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韓國的現代史研究和教科書上的敘述
(一)戰後韓國史和冷戰
二次大戰後,韓國實現了高度的經濟增長和政治民主化。這一過程始終與世界性的「冷戰體制」緊密相關。大韓民國的誕生、經濟開發、反共主義的軍事獨裁等一併如此。但是由強大國之間的競爭所形成的世界冷戰和作為個別民族國家的韓國的冷戰之間有一定的距離, 並且其展現的現象也很特殊。而且這一點,始終左右有關研究和教科書上的敘述。
首先,二次大戰結束後,韓國從日本的殖民地得到解放。作為新生的獨立國家,建設正常的民族國家成為核心課題。但是沒過多久韓半島就以三八線為警戒線,由美國和蘇聯分別佔領。從而國際性的冷戰牽涉到國內戰爭(韓戰)。也就是民族問題(非殖民)和冷戰結合在一起的代表性的事例。
當時圍繞著國家建設的主權問題,諸多勢力互相競爭的韓半島的政治情形不得不立刻與強大國主導的冷戰體制接軌,那時國內的一切政治勢力為了擴大影響力,為了得到冷戰帝國的援助,主動利用了冷戰情形。可以說民族內部的政治矛盾和冷戰中的國際政治一脈相承。而且這一切成為把內部的矛盾放大成暴力的方式,造成持續性的內戰局面和暴力現象。
自19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之間形成了核持衡的狀態,世界冷戰由軍事對峙的狀態轉變成在經濟、文化領域競爭的模式。從美國開始的近代化論的擴散、對經濟、教育領域的援助就是代表性的表現。韓國也敏銳地接受了這種變化。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執政勢力以援助和貸款為基礎,致力於經濟開發。當時,韓國作為自由陣營的最前線,誇示優越性的展覽現場,從美國獲得巨額的無償援助和貸款,以此為基礎實現了經濟增長。
1960年代韓國的經濟增長是積極適應世界冷戰的結果。韓國的主流集團很早就開始積極接受由美國主導的近代化論。尤其是通過五·一六政變掌權的軍部勢力在與越南戰爭等冷戰時期組成的軍事同盟之間保持緊密的關係,以軍事主義方式推進經濟開發戰略。在這一過程中,通過「韓日關係的正常化」,派兵越南,將美國的援助順延到1970年代。
但是,這一過程當中,由軍事政權主導的韓國、美國、日本之間的同盟觸發了北韓 的危機意識,加深了韓半島的軍事危機狀況。當時 北韓為了阻止韓國派兵越南,為了分散美國的力量,加強了對韓國的挑釁。冷戰模式變成共存的定型化,從而在韓半島以前所未有的軍事衝突的危機形式出現。韓半島如此的軍事危機狀況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南北韓內部政治局勢。北韓以主體思想為基礎,形成唯一體制,韓國則強化了國家的暴力機制和動員大眾的體制。南北兩個政權都利用軍事危機情況,更加強化了政治理念的統治體制。
19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東西方兩大陣營轉為緩和形勢。隨著歐洲、中國和日本的發展,美蘇兩極體制轉變成多極體制。繼歐洲(1960年代),中美關係的改善等在亞洲形成緩和局面。東西方兩大陣營之間出現調和與協商的氛圍,緩解了國際的緊張局勢。但是緩和形勢根本不是本質上解體冷戰體制,而是作為強大國家管理可行的體制,即維持現狀的屬性更強。為適應這一形勢,在韓半島開始進行南北韓對話。美國和中國作為韓戰的主體國家,在促成南北韓對話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當然,兩大強國不希望徹底解決韓半島的問題,而希望成為韓朝之間的問題,希望問題緩和到內部處理、可以適當管理的層度。
當時,南北韓進行了對話,但體制競爭尤為激烈。南北韓執政勢力將緩和形勢和南北韓對話帶來的韓半島局勢的流動性視為體制的危機情況,把內部形勢轉換到壓制化的方向,加速了體制競爭。在韓國建立了(樸正熙)維新體制,加強了反共主義。北韓通過修改憲法,確立了制度化的唯一體制,更加牢固了反帝民族解放的邏輯。南北韓體制競爭的強化最終成為將強大國希望韓半島分裂內在化的政策,主動代替執行的後果。顯然,更加加劇了分裂的困境。
分裂的內在化意味著韓半島分裂的狀況歸根到底並不是東西方冷戰的格局,而是以南北韓之間的體制競爭為主要動力,維持分裂的大部分費用轉嫁到南北韓兩國。尤其是隨著分裂的內在化,而持續的強制性的政治局面,在八十年代以後,通過一系列民主化的進程,克制到一定的程度,花費了很長時間。最近的南北韓關係的進展說明這種冷戰的費用負擔已經達到再也無法承擔的地步。
(二)韓國歷史教科書上的冷戰
很久以來,韓國現代史研究的核心課題就是探求大韓民國建國的合理性和民族分裂和發生內戰的原因,分析美蘇對峙的外因和對民族內部問題成為主流。託治、韓戰、敵產處理、土改、美援等一系列的韓國資本主義形成的過程,美國式政黨政治制度,教育文化制度的植入等問題依舊從民族外勢的邏輯、民族主義的立場上作出解釋。
通過初中學校歷史教科書上的敘述也不難看出同樣的規律。雖然修改了幾次教育課程,但還是以大韓民國建國史為中心,呼應韓國的冷戰狀況而作出陳述。與國際上的緩和形勢相反,冷戰的情形變成內在化,一面強調冷戰的意識形態,一面逐漸加強一國主義式的敘述。
首先,自從建國以後,韓國歷史教科書始終在「民族的解放和大韓民國的成立」,或者在「民主大韓」單元部分,涉及到冷戰的情況。聯合國軍隊帶來的解放和分裂,還有在聯合國的支援和承認的情況下,宣布獨立(聯合國承認),以朝鮮傀儡軍的非法南侵和中共軍隊的入侵等內容為中心,敘述了大韓民國成立的過程。在二次世界大戰上,以聯合國軍隊獲勝而告終,韓國才得以解放,尤其是在開羅會談(1943)、波茨坦宣言上宣布已約定獨立之事,但是由於蘇聯的爪牙共產主義分子煽動分裂,而沒能實現真正的獨立,在聯合國承認的情況下,建立大韓民國,解決了北韓的非法南侵和中共軍隊的侵略引發的韓國戰爭,如今正在策劃大韓民國的民主化發展。其中添加了「朝鮮的共產主義分子作為蘇聯的爪牙,建立了以金日成為中心的傀儡政府,分裂了民族,在朝鮮肆行暴力性的黑暗政治」的反共的敘述。
韓國冷戰的局面更加嚴峻的1960年代,軍事政權上臺後,進一步強化對冷戰的敘述。特別是不僅強調以經濟開發等為中心的執政勢力的合理性,而且擴寬版面敘述了分裂是由反對委託統治的共產主義造成的,為了克服李承晚的專政和第二共和國的無能,發動了軍事「革命」,通過經濟開發推動了祖國的近代化行程的邏輯。羅列了「祖國近代化」、「促進第一次經濟開發計劃」、「韓日邦交正常化」等國策,進行了「我們的使命」式的政治教育。
這類敘述在世界後冷戰開始的八十年代初期更加強化。在唯一國情教科書《高中學校用國史》序上介紹到現代世界分為自由陣營和共產主義陣營,從冷戰的邏輯,解釋了世界。 而且在相關單元裡,舉出「大韓民國的正統性」等內容,強化了體制優越的反共教育。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光復的問題,談及到這不僅是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上已約定的獨立,而且是「由聯合國軍隊的勝利帶來了韓國民族的光復」,但尤其重要的是我們民族在國內外不斷展開獨立戰爭和及其高昂的熱情帶來光復的。書上寫到我們期待的結果是依靠國內外的民族的獨立戰爭和外交上的努力,實現完全獨立的國家。所以在大韓民國成立的問題上,相比外因,更加強調了內因。也就是說冷戰狀況與民主主義相結合的結果。
對韓國戰爭的描述當中強調了對反共的敘述,「朝鮮共產主義分子為了阻止大韓民國的發展,將金日成推到前位,建立蘇聯傀儡政權,朝鮮黨實施了史無前例的殘酷的獨裁統治」,「共產主義分子內心充滿試圖動用武力赤化韓國的野心,表面上實施和平攻勢的同時,窺伺南侵的機會。在蘇聯和中共的支持下,1950年6月25日 在三八線的整個領域非法南侵,造成了同族相殘的悲劇」。不僅如此,把「濟州島暴亂事件」,「驪水順天造反事件」等解放當中的政治鬥爭統統視為「朝鮮指使的事件」。「濟州島暴亂事件是在朝鮮共產黨的教唆下,共產分子聯合抵制,威脅國政,迫害秩序,擾亂韓國的事件之一。共產黨煽動島民引起暴亂,以漢拿山為根據地,做出襲擊公共機關、殺人放火、掠奪等暴行。暴亂之後,我國通過軍警積極踴躍的表現和居民的協助,找回平穩和秩序。」
當然,在這類敘述當中羅列了 「經濟開發和落後性的克服」,「國力的發展」,近代化,「新村運動」等軍事政權的政績,還附加了「大韓民國實現的經濟成長,遠遠超出北韓,具備了迎來民族繁榮的新轉機」等表現體制優越性的敘述。
如此反映冷戰狀況的教科書上的敘述自1990年代以後,韓國現代史研究有了新的成就,韓國社會逐漸步入民主化,部分地接受國際冷戰史的研究成果,帶來了新的起色。例如,2002年教育部發行的《中學校國史》教科書(大韓教科書 株式會社)上在講述大韓民國的發展的單元分別由(1)大韓民國政府的成立,(2)民主主義的考驗和經濟開發, (3)為民主化運動和統一的努力等部分編制而成,下面是敘述的內容。第一,對於光復可能性的解釋上與外因相比,更加強調了民族運動。可以說,光復是「以美國和蘇聯為代表的聯合國的勝利帶來的結果」,但是在我們的民族抗拒日本帝國主義,不斷展開獨立運動的成果的前提下,大幅增加了與獨立運動(滿洲和沿海州,在中國大陸的抗日武裝鬥爭,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外交活動和韓國光復軍的對日抗戰,以及接二連三的義舉等)相關的事實。第二,詳細敘述了解放後的政治過程,敘述了由於世界性冷戰導致民族的分裂。各個勢力得到美蘇的支援後相互對立。對於委託統治,敘述了贊成的、反對的觀點,美蘇同位的決裂最終也是美蘇之間的對峙所導致,結果,韓國問題被移交到聯合國。「美軍政統治下韓國政局不穩定,多次出現混亂局面」。那是由於美軍沒能正確把握韓半島的實際情況,無數個政黨和社會團體到處橫生,民族主義派和共產主義派針鋒相對的緣由。對美軍政做出批判性的敘述。在同樣的脈絡下,「四三事件」或「麗順事件」不再與北韓聯繫在一起,做到客觀地描述,從而試圖從制裁優越的反共主義的視角擺脫出來。第三,反映了韓國的民主化運動,一方面積極肯定地敘述軍事政權的經濟發展,新村運動,舉辦奧運會等,另一方面公平地敘述了對五一八民主化運動和六月民主鬥爭等對於軍部獨裁的市民運動的合理性。當然,還不忘詳細敘述韓朝關係的進展狀況,強化了對民族統一的敘述。
諸如此類,國家主義的敘述方式在目前的教科書上也秉承下來了。如今韓國的歷史教科書有不同的級別同,由歷史(小學初中),韓國史(高中),東亞史(高中)等構成。教科書上對冷戰史的敘述高中學校的教育課程比初中學校課程詳細一些,但整體上依舊以國家建設過程作為敘事的中心。考察本國史和世界史統合的中學歷史課程的大單元也可不難看得出來。
近代國家的成立運動和國權維護運動
民族運動的發展
大韓民國的發展
產業社會和國民國家的形成
亞洲、非洲、世界的變化和民族運動
現代世界的發展
可見,自始至終從國家建設和民族運動的概念,來了解大韓民國和現代世界。這種教材結構,把「近代」只理解為國民國家的建設過程而已。近代的問題局限在西方產業社會所伴隨的生產者的問題,近代的所有歷史過程都以為建設國民國家的民族運動來替代。在如此的敘事模式中,只記載了冷戰是從歐洲(北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的出現)開始,到西方社會主義國家的崩潰為契機而告終的事件。從地域史的脈絡,找不到以冷戰為中心的互動性,也無暇敘述。
第二,《韓國史》依舊由近代國家成立運動,民族運動的發展,大韓民國的反戰和現代世界變化等部分組成。幾乎和中學歷史課程相似。只是對東亞冷戰的相關敘述,各個教材有所不同,還有從東亞冷戰史的脈絡裡,敘述大韓民國成立的情況,但是大部分都是從國民國家建設的角度上,敘述了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