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11月正式動工以來,大連船廠建造的001A型航母由於擁有「首艘國產航母」的歷史性標籤,一直受到國內外輿論的高度關注。今年伊始,有關「國產航母即將下水」的傳言就在網際網路上普遍傳播。
圖1:各媒體平臺累計報導量(註:監測時間:2017.3.24-4.24 數據來源於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下同)
至四月份,輿論對「國產航母下水」的關注度激增。環球網軍事、強國網、鐵血社區等軍事網站、論壇發文量較多。
圖2:各媒體平臺每日報導量
圖3:「國產航母下水」詞雲圖
圖4:官方披露航母建造進展
在國防部首次公開證實國產航母即將下水後,有關航母海軍節下水的呼聲愈發強烈,媒體報導量井噴式爆發。
圖5:4月份主流媒體報導(摘選)
網民致力於尋找航母於4月23日下水的蛛絲馬跡。在貼吧論壇上瘋傳的中國郵政的官方紀念首日封顯身,對照紀念首日封右下角郵戳的日期和文字,「中國首艘國產航母下水紀念2017.04.23遼寧大連」,多數網民認為國產001A航母在本月23日下水已經沒有懸念。
在隨後幾天裡網友曝光的照片顯示,艦島上的玻璃窗和四面相控陣雷達已在建設中,疑似提前進行了下水後的舾裝環節。媒體紛紛猜測,已經具備下水條件的國產航母可能在等待4月23日海軍節下水。
國產航母到底會不會在4月23日的海軍節下水,媒體分析認為可能性不大。《環球時報》在19日即發文《海軍節那天國產航母能下水嗎?可惜潮汐不答應》,表明潮汐對航母下水的影響。微信公眾號「俠客島」在21日的《海軍節前,軍報這篇文章大有玄機》中稱,「從目前的進度看,要在兩天後趕上下水,難度有點兒大。」央視網援引專業人士觀點指出,「大型艦艇下水受潮期影響大,相比23日,4月27日至29日是大潮日,航母在這期間下水更符合科學。」海外網表示,影響國產航母這樣的大型艦下水的因素較多,要考慮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
直至23日海軍節當天,有更多媒體認為當日航母不會下水。參考消息網引述臺媒觀點,「中國首艘國產航母發動機未試車,短期無法下水」。《環球時報》下午發文《這兩件事說明國產航母今天不會下水》,不過文中也提出,「這意味著條件具備,國產航母即將下水,肯定是箭在弦上,眼前三四天的事情」。
此番媒體對於海軍節非航母下水好時機的分析,引導了輿論對航母下水的呼聲朝理性化方向發展。在未等來海軍節航母下水的消息後,輿論普遍對此表示理解。《參考消息》評論認為,「我們都希望中國航母能突然『彎道超車』,快速填平同美國的差距,但是長城非一日建成,尤其是航母這樣複雜龐大的工程更需要遵循科學嚴謹的理念,每一艘航母都有進步和提升,『小步快跑』也終將有攀上最高峰的一天,而且這一天也同樣『不會讓大家久等』。」有網友也表示,「我們的徵途是星辰大海,又何必在乎等這一兩天呢」。
另外,有關國產航母建造的意義也引起了一場輿論大討論。澎湃新聞在《解放軍海軍節:核武器時代,為什麼還要搞航母》中闡釋了航母建設的意義及在保衛我國海疆領域中的重要地位,鳳凰軍事梳理中國國產航母下水所做的70年準備,都對我國國家形象的正麵塑造和民眾愛國情懷的增強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
過去,每逢重大節慶日,總有一些地方的重大項目要刻意選擇在節日前後成為「獻禮工程」。但事實上,這種「獻禮工程」並沒有出現在中國航母建設上。船舶下水慶典歸慶典,但是航母建設更注重科學建設,比較務實,按照工程實施進展和條件有序開展,而非為了所謂的「獻禮工程」而不講求科學精神。輿論點讚這種不搞獻禮工程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