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濤 | 中日關係通史書寫的價值與責任——評傅高義《中國和日本:1500年的交流史》

2021-03-03 抗日戰爭研究

 

《中國和日本》一書的可讀性很強,但也不意味著沒有任何問題,本節僅從兩國關係史中的重要議題試析一二。

 

在傅高義看來,中日兩國難以實現歷史和解的癥結在於那段侵略的歷史。他本人並不否認侵略歷史的存在,但卻花費相當多的文字去解釋這場戰爭的偶然性。傅高義在書中強調日本侵華,既不是日本人的本性使然,亦沒有一個精心設計的計劃,只是一段偶然的歷史。但理解歷史中的偶然性往往有多個維度,如果僅就微觀的歷史事件而言,其發生確實具有偶然性的因素。但是,在事態擴大化並最終演變成為戰爭的過程中,偶然性還能解釋這一切嗎?

 

該書不止一次地討論了日本侵華的非計劃性和偶然性。例如,在第三章專門拿出一節(「日本的軍事野心:精心策劃還是意料之外」)來對甲午戰爭前日本是否有侵華軍事意圖做了論述。根據作者所述,「對外侵略的決策不是來自一個整體的、明確的、長時期的計劃,而是一個有各種因素捲入其中的複雜過程的結果」。具體來說這些因素主要牽涉日本國內,例如其政治狀況、軍事領導體制、激進分子的恐怖威脅等都導致了侵略行動的發生。作者在第七章中再次指出,「日本從未計劃侵略全中國。可能除了荒木貞夫外,大部分軍官都避免全面入侵中國」,「日本正慢慢滑向戰爭,但他們沒有戰爭的計劃,更沒有戰後的和平計劃」。對此,作者進一步指出,到了20世紀30年代,隨著國內各權力中心的分散,事實上已經很難就和平談判尋找共識,這成為局部衝突最終走向全面戰爭的原因。這裡比較耐人尋味的是,作者為何一直主張日本沒有戰爭計劃?

 

談到侵略戰爭的計劃性,多數人或許會想到「田中奏摺」。雖然書中多次出現田中義一,卻並未涉及「田中奏摺」。「田中奏摺」的存在與否在中日兩國學界已經展開了相當激烈的討論,肯定與否定的聲音都有。退一步講,不能因為奏摺不存在,就否定日本侵略或者殖民東亞的意圖。如果沒有『大陸政策』,那麼肯定還存在滿蒙政策、對華政策或者其他。大陸政策說到底也只是用來形容日本有意圖徵服(或部分徵服)朝鮮、中國的一個政策指向,哪怕在官方文書最初並未發現類似表述,但是從日本軍方行事的邏輯以及結果來看,似乎是不證自明的事情。總之,「以侵華為主的大陸政策,始終是近代日本亞太政策的主體」。

 

這並非中國學者的自說自話,在日本也有相當部分學者認同侵略戰爭的計劃性和意圖性。根據美籍日裔學者橋本明子對戰後日本歷史教科書的研究,高中歷史教科書針對「那場戰爭」提供了兩種不同的敘事框架,第一種認為這是一種有意的侵略行為,由非正義的軍事挑釁力量在帝國主義野心的驅使下實施,最終演變成一場血腥的消耗戰。而第二種則認為這是一場必要的戰爭,迫於政治和經濟壓力,擴大對亞洲大陸的佔領,最終意外地發展成一場長時間、大規模的衝突。橋本發現,在目前廣泛使用的六種教科書中,有四種使用了第一種敘事框架,只有兩種使用了後一種。在第二種敘事框架中,政黨衝突、意識形態的不同、領導人的無能等因素成為日本否定戰爭具有意圖性的藉口,這跟前文傅高義的解釋並無二致。

 

該書的定位既然是一本通史性著作,以「偶然」或者「非計劃性」來為日本侵華定性,並繞過這一段學術史的爭論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中日兩國歷史問題的核心在於對中日兩國近代史進程中的重要事件的來龍去脈存在不同的見解。對此,針對某些具體事件(例如南京大屠殺),該書僅羅列了中日兩國的代表性學術觀點,而更多時候則是一筆帶過,讓讀者有意猶未盡之感。如果該書潛在的讀者群是希望改善中日關係的公眾,那麼將特定事件的學術爭論落實到紙面上,並把這些問題留給讀者來思考或許更加恰當。

 

該書另外一個值得商榷的地方在於作者對冷戰後中日關係的書寫。該書認為冷戰後中日關係走向惡化的諸因素中,民族主義佔據十分重要的位置,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愛國主義教育恰恰是其重要表現形式。愛國主義教育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問題的關鍵是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在何種程度上影響了中日關係。根據作者的解釋,中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似乎與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相關。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筆者在此前的研究中曾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反帝國主義批判的譜系中,日本並不是獨立的存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中國民眾愛國主義之體現的《中國可以說不》一書,其情緒的指向是當時唯一的霸權國——美國,而不是日本。傅高義在該書中還指出,為推廣愛國主義教育,中國政府「1995年挑選出四十個國家級愛國基地,有一些基地涉及外國,其中一半與日本有關」。對此需要澄清的是,自近代以來對中國進行殖民和侵略的列強中,尤以日本給中國帶來的創傷最持久、最嚴重,《中國和日本》在羅列上述數據的同時,如能夠提到這樣的基本事實會讓論述更加有平衡感。

 

中國愛國主義教育把批判的矛頭指向日本是在進入21世紀之後。時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純一郎自2001年起連續六年參拜靖國神社。這給中日關係帶來的影響是破壞性的,不僅嚴重影響了兩國國民對彼此的認知,還影響了兩國的經貿往來。對此,該書雖然有所提及,但從內容的深度和分量來看並非置於重要位置。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考日本內閤府的輿論調查結果,自小泉內閣開始日本民眾對華好感度急劇下滑。

 

另外,目前已經有相當一部分研究將日本的政治保守化、右傾化以及歷史修正主義教育視為影響中日關係良性發展的主要原因。對此,比較政治學界對冷戰後日本的政治保守化和右傾化進行了諸多實證的研究,也取得了若干基本共識。更有觀點認為日本右翼的知識分子在傳承日本傳統思想上,在塑造日本國民國家品格上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不談日本的政治保守化和右傾化,很難做到全面地理解冷戰後中日關係的變化。傅高義在前言中強調重視彼此政治、經濟和社會的結構,遺憾的是該書並沒有涉及冷戰後日本國內政治和社會的變遷。

 

相關焦點

  • 於鐵軍:深切懷念傅高義先生
    我是1999年參加傅高義先生、袁明老師和日本的田中明彥教授三位在東京國際文化會館共同組織的中美日三角關係(1972-1992)會議的時候有機會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傅高義先生的。他做學問的方式跟當下美國政治學和社會學研究的主流方式不太一樣,可以說是一種傳統的學術研究方法,但在傅先生這裡可以說做到了一種極致,這包括對中日兩國語言的掌握,持續、廣泛、大量的田野調查,對研究對象國的歷史、文化、習俗、民情的深入了解,在中國和日本擁有深厚的人脈,通過腳踏實地地廣交朋友建立起最珍貴的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信任等,所以他被認為是既有嚴格的學科和專業訓練,又真正懂中國和日本文化、了解對方思維方式和真實想法的
  • 日本研究所學術交流簡報(2021年第30期)日本研究所舉辦「日本與中日關係:形勢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
    2021年12月21日,「日本與中日關係:形勢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此次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主辦,日本政治研究中心、中日關係研究中心與中日經濟研究中心共同承辦。日本研究所所領導、各研究室負責人、學科帶頭人和所內相關科研人員參加會議。
  • 【中日關係】門洪華:日本變局與中日關係的走向
    以「四點原則共識」為基礎,雙方深刻認識到歷史問題的敏感性,希圖打破歷史問題全面影響現實政治關係和阻斷高層交流的僵局雙方在釣魚島爭端的應對過程中形成了基本底線,開始嘗試建立危機管控機制,以防止擦槍走火的惡化局面雙方均強調發展經貿關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確表達出改變「經涼」局面的願望;兩國各界人士均強調從民間層面加深相互了解的價值,嘗試加強人文交流上述變化有助於推動雙邊關係走向穩定
  • 在中日交流的起點,日本人這樣記憶
    聽到戰敗消息,他「鼓掌一笑」,賦《元韃攻日本敗北歌》表示歡迎。……作為遺民,他之肯定敗戰,或許還懷著新朝滅其故國的家國之恨,但對不義之戰的批判精神卻值得肯定。據日本學者木宮泰彥說,日本鎌倉時代,「食物的烹調方面也時興宋朝的做法,這可以從(鎌倉)圓覺寺開堂齋中用了饅頭一事看出一斑」(《日中文化交流史》)。從這兩方碑石看,福岡竟是宋朝麵食烹調法的傳入窗口。
  • 現代日本史:從德川時代到21世紀
    最近200年,中日歷史相互交織,關聯甚大。而日本被稱為中國「大門口的陌生人」,除了明治維新、甲午戰爭及後來的抗日戰爭等事件外,中文世界對日本歷史,尤其是日本內部政治、經濟、外交、社會、文化發展的脈絡,了解甚少。日本是中國的重要鄰邦,未來的歲月裡依然會在政治和經濟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 薦文 | 王廣濤:從權力轉移到範式轉移—— 「中國崛起」背景下的日本對華認知演變
    日本對華認知的變遷往往能夠反映出國際格局的變化以及中日兩國力量的對比。本文將重點討論中國崛起背景下日本對華認知的範式。考慮到冷戰結束以來跌宕起伏的中日關係,毫無疑問日本對華認知的傳統範式是存在問題的,需要對這些認知範式及其產生的根源進行歸因,在此基礎上將探討日本對華認知範式轉移和認知重啟的可能性,從而讓事實與認知更加趨於一致,為中日關係的良性發展鋪平道路。
  • 日本研究所學術交流簡報(2021年第17期) 「亞太地區形勢與中日美三邊關係」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7月16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和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戰略與安全研究所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中日關係研究中心和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戰略與安全研究所國別區域研究中心承辦的「亞太地區形勢與中日美三邊關係」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 【中日關係】泛海洋時代中日海洋事務的協調與合作
    第二,中日合作有利於海洋價值的最大化利用,中日兩國相關的海域主要是東海海域。東海海域面積約 77 萬平方公裡,蘊藏著豐富的漁業資源、油氣資源。然而,由於過度捕撈、過度開採、海水汙染等原因,東海的資源一度面臨枯竭的困境。中日兩國作為海洋命運共同體,中國近海發生海上漏油,日本近海也會受到汙染;日本發生海嘯、核洩漏,中國水產經濟也會受到影響。
  • 【鍵睿時評】泉宣道:二代政治家在穩定中日關係中的責任
    尼克森總統與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雙方達成了兩國關係正常化的共識,並發表了《上海聯合公報》:  「不得在亞洲太平洋區域謀求霸權」  「美方應站在中方立場上,堅持承認『一個中國』的原則」 1972年2月のニクソン大統領の歴史的な電撃訪中から46年。
  • 日本的東亞史研究及其啟示
    這不僅與日本明治以來的對外政策有直接關係,也與日本的學術研究直接服務於國家政策的重大需求有關,反映出日本學術與國家發展的緊密結合。最為系統地提出「東亞世界」理論的是西嶋定生。1962年他發表《6—8世紀的東亞》一文,後來在1983年出版的《中國古代國家與東亞世界》中對東亞世界理論有進一步的論述。
  • 真「小日本」?中日=華夷?中國從未正視過日本?
    1:05:17 中國和日本都能從彼此身上看到自己的鏡像,怎樣在中日關係史中把握日本?從這件事裡邊還反映出來一個問題,就是國人感覺到很驚詫,不少人說日本人為什麼也會以中國古典形態撰寫詩文呢?其實,這些問題印證了一句老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種情況是中日之間長期以來交流的結晶。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和日本對於漢字以及用漢字書寫古典詩文的共享、共鳴程度之深,這個也是我們今天談論話題的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 陳賢波:近40年來明代海防史研究的回顧和檢討
    從問題和思路的角度回顧近40年來明代海防史研究現狀,有助於檢討和思考整個海防史研究的理路和存在的問題。        「古有邊防而無海防,海之有防自明始也。」無論是站在傳統王朝國家的立場,還是今人對海防思想與海防體系的認知,中國海防史的書寫從明代開始這一觀點基本被學界同仁接受。這不等於說,明代以前沿海各地不存在地方性的防禦設施應對海寇問題。
  • 近年來歐美學界的中國抗日戰爭研究
    拉納•米特等研究人員在《近代中國》《歐洲東亞研究》《近代亞洲研究》《中國歷史評論》等雜誌發表諸多論文,並出版了一系列關於抗日戰爭的學術著作,如賴小剛的《躍向勝利:山東省與中國共產黨的軍事財政力量,1937~1945》(荷蘭:布裡爾出版社2011年版),拉納•米特的《中日戰爭1937~1945:為生存而奮鬥》(企鵝出版社2013年版),阿倫•威廉•穆爾的《書寫戰爭:士兵記錄下的日本帝國》(哈佛大學出版社
  • 連橫《臺灣通史》: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虛盈
    ,一紙《馬關條約》使中國的臺灣成了日本的殖民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在臺灣人民掀起反對割讓臺灣鬥爭的高潮中,一部分臺灣士紳創建了「臺灣民主國」。和臺灣已有的幾種舊方志比較,《臺灣通史》的學術價值在於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宣揚中華民族在開發臺灣和抵禦外族侵略鬥爭中不屈不撓的精神。
  • 【國際日本研究系列】陳錦萱:約翰•託蘭和約翰•道爾的日本二戰史作品及其中譯 ​
    出於這一興趣,本文從美國歷史學界治史觀點迥異的兩位標杆人物——約翰·託蘭(John Toland)和約翰·道爾(John W. Dower)入手,對其譯介到中國的日本二戰史作品中包含的治史觀念和敘事特徵進行考察,[1]繼而統計介紹這些作品在中國出版、流通與被引的情況,以期為考察和比較類似的第三方譯介日本研究作品提供參考。
  • 馬勇:近代中日兩國師生關係的轉換——日本明治維新150周年研討會(1)
    我並不是研究明治維新的專家,而只是從中國史的角度去研究明治維新。大概差不多十幾年前我立了一個項目,就是今天講的清末士紳對明治維新的認知、接受和理解。我今天想跟大家交流的也是這個。中日兩國打開國門的方式其實中日兩個國家在過去一千多年的歷史上來往密切,就是一個典型的師生關係。包括到明清之際,滿洲人入關以後,中原的士大夫流亡到日本去的,最著名的像浙江的朱舜水,開啟了後來日本近代的儒學化的思維,就是中國的儒家明顯深刻地影響了日本後來的發展。
  • 王鍵:中日關係回暖與當前亞太形勢
    中評社:4月15日至17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應邀對日本進行正式訪問,並同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主持召開第四次中日經濟高層對話。中日經濟高層對話這一兩國之間最高級別的經濟交流機制也將在中斷近8年之久後再次重啟。為什麼會選在這時候重啟經濟高層對話,有哪些重要意義?
  • 日本研究|王廣濤:從權力轉移到範式轉移—— 「中國崛起」背景下的日本對華認知演變
    首先,基於權力轉移和範式轉移過渡的分析框架,對「中國崛起」背景下中日權力轉移進行分析。其次,結合中日關係的歷史和現實,詳細闡釋「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和「中國衝擊論」的發生機制以及演變。最後,探討日本對華認知範式轉移的可能性,側重從中國的視角分析如何促進日本的對華認知向著積極方向轉移。
  • 沉重 | 那位最懂中國的美國人突然去世了
    12月21日,記者從人民日報原駐美首席記者溫憲處得到確認,哈佛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主任、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傅高義去世,享年90歲。這位在哈佛同時有著「日本先生」和「中國先生」之稱的巨匠,被認為是美國唯一精通中日兩國事務的學者。他傾10年之力、採訪了近300人寫就的《鄧小平時代》,曾在國內國際引發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