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開啟,起點是二戰結束,標誌是邱吉爾的鐵幕演講,原因大致以下幾點:
1、 從英國角度看,邱吉爾已經意識到二戰後大英帝國不可避免的衰落了,挑唆美國與蘇聯兩個大國的對峙符合英國的利益,其目標是儘量保住原有的殖民地。
2、 從美國角度看,二戰後美國無可爭議成為世界老大,它必須需要一個敵人,從意識形態與國家實力看,蘇聯當仁不讓。其目標是輸出自由價值觀,帶動其全球經濟利益。
3、 從蘇聯角度看,鑑於二戰的經歷,它需要戰略緩衝維護自身的安全,因此控制東歐,涉足中東,在遠東尋求盟友十分必要,其目標是保衛國家不受侵犯,維持國內的專制統治。
蘇聯之所以成為西方反對的目標,除了意識形態,其歷史上的擴張性以及史達林時期的內部專制統治的殘酷歷史使他無法獲得西方國家信任,儘管在二戰結束早期蘇聯並沒有很明顯的擴張意圖。意識形態顯然並非冷戰的必要性原因,因為在此之前,大英帝國與歐洲一直是美國的對手,只是美國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策略最終後來居上。
對抗首先圍繞東歐尤其是德國展開,美國首先宣示了杜魯門主義,遏制共產主義在歐洲的擴張,其內部後來也發生了麥卡錫主義的社會迫害。其次提出了馬歇爾計劃援助歐洲,通過扶持西歐國家經濟儘快恢復與發展佔領經濟高地。然後是推動西德成為自治國家並組建了北約,對蘇聯形成從政治到經濟與軍事的全方位遏制態勢。對應的蘇聯扶持了東德並組建了華約,為了擺脫歐洲的被動,蘇聯挑唆金日成發動了韓戰並最終把中國拉下水。
這個階段美國全面佔據優勢,這不奇怪,二戰後只有美國沒怎麼受到戰爭傷害,反而是發了戰爭財。蘇聯在經濟上毫無抵抗力,直到幾年後也才有了原子彈,因此只能採取周旋的方式且戰且退。第一次柏林危機就屬於這種搗亂的方式,而韓戰則希望分散美國的資源與注意力。
史達林死後,赫魯雪夫上臺,韓戰結束。蘇聯採取了反擊態勢,對應的美國改變了遏制政策,轉變為全面報復。兩國沒有直接對抗,但打起了代理人戰爭以及對第三世界的爭奪。在中東英美策劃了伊朗政變使其擺脫蘇聯控制,不過英國也失去了蘇伊士運河。搓龍古巴出人它出武器到非洲開展解放戰爭,在亞洲美國支持法國重返越南與蘇聯支持的北越對抗。這期間因赫魯雪夫的霸道,中蘇交惡。這個過程中最大的危機是古巴飛彈危機,世界因而曾三次面臨滅亡的核戰危機,危機的本質還是蘇聯以攻為守的策略,結果是美蘇相互解除距離最近的核彈部署。美國在此期間陷入越戰泥潭,國力與熱情遭受打擊,蘇聯此時也在軍事與空間科技上逐步追上了美國。
這個階段蘇聯之所以看上去能不落下風,其採取的聲東擊西與四處點火的計策成功的牽制了美國,同時美國國內的反戰運動掣肘其對外政策。蘇聯在這個階段其國內經濟越來越偏重工業,經濟結構非常不均衡,這是由計劃經濟的缺陷與對外政策雙重原因造成的。
冷戰在第三階段進入戰略僵持,蘇聯經濟隨著國內體制陷入僵化一直停滯不前,國力也被軍備競賽拖累的厲害。美國從越南戰爭中脫身,經濟卻因為石油危機進入滯脹,雙方都沒太大的對抗,美國與中國因著共同的對手而改善關係。
第四階段是以裡根上臺並提出星球大戰為標誌,此時的蘇聯已經垂垂老矣,星球大戰的戰略訛詐使得蘇聯進一步被削弱國力。戈巴契夫一上臺就看出了問題所在,提出新思維,意圖緩和雙方的軍備競賽,挽救已經僵化的帝國。但積累的弊端終於在這一刻爆發,蘇聯已經無力再像五六十年代那樣對東歐的變化進行幹涉,89年從波蘭引發的巨變迅速波及到東歐各個國家,柏林圍牆倒塌,兩德統一,南斯拉夫分裂,蘇聯也一觸即潰迅速解體。冷戰宣告結束。
冷戰中蘇聯的最終失敗主要是經濟上的失敗,因為兩者幾乎沒有直接的軍事對抗。經濟的失敗在於市場體制與社會制度,一方面表現在與世界經濟的隔離,一方面在於計劃體制的僵化,還有就是社會體制導致的全社會缺乏活力。
冷戰結束後,繼承蘇聯資產的俄羅斯實現了議會民主,但仍然是美國的戰略對手。一方面因為他的軍事力量可與美國對抗,一方面俄羅斯仍然選擇了威權政治,這與其歷史與國民慣性分不開。與東歐相比,同樣經歷了政治上休克療法,俄羅斯的經濟在三十年過後依然大大落後於時代。
啟示:封閉與計劃經濟必敗,深化改革與始終開放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