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821字 | 閱讀需6分鐘
美蔣特務開始暗殺計劃
1955年4月11日是國民黨特務機關實施其罪惡計劃的日子。上午11時左右,「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自印度孟買飛抵香港啟德機場。這是一駕美國洛克希德公司製造的星座式749A型飛機,在當時是不錯的飛機了。
據檔案記載,這架飛機已經飛行了11163小時,飛機狀況良好。擔任此次飛行任務的機組人員一共有七個人,包括機長、副駕駛員、領航員、飛行工程師、飛行事務員、空中女服務員、機械師等。此時正值中午,飛機停穩後,機組人員除了機械師卡尼克留在飛機上以外,其他人通通下飛機用餐。
雖然事先中國政府已經通報港英當局,美蔣特務可能會對飛機實施破壞活動,要求港英方面加強保護措施。然而,此時香港警方卻並沒有對飛機採取特別的保護措施,特別是對機場的地勤人員,並沒有進行認真的檢查和監控,只是派了輛警車停在離飛機很遠的地方監視,把觀察的重點放在了行李檢查處和機場入口處。
機組人員下飛機後,卡尼克發現機組的行李少了兩件。在他印象裡,這種事情在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
於是卡尼克趕緊離開飛機,去告訴準備用餐的其他機組人員,讓他們找找行李。據卡尼克事後回憶說,當時他離開飛機有十來分鐘,「如果要放爆炸物至機內,兩分鐘即夠」。卡尼克估計,炸彈應該是放在了飛機右翼兩引擎之間,「因該處機板只要兩分鐘便可打開,順利放進去。」
關於周駒是如何將定時炸彈帶進機場的,社會上流傳著多種說法,甚至有人說周駒是將炸藥裝進牙膏裡帶進去的。
據解密檔案記載,炸機事件發生後,周駒的同鄉、知情人周仕學和周國輝二人怕遭特務機關暗算,先是向港英當局投案尋求保護,後來又通過《大公報》的關係來到廣州,向我有關部門報告了當時的情況:
4月11日上午5點多鐘,由姓黃的特務把一定時炸彈(約茶杯大用雞皮紙包好)交給周駒攜進機場。當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抵機場時,周乘進行打掃的機會,把定時炸彈放於飛機右邊輪頭的上頭(引擎部位)。周騙其領班餘培說,這包是西藥,還表示以後對餘有好處等。得手後周把自己的咭紙(報到用的紙張)交給餘培,不等放工時間即由鐵絲網爬出機場。而當時特務分子黃、鄧二人駕駛一汽車停於黃大仙靠近機場的地方接應周離開機場,故周由鐵絲網爬出後即乘該車返太子酒店。
途中,黃鄧對周大加獎勵,說回臺灣後向上級報告,並表示周可帶其家人及在國內的弟弟周錫培等到美國,如其弟不能來港,可由特務機關派人在國內辦好出境手續。當天,黃鄧二人帶周離開太子酒店,先往ABC餐室飲茶,並給了周一些錢,要他往新新酒店居住。姓黃的特務分子於12日即先回臺灣,留鄧、甘兩人在港與周聯繫善後工作。但過後不久,鄧、甘二人見情勢惡化,而飛機爆炸也沒有周總理受難,不能達到其原陰謀目的,鄧、甘兩人就沒有與周聯繫,這時周的父親周瑞維曾四處找其蹤跡,但鄧、甘已偷偷返回臺灣,把周駒拋離不理。
克什米爾公主號機頭
中午12時45分,搭乘「克什米爾公主號」的中國代表團工作人員和記者等八人,以及波蘭、奧地利的兩名記者和一名越南工作人員乘坐航空公司的專車抵達機場。而周恩來總理因受緬甸總理吳努邀請於4月14——16日訪問仰光,臨時改變了原定行程,並沒有隨機出行。
按照事先跟印航商定的,代表團可以免除檢查,直接登機。於是汽車直接開到飛機跟前,這時印航經理已經站在飛機旁邊。
印航經理答道:「OK!」
潘又問:「引擎也檢查過了嗎?」
印航經理答:「檢查過了。」
倆人隨後登上飛機做進一步的檢查。
緊接著,代表團登機。隨機還託運了三十幾個箱子,裡面是亞非會議期間準備對外送禮用的景泰藍等工藝品,以及宣傳用的書刊資料等。一切進行得都挺順利。
下午1時15分,「克什米爾公主號」從啟德機場起飛,前來送行的人們望著漸漸遠去的飛機,不由得舒了口氣,大家誰也沒有想到,悲劇即將發生。
悲劇發生
從香港到雅加達的飛行時間是六個半小時,飛機升空後平穩飛行,一切正常。
下午6點40分,香港《文匯報》和《大公報》突然接獲英國路透社消息:「克什米爾公主號」飛機墜毀,除三名機組人員外,其他人員全部遇難。
解密檔案中記載有印尼空難調查委員會的事故調查報告,其中一部分是根據倖存的機組人員的回憶記錄下來的飛機墜入大海那一瞬間的真實情景:
飛機於1955年4月11日格林威治時間4時25分從香港起飛。飛機上共有十一個乘客,並載有3780英加侖燃料和140英加侖滑油。當時起飛重量是98376磅,載荷分布適當,重心在25%平均空氣動力弦。
飛機的機長賈塔爾是印度國際航空公司年資最老的和有經驗的駕駛員之一,他總共飛行了12300小時以上,其中4900小時是作為星座式飛機機長的飛行時間。飛乘組的其他人員也是有經驗的人員,個人都有他們專業的執照。
起飛後,飛機和地面電臺進行了例行通報。
大約在9時23分,當飛機在良好天氣下在18000英尺上空飛行時,飛機上發生了爆炸。三個生還的飛乘組組員都聽見了這一爆炸,但是爆炸聲是不是響得足以使機上的每個人都聽見,這方面還有一些疑問。飛機維護工程師卡尼克當時正在客艙內睡覺,他是被爆炸所震醒的。他當時發現有煙從冷空氣導管中噴出,懷疑後行李艙起了火。
克什米爾公主號右翼爆炸部分
火勢蔓延異常迅速,接近了機身。飛機維護工程師卡尼克估計機翼支持不了多久,因為金屬在熔化中。
在下降時副駕駛狄克西特和機長賈塔爾商量後,發出求救信號……飛機向左轉彎,企圖降落到接近陸地的地方。女服務員把救生背心先發給所有乘客,然後發給飛乘組。機內沒有發生驚慌,乘客們都坐在他們自己的座位上。
非常濃的黑煙進入飛乘艙,使強迫降落前一刻的前方能見度模糊不清……
儘管作了一切努力,想拉平飛機以便降落,飛機還是略為向右側轉,右翼衝到了海面……
在飛機墜落將及水面時,從窗口躍海的有六個人,我們三個是泅水七個小時登陸的,其餘三個則不知存亡。三人後被印尼當地一村民救起。
對殘骸進行檢查揭示了肯定的證據,證明一個定時的兇殘的機器曾在右翼輪艙內爆炸,這個機器的一些零件還卡在殘骸內……
這是飛機爆炸、燃燒,並衝向大海那個瞬間的情景,如果沒有生還者的話,那麼這個瞬間恐怕就永遠不為人知了。這裡面有一句話值得回味:
機內沒有發生驚慌,乘客們都坐在他們自己的座位上。
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我代表團的工作人員能保持如此之鎮靜,確實令人敬佩。
這是在「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中遇難的3位新華社記者遺像,他們分別是李平、黃作梅、沈建圖
當飛機在大海上折成數段,並沉入大海的時候,他們的名字同他們所為之犧牲的事業一樣,永遠地為人們所記憶,他們是:
黃作梅: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
李肇基:外交部情報司科員
沈建圖: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主任
李炳衡(又名李平):新華社對外新聞編輯部記者
杜宏:廣播事業管理局對外廣播部副主任
郝鳳格: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攝影員
鍾步云:總理司機
三名外籍人士是:
生還的機械師曾告訴印尼交通部負責調查事件的官員,當飛機墜海後,曾看見一架英國SOUTHERLAND水陸兩用飛機在上空盤旋,儘管生還者向其呼救,但飛機沒有降落。後來英國方面曾解釋,因為失事水域是印尼領海,所以飛機才沒有降落。
來源:《解密中國外交檔案》
如果有一天
我悄然離去,請到這裡找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