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曾說:「1991年海灣戰爭後,美國的作戰模式對我們衝擊非常大。我們一度大量翻譯美軍的作戰條例、軍事報告,無形中開始參照對方的模式和標準來建軍。」
1990年8月,伊拉克出動10多萬軍隊入侵科威特。不到10個小時,伊拉克的T72坦克就開到了科威特首都的大街上。
薩達姆非得對這個小鄰國大動幹戈?
其一,兩伊戰爭中伊拉克欠了大量外債,其中欠科威特的就達140多億美元。伊拉克認為兩伊戰爭是為整個阿拉伯世界打的,這筆錢想賴著不還,然而,科威特不從。
其二,伊拉克是個產油大國,需要港口往外運油,但他的港口在兩伊戰爭中遭到了破壞,於是就眼饞科威特的優良港口。
1989年的世界十大產油國
其三,伊拉克和科威特的交界處是沙漠,兩方從來沒有認真地划過邊境線、立過界碑,經常發生點摩擦。
還有一點很重要:薩達姆是一個狂人。自稱「巴比倫雄獅」的他,心中有一個超級大的夢想——把所有的阿拉伯國家統一起來,成立一個超級阿拉伯大帝國,然後,把以色列人趕進大海。
入侵科威特只是他的一個「小目標」。
侵佔科威特的消息一出,各邦驚詫。美國反應最為激烈,5天後就向海灣派去航母,緊接著,戰鬥機連續飛15個小時到達沙烏地阿拉伯,同時,緊急協商同盟國出兵伊拉克:美國從本土、歐洲、菲律賓和衝繩基地調集兵力日夜兼程,拉開了「沙漠盾牌」行動的序幕。
美國認為,伊拉克膽敢去侵略一個主權國家,萬一它繼續南下、吞併了不禁打的沙特,那麼,世界40%的石油產量可就都攥在薩達姆手裡了!他豈不是能輕易左右石油產量、出口量和價格?
按理說,1990年美國只有26%的原油來自海灣地區,相比於歐洲的51%,日本的64%,顯然低得多。
如果伊拉克鬧事,最緊張的應該是歐洲和日本才對。可日本受和平憲法的約束,不能出兵,歐洲也沒現在這樣團結,只有想當「世界警察」的美國才來強出頭,「立威」的同時也能順手牽羊、撈點好處。
面對美國大兵壓境,薩達姆毫不讓步,宣布科威特成為伊拉克第19個省,並聲稱要把一批西方人質作為人肉盾牌:你有「盾牌」我也有!
薩達姆敢公然叫板美國,是瘋了嗎?當然不是!
薩達姆能成為中東一霸,肯定城府極深,他深知:越南戰爭讓美國付出了死亡5萬多人的慘重代價,不得不撤出越南;阿富汗戰爭讓蘇聯人付出了10年,死亡1萬多人,不得不撤出阿富汗。這都證明:殊死一搏的小國未必扛不住超級大國的打擊。
他總結出美國人的弱點:怕死人。他曾不屑的說:「美國社會連一萬名士兵的死亡都承受不起。」
薩達姆不服,美國便加緊增兵。超過300架C-141和C-5向海灣地區快速集結,運送兵員和物資,在沙特達蘭空軍基地每7分鐘降落1次,晝夜不息,22天的運輸量就超過了1949年柏林空運11個月的量。
美國當時的空中運輸已經夠強大了,但這只是冰山一角!
更厲害的還是海運——運輸船從全球戰略基地運來物資,三艘的運量就已相當於3000架C-141的運量。海空並用運送30天後,海灣地區集結了超過10萬名美軍。
這還不算完,接下來的4個月,繼續晝夜不停地搬運,最終,50多萬名士兵、近2000輛主戰坦克集結,運送物資達1200萬噸!
這是二戰結束後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軍事運輸。戰爭一觸即發。
薩達姆,你顫抖了嗎?
薩達姆的底氣有點洩了:之前覺得美軍在海灣地區沒什麼軍事力量,並且,「強龍難壓地頭蛇」。他低估了美國開戰的決心和能力。
轉眼間,薩達姆說:有問題可以談。
美國說:要談你得從科威特撤軍。
薩達姆:被你一嚇我就撤,我在國內就沒了威信,其他都可以談,唯獨這不行。
美國:我「陳兵百萬」都不能讓你撤軍,豈不是把臉丟到了全世界?以後還怎麼在對別人指手畫腳、發號施令?
顯然,美國和薩達姆都已經騎虎難下。伊拉克擔心輸掉戰爭,美國擔心戰爭中死太多人,畢竟,伊拉克軍事實力也是擺在那的,妥妥地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當時,伊拉克號稱「世界第四軍事強國」,擁有一支阿拉伯國家中最強大的軍隊,帳面實力相當可觀:95萬正規軍、48萬預備役,裝備坦克5600輛,裝甲車7500輛,火炮3800門,作戰飛機770架.伊軍簡直用蘇制武器武裝到了牙齒。
除此之外,伊拉克還有中東最完整的現代化綜合防空體系,其「KARI」防空系統包括:4個地區防空作戰中心,16個截擊引導中心,70餘個防空指揮與報告中心。伊軍戰鬥機、地空飛彈和高炮構成了立體火力網,基本覆蓋了所有空域。並且,伊軍又經過了8年兩伊戰爭的錘鍊,實戰經驗相當豐富。
對此,美國不得不防。在預測海灣戰爭傷亡時,美國國防部後勤局的模擬結果是:死亡人數1.5萬到1.7萬。美國民眾不能接受。只有37%的民眾同意使用武力,一位新聞記者甚至質問老布希:你會不會把自己的孫子送上戰場?國會也對這場醞釀中的戰爭絲毫不感冒。
老布希總統壓力很大,他必須首先獲得國內民眾支持,聲明願意與伊拉克通過談判解決問題。
這讓薩達姆覺得,美國並沒有決心開戰,因此一再拖延與美國的談判,態度也變得極其強硬,再次狠狠拒絕從科威特撤軍。
看到老布希總統尋求和平解決的途徑被阻塞,美國國內民意反彈,對伊動武得到廣泛支持。3天後,國會也授權發動對伊戰爭。
1991年1月17日凌晨,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將「盾牌」升級為「風暴」,海灣戰爭打響了!
戰爭開始前,很多人都以為,美國與伊拉克那麼多坦克、裝甲車相互對峙,是要打現代版的「庫爾斯克坦克大戰」。
可在戰爭伊始,情況就超出了很多人意料:美國先派出兩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隊打頭陣,在夜色的掩護下低空進擊,先行摧毀伊兩座預警雷達及相關設施;緊接著派出10架F-117隱形戰鬥轟炸機——這種戰機外形奇特,像是從科幻電影裡冒出來的,當時很多飛行員都很懷疑:「這東西能飛起來嗎?」
F-117在巴格達上空進行了一番狂轟濫炸,配備的雷射制導炸彈轟炸精度極高,一顆炸彈能把一個工事炸出大洞;第二顆炸彈從洞口鑽進去,消滅掉裡面所有的人員和設備。更關鍵的是,伊軍根本就「看」不見它!只能對著黑漆漆的天空亂打一氣。
開戰後10日內伊軍雷達開機次數對比
註:在意識到美軍反輻射飛彈攻擊的威力後,伊拉克雷達操作手很快減少雷達開機次數,使得地空飛彈只能進行盲目發射。開戰後2天,從伊軍地空飛彈雷達開機次數來看,可以認為其防空飛彈體系已經不再起作用
接下來,700架常規戰機進行轟炸。出發前,美軍指揮官還有點緊張,畢竟,伊拉克的防空火力密集,在全世界也能排得上號,美指揮官估計這批飛機戰損率10%,至少70架回不來,
結果,只損失了一架。為什麼會這樣?
技術差距太大了!伊軍飛彈雷達上全是密集的白點,美軍的電子幹擾設備廢掉了伊軍雷達。而且,伊軍雷達一開,美軍的反輻射飛彈就過來了,哪有信號打哪裡!
開戰後,單是美軍加油機每天就出動300次,晝夜不息地給軍機加油。就這樣,美軍指揮官還嫌伊拉克空域太擁擠,無法同時出動更多的飛機。
同時,波斯灣和紅海的美軍軍艦也沒閒著,發射了122枚「戰斧」巡航飛彈——以超過800公裡的時速超低空飛行,躲避雷達探測,飛行一兩個小時後準確擊中1000公裡外的目標。
在海空一體的綜合碾壓下,伊軍的米格戰鬥機根本沒機會升空——它也很無奈啊:機場被炸沒了,雷達被炸沒了,你叫我怎麼飛?
而且,伊軍頭上那是蜂群一樣的美軍軍機,即使飛機能上天,也逃不掉立馬被擊毀的厄運。伊拉克天空已然任美軍翱翔!
隨後,掌握制空權的美軍對伊拉克進行了力度空前的「地毯式轟炸」。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美軍指揮官指著電視屏幕上的一棟建築說:「現在大家看到的是位於巴格達的伊拉克空軍指揮部。我們會在這裡丟下一枚炸彈。」
隨即畫面切換,炸彈落下,美軍的科技能讓你通過飛彈上的攝像頭,親眼目睹飛彈命中目標前的一刻。
伊拉克的發電站、工廠、橋梁等基礎設施,都被炸了個稀爛。轟炸持續了一周又一周,強度有增無減。
伊拉克巴斯拉的發電站被反覆轟炸了12次以上。伊軍引以為豪的坦克和裝甲車,被美國戰鬥機、轟炸機和攻擊機及其攜帶的常規炸彈、雷射制導炸彈、紅外飛彈等輪番炸成了廢鐵!
美空軍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摧毀了伊拉克地面部隊,伊軍地面部隊平均每天損失1個裝甲營。戰前從沒被看好的空中力量,如今卻成了大放異彩的主角!
薩達姆對此束手無策,只能期盼地面戰爭早點到來。為此,他做出了兩方面的還擊:一是向波斯灣倒入上萬桶原油,影響沙特的海水淨化,切斷其淡水供應;二是將科威特境內的油井點燃,破壞其生態環境,同時也遮擋美軍機視線。這反擊,看起來真是弱弱的。
然而,海水中傾瀉的石油、濃煙滾滾的油井,最容易引起國際輿論關注。
是的,薩達姆想打輿論戰,逼迫聯軍儘快開始地面行動。
2月24日,在美軍持續轟炸38天後,薩達姆盼望已久的地面戰終於開始了。可讓他沒想到的是,地面戰居然使美軍如虎添翼——無論火力還是射程,美軍M1A1主戰坦克都輕鬆碾壓伊軍T-72坦克。
四處遊弋的美軍武裝直升機隨意獵殺伊軍,即使在黑夜,裝備了夜視裝置的美軍坦克和直升機也絲毫不給伊軍喘息的機會。被轟炸了38天的伊軍地面部隊一觸即潰。薩達姆引以為傲的地面部隊僅僅撐了100小時,伊軍就撤出了科威特。
戰爭並沒有結束,美軍對伊軍進行了「窮追猛打」,不,確切地說是屠殺!
潰敗的伊軍沿著伊科之間的6號公路倉皇北逃,美空軍飛機和海軍艦載機蜂擁而至,火箭彈、炸彈雨點般落下:先是炸毀伊軍首尾的車輛、切斷其行路和退路,使中間的伊軍車隊無法行進,瞬間淪為刀俎之肉——軍用和民用車隊人仰馬翻,連珠似地起火爆炸。
美軍A-10攻擊機攜帶集束炸彈進行轟炸。這種武器殺傷力驚人,能釋放出幾十甚至上百個子炸彈,子炸彈可穿透125毫米厚的裝甲,爆炸後的碎片能殺傷一個足球場面積範圍內的目標。就這樣,數萬伊軍被殺死在伊科邊境的公路上,遍地都是被燒焦的屍骸。
每隔50米就有一堆冒煙的車輛殘骸,排下來竟達36公裡!
美軍「阿帕奇」飛行員回憶說,「掠過伊軍燃燒了幾十公裡的車隊時,仿佛看見了煉獄的情景」。這條邊境公路因此也成了「死亡公路」。
伊軍最後就這樣敗了!傷亡人數約10萬人(其中2萬人死亡),8.6萬人被俘,損失飛機324架,坦克3847輛,裝甲車1450輛,火炮2917門,艦艇143艘,直接經濟損失達2000億美元。
美軍付出的代價卻小到驚人!戰鬥傷亡606人(其中148人死亡),這裡面還包括死於友軍火力誤傷的35人。
遠在萬裡之外的中國軍隊深感震驚。
戰爭剛剛開打時,中國軍內有預言,這將是一場「持久戰」「消耗戰」「伊軍至少能在科威特堅守一年」.
然而,短短一個多月伊軍便兵敗如山倒。為何敗得這麼慘?
伊軍的武器裝備確實不行,比美國差了整整一代,第3代武器系統輸給了第4代。
但是,武器的差距並不是伊軍慘敗的最重要原因。其實,在海灣戰爭中,美國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打伊拉克的時機很對。蘇聯正處在崩潰的前夜,自顧不暇。伊拉克失去了主要支持者和武器提供者。薩達姆顯然沒有看到:韓戰中,中國和蘇聯站在朝鮮背後,越南戰爭也是同樣。兩次戰爭都讓美國嘗到了「戴著鐐銬跳舞」的滋味。而海灣戰爭中,薩達姆煢煢孑立。
其次,伊拉克的地理環境對美軍很有利。伊拉克大部分地區是毫無特徵的平坦沙漠,既缺乏妨礙通行的高山峽谷,又缺乏妨礙觀察和利於隱蔽的茂密植被,使得美軍高技術兵器的打擊力量倍增。
再次,美國的支持者很多。美國拉起了一支34國「反伊拉克聯盟」,雖然有的被「威逼」,有的是被「利誘」,但其中不乏真正想痛扁伊拉克的,比如:被伊拉克威脅到能源安全的歐洲國家,對伊拉克心懷不滿和忌憚的阿拉伯國家。
這場前所未有的戰爭,讓解放軍倍感震撼:空軍竟然成了戰爭的決勝力量——戰爭居然可以這樣打!
當時,中國空軍力量比較落後,只有以二代機米格-21為基礎設計的殲-7、殲-8,以及更老舊的強-5、殲-6等戰機,跟伊拉克的米格-23、米格-25和米格-29等戰機相比,都有較大差距,遑論與美軍較量。
我們的空中防禦力量也不如伊拉克;陸軍裝甲部隊的主力還是59式坦克;海軍更是悽慘,主力還是20世紀60年代水平的051型驅逐艦。雖然戰爭中不能信奉唯武器論,但對於軍人來說,看到這樣的差距必然極度憂慮。
畢竟,在現代戰爭條件下,武器的科技水平對戰爭結果的影響越來越大。經歷過韓戰、兩次邊境反擊戰勝利,曾經信心滿滿的中國軍隊開始反思:如果把伊拉克軍隊換成中國軍隊,戰爭會是什麼結局?以後的仗該怎麼打?以後的仗還能打贏嗎?解放軍官兵中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海灣戰爭給我們上了一課!」
海灣戰爭結束後,中國軍內各個層次召開了大大小小數百次研討會,結論只有一個:變革!只有抓緊已經到來的新軍事變革,才有求勝的可能。
變革首先從思想開始。海灣戰爭前,中國軍隊仍然延續著「地面制勝」理論:「戰爭的最終勝負要靠戰靴和步槍決定」。最終造成「大陸軍主義」:陸軍佔據主導、海空軍發展滯後。
海灣戰爭後,空軍、海軍的重要性開始得到普遍認可,海空聯合作戰、近海防禦作戰等成為軍隊研究重點,中國軍隊作戰思想開始了全面轉型。
但是,這個轉變從一開始就太艱辛。當時中國經濟還比較落後,軍隊建設需要服從經濟發展大局:「軍隊要忍耐。」
軍隊勒緊了褲腰帶,有選擇地發展重要武器裝備,即優先發展「殺手鐧」。比如,1988—1991年陸續開工的4艘053H2G型飛彈護衛艦,第一次給予人民海軍可靠的防空能力!然而,那6個碩大的HHQ61防空飛彈發射筒,被填滿的時候寥寥無幾。
1996年,我們用各種進口產品,湊出了1艘4000噸級驅逐艦,具備歐洲80年代先進水平。解放軍就是在這種狀況下圖強求變。
1999年,在國慶50周年閱兵上,受閱裝備中90%以上都是新裝備,絕大部分都是自行設計和生產的,出現了三代坦克、新型戰略核飛彈、「飛豹」殲擊轟炸機等武器裝備,相較於海灣戰爭時期已經邁進了不知道多少步。
兩年後,2001年中美南海撞機事件再次為中國軍隊敲響了警鐘。美軍EP-3電子偵察機讓中國軍隊「大開眼界」:中國的沿海防空、軍事部署、通訊聯絡,被美軍全面監控!
跟著美軍跑還是會被動挨打!美軍有什麼、我們造什麼,只能永遠落後!此後,中國軍隊開始調整武器技術發展軌跡,尋敵弱點、體系破擊成為指導思想。
之後,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每一次戰爭,都成了中國軍隊實現自我提升的階梯。
2003年3月20日,以英美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再次對伊拉克發動軍事打擊。通過美軍發動的歷次戰爭,中國軍隊從中學到經驗,「美軍的戰鬥越多,中美軍方的差距越小」。
中國軍隊也在逐漸進化:空軍從「國土防空」轉向「攻防兼備」,海軍從「海岸防禦」變為「近海防禦」,飛彈部隊從「核打擊」升級為「核+常規」打擊力量;不僅如此,我們擁有了直升機團、電子對抗團等現代化兵種參與的「合成集團軍」。具體到武器裝備上:26年後的今天,中國空軍可以使用殲-20戰機確保制空權優勢。
此外,空軍也有了反輻射飛彈,而中國的「彩虹」與「翼龍」系列無人機,也已發展成跟蹤與攻擊一體化的空中平臺。海軍方面,大型區域防空艦、核動力潛艇、AIP潛艇等武器裝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能確保中國的海上優勢。
中國也擁有了作為「踹門先鋒」的「中國戰斧飛彈」——「東風-10型」巡航飛彈,射程高達2500公裡,依靠先進的傳感器尋找、識別並定位目標,通過向指揮部發送信息來實現精確打擊。
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北鬥」衛星定位系統,並已具備在實戰中應用的能力。還有完善的防空體系,「紅旗-9」防空飛彈的服役與參與海外競標,表明我國已經掌握了第三代防空飛彈技術。
中國還裝備了「S-300PMU2」和「紅旗16」等防空飛彈,並即將裝備「S-400」防空系統。而在地面裝備方面,「99改」「96A」等先進坦克,04A步戰車以及遠程火箭炮也已列裝。
可以說,在主戰兵器的技術性能對比上,中美之間的「代差」已日漸縮短,未來10-20年內,中國軍隊在大型水面艦艇、新型隱身戰機、遠程戰略轟炸機、海上大型目標打擊體系建設、衛星導航及指揮控制等方面,將陸續突破瓶頸,取得更大進展。
正如劉華清將軍所言:「武器是戰爭中的重要因素,但決定因素是人、不是物。然而,具有高度覺悟和勇敢犧牲精神的人,一旦有了先進武器,就會如虎添翼;沒有先進的武器裝備,付出的代價就會增大、贏得戰爭的時間就會拖長。由此可見,今後我軍建設應高度重視高新技術裝備的發展,要走質量建軍的路子,『科技強軍』必將是我們長期的發展戰略。」
掃一掃,讚賞君子蘭
掃碼加友,以備時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