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西漢
東漢
三國
西晉
東晉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208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
在三國歷史愛好者中有一個始終被熱議的話題,那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魏延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提出的,是由漢中出兵進攻長安的作戰計劃,這項計劃最終被諸葛亮否決。有不少人認為魏延的這項計劃很高明,充分體現了《孫子兵法》關於出奇制勝的用兵原則,諸葛亮不用這項計劃,導致了北伐最終的失敗。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向後主劉禪上《出師表》,之後移駐漢中,作北伐的各項準備。北伐的對手是曹魏,實力遠超蜀漢,為取得北伐的勝利,諸葛亮的做準備工作做得很充分。北伐的首要問題是選擇進攻路線,漢中與關中之間橫亙著秦嶺山脈,中間雖有數條小道通行,但道路崎嶇,山勢險峻。漢末以來,由關中攻擊漢中的戰役至少發生過兩次,都是曹操統率的,但由漢中攻擊關中還不曾有過。關中與漢中間穿行在秦嶺山中的古道有3條:最東邊的叫子午道,與長安直線距離較近,出北面的午口即是關中平原,長安就在眼前,但此道最險;最西邊的叫褒斜道,出北面的斜口是關中的郿縣,即董卓當年築郿塢之處,此道路途較遠,但路況相對較好;在子午道與褒斜道之間還有一條儻駱道,因南口稱儻、北口稱駱而得名,此道幾乎荒廢,無法通行。要進攻關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從這幾條古道出擊,但具體走哪一條古道,還需要分析各自利弊。據《魏略》記載,諸葛亮就攻擊曹魏的具體路線與群下商議,魏延提出一個方案,建議從子午道出擊:「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曹魏在長安的守將是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魏延認為此人怯而無謀,聽說他率奇兵殺到,夏侯楙必然乘船而逃,夏侯楙一走,長安只剩下御史、京兆尹這些官員,自己一定能將長安城攻克,長安附近有橫門邸閣的糧倉,加上百姓手中的散糧,足可以供人馬食用,曹魏關外人馬聚合好殺到長安最少得20天,到那時長安以西的關中地區早已被蜀軍佔領了。這就是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內容,簡單地的說就是以出奇不意的方式拿下長安。贊同魏延這項計劃的人認為魏延久居漢中,對當地情況十分了解,在蜀、魏軍力嚴重不對等的狀況下,弱小的一方應出奇制勝,《孫子兵法》就強調「以奇勝」,認為「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魏延的計劃正符合這一精神。但是,魏延的這項計劃其實過於太冒險,它成功的關鍵在於出奇不意,可上萬人十多天裡的軍事行動不讓敵人察覺,是不太可能的,曹魏一定會在子午道沿途派出很多偵察兵,一旦知曉蜀軍動向,一方面會在山中依託險要地勢進行襲擾和阻擊,另一方面會調集重兵把守子午道的北口,讓蜀軍不能進入關中,這樣以來,「子午谷奇謀」也就失敗了。而即使費盡千難萬險,做出重大犧牲,魏延最終能率領5000人馬全部殺到長安城下,面對這座有數萬魏軍防守的千年古都,能否立即得手,看起來也十分渺茫。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並非「奇謀」,而只是一次純粹的軍事冒險。但仍有不少人認同魏延的計劃,一個理由是,諸葛亮否決了魏延的計劃,而諸葛亮後來的北伐並沒有取得成功,有人認為諸葛亮如果採納了魏延的計劃,沒準就成功了,這個邏輯其實有問題,諸葛亮北伐固然沒有成功,但不成功的原因未必就是進攻路線選擇上的錯誤。另一個理由是,有人認為子午道是可以用來發起進攻的,後來鍾會伐蜀走的就是子午道,結果順利佔領了漢中,這個說法就更不對了,對於鍾會伐蜀的行軍路線,《三國志》其實說得很清楚:「會統十餘萬眾,分從斜谷、駱谷入。」也就是說,鍾會伐蜀走的其實並不是子午道,而是秦嶺3條古道中的另外2條。
魏延僅以5000人馬去進攻長安,雖是一支「奇兵」,但缺少常規戰法為基礎,結果就成了孤軍。長安的魏軍守將夏侯楙雖不是一代名將,但也不至於看到區區幾千人馬就嚇得棄城而逃。一旦夏侯楙不逃,魏延的計劃就輸掉了一半。而在冷兵器時代,將領們最怕的不是野戰,也不是守城,而是攻城,即使是一座孤城,久攻不下的戰例在當時也不勝枚舉,袁紹攻東武陽,曹操攻雍丘,孫權攻合肥,諸葛亮攻陳倉,都是以數倍、十數倍的兵力進攻一座城池,要麼久攻不下,要麼付出了巨大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魏延想率5000人馬攻下長安,幾乎等於靠買彩票發財。所以,諸葛亮對魏延的這項計劃「以為此懸危」,作為蜀漢丞相,肩上擔負著蜀軍將士的生命安危和蜀漢百姓的切身利益,諸葛亮不能去賭。
參考資料:《三國志》《魏略》《孫子兵法》
往日文章精選:
是好丞相卻不是好將軍?這是對諸葛亮的嚴重誤解
神秘消失的三國四大名將,輝煌過後均不知所終
好書推薦
《諸葛亮大傳》(2冊),南門太守著
原創不易,且贊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