的律師科恩與丹尼爾斯籤署保密協定,丹尼爾斯收到13萬美元的封口費。這涉嫌違反有關競選的法律。

在美國主流媒體中,堅定支持川普的福克斯是一個異類。川普的「假新聞」媒體中沒有福克斯。可是,據調查,福克斯新聞的主持人肖恩·漢尼提是科恩自2016年大選以來的三個客戶之一。科恩的另外兩個客戶都陷入性醜聞,其中之一是川普。如果繼續深挖漢尼提和川普之間的聯繫,可能還會有更多爆料,如利益輸送等等,這對川普又將是一個打擊。

從競選時暴露出的川普的言論看,他在性方面很不檢點,而這一點可能被俄羅斯情報機構掌握和利用。科米在他新出版的書《更高的忠誠:真相、謊言與領導力》說,俄羅斯可能掌握川普在莫斯科酒店裡嫖妓的錄像。4月15日晚,美國廣播公司(ABC)播出關於這本書的電視採訪。科米在採訪中說,俄羅斯可能掌握不利於川普的信息,「有可能俄羅斯人可以影響川普,我不知道是在莫斯科酒店的事情,還是金融問題,或者其他東西。」這可以很好地解釋川普的親俄立場。法新社稱,這是俄羅斯可以訛詐川普的信息。科米不認為川普有精神疾病。他說:「這樣的人醫學上擔任總統並無不可,但在道德上並不適任總統。」

川普在國內的麻煩不會減少,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他在國際上的作為。

俄羅斯是一個適合新冷戰的國家,有能源和武器作為外交工具。中國卻不適合。在以國家為實體的競爭中,缺乏技術積累的外向型經濟體有弱勢。這種弱勢在風平浪靜的時候往往被忽視。例如,中興是中國的一個明星企業,卻缺少核心技術,面對美國的制裁難以維持。

對於川普,「美國優先」實際上比字面上表現的更加自私,而不僅僅是以本國為先,甚至放棄了一個普通國家的全球責任,如在氣候問題上。貿易戰或許能減少美國的貿易赤字,增加在其他國家的市場準入機會,美國的地位是從德國對英國的挑戰中獲得的,不是直接從英國手中奪取。實際上,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美國都是英國的盟友。美蘇之間的冷戰是兩個新興超級大國的爭鬥,兩個國家都不是比對方更新的強權。20世紀的這段歷史已經顯示出歷史的某種轉變,大國不一定必然敵對。當然,美國也不會主動放棄全球主導地位,即使川普願意。川普主要從商業的角度看,他的精英團隊則從更寬的視角看中美關係。

美國維持地位的戰略布滿漏洞。「美國優先」的政策並沒有錯,其他國家都是以本國為先,但這也意味著美國主動放棄世界的領導權。從批評者的角度說,則是放棄霸權。對於川普以及他的眾多支持者,國際地位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而不是暴利的源頭。那麼,所謂的「修昔底德陷阱」將不復存在。這個陷阱是說,在霸權爭奪中,新興大國必將與現存大國發生戰爭,由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他的著作中揭示出來,但這只是今人的總結,修昔底德本人並沒有這樣一個明確的結論。

今天的世界比古希臘、19世紀的歐洲更複雜。談論力量對比轉化還為之過早,其中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競爭不僅僅在中美之間,俄羅斯不願退出就是一例。還有如川普發現的,領導這個世界不是一個值得羨慕的工作。有眾多盟國的美國尚感吃力,何況他國?

中美都非常重視商業。因此,與美俄關係相比,中美之間其實可以有更多的共同利益和較少的衝突。中國最近宣布的一系列開放政策是有效的應對措施。這些措施應當成為長期國策,並為更加開放的中國做好鋪墊,而不應該是權宜之計。

中國從重商政策走向更加開放的政策,美國的壓力不是沒有好處。商業只是一個國家的一個面向,還有更多的事情值得追求。僅僅重商不能使一個國家成為發達國家,更開放的國內環境才能造就科學、文化的繁榮。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中國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和技術。應對挑戰的關鍵是釋放本土企業的活力,尤其是真正具有創新潛力的民營企業,如此,則中美兩利。

相關焦點

  • 何謂中美「新冷戰」
    中美新冷戰究竟有多「新」,有多「冷文/皇金來源/一針見世界雖然有關中美冷戰的聲音存在已久,但自從美國經歷川普(Donald Trump)及右翼主政四年開始,到拜登(Joe Biden)上臺後延續前任的部分策略,有關中美新冷戰的討論就越來越多。
  • 美國「新冷戰」為什麼無法擊敗中國?
    2015年9月,哈佛大學的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在美國《大西洋月刊》雜誌上發表長文《修昔底德陷阱:美國和中國正在走向戰爭嗎?》。他以此文為基礎,於2017年出版了《註定一戰: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嗎?》一書。艾利森教授用「修昔底德陷阱」比喻中美關係的未來命運,提醒人們不要忽略中美衝突甚至爆發戰爭的風險。
  • 新冷戰真要來?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中美或許處在一個我們從未見過的雙邊關係上,但這個關係與當年的冷戰完全不同,所以也不會出現新冷戰,主要原因有三點:(1)雙方無動機、(2)實力不對稱、(3)我方無陣營。這三點使得「新冷戰」很難成為現實,這對兩個國家乃至整個世界來說都是一件好事,我們下面就分幾點進行討論。
  • 中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有何不同?
    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有什麼不同?《觀察者網》曾經刊登過美國現實主義戰略家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的採訪。他認為中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沒有太大的差別,別看中美之間有著廣泛深入的經貿關係,但經貿關係在軍事競爭、地緣政治競爭面前一文不值,至少遠遠不是決定性因素。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人們會明白經貿關係並不能影響兩個國家的地緣政治。
  • 新冷戰時代
    相比於美蘇在政治上和意識形態上針鋒相對的「冷戰」,各大經濟體針對經濟利益、貿易保護、金融控制權、貨幣全球化的「新冷戰」時代已經拉開了序幕。 我們90後,生長在後冷戰時代的三十年裡,然而如此長時間的、世界範圍內的和平,是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三十年。長時間的和平容易給我們以錯覺,讓我們看到當今世界的嚴峻局勢會有一種緊張感,這是可以理解的。
  • 溫鐵軍: 「新冷戰」到底新在何處, 竟讓我們如此措手不及?
    那麼,所謂的「新冷戰」到底新在何處,冷在何處,又戰在何處?核心癥結是什麼?中國如何應對?溫鐵軍教授追溯從冷戰到新冷戰的發展軌跡,認為:有別於產業資本時代的老冷戰,新冷戰的核心是金融資本時代的政治衝突,根源於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結算和貨幣儲備體系為主導的全球金融體系。
  • 五百旗頭真: 世界會陷入一場新「冷戰」嗎?
    從這個角度來講,現在的摩擦不叫作冷戰」。《財經》記者 馬國川 | 文  蘇琦 | 編輯「我不認為世界會進入一場新冷戰,」五百旗頭真近期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說,「現在的摩擦不叫作冷戰。而且現在開始冷戰,中美兩國完全得不到任何利益。」五百旗頭真是日本最負盛名的政治學家,曾任日本政治學會理事長,是多屆日本內閣首相的座上賓。
  • 冷戰不冷 3.1 一條河引發的血案:蘇伊士運河事件
    冷戰不冷
  • 新鐵幕OR新冷戰 :中美關係現狀及中國應對之道
    上篇新鐵幕抑或新冷戰 :中美關係現狀及中國應對之道於海洋 馬躍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行政學院國際政治系博士研究生美中關係還有改善的可能嗎?目前,新冷戰已經到來或即將到來的觀點甚囂塵上。嚴格來說,新冷戰確實成為惡化的兩國關係的前景之一,但是,新冷戰已經到來卻缺乏現實依據。中美關係是否會邁向新冷戰,主要取決於當前的新鐵幕狀態是否會延續下去。
  • 何思因答中評:兩岸或從溫和到冷和到冷戰
    何思因分析,蔡英文當選兩岸關係負面循環,可能從溫和到冷和,甚至發展成冷戰 中評社記者 餘東暉攝  中評社華盛頓9月14日電(記者 餘東暉)臺灣淡江大學教授何思因14日在此間預言,如果蔡英文2016年獲勝,兩岸之間很可能有「來來回回的負面循環」,那麼兩岸關係就有可能從目前的「溫和」(warm peace)轉向「冷和」(cold peace),甚至有可能進一步惡化成「冷戰」。
  • 「新冷戰」到底新在何處, 竟讓我們如此措手不及?
    新冷戰的前世今生新冷戰是相對於老冷戰而說的,我們把在西方帝國主義熱戰之後,相對而言不是大規模熱戰,不是世界大戰,但具有戰爭性質的對抗形式叫做冷戰。冷戰起源於二戰之後。我們把冷戰分為三個階段:老冷戰,是美國對蘇聯,或者叫做資本主義陣營對社會主義陣營;後冷戰,則是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解體之後,形成的美國單極霸權推動的金融資本全球化;新冷戰,則是美國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特別是最近這幾年,針對中國所發起的一種對抗性的冷戰形態。老冷戰和新冷戰之間最大差別是什麼呢?老冷戰是資本主義在產業資本階段,因產業資本的在地化,而具有國家與國家之間、邊界清晰為特徵的衝突。
  • 「新冷戰」的責任,拜登須與川普共擔
    美國總統拜登將在聯合國一般性辯論中演講,美方提前透出的演講內容顯示,他將再次強調美國會開展激烈競爭,但「不打新冷戰」。「不讓激烈競爭變成新冷戰」成了華盛頓的一個響亮口號,但它很虛偽,與美國的實際表現格格不入。華盛頓的言而無信被其越來越多的表現驗證。
  • 北約戰機頻頻挑釁,卻指責俄引發新冷戰,普京:把我們當傻瓜嗎?
    據環球網12月18日報導,在普京的年度記者會上,英國廣播公司記者提問稱,俄羅斯是否"善良無辜",是否應該為點燃一場"新冷戰"而負責?
  • 新冷戰鐵幕落下,哀嘆抖音不如哀嘆自己……
    疫情還不是關鍵,導火索是5月,邁出這一步,我就感到中國與西方的新冷戰已經很難避免了。7月在尼克森圖書館的新鐵幕演說,只是挑破那層曖昧的窗戶紙,宣示一個新時代的到來。美方選擇的地點也很有歷史意義:中美之交,始於尼克森,終於尼克森。
  • 中美「新冷戰」下的臺灣
    白宮副國安顧問博明在英國智庫政策交流,以「貴在坦承:論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表25分鐘的中文演說,其表示「我們正經歷巨大的轉變,過去幾十年從後冷戰年代,到一個新冷戰時代,而這(新冷戰)是考慮過去30年一些失敗而來的」,他認為世界正從後冷戰進入檢討過去30年失敗的新時代,以美國為首的很多國家開始反擊,而中國大陸的戰狼外交則是北京面對各國反擊下的因應手段
  • 新冷戰還早?如何看待當下的中美關係
    他發表了一個演說,看起來火力十足,以至於一下子喚起了很多人關於「冷戰」記憶的冰冷鐵灰。當然,要有這個記憶最年輕也得是80後了。對於彭斯的演講,《人民日報》發表署名「鐘聲」的文章,開篇直斥美國的說法充斥了「冷戰思維和零和博弈的過時觀念……」,結尾則指出「中美關係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21世紀國際局勢的走向,關係到人類的前途命運」。
  • 大國關係|楊成:美歐達成「新冷戰」共識?新瓶裝舊酒難奏效
    這不僅表明在川普執政期間漸行漸遠的跨大西洋關係經由2月19日先後舉辦的G7視頻峰會和慕尼黑安全會議特別會議宣示了自身和自詡為自由世界領導者的美國的同步回歸,而且預示著聯手應對中俄已經從西方政治精英的思想共識轉為操作議程。當地時間2021年2月19日,法國巴黎,法國總統馬克龍在愛麗舍宮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特別版視頻會議」。
  • 新冷戰是冷戰陰影的延續,美國是在多管閒事!
    冷戰結束以來,美國進行了大量裁軍、撤軍和撤除海外軍事基地的活動,這些對促進國際和地區安全都是有益的。這說明,美國新軍事戰略的重點是在亞洲,主要戰場和作戰對象是以亞太地區為主,這與冷戰後地區內安全和穩定的形勢是不相稱的。
  • 套路都被看穿了,"新冷戰"沒戲
    感謝邀請我再次參加這場「拒絕新冷戰」主題網絡研討會。能與羅塞夫總統在網絡會議上同臺,是我的榮幸。羅塞夫總統在許多中國人眼裡,是一位卓越的、富有魅力的女性政治家。我們都很懷念您執政時的中國與巴西關係。相信,今天在線的近100萬中國網友中許多人都與我有一樣的想法。
  • 「新冷戰」已經一步步向我們走來 (1)
    文章中預言,歐洲和日本必然會與美國結成反華聯盟,中國面對的是整個西方世界,而不僅僅是美國。現在,看起來大概率會成為現實。19年5月,我是這樣寫的:「中國在世界上,幾乎是沒有盟友的。中國的人口超過了G7人口的總和,13億人追求發達國家的生活標準,這對現有的發達國家來說,是一個噩夢,一定會動了他們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