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大廈:200年前的佔領

2021-03-02 樂讀

美國當地時間2021年1月6日下午,數百名抗議者聚集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為支持川普進行示威活動。隨後,示威遊行出現暴力傾向,部分抗議者進入美國國會區域,並攻破了國會大廈,議員們被緊急疏散。

從1800年以來,國會大廈一直是美國政治的象徵,國會會議在此召開,歷代美國總統在此宣誓就職,國會大廈被佔領實屬罕見。

作為美國政治權力的象徵,國會大廈和白宮在世界上擁有超高的知名度。不過,歷史上國會大廈和白宮還真曾被人攻佔過,而且還遭到火燒。

這件事的始作俑者就是英國人,時間是1814年8月24日。當時美國正同英國進行第二次美英戰爭,又稱「第二次獨立戰爭」。

本期節目為您講述:《美國國會大廈:200年前的佔領》。

 

蠻荒之地的首都規劃

提到美國的標識性建築,那棟純白色的「婚禮蛋糕式」穹頂大樓深入人心。很多人以為這一建築就是白宮,事實上,這是美國國會大廈。

然而,喬治·華盛頓和託馬斯·傑斐遜心中的美國國會大廈並不是今天的模樣。

1790年7月,經過傑斐遜、麥迪遜和亞當斯等「建國之父」的幕後操作,靠近華盛頓總統居所弗農山莊的波託馬克河谷意外地成為首都,建設由此開始。

紐約、費城等熱門候選城市紛紛感到被出賣了。要知道,直到19世紀初,華盛頓特區還是人煙稀少、森林茂密的蠻荒之地,僅有3210名居民,人數大致相當於現在一所稍大規模的中學。

 

建都一年後,一個法國人來到了波託馬克河谷。他叫郎方,法國王室御用畫家的兒子。他像許多法國人一樣,以志願者的身份參加了美國獨立戰爭。在戰爭中,他與華盛頓相識,並為他創作了幾幅油畫。

如今,他應華盛頓總統之邀前來考察首都的選址與規劃。不久,他提交了第一份首都規劃方案「郎方計劃」。

但在提交了第一幅首都規劃設計圖僅幾個月後,喜怒無常的郎方便被解僱了。因為他始終堅持所有的首都建築都必須納入到城市全局規劃中來進行,可負債纍纍的聯邦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儘早建成總統府和國會大廈。

他的出局並不意外,令人意外的是,200年後的首都還是基本保留了郎方最核心的設想。

【蠻荒之地的首都規劃】

 

郎方將首都劃分為網格狀,重要的公共建築都通過寬闊的對角線大道相連。這座新城的中心是一座小山丘「詹金斯山」,因為這座小山丘為姓詹金斯的一戶農民所有。郎方相信,這是安放國會大廈的最佳地點。

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早期美國的共和理想——代表民意的國會應該在國家政治中扮演核心角色。後來,隨著國會大廈開始修建,這座山被稱作國會山。

從詹金斯山一路向西,一直延伸到波託馬克河邊,郎方還設計了一座講述國家誕生進程的巨大廣場。200年後,這個天馬行空的設想仍然沒有真正實現。

但郎方的另一個設計卻至今未變。他在國會的西北對角線上規劃了總統府也就是白宮的位置,並在兩者之間設計了一條林蔭小道——賓夕法尼亞大道。

 

1792年春,在郎方出局之後,國務卿託馬斯·傑斐遜提議舉辦一場設計競賽,為國會大廈和總統府徵集設計作品,比賽獎金是500美元,這在當時是一筆巨款。

獲獎者是一位名叫威廉·桑頓的業餘建築師。這份遲到的作品被華盛頓總統盛讚「宏偉、簡潔和美麗」。

桑頓的設計靈感來自巴黎羅浮宮和先賢祠的門廊以及羅馬萬神殿的穹頂。按照他的設計,國會大廈的基本布局由彼此相連的三部分構成:中間是帶穹頂的圓形大廳,計劃作為聯邦最高法院,南北各有一棟建築,分別是參議院和眾議院。

1800年,國會大廈尚未完全竣工,待在臨時首都費城的美國國會竟急不可待地搬了進去。當時誰也沒有料想到,直到60多年後,國會大廈才真正竣工。

【「婚禮蛋糕式」穹頂大樓——美國國會大廈】

 

從獨立戰爭到擴張戰爭

取得獨立後,美國同英國的矛盾並沒有就此了結。實際上,在英美矛盾背後還有一個法國。

雖然在1783年獨立戰爭結束時,美英籤訂了《巴黎條約》,規定密西西比河以東是美國的領土範圍,但獨立後的美國很快走上了擴張的道路。特別是1803年,美國從法國手中用1500萬美元的價格購得路易斯安那,使美國領土擴大了一倍。

當時在歐洲,法國與英國是敵手。拿破崙將路易斯安那賣給美國,就是想拉攏美國聯合對抗英國。英國不希望看到美國實力壯大。

此時的美國比起英國來還是相對弱小,在貿易、政治和軍事等方面仍受到壓制。為防止美國與法國聯手,在與拿破崙作戰的同時,英國開始利用優勢的海軍對美國的海上貿易進行襲擾。

 

1807年6月,英國軍艦襲擊了美國帆船「切薩皮克」號,造成21名美國船員傷亡,兩國關係進入緊張狀態。到1810年,英國共劫持了近千艘美國艦船,試圖徹底封鎖美國的海上貿易。

與此同時,英國還以加拿大為基地,向反抗美國的印第安人部落提供武器,支援他們與美國政府作戰。

特別是西北部的印第安人在酋長特庫姆塞的領導下,一直堅定地阻止美國向西擴張。這使美國政府深信,只有征服了加拿大,才能確保領土擴張順利地向西挺進。

華盛頓之後的美國總統亞當斯曾說過:「美國命裡註定將擴張到北半球的整個西部。」顯然在美國人的眼中,加拿大應該屬於美國。

【1793年9月18日,國會大廈建設開始動工,這是早期國會大廈設計圖】

 

1812年,英國正和法國打得你死我活,而美國北面的英國殖民地加拿大地廣人稀。

當時英國大部分精銳海陸武裝力量都在歐洲,在北美的軍隊數量不足2萬人,在加拿大駐軍僅有4500人。在美國人看來,此時正是天賜良機,加拿大是一塊「好啃的骨頭」,北美大陸有望統一在美國的旗幟之下。

儘管美國是以「維護航海自由」為名發動戰爭的,但真實的目的是佔領加拿大,繼續擴大版圖。

早在1812年初,美國陸軍部就擬定了奪取加拿大的戰略計劃。1812年6月1日,美國國會通過了美國第四任總統、憲法之父詹姆斯·麥迪遜的對英宣戰提議。1812年6月18日,美國正式向英國宣戰,第二次美英戰爭爆發,這也是美國自建國後的首場對外戰爭。

 

戰前,美國制訂了兵分三路攻取加拿大的作戰方案:一是從東路進攻加拿大的蒙特婁;二是沿尼亞加拉進攻,進入安大略湖兩側並北進;三是從底特律向加拿大進攻。

宣戰當天,麥迪遜總統便讓密西根州州長威廉·赫爾率2500人趕到底特律,卻沒有告訴他戰爭已經開始,結果赫爾的部隊被英軍打了個措手不及,不得不向僅有700人的對手投降。接替赫爾的美軍將領也在雷辛河被英軍和印第安人聯合部隊擊敗,被俘2500人。

其實,美國方面也沒有做好戰爭準備。1812年,陸軍正規部隊只有不到12000名兵員。開戰後,雖然美國國會批准擴軍至35000人,但是士兵多為志願兵而且民眾參軍熱情不高,極度缺乏受過正規訓練的軍官,部隊戰鬥力不足。

屢戰屢敗的美軍被迫改變三路進攻的計劃,變為集中兵力從東部進攻蒙特婁。可美軍出發不久便遇到嚴重的後勤供應問題,許多未經正規訓練的民兵拒絕進入加拿大,部隊只前進了20多公裡就打道回國。至此,美軍的陸上攻勢全部失敗。

【美國建國後首次對外用兵,對手還是英國】

 

儘管美軍在陸上的進攻計劃受挫,但在海上戰場卻捷報頻傳。英國部署在加拿大的兵力雖然不多,但英國畢竟是日不落帝國,擁有當時世界最強的海軍力量。

1812年,英國皇家海軍在美洲水域部署了97艘戰艦,而成立不到20年的美國海軍僅有22艘戰艦。

誰知在戰爭初期,戰術靈活的美國海軍卻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僅在戰爭的頭兩個月,就擊沉和俘虜3艘英艦。這一戰果讓擁有600艘軍艦的英國皇家海軍大為震驚。

1812年12月,在巴西附近海域,美艦「憲法」號與英國「爪哇」號快速帆船展開了激烈的海戰。在2個小時的戰鬥中,兩艦互相撞擊艦體,撕扯索具,最後「爪哇」號被打掉了船帆,只好在原地轉向,指揮官也被當場擊斃。

把戰火引向美國本土

 

從1813年起,英軍開始從歐洲抽調大批海軍到北美,旨在掌握制海權,但英國人的美夢卻被接下來的一場海戰所粉碎。9月10日,美軍將領佩裡率領的艦隊與英國艦隊在伊利湖的普特因灣發生激戰。

在戰鬥中,佩裡的旗艦「勞倫斯」號被打爛了,英國的「底特律」號也與友艦「夏洛特王后」號撞在了一起。美國的另一艘戰艦「尼亞加拉」號趁勢猛攻。

經過4小時的激戰,英國艦隊樹起了白旗。這也是英國海軍史上惟一一次整個艦隊向敵人投降。

戰鬥結束後,佩裡向美軍統帥發出了勝利戰報:「親愛的將軍,我們迎接了敵人,我們俘虜了敵人。」自此,美軍控制了伊利湖,切斷了英軍的後勤供應線,迫使英軍向加拿大撤去。

 

接下來,美軍將領哈裡森指揮3500名美軍借伊利湖海戰的餘威,在陸上對英軍乘勝追擊。1813年10月5日,美軍在今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莫拉維安追上了英國同印第安人聯軍,雙方展開激戰。

結果英軍與印第安部隊損失慘重,500多人被殺,600人被美軍俘虜。美軍還在戰鬥中殘忍地殺害了著名的印第安人酋長特庫姆塞,並將其剝皮製成皮帶。這也是1813年美軍在陸戰中取得的惟一勝利,同時也使英國與印第安人的抗美聯盟就此瓦解。

1814年4月,歐洲戰場分出勝負,英國所在的歐洲反法聯盟擊敗了法國,拿破崙退位後被流放。英國騰出手來,開始增兵北美戰場。

在加拿大的英軍開始從拼死防守轉為懲罰性進攻,並計劃從加拿大、切薩皮克灣和紐奧良向美國發動全面進攻。

【反映19世紀初美英大戰的畫作】

 

1814年5月,美軍跨過伊利湖攻佔加拿大境內的多佛港。他們在伊利湖北部沿岸一帶進行毀滅性的燒殺搶掠,不僅破壞糧食儲備,還毀壞私人房屋和其他財產。

為此,加拿大總督寫信給英軍總指揮、新任北美及西印度艦隊總司令亞歷山大·科克倫,希望對美國的行為進行報復。此時,英國已派遣軍隊佔領了百慕達群島,並以此為基地封鎖了美國海岸,準備登陸,把戰火引向美國本土。

7月18日,科克倫下達命令給準備登陸的英軍將領,授權對美國本土城鎮展開報復性軍事行動,摧毀易受攻擊的美國城鎮:「可以自己決定給敵人以相似程度的懲罰,但不能傷害非武裝平民。」

8月19日,英國將軍羅伯特·羅斯率領2500名半島戰爭中的愛爾蘭老兵在美國東海岸的馬裡蘭州切薩皮克灣登陸,沿帕塔克森特河前進。美軍準將約書亞·巴尼無力抵抗,向華盛頓撤退。

 

羅伯特·羅斯率部與喬治·考伯恩匯合。此人曾率領英國皇家海軍在切薩皮克灣狠虐美軍,令美國人恨之入骨,以一千美元懸賞他的人頭,五百美元懸賞他的耳朵。當時羅斯率部孤軍深入,對是否進攻華盛頓猶豫不決。

但在北美作戰經驗豐富的考伯恩對美軍布防十分熟悉,勸他趁華盛頓防禦空虛,立即拿下華盛頓,否則不戰而退是奇恥大辱。羅伯特·羅斯因此下定決心——進攻華盛頓。

可美軍高層此時仍看不清英軍的作戰意圖。美國戰爭部長約翰·阿姆斯特朗堅持認為,巴爾的摩商業發達,英軍的目標是巴爾的摩,而非華盛頓。

要知道,那時的華盛頓僅有1.3萬市民和奴隸,規模也就比一個村莊大一點,著名的賓夕法尼亞大道那時候還是一條塵土飛揚的爛路呢。

【時任美國總統詹姆斯·麥迪遜】


一把火點燃了華盛頓

 

8月24日,羅伯特·羅斯率部進軍到馬裡蘭州的布萊登斯堡。

在對形勢誤判的情況下,美國兵力分散,只在布萊登斯堡集結了沒有作戰經驗的民兵部隊,在波託馬克河構築了防線。麥迪遜總統親臨前線視察戰況。

英軍迅速對美軍發動了進攻。考伯恩親自上陣,騎馬橫衝直撞,子彈打中他的馬鞍,殺死了他旁邊的士兵,他卻毫無畏懼。美軍戰鬥意志薄弱,一見英軍殺來,紛紛放棄陣地逃竄。

英軍很快渡過波託馬克河,突破了美軍防線,華盛頓徹底失去了防禦。麥迪遜總統見大勢已去,和內閣一起撤離華盛頓,逃往維吉尼亞山區。當天,英軍在羅伯特·羅斯的率領下攻入華盛頓。

 

遭到幾個武裝團夥的襲擊後,本來預備了停戰協定的羅斯下令放火。英軍首先洗劫並火燒了國會大廈。

他們發現不容易將這座大石頭燒燃,於是將家具都搬到一起,堆成小山,然後加入火藥,才成功引燃這座建築物。當時國會大廈主體建築還在施工,兩院大樓內部包括國會圖書館都遭破壞。大火使國會圖書館收藏的3000多捲圖書遭毀,周邊若干建築物也被引燃。

接下來,英軍沿賓夕法尼亞大道向西北奔總統官邸而去。第一夫人多莉·派恩·託德·麥迪遜仍留在總統府內,麥迪遜叫人送信給她,敦促她立即離開。

在危急關頭,多莉依舊組織工作人員和奴隸搶運貴重物品,將《獨立宣言》原件和一批歷史檔案、書籍和白宮珍品裝載到馬車上。逃亡中的多莉在泥濘的街道碰上了幾個英國兵,多虧對方沒有注意,她才沒有成為英軍的俘虜。

【火燒國會山】

 

被拯救的物品中包括一張價值無法估量的畫像,那就是現在仍然掛在白宮牆上的喬治·華盛頓的畫像。

這是一幅由吉爾伯特·斯圖亞特所作的畫像,大概是迄今為止最能代表首位總統形象的畫作了。

在麥迪遜總統家工作的奴隸保羅·詹寧斯晚年在回憶錄中寫道,在撤離總統府時剪下華盛頓的大幅畫像這一偉大使命落在了兩個普通人肩上——約翰·蘇薩和託馬斯·麥格勞。兩人一個是管家,一個是園丁。

他說,多莉當時忙著搶救一些銀器,根本顧不上什麼畫作。英軍隨時都可能會衝進來,但他們卻冷靜地從畫框中割下了那幅畫作,把它裝上馬車,帶到了安全地帶。

 

英軍佔領總統府後,指揮官首先享用了原本給麥迪遜總統預備的晚餐,還喝了很多葡萄酒,士兵們則忙著洗劫,眾多物品成了英軍的戰利品。

不久之後,英軍開始焚燒這座建築,當天晚間華盛頓火光沖天。為了使大火能燃燒到第二天,英軍還不斷添加燃料。據當時的報導,熊熊燃燒的大火遠在巴爾的摩都看得清楚。

英軍找到了一棟有23個房間的豪華宅邸,這是託馬斯·傑斐遜在任期間建的。他們還洗劫了財務部大樓等建築,希望找到錢或有價值的物品,但是只找到了舊檔案。

和國會大廈、總統府一樣,這些公共建築物一直燒到了第二天,精美的內部被燒得一乾二淨,只剩下厚厚的石牆,一個空殼。

麥迪遜在宣戰時絕對沒想到,兩年後自己會倉皇逃離燃燒的首都。當他停下來,在馬背上回望煙霧沖天的華盛頓時,不知內心作何感想。

【英軍摧毀公共建築,以示戰爭和普通百姓無關】


唯一的死者——華盛頓的外甥孫

 

英軍的命令是摧毀公共建築,並要求他們的士兵不要傷害平民。甚至還有留下來的華盛頓人形容入侵的英國人是「完美的紳士」。

那天只有一個美國人在首都喪生。他的名字叫約翰·劉易斯,是喬治·華盛頓的外甥孫。

約翰對英國人懷有一種合理的怨恨:他和他哥哥查爾斯都曾被英國海軍強迫服役,直到前不久才獲得自由。當時英國忙於戰事,需要所有能得到的水手。約翰和查爾斯只是成千上萬被強迫進入英國海軍的美國水手中的兩個。

這是一項懲罰性的工作,約翰說他「經常被無情地鞭打。」兄弟倆都想以強調他們著名的舅公來逃離英國海軍,因為他們的父親菲爾丁·劉易斯是喬治·華盛頓的妹妹貝蒂·華盛頓·劉易斯的兒子。

 

約翰和查爾斯不太可能見過喬治·華盛頓,但他們知道,打著美國第一任總統的旗號有助於他們達到目的。

查爾斯通過在身上紋上家庭成員的名字來彰顯他的身份。約翰採取了一種更傳統的方式:他寫信給他的叔叔勞倫斯·劉易斯——他是華盛頓最喜歡的外甥之一,並請他向國會求助,幫自己獲得自由,「特別是我親愛的父親是喬治·華盛頓將軍的遠親,現在已經去世了。」

    【喬治·華盛頓的畫像】

在1812年1月,就在與英國爆發戰爭的六個月前,勞倫斯終於把證明約翰和查爾斯是美國公民的文件找齊了。文件指出,這兩人的父親是華盛頓的外甥。

勞倫斯向美國國務院提交了副本,美國國務卿詹姆斯·門羅再向英國大使求助。然而,約翰和查爾斯在英國大使的請求到達英國之前就獲得了自由。

 

約翰本應發誓「對奴役和鞭打他的暴君進行永恆和象徵性的復仇」。可直到戰爭打響將近兩年後,他才加入戰鬥,作為一名有經驗的水手加入海軍。

幾個月後,他被解僱了。考慮到形勢對軍隊的迫切需要,他表現得一定相當糟糕。

這個丟臉的水手來到華盛頓。在1814年8月24日,他看到英國軍隊摧毀了這座以他舅公名字命名的城市,約翰怒火中燒。

他很可能是喝了酒,跳上馬,拿起劍,騎到一群英國士兵面前。當他中槍時,正在向其中一人揮劍。約翰從馬背上摔了下來,屍體躺在街上。

殺死約翰的英國士兵肯定不知道這個人與喬治·華盛頓有什麼聯繫。

【被英軍嚴重破壞後的美國國會大廈】

 

白宮的由來:用白漆掩飾火跡

儘管麥迪遜拋棄了他的城市,但老天救了華盛頓。正當英軍準備繼續掃蕩美國首都之際,第二天一場暴雨襲擊華盛頓,澆滅了大火,隨之而起的另一股龍捲風穿過了市中心。

龍捲風抬起2座大炮,將其拋出數米遠,造成英軍與美國民眾死傷。英軍匆忙撤離,這次入侵只持續了20幾個小時。此後民間有了「風暴拯救美國」的說法。

英國人一離開,麥迪遜總統就回來了。他發布了一份聲明,呼籲公民保衛哥倫比亞特區。11月19日,國會也重返首都並舉行特別會議。因國會大廈及其它公共建築被毀,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他們只能在郵局裡辦公。

戰爭打了兩年,誰都沒佔到什麼便宜。1814年12月24日,美英雙方在比利時城市根特籤署了《根特和約》,正式停戰,雙方恢復了戰前的邊界。

 

美國首都被外國軍隊佔領,這場戰爭是第一次,也是目前為止唯一的一次。

這場戰爭結束了美國軍事史上的一個時代,美國不再謀求向加拿大方向擴張。此後的一個多世紀,美國人將領土擴張的目光瞄向了墨西哥和印第安人的土地。

【1857年,新的美國國會大廈穹頂建造中】

很快,美國政府開始重修總統官邸。雖遭大火,國會大廈和總統府的主體結構還得以保存,只是表面留有煙燻與焦灼的痕跡。在不少議員提出的遷都費城的建議被否決後,華盛頓重建工作於1815年開始。麥迪遜總統在餘下的任期內搬至華盛頓城八角屋生活辦公。

1817年,總統府重建終於完工。為了掩飾火燒過的痕跡,繼任總統詹姆斯·門羅下令將外牆漆上一層白色的油漆。

1902年,西奧多·羅斯福總統正式將其命名為「白宮」。

 

與白宮的命運不一樣,國會大廈的重建很快變成改建,並且耗時更加漫長。直到1823年,國會大廈的圓形大廳才終於竣工。

儘管這場美英戰爭在1814年底就宣告結束,但美國對於英國火燒國會大廈及白宮一直記憶猶新。直到上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美軍還制定了同英國作戰的「紅色戰爭計劃」,研究美軍如何防守大西洋沿岸,避免首都華盛頓再度被英軍佔領。

然而,這次勝利在大英帝國的歷史中是一次很小的勝利,如今幾乎被英國人遺忘。事實上,整個1812年戰爭,對英美雙方來說都索然無味。

真正得利的,是作為殖民地的加拿大。對美作戰的主要是加拿大民兵,是這場戰爭讓加拿大人建立起自信和團結精神,這對於一個國家崛起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2021年,被示威者佔領的美國國會大廈】

 

本文摘編自環球網、《世界新聞報》

相關焦點

  • 美國國會大廈被佔領,200多年前華盛頓曾為它安放基石
    美國當地時間1月6日下午,數百名川普支持者佔領美國國會大廈。 資料圖從1800年以來,國會大廈一直是美國政治的象徵,國會會議在此召開,歷代美國總統亦在此宣誓就職。然而在其兩百多年的歷史上,國會大廈被抗議者佔領實為罕見。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白宮記者凱特蘭·柯林斯(Kaitlan Collins)在推特上說:「美國國會大廈今天被佔領,這是自1814年英國人襲擊並對國會大廈縱火之後的首次。
  • 美國國會大廈上一次遭到襲擊是200多年前
    ,並非是第一次發生【戰區 ︱美國國會大廈被包圍(更新)】。早在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期間,英軍攻入華盛頓對美國政府所管轄的建築進行焚燒(其中包括美國國會大廈、白宮等建築)。《戰區》專欄作家BRETTTINGLEY撰文,讓我們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一下是翻譯內容,如有錯誤,還望評論區指出,謝謝!
  • 美國國會大廈被攻佔,上一次是1814年被英軍佔領焚燒
    9點05分,「拯救美國」演講開始,川普向聚集在華盛頓特區的支持者致辭。我們正在密切關注事態發展,我們的心與美國人民在一起。」德國外長馬斯希望川普和支持者接受美國選民的決定,不要再踐踏民主。對於抗議者衝進國會大廈這一亂象,一位美國記者稱,「這是我一生中見過的最瘋狂的事情!」BBC記者馬紹爾在推特上說,美國國會大廈上一次被這樣佔領還是在1814年,當時英軍試圖奪回對美國的控制權。
  • 炸毀國會大廈?
    近日,美國《國會山》報導稱,國會代理警察局長皮特曼(Yogananda Pittman)25日披露一則驚人消息稱:有情報顯示,參與
  • 美國社解黨評法西斯暴徒襲擊國會大廈
    美國爭取社會主義與解放黨聲明:川普煽動法西斯暴徒攻擊國會——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今天(譯註:2021年1月6日),在川普的煽動下,與國會警察、國防部並且可能與其他武裝部隊串通的法西斯暴徒,衝擊了美國國會大廈並驅散了國會。川普今天在白宮外的主要抗議集會上發表講話,這是他拼命維持其權力的運動的一部分。
  • 國會大廈淪陷、下一步是內戰?法國總統宣稱:對美式民主信心十足
    (陷入混亂中的美國首都華盛頓,遠處是美國國會大廈)在美國200多年的歷史上,執政權都是按照憲法規定的移交給下一任總統,當然中間略有波瀾,比如因為戰爭而執政長達4個任期的羅斯福、因監聽競爭對手被曝光而引咎辭職的尼克森,以及因為前總統甘迺迪遭到槍殺,而立刻宣誓就任總統的林登·詹森。
  • 千裡勤王,美國革命群眾攻陷國會大廈
    這一天是國會投票認證美國2020年大選結果的日子。這一天也發生了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全美各地的川普的支持者,匯集首都華盛頓示威,千裡「赴華盛頓勤王」,遊行示威者人數超過400萬。還有一對「抬棺決戰」的車隊,頭車拖著一口棺材前行,上面鋪著美國國旗。此行一去,視死如歸,如此的決絕。
  • 示威者佔領國會,彭斯確認拜登當選,川普:我們永不退讓
    於美國東部時間1月7日凌晨3點45分左右,歷時近15個小時的美國國會聯席會議,在經歷示威者暴力衝擊國會大廈的波折後結束。美國現任副總統、參議院主席彭斯在完成計票後,宣布確認,拜登贏得306張選舉人票,川普獲得232張選舉人票,拜登當選下一任美國總統。
  • 試圖衝擊國會大廈南北戰爭時期就有過,為什麼沒成功?只因有這位老將軍
    在親川普的暴徒衝擊並佔領國會事件後,紐約時報觀點版刊發了一篇文章,指出1861年國會即將確認選舉人票時,同樣發生了親南方的暴民試圖衝擊國會大廈的事件
  • 衝擊美國國會大廈的騷亂者都是些什麼人?
    在聽到川普及其盟友激動人心的演講後,數千人隨後遊行到附近的美國國會。據估計有800人襲擊了國會大廈,這場騷亂的強度和持續暴力令人震驚,導致包括一名警察在內的五人死亡,還有數十人受傷。在川普本星期就一項1月6日煽動暴民的單一彈劾指控而在參議院接受審判時,參與國會大廈攻擊的200多名川普的狂熱支持者已被逮捕,並在華盛頓聯邦法院面臨各種指控。
  • 美國國會大廈炸了?沒關係,在中國有很多備份……
    這兩天,「陛下何故造反」的懸疑震驚全世界,美國現任總統川普挑動紅脖子們攻破了美國的國會大廈,這個勁爆新聞充斥了各路媒體的頭版,全世界的吃瓜群眾都開了眼。「火燒國會大廈」、「白宮陷落」等熱詞在各種圈裡流竄,一時間,2013年的老電影《奧利匹斯陷落》的場景似乎就要上演。電影裡的爆炸很嗨,觀眾看得也嗨,但或許能精確分清炸的都是什麼樓的觀眾恐怕不多。
  • 美國大亂,川普勤王軍攻佔國會大廈!有人被打死!墨爾本華人上演挺川遊行!
    一場巨大的暴力衝突事件在美國首都華盛頓上演,美國國會大廈遭到一群抗議者的闖入,200年來首度淪陷!(目前這條推文已經被推特官方刪除)隨後,川普號召支持者們從白宮向國會大廈進軍,並表示自己也會跟著一起去。然後,情況就開始向失控的方向發展...示威人群浩浩蕩蕩地向國會大廈前進,可謂是旌旗招展,人山人海...
  • 美國國會確認拜登贏得美國大選
    財聯社(上海,編輯 吳斌)訊,美國大選迎來尾聲之際,川普支持者再度做出一系列瘋狂的舉動。美東時間周三,美國國會舉行聯席會議確認大選結果之際,美國國會大廈外發生暴動,隨後大廈被封鎖,拜登當選認證程序也被迫中止。
  • 「拜登演講時,炸掉國會大廈」?!
    他說,「1月6日在(國會山騷亂)現場的民兵組織成員曾經表示,他們希望炸毀國會大廈,並殺死儘可能多的議員,這與國情諮文演講有直接關係,我們知道(演講的)日期尚未確定。」她補充道:「我們知道,襲擊國會大廈的叛亂分子不僅對襲擊國會議員和官員感興趣,他們還想向全國發出一個象徵性的信息,即誰才是立法程序的主宰。」
  • 不能小看了川普,南北戰爭一幕再次出現,國會大廈變成了軍營
    有華盛頓當地的國民警衛隊員,也有各州派出的,都聚集在了國會,生怕再鬧出什麼笑話。既然人來了,自然要安排住的地方,華盛頓已經進入了緊急狀態,也不可能給他們安排賓館,最終國會大廈就成了臨時營地。隊員們也知道問題的嚴重性,直接就在國會大廈安營紮寨,剛剛遭到川普支持者衝擊的國會大廈,瞬間躺了一地美國大兵。
  • 「拜登演講時,炸飛國會大廈」???
    當地時間25日,美國代理國會警察局局長皮特曼(Yogananda Pittman)在聽證會上表示,有情報顯示,曾在1月6日襲擊國會的一些民兵組織威脅稱,拜登在國會發表演講時,他們將「炸飛(blow up)國會大廈」,並「殺死儘可能多的人」。
  • 路透社:安保失敗是如何導致暴徒衝擊美國國會大廈的(雙語)
    國會大廈是美國參眾兩院的所在地,對國會大廈的圍困是美國近期歷史上最嚴重的安全疏漏之一,現任和前任執法官員說,這場暴亂把這個最公認的標誌性美國力量象徵之一變成了政治暴力場所。最初的安保工作幾乎完全由美國國會警察局負責,這是一支由2000人組成的部隊,由國會控制,專門負責保護佔地126英畝的國會大廈。由於截至周四早些時候仍不清楚的原因,美國聯邦政府龐大的安全機構的其他部門在騷亂者包圍國會所在地的幾個小時內沒有生效。
  • 二百年來議會首次被佔領!川普支持者衝進大廈,議員們落荒而逃
    據海外媒體報導,美國華盛頓市區昨日發生了嚴重暴力衝突事件。該事件起源於美國大選中失敗的現任總統川普,在上個月號召自己的鐵桿信徒們前來華盛頓進行"最後抵抗"。如果遊行集會可以打斷當日正在舉行的認證會,他表示自己就能重新勝選和連任。很多人相信了他的言論,並早於本月初就趕往華盛頓。
  • 佔領國會是遠遠不夠的,美國人民,拿起你們的槍,革命吧!
    當時,國會內正在進行的選舉人票認證程序被迫終止,副總統彭斯倉皇逃難,議會的議員們也如過街老鼠一般,四處逃竄。美國國會大廈上一次被這樣佔領還是在1814年,當時英軍試圖奪回對美國的控制權。今天,美國國會大廈是第二次被攻佔,真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線」和「世界名畫」。
  • 美國部分國會議員購買防彈背心預防致命威脅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莫斯科消息 投票支持彈劾現任總統川普條款的美國共和黨國會議員彼得 梅耶爾(Peter Meijer)表示,他本人和其他同行在衝擊國會大廈和彈劾投票事件之後擔憂自己的生命安全,出行都安排武裝護送,調整日程併購買了防彈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