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有諸多意想不到,其中之一便是聯軍以極小的代價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只堅持了42天便接受了停火協議。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比如,當時很多軍事專家就說,海灣戰爭在較長的時間內可能會形成僵局。
然而,戰局打臉了很多人。僅僅從兵力來看,雙方力量對比懸殊。有數據表明,當時投入戰爭的聯軍兵力超過50萬人,而伊拉克也有80多萬。
以上數據不一定準確,但大致反映了戰爭的組織形態。按理說,伊拉克不至於如此快落敗的。畢竟,你聯軍武器先進,我伊拉克也不差。伊拉克投入戰爭的坦克4280輛、火炮2800門、裝甲輸送車2800輛之多。按理說,伊拉克是可以打得起一場現代戰爭的。
但此時已經是20世紀後期,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早已不是傳統的兵力對比和武器裝備。
從當時的情形看,伊拉克是一定要落敗的。原因很好理解。這是戰爭的性質決定的。海灣戰爭是冷戰後第一場大規模的國際戰爭,是有合法性基礎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踐踏別國主權,違反國際社會基本理念價值,因此國際道義是站在伊拉克對立面的。最終,聯合國以12次會議的表決,為聯軍對伊動武提供了法律依據。可以說,聯軍採取的戰爭行動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贊同,這就非常關鍵。有了這個基礎,聯軍就可以獲取大量的現金支持和物資支援。
從戰爭模式上看,海灣戰爭是一場高科技戰爭。什麼概念呢?電子戰飛機既可以幹擾,也可以防禦,實施空中和海上雙重打擊;精確制導武器可以遠程瞬間將目標鎖死,讓敵人逃無可逃。有了這兩個前提,地面部隊可以機動出戰,可以直接攻擊敵主力部隊。
在現代戰爭的邏輯裡,海灣戰爭註定是一場立體化的戰爭。而伊拉克缺少應對這種戰爭的能力。當時伊拉克的武器有飛彈、坦克、火炮、裝甲車,比較齊全,這也是很多人認為戰爭會形成僵局的原因。不過,伊拉克武器大部分還停留在機械化戰爭時代,與聯軍比明顯差了一個等級。你拿現代戰爭的能力去打一場傳統戰爭,你說快不快,肯定快。
美國在海灣戰爭中僅損失了200多人,而伊拉克多達20000多人。就是這種力量對比的直接體現。
至於伊拉克為何沒成為第二個越南?原因不難理解。越南戰爭雙方力量對比也很大,但越南戰爭是發生在冷戰時期的一場局部戰爭。言外之意,戰爭的背後是兩大陣營支持的南越和北越進行的一場對抗。這裡面就涉及到美國在亞洲的戰略以及中蘇介入。說白了,這就是大國之間的博弈和對抗。這樣的戰爭想快速結束都有難度。
對比來看,海灣戰爭打的是戰爭形態,而越南戰爭打的是地緣政治。如此,比較對抗的長短就沒有特別的意義。
來源:《史趣》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