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冷戰時期的歷史教育和教科書敘述——韓國冷戰史研究與教育應用可能性

2021-02-07 華南師大歷史教學雜誌

二、戰後韓國的現代史研究和教科書上的敘述

(一)戰後韓國史和冷戰

二次大戰後,韓國實現了高度的經濟增長和政治民主化。這一過程始終與世界性的「冷戰體制」緊密相關。大韓民國的誕生、經濟開發、反共主義的軍事獨裁等一併如此。但是由強大國之間的競爭所形成的世界冷戰和作為個別民族國家的韓國的冷戰之間有一定的距離, 並且其展現的現象也很特殊。而且這一點,始終左右有關研究和教科書上的敘述。

首先,二次大戰結束後,韓國從日本的殖民地得到解放。作為新生的獨立國家,建設正常的民族國家成為核心課題。但是沒過多久韓半島就以三八線為警戒線,由美國和蘇聯分別佔領。從而國際性的冷戰牽涉到國內戰爭(韓戰)。也就是民族問題(非殖民)和冷戰結合在一起的代表性的事例。

當時圍繞著國家建設的主權問題,諸多勢力互相競爭的韓半島的政治情形不得不立刻與強大國主導的冷戰體制接軌,那時國內的一切政治勢力為了擴大影響力,為了得到冷戰帝國的援助,主動利用了冷戰情形。可以說民族內部的政治矛盾和冷戰中的國際政治一脈相承。而且這一切成為把內部的矛盾放大成暴力的方式,造成持續性的內戰局面和暴力現象。

自19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國和蘇聯兩大陣營之間形成了核持衡的狀態,世界冷戰由軍事對峙的狀態轉變成在經濟、文化領域競爭的模式。從美國開始的近代化論的擴散、對經濟、教育領域的援助就是代表性的表現。韓國也敏銳地接受了這種變化。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執政勢力以援助和貸款為基礎,致力於經濟開發。當時,韓國作為自由陣營的最前線,誇示優越性的展覽現場,從美國獲得巨額的無償援助和貸款,以此為基礎實現了經濟增長。

1960年代韓國的經濟增長是積極適應世界冷戰的結果。韓國的主流集團很早就開始積極接受由美國主導的近代化論。尤其是通過五·一六政變掌權的軍部勢力在與越南戰爭等冷戰時期組成的軍事同盟之間保持緊密的關係,以軍事主義方式推進經濟開發戰略。在這一過程中,通過「韓日關係的正常化」,派兵越南,將美國的援助順延到1970年代。

但是,這一過程當中,由軍事政權主導的韓國、美國、日本之間的同盟觸發了北韓 的危機意識,加深了韓半島的軍事危機狀況。當時 北韓為了阻止韓國派兵越南,為了分散美國的力量,加強了對韓國的挑釁。冷戰模式變成共存的定型化,從而在韓半島以前所未有的軍事衝突的危機形式出現。韓半島如此的軍事危機狀況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南北韓內部政治局勢。北韓以主體思想為基礎,形成唯一體制,韓國則強化了國家的暴力機制和動員大眾的體制。南北兩個政權都利用軍事危機情況,更加強化了政治理念的統治體制。

19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東西方兩大陣營轉為緩和形勢。隨著歐洲、中國和日本的發展,美蘇兩極體制轉變成多極體制。繼歐洲(1960年代),中美關係的改善等在亞洲形成緩和局面。東西方兩大陣營之間出現調和與協商的氛圍,緩解了國際的緊張局勢。但是緩和形勢根本不是本質上解體冷戰體制,而是作為強大國家管理可行的體制,即維持現狀的屬性更強。為適應這一形勢,在韓半島開始進行南北韓對話。美國和中國作為韓戰的主體國家,在促成南北韓對話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當然,兩大強國不希望徹底解決韓半島的問題,而希望成為韓朝之間的問題,希望問題緩和到內部處理、可以適當管理的層度。

當時,南北韓進行了對話,但體制競爭尤為激烈。南北韓執政勢力將緩和形勢和南北韓對話帶來的韓半島局勢的流動性視為體制的危機情況,把內部形勢轉換到壓制化的方向,加速了體制競爭。在韓國建立了(樸正熙)維新體制,加強了反共主義。北韓通過修改憲法,確立了制度化的唯一體制,更加牢固了反帝民族解放的邏輯。南北韓體制競爭的強化最終成為將強大國希望韓半島分裂內在化的政策,主動代替執行的後果。顯然,更加加劇了分裂的困境。

分裂的內在化意味著韓半島分裂的狀況歸根到底並不是東西方冷戰的格局,而是以南北韓之間的體制競爭為主要動力,維持分裂的大部分費用轉嫁到南北韓兩國。尤其是隨著分裂的內在化,而持續的強制性的政治局面,在八十年代以後,通過一系列民主化的進程,克制到一定的程度,花費了很長時間。最近的南北韓關係的進展說明這種冷戰的費用負擔已經達到再也無法承擔的地步。

(二)韓國歷史教科書上的冷戰

很久以來,韓國現代史研究的核心課題就是探求大韓民國建國的合理性和民族分裂和發生內戰的原因,分析美蘇對峙的外因和對民族內部問題成為主流。託治、韓戰、敵產處理、土改、美援等一系列的韓國資本主義形成的過程,美國式政黨政治制度,教育文化制度的植入等問題依舊從民族外勢的邏輯、民族主義的立場上作出解釋。

通過初中學校歷史教科書上的敘述也不難看出同樣的規律。雖然修改了幾次教育課程,但還是以大韓民國建國史為中心,呼應韓國的冷戰狀況而作出陳述。與國際上的緩和形勢相反,冷戰的情形變成內在化,一面強調冷戰的意識形態,一面逐漸加強一國主義式的敘述。

首先,自從建國以後,韓國歷史教科書始終在「民族的解放和大韓民國的成立」,或者在「民主大韓」單元部分,涉及到冷戰的情況。聯合國軍隊帶來的解放和分裂,還有在聯合國的支援和承認的情況下,宣布獨立(聯合國承認),以朝鮮傀儡軍的非法南侵和中共軍隊的入侵等內容為中心,敘述了大韓民國成立的過程。在二次世界大戰上,以聯合國軍隊獲勝而告終,韓國才得以解放,尤其是在開羅會談(1943)、波茨坦宣言上宣布已約定獨立之事,但是由於蘇聯的爪牙共產主義分子煽動分裂,而沒能實現真正的獨立,在聯合國承認的情況下,建立大韓民國,解決了北韓的非法南侵和中共軍隊的侵略引發的韓國戰爭,如今正在策劃大韓民國的民主化發展。其中添加了「朝鮮的共產主義分子作為蘇聯的爪牙,建立了以金日成為中心的傀儡政府,分裂了民族,在朝鮮肆行暴力性的黑暗政治」的反共的敘述。

韓國冷戰的局面更加嚴峻的1960年代,軍事政權上臺後,進一步強化對冷戰的敘述。特別是不僅強調以經濟開發等為中心的執政勢力的合理性,而且擴寬版面敘述了分裂是由反對委託統治的共產主義造成的,為了克服李承晚的專政和第二共和國的無能,發動了軍事「革命」,通過經濟開發推動了祖國的近代化行程的邏輯。羅列了「祖國近代化」、「促進第一次經濟開發計劃」、「韓日邦交正常化」等國策,進行了「我們的使命」式的政治教育。

這類敘述在世界後冷戰開始的八十年代初期更加強化。在唯一國情教科書《高中學校用國史》序上介紹到現代世界分為自由陣營和共產主義陣營,從冷戰的邏輯,解釋了世界。 而且在相關單元裡,舉出「大韓民國的正統性」等內容,強化了體制優越的反共教育。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光復的問題,談及到這不僅是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宣言上已約定的獨立,而且是「由聯合國軍隊的勝利帶來了韓國民族的光復」,但尤其重要的是我們民族在國內外不斷展開獨立戰爭和及其高昂的熱情帶來光復的。書上寫到我們期待的結果是依靠國內外的民族的獨立戰爭和外交上的努力,實現完全獨立的國家。所以在大韓民國成立的問題上,相比外因,更加強調了內因。也就是說冷戰狀況與民主主義相結合的結果。

對韓國戰爭的描述當中強調了對反共的敘述,「朝鮮共產主義分子為了阻止大韓民國的發展,將金日成推到前位,建立蘇聯傀儡政權,朝鮮黨實施了史無前例的殘酷的獨裁統治」,「共產主義分子內心充滿試圖動用武力赤化韓國的野心,表面上實施和平攻勢的同時,窺伺南侵的機會。在蘇聯和中共的支持下,1950年6月25日 在三八線的整個領域非法南侵,造成了同族相殘的悲劇」。不僅如此,把「濟州島暴亂事件」,「驪水順天造反事件」等解放當中的政治鬥爭統統視為「朝鮮指使的事件」。「濟州島暴亂事件是在朝鮮共產黨的教唆下,共產分子聯合抵制,威脅國政,迫害秩序,擾亂韓國的事件之一。共產黨煽動島民引起暴亂,以漢拿山為根據地,做出襲擊公共機關、殺人放火、掠奪等暴行。暴亂之後,我國通過軍警積極踴躍的表現和居民的協助,找回平穩和秩序。」

當然,在這類敘述當中羅列了 「經濟開發和落後性的克服」,「國力的發展」,近代化,「新村運動」等軍事政權的政績,還附加了「大韓民國實現的經濟成長,遠遠超出北韓,具備了迎來民族繁榮的新轉機」等表現體制優越性的敘述。

如此反映冷戰狀況的教科書上的敘述自1990年代以後,韓國現代史研究有了新的成就,韓國社會逐漸步入民主化,部分地接受國際冷戰史的研究成果,帶來了新的起色。例如,2002年教育部發行的《中學校國史》教科書(大韓教科書 株式會社)上在講述大韓民國的發展的單元分別由(1)大韓民國政府的成立,(2)民主主義的考驗和經濟開發, (3)為民主化運動和統一的努力等部分編制而成,下面是敘述的內容。第一,對於光復可能性的解釋上與外因相比,更加強調了民族運動。可以說,光復是「以美國和蘇聯為代表的聯合國的勝利帶來的結果」,但是在我們的民族抗拒日本帝國主義,不斷展開獨立運動的成果的前提下,大幅增加了與獨立運動(滿洲和沿海州,在中國大陸的抗日武裝鬥爭,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外交活動和韓國光復軍的對日抗戰,以及接二連三的義舉等)相關的事實。第二,詳細敘述了解放後的政治過程,敘述了由於世界性冷戰導致民族的分裂。各個勢力得到美蘇的支援後相互對立。對於委託統治,敘述了贊成的、反對的觀點,美蘇同位的決裂最終也是美蘇之間的對峙所導致,結果,韓國問題被移交到聯合國。「美軍政統治下韓國政局不穩定,多次出現混亂局面」。那是由於美軍沒能正確把握韓半島的實際情況,無數個政黨和社會團體到處橫生,民族主義派和共產主義派針鋒相對的緣由。對美軍政做出批判性的敘述。在同樣的脈絡下,「四三事件」或「麗順事件」不再與北韓聯繫在一起,做到客觀地描述,從而試圖從制裁優越的反共主義的視角擺脫出來。第三,反映了韓國的民主化運動,一方面積極肯定地敘述軍事政權的經濟發展,新村運動,舉辦奧運會等,另一方面公平地敘述了對五一八民主化運動和六月民主鬥爭等對於軍部獨裁的市民運動的合理性。當然,還不忘詳細敘述韓朝關係的進展狀況,強化了對民族統一的敘述。

諸如此類,國家主義的敘述方式在目前的教科書上也秉承下來了。如今韓國的歷史教科書有不同的級別同,由歷史(小學初中),韓國史(高中),東亞史(高中)等構成。教科書上對冷戰史的敘述高中學校的教育課程比初中學校課程詳細一些,但整體上依舊以國家建設過程作為敘事的中心。考察本國史和世界史統合的中學歷史課程的大單元也可不難看得出來。

近代國家的成立運動和國權維護運動

民族運動的發展

大韓民國的發展

產業社會和國民國家的形成

亞洲、非洲、世界的變化和民族運動

現代世界的發展

可見,自始至終從國家建設和民族運動的概念,來了解大韓民國和現代世界。這種教材結構,把「近代」只理解為國民國家的建設過程而已。近代的問題局限在西方產業社會所伴隨的生產者的問題,近代的所有歷史過程都以為建設國民國家的民族運動來替代。在如此的敘事模式中,只記載了冷戰是從歐洲(北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的出現)開始,到西方社會主義國家的崩潰為契機而告終的事件。從地域史的脈絡,找不到以冷戰為中心的互動性,也無暇敘述。

第二,《韓國史》依舊由近代國家成立運動,民族運動的發展,大韓民國的反戰和現代世界變化等部分組成。幾乎和中學歷史課程相似。只是對東亞冷戰的相關敘述,各個教材有所不同,還有從東亞冷戰史的脈絡裡,敘述大韓民國成立的情況,但是大部分都是從國民國家建設的角度上,敘述了現代史。

相關焦點

  • 國外歷史教科書中有關中國抗日戰爭的敘述
    而從東京書籍版歷史教科書來看,「(日本)接 近了法西斯各國」這樣的表述顯然是將「日本」和「法西斯各國」作為兩個對立關係的概念來對待。日本是在「接近」法西斯各國,因而日本同法西斯各國是不同的。東京書籍版歷史教科書並不願意承認日本是一個法西斯國家,似乎在努力地從特殊性的敘述入手來強調自己同義大利和德國之間的距離。
  • 最新解密的冷戰時期俄國檔案簡介
    ,對冷戰後最新解密的冷戰時期俄國檔案文獻的出版情況進行了歸納和總結。同時介紹了美國相關機構關於冷戰時期俄國檔案的收藏情況,以及中國的華東師範大學冷戰國際史研究中心收藏、整理、翻譯和出版的冷戰時期俄國檔案,以便中國學者能夠對這些檔案文獻有一定的了解,加強對冷戰時期俄國檔案資源的利用。關鍵詞 冷戰 蘇聯 俄國 俄國檔案隨著冷戰國際史研究的興起,對多國檔案資源的利用越來越起著重要的作用。
  • 【姚百慧】查找美國外交檔案的三種思路:以冷戰史研究為例
    [摘 要]對於冷戰時期的美國外交史某一專題研究而言,在掌握基本史料的基礎上,可以從時間、機構和主題三個維度入手進一步查找檔案。
  • 衝突和博弈:美蘇「冷戰」歷史回跡
    近年來,坊間有不少人將國際形勢稱之為「新冷戰」,借鑑了部分歷史上「冷戰」的概念。「新冷戰」一詞以描述當下的情況居多,其定義仍是局部的、不穩定的、且無一定共識。二戰結束後,發生於美國與蘇聯兩個超級大國,以他們為首的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之間的全球性對抗。
  • 西式「離間計」的運用機理——評《分而制勝:冷戰時期美國楔子戰略研究》
    美國在冷戰時期對楔子戰略的推崇和運用,瓦解了中蘇同盟,離間了蘇東關係,成為「分而制勝」的法寶。因此,對楔子戰略進行深入研究具有學術、政策和戰略參考價值。凌勝利博士從概念、機制、案例三個方面對楔子戰略進行了全景透視和深入分析,為中國應對美國在印太地區運用楔子戰略提供對策。
  • 抗日戰爭研究︱日本的中共革命根據地史研究
    冷戰時期的研究:對中國革命的好奇與同情在冷戰期間,西方世界的社會問題開始顯現,而獨自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中國引起了許多日本知識分子的極大興趣。正如小林一美所說的,那時他們反對戰爭要求和平,十分關心世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對於社會主義政權抱有親近感。日本許多研究中國的學者,對於中國革命持好奇或同情的態度,讚揚這場革命在中國歷史上的巨大變革意義。
  • 王智麗 | 後冷戰時期美國新宣傳批判性反思
    冷戰時期,蘇美將宣傳作為另一個重要戰場,竭力向世界其他國家宣揚和傳播自己的意識形態。蘇聯解體標誌著冷戰的結束,但美國在冷戰後「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下不斷改變宣傳策略,尤其是政治宣傳開始借道商業營銷,不斷創新宣傳理念和技巧,其效果在西方民主國家的政治實踐中不斷被驗證和理論化。
  • 兵推歷史:冷戰時期的兵棋推演
    本文來源:兵推天下冷戰時期,戰略家、政治領導人、兵棋推演人員要面臨一系列新的問題。
  • 【情報官培訓】冷戰時期的情報
    由於它的突出作用,情報成為大眾文化、學術研究和新聞調查的一個高度關注的話題。情報工作的保密性和來源可靠性的差異,使得對冷戰情報的研究變得複雜,但在過去20年裡,大量解密材料的出版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新的機會。雙方情報官員的工作提供了高層政策審議的第一手資料以及具體行動的細節。更重要的是,美國和其他國家政府繼續解密文件,現在允許對冷戰時期的情報進行更知情的研究。
  • 近年來歐美學界的中國抗日戰爭研究
    此外,在歐盟研究基金組織——歐洲研究委員會(ERC)的資助下,劍橋大學亞洲與中東研究學院設立了「戰爭罪行與帝國項目」(War Crimes and Empire),致力於研究日本戰爭罪行、日本帝國主義的衰落及戰後東亞為合法性而奮鬥拼搏的歷程,探究東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如何自我重新定義並於1945年後走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的陰霾。該項目由日本研究專家顧若鵬主持。
  • 《觀察》第89期(2021/01)-從劉永福看歷史教科書的意識形態轉變
    ,但兩次抗擊列強的表現讓他在歷史教科書佔一席之地。 臺灣經歷解嚴、政黨輪替後,政治環境與價值觀明顯轉變,教科書也隨之逐步改變立場。解嚴前劉永福被認為是忠勇愛國、抵禦外侮的民族英雄;「九五課綱」後,隨中國史內容縮減,臺灣民主國事跡被淡化,各版本教師手冊的補充資料中,多採用質疑劉永福,如黃昭堂、吳密察、李筱峰等人的看法。對中小學生來說,教科書的內容意味著正統觀念,也代表著考試的正確答案。
  • 王廣濤 | 中日關係通史書寫的價值與責任——評傅高義《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
    這並非中國學者的自說自話,在日本也有相當部分學者認同侵略戰爭的計劃性和意圖性。根據美籍日裔學者橋本明子對戰後日本歷史教科書的研究,高中歷史教科書針對「那場戰爭」提供了兩種不同的敘事框架,第一種認為這是一種有意的侵略行為,由非正義的軍事挑釁力量在帝國主義野心的驅使下實施,最終演變成一場血腥的消耗戰。
  • 從戰國時代,日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教育大國的丨日本歷史
    和德川家康打天下的武士大多是農民出身的文盲,性格暴躁好勇鬥狠,其身上遺留的戰國時期「下克上」的風氣無疑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一大隱患。天下既定,幕府迫切需要一套卓有成效的思想武器。這是日本歷史上第一所「孔子學院」,也是第一所官營學院,由幕府直接管轄,學校最高負責人則由林氏一族世襲。1690年,為了滿足不斷增長的培養幕府人才需要,將軍德川綱吉命「先聖殿」移往神田湯島,並重新規劃建設,擴大規模,興建了校舍講堂和學生宿舍,這就是名垂日本教育史的幕府官學「湯島聖堂」, 是專門為幕府服務的國家級教育機構,正式名稱叫「昌平坂學問所」——以孔子的出生地昌平村而命名。
  • 「新冷戰」到底新在何處, 竟讓我們如此措手不及?
    老冷戰被當年的參與者們說成「一個世界,兩個體系」:美國和西歐以及日本所代表的,是西方的自由資本主義,也被叫做自由主義體系;而蘇聯和東歐國家,一段時期內也包括中國,被叫做社會主義體系。當蘇聯解體,特別是蘇聯東歐整體衰敗之後,世界進入後冷戰時期,逐漸變成一個世界一個體系。
  • 冷戰後依然不太平,世界矚目「東方聯盟」
    Hussain Janjua 編譯 阿拉丁 冷戰始於1947年,結束於1991年的前蘇聯解體。這是美國、前蘇聯和雙方盟友之間對地緣政治利益的爭奪;是在二戰後殖民主義逐漸瓦解的過程中,這兩個超級大國試圖在他人地盤上投射各自的意識形態。二戰中美蘇聯合打敗了納粹德國、日本。
  • 臺灣歷史教科書裡的抗戰:國軍正面戰場描寫遠少於大陸教材
    那些年的臺灣歷史教科書1945年臺灣回歸祖國後,臺灣原來的「皇民化教育」轉變成為國民黨式的中國民族主義教育,當地的中學學制與大陸一樣,分初中(臺灣稱國中)和高中兩個階段,但無論初中還是高中,歷史課程都是必修內容。
  • 美國冷戰時期的宣傳畫
    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和衝突嚴重,但雙方都盡力避免世界範圍的大規模戰爭(第三次世界大戰)爆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太空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不動武力」,因此稱之為「冷戰」。冷戰主要表現為以美國與蘇聯為首的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對峙。兩大軍事集團實力相當,誰都不敢輕易動用武力來結束對方與其的世界霸權爭奪。
  • 抽象還原冷戰的 BGG 榜首桌遊《冷戰熱鬥》,終於電子化了
    關於遊戲本身:如果你希望還原冷戰時期的美蘇爭霸全過程,那這個卡牌驅動的桌上策略遊戲並不是十分合適的選擇。相比之下,它提供的是一個具有相對靈活性的冷戰格局和思維。它以打出卡牌觸發事件的方式來代替抽象的政治邏輯:它不解釋為何美日戰後關係緊密,它直接給你美日安保條約;它不鋪墊法國戰後的政治傾向性,它只是沒有來由的叫來戴高樂。
  • 美利堅民族性建構與後冷戰時代美國國家身份危機
    冷戰結束後,美國因失去意識形態層面的「他者」而陷入「自我」困頓,又因傳統價值觀的衰落和多元文化主義的興起而引燃了「文化戰爭」,使美國個體與整個美利堅民族遭遇了身份危機。探究後冷戰時代美國國家身份危機及其引發的學界論戰,可以看出美國重構民族性的緊迫性與種種努力,對理解美國國家身份的動態建構具有一定價值和意義。
  • 臺灣的歷史教科書和大陸有什麼不同?
    而日本也長期以來在歷史教科書裡曖昧無常,使得周邊國家因此大為光火。臺灣歷史教科書和大陸有什麼不同?無論是臺灣還是大陸,古代歷史由於較少牽涉當下,雙方的敘述都有一種輕鬆感,甚至豪邁感。但「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從敘述歷史的角度可以揣摩出雙方的政治生態。大陸和臺灣在敘述中國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說是在農民起義的評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