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主義提出,美蘇「冷戰」正式開始

2021-02-13 中國國家歷史

文章來源:《東南亞研究》2003年第4期

主辦單位: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本文作者:中山大學 梁碧瑩

手閱原創:紅色歷程 吳聃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宣讀了一篇諮文,攻擊蘇聯是極權國家,要求國會批准向希臘和土耳其提供4億美元的緊急援助,以抵制極權政體強加於它們的種種侵犯行動。

杜魯門提出的這項政策後來被稱為「杜魯門主義」。它是美國對外政策的一大轉折點。過去美國把蘇聯稱為盟國,只是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攻擊蘇聯。現在,杜魯門公開宣布蘇聯是美國的主要敵人。「杜魯門主義」是美蘇「冷戰」正式開始的重要標誌。

杜魯門

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向國會發表援助希臘和土耳其的演說,演說的內容強調希、土兩國正受國內「少數武裝分子」或「外來壓力」的威脅,請求國會給予4億美元的援助及派遣美國公務及軍事人員前赴希、土二國監督貸款用途。這個措辭強硬的演說引起了舉世的震動,他的觀點被稱之為「杜魯門主義」,具有劃時代的政策抉擇的意義。

太平洋彼岸的演說很快就產生了東方效應。中國輿論界關注杜魯門演說帶來的嚴重性。

時任中國駐美大使的顧維鈞從國際關係變化的角度分析杜魯門政府為什麼要採取這一行動。他認為,第一,「因為蘇俄已經崛起於世界政治舞臺,成為一個強大因素,而美國的一些戰時盟國則已江河日下。」因此,美國必須採取行動對付蘇俄;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已意識到自己力量和地位的重要。二戰後的國際形勢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美國已經上升到世界超級大國的地位」,「華盛頓的領袖們也一定為美國上升到這種舉世無雙的地位而洋洋得意」。杜魯門的演說實質上表明美國「要填補英國從希臘和土耳其撤出全部軍隊和影響後留下的空白」。

談起杜魯門主義,一些學者很自然把它與羅斯福對外政策作一比較,一致認為,杜魯門的政策與羅斯福的政策截然不同。《風下》周刊的創辦人胡愈之指出,「有兩個美國,一個是羅斯福的美國,另一個是杜魯門的美國,這兩個美國有天淵之別。」羅斯福去世以後,杜魯門總統反其道而行之。杜魯門的美國已經「成為最露骨的帝國主義者」,他所走的錯路不但使中國人民反對,全世界愛和平的人民也反對。羅斯福主張建立聯合國機構,以中英美蘇法五強的合作為基礎,而杜魯門卻「利用聯合國大會中一些美國的附庸國家,對蘇聯採取宜傳攻勢。而最後的目的,則是要改變聯合國組織,取消五強否決權制,使聯合國變成美國所操縱把持的工具。」亦有文章指出「杜魯門主義和羅斯福新政之間,任誰也看不出有絲毫共同之點的。」

那麼,中國人對兩個美國總統的對外政策又持何種態度?胡愈之曾對美國《生活》雜誌的經理說:「海外華僑一向對美國沒有惡感。特別在戰爭結束以前,由於羅斯福總統採取民主外交,同情援助全世界一切被侵略、被壓迫的民族,所以對於合眾國,都有好感。但是不幸得很,一年以來,這種感覺完全變了。現在除了從中國一黨政府手中領美金津貼的那些人以外,對美國的感情可以說都十分壞。」救國會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在為民主建國會撰寫的函文中,一再表明,「我們一向讚美美國的民主政治,我們曾經為羅斯福的死亡而流淚,我們更曾經歡迎馬歇爾上將來華調處國共糾紛。但是,我們……卻絕對不能同意於美國的現行政策。」這裡指的是杜魯門的政策。他說:「這是一種多麼惋惜的事!美國放棄了羅斯福的極其偉大的領導國際合作保證世界和平的路線,而採取了庸俗不堪短見可憐的左手拿著原子彈向全世界示威,右手拿著金圓向全世界誇翅的領導國際戰爭的路線!」

與民間的輿論不同,國民黨政府卻歡迎杜魯門主義的發表,希望把杜魯門主義應用到中國來,以便清除中國共產黨的勢力。杜魯門演說發表的幾天後,國民黨的喉舌《中央日報》發表社論《美國外交政策的轉捩》,稱杜魯門的演說是一次歷史性的演說,它「開闢了美國外交的一個新時期」。該文根據杜魯門的調子說,「現在世界局勢有民主主義與共產主義之爭,而且衝突相當激烈,大有釀成又一次戰爭浩劫的可能。」美國援希、土的「動機就是要加強民主世界的力量,來撲滅可能引起世界大戰的火星」。演說標誌美國外交新時期的到來,「這一新時期,或者可以說是採取行動來遏制共產黨武裝暴動瘟疫之蔓延的時期」,這是對把若干國家關進「鐵幕」的共產黨當頭一棒。顧維鈞讚賞杜魯門主義是「美國一項英明決策」,它「確實是美國外交政策史上一次劃時代的大事。我記得,美國主動對希臘和土耳其承擔義務這種高瞻遠矚的新政策,其眼界之廣闊,著實使我深受感動。雖然這項新政策的直接要求是向希臘和土耳其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但它的基本原則看來不僅適用於這兩個國家,而且是適用於全世界的。」

可見,除了國民黨政府出於爭取美援、清除共產黨的動機而歡迎杜魯門主義外,民間輿論則稱,杜魯門主義的問世標誌著美國外交政策的轉變。美國外交是權力政策與金元政策相結合,它以原子彈和美元作為擴張的工具,打著反共反蘇的旗號,目標是建立世界霸權。

中國人關注杜魯門主義主要是因為它對中國的影響。報刊雜誌的文章,涉及美國外交政策、美蘇冷戰和美國對華政策的多,涉及美國對希、土援助的文章就顯得較少。的確,杜魯門演說在當時中國引起了很大的震動,有人看到美國對希土的「仗義」姿態而沾然暗喜,也有人為美國的「厚彼薄此」而表示「遺憾」。國民黨政府官方的反應與民間的反應顯然有很大距離。杜魯門演說發表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曾解釋說中國和希土不同。馬歇爾也在國會裡指出過,中國在軍事上的價值沒有希臘重要,同時中國太大,要像援助希臘一般援助中國,美國沒有力量。然而,中國官方人士受到杜魯門援希土、反蘇演說的鼓勵,希望杜魯門的演說能引起美國對華政策的改變,正如當時有評論所說,「美國拼命表示中國局勢不能與希臘相提並論,中國外交官卻拼命地自甘與希臘為伍,以爭美元,而利內戰。」在國民黨政府的官方的講話及其報刊喉舌的宜傳中,一直都在散布「杜魯門主義適用於中國」的論調。

就當時民眾對杜魯門對華政策的輿論而言,批評者眾多。激進者一針見血指出,美國援華是幫助國民黨打內戰,溫和者也批評美國援華偏祖和不得力以及不顧及中國的國情。儘管中國人對美國對華政策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此時大多數的中國人對美國的幻想已經破滅了。正如馬敘倫指出,美國對華政策使中國人民的「美國是中國的好友」的觀念,「完全打破了」。他一再強調,「在戰火連天饑民遍地的中國,美國如果不變更他片面支援國民黨的政策,使中國內戰還加擴大,我們不但主張不向他購買他的生產剩餘」,還應該溫前清末年「抵制美貨」的歷史,四萬萬五千萬中國人「齊起心來,大家不用美國貨」。中國人的所言所行,正是「美國對華政策招致」的。

今天的歷史,正是過去發生過的新聞,它記錄了時代的足音,映照著過去社會的側影,人們從中讀出歷史的世變風雲。我們透過1947年前後的新聞,認識到冷戰是一場以美國和蘇聯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全面較量。美蘇兩國爭相擴張其勢力範圍,使冷戰成為一個全球性、全方位的鬥爭,而杜魯門的演說,則是美國冷戰外交的總綱領,它對人類的影響是持久的。在冷戰結束後的今天,重溫這一段歷史也能從中受到啟迪。

相關焦點

  • 杜魯門主義的歷史影響:冷戰的格局由此開始
    71年前的今天,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國會兩院聯席會議上宣讀了一篇諮文,攻擊蘇聯是極權國家,要求國會批准向希臘和土耳其提供
  • 衝突和博弈:美蘇「冷戰」歷史回跡
    近年來,坊間有不少人將國際形勢稱之為「新冷戰」,借鑑了部分歷史上「冷戰」的概念。「新冷戰」一詞以描述當下的情況居多,其定義仍是局部的、不穩定的、且無一定共識。二戰結束後,發生於美國與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以他們為首的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之間的全球性對抗。
  • 2020年12月25日歷史上的今天
    年12月25日美國俄克拉何馬州州立大學成立1906年12月25日世界無線廣播誕生1912年12月25日阿里山林鐵嘉義至二萬平段正式通車營運1915年12月25日蔡鍔組織護國軍,討袁戰爭開始,又稱「護國運動」1924年12月25日中國工程院原院長,「兩彈元勳」朱光亞出生1926年12月25日裕仁登基為日本天皇,改年號為昭和
  • 美蘇冷戰系列—蘇聯為何不願意韜光養晦
    相比之下,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長期韜光養晦、集中力量建設經濟,直到成為工業、貿易上首屈一指的巨人之後才開始逐漸發力軍事投資,提出「新型大國關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張。如此對比,似乎可以證明中國在外交上顯然更具智慧。如此印象,其實忽略了一個事實,即蘇聯在建國以後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外交上相當靈活務實,說是「韜光養晦」亦不為過。
  • 【歷史上的今天】歷史上的1月22日大事記
    1946年1月22日—廖承志獲釋。1947年1月22日—沈崇事件審判結束,關於美兵強姦案的第一個判決終於公布:馬斯特斯無力的辯護未能說服軍事法官們。皮爾遜被判為對所有的指控有罪,被降為列兵。美軍伍長皮爾遜強姦罪成立;對第3(奸非)及第5(妨害風化)兩罪撤銷;判刑15年,幫兇普利查特判刑10個月。1947年1月22日—中國男歌唱家蔣大為出生。
  • 歷史上的今天 | 9月18日,沈萬三,紐約時報,護法戰爭,九一八
    1、範仲淹實行改革在978年前的今天,1043年9月18日(農曆1043年8月13日),範仲淹實行改革
  • CNN《冷戰風雲錄》
    這個詞起源於1947年4月16日伯納德·巴魯克在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的一次演説。此外,1946年邱吉爾訪問美國,在這次訪問中他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裡亞海邊的的裡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間接表示冷戰的開始。
  • 美蘇冷戰的緣由及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對戰後格局有各自的設想。由於長期戰爭形成的一種「孤島」危機意識,史達林的設想是在蘇聯周圍構建一個戰略緩衝帶,以最大限度保障蘇聯的安全。同時,蘇聯在戰爭中受到的創傷太大,也需要美國的經濟援助和貸款。這兩方面都需要取得美國的支持。為此,史達林主動於1943年解散共產國際,因為共產國際的理想就是要解放全世界無產者,那不就是要在各國鼓動革命嗎?
  • 美蘇冷戰簡史:事件與啟示
    3、  從蘇聯角度看,鑑於二戰的經歷,它需要戰略緩衝維護自身的安全,因此控制東歐,涉足中東,在遠東尋求盟友十分必要,其目標是保衛國家不受侵犯,維持國內的專制統治。 蘇聯之所以成為西方反對的目標,除了意識形態,其歷史上的擴張性以及史達林時期的內部專制統治的殘酷歷史使他無法獲得西方國家信任,儘管在二戰結束早期蘇聯並沒有很明顯的擴張意圖。
  • 冷戰風雲之古巴飛彈危機:人類歷史上最接近毀滅的十三天
    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飛彈危機。它是冷戰時期美蘇爭霸的產物,是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這次危機雖然僅僅持續了13天,但美蘇雙方在核按鈕旁徘徊,使人類空前地接近毀滅的邊緣。這個事件被看作是冷戰的頂峰和轉折點。在世界史中人類從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場核戰爭的邊緣。
  • 五個我們不一定知道的美蘇冷戰故事
    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個國家因為各自的戰略目標和戰略利益的衝突,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矛盾的上升,導致了冷戰。
  • 1983年一個夜晚,若不是此人執勤,恐怕世界早已成為一片荒蕪
    但是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經歷太過慘痛,世界各國不敢輕易掀起戰火,於是長達幾十年的美蘇冷戰就由此開始。1947年3月12日 ,作為在二戰中獲利頗豐的戰勝國之一的美國,率先提出「杜魯門主義」,由此美蘇兩國的冷戰正式開始。在長達50年的冷戰期間,美國與蘇聯紛紛動用一切資源,發展自身的軍事武力。其中又以核武器和和儲備為最。
  • 美蘇冷戰全紀錄(8)——瞞天過海的「幽靈」
    據當時北約情報部門發布的數字,蘇聯造船廠在60年代中期已經形成年產12艘N級潛艇的能力,北約的空軍力量為了加強海上搜索,專門組織部分作戰飛機、配置專門的高精度的反潛雷達,用於晝夜不停地確認蘇聯核潛艇的位置,以便於一旦戰爭爆發能夠及時摧毀蘇聯這些活動的核飛彈基地。但是,這是一個無限期、耗資巨大的工程,北約各國幾乎使用了全部的精力投入了這場冷戰的對抗。
  • 新安歷史上的今天(9月29日)
    新安歷史上的今天(9月29日)【1932年9月下旬】國民黨縣政府派警察包圍縣師範學校
  • 冷戰的贏家,是別國
    但冷戰真正開始,要等到一年後(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在美國國會發表諮文提出杜魯門主義,宣示與控制東歐的蘇聯分道揚鑣。而從1948年6月開始,蘇聯「封鎖西柏林」長達近一年,是冷戰時期的第一次重大國際危機,並首次造成了人員傷亡。第一次柏林危機結束後不久,美國參議員麥卡錫利用「抓蘇聯間諜」運動,誹謗、迫害美國政界、教育界和文化界的親蘇聯人士。
  • 張虎成:從蘇美冷戰看中美新冷戰,這一因素決定中國輸不了!
    中美冷戰嚴格意義上說是從2020年正式開始,在此之前,中美合作大於衝突。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對Hua沒有限制。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倒向了蘇聯,美國隨即展開對Hua禁運,1952年還在「巴黎統籌委員」會下專門成立了對中國禁運的機構——「中國委員會」中,對中國禁運的程度比對蘇聯還要嚴格!
  • 【冷戰研究】張盛發:蘇聯與1948年柏林危機
    我國史學界在柏林危機問題上,接受了蘇聯史學家的觀點,即把危機的起因歸咎於美國和西方國家。今天,當「冷戰」終於結束以後,再回首昔日硝煙瀰漫的「冷戰」戰場,以曾經存在的國際政治兩重格局為背景,以客觀存在的史實為依據,重新分析當年「冷戰」中的這個重要問題,當能得出比較客觀的結論。  在柏林危機爆發前,蘇聯同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係已嚴重惡化。
  • 笑談奇葩眾生的時代-《冷戰》(上)
    小編今天帶您戲談一下這段時期美蘇的「競賽」中所產生的「奇葩」,成為看客的我們現在回頭來瞧瞧那段國家和國家博弈的產物多少有點喜感。站在個人的角度看歷史難免有個人情緒,如果有所偏差請原諒我的無知。我知道好萊塢在冷戰中做了「人類的一大步」這是歷史議案。我們直到今天也就是帶人到達太空,登月再返回居然那個時代就完成,你相信嗎?反正我不信!至於我們的肌肉選手卻不得不信。強撐著也完不成的目標,於是乎蘇聯選手虛脫了,暈倒而亡,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武功再高,也怕菜刀!!
  • 劉曉原:「蒙古問題」和冷戰初期的美國對華政策
    可是實際上「冷戰時期」的歷史比「冷戰」要豐富得多。本文試以一種「本末倒置」的眼光來研究冷戰時期的歷史,即不以冷戰為聚焦點,而把超級大國的對抗看作其它歷史進程的外部和「邊緣」的條件。具體說,通過探討冷戰初期的「蒙古問題」,本文意圖不在說明中國的邊疆事務對於冷戰如何重要,而是試圖揭示美國從冷戰出發的對華政策如何成為中國解決民族邊疆問題的一種條件。
  • 美蘇關於白令海劃界問題的爭端:地圖與歷史
    -U.S.S.R 1990 Treaty Line:1990年美蘇海洋邊界引言:阿拉斯加轉讓與美蘇海洋邊界問題的源起20世紀70年代,由於兩國在白令海(BeringSea)等海域的漁業區發生重疊,美國與蘇聯在上述海域圍繞海洋劃界問題產生了爭端,而歷史上兩國曾達成的一份領土轉讓協議隨之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