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子午谷奇謀」是對《孫子兵法》的誤讀,諸葛亮否決它是對的

2021-02-06 朝文社

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西漢

東漢

三國

西晉

東晉

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208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


在三國歷史愛好者中有一個始終被熱議的話題,那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魏延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提出的,是由漢中出兵進攻長安的作戰計劃,這項計劃最終被諸葛亮否決。有不少人認為魏延的這項計劃很高明,充分體現了《孫子兵法》關於出奇制勝的用兵原則,諸葛亮不用這項計劃,導致了北伐最終的失敗。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向後主劉禪上《出師表》,之後移駐漢中,作北伐的各項準備。北伐的對手是曹魏,實力遠超蜀漢,為取得北伐的勝利,諸葛亮的做準備工作做得很充分。北伐的首要問題是選擇進攻路線,漢中與關中之間橫亙著秦嶺山脈,中間雖有數條小道通行,但道路崎嶇,山勢險峻。漢末以來,由關中攻擊漢中的戰役至少發生過兩次,都是曹操統率的,但由漢中攻擊關中還不曾有過。關中與漢中間穿行在秦嶺山中的古道有3條:最東邊的叫子午道,與長安直線距離較近,出北面的午口即是關中平原,長安就在眼前,但此道最險;最西邊的叫褒斜道,出北面的斜口是關中的郿縣,即董卓當年築郿塢之處,此道路途較遠,但路況相對較好;在子午道與褒斜道之間還有一條儻駱道,因南口稱儻、北口稱駱而得名,此道幾乎荒廢,無法通行。要進攻關中,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從這幾條古道出擊,但具體走哪一條古道,還需要分析各自利弊。據《魏略》記載,諸葛亮就攻擊曹魏的具體路線與群下商議,魏延提出一個方案,建議從子午道出擊:「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曹魏在長安的守將是夏侯楙,是曹操的女婿,魏延認為此人怯而無謀,聽說他率奇兵殺到,夏侯楙必然乘船而逃,夏侯楙一走,長安只剩下御史、京兆尹這些官員,自己一定能將長安城攻克,長安附近有橫門邸閣的糧倉,加上百姓手中的散糧,足可以供人馬食用,曹魏關外人馬聚合好殺到長安最少得20天,到那時長安以西的關中地區早已被蜀軍佔領了。這就是魏延「子午谷奇謀」的內容,簡單地的說就是以出奇不意的方式拿下長安。贊同魏延這項計劃的人認為魏延久居漢中,對當地情況十分了解,在蜀、魏軍力嚴重不對等的狀況下,弱小的一方應出奇制勝,《孫子兵法》就強調「以奇勝」,認為「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魏延的計劃正符合這一精神。但是,魏延的這項計劃其實過於太冒險,它成功的關鍵在於出奇不意,可上萬人十多天裡的軍事行動不讓敵人察覺,是不太可能的,曹魏一定會在子午道沿途派出很多偵察兵,一旦知曉蜀軍動向,一方面會在山中依託險要地勢進行襲擾和阻擊,另一方面會調集重兵把守子午道的北口,讓蜀軍不能進入關中,這樣以來,「子午谷奇謀」也就失敗了。而即使費盡千難萬險,做出重大犧牲,魏延最終能率領5000人馬全部殺到長安城下,面對這座有數萬魏軍防守的千年古都,能否立即得手,看起來也十分渺茫。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並非「奇謀」,而只是一次純粹的軍事冒險。

但仍有不少人認同魏延的計劃,一個理由是,諸葛亮否決了魏延的計劃,而諸葛亮後來的北伐並沒有取得成功,有人認為諸葛亮如果採納了魏延的計劃,沒準就成功了,這個邏輯其實有問題,諸葛亮北伐固然沒有成功,但不成功的原因未必就是進攻路線選擇上的錯誤。另一個理由是,有人認為子午道是可以用來發起進攻的,後來鍾會伐蜀走的就是子午道,結果順利佔領了漢中,這個說法就更不對了,對於鍾會伐蜀的行軍路線,《三國志》其實說得很清楚:「會統十餘萬眾,分從斜谷、駱谷入。」也就是說,鍾會伐蜀走的其實並不是子午道,而是秦嶺3條古道中的另外2條。

表面上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確符合出奇制勝的特點,但它與《孫子兵法》關於「奇兵」使用的指導思想並不吻合。《孫子兵法》提出用兵有奇、正之分,奇與正成為古代軍事理論中一對重要概念,所指較為廣泛:在用兵上通常以遵守常規為正,靈活運用為奇;在兵力部署上通常以牽制為正,突擊為奇;在作戰方法上通常以正面作戰為正,在敵人側翼和後方作戰為奇;在作戰行動上通常以明擊為正,偷襲為奇。曹操在為《孫子兵法》作注時提出:「先出合戰為正,後出為奇。」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體現了出「奇兵」以制勝的特徵,但《孫子兵法》在「以奇勝」之前還有一句「以正合」,也就說,常規戰法和奇兵制勝必須結合起來,脫離常規作戰的基礎,一味出奇則未必致勝。

魏延僅以5000人馬去進攻長安,雖是一支「奇兵」,但缺少常規戰法為基礎,結果就成了孤軍。長安的魏軍守將夏侯楙雖不是一代名將,但也不至於看到區區幾千人馬就嚇得棄城而逃。一旦夏侯楙不逃,魏延的計劃就輸掉了一半。而在冷兵器時代,將領們最怕的不是野戰,也不是守城,而是攻城,即使是一座孤城,久攻不下的戰例在當時也不勝枚舉,袁紹攻東武陽,曹操攻雍丘,孫權攻合肥,諸葛亮攻陳倉,都是以數倍、十數倍的兵力進攻一座城池,要麼久攻不下,要麼付出了巨大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魏延想率5000人馬攻下長安,幾乎等於靠買彩票發財。所以,諸葛亮對魏延的這項計劃「以為此懸危」,作為蜀漢丞相,肩上擔負著蜀軍將士的生命安危和蜀漢百姓的切身利益,諸葛亮不能去賭。

那麼,後來鄧艾從陰平道偷襲蜀漢為什麼會成功呢?這其實正好符合《孫子兵法》「以正合,以奇勝」的精神。鄧艾偷襲陰平道之前鍾會率領的十多萬大軍已經攻下了漢中,蜀軍以劣勢兵力拒守在劍閣,有鍾會大軍的「正合」,鄧艾才能「奇勝」,試想,如果鄧艾僅率領數千人馬就殺進了成都平原,而漢中還牢牢掌握在蜀軍手裡,這幾千人別說滅蜀了,恐怕就只是來送死的。

參考資料:《三國志》《魏略》《孫子兵法》

往日文章精選:

是好丞相卻不是好將軍?這是對諸葛亮的嚴重誤解

神秘消失的三國四大名將,輝煌過後均不知所終

好書推薦

 

《諸葛亮大傳》(2冊),南門太守著

原創不易,且贊且珍惜

相關焦點

  • 魏延「子午谷奇謀」只需向諸葛亮要幾千兵馬,他為什麼不敢一試?
    意思是說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魏延建議自己率領一支奇兵,通過子午谷直接進攻魏國的長安,但是諸葛亮沒有同意這樣的建議。《魏書》給出的原因是「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那麼根據史書的記載諸葛亮是因為謹慎而沒有採納魏延的計策,但是我們揣測一下,諸葛亮拒絕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的原因絕對不僅僅只是因為諸葛亮的謹慎。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可行性有多高?歷史上真有人用了,結果很尷尬
    在中途,諸葛亮命令大軍分兵兩路前進,而此時魏延提出了第三種進軍方案,那就是走子午谷,直逼長安。魏延認為兵法貴在一個「奇」,但是諸葛亮生性謹慎,拒絕採納魏延的辦法。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成了一個很有爭議的辦法,有人說可行,也有人說不可行,那麼他的辦法到底可行嗎?試一試不就知道了,歷史上還真有一人嘗試了,結果卻出人意料。
  •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可行?看看這兩個案例,你就明白了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北伐曹魏,名將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效仿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 平講平說:不怕豬隊友就怕豬隊長,魏延評價夏侯楙一語中的,《孫子兵法》告訴我們合格幹部要具備五個素質、放下一個糾結
    在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曹睿派夏侯楙統領關西二十萬大軍抵禦蜀兵。這個夏侯楙是徵西將軍夏侯淵之子,後來又過繼給夏侯惇。他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曹操把自己的愛女清河公主嫁給夏侯楙為妻,所以這夏侯楙就咱老百姓說的「當朝駙馬爺」。《三國演義》裡邊魏延對夏侯楙有一個非常到位的評價,「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
  • 後三國名將錄之諸葛亮篇(二)出師北伐:一千八百年前的施裡芬計劃
    請丞相撥一萬人馬,其中五千健卒,五千負糧,吾率軍沿秦嶺東行至子午谷北上,不出十日可達長安。夏侯楙聞天兵驟然而至,定然心驚膽寒,乘船遁走。長安城中群龍無首,只有御史和京兆太守,我軍可一鼓而下。而丞相親率大軍出斜谷,屆時兩軍合兵一處,長安以西皆為我大漢所得也。」諸葛亮聽罷輕輕搖頭:「文長雖忠勇,然此計太過行險。豈不知兵法有雲,百裡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
  • 孫子兵法應用案例故事(16)
    孫子兵法本篇最後提出:兵貴勝不貴久。這些道理,作為掌握人民生死,國家安危存亡的人,就是將帥們,掌握國家戰爭資源的人,一定要了解,重視,謹慎從事。      打仗,打的是錢糧,拿破崙就曾經說過,戰爭的第一要素是錢,第二要素還是錢,第三依然是錢。而歷史上很多戰例,一方本來局面佔優,最後卻因為錢糧不濟,功敗垂成。所以,孫子兵法在作戰篇中提出來因糧於敵,以戰養戰的戰略思想。
  • 《孫子兵法》中的財務思維
    《孫子兵法》是孫武在公元前512年之前寫成的,《孫子兵法》已誕生2500多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軍事理論著作,也是世界歷史上第一部的軍事理論著作,被譽為「世界兵學之祖」,同時它也適用於現代戰爭、高技術戰爭,對於政治、經濟、企業管理
  • 解讀 怎樣讀《孫子兵法》
    由此可見,在今天讀《孫子兵法》,不能把兵法原理當作教條,而要結合實際情況來靈活運用這些原理,與時俱進,在原有理論的基礎上發明新的理論,新的戰法,這才是理解和運用《孫子兵法》的最上層境界,也是現代社會競爭中掌握先機、立足主動的根本前提。  其三,是要堅持理解經典價值的超越性原則。《孫子兵法》是一部成書於2500年前的兵學著作,它之所以在今天還為人們熱愛、閱讀,自是其擁有獨特的魅力,具有時空的超越性。
  • 我喜愛的好書|《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作者華杉在古人對《孫子兵法》的註解基礎上,將複雜的兵法簡單化、具體化、生活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歷史上經典戰例融入孫子兵法的價值觀、軍事策略、戰術方案中,將孫子的軍事思想、戰略戰術講透講明白,達到通俗通透解讀經典戰例、逐字逐句講透兵法的目的
  • 我喜愛的好書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不僅僅是一部軍事著作,它也是一部集哲學、算學、社會學、法學和人學為一體的恢宏巨著,其深邃的戰爭理論、精準的戰略眼光以及無可挑剔的戰術運用,至今為我們津津樂道,但原文艱深晦澀,作者華杉將難懂的兵法通過通俗化、形象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將古代經典戰爭融入兵法講解中,將人生哲學貫穿軍事戰術中,讓我感覺《孫子兵法》不再像傳說中那麼神秘,而是簡單、平凡的道理、平正通達的大道。
  • 能和魏延相比嗎
    能和魏延相比嗎?我們其實不難發現,高順和魏延是性格和為人處事完全不同的兩個將領:高順低調、忠厚,剛正率直,而魏延則驕狂、狡黠、野心勃勃。但要軍事才華上來講,他們都是非常有能力的戰將。咱們僅從軍事方面來分析一下兩人的各自特點。
  • 【投資兵法(之一)】如何運用《孫子兵法》指導投資?
    在金融人必看的電影名單中必定有1987年的經典之作《華爾街》,麥可·道格拉斯在本片中扮演一位熟讀《孫子兵法
  • 《孫子兵法》註解(下)
    日本軟銀董事長兼總裁孫正義將《孫子兵法》的創新性應用在企業經營管理中,他成功的投資了雅虎和阿里巴巴,為他賺取了巨額的財富。他根據《孫子兵法》創立了雙乘兵法。其兵法核心就是25個字:「一流攻守群,道天地將法,智信仁勇嚴,頂情略七鬥,風林火山海。」他將《孫子兵法》的「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加入到自己的兵法,成為了風林火山海。掠鄉分眾,廓地分利,懸權而動。
  • 兵法學刊: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什麼關係?
    《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一本兵書,三十六計是由後人總結而成的一套計策。補充:目前認為《孫子兵法》由孫武草創,後來經其弟子整理成書。《孫子兵法》全書共十三篇。《計》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這是全書的綱領。《作戰》主要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
  • 「兵聖」孫子和他的《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兵法理論寶庫和集大成者,有著無可動搖的地位。但在理解的時候,也要儘量防止兩個不好的傾向:一、將軍事思想絕對化。《孫子兵法》產生於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是群雄割劇、較力爭霸的時代,兵力和戰鬥力決定了國家的存亡,所以將戰爭的重要性提到了相當高度,講解了該如何開動戰爭機器的原理,但卻並非治國理政之道,這和其他家思想有著明顯不同。二、將《孫子兵法》神化。《孫子兵法》享譽中外,但並非所謂西點軍校必讀的「軍事聖經」。現在比較流行誇老祖宗當年如何厲害,很有阿Q精神。
  • 讀懂《孫子兵法》,領悟這些精髓…
    ——《孫子兵法·虛實篇》 勢:方式,模式。神:超乎常人的本領。這兩句大意是,用兵作戰沒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沒有固定不變的形態一樣,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孫子認為,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不能拘泥於某種作戰的形式,正像水本無固定的形態一樣,放在圓容器中它就是圓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
  • 《孫子兵法》十大經典名句
    出自《孫子兵法·虛實篇》勢:方式,模式。神:超乎常人的本領。這兩句大意是,用兵作戰沒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沒有固定不變的形態一樣,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孫子認為,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不能拘泥於某種作戰的形式,正像水本無固定的形態一樣,放在圓容器中它就是圓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
  • 《孫子兵法》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孫子在《孫子兵法》中,對於戰略戰術的總結主要有:  1.避實擊虛。  在《孫子兵法》中,孫子指出,戰爭中兵力的布置是戰爭指揮者依照所掌握的實際情況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強有弱。我方在作戰中應當避開敵人兵力強大的部分,而重點進攻敵軍兵力薄弱的部分,這樣就能奪取戰鬥的勝利。這一點,孫子在其兵法《虛實篇》中有精闢而形象的闡述。
  • 《圖說孫子兵法》:知己知彼,讓你的人生無往不利
    很多人以為《孫子兵法》僅僅是一部兵書,但其實它的影響力絕不僅限於軍事領域。 對於軍事愛好者而言,《孫子兵法》是兵學典範,不讀《孫子兵法》何以談軍事,何以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對於企業管理者來說,《孫子兵法》是管理學巨著,當時富可敵國的陶朱公、白圭都是孫子的資深粉絲,也是馬雲的戰略參考書,很多商業理論也來源於此。對於職場小白來說,《孫子兵法》更是拯救者,職場如戰場,應用不好戰略,怎談升職加薪。
  • 孫子兵法36計全圖解+譯文
    譯:有用的不可以利用,怕的是我不能控制它,不能利用的卻要去利用,因為我完全可以控制它,利用不能用的而控制它,這不是我受別人的支配,而是我支配別人。譯:對處的兩個強大敵人中間的國家,敵人脅迫它時,我方卻作援求它,立即出兵。《易經困》卦說:「對處在困迫狀況下的國家,光空談而沒有行動,是不會被他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