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杭州老魏-魏老師
來源:新浪微博
旅行車沿著海邊的公路一直往北走。天氣極好!車的左側是藍色的地中海,美景相伴真舒服。
郝導開始介紹以色列,話題自然離不開巴以衝突。現在的以色列有嚴密的防空系統,巴勒斯坦的火箭彈一發射,以方就會發現。發現火箭彈之後就計算它的落點,如果落入無人區就任其飛行;否則就用飛彈攔截。為此以色列全境雷達密布,據說有時會影響到正常的網絡通信。總的來說,以色列是和平安全的。郝導還介紹了以色列的高科技產業、現代化的農業等,這裡就不一一轉述了。一句話:以色列和猶太人不簡單!
今天我們的第一個目的地是凱撒利亞(KAESAREA)。凱撒利亞是《聖經-使徒行傳》中常提到的一個港口,一座位於地中海東岸的古城。
凱撒利亞是賽達國王斯特拉頓一世所建的Stratonospyrgos城的舊址。公元前90年,由猶大國國王亞歷山大•詹尼亞斯攻佔,成為一座猶太城市。公元前63年羅馬帝國徵服此城,並令其自治。大希律王(大希律王亦被稱為希律大帝一世,是羅馬帝國在耶路撒冷的代理王)在位期間,大力建設此城,並改其名為凱撒利亞,意為「羅馬皇帝奧古斯都-凱撒大帝之城」,以向羅馬示好。公元前22年在此建造深水人工港,並配以神廟、市場、大燈塔等市政設施,力圖將此城打造為地中海貿易重鎮。公元66年,凱撒利亞城中的猶太人不滿羅馬人的統治,揭竿而起,但遭殘酷鎮壓,2萬多名猶太居民被血腥屠殺。這成為隨後猶太戰爭爆發的起因,還導致了耶路撒冷和猶太第二聖殿於公元70年被毀。公元639年,凱撒利亞被阿拉伯人佔領,1101年又落入十字軍之手。1254年,法國國王路易九世重新在此構築工事,修建十字軍城堡。其後幾經戰亂和地震,凱撒利亞的建築大都損毀和沉入海底,凱撒利亞從此湮沒在寂寂黃土中。
以色列建國後,羅斯柴爾德家族出資開發,將此地開發為旅遊業為主的定居點。是以色列唯一由私立機構(「凱撒利亞發展集團」)管理的定居點。
車行約半個小時,我們就到了凱撒利亞國家公園的南門。
路的左側有古城牆,城牆前擺放著出土的古羅馬雕塑。
19世紀末,人們開始在凱撒利亞進行考古發掘工作,這些古蹟才得以重見天日。
我沿著古城牆走,邊走邊看。古城牆延伸出半圓形的外形,上面還有鐵製的欄杆,下邊有拱門。
繞了半圈之後,城牆沒有了。這才看到一座半圓形的古羅馬劇場。我走過舞臺,這是劇場另一側的石拱門。拱門下的道路鋪著木板,看上去是劇場演出時觀眾進出的重要通道。
我從劇場的拱門進去,爬到了劇場看臺的最高處。站在高處,遠處的地中海盡收眼底,漂亮極了。羅馬人真會享受生活!
這裡擺放著許多雕刻精美的古羅馬大理石柱頭,柱頭下是不鏽鋼製作的支柱。雖已殘破,卻可想見,圓形劇場曾經是多麼壯麗,多麼輝煌。我第一次見到石棺是在土耳其的以弗所古城。在土耳其的安塔利亞考古博物館,眾多雕刻精美的石棺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石棺沒有繁複的雕刻,但是簡潔明快的幾何造型賦予了它有力度的美感。背後一排排羅馬石柱頭更加襯託出歷史的厚重。斷垣殘壁的最西側已經快到海邊,那裡有一條小道。我沿著小道往北走,看到了美麗的地中海。
一條岬角伸向海中,一些人站在海中的礁石上釣魚。往南看是Submarinean港,它的後面是一個發電廠。
我沒有在海邊多逗留,我想先看賽馬場。也許是為了保護古蹟,到賽馬場的看臺沒有路。只能從石頭堆裡走,我走到那裡看著整個賽馬場。賽馬場面朝大海,長360米,寬60米,右側有階梯狀的看臺。也許賽場仍在使用,暗紅色泥土上的馬蹄印、馬車的車轍清晰可見。當年,賽道上馬車疾馳、塵土飛揚、驚心動魄的場面似乎出現在眼前。在賽馬場的西南角有一段圓弧狀的臺階,背後就是古宮廷的遺址。我想臺階是供王公貴族觀看表演而修築的。
宮殿前面,地中海邊,是當年的古港口。我走到海邊,現在這裡是遊人垂釣的好地方。
我們往西北側的海邊走,近觀古燈塔舊址。
一對以色列姑娘站在木橋上遊玩。我試著把鏡頭對準她們,沒想到她們落落大方地和我做著手勢,開心地笑著。
穿過古堡,往左走就看到一大片草地和一座伊斯蘭風格的建築。
這裡人比較多,更像一個普通的公園。
沿著草地邊的路往前走,前面是一條大道。往左通向剛才看到的古燈塔遺址,那個伸展入海的岬角。
我們慢慢地走出古城,這是古城門附近的城牆。
這是凱撒利亞國家公園的北大門,也是正門。2013年9月15日我在英國遊覽過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沃德斯登莊園,沃德斯登莊園由梅耶的重孫之一費迪南(Ferdinand)所建,是英格蘭境內最有法國特色的大型精美的莊園。這次遊覽凱撒利亞,再次感受到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影響和魅力,印象更加深刻!
推薦閱讀
>>>以色列、約旦遊記—海法-大同教聖殿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