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已經過去47年,那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已經被歲月衝淡。當年,中國 人民解放軍工程兵在捍衛國家領土安全的自衛反擊戰中有怎樣的表現?1999年5月,譚克明著、中國黃河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工程兵傳奇》一書,記載了珍寶島自衛反擊戰的經過,現摘錄該書的部分章節。
珍寶島全景圖
蘇軍悍然入侵,珍寶島硝煙瀰漫
珍寶島位於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歷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一直在中國的管轄之中,中國邊防部隊人員一直在這個地區進行巡邏。1969年3月2日,蘇聯邊防當局出動大批武裝部隊,4輛裝甲車和指揮車,從下米洛夫卡和庫列比亞克依內兩個方向侵入珍寶島,對正在執行巡邏任務的中國邊防人員進行挑釁,並首先開槍開炮,打死打傷中國邊防戰士多名。中國邊防人員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進行自衛反擊,將入侵的挑釁者擊退,勝利地保衛了祖國的領土。當日,中國政府向蘇聯政府提出強烈抗議。
珍寶島戰鬥紀念獎章
3月15日晨,蘇聯政府不顧中國政府的多次警告,又出動幾十輛坦克、裝甲車和大批武裝部隊,再次入侵珍寶島。並首先開槍開炮,製造了新的嚴重流血事件。中國邊防部隊奮起自衛,給入侵者以迎頭痛擊。當日下午,蘇軍又用重炮向中國境內縱深射擊,並不斷派遣部隊向珍寶島上的中國部隊衝擊。中國邊防部隊英勇還擊,將入侵者全部趕走。同一天,中國政府向蘇聯提出了強烈抗議,要求蘇聯政府立即停止對中國的武裝挑釁。
時任邊防站長的孫玉國(持鉛筆者)與戰友一起部署珍寶島防禦
8月,蘇聯又在新疆裕民縣鐵列克提地區挑起新的流血事件。此後,蘇聯進一步惡化中蘇關係,致使中蘇之間的邊界,成為一條衝突迭起的不平靜的邊界。
1969年9月11日,周恩來總理在北京機場會見了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就兩國的邊界等問題交換了意見。兩國總理一致同意,中蘇之間的原則爭論不應該妨礙兩國國家關係的正常化;中蘇兩國不應該為邊界問題而打仗;中蘇邊界談判應該在不受任何威脅的情況下舉行;雙方為此應該產地籤訂一個關於維持邊界現狀、防止武裝衝突、雙方武裝力量在邊界爭議地區脫離接觸的臨時措施的協議,並進而談判解決邊界問題。
同年10月20日,中蘇雙方又開始舉行談判。
解放軍邊防戰士與蘇軍據理力爭
工兵埋設防坦克地雷場,一輛T-62坦克有來無回
珍寶島自衛反擊戰由瀋陽軍區負責指揮,軍區在虎饒地區的五林洞開設了前指,各兵種派出了指揮機構,瀋陽軍區工程兵由益平副參謀長負責工程兵部隊的指揮。
在這次作戰中,工程兵主要擔負敷設防坦克地雷場、排除蘇軍在島上設置的防步兵地雷、打撈被我軍地雷炸毀的蘇軍T-62型坦克以及陣地構築、道路搶修等工程作業的技術指導。
3月13日,瀋陽軍區工程兵第二工區軍務科副科長孫徵民、瀋陽軍區工程兵作訓處參謀萬忠奎和工程兵某團參謀陳雁奉命去軍區前指五林洞。他們從佳木斯乘汽車前往五林洞,一路上看到部隊、火炮及滿載著軍用物資的車輛源源不斷地向前開進,明顯感到戰爭氣氛十分濃厚。3月的完達山脈地區,烏蘇里江畔仍是冰天雪地,寒氣逼人,這裡地廣人稀,茫茫的林海雪原無邊無際。軍區前指就設在這裡的一個小林場裡。
孫徵民一行3人於晚上8點多到達後,作戰部門的同志向他們介紹敵情,交待任務:3月2日的戰鬥,蘇軍損失慘重,傷亡重大,但他們不甘心失敗,連日來不斷出動坦克、裝甲車在島上及西江叉橫衝直闖,蓄意尋釁報復並在縱深內繼續集結兵力,企圖挑起新的事端,進一步擴大事態。前指首長決定3月14日晚在西江叉冰上布設防坦克地雷,掩護我守島分隊的側後安全。這裡的部隊不會擺弄地雷,所以才把你們調來,一是訓練部隊學會使用地雷,二是帶領他們去布雷。這次布雷任務艱巨,要在蘇軍火力威脅下實施,有可能被蘇軍發現,與蘇軍遭遇,遭到蘇軍襲擊,要從警戒掩護、作業組織、通信聯絡、器材攜帶等各個方面做好充分準備。
珍寶島局勢緊張期間,解放軍邊防戰士們加緊巡邏。手持毛主席語錄的照片飽含著那個年代的特徵。孫徵民等3人都是從南京工程兵學校畢業的,在校學過地雷專業,但在戰場上進行冰上布雷還是第一次。加上時間緊,任務重,對地形和執行任務的分隊都不熟悉,因此心裡沒個底,但他們表示一不定期堅決完成首長交給的光榮任務。布雷任務由1個偵察排擔負,幹部、戰士都沒有見過地雷是什麼樣子。
第二天,立即投入應急訓練,學習最基本的操作要領,發動群眾想辦法,怎樣在冰上挖雷坑,怎樣在前沿敵火下儘量減少作業的聲音,怎樣偽裝(地雷是綠色的背景是白色的)等等。有的戰士提出,用匕首鏟冰挖雷坑。偵察兵每人都配有一把匕首,既輕便鋒利又好攜帶,經試驗效果很好。地雷偽裝採用白布包裹法,就是地雷安上引信後,用白布包起來,再放入雷坑內,然後覆蓋一層冰雪。這樣,即使冰雪被風吹開或融化,白布與背景還是一致的,地雷就不易暴露。這些措施經實踐檢驗都很管用。
當年的宣傳畫
那次布雷,上級只發給72個59式防坦克地雷。那麼寬的江面,這一點地雷究竟埋在哪裡才能有效呢?
西江叉是島後一個江叉,寬約100米。通過實地偵察,發現距島10餘米的冰面上有坦克碾壓的軌跡。作戰部門提供的觀察報告指出,蘇軍坦克、裝甲車均在白天出動,其運動路線都是從蘇方的下米海洛夫卡通過烏蘇里江主航道,從珍寶島南側航標處順西江叉距島10至20米處的冰面上由南向北運動,在冰雪上碾壓的痕跡清晰可見。於是他們便建議地雷場選在這裡比較合適,理由有四條:一是蘇軍坦克、裝甲車多次沿此路線運動,均未受我打擊,蘇軍可能有麻痺心理;二是這裡離我主陣地近,便於我火力控制,能使障礙與火力緊密結合;三是這裡岸陡林密,蘇軍觀察不便,利於我隱蔽作業;四是地雷少,更須集中使用於重要地點。
前指首長很快批准了他們的方案,對警戒、協同、信號、敵情處置等都做了具體明確的規定,並將有關問題通知了前沿部隊。
珍寶島邊防戰士大合影。圖中可以看到,官兵們基本都換裝了56式衝鋒鎗,這種火力配置比當年的甲種集團軍還要強,顯然是為了對付裝備全自動AK步槍的蘇軍。
3月14日19時,布雷分隊由排長於洪東、幹事杜永春率領出發,孫徵民和陳雁一起隨隊前往。出發前,召開了誓師大會,幹部、戰士鬥志昂揚,都要求擔任最艱巨的任務,決心用鮮血和生命保衛祖國的神聖領土。汽車沿著崎嶇的冰雪山路閉燈行駛,車前有兩名戰士領路。為避免汽車滑到溝裡,行車速度很慢,經兩個多小時才到達無名高地。汽車開到無名高地後側,隱蔽起來,再往前走就會暴露在蘇軍視界內。這裡距布雷位置還有4公裡,全是叢林、塔頭墩、沼澤地。那天晚上,又黑又冷,伸手不見五指,幹部、戰士全副武裝,每人攜帶兩顆地雷,踏著沒膝深的積雪,在密林中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運動。當他們到達江邊時,人人都滿身大汗,棉衣都溼透了。在江邊稍事停留,觀察島上的敵情。北風一吹棉衣又凍得硬邦邦的,走起來路來譁譁直響,渾身上下冰涼。他們發現島上燈光時隱時現,並有鍬、鎬撞擊凍土的聲音,還有車輛隆隆開動的聲音。這一切都說明島上有蘇軍活動。這時擔任掩護任務的戰士在排長於洪東的帶領下首先登島,佔領有利地形,監視蘇軍。待他們發回開始作業的信號後,孫徵民和陳雁帶布雷分隊迅速而隱蔽地前出到預定布雷地段展開作業。他倆邊指揮邊檢查質量,經過40多分鐘的緊張作業,72個地雷全部敷設完畢。這次布設的6個雷群,每群12個地雷,雷距1米。各個雷群成梯次配置在距島邊沿10餘米的江面上。
珍寶島邊防軍戰士宣傳照
任務完成後,布雷分隊撤回。由於蘇軍活動異常,上級命令於洪東率領的那個班留在島上監視蘇軍,孫徵民他們返回駐地躺下休息不久,傳來了緊急集合的哨音,說島上打起來了。3月15日8時2分,蘇軍出動坦克、裝甲車,再次入侵珍寶島。孫徵民和陳雁隨偵察大隊前出到批修1號橋附近地域待機,後來他倆又來到109.0高地前沿觀察所。這裡對島上的戰鬥情況看得比較清楚。蘇軍的第一次衝擊被我守島分隊擊退後,9時46分在炮火掩護下又出動了坦克、裝甲車多輛正面向我守島分隊衝擊,有4輛坦克經島的南端西側江叉迂迴到我守島部隊的側後,妄圖斷我後路,夾擊我島上的防禦分隊。當坦克成梯次隊形展開時,先頭坦克闖入我軍布下的雷群,「轟」的一聲巨響,右側履帶被地雷炸斷,車上的乘員從車底下鑽出來狼狽向島上密林中逃竄。其餘3輛坦克驚慌失措,按原路倒車逃竄,掉在後面的1輛被我守島分隊擊傷。在我守島分隊的頑強抵抗下,蘇軍的第2次、第3次進攻又被我擊退了。
當年的宣傳畫
當天晚上打掃戰場時,他們接到了新的命令。上級要求把西江叉與1號陣地之間整個江面用地雷封死,不讓蘇軍坦克再闖入我內江,以保證我守島分隊側後的穩定安全,前指首長還指示,不讓蘇軍把被我們炸毀的坦克拖走,決心將坦克炸毀。孫徵民同志帶領1個排去島的南端設置雷場,他命令陳雁帶領兩名戰士去炸坦克。當晚陳雁帶兩名戰士,帶了兩個5公斤重的梯恩梯炸藥包,在坦克發動機上放一包,左側履帶上放一包,用拉火管點火。發動機上的那包炸藥是一名戰士拉的火,可能是因火具連接不牢,沒有爆炸;履帶上的那包炸藥爆炸了,左側履帶被徹底炸毀。後來報紙上那張照片就是被他們用炸藥爆破後的情景。
那天半夜12時許,守島分隊撤離了戰場,在無名高地碰見了排長於洪東和幹事杜永春,他們在島上整整堅持戰鬥了一天一夜,沒吃一口飯,沒喝一口水,滿身硝煙。守島分隊見到他們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親眼看見我軍的地雷把蘇軍坦克炸毀了。當時,大家高興得相互擁抱,激動得流出了眼淚,共同分享那勝利的喜悅。由於我軍布的地雷在15日戰鬥中充分顯示了作用,前指首長指示,在受蘇軍威脅的主要方向上,要大面積布雷。於是孫徵民帶領部隊和民兵又執行了幾次大面積的布雷任務。
珍寶島局勢緊張期間,解放軍邊防戰士們加緊巡邏。
孫徵民排除39個地雷,基本摸清蘇軍布雷特點
根據上級關於有理、有利、有節的邊防鬥爭原則,我軍粉碎蘇軍3月15日的進攻後,守島分隊當晚主動撤離該島,並允許蘇軍拖回屍體。3月16日蘇軍趁我軍允許其拖回屍體的機會,在島上布設了大量的防步兵地雷。我軍登島巡邏分隊連續遭到意外傷亡。3月18日9時許,前指將孫徵民、萬忠奎、高恆斌和陳雁召到作戰室,命令他們隱蔽登島,把蘇軍布雷情況偵察清楚,並取回地雷樣品。配屬他們執行任務的是1個工兵班。接受任務後,他們連夜進行器材準備和排雷的應急訓練,一共分成4個排雷小組,每組3至4人,他們4人各帶1個組,另外還指派1個班進行火力掩護。整個排雷作業由孫徵民指揮。
3月19日拂曉,他們按時登島,孫徵民那個組在中間,萬忠奎帶的那個組在左側,陳雁和高恆斌帶的那兩組在右側。幹部全部走在前頭,戰士踩著幹部的在雪地踏出的腳印走,每組配一部探雷器和幾個探針,由岸邊開始向島的縱深搜索前進,由於距離較近,可以聽到蘇軍構築工事的聲音,同時蘇軍還不斷地打冷槍,每前進一步都有生命危險。他們懷著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勇敢、堅定、沉著的搜索前進。由於連日戰鬥,島上布滿了彈片,探雷器受到嚴重幹擾,判斷不出哪裡是地雷,哪裡是彈片,再加上島上草深林密,積雪厚,使用探雷器很不方便。各組都先後丟掉了探雷器,全憑眼看、手摸、探針探,一步步的向前搜索前進。
蘇軍放出狼犬撕咬與其交涉的解放軍邊防戰士
他們雖受過地雷專業訓練,但未在戰場上敵火下排過真雷,又不知地雷在哪裡,是何種地雷,有無詭計裝置,而且蘇軍還不時地打冷槍,隨時有犧牲的危險。但一想到重任在肩,大家就越來越沉著。戰士們求戰心切,不怕流血犧牲,紛紛要求走在最前邊探路,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安全讓給幹部。戰士們的行動使幹部們深受感動。為了順利完成任務,他們好不容易才說服戰士跟在後面。當他們搜索到距島邊80餘米時,孫徵民首先發現了地雷。他立即打手勢叫幾個幹部過去。經仔細觀察,這一帶布滿了地雷,絆線像蜘蛛網似的,一個地雷設多條絆線,有的設在灌木叢裡,有的捆在樹上,有的植有固定樁。絆線齊胸高,多數絆線設在雪地的表面。孫徵民命令大家臥倒,他首先排除了第一枚地雷,告訴大家如何排除和注意事項,然後各組分頭作業。經過兩個多小時的緊張作業,共排除了39個地雷,基本上摸清了蘇軍布雷種類、範圍及布雷特點。當日9時他們奉命返回,帶著戰利品,懷著喜悅的心情向前指首長作了匯報。瀋陽軍區肖全夫副司令員接見了他們,並觀看了他帶回的地雷。首長非常高興,說他們很勇敢,任務完成得很好,當場宣布給他們記功。
當年的宣傳畫
根據前指首長的命令,3月20日上午他們4人帶領1個工兵排,上島進行全面掃雷。由於有前次排雷的經驗,大家信心更足了,出發前進行了認真準備,對照實物進行了戰前訓練,並周密地擬制了行動方案,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處置預案都一一進行了研究。當日8時許抵達江邊,派出戰鬥警戒,他們沿著第一天開闢的通路佔領了有利地形,監視蘇軍,掩護排雷作業。這天天氣陰暗,飄起了鵝毛大雪,能見度低,不利於蘇軍觀察,對排雷作業很有利。作業中,他們不時聽到槍聲,判斷是蘇軍盲目射擊,他們仍沉著作業,排雷進展很快。約10時許,陳雁帶的那個組有1名戰士觸雷,兩名戰士受重傷,陳雁的右眼和右臂也負了輕傷,鮮血順著臉頰往下流,眼睛直冒金花。這個組便奉命撤出陣地,去包紮所,其餘3個組仍繼續作業。當他們去包紮所路過前指向作戰值班的同志匯報這次排雷情況時,電話裡傳來不幸的消息。當時是11點半鐘左右,說又有同志觸雷負傷,傷勢較重。陳雁的心情沉重極了。下午1時左右,負傷的同志運到包紮所,孫徵民頭部傷勢過重,已當場犧牲;萬忠奎負重傷,流血過多,一直昏迷不醒。由於幹部傷亡過多,無人繼續指揮作業,前指首長命令停止排雷作業,迅速撤回。這次共排除了200餘枚地雷,雖然未能徹底完成任務,但在實踐中培訓了骨幹,為以後的排雷奠定了基礎。後來,排雷作業很快在邊防部隊中普及,出現了許多排雷能手,先後共排除各種地雷1700餘枚,徹底掃清了障礙,有力地保障了我邊防部隊的戰鬥行動,使我邊防分隊能大踏步地自由地巡邏在祖國的邊防線上。
孫徵民在珍寶島邊境保衛戰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6次登島排雷、布雷、親手排隊地雷200餘枚,他以鮮血和生命捍衛了偉大祖國的尊嚴,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稱號。
珍寶島戰鬥中被俘獲的蘇軍T-62坦克
到手的勝利品怎能失去,37噸重的龐然大物被拖上江岸
3月下旬,蘇軍停止了對珍寶島的進攻,但那輛被炸毀的T-62坦克仍躺在那裡,雙方為了爭奪這輛坦克又展開了激烈的鬥爭。蘇軍多次來人來車企圖把坦克拖運回去,分析其意圖,一是想毀滅出動坦克大舉侵犯我國領土的罪證;二是為了保守坦克的技術秘密。蘇軍的這個行動遭到我軍炮火的猛烈襲擊,始終未能得逞。
根據上級指示,我軍決心把坦克拖撈上來,一是用於揭露蘇軍出動坦克、裝甲車向我國侵犯的罪行;二是為了獲取一些技術資料。在當時,這種坦克還是比較先進的,有研究價值。在我軍拖撈的過程中,蘇軍進行了猛烈的炮擊,以阻攔我們的行動。
由於多次炮擊,坦克的炮管已被炸斷半截,坦克周圍的冰上布滿了彈坑,加上氣溫逐日升高,冰雪融化,坦克已下沉,傾斜在江中。
為了拖撈這輛坦克,軍區前指成立了拖撈坦克指揮部,由軍區工程兵益平副參謀長任總指揮。軍區肖全夫副司令員在指揮部成立大會上說:拖上來軍區前指給你們開慶功會。希望大家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嚴密組織,正確指揮,「五一」節前一定要把坦克拖上來,向「五一」節獻禮。指揮部拖撈坦克的方案是,用人力推動絞盤把坦克拖上來。具體方法:首先是隱蔽企圖,破冰開出一條冰槽,敷設上鋼絲繩,在距坦克較遠的隱蔽位置構築一個掩蔽部,內設絞盤,鋼絲繩通過滑輪組,把坦克一點點地絞上來。這樣第一道難關就是破冰。我們採用爆破法開闢冰槽,先在暗夜用冰穿子鑿開了列冰洞,然後將炸藥包放入冰窟內爆破。這項工作很艱巨,作業時間長,目標暴露,冰面上被炮彈炸出了許多冰洞,有60米深的水,一不小心就會跌入冰洞內。
在珍寶島衝突中受傷的蘇軍
破冰裝藥過程中不斷遭到蘇軍的炮火襲擊,導電線多次被炸斷,工程兵舟橋某團參謀田洪舉、工程兵工兵某團參謀丁鳳財曾3次冒著蘇軍的炮火聯結好被炸斷的導電線。參加作業的指戰員英勇奮戰,終於在約百米寬的江面上開出了一條寬10餘米的冰槽,使坦克完全沉沒江底,為拖拉工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後來,蘇軍發現坦克忽然不見了,又見江中有一條大冰槽,就更加瘋狂地炮擊,只要發現江面上有人活動就開炮。因此,爾後的作業更加困難。往坦克上掛鋼絲繩最困難,既要通過蘇軍炮火封鎖地段,又要潛入冰水中摸坦克掛鈎,試掛幾次均未成功,後來,在潛水員的密切配合下,終於把鋼絲繩牢牢固定在坦克掛鈎上。
準備工作全部就緒後,掩蔽部裡的大絞盤開始轉動。推絞盤用了1個連的兵力,夜間作業,十分辛苦。儘管當時還是冰天雪地,大家在掩蔽部裡穿著單衣作業,仍汗流浹背。這段江底是黑泥底,下陷力強,要把37噸的鋼鐵龐然大物從約百米遠的江底下拉到岸上來是何等困難。全體指戰員不畏艱難困苦,硬是一分一寸地絞。這時,蘇軍根本摸不清坦克到哪裡去了,我們也只是從鋼絲繩的長度來判決坦克的位置。鋼絲繩多次被蘇軍炮火炸斷。插接鋼絲繩是個技術活,插接不好不是拉斷就是通不過滑輪,前指特地從內地請來工作師傅,他們冒著蘇軍的炮火,隨斷隨接,保證了拖撈工作的順利進行。
蘇聯方面為珍寶島戰鬥中陣亡的蘇軍官兵舉行葬禮。
經過20餘天的英通奮戰,在一個漆黑的夜晚,終於把坦克拖到岸上,並立即進行偽裝。下一步是如何才隱蔽而迅速地將坦克拖到後方。這也是一個難題。蘇軍一旦發現坦克忽然出現在岸上,一定會拼命地爭奪。
為了迷惑蘇軍,指揮部決定暫停拖拉,先派出10餘臺推土機、拖拉機在岸邊往返開動,佯裝伐樹、築路、構築工事。蘇軍為了試探動向,一開始打了幾次炮,後來見我們果然在伐木、築路、構築工事就不再射擊了。這時,我們抓緊做將坦克向後拖拉的各項準備工作。調來了坦克牽引車,因為坦克履帶已被炸斷,為了拖時減少磨擦力,特製了履靴,套在坦克兩則負重輪上,同時,對沿途公路的木橋進行了加固。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夜晚,把這個龐然大物用坦克牽引車快速拖向後方。「五一」節前,拖到了指揮部附近的山溝裡。軍區前批在這裡召開了慶功大會,表彰了拖拉坦克的有功人員。這輛坦克是蘇軍侵犯我國領土的一個鐵證,曾運到北京軍事博物館展出。
1998年11月,中蘇兩國東西兩段邊界線勘界結束,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江澤民與俄羅斯聯邦共和國總統葉爾欽正式籤署了兩國東西兩段邊界協議,並希望兩國世代友好,永結戰略夥伴關係。
但願中俄邊境再無糾紛。
☛ 鼎 ★盛★論★壇 ☚
更多精彩原創作品請關注鼎盛論壇微信公眾號:top81bbs
長按下方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和掃掃二維碼也可關注鼎盛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