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冷戰爆發,其標誌就是我國最近大力宣傳的對美太空戰準備就緒,中美關係的敵對本質就突出得十分明顯了。繼美蘇冷戰之後又有中美新冷戰開場,而今年將成為中美新冷戰的開場年。
一、30年來一直準備對美一戰
最近,大外宣官媒於6月19日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中國崛起如有一戰,應是與美國而非印度》。這篇文章點出了我軍對美軍事戰略思維:「如果中國未來至少需要一場戰爭來證明自身的國力與地位,那也將是中美之戰,而不是中印之戰……。如果中國需要以戰爭來樹立自身在全球秩序中的角色與地位,那麼就應該是一場中美之間的戰爭。」
我們的軍事戰略部署都是以美國為主要假想敵。其基本方針是,積蓄國力,徐圖發展,直至軍事力量達到能夠與美國抗衡的程度。
最近幾年,我軍方不時發出「亮劍」的聲音,代表著它長期以來「臥薪嘗膽」之後開始「崛起」之圖;軍方認為,軍力增強後需要對美國展示「肌肉」,進而遏阻美國,用軍事威懾手段樹立我國「在全球秩序中的角色與地位」。
我們分析過今年軍方的一系列「亮劍」行動:「最近的兩件代表性事件是,第一,我海軍艦隊和電子偵察船前出至美國軍事基地中途島海域,展開與空軍、火箭軍及戰略支援部隊的多軍種深度聯合演習訓練,劍指美軍;第二,在我南海海域、造島建設軍事基地之後公開表示,已經把靠近越南、菲律賓的水域改造成我戰略核潛艇用核彈頭洲際飛彈打擊美國的『堡壘海區』。」
如果說,人民海軍和戰略核潛艇的對美挑戰仍然屬於舊冷戰的方法,那麼,太空戰準備就緒,就意味著它在太空和高科技領域對美「出擊」的正式開始。
二、太空戰部署的三個階段
我國針對美國的軍事戰略部署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又是從哪個領域開始的呢?
海外黨媒6月23日發表的另一篇文章《北鬥導航37年終成大器,中國應該感謝美國嗎?》揭示了謎底:「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是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首次應用於戰爭,原本針對的對象蘇聯此時解體已成定局,無暇他顧,反而是中國這個遙遠的看客被深深地震撼了。戰前,基於自身作戰經驗考慮,中國軍方看好伊拉克陸軍,認為美軍會吃大虧;現實卻是美國空地一體戰下的摧枯拉朽。縈繞中國軍方心頭的是——將伊拉克軍隊換成中國軍隊會如何?從此,中國開始力推國防現代化。」
這篇文章進一步指出:「1993年發生的『銀河號事件』無疑又一次刺激了中國,再次為中國展示了衛星導航系統的重要性。1993年7月至9月間,美國以懷疑中國貨輪銀河號向伊朗運送化學武器原料為由,在印度洋公海上攔截銀河號,要求登船檢查。為此,美國甚至局部關閉了銀河號所在海區的GPS信號,致使銀河號無法確定位置及航向,不得不在印度洋上停了下來,被美國軍艦截停長達3周,最終不得不在沙特海軍基地接受美國登船檢查……。
就在『銀河號事件』的次年,中國政府批准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陳芳允的『雙星定位系統』方案,正式啟動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建設。」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研發和建設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僅為軍用,1994年啟動,2000年發射第1顆衛星,整個計劃耗時9年,主要覆蓋我國及周邊地域;第二階段是變軍用為軍民兩用,耗時5年,覆蓋亞太大部分地區;第三階段從2009年啟動,覆蓋全球,2020年完成,共包括55顆導航衛星。
如果說,前兩個階段這個系統的功能局限在亞太地區,那麼,第三個階段之後這個系統就具備了打擊美國的功能。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認為,中國近年來正成為國家軍火市場上一家新的「中高端全球制導武器提供商」。
三、太空戰部署基本完成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建成,就是我國的太空戰準備完成之時。
海外官媒6月26日的文章《北鬥衝擊全球導航格局,中國軍力大幅提升》稱,「6月23日,中國成功發射了北鬥3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其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至此全面完成……。不容忽視的一點是,中國北鬥導航系統的軍用前景也相當可觀……,北鬥系統的完全建成,也意味著中國軍事能力的大幅提升,兼備『全球作戰』與『精準作戰』的實力,既能對全球目標實施更精確的外科手術式的打擊,也能夠對具體戰爭現場實施細緻入微的部署,在擴大戰果的同時減少己方傷亡……。而今北鬥已經投入全軍,人民軍隊的戰車、飛機、飛彈、水面艦艇、潛艇、彈道飛彈發射車、自行火炮、多管火箭發射車等武器都已配備北鬥導航系統。」
大外宣媒體6月25日的另一篇文章《反衛星能力強悍,低調神秘的中國天軍》,進一步解釋了中國的軍事戰略:「2015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正式成立。次日國防部稱,該部隊是將戰略性、基礎性、支撐性都很強的各類保障力量進行功能整合後組建而成的……。儘管中國軍方未特別強調戰略支援部隊與太空作戰力量有何關係,但這支部隊的徽章出現『麥穗、八一五角星、三角箭頭、衛星或電子云軌道』,暗示戰略支援部隊可能擔負電子對抗、網絡攻防、太空戰等任務……。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內部設有航天系統部、網絡系統部等正軍級機構,航天系統部負責領導航天系統的工作。」
衛星導航系統是軍事打擊手段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精準探測、精準導航的任務。其實,我國的太空戰準備並不只是導航系統,上文指出,還包括「軍事通信、軍事導航、軍事偵察、軍事氣象以及空間彈道飛彈預警等多種類型衛星……,緊隨導航衛星受關注的則是軍事偵察衛星。
出於保密原因,外界對我國的軍用偵察衛星的認知極為有限,但多認為近來所發射的『遙感』系列、『實踐』系列和『高分』系列均可用於不同類型的偵察。」此外,軍方還在研發反衛星技術。
我們如何評價自己的太空戰力呢?海外官媒6月24日的另一篇文章《中國建成自己的全球導航系統意味著什麼,為何說是個大事件?》。該文表示,「中國近年來打造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不斷完善,配合『實踐』系列、『遙感』系列衛星,構成了能力較強的太空作戰能力。」
四、中美軍備競賽全方位加速
美國雖然在美蘇冷戰中積累了大量技術、經驗和實力,但長期以來,其太空力量分散在陸海空三軍當中。其中,空軍的太空司令部掌握從GPS系統到飛彈預警系統、火箭發射等,而陸軍也設有太空與飛彈防禦司令部,海軍則有網絡戰司令部,美國的太空力量長期處於條塊分割狀態。
2019年8月29日,川普宣布建立美軍太空司令部,並組建太空軍,以整合太空戰力,實現統一指揮。
據2018年8月美國國防部公布的《關於國防部國家安全航天構成的組織和管理結構的最終報告》,從那一年開始到今年,將完成美國太空軍的組建。
太空軍將包括太空司令部、太空軍作戰部隊、太空發展局、太空軍管理和保障職能部等4大部門。2019年12月美國參議院通過了《2020年國防授權法案》,並經川普籤署生效。美國太空軍由此建立,成為美國除陸軍、海軍、空軍、海軍陸戰隊、國民警衛隊這五個傳統軍種之外的第六個軍種。
據媒體披露,2021財政年度,美國太空軍預算將超過150億美元,它致力於發展第三代GPS系統、下一代天頂紅外系統星座等,以便構建新一代的全球飛彈預警系統。
6月24日,託馬斯·弗裡德曼在美國《紐約時報》上發表了《美國和中國準備「離婚」了》這篇文章,他對中美關係現狀的判斷其實很不靠譜。且不論中美是否「結過婚」,即就上述情況來看,中美兩國目前並不是處在「離婚」後能否「好來好散」的狀態,而是已經進入了擴軍備戰、拔劍相向的冷戰狀態;而且,中美兩個超級大國的擴軍備戰從地面和海空戰的傳統領域延伸到了太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