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航/文
題圖:長徵5號B火箭
最近的局勢大家應該都看到了,中美關係搞的挺僵,全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以後關係可能會越來越僵,這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不斷有朋友問我,會打仗嗎?會有熱戰嗎?
我認為熱戰很難打起來。(至於原因,如果大家有興趣,下次我可以單獨找個時間論述下。)但是中美冷戰的概率很大。新的冷戰,可能也不會是美蘇那樣直接的軍事冷戰、意識形態冷戰,更加有可能是經濟戰、科技戰。其中,我覺得對於中國來說,最值得關注的將是科技戰。
中國過去40年的巨大成就,除了我們自身的努力,應該看到,離不開西方先進技術的大規模引入。準確的說,過去幾十年全世界大部分的科技創新,大都是美國引領的,包括智慧型手機、電動車、網際網路這些新興科技技術,大都是美國率先突破,然後中國跟進。中國人特別擅長把一些西方發明的科技產品,以很低的價格再創新,例如小米把智慧型手機的價格從5000、6000一臺降到了1999,華為把思科的電信設備價格降了好幾倍。
如果科技冷戰真的來臨,世界將會怎樣?
我的觀點是:世界將進入雙作業系統時代。在一些主要的科技領域,還有經濟領域,世界將可能有兩套標準並行。這將深刻改變我們所處的商業大環境,一批企業會因此衰落,一批企業將因此而崛起。
就像蘋果搞 iOS系統,谷歌搞安卓系統一樣,因為中美之間的互信出現巨大裂痕,以後世界很多科技領域,也會出現雙系統的情況。
例如:
美國插座是110V電壓,中國插座是220V電壓
美國搞GPS,中國搞北鬥。
美國搞N95口罩,中國搞KN95口罩
西方搞歐6排放標準,中國搞國6排放標準
美國有facebook ,中國有騰訊
美國有亞馬遜,中國有阿里巴巴
美國有谷歌,中國有百度
美國有paypal ,中國有支付寶和微信支付
日本有新幹線,中國有復興號
美國有波音,中國有C919
美國有凱迪拉克,中國有紅旗
美國有F22,中國有殲20
美國有黑鷹,中國有直20
美國有思科,中國有華為
美國有特斯拉電動車,中國有蔚來汽車還有理想汽車等
英國和日本的車靠左行駛,中國的車靠右行駛。
……
這種越來越多的領域出現中美雙重標準的情況,就像蘋果和安卓兩大作業系統一樣,世界從科技與產業的角度,將可能變成兩大陣營,你是企業的話,必須要站在其中一邊。
如果中美"雙系統"的局面形成,將會給世界帶來哪些變化?
一、雙系統的格局,大概率是美國引領,中國跟隨,並局部反超
經過去年的「毛衣戰」和今年的疫情,中美兩國的互信已經出現了巨大的裂痕。這就像一對吵了架的夫妻一樣,開始懷疑對方的所有細小的一言一行,要想重新建立信任,非常困難了。
過去幾十年的世界,是由美國引領的。這個世界的主要遊戲規則,都是美國人定的。
世界的主要結算貨幣是美元,世界的主要交流語言是英語,主要的國際組織,幾乎都是美國發起並實際控制的,世界的主要軍事創新,包括隱形戰鬥機、現代化航母、艦載垂直發射飛彈、相控陣雷達、無人機,幾乎都是美國引領,其他國家跟進的。全世界的主要大學,大都是以美國的大學作為藍本去建設和改革的。網際網路產業,近些年來大的主要創新,都是由美國人引領,然後其他各國跟進的……
我認為在短期內,美國引領全世界科技創新的局面,不會有大的改變,這一點我們要有清醒的認知。因為科技創新的背後,是由教育體系、金融市場、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專利體系等作為支撐的,在這些方面,美國領先我們太多,要做系統性的改革,不是一兩天就能夠跟上的。因此在大的科技創新方面,長期來說,美國引領,中國跟隨的局面,不會有所改變。
我們以國產作業系統為例,大家都知道,全世界最主流的PC作業系統是美國微軟公司的 windows 作業系統,這是由上萬名高薪工程師集體開發了幾十年形成的巨大技術壁壘,且因為 windows 是主流的作業系統,依附在上面的生態越來越強大,後進作業系統很難有什麼超越機會。中國也扶持過一些自主的作業系統,例如中標、紅旗等,大都是以開源的 linux 作業系統代碼為核心,進行二次開發而成的。
我們搞自己的標準,也很難脫離西方的基礎,並且不能各搞各的,完全開發一套和西方主流系統不兼容的系統,這個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後遺症。
在一些特定的領域,尤其是脫離了基礎科研領域的應用領域,中國很可能會在局部超越美國。我們以網際網路行業為例,中國這幾年有抖音快手短視頻,微信支付,共享單車,盒馬鮮生等極富中國特色的網際網路創新,且都領先於美國。
這種情況在日本也出現過。我的上一本書《移動的帝國》是寫日本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的,可以看到在 iPhone 出現以前的很長時間,日本的移動網際網路大幅領先於美國,日本有大批基於本土國民特點開發的移動網際網路產品,比如地震預報服務、老人手機、電視手機等,這些服務只在日本有,極大的便利了日本國民,而且經濟價值也不低。
一句話總結,基礎科技創新,中國短期內還必須跟隨美國,但是應用層面,中國在很多方面是有機會超越美國的。
二、中美雖然會"雙系統",但是標準可能越來越像,企業往往會兩面押注
在出現雙系統、雙標準的時候,大部分的企業,其實都需要兩面下注,兩種主流標準都要投入研發。絕大部分主流軟體,一定會出一個iOS 版本,一個安卓版本。
大部分國家,大部分企業,未來需要首先面臨的一個難題是,你需要在兩個標準之間站隊。要麼你選擇英國一樣的車靠左行駛,要麼你選擇中國一樣車靠右行駛。要麼你選擇美國一樣的110V的電力插座,要麼你選擇中國一樣的220V電力插座……
但從長期來說,兩面下注,可能是另外一種常態。
我最早聽到中美將來可能出現雙系統這個概念,其實是從富士康的郭臺銘那裡,他作為臺灣人,現在不就在中美兩強之間兩面下注嗎?從大部分商人的角度來看,兩面下注,將會是一個常態。很簡單的道理,中美雙標準,很有可能短期內誰也幹不掉誰,因為兩個經濟體都太大了。
對於美國企業來說,他們也必須兩面下注。中國有14億的人口,周圍可能還有一些小國家將來會採用中國的標準。他們絕不願意放棄這樣一個市場。
其實你可以這樣理解這個事情,蘋果的 iOS標準,和谷歌安卓標準,不太一樣,但是你沒有發現他們越來越像了嗎?安卓版的微信,和iOS 版本的微信,區別是不是很小?許多iOS軟體,通過一些代碼中間件,改一改,就能很快轉成安卓軟體。
全世界的駕駛標準有兩種,一種是英國、日本這種靠左行駛,一種是中國、美國這樣靠右行駛。這很不方便,但是好像也沒有什麼大問題。大部分的汽車廠商,同一款車型,比如日產的天籟,都會出一個左舵版本一個右舵版本,在不同地區銷售,好像也挺順利的。我前幾年去紐西蘭自駕遊了半個月(那邊是靠左行駛),拿著國內的駕照辦一個證明,很快可以在當地租一輛右舵版本的車,一樣在路上開了半個月,剛開始很不習慣,後來很快就適應了。
在日本國內,關東和關西用著不兼容的兩套電力標準,一個是50HZ的,一個是60HZ的,日本這麼小一個國家,用兩套標準,雖然不方便,比如搬家的時候,可能電器存在兼容的問題,但這麼多年來也過來了。
所以當出現中西方兩大標準不一樣的時候,其實從底層邏輯上來講,兩種標準往往會越來越像,因為這是消費者的需求,也是產業界的需求,搞兩套大相逕庭的完全不兼容的系統,其實對於世界長期發展不利。
三、一批提供中西方兩套標準之間兼容的公司,存在系統性的機會
你可以理解為這個生意是「轉換插頭」生意。我們出國前,都需要先買一個轉換插頭,好讓你的電腦、手機充電器適應西方或者日本的標準,雖然不方便,但是湊合著也能用。
中美雖然鬧的不開心,但是徹底分家,老死不像往來,也不現實。要知道在美蘇冷戰高峰的時候,美國和蘇聯還做生意呢,西方每年進口相當數量的蘇聯石油,而蘇聯則可以獲得西方的貸款,蘇聯的原油管道上用著美國GE公司生產的關鍵先進零件。
所以兩套標準形成後,誰能夠提供一種類似「轉換插頭」一樣的解決方案,幫助大家在兩套標準中快速切換,沒準是個大生意。
作者曾航,軍武科技CEO,前資深財經記者,著有《一隻iPhone的全球之旅》和《移動的帝國》
作者近期文章:
「你們為什麼要去批評一個兩小時賺了3000萬的人?」
極簡的頭條系,為什麼很少講閉環和生態?
強烈呼籲給國民發消費券,刺激內需
為什麼你加的那些微信群不活躍了?
B站跨年晚會的寓言:任何媒體,都會從新銳到主流
極限的擴張,必然帶來極限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