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冷戰簡史:事件與啟示

2021-02-13 韜歌韜略

冷戰開啟,起點是二戰結束,標誌是邱吉爾的鐵幕演講,原因大致以下幾點:

 

1、  從英國角度看,邱吉爾已經意識到二戰後大英帝國不可避免的衰落了,挑唆美國與蘇聯兩個大國的對峙符合英國的利益,其目標是儘量保住原有的殖民地。

2、  從美國角度看,二戰後美國無可爭議成為世界老大,它必須需要一個敵人,從意識形態與國家實力看,蘇聯當仁不讓。其目標是輸出自由價值觀,帶動其全球經濟利益。

3、  從蘇聯角度看,鑑於二戰的經歷,它需要戰略緩衝維護自身的安全,因此控制東歐,涉足中東,在遠東尋求盟友十分必要,其目標是保衛國家不受侵犯,維持國內的專制統治。

 

蘇聯之所以成為西方反對的目標,除了意識形態,其歷史上的擴張性以及史達林時期的內部專制統治的殘酷歷史使他無法獲得西方國家信任,儘管在二戰結束早期蘇聯並沒有很明顯的擴張意圖。意識形態顯然並非冷戰的必要性原因,因為在此之前,大英帝國與歐洲一直是美國的對手,只是美國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策略最終後來居上。

 

對抗首先圍繞東歐尤其是德國展開,美國首先宣示了杜魯門主義,遏制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張,其內部後來也發生了麥卡錫主義的社會迫害。其次提出了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通過扶持西歐國家經濟儘快恢復與發展佔領經濟高地。然後是推動西德成為自治國家並組建了北約,對蘇聯形成從政治到經濟與軍事的全方位遏制態勢。對應的蘇聯扶持了東德並組建了華約,為了擺脫歐洲的被動,蘇聯挑唆金日成發動了韓戰並最終把中國拉下水。

 

這個階段美國全面佔據優勢,這不奇怪,二戰後只有美國沒怎麼受到戰爭傷害,反而是發了戰爭財。蘇聯在經濟上毫無抵抗力,直到幾年後也才有了原子彈,因此只能採取周旋的方式且戰且退。第一次柏林危機就屬於這種搗亂的方式,而韓戰則希望分散美國的資源與注意力。

 

史達林死後,赫魯雪夫上臺,韓戰結束。蘇聯採取了反擊態勢,對應的美國改變了遏制政策,轉變為全面報復。兩國沒有直接對抗,但打起了代理人戰爭以及對第三世界的爭奪。在中東英美策劃了伊朗政變使其擺脫蘇聯控制,不過英國也失去了蘇伊士運河。搓龍古巴出人它出武器到非洲開展解放戰爭,在亞洲美國支持法國重返越南與蘇聯支持的北越對抗。這期間因赫魯雪夫的霸道,中蘇交惡。這個過程中最大的危機是古巴飛彈危機,世界因而曾三次面臨滅亡的核戰危機,危機的本質還是蘇聯以攻為守的策略,結果是美蘇相互解除距離最近的核彈部署。美國在此期間陷入越戰泥潭,國力與熱情遭受打擊,蘇聯此時也在軍事與空間科技上逐步追上了美國。

 

這個階段蘇聯之所以看上去能不落下風,其採取的聲東擊西與四處點火的計策成功的牽制了美國,同時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掣肘其對外政策。蘇聯在這個階段其國內經濟越來越偏重工業,經濟結構非常不均衡,這是由計劃經濟的缺陷與對外政策雙重原因造成的。

 

冷戰在第三階段進入戰略僵持,蘇聯經濟隨著國內體制陷入僵化一直停滯不前,國力也被軍備競賽拖累的厲害。美國從越南戰爭中脫身,經濟卻因為石油危機進入滯脹,雙方都沒太大的對抗,美國與中國因著共同的對手而改善關係。

 

第四階段是以裡根上臺並提出星球大戰為標誌,此時的蘇聯已經垂垂老矣,星球大戰的戰略訛詐使得蘇聯進一步被削弱國力。戈巴契夫一上臺就看出了問題所在,提出新思維,意圖緩和雙方的軍備競賽,挽救已經僵化的帝國。但積累的弊端終於在這一刻爆發,蘇聯已經無力再像五六十年代那樣對東歐的變化進行幹涉,89年從波蘭引發的巨變迅速波及到東歐各個國家,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南斯拉夫分裂,蘇聯也一觸即潰迅速解體。冷戰宣告結束。

 

冷戰中蘇聯的最終失敗主要是經濟上的失敗,因為兩者幾乎沒有直接的軍事對抗。經濟的失敗在於市場體制與社會制度,一方面表現在與世界經濟的隔離,一方面在於計劃體制的僵化,還有就是社會體制導致的全社會缺乏活力。

 

冷戰結束後,繼承蘇聯資產的俄羅斯實現了議會民主,但仍然是美國的戰略對手。一方面因為他的軍事力量可與美國對抗,一方面俄羅斯仍然選擇了威權政治,這與其歷史與國民慣性分不開。與東歐相比,同樣經歷了政治上休克療法,俄羅斯的經濟在三十年過後依然大大落後於時代。

      啟示:封閉與計劃經濟必敗,深化改革與始終開放才有出路。

 

相關焦點

  • 冷戰時期的美蘇特異功能大戰
    未來世界的主宰者屬於擁有心靈感應和特異功能電子武器技術的國家……,這是冷戰時期流傳很廣的一種說法。據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報導,冷戰時期美蘇兩大強國都成立了由特異功能者組成的精神特工小組,相對而言蘇聯起步較早。
  • 美蘇冷戰的緣由及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對戰後格局有各自的設想。由於長期戰爭形成的一種「孤島」危機意識,史達林的設想是在蘇聯周圍構建一個戰略緩衝帶,以最大限度保障蘇聯的安全。同時,蘇聯在戰爭中受到的創傷太大,也需要美國的經濟援助和貸款。這兩方面都需要取得美國的支持。為此,史達林主動於1943年解散共產國際,因為共產國際的理想就是要解放全世界無產者,那不就是要在各國鼓動革命嗎?
  • 衝突和博弈:美蘇「冷戰」歷史回跡
    杜魯門主義提出美蘇「冷戰」正式開始「冷戰」在何時開始?有論者甚至將「冷戰」的起點追溯到十九世紀《共產黨宣言》的誕生,但冷戰史研究者沈志華並不認同這種說法。沈志華在接受《超訊》記者訪問時認為,「冷戰」是一系列概念的綜合體,並非單單只是大國與意識形態的對立。
  • 美蘇冷戰系列—蘇聯為何不願意韜光養晦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冷戰時期的蘇聯正因為不顧國力、窮兵黷武,與美國爭霸世界,拖垮經濟導致最終解體。
  • 美蘇冷戰全紀錄(8)——瞞天過海的「幽靈」
    但是,這是一個無限期、耗資巨大的工程,北約各國幾乎使用了全部的精力投入了這場冷戰的對抗。蘇聯戰略核潛艇的主要活動水域是北大西洋,兩次世界大戰中,北大西洋均為潛艇交戰的主戰場,它的主要任務是封鎖海域。而在核時代,北大西洋是美蘇雙方用潛射飛彈攻擊對方領土的區域。因此,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搜索的重點就確定在大西洋這個廣袤的水域,形象地說這種做法簡直就是「大海撈針」。
  • 周小平 | 美蘇冷戰大棋局對中美貿易戰的終極啟示:若是到了傷心時,即便流淚也枉然.
    如今美國對華發動貿易戰,分析人士認為這很像是一場「新冷戰」,因此在這樣的一個特殊時間段,我們很有必要再來重新梳理一下上個世紀的那場冷戰大棋局,從中找到寶貴經驗教訓以及致勝的法寶。一:冷戰的由來由於有了可以同歸於盡的超級核武器庫,所以美蘇無法再爆發大規模正面戰爭,因此兩者的衝突才從熱戰轉為了冷戰。即除了爆發正面大戰同歸於盡之外,其他任何領域所見之處均是鬥爭和陰謀。
  • 五個我們不一定知道的美蘇冷戰故事
    二戰結束後,美蘇兩個國家因為各自的戰略目標和戰略利益的衝突,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社會制度矛盾的上升,導致了冷戰。
  • 抽象還原冷戰的 BGG 榜首桌遊《冷戰熱鬥》,終於電子化了
    製作精良的實體版玩家雙方各扮演冷戰時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在有限的行動回合數內使用事件牌效果、擴大勢力範圍、開展太空競賽、調整其他國家勢力陣營,在其他國家推動政變,同時避免全面核戰爭的爆發。其中事件牌內容均為真實發生過的歷史事件。*本遊戲支持多人聯機模式。*本遊戲支持單人模式,並含教學關卡。遊戲評價
  • 中國人對美蘇冷戰的四大誤解
    一,冷戰是誰挑起的?很多人認為是蘇聯挑起了冷戰,或認為冷戰是美蘇兩國共同發起的。其實,認真想想就知道。
  • 歷史上的今天┃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主義提出,美蘇「冷戰」正式開始
    報刊雜誌的文章,涉及美國外交政策、美蘇冷戰和美國對華政策的多,涉及美國對希、土援助的文章就顯得較少。的確,杜魯門演說在當時中國引起了很大的震動,有人看到美國對希土的「仗義」姿態而沾然暗喜,也有人為美國的「厚彼薄此」而表示「遺憾」。國民黨政府官方的反應與民間的反應顯然有很大距離。杜魯門演說發表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曾解釋說中國和希土不同。
  • 後冷戰時期的歷史教育和教科書敘述——韓國冷戰史研究與教育應用可能性
    隨著歐洲、中國和日本的發展,美蘇兩極體制轉變成多極體制。繼歐洲(1960年代),中美關係的改善等在亞洲形成緩和局面。東西方兩大陣營之間出現調和與協商的氛圍,緩解了國際的緊張局勢。但是緩和形勢根本不是本質上解體冷戰體制,而是作為強大國家管理可行的體制,即維持現狀的屬性更強。為適應這一形勢,在韓半島開始進行南北韓對話。美國和中國作為韓戰的主體國家,在促成南北韓對話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盟友誤打誤撞:二戰美蘇空中惡戰埋下冷戰禍根
    據最新一期的俄羅斯《軍事歷史》雜誌報導,俄羅斯著名歷史學者弗拉迪斯拉夫·莫洛佐夫日前利用俄國防部中央檔案館和美國國家檔案館新解密的資料,披露了1944年發生的一場少有人知的「美蘇惡戰
  • 冷戰的慘痛代價,很多人不知道
    但為了凸顯兩極在全球的霸權地位,淪為戰利品的二戰戰敗國德國,註定成為矛盾集中的首要爆發點,乃至於在日後演變成美蘇權力對比變化的風向標。自1948年2月美蘇爆發嚴重分歧以來,處於蘇聯層層封鎖下的西柏林淪為飛地,在政治意義上變成冷戰開啟時最前沿的陣地。首都尚且如此四分五裂,整個德國更是從此被割裂為社會制度背道而馳的兩個敵對國家。
  • 美蘇籤署《中導條約》的來龍去脈
    前蘇聯防空軍中校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羅夫。直到1985年3月戈巴契夫上臺,美蘇在歐洲戰區劍拔弩張、核戰爭一觸即發的險惡局面才出現緩和跡象。 1972年5月在莫斯科,美國總統尼克森與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籤署《美蘇關於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某些措施的臨時協定》。1979年6月在維也納,卡特總統與勃列日涅夫總書記籤署《美蘇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 根據以上兩項條約,美蘇約定雙方戰略核武器的數量上限,將人類從無限制核軍備競賽、自我滅亡的邊緣拉回一大步。
  • 【經典桌遊推薦】冷戰熱鬥
    飽受戰火摧殘的世界只喘息了短短幾個月,一場新衝突的威脅又席捲而來了。與數十年前列強的爭奪不同,這次衝突的主角並不是士兵和坦克,而是間諜和政客、科學家和智囊、藝術家和賣國賊。冷戰熱鬥這個雙人遊戲模擬了美蘇爭霸長達45年的歷史,當中充滿陰謀詭計的角力和零零星星的戰火。整個世界就是這兩大巨頭角力相爭的舞臺。
  • 梅然:核「魔鬼」如何成了美蘇和平的「守夜者」?
    第二,美蘇沒有這樣做,首先是離不開核對峙背景下每一方以及彼此間特定的心理態勢。關於冷戰的一幅漫畫,雙方核飛彈上寫的是:再怎麼也用不了,因為對方會報復。類似的道理是:如果美蘇都能用核武器陷對方於滅頂之災,即便一方率先啟動大規模核攻擊,另一方在臨死前也能趁著最後一口氣,把成百上千枚核彈都扔出去,讓雙方一同下地獄,那是否任何一方都不敢發動核戰爭?誇張點講,在這種情況下,就等於美蘇的核威懾像正負極那樣相互抵消了,「都有」跟「都沒有」差不多,核威懾等於虛張聲勢。
  • 悲壯、悲情、悲憫:美蘇爭霸時期太空探索三部曲
    直到現在,人們在解釋蘇聯解體的原因時,依然會提到發生在「冷戰」時期的美蘇太空競賽。
  • 圖說冷戰七大經典名場面,美軍F-4應邀為圖-95機組表演特技
    1991年7月1日,隨著華沙條約組織正式宣布解散,美國和蘇聯建立戰略夥伴關係,持續近半個世紀的美蘇冷戰走向終結
  • 以色列民族簡史
  • 中美冷戰進入快車道
    繼美蘇冷戰之後又有中美新冷戰開場,而今年將成為中美新冷戰的開場年。一、30年來一直準備對美一戰最近,大外宣官媒於6月19日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中國崛起如有一戰,應是與美國而非印度》。這篇文章點出了我軍對美軍事戰略思維:「如果中國未來至少需要一場戰爭來證明自身的國力與地位,那也將是中美之戰,而不是中印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