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中美軍真的是一路碾壓 橫掃伊軍的?這仗除外

2021-02-23 講武堂

聲明:除《踢館》外,講武堂所刊登文章均為授權轉載,目的是提供多樣化看問題的視角,不代表堂主完全認同文章觀點


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勢如破竹地「碾壓」了伊拉克軍隊。尤其是在地面裝甲部隊的對抗中,美軍可以說取得了完勝,「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和「布雷德利」步兵戰車幾乎是毫無懸念地擊敗了了蘇制T-72主戰坦克和BMP-1步兵戰車。即便如此,薩達姆的軍隊也不是全無反擊之力,在逆境之中,伊拉克戰士偶爾也能爆發出驚人的戰鬥意志。在1991年2月26日,美軍第2裝甲騎兵團2營G連的戰鬥便是鮮活的例子。

海灣戰爭結束後,英軍士兵檢視他們繳獲的一輛BMP-1步兵戰車

在伊拉克沙漠中飄揚著美國國旗的M2A2「布雷德利」步兵戰車

1991年2月24日,經過「沙漠風暴」行動連續五周的空中打擊,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向伊拉克軍隊發動了地面進攻。其實在前一天,也就是2月23日下午,承擔偵察開路任務的美軍第2裝甲騎兵團就已經越過邊境,進入了伊拉克領土。這一天他們只遭遇到微弱的抵抗,這大大出乎美國大兵們的預料,他們甚至沒有看見一輛敵方裝甲車,也沒有看到一個伊拉克士兵。2營E連3排E33號「布雷德利」的駕駛員馬修·李一等兵回憶道:「當我們跨過邊境時,我以為將遭遇敵軍的頑強抵抗,他們會用子彈和炮彈狠狠地招呼我們!可實際上我們根本沒看到敵人的影子。」

美軍第2裝甲騎兵團2營E連的M3A0「布雷德利」騎兵戰車一字排開,接受檢修維護

2月24日當天,第2裝甲騎兵團2營仍然只遭遇到零星的抵抗。E連連長H·R·麥克馬斯特上尉如此回憶當天的作戰情況:「當我們正向下一個目標點前進時,隔壁F連的連長湯姆·斯普羅爾斯上尉突然在無線電中匯報:'遭遇敵人!'我得知F連的偵察排其實只擊斃了兩名敵軍士兵,剩餘敵人就放下武器投降了,之後我們繼續前進。連裡的情報軍官瑞特·斯科特上尉認為隔壁F連遭遇的敵人是伊軍左翼一個步兵師的偵察警戒部隊。」

面對突然出現的美軍,大多數伊軍士兵只胡亂開了幾槍就放下武器,舉手投降,甚至出現了喜感的一幕:一群伊拉克士兵一邊喊著「布希總統!布希總統!」一邊投降,看來他們十分害怕美軍不由分說直接把自己幹掉。如前所述,美國大兵們本以為他們面對的伊拉克士兵會「戰至最後一人」,可實際上這兩天他們遭遇的敵人鬥志全無,一觸即潰。

滿載伊拉克戰俘的美軍第2裝甲騎兵團2營E連3排E36號M2A2「布雷德利」

2月25日下午,2營的G連終於遭遇到了伊軍的小股裝甲部隊,並將其消滅。約翰·希倫中尉回憶:「14點,G連殲滅了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一個偵察連。副連長麥加中尉把六輛繳獲的MTLB裝甲車帶回了營前線指揮部。」2月25日傍晚,第2裝甲騎兵團於「東50」縱坐標線(「東XX」是美軍GPS定位儀上顯示的坐標)處停了下來,並調整自身的部署。他們的任務是打探伊拉克軍隊防線的虛實,如果遇到伊軍主力部隊,則佯攻牽制,讓後續美軍主力部隊前來殲滅。

美軍第2裝甲騎兵團2營G連副連長約翰·麥加指揮的M3「布雷德利」騎兵戰車正經過兩輛被遺棄的MTLB裝甲車

而伊拉克軍隊方面,身為精銳的伊拉克共和國衛隊「塔瓦卡爾那」機械化師(又譯真主師)正在距離科威特城130千米的位置上布防。雖然由於多國部隊連續不斷的空襲行動,該師損失不小,但他們仍保有相當的實力,準備死守陣地,與美軍死磕到底!

2月26日早些時候,「塔瓦卡爾那」師派出了偵察部隊,並佔據了前沿警戒區上的陣地。他們希望警戒區上的部隊能夠放慢美軍的進攻速度,並向指揮部報告美軍的具體動向。此時。「塔瓦卡爾那」師的主防線左翼是第18機械化旅,右翼是第29旅,位於主防線中央的則是第9裝甲旅,且吸收了被美軍空襲和地面部隊打殘的第50裝甲旅剩餘兵力。

26日的日出時分,美軍第2裝甲騎兵團距離伊軍「塔瓦卡爾那」機械化師的前沿部隊只有14千米的距離了,E連和G連換下了之前打頭陣的F連。接近12點時,第2裝甲騎兵團按指示向「東70」縱坐標線方向發動進攻,他們要牽制住「塔瓦卡爾那」師的主力,直到美軍第一機械化步兵師抵達,同時美軍第三裝甲師也沿伊軍側翼向北迂迴。第2裝甲騎兵團進攻的方向,正是位於防線左翼伊軍第18機械化旅的防區,戰鬥一觸即發!

2月26日15點,當美軍第2裝甲騎兵團2營E連和G連接近「東71」縱坐標線時,他們終於看到了伊軍的裝甲車輛,並一口氣擊毀了三輛T-72 主戰坦克;15點30分,2營又遭遇了伊軍一個營的防禦陣地,處於掩體中的裝甲車、坦克及步兵向他們美軍車輛開火,伊軍的野戰炮兵也打來炮彈,企圖阻擊2營的進攻。美軍的「布雷德利」步兵戰車與「艾布拉姆斯」坦克協同進攻,壓制伊軍步兵的反坦克火力。

馳騁在伊拉克沙漠中的M1A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它經常與「布雷德利」步兵戰車協同作戰

與此同時,美軍第2裝甲騎兵團3營也向伊軍陣地的南側進攻。16點45分,他們遭遇了一個T-72坦克連。伊軍的T-72主戰坦克在很遠的距離上向美軍開炮,但是他們炮術不精,炮彈都落到了美軍車輛的前方,沒能命中。美軍的「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立刻還以顏色,在2100米距離上開火還擊,擊毀多輛T-72坦克。與前兩天毫無鬥志的伊軍相比,這些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士兵們進行了頑強抵抗,但他們也沒能堅持多久。第2裝甲騎兵團很快消滅了負隅頑抗的伊拉克士兵,佔領了這個陣地。不過後面仍有數道伊軍防線,第2裝甲騎兵團僅靠自身實力無法突破。團長唐·霍爾德上校判斷當面之敵可能發起反擊,命令下屬各部於當前位置轉入防禦,等待己方主力——美軍第一機械化步兵師抵達,再發起進攻,突破防線。

2月26日17點,G連沿「東73」縱坐標線重整隊形,部署防禦。G連1排排長基斯·加維克中尉給手下的六輛「布雷德利」分配了不同的防禦位置,確保他們的火力能覆蓋戰場的每一個角落。G11號和G15號車處於防禦陣地左翼,G14號和G16號車在陣地中央,G12號和G13號車則位於右翼。

1排剛完成防禦部署,排長加維克中尉就報告有數十輛坦克及步兵戰車出現在3500米外的地平線上,正向自己靠近!日落時分,能見度下降,伊軍的坦克、裝甲車及步兵可能想利用這一時機發動進攻。由於這一區域也是美軍第三裝甲師的作戰區域,連長薩爾蒂亞諾上尉要求加維克中尉進行敵我識別,只有確認這些車輛為敵軍之後才能開火,以免誤傷友軍。在其他地區,多國部隊確實出現了多起誤擊友軍的悲劇事件,一些坦克車長及攻擊機的飛行員將己方車輛誤認作伊軍裝甲車或自行高炮加以攻擊。G連副連長麥加中尉通過無線電與美軍第三裝甲師取得了聯繫,確認第三裝甲師距自己還有一個小時的路程,那麼在這裡出現的車輛只能是準備反擊的伊拉克軍隊了!

反坦克飛彈是「布雷德利」最具威力的武器

在「布雷德利」部隊這邊,戰車準備的25毫米機關炮無法對3000米外的伊軍裝甲車輛構成威脅,加維克中尉決定使用車載的「陶」式反坦克飛彈。「布雷德利」不可能跟敵軍的主戰坦克進行正面對抗,但「陶」式反坦克飛彈有能力從幾千米外擊毀重型裝甲車輛。「布雷德利」的車長與炮長能使用各自的觀瞄器材獨立搜索目標,車長也擁有直接控制炮塔和武器的權限。當一輛伊軍的BMP-1步兵戰車出現在加維克的觀察鏡中時,他大聲下令:「炮長,使用飛彈,目標敵裝甲車!」其它「布雷德利」的車長也紛紛下達了類似指令,伊軍車輛的末日即將來臨!

理查多·加西亞中士指揮的G12號「布雷德利」位於加維克中尉座車的右側,他也大聲下令:「炮長,使用飛彈,目標敵坦克!」他們朝3600米外的伊軍車輛發射了第一枚「陶」式反坦克飛彈。炮長從熱成像儀中看到被飛彈擊中的T-72主戰坦克爆出一團火光,幾秒種後這輛坦克噴出了絢麗的藍色和橙色火焰,它被徹底摧毀。G12號車緊接著又向伊軍的一輛步兵戰車發射反坦克飛彈,將其擊毀。

一隊試圖逃離戰場時被擊毀的BMP-1步兵戰車殘骸

伊軍沒有料到在這麼遠的距離上就遭到突如其來的反擊火力,他們立刻分成了兩部分:一半仍在繼續向美軍陣地進攻,另一半似乎是在逃離戰場。不管怎樣,他們已成為G連1排的活靶子,攻擊這些目標就如同他們在西德的訓練場進行射擊訓練一般輕鬆自在。

在使用反坦克飛彈攻擊的同時,排長加維克中尉還呼叫了炮火支援。G連副連長麥加中尉和火力支援軍官喬·德斯科維奇中尉通過無線電向營火力支援小隊請求M109「帕拉丁」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向目標開火。但是火力支援小隊拒絕了他們的請求,原因同樣是美軍第三裝甲師也正向那裡前進,他們害怕誤傷友軍。不過美軍第41野戰炮兵團6營的軍官很快注意到美軍第三裝甲師距離尚遠,於是他們立刻向G連指示的目標區域開炮。

美軍第一裝甲師M109自行榴彈炮和M992彈藥補給車,他們為前線的美軍部隊提供了及時且精準的火力支援

加維克中尉從車長位上看到從後方飛來的炮彈準確地落入伊軍車隊中,炸毀了數輛BMP-1步兵戰車。加維克中尉和其他美軍士兵第一次目睹了「雙用途改良型常規彈藥」的威力,這是一種子母彈,兼具反人員和反裝甲的雙重功能,第2裝甲騎兵團2營營長麥格雷戈少校形容道:「幾千個火球同時在地面上炸開,一片火海。」

這時候,G連2排的四輛「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前來增援,加入了1排六輛「布雷德利」步兵戰車組成的防線。加維克中尉的G11號與凱文·羅賓斯中士的G15號「布雷德利」準備再次使用反坦克飛彈,飛彈發射架緩緩升起。需要說明的是,「陶」式反坦克飛彈沒有「發射後不管」能力,車輛必須處於靜止狀態,炮長才能使用光學儀器瞄準並控制飛彈飛向目標,在此期間不能移動的「布雷德利」極易受到攻擊,多年後「布雷德利」的乘員們對此仍頗有怨言。

但是,戰況緊急,美軍士兵沒有更多的選擇了。只見G11和G15號「布雷德利」車體一震,飛彈帶著呼嘯聲飛出發射器,炮長從熱成像儀中看著飛彈拖著尾焰飛向前方,他緊緊握住飛彈控制手柄,修正飛行軌跡。數秒鐘後,兩輛BMP-1步兵戰車化作燃燒的殘骸。

被「陶」式反坦克飛彈擊毀的BMP-1步兵戰車

這是加維克中尉第一次參加實戰,他深感日常訓練的重要性,正因為接受過嚴苛的訓練,他才能夠在實戰中快速、準確地下達開火指令。不過,一想到自己所攻擊的目標隨時可能會開火還擊,打中自己,他就忍不住顫抖起來。G14號「布雷德利」駕駛員是一位18歲的小夥子——傑森·E·基克一等兵,他在這場戰鬥中錄下了自己的聲音,或者說戰鬥中的感想:「這裡真是一片混亂,戰鬥真是太激烈了,無線電裡排長的聲音都不淡定了。」

從美軍位置上拍到的T-72坦克殘骸,它剛被「陶」式反坦克飛彈擊毀。

15分鐘後,1排和2排報告所有伊軍車輛已被摧毀,伊軍車輛的殘骸歪七豎八地躺在美軍陣地前方的各個位置,戰場上迎來了短暫的平靜。美軍再次大獲全勝,一口氣消滅了數十輛坦克和裝甲車!正當各車的乘員慶祝勝利的時候,兩枚炮彈突然先後落到了G14號和G16號「布雷德利」的前方。明明當面之敵已經全滅,伊軍的炮兵也保持沉默,這兩枚炮彈是從哪裡來的?是不是漏掉了敵人的車輛?還是說敵人的援軍抵達了?不管怎樣,加維克中尉指揮全排再次進入戰鬥狀態。

被美軍第2裝甲騎兵團2營G連擊毀的BMP-1步兵戰車

為了弄清楚誰向他們開火,唐·查菲上士毫無顧忌地指揮他的G16號「布雷德利」向前駛去,開到了一個沙丘上。這是個很危險的位置,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幾米高的沙丘也可以看作一個制高點。相比處於低凹處的其他車輛,G16號車的位置過高,很容易遭到攻擊。排長加維克中尉在無線電中喊道:「16號!你太暴露了!立刻後退,完畢!」在夕陽的照耀下,G16號車把自己的輪廓完全暴露出來,這實際上等於把自己赤裸裸地亮在任何潛在的敵人瞄準鏡之中!

G16號車上的乘員並不知道,一輛BMP-1步兵戰車就位於他們前方500米~600米的低處!這輛BMP-1已經挨了「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的一發穿甲彈,但是炮彈直接穿了出去,它既沒有起火也沒有爆炸,車上的73毫米滑膛炮依舊完好。可能是車內的倖存乘員,也可能是從其他車輛中逃出的士兵鑽進了這輛BMP-1的炮塔,向美軍連開兩炮,但都沒有命中——這就是落到G14和G16號車前方兩發炮彈的來源。緊接著,過於暴露的G16號車沒能躲過下一發73毫米炮彈——它被擊中了!

描寫BMP-1步兵戰車反戈一擊,摧毀G16號車的藝術畫

G16號車的乘員感到自己的車輛狠狠地顛簸了一下,炮彈爆炸的衝擊力把G16號車震退了一米的距離。這發炮彈命中了G16號車駕駛員位的右側,雖然車內無人受傷,但此時G16號車的乘員們仍不知道是誰在朝自己開炮。G16號車的炮長安德魯·莫勒中士朝車長查菲上士在慌亂中大喊:「怎麼回事?!」不等車長回答,又一發炮彈準確命中了G16號車,這發炮彈擊穿了「布雷德利」的炮塔,炮長莫勒中士陣亡!

G16號車的駕駛員派屈克·布萊索一等兵同樣感受到了第一發炮彈命中車體時的衝擊力;第二發炮彈命中炮塔時,他感到一陣熱量從頭頂上傳來。布萊索並沒有意識到炮長已經陣亡,他用車內通話器詢問炮塔裡的情況,但沒有收到回答。布萊索立刻跳出步兵戰車,跑向臨近的G14號車並敲開了他們的後艙門。他顫抖著向G14號車的乘員說到:「我們被擊中了!莫勒中士可能已經死了。」

與此同時,臨近的M981火力支援車上,拉裡·福爾茨中士目睹了G16號車被擊中的場景,他的反應和布萊索一等兵完全相反——立刻跳下自己的戰車、衝向癱瘓的「布雷德利」!G16號車已經起火,車上的「陶」式反坦克飛彈隨時可能被火焰誘爆。福爾茨中士嘗試打開G16號車的後部艙門,但沒能成功。他又爬上「布雷德利」,試圖打開車體的頂部艙蓋,但73毫米炮彈爆炸時的衝擊力把頂部艙蓋卡住了。福爾茨隨手抓起一根更換履帶時使用的鋼管,強行撬開了艙蓋,救出了車長查菲上士和車內搭載的兩名偵察兵。事後,福爾茨中士被授予銀星勳章,以表彰他救援戰友的英勇事跡。

副連長麥加中尉收到了莫勒中士陣亡的報告,他回憶道:「全連在一瞬間安靜下來,無線電裡寂靜無聲。」本來這是一場一邊倒的戰鬥,G連的官兵們都沒有想到一位戰友就這樣失去了生命。排長加維克中尉打破了沉默:「還有仗要打!別分心!繼續前進!完畢!」G連捨棄了被擊毀的G16號車,越過了「東73」縱坐標線,向前推進。至於身後那輛BMP-1步兵戰車,已經沒人有心思去料理了。

然而,僅僅幾小時後,美軍H連的先頭坦克趕來支援,又把留在原地的G16號車殘骸當成了伊軍車輛,仍在冒煙的「布雷德利」又挨了一發穿甲彈——而莫勒中士的遺體還在車內!這一幕給G連當日的行動畫下一個怨念的句號。

這是美軍「布雷德利」步兵戰車殘骸,它是被友軍誤擊摧毀的。

縱觀當日戰鬥,美軍「布雷德利」部隊佔盡天時地利人和,一舉以絕對優勢摧毀大批伊拉克裝甲戰車。然而,G16號「布雷德利」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完全無視潛在的危險,最終把自己推向滅亡的深淵。這一切,恰如其分地印證了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魏相傳》的那句話:「恃國家之大;矜民人之眾;欲見威於敵者;謂之驕兵;兵驕者滅。」——也就是驕兵必敗!

這是第2裝甲騎兵團2營G連在海灣戰爭中的最後一個擊毀戰果——一輛BMP-1步兵戰車

歡迎搜索ID:qqmiljwt
或長按以下二維碼關注
騰訊軍事講武堂

相關焦點

  • 美國封神仗之海灣戰爭,震驚世界的同時,也「喚醒」了中國
    點藍色字關注軍武快遞這篇文章說一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海灣戰爭吧,即美國的封神之戰。
  • 海灣戰爭:現代戰爭的經典 !
    伊軍戰鬥機、地空飛彈和高炮構成了立體火力網,基本覆蓋了所有空域。並且,伊軍又經過了8年兩伊戰爭的錘鍊,實戰經驗相當豐富。對此,美國不得不防。在預測海灣戰爭傷亡時,美國國防部後勤局的模擬結果是:死亡人數1.5萬到1.7萬。美國民眾不能接受。只有37%的民眾同意使用武力,一位新聞記者甚至質問老布希:你會不會把自己的孫子送上戰場?國會也對這場醞釀中的戰爭絲毫不感冒。
  • 海灣戰爭中,美軍是如何摧毀薩達姆的飛毛腿飛彈陣地的?
    海灣戰爭中的美軍多國部隊總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將軍對伊拉克的飛彈問題非常關注,從第一枚飛毛腿飛彈落到以色列土地上起,他就派出數百架戰鬥機轟炸機,對飛毛腿飛彈陣地和機動發射架進行地毯式轟炸所以儘管每次伊軍地面部隊天明後趕來搜索被炸場地,卻沒能發現綠色貝雷帽部隊活動過的痕跡。海灣戰爭的最後一天,綠色貝雷帽部隊發現薩達姆為了扭轉戰局,孤注一擲地在伊拉克西部邊界集中了26枚飛毛腿飛彈,打算向以色列發動一場豪賭式的大規模襲擊。
  • 26年前美國對伊拉克發動的海灣戰爭,為何深刻影響了中國軍隊發展的軌跡?
    金一南曾說:「1991年海灣戰爭後,美國的作戰模式對我們衝擊非常大。我們一度大量翻譯美軍的作戰條例、軍事報告,無形中開始參照對方的模式和標準來建軍。」美國對伊拉克發動的這場戰爭,為何如此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軍隊發展的軌跡?此後,解放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事兒,得從「中東強國」伊拉克入侵他的鄰居說起。1990年8月,伊拉克出動10多萬軍隊入侵科威特。
  • 海灣戰爭——沙漠風暴行動
    這枚炸彈從屋頂直貫到樓底,大樓轟然倒塌,歷時169天的海灣危機僵局終於被打破。戰區上空巡邏的F15、F16戰機編隊第二階段,空襲轟炸重點轉向戰場目標,轟炸重點區域移至伊拉克南部及科威特境內,集中突擊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斯拉,切斷這一區域伊軍與伊拉克內地的聯繫,為下一步的地面戰爭創造條件
  • 海灣戰爭揭秘:美軍是怎樣徹底摧毀飛毛腿飛彈陣地的?
    ▲ 海灣戰爭中的美軍多國部隊總司令施瓦茨科普夫將軍對伊拉克的飛彈問題非常關注,從第一枚飛毛腿飛彈落到以色列土地上起所以儘管每次伊軍地面部隊天明後趕來搜索被炸場地,卻沒能發現綠色貝雷帽部隊活動過的痕跡。海灣戰爭的最後一天,綠色貝雷帽部隊發現薩達姆為了扭轉戰局,孤注一擲地在伊拉克西部邊界集中了26枚飛毛腿飛彈,打算向以色列發動一場豪賭式的大規模襲擊。
  • 海灣戰爭中的死亡公路 | 黑鏡頭
    這的確可以說是對朝鮮國防力量一次重大的打擊,大家都知道石油是戰略物資,沒有石油,大部分軍事裝備都運轉不起來(相信朝鮮的電動車技術還沒有超過特斯拉吧)。現代戰爭拼的就是裝備的消耗,而美國軍隊之所以能在全世界橫行無阻,靠的就是強大的工業實力、後勤能力和技術代差。
  • 伊拉克戰爭 BBC紀錄片
    美軍「阿帕奇」飛行員回憶說,「掠過伊軍燃燒了幾十公裡的車隊時仿佛看見了煉獄的情景」。這條邊境公路因此也成了「死亡公路」。 伊軍最後就這樣敗了! 伊軍的武器裝備確實不行,比美國差了整整一代,第3代武器系統輸給了第4代。 但是,武器的差距並不是伊軍慘敗的最重要原因。其實,在海灣戰爭中,美國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 海灣戰爭中的「沙漠風暴」
    多國部隊的海軍具有陸、海、空三棲作戰的能力,其制定的海上作戰計劃主要以配合陸、海、空三軍行動、支援海上攔截、在波斯灣北部攻打伊軍、保護沙特、阿聯等海灣國家的海岸線為主。而地面作戰計劃的主要任務是以攻擊薩達姆的精銳部隊為主,並最終將伊軍徹底趕出科威特。在實施此目標的過程中,多國部隊會採取心理戰、佯攻等作戰措施,力求以最小的代價重創伊軍。
  • 海灣戰爭爆發29周年,往事回首堪驚
    ——令狐衝90年代的中國軍人和軍迷,都不會忘記這場遙遠的戰爭所帶來的震撼。1991年1月17日凌晨,美白宮發言人馬林·菲英沃特發表聲明,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戰鬥在17日零點零分開始,代號為「沙漠風慕」。海灣戰爭就此拉開了帷幕。藉由當時已經普及的電視節目,中國人第一次直觀地感受了一場高科技戰爭。
  • 海灣戰爭 歐美武器爆錘薩達姆 是因為蘇式武器不行麼?
    轉眼海灣戰爭就過去30年了,這場堪稱「教科書」式的現代化局部戰爭給了我們太多的思考和前進的動力。那麼,海灣戰爭薩達姆的慘敗真是由於當時的蘇式武器比美式武器差太多了才導致的麼?其實吧,上面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即當時薩達姆手上的蘇式武器的確比參戰的歐美武器差了好多,技戰術指標差異明顯。
  • 看看這場打醒世界的戰爭,裝甲殘骸延綿數十公裡,「大陸軍」時代結束了
    然而,1991年的海灣戰爭,徹底打醒了世界很多以陸軍為王的國家,再一次顛覆了人們對戰爭觀念的認知。1991年1月17日,以美國為首的聯軍開始執行「沙漠風暴行動」,海灣戰爭正式打響。在海灣戰爭中,美軍首次從軍艦上發射「戰斧」式巡航飛彈,對伊軍重要目標進行精確打擊,這種以800公裡時速進行亞音速超低空飛行的新式巡航飛彈,不僅精度極高,而且伊軍雷達根本無法探測,也就無從攔截。在戰爭中美軍共發射了122枚「戰斧」式巡航飛彈,摧毀了伊拉克大量高價值目標。
  • 海灣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特種作戰行動
    在這場戰爭中,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部署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特種作戰部隊,廣泛使用於戰爭各個階段和主要環節,擔負縱深偵察,目標引導,戰場救援、行刺暗殺,心理戰,破襲伊軍重要目標等特殊任務。施瓦茨科普夫握住布蘭特中校的手說。黑沉沉的夜色,萬籟俱寂,布蘭特中校精心挑選出的十幾名技能超群的精兵強將攜帶雷射測距儀、數控靜止照相機及攝像機等先進的武器裝備.行動敏捷地跳進停在預定地點的運輸直升機。夜色掩映下,載著這十幾名突擊隊員的運輸直升機悄然升空,疾速向伊拉克腹地飛去。直升機幾乎是擦著地面飛行,他們要夜探「飛毛腿」。
  • 海灣戰爭老照片:美軍死亡不到200人,就輕易摧毀伊拉克百萬雄師
    【戰爭前,薩達姆向軍隊訓話】海灣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現代戰爭,這場戰場對世界格局影響無比深遠。戰爭中,美軍首次使用了現代化的武器裝備,以傷亡不到200人的代價,就摧毀了伊拉克的百萬雄獅,震驚了全世界。同時,這場戰爭對我國後來的軍隊建設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 其實海灣戰爭中飛毛腿飛彈打得不錯!
    回想起30年前的海灣戰爭,當時的愛國者大戰飛毛腿飛彈的場景仍然讓實際經歷過的人記憶猶新。
  • 海灣戰爭伊拉克的慘敗,讓中國學會了很多!
    ,這是美蘇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武裝衝突。這其中,有數百輛蘇聯的T-72坦克,有法國的幻影F1戰鬥機,還有蘇聯的米格-29、米格-23、米格-25戰鬥機等;然而就是這樣一支「強大」的軍隊,在短短的6個月,就被美軍領導的盟軍給徹底摧垮,這確實有些出乎意料。
  • 海灣戰爭中的「阿帕奇」,一段駕駛AH-64作戰的真實經歷
    他將告訴我們在海灣戰爭中,一段真實的駕駛AH-64作戰的經歷。 在G日(G-Day,G是「Ground Forces」的縮寫,意指海灣戰爭中地面部隊發起戰鬥的時間)前,也就是2月24日聯合進攻前,陸軍第101空中突擊師的阿帕奇營已經開始在伊拉克境內執行武裝偵察任務。有時候,我們會深入到敵對區域93英裡的地方。
  • 第一次海灣戰爭—薩達姆毀滅之路
    8月7日,美國總統老布希批准了防禦沙特的「沙漠盾牌」行動計劃,美軍著名的82空降師一個旅作為先頭部隊,從北卡羅來納州乘飛機開赴沙特,接著艾森豪號、獨立號,兩艘航母開赴海灣地區。至於非線性作戰,就是敵我雙方不再有明顯的對峙戰線,甚至不再有所謂的前方和後方,戰爭是立體的,可以先攻擊前方,也可以置敵人前方的龐大軍隊於不顧,直插敵人後方的指揮中樞,端掉窩點。只需要軍隊有足夠的機動性,就能做到這一點,而美軍恰好是全球最有機動性的軍隊。如果三非運用好了,就意味著,戰爭中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概念已經過時,美軍的目標是,殺敵一千,自損一人。
  • 伊拉克空軍二代機「獵殺」美軍F18戰鬥機,這仗到底是怎麼打的?
    除兩伊戰爭中較低水平的空戰外,這唯一一個能被確認的二代機擊落三代機的戰例發生在兩個著名的主體之間:伊拉克空軍和美國空軍。這當然不是美國空軍的二代機擊落了伊拉克空軍的三代機,而是伊拉克空軍的二代機擊落了美國空軍的三代機。
  • 海灣戰爭中F-15E扔下一枚炸彈,擊落Mi-24直升機
    他駕駛的F-15E將在此次部署中總共執行58次戰鬥任務,而其中有一次是無與倫比的。在那次任務中,本內特和他的武器控制官丹·貝克用一枚2000磅的雷射制導炸彈擊落了一架伊拉克空軍的直升機。1991年海灣戰爭"沙漠風暴"行動期間,伊拉克的"飛毛腿"讓美軍吃盡了苦頭。本內特的戰機正在雲層上飛行,等待空中預警飛機發來要攻擊的目標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