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那場戰爭,給中國帶來的衝擊有多大?

2021-02-23 天山雪蓮36107

三十年前的1月,海灣戰爭第二階段「沙漠風暴」行動正式拉開序幕。持續38天的空襲,加上100小時的地面戰鬥,徹底打垮了號稱「中東一霸」的伊拉克。百萬大軍土崩瓦解,整個伊拉克大傷元氣,一直沒能恢復。等到第二次海灣戰爭再來一波,更是讓伊拉克衰頹至今。

海灣戰爭是冷戰的最後一戰,也是現代化戰爭的揭幕之戰。當時初露端倪的諸多概念和技術,都成為如今各國軍隊先進裝備和理念的濫觴。而此戰中大顯身手的不少裝備,更是大賣四方,甚至一直沿用至今,算是把「廣告效應」發揮到了極致。

海灣戰爭中的F-15E

海灣戰爭中,雖然中國只是一名純粹的「吃瓜群眾」,既沒有參與任何一方,也沒有明確的傾向性,但這並不意味著當時的中國就純粹只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地看熱鬧。相反,由於此前在國防建設上「欠帳」太多,三十年前的中國各界對於這場戰爭的關注度可一點也不比直接相關方差。畢竟,這場戰爭和此前美軍打巴拿馬、格瑞那達都不同,不是大國對小國弱國的碾壓,而是北約戰爭體系和以蘇式裝備為基礎的另一個完備戰爭體系的對抗。

當年伊拉克的實力並不弱

這場戰爭的結果大家都很清楚了,而當時,整場戰爭的經過、結果以及諸多細節,卻給「場外觀眾」中國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和衝擊,甚至影響到了未來中國國防建設的發展方向,其餘波一直延續至今。

為啥這麼說?實在是因為當年的伊拉克軍隊,從裝備水平、作戰體系到實戰經驗,都遠勝過那個年代的中國。所以忙著「吃瓜」的中國各界,其實本來是希望看到兩個體系是如何進行對抗的,結果看到的卻是伊拉克被按在地上反覆摩擦,簡直是……無法直視。

海灣戰爭中的「死亡公路」

說當年的伊拉克軍隊比中國軍隊強,可能有很多人還沒概念,甚至覺得不可能。但現實就是如此。

從硬體上說,伊拉克裝備了大量堪稱先進的裝備。比如陸軍,伊拉克人有數百輛T-72「鎮宅」,還有大量的T-62、T-54/55和來自中國的69式坦克,而中國陸軍呢?那個年代還全靠59式當家,69/79系列坦克還沒伊拉克多;空軍方面,伊拉克人有若干米格-29「鎮宅」,然後主力裝備是米格-25、米格-23和米格21戰鬥機,當時的中國呢?主力還是殲-6,殲-7正在逐步裝備,真正稍微拿得出手一點的殲-8II定型才2年,裝備數量少得可憐;防空方面,雖然伊拉克人也不過是SA-6唱主角,可總比全靠紅旗-2及各種魔改的中國要好那麼一點……

那個時候,伊拉克有米格-29,還有大量米格-23,咱們最先進的只有殲-8II

從軟體上說,伊拉克人的指揮體系大量學習蘇聯,同時還有蘇聯顧問的長期指導。與此同時,兩伊戰爭中,為了對抗伊朗,西方多國也和伊拉克人眉來眼去,提供了大量各種資源和協助。伊拉克人在海灣戰爭中大量使用的偽裝材料不少就來自西方國家。

作戰經驗方面,經過8年兩伊戰爭的錘鍊,伊拉克不少部隊都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雖然咱們常說兩伊戰爭是用現代化的武器打的一場中世紀的戰爭,但至少伊拉克的軍人見識了戰場、知道戰場上是什麼樣、知道現代化的武器怎麼用。雖然咱們當年也有邊境地區的輪戰,但戰鬥場景、作戰規模和軍兵種參與程度都遠遠不及。

且不論戰爭水平如何,但剛打完兩伊戰爭的伊拉克人經驗還是很豐富的

綜合起來,那個年頭,中國的國防力量技術水平還真的比不過伊拉克。所以,當看到伊拉克人被按在地上隨意摩擦的時候,受到的衝擊可想而知。

其中,陸地方面,咱們多少還可以嘴硬一下,畢竟戰爭年代長期以弱勝強,用「小米加步槍」對抗「飛機加大炮」,經驗比較豐富,多少有些心得。後來中蘇對抗時期,同樣是長時間面對蘇聯坦克集群的威脅,也琢磨出了不少對策。怎麼著也不至於像伊拉克人那麼一潰到底,連一點像樣的傷害都打不出。

被擊毀的伊拉克坦克

可空軍和海軍方面就困難了。

海灣戰爭充分展示了別人完全掌握制空權以後,可以如何為所欲為、隨心所欲地打擊地面目標。有人說了,抗戰也好、解放戰爭也好、甚至到了韓戰,我軍哪次不是在敵人的空中優勢下作戰?不也扛過來了嘛。

但此一時彼一時啊。抗戰也好、解放戰爭也好,咱們對手的那點空軍說實話拈不上筷子,基本也就是個聊勝於無的水平。一場戰役下來,出動的作戰飛機架次可能都到不了三位數,即使不考慮載彈量的差距,單論強度也跟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每天一兩千架次遠不能相比。

至於韓戰,雖然咱們在空中處於劣勢,但其實技術裝備跟美軍是一個水平的,只是作戰經驗有所不足。此外,志願軍空軍加上蘇聯支援的空中力量,雙方在空中還是互有攻守的,也不至於像伊拉克這樣一面倒地挨打。

海灣戰爭中的美國空軍編隊

空軍歸根到底還是一個技術軍種,技術上的差距對作戰的影響比陸軍要大得多,尤其是當裝備出現代差的時候。所以,只有幾百架殲-7和幾十架殲-8撐場子的中國空軍面對現代化空軍,能不能頂得住,就成為大家擔憂的焦點。

至於海軍……差距就更大了。

美國當年也是各種先進裝備都用上了

不過另一方面,大約一方面是為了「立威」,另一方面也是對於伊拉克這種有完整國防體系國家的重視,美國人在海灣戰爭中也充分展示了自己所有的最新裝備和最新理念。無論「空地一體戰」還是精確制導武器,無論初露頭角的「制電磁權」還是首次大規模應用的空中突擊部隊,無論海陸空全方位的快速部署能力還是龐大的海上力量,都讓當時的我們看得目不暇接,往小本本上記都記不過來。「摸著鷹醬過河」、「兔子是最大的美粉」等等說法大概也是源自於此。

「地毯式轟炸」的概念也是那個時候才為人們所熟知

正是通過海灣戰爭,咱們才認識到「美式戰爭」的「精細流」操作,認識到不同於蘇式「一波流」A過去的戰爭模式,認識到信息技術、制電磁權有多重要。

正是通過海灣戰爭,咱們才直觀地認識到,在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不能一味地迷信「以弱勝強」,一味地指望靠「小米加步槍」來打敗「飛機加大炮」。

正是通過海灣戰爭,以及此後幾年中連續幾次令人憤怒和屈辱的事件,讓我們再一次深刻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的道理。

海灣戰爭後,蘇-27落戶中國,迅速提高了我軍的戰鬥力

所以,在海灣戰爭之後,咱們迅速引進了蘇-27及其生產線,以儘快彌補空軍戰鬥力的不足。同時還加快了殲-10的研發步伐,並在美國F-22戰鬥機首飛的同年立項了殲-20戰鬥機的研製。值得一提的是,殲轟-7也是在海灣戰爭之後正式裝備部隊,有沒有受到這場戰爭的影響就不得而知了。

96式坦克「出口轉內銷」多少也要感謝海灣戰爭的刺激

也正是在海灣戰爭之後,原本主要用來出口的85-II系列主戰坦克迅速被我軍看中,成為自用款的88C/96式主戰坦克,讓中國陸軍也終於擺脫了幾十年來都全靠59系列坦克挑大梁的尷尬局面。同時,99式坦克和新一代自行火炮的研發也得以提速。

同樣是在海灣戰爭之後,我們的海軍也加快了艦艇更新的步伐,其中包括了從俄羅斯引進「現代」級驅逐艦和「基洛」級潛艇。另外,東風-11、東風-15和東風-21飛彈也在這一階段迅速大量裝備。

「現代」級來到中國多少也有海灣戰爭的影響,當然,更主要是96年那次的刺激

值得一提的是,受到包括海灣戰爭在內,90年代一系列事件的衝擊和震動,解放軍的編制結構也發生了變化。1997年的裁軍中,海空軍的規模增加不少,在軍隊中所佔比例也大幅增加。

更重要的是,受到這一系列事件的衝擊和震動,「軍隊要忍耐」的觀點也開始逐漸變化。各界認識到,這個世界並不是真的一片太平。即使蘇聯解體、即使不可能發生大規模的戰爭,但小規模的戰爭、邊境衝突、各種非常規的衝突風險仍然存在,而且可能性還並不算小。

我們今天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感謝海灣戰爭的刺激

所以,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我們在軍隊現代化的問題上還有所迷茫和猶豫的時候,海灣戰爭用事實讓人徹底清醒了過來。而此後,我軍的現代化才真正走上了快車道。

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三十年前的這場戰爭,吹響了咱們突飛猛進、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進軍號。

相關焦點

  • 橡樹 | 由成都和廣州,回望400年前那場明清戰爭
    清帝國兼併明帝國的明清戰爭,無疑是一場既難寫清楚,也難想清楚的戰爭。從1616年,明廷萬曆44年,後金建立,明金開始局部戰爭,到1618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向明帝國關外領地全面進攻,再到到1644年甲申事變,滿清入關,當時的中國全境陷入空前的全面戰亂。這是一場弔詭、暴虐和血腥的戰爭。
  • 中國航母突破「第一島鏈」帶來的衝擊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原名:中國航母群過宮古海峽,給日本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     就在歐巴馬總統與安倍首相在夏威夷共敘最後的友情時,有一條爆炸性新聞吸引了日本媒體的注意,當天中國海軍航母遼寧號越過了西南諸島線進入太平洋,所謂的「西南諸島線」也就是的第一島鏈。
  • 美國扶植臺灣所造成的威脅有多大
    川普當局在這方面的努力有目共睹,預計今後不管誰在美國上臺當政,也都將不遑多讓,都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方面就很有必要認真研究一下美國扶植臺灣到底能走多遠、對中國的威脅到底有多大等問題。 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一直都有人對此採取閉目塞聽、掩耳盜鈴的態度。
  • 現在的印度年輕人怎麼看1962年那場戰爭?看看印度網民的評論
    在影響世界的進程中,有歐洲工業革命,文藝復興、中國的鄭和下西洋,蒙古西徵,宋代的海上貿易、大唐盛世、漢匈戰爭……等等,無論是軍事史、航海史、貿易史,印度人都沒有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在文明程度上,印度顯然無法與其他三個文明古國相比,不說別的,單說歷史這一項,印度人從來就不記載自己的歷史,印度人如果研究自己的歷史,最重要的資料竟是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
  • 經濟瓶頸引發的大混戰——三十年戰爭
    16世紀的宗教改革和宗教戰爭,使西歐告別千篇一律的中世紀封建統治,形成了不同的政治結構和經濟結構,直接後果就是西歐各國的不均衡發展。經濟停滯和財富分配不均引發西歐各國爭奪利益,終於爆發三十年戰爭,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利益矛盾以及宗教糾紛激化的產物,名義上它是宗教戰爭的高潮,實質上宗教徹底成為戰爭的幌子,是一場最不純粹的宗教戰爭。
  • 抗戰14年,中國損失有多大?數字觸目驚心…
    90年前的今天,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了瀋陽柳條湖附近的鐵路,並反誣中國軍隊所為,隨即入侵中國東北,「九一八」事變爆發。從這天起,中國開始了長達14年艱難曲折的抗日之路。這14年間,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多大的傷害?
  • 三十年戰爭對英國內戰史研究有何啟發意義?
    Wilson現為英國牛津大學萬靈學院奇切利戰爭史教授,其專著《Europe’s Tragedy: The Thirty Years War》(企鵝出版社,2010年)是目前英語學界最權威的三十年戰爭史著作。很多人認為17世紀上半葉的英國內戰及歐洲大陸戰爭是重要的歷史轉折點。
  • 中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有多大
    78年前,中華兒女揭開了全民族抗擊日本法西斯的大幕。今年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 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新華社記者採訪了多國專家學者,在充分肯定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的同時,更提出維護中國抗戰勝利果實為今天的亞洲和平與穩定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 三十年戰爭:1618-1648
    三十年戰爭是發生在歐洲的一系列激烈的政治和宗教戰爭。三十年戰爭起源於德國,之後擴散至荷蘭、法國、西班牙和瑞典等國家和地區。戰爭無論對德國的對外關係還是其國內社會,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三十年戰爭由新教改革派和反新教改革派之間爆發的地區性宗教衝突所引起,此後便逐漸從宗教戰爭層面發展升級為各國間對政治權力、王朝更替和領土訴求等全方位的爭奪,並幾乎將歐洲所有國家都捲入其中。三十年戰爭的發端是「布拉格扔出窗外事件」,是反抗波希米亞國王執政地方起義的導火索。
  • 中美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有多大?
    不但不承認中國主權,而且還意在侵犯中國主權。而中方也增強了在南海的軍事存在。如此一來,雙方擦槍走火引發戰爭的可能性就大增。那麼,目前中美爆發戰爭的可能性有多大? 早先,就不斷有人說,美國對華「接觸」(改造中國)戰略已經失敗,全面遏制中國已達兩黨共識。似乎這就意味著,要麼通過冷戰方式,要麼熱戰方式,似乎戰爭陰雲正在聚集。
  • 65年前的那場戰役,法國被越南人打趴下,結果搞了半天背後有中國人
    縱覽人類數千年的戰爭史,總有那麼幾場戰爭會讓人刻苦銘心。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著名的越南奠邊府戰役,看看法國在這場戰爭中式如何失敗的。65年前,1954年5月7日,被越南軍隊重重包圍的法國軍隊在越南西北部奠邊府投降。
  • 誰有資格批判那場用鮮血鑄就的立國之戰?!
    一直想為六十多年前在朝鮮戰死的中國人寫幾句話。  1950年-1953年美國捲入的韓戰通常被美國人稱作「被遺忘的戰爭」,那是一場幾乎被參戰雙方遺忘了的戰爭。因為朝鮮把韓國往南打到海裡,美國把朝鮮打回北邊的鴨綠江,中國又把美國打回36線,最終在38線停戰。
  • 20年前轟炸中國大使館那群人,終於自食惡果,活該被告上軍事法庭
    一個國家的實力,往往都是先看國家的軍事力量,之後再去看經濟能力,而中國,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弱國,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沉澱和發展,中國已經變成了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泱泱大國
  • 70年前韓戰爆發,中國得到了什麼?
    不料1950 年6月韓戰爆發,美國派出第七艦隊進入臺灣地區海峽,不讓朝鮮半島的衝突往南擴散。第七艦隊的出現,激怒了中國,他們調動原本用來解放臺灣地區的部隊,進入朝鮮前線。 美國總統沒有休成假1950年6月24日,也就是剛好距今整整70年前。
  • 沙特的石油武器有多大威力
    石油武器成名於1973年10月的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但今天沙特如再一次使用石油武器,受傷害最大的不是美國,而是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石油進口國和已經風聲鶴唳的世界經濟,並最終會給沙特自己帶來巨大衝擊。1973年10月6日,埃及進攻以色列,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敘利亞和伊拉克隨後參戰。10月17日,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使用石油武器,減產5%。
  • 再次發現長平之戰屍骨層,兩千年前的那場戰爭究竟有多殘酷?
    後經有關專家鑑定,認為這次屍骨層與發生在兩千兩百多年前的長平之戰有關。千百年來,古長平戰場,也就是現在的高平市附近不斷有屍骨出土,從而再次將那場殘酷的戰爭映入了我們的眼帘。長平之戰發生在公元前262年—前260年,一共歷時三年之久,交戰雙方是戰國末年最為強大的兩個諸侯國——秦國與趙國。長平之戰的爆發起因於韓國的上黨郡之爭。
  • 這場戰爭後,中國才有了自己的軍用卡車!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 全局觀點之戰爭系列——宗教之戰(三):三十年戰爭
    三十年戰爭(1618年—1648年),是由神聖羅馬帝國新、舊教爭執的內戰演變而成的一次大規模的歐洲國家混戰,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洲大戰。這場戰爭是歐洲各國爭奪利益、樹立霸權的矛盾以及宗教糾紛激化的產物,以波希米亞人民反抗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室統治為肇始,以哈布斯堡皇室戰敗並籤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而告結束。三十年戰爭是宗教改革運動帶來的系列宗教戰爭中的最後一場,也是最具破壞性的一場。
  • 試圖衝擊國會大廈南北戰爭時期就有過,為什麼沒成功?只因有這位老將軍
    在親川普的暴徒衝擊並佔領國會事件後,紐約時報觀點版刊發了一篇文章,指出1861年國會即將確認選舉人票時,同樣發生了親南方的暴民試圖衝擊國會大廈的事件
  • 24年變化有多大?中國1996年和2020年奪島登陸能力比較
    假設基於現實,24年前臺海危機期間有一場世紀大演習,好似一個火藥桶就差一根火柴可以點燃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