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臺灣江南案始末:是蔣經國下令暗殺,還是另有其人

2021-02-23 方略書院

1984年10月15日,華裔美籍作家江南在美國舊金山寓所遇刺身亡。

江南真名劉宜良,是江蘇省靖江人,先在蔣經國主持的「國防部」政治幹部訓練班和政治幹部學校受訓,後在臺北市師範大學英語系讀書。1967年他以《臺灣日報》駐美特派員身份赴美,其秘密身份為國民黨情報員。1983年在美國加州《論壇報》上連載《蔣經國傳》。


劉宜良

《蔣經國傳》一書在海內外的影響,使臺灣當局深感震驚,後使人調查方發現劉的三重間諜身份。劉宜良除以著書立傳的作家身份掩飾著美國線民的真實身份,而也同時為大陸與臺灣雙方各自收集情報。在臺灣當局查證前大陸與臺灣方面皆蒙在鼓裡。是以江南案案發後,美國方面頓時震怒,FBI也立即參與到此時之中。

作家江南(劉宜良)命案在蔣經國晚年捲起千堆雪,並引發政治風暴。許多政治評論家認為,這宗發生於一九八四年十月十五日的暗殺事件,是蔣家政權崩解的前奏。

故事從導演白景瑞介紹臺當局「情報局長」汪希苓與黑社會的「竹聯幫」幫主陳啟禮兩人結識開始。其中除了存在太多機緣巧合,也存在著各種不為人知的機關算盡與門戶鬥爭。以下為時任臺灣情報部門副處長陳虎門的口述內容:

因緣際會,結識黑幫成員

白景瑞和汪局長是在義大利期間熟識的,白景瑞當時留學義大利學電影,物質生活清苦,精神上也很鬱悶。每逢星期例假日,來自臺灣的老朋友就聚在汪希苓家,吃飯閒聊。汪希苓兩夫婦熱情好客,待白景瑞如自家兄弟。除了白景瑞那批留學生,在義大利學聲樂的張美倫,也是汪家的常客。這是白景瑞等人和汪希苓熟識的緣起,同時也為日後江南案盤根錯節的人脈網絡,結下了不解之緣。

汪局長在美國作為積極,迭有佳績。美國方面對他的行動非常注意,汪希苓到任何地方美國方面總是緊盯不舍。最早的兩艘潛水艇就是他設法購得的,他還邀請美國四大軍火商私下到臺灣訪問。在那段日子,汪希苓的工作內容如果被美國政府知道了,那絕對是犯大忌的。汪希苓人際交往的手法十分高明,美國官方的人到大陸做項目,回頭必定途經臺灣,汪先生交代我們到機場迎接,請美國友人吃飯喝酒;有些朋友喜歡上夜總會,我們也全程奉陪。

1984年,大約是春夏之交的某日,局長把我找到他辦公室,告訴我局裡現在吸收了兩位優秀的工作同志,「我命令你負責輔導和聯絡的任務,你不要過問他們的身份背景,也不要去打聽有關他們的訊息。」

任務完成,氣氛卻不尋常

結訓完幾天後,我按照「情報局」規定的程序,向「情報局」第五處申請調出一張江南的檔案照片,和他在美國的住址。江南那張穿著夾克的照片,也就是日後刊登在媒體上的同一張照片。結訓之後,我送陳啟禮、帥嶽峰兩人去機場,登上飛往美國西岸的班機。


陳啟禮

任務完成後,陳啟禮、吳敦、董桂森回到了臺灣,我到機場去接他們三個,到了機場,我直覺氣氛有點不尋常,現場有位便衣警官坐鎮指揮,後來我才曉得那人是臺北市刑警大隊譙長江。

十一月十二號晚上,恰逢泰國陸軍總司令秘密訪問臺灣,我招待泰國陸軍總司令一行在臺北東王西餐廳吃牛排看唱歌表演。吳敦突然打電話找我,他氣衝衝地問道:「陳啟禮被警察抓走了!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消息令我十分吃驚,我說:「吳敦,我也不清楚情況,我馬上去調查。」我當然先要向局長報告,局長以為是一件普通逮捕事故,當下交代我,你趕緊去了解一下。

此刻,吳敦、帥嶽峰、董桂森等人則不斷電詢進一步的消息,我完全無法給予具體答覆。董桂森深表不滿,就寫信檢舉此事,他認為自己原本是大功一件,為什麼完成任務回臺灣之後,反而要抓他們?甚至誤以為有人要殺他們滅口。

這相當明顯,第一個是要打擊汪希苓。所以,在陳啟禮等人被扣押直到我們被扣押的兩個月期間,我們得到各式各樣的訊息;但是,我們完全使不上力。一九八五年元月十三日,我們接到通知,包括汪局長、胡副局長和我,全部奉命到「安全局」報到,「安全局」的人把我們遣送到位於基隆路現在世貿大樓附近的一處看守所裡。

與蔣無關,暗藏門戶鬥爭

我敢打包票,殺江南案不是蔣經國的意思。同時,據我的了解,汪敬煦和汪希苓兩人,都不曾在案發後向蔣經國匯報江南被殺的案情。早在陳啟禮等人執行完任務回臺不久,汪希苓局長命令我將江南案的始末,寫一分詳細的報告,汪希苓局長看過後,交代我立刻親自送一分到安全局給汪敬煦局長。當天,汪敬煦面無表情地收下那份報告。

這問題出在哪裡呢?江南案發生之前,情報局副局長出缺,汪敬煦建議由「安全局」三處馬處長接任「情報局」副局長,但未獲汪希苓同意,照升遷慣例,應該是由原來在「情報局」當處長,後來調到「安全局」當處長的人回來遞補副局長。因之,汪希苓自然未便同意改變規矩。

我聽吳敦講,陳啟禮也堅持汪敬煦有問題。原本江南案的傷害可以減到最低的,但是反而愈捅愈大,這關鍵出在什麼地方呢?因為根據我的了解,在情治人員搜到陳啟禮保險柜裡的述職報告筆記本之後,汪他們馬上通知美國FBI駐日本的官員,告訴FBI殺劉宜良的兇手我們抓到了,並且把有關資料都給了FBI。

何謂教訓,接受訊問測謊

汪希苓自始是蔣公的侍從官,和蔣家淵源很深,更有深遠的感情。汪希苓和我們另外一點不一樣的,是他在美國就看過《蔣經國傳》這本書,雖然和劉宜良少有往來,但他知道劉宜良這個人的底細。


審理江南案

美國方面的情治人員來臺灣時,我們尚未被扣押。一進去之後,軍法官王惠然上校先以英文介紹,再以中文介紹。當翻譯官介紹到我時,我告訴翻譯官,你不用介紹我了,前面兩位長官(汪局長、胡副局長)都已經完成訊問,他們應該知道我是誰。我講完,就大模大樣地坐下了。

他們問了許多問題,我都侃侃而談,絲毫不避諱。

開宗明義,美國人問了一個很妙的問題:「什麼叫做教訓?你們對一個五十歲的老人可以'教訓』嗎?派了兩個年輕力壯的人。」我答覆:「劉宜良身體還很強壯,並不是老弱不堪。他五十歲,我們的人也有四十幾歲了。年紀差不了多少。更何況你懂中國話'教訓』的意思嗎?中國字的'訓』是個言字邊,就是用言語來教訓他的意思,我們並沒有殺死他。」

我戰鬥了三天,到了第三天是重頭戲——測謊。

測謊開始,我的眼睛聚焦我面前盆景的綠葉子,一邊毫不遲疑地答覆問話,我全部照實回答。測謊很快就結束了。完成偵訊,老美還邀請我去美國,我回說:「也歡迎你們來臺灣玩,但我要坐牢,不能接待你們。」

今天我來看江南案,確實,當初「國家」命令我們做了這件事,在我內心裡,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從前,我們惟一的目的是要讓「國家」受的傷害降到最低的程度,但是,為什麼叫執行任務的人含冤莫白?我做人的原則,就是清清白白。

相關焦點

  • 【鉤沉】臺灣江南案始末:是蔣經國下令暗殺,還是另有其人
    江南真名劉宜良,是江蘇省靖江人,先在蔣經國主持的「國防部」政治幹部訓練班和政治幹部學校受訓,後在臺北市師範大學英語系讀書。1967年他以《臺灣日報》駐美特派員身份赴美,其秘密身份為國民黨情報員。1983年在美國加州《論壇報》上連載《蔣經國傳》。
  • 蔣經國四子:蔣孝武接班夢碎
    因此對於蔣孝武有意接班,蔣經國並不看好,更沒有積極扶持,而是靜觀其變,看看蔣孝武本人是否有足夠能耐,逐漸建立自己在臺灣各界人士心中的聲望,得到大家的認同支持,才是蔣孝武首先要完成的艱巨任務,然後才談得上蔣經國是否願意栽培他。曾在蔣介石身邊做過六年武官、與蔣家成員有許多接觸的臺灣前「情報局長」汪希苓,對蔣孝武的言行乃至心中所想,都相當了解。他並不諱言,蔣孝武野心很大,有接下蔣經國政權棒子的企圖。
  • 撲朔迷離的「江南命案」之謎
    陳啟禮逃回臺灣後不久,1984年11月12日,已受到美國政府壓力的臺當局開始執行「一清專案」掃黑行動,逮捕了竹聯幫分子陳啟禮。次年1月10日,蔣經國又下令逮捕了軍事情報局長汪希苓、副局長胡儀敏、第三處副處長陳虎門等並要求徹查並嚴懲相關涉案人員。1月13日,「中央社」發布消息,承認國防部情報局官員捲入了「江南命案」。
  • 李登輝:是他騙了蔣經國?還是蔣經國騙了他?
    直到從軍中退役時還是個中將軍銜,後來還是在宋美齡的幹涉下,蔣經國才不情不願地給他提了個上將,而且秘而不宣。這也使得蔣家實力受損。後來,江南案沉重打擊了臺灣政權和蔣家,蔣經國的傳位計劃也被徹底打亂了。但他們仍然佔據要職,將本省人,特別是本省的新生代力量排斥在權力中心之外。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就是在逃往臺灣之前,國民黨的中央民意代表是從全中國的範圍內選出來的,各省都有名額。但是到臺灣以後,這些省的代表沒法更新了,於是就出現了所謂的「萬年國代」和「終身立委」。
  • 江南命案,終結了蔣家王朝
    這一事件後來被稱為「江南案」。「江南案」次年,竹聯幫眾公布了一段錄音,指蔣孝武是幕後主使,由此在臺灣政壇引起軒然大波。迫於壓力,蔣經國安排蔣孝武離開臺灣,並宣布蔣家的後人從此不再涉足政治,蔣家從此淡出政治舞臺。即使在蔣經國任內擁有很大權力的蔣孝勇(人稱地下總統)在蔣經國去世後,也逐漸退出政壇。臺灣著名學者柏楊曾說,「江南案引起整個政權潰散的骨牌效應」,終結了蔣家王朝。
  • 由卡舒奇想到江南命案:歷史的驚人相似
    卡舒奇案件的後續有待觀察,但是筆者因此想起另外一件類似的案件,這就是發生在34年前的江南命案。    1984年10月15日,美籍華人作家劉宜良(筆名江南)從其在舊金山郊區的戴利市家中開車到自己開的禮品店上班時被人槍擊,總共三槍,眉心、胸部、腹部中槍,槍槍致命。其妻崔蓉芝女士聞聲從樓上趕下來,見到劉宜良已經倒在血泊中,兇手逃逸無蹤。
  • 刺殺蔣經國
    他們還要求臺灣的隨行人員在這四天內不要更換和原來截然不同的服裝,或將髮型、鬍子作太大的變化,以免一時反應來不及而影響安全。儘管有這樣嚴密的防範措施,但刺蔣案還是發生了。4月24日12時10分,蔣經國離開下榻的庇爾旅社,在警車開道下,坐一輛專為迎賓的「林蒙生」長形黑色轎車,駛往普萊茲大飯店,出席美東工商協會的餐會。
  • 揭秘臺灣「軍情局」暗殺隊!曾想暗殺鄧小平!
    實際上,臺灣也有真實版的「實尾島風雲」,「軍情局」早年就曾成立暗殺隊,20日的《中國時報》披露了其中內幕。暗殺隊經歷了非常嚴苛的訓練,學習暗殺技能包括鐵砂掌和壁虎功等,而「結業的第一個任務,就是暗殺鄧小平」。
  • 臺灣政治不完全史
    國民黨放棄了一黨執政的地位,從此在臺灣地區實施由多黨派參加的選舉制度。 為什麼蔣經國會放棄他老子一手打造的蔣家天下,我認為應該有這三個方面的因素:第一,俗話說「富不過三代」,《蔣經國傳》作者劉宜良(筆名江南)在美國舊金山被暗殺,美國警方最後查出「江南案」的幕後主謀是蔣經國的預定接班人蔣孝武,在美國輿論的壓力下,蔣經國被迫發布聲明,承諾蔣家人不能也不會競選下屆「總統」。
  • 電影裡的臺灣之《被出賣的臺灣》 今馬講
    電影裡的臺灣之《被出賣的臺灣》嚴格意義上說這不是一部臺灣電影,而是一部美國電影,原著、編劇和導演都是美國人。按照維基百科上的解釋,這部電影的靈感取材於四個歷史事實:江南案、陳文成案、美麗島案以及國民黨留學生對在美的臺灣學生進行監控。
  • 蔣經國為何選擇了李登輝?| 循跡曉講
    ▲電影《悲情城市》劇照 而陳儀則繼續請求增加兵力進行彈壓,並對蔣介石隱瞞事件全貌,污衊二二八事件是「有組織叛亂行為」。蔣介石接受了陳儀的請求,下令派兵馳臺綏靖清鄉。相較於蔣介石,蔣經國的」能見度"高了很多,從早期在深山監督中部橫貫公路的施工、經常性的微服私訪、接受民意代表質詢、結交民間友人等都能通過報紙、電視傳達到尋常百姓家中,這為蔣經國塑造了一個不同於蔣介石的形像。 但在另一些人看來,蔣經國並沒有這麼陽光。
  • 雁門口走出的國民黨少將田毓梅,審判江南命案的軍法官
    1980年代,臺灣「國防部」軍事法庭審判長田毓梅,就是該鎮荷花村田家門樓人。他在任內主持審理了國際知名的江南命案,達到個人聲望的頂峰。先來說說江南命案是怎麼回事。江南,美籍華人作家,寫作過《蔣經國傳》,因為很說了些蔣家的「拐」(壞)話,惹惱了太子蔣孝武。1984年10月,他授意臺灣特務機構,安排黑社會竹聯幫派出殺手赴美,槍殺了江南。
  • 臺灣民進黨的前世今生
    劉宜良仍然喜歡寫作,他以江南為筆名在美國與香港的中文報刊發表了大量文章。其中《蔣經國傳》公正客觀,取材廣泛,文筆生動,感觸敏銳,堪稱江南的代表作。該文在《洛杉磯論壇報》上連載後,由於內容記述蔣家內部與國民黨內部之派系鬥爭,在華人社會引起強烈反響,被國民黨當局認為有揭蔣家隱私之嫌,視為侮蔑元首。臺灣當局曾派人去美國向他表示願出高價買斷版權,被劉宜良拒絕。
  • 臺灣"湖口兵變"始末:蔣緯國對蔣家有二心?
    又有一些人從隊伍中衝了出來,協助張民善等人把趙志華制服了。從趙志華開始演講到被制服,大約經過了1個小時。趙志華被抓後,在場的官兵在師長徐美雄的指揮下,開回各營區。趙志華被抓時,湖口基地外已經「翻天覆地,亂作一團」。就在趙志華演說之初,基地執勤人員聞聽不對勁,就已逐級上報。
  • 珍貴圖片:1955蔣經國指揮3萬軍民撤退大陳島
    蔣經國指揮大陳島撤退始末:苦等美艦夜不能寐
  • 如何評價蔣經國這一生?
    從這個時候 起,臺灣就開始了「蔣經國時代」,成為臺灣僅次於蔣介石的第二個「政治強人」。但蔣經國與他父親蔣介石卻大不相同,在民間一直享有崇高名望。蔣介石在臺灣至今仍是爭議很大的人物,而對蔣經國則幾乎是沒有太大爭議。在這次舉辦的「蔣經國百年誕辰」紀念中,連民進黨除了指出他是「威權時代」的人物之外,仍然無法否定他對臺灣****和經濟建設等方面的功績。
  • 「伊朗門」案的絕密內幕
    據伊朗門案特別檢察官調查,出資捐款者計有沙特王國3,200萬美元,汶萊王國1,000萬美元,以色列、南韓、臺灣各200萬美元。西德和新加坡拒絕了美國的請求,表示愛莫能助。 白宮幕僚純粹是缺乏常識,自找沒趣。
  • 印度問題與臺灣問題:梧桐臺灣,用「北平模式」還是「天津模式」?
    應該說當時提出和平統一的對臺方針是正確的,當時臺灣是國民黨一黨專政、蔣經國一人拍板,而且蔣經國在堅持一個中國、主張國家統一立場上與大陸一致,所以在當時提出爭取國共和談、和平統一中國,也是有現實可行性的。從客觀效果來看,堅持和平統一對臺方針,為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爭取到了寶貴的40年時間。 「但現在臺灣島內的情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和平統一的可能性越來越小。
  • 寶島新生:臺灣光復的始末
    次日,南京國民政府發表《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示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係者,一律廢止。」按照國際慣例,由於締約一方對另一方宣戰而廢止條約,則該條約對廢約一方即沒有約束力。因此,中日過去所訂的條約於中國對日宣戰之日起失效,日本根據《馬關條約》第二款所獲得的對臺灣的攫取已經完全失去了法律上的依據。中國要求收復臺灣等失地的願望得到國際社會的確認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