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是如何震動中國國防思維的?

2021-02-23 硝煙


1991年3月8日,「死亡公路」上被摧毀的伊拉克坦克。圖片來源:五角大樓

海灣戰爭為中國軍人以及文職官員提供了絕佳的範例,演示了現代戰爭是如何進行的,並讓他們從中學到如何在未來進行作戰(或者選擇不作戰)。

編者按:本文於2014年11月24日刊登於美國《國家利益》雜誌。作者羅伯特·法利(Robert Farley)是帕特森外交與國際商務學院副教授,研究領域涵蓋軍事理論、國家安全和海洋事務。

1991年,美國在以歷史標準來看傷亡很少的情況下打敗了比中國人民解放軍擁有更多戰鬥經驗、作戰技術更成熟的伊拉克軍隊。

這一事實引起了中國軍人的反思。1980年代,解放軍還沒有怎麼用過自動駕駛,軍隊改革的速度遠遠慢於社會和經濟改革。由於1979年中越戰爭中的慘澹表現以及蘇聯的崩潰,解放軍決定必須做出改變。

而海灣戰爭則為這次改變提供了催化劑和方向。

學習

為了理解為什麼海灣戰爭對解放軍來說十分重要,我們需要先回顧一下組織理論。軍隊通過幾種不同方式學習——試驗、經驗、嫁接(從其他相似組織獲得人才)、間接體驗學習(觀察他人行為的替代性學習)以及審視。

1991年,當時的解放軍除了參加過1979年中越戰爭之外,沒有任何現代戰爭的經驗。解放軍缺乏資金和政治資本進行現代戰爭所必需的大型演練,也不便聘請外國軍士和校尉。

這讓解放軍只能通過審視和替代性學習這兩種方法,儘可能從環境和其他軍隊的經驗中學習知識。

1991年,海灣戰爭表明了哪種軍隊有效(美國軍隊)以及哪種軍隊失效(伊拉克軍隊)。所以毫不奇怪的是,在這種背景下,海灣戰爭對解放軍產生了巨大影響。


中國版的米格-17,瀋陽殲-5戰鬥機。在1956年到1992年服役於解放軍空軍。圖片來源:Greg Goebel photo via Flickr

裝備

裝備方面是一個大問題。

1990年時,解放軍的技術成熟度甚至在相當程度上低於伊拉克軍隊。

伊拉克空軍擁有米格-23,米格-25,米格-29,而解放軍空軍依賴的卻是中國仿製生產的米格-21,以及更老舊的米格-19等機型。

與其類似,中國的空中防禦系統僅勉強能與伊拉克相媲美。但伊拉克的空中防禦系統也沒能對來襲的美國空軍造成重大損失。

通過研究伊朗從海灣戰爭中獲得的伊拉克坦克,中國發現,伊拉克的T-72對美國軍隊完全沒有構成任何威脅——而該坦克的性能遠遠高於中國當時的坦克。

儘管海灣戰爭並沒有發生重大的海上戰鬥,但中國不難推測出,海軍方面很可能也擁有同樣的問題。

在歷史上,數量和質量之間的平衡不斷傾斜。在國共內戰和韓戰期間,解放軍憑藉人數和戰術優勢打敗(或至少打平)了技術上更為先進的對手。

在越南,關鍵的反介入技術的運用幫助挫敗了美國空軍的進攻。歷史上,解放軍希望在實戰中憑藉人數優勢打敗超級大國,但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卻打敗了在人數上具有極大優勢的伊拉克軍隊。伊軍就像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蹂躪。

伊拉克的經歷表明,至少在常規戰爭中,平衡已越發向科技先進的一方傾斜。

這種對海灣戰爭的理解推動了解放軍的現代化。中國立即購買最先進的蘇聯硬體來升級軍隊技術,特別是在空軍和海軍方面。

資金短缺的俄羅斯迫不及待地與中國達成交易,並沒有太過考慮轉讓技術所帶來的長遠後果。

中國也試圖從歐洲獲得軍隊技術,但由於1980年代末的制裁,這項努力無果而終。

最終,中國加快了提升自身軍工行業先進技術研發的速度。


黃埔軍校博物館中陳列的中國軍事設備。圖片來源:Eduardo M.C. photo via Flickr

信念

與技術一同發生改變的是對戰爭的信念和構想。比起陸軍,解放軍開始更強調空軍力量,尤其是開始研究遠程精準打擊能力。

在歷史上,除了國共內戰期間與遊擊隊進行合作外,解放軍還從未有機會在敵後實施重大打擊行動。

確實,解放軍甚至缺少傳統的「縱深作戰」型戰爭經驗。在這種戰爭中,先鋒尖兵部隊能破壞敵軍的後勤和指揮。

雖然海灣戰爭並沒有表現出這種縱深作戰能夠對現代戰爭造成決定性的影響,但卻毫無疑問地表現出,遠程精準打擊能夠挫敗敵軍的行動,甚至嚴重削弱敵軍力量。於是解放軍立刻開始發展這方面的能力。

相對於陸軍來說,解放軍海軍和空軍的重要性越來越強。儘管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蘇聯威脅的消失,以及朝鮮重要性的下降,但同時也與對技術的新的理解有關。

除此之外,海軍和空軍開始注重發展能夠提供遠程打擊的平臺,並開始轉向少數高科技系統。

二炮部隊的重點也從核威懾轉移到了遠程精準打擊,包括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

海軍、空軍和二炮也開始強調聯合行動,發展現代軍隊體系一體化,將重點集中在指揮、控制和通訊程序上,以便更有效、協調地運用軍事力量。然而,在缺乏戰鬥經驗的情況下,這種計劃的成功程度很難衡量。

結論

中國誇大了海灣戰爭的寓意嗎?是,但也不是。海灣戰爭方面的專家認為,無論「震懾與威嚇」的影響力如何,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的常規軍事優勢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雖然美英軍隊在技術方面擁有巨大優勢,但同時兩國軍隊的訓練也優於伊拉克軍隊。空戰為聯軍獲勝鋪平了道路,但聯軍仍需要優良的常規戰爭來取得成功。

海灣戰爭為中國軍隊以及文職官員提供了一個絕佳的範例,為他們演示了現代戰爭是如何進行的,並讓他們從中學到了如何在未來進行作戰(或者選擇不作戰)。

與1991年相比,如今的解放軍已經成為了一支技術要先進成熟得多、學習能力更有效的軍隊。然而,我們還需要繼續觀察,這些因素綜合起來會如何在實戰中起到作用。


作者:Robert Farley

編譯:尉豔華  曾宇

↓點擊閱讀原文,瀏覽更多來自硝煙的文章。

試試回復這些關鍵詞:

AK-47 | 巴頓將軍 | 飛虎隊 | 海豹突擊隊 | 航母 | 911 | 軍艦 | 另類武器 | 美國海軍 | 美國空軍 | 奇葩 | 坦克 | 特種部隊 | T-90 | 武器 | 無人機 | 希特勒 | 戰爭片 | 直升機

相關焦點

  • 1991年的海灣戰爭:如果戰爭發生在中國,結果會如何?
    這場戰爭雖然與我國無直接關係,卻成為我軍進行現代化變革的重要原因。1991年,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一年。這一年發生了兩件讓中國人難忘的大事:第一件事就是美國和伊拉克之間爆發的海灣戰爭,第二件事是社會主義老大哥蘇聯的解體。這兩件事都成為中國人難忘的記憶,尤其是海灣戰爭,對中國影響一直影響至今。
  • 第一次海灣戰爭後,中國軍隊的反應如何
    提起海灣戰爭,很多人都會說海灣戰爭給我軍帶來了很大的震動,但是小編只想告訴他們:我國高層其實還是很有戰略眼界的,所以對他們來說,震動其實確實沒有想像中的大
  • 為什麼說海灣戰爭不僅打醒了中國,也打醒了全世界?
    當時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包括中國對戰爭的理解和看法都停留在二戰時期的思維中。美國是這個星球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人在世界上行使他們霸權的時候,招致了許多國家和人民的厭惡,使很多人產生了無論美國人做什麼都是錯的感覺。不過從實際上來講,筆者認為美國在海灣戰爭中是佔據道理的。海灣戰爭之所以會爆發,純粹是薩達姆咎由自取的,在薩達姆掌權後,他對伊朗進行了多年侵略戰爭。
  • 海灣戰爭伊拉克的慘敗,讓中國學會了很多!
    海灣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它所展示的現代高科技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我國也從海灣戰爭中,吸取了經驗並開始著重發展相關國防事業。
  • 三十年前那場戰爭,給中國帶來的衝擊有多大?
    相反,由於此前在國防建設上「欠帳」太多,三十年前的中國各界對於這場戰爭的關注度可一點也不比直接相關方差。畢竟,這場戰爭和此前美軍打巴拿馬、格瑞那達都不同,不是大國對小國弱國的碾壓,而是北約戰爭體系和以蘇式裝備為基礎的另一個完備戰爭體系的對抗。
  • 不只裁軍60萬,「軍工屠夫」切尼如何調整冷戰後美國國防戰略?
    「三板斧」震動了五角大樓,上上下下大小官僚們都知道了新部長雖然沒穿過一天軍裝,但不好惹。海灣戰爭期間,切尼又給「大嘴」軍頭們上了一課。先是名將施瓦茨科普夫因為讓副官熨衣服而被切尼口頭批評,隨後不久發生著名的「杜根事件」。
  • 海灣戰爭中,美軍是如何摧毀薩達姆的飛毛腿飛彈陣地的?
    海灣戰爭爆發。為了瞞過美軍偵察衛星的監視,薩達姆在戰前還專門花幾十萬美元買來衛星照片,用來研究如何把假目標場景擺放得真假難分。海灣戰爭的最後一天,綠色貝雷帽部隊發現薩達姆為了扭轉戰局,孤注一擲地在伊拉克西部邊界集中了26枚飛毛腿飛彈,打算向以色列發動一場豪賭式的大規模襲擊。
  • 美國為啥能打贏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打響之前,沒有人為能否打贏而打過任何保票,多數戰爭預測都是消極的,有的預測戰爭將死傷數萬人,持續數年之久,耗資數千億美元。戰爭最終以耗資600億美元、死亡上百人取得了勝利,美軍從此打出了威風,但是什麼原因導致美軍如此輕易獲勝?
  • 最先打醒中國的,並不是海灣戰爭,而是一場持續11分半的戰鬥
    這一仗徹底打醒中國,使得中國軍隊從對越戰爭勝利的興奮中冷靜下來,開始面對更加複雜的戰爭形勢。
  • 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這些都是軍事熱興起的重要節點
    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之前的歷史相當長,最遠可追溯到2500多年以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此間,世界及中國都發生了數千次大規模戰爭,武器裝備也從冷兵器、熱兵器發展到核武器和信息化武器,裝備、戰爭和戰略都發生了一系列根本的革命性變化。
  • 海灣戰爭中的死亡公路 | 黑鏡頭
    這的確可以說是對朝鮮國防力量一次重大的打擊,大家都知道石油是戰略物資,沒有石油,大部分軍事裝備都運轉不起來(相信朝鮮的電動車技術還沒有超過特斯拉吧)。現代戰爭拼的就是裝備的消耗,而美國軍隊之所以能在全世界橫行無阻,靠的就是強大的工業實力、後勤能力和技術代差。
  • 海灣戰爭:現代戰爭的經典 !
    其實,在海灣戰爭中,美國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打伊拉克的時機很對。蘇聯正處在崩潰的前夜,自顧不暇。伊拉克失去了主要支持者和武器提供者。薩達姆顯然沒有看到:韓戰中,中國和蘇聯站在朝鮮背後,越南戰爭也是同樣。兩次戰爭都讓美國嘗到了「戴著鐐銬跳舞」的滋味。而海灣戰爭中,薩達姆煢煢孑立。 其次,伊拉克的地理環境對美軍很有利。
  • 中國院士花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終於攻克一絕密技術,震動世界!
    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的各型巡航飛彈之所以能夠達到「百步穿楊」「千裡點穴」的效果,其最核心的器配件就是雷射陀螺。同期,中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發現和了解雷射器及衍生技術的情況後,就立刻在中國國防科技大學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雷射教研室,開始了對雷射陀螺技術的探索和攻克。
  • 海灣戰爭 歐美武器爆錘薩達姆 是因為蘇式武器不行麼?
    轉眼海灣戰爭就過去30年了,這場堪稱「教科書」式的現代化局部戰爭給了我們太多的思考和前進的動力。那麼,海灣戰爭薩達姆的慘敗真是由於當時的蘇式武器比美式武器差太多了才導致的麼?其實吧,上面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即當時薩達姆手上的蘇式武器的確比參戰的歐美武器差了好多,技戰術指標差異明顯。
  • 兩伊戰爭中的中國武器,雙方都購買不少 — 真實戰績如何?
    冒險有時不一定能得到預想中的收穫,兩個武器不能「自理」國家打這麼長時間仗,武器儲備在薄弱的國防工業下無法支撐戰爭需要。於是兩國不約而同開始向國外伸出綠票,希望採購戰場急需的武器彈藥,很快來自中國的武器裝備由於性價比高、操作簡單又沒有附加條件。
  • 聲音 美國專家稱中美不會結盟:海灣戰爭促使解放軍奮起直追
    20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沒有類似美國精確制飛彈藥那樣的武器,此類武器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曾幫助美國在海灣戰爭中摧毀伊拉克軍隊。沒有什麼比美國與中國之間戰略關係的演變更能說明這一點。簡言之,讓這兩個國家結盟的是主宰歐亞大陸、影響力波及全球的蘇聯構成的威脅,這一威脅造就了世界上這對最奇怪的組合。然而,堅定的現實主義促使這兩個曾經的勁敵走到了一起。
  • 91年的海灣戰爭,如果換成中國軍隊,結局會怎樣?說出來別不信
    美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國際強國,不僅因為美國在一戰和二戰中積累了實力,還因為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當中,美國展現出了極為強大的軍事力量,讓全球為之側目。在這場戰爭中,如果將迎戰美國的軍隊換成中國軍隊的話,結局會怎樣呢?
  • 海灣戰爭中,美國啟動工業動員,動用戰略物資儲備
    ,因此對支持戰爭進程的軍事工業生產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歸納起來,海灣戰爭中主要的軍工生產動員涉及常備軍工的擴產和民用企業的軍用轉產兩類,其生產範圍包括從武器裝備到軍隊日常生活用品的方方面面。 工業動員的主要措施 海灣戰爭中美國工業動員的主要作法是:海灣戰爭中無論是擴大軍工生產規模,還是開闢新產品,或是為作戰提供維修與技術支援,大多是通過以下途徑實現的:
  • 海灣戰爭(一):認識伊拉克
    海灣戰爭(一)認識伊拉克海灣戰爭是在冷戰結束後,世界範圍內爆發的一場大規模武裝衝突,是一次重新定義作戰方式,重新定義戰術戰法,一次新的科技、信息的戰爭。聯盟軍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當然也可以理解成為美國在經歷了冷戰後的立威之戰。海灣戰爭也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
  • 海灣戰爭爆發29周年,往事回首堪驚
    ——令狐衝90年代的中國軍人和軍迷,都不會忘記這場遙遠的戰爭所帶來的震撼。1991年1月17日凌晨,美白宮發言人馬林·菲英沃特發表聲明,宣布解放科威特的戰鬥在17日零點零分開始,代號為「沙漠風慕」。海灣戰爭就此拉開了帷幕。藉由當時已經普及的電視節目,中國人第一次直觀地感受了一場高科技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