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先楚:預授中將軍銜,為何會成為上將?毛主席:韓有功

2021-02-07 歷史人物簡史

1950年2月,解放海南島的軍事作戰會議在廣州召開。大會一致認為「解放海南島的時間可能要長,最好不限制,爭取1950年完成任務為原則。」

對此,韓先楚堅持認為「如果在穀雨前的五天內,也就是4月20日前不攻打海南島,那就要往後延整整一年!」

「旋風司令」韓先楚不認可廣州召開的作戰會議,堅持自己的意見,並且親自給中央軍委打報告,把具體情況、作戰計劃都報告給毛主席。

以毛主席為核心的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最後批准了韓先楚的作戰計劃,加速解放海南島。

不得不說韓先楚的堅持是有道理的,因為同年爆發了抗美援朝戰爭,美軍軍艦封鎖了海峽。

如果不是韓先楚提前解放海南島,那麼今天可能就會出現兩個「臺灣」了,就不會有共和國的海南自由貿易港了。

1955年的時候,韓先楚預授中將軍銜,但是鑑於韓先楚將軍的功勞,毛主席特批:「韓有功,中晉上」。其他上將沒有任何異議,因為韓先楚的功勞足夠佩戴上將肩章。

從一個篾匠到上將,韓先楚將軍南徵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翻開歷史的篇章,讓我們走進韓先楚將軍,看看這位四野悍將是如何席捲中華大地,解放海南、硬槓美軍的。


篾匠短工,起於微末

一代名將韓先楚,最初也不過是個放牛娃。二十世紀初,他生於湖北黃安縣(今紅安縣)。

家中悽苦,衣食尚是問題,又何談上學讀書?年幼的他也早早懂事,會幫父母分擔家務。他拿著鞭子放牛,學過篾匠,迫於生計,也在武漢當過短工。

歲月增他苦難,也隨贈他清醒與冷靜。他不甘心於此,不甘心一輩子為了生計,做這做那。

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沒有意義,韓先楚看向了天空,男子漢大丈夫志四海,他決不願意做其中困獸。

他需要一個機會,一個脫離這樣生活的機會。而這個機會並沒有讓他等待多久,1927年,黃麻起義爆發,韓先楚加入家鄉的農民協會,拉開了他傳奇一生的序幕……


南徵北戰,積累經驗

加入農民協會後,他抓住機會,明確了方向,又參加反帝大聯盟,當過蘇維埃土地委員。這為他後來加入遊擊隊提供了經驗,使得他如魚得水。

1930年,韓先楚加入中國共產黨,出色的能力讓他當上了獨立營營長。

在湖北地區他帶領自己的營隊進行遊擊鬥爭,這樣的時間持續了兩年,直到我黨決定加強韓先楚所在的紅軍第25軍。

長徵前夕,紅25軍將由何家衝地區出發向西,韓先楚身先士卒,帶兵突擊,一直都衝在隊伍的前頭。

對於戰場,韓先楚似乎生來就適合戰鬥,他與敵軍作戰時尋找機會,一舉破敵。又要為後面的大部隊開闢一條最合適的路,又要為紅25軍善後,整個人就像一縫補匠,到處貼補。

在各種危急關頭下,他如救世主一般,救軍隊於水火之中,將我軍帶離危險之境。在這樣的高壓之下,韓先楚更是一刻都不放鬆,這些天的作戰使他的作戰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唯楚有才,先楚為例。

在一翻激烈戰鬥下,紅25軍突破國名黨的封鎖線,實現了初步轉移的勝利,這意味著我們離長徵會師更近了。

不過在河南湖北交界的棗陽一帶,有國名黨的重軍把守。軍中領導程子華、吳煥先二人決定掉頭北上,但是距離目的地的中間有一條穿越平原與丘陵的公路。

當時正值11月,寒流南下,氣溫極低。紅軍物資匱乏,衣衫襤褸,破破爛爛的衣服根本抵禦不了嚴寒。

將士們凍的瑟瑟發抖,而雨雪又使得槍械都拉不開。這個時候紅軍又突然受到了敵人部隊的追擊,國名黨趁這個機會兵分兩路,想要將紅25軍一舉殲滅。

我軍迫不得已,只能在獨樹鎮被迫反擊!在政委的號召下,韓先楚所帶領的部隊,勇敢非常。他們多次擊退敵人前進的衝鋒,守住了對於紅25軍來說很重要的陣地,也可以說是「命門」。

韓先楚知道士兵被凍的瑟瑟發抖,連槍都拉不開。為了鼓舞士氣,他從旁邊的通信員身上抽出一把大刀,大喊著:「共產黨的同志們跟我衝!」他的熱血感染了在場的士兵們,他們看著奮不顧身的韓先楚,於是一同衝上去,同敵軍展開最後的搏鬥。

兵們奮勇殺敵,經過一翻苦戰,他們終於打退了敵人的進攻。政委吳渙先看著這樣的韓先楚,忍不住說了一句「唯楚有才,先楚為例!」至此,獨樹鎮一戰使得韓先楚一戰成名。

但戰役並未結束,韓先楚為掩護主力部隊的撤退,一直身先士卒。身負重傷,卻仍堅持戰鬥,使得左、右手有了殘疾。有勇有謀,為黨奉獻自己的將士,當為天下人所崇敬。

紅軍的長徵之路太艱難了,為了掩護中央紅軍繼續長徵,紅25軍轉繞後方牽制國民黨軍隊。副軍長徐海東在指揮戰鬥中被包圍,這樣下去,難逃一死。可是韓先楚又來了!他帶領軍隊迅速搶佔陣地,擊退敵人騎兵的猛烈攻勢,掩護副軍長徐海東安全撤退。

這件事在建國以後,有人打趣韓先楚,說是他為國家保住了一個大將。我想韓先楚做這些,不是為了出名,他只是在盡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問心無愧就好。

正是因為吳煥先、程子華、徐海東、韓先楚等人的努力,紅25軍在小長徵的路上幾乎沒有什麼損失,其他路的紅軍都是在長徵中損兵折將、坎坷頗多,但是紅25軍卻壯大起來了,不但沒有減員,反而發展了不少新戰友,革命的火焰愈發明豔。


堅持自我,步步登高

人身之所重者元氣,國家之所重者人才。同韓先楚這樣,表現優異的人才,必然會受到上級的重用。

紅軍會師成功後,紅25軍就此改為15軍,在陝甘寧蘇區時上級讓他率隊擔任主要突擊。他們對韓先楚的能力信任無疑,而對於這等重任,韓先楚也表示「捨我其誰」?

同年十月,韓先楚受命指揮攻打東村等村莊中地主武裝勢力,他完成的很出色,不僅一舉拿下,還收繳了大批我們軍隊所需的物資,同時也為直羅鎮戰役打開了一個良好的開端,沒有了這些地主的阻礙,直羅鎮戰役會更加的順暢。

在直羅鎮戰役中,還是韓先楚一馬當先,衝在最前頭。不僅擋住了敵人的去路,還趁其敵軍如熱鍋螞蟻一般混亂時,突入鎮內,直搗黃龍,一舉拿下直羅鎮。

智者不襲常。能者作智,愚者守焉。有智慧的聰明人一般不會沿襲常規辦事。正如向定邊城進發時,他們發現了一個騎兵營。在多方分析之下,有人覺得不打為好,而韓先楚很想打,他們只能請示彭德懷。

彭德懷當時是讓韓先楚不管這個營。接到彭德懷的命令後,韓先楚思考了很久,打是違背軍令,不打恐損失慘重,留有後患。於是他決定違抗彭德懷的命令,戰!之後順利滅敵,韓先楚並沒有受到責罰,還因此得到了上級的稱讚。

在1937年時,韓先楚進了當時在延安的抗日軍政大學學習。他本身就有豐厚的實戰經驗,更有常人沒有的帥才天賦,加上這段時間的學習受了理論的薰陶,各種條件相加起來,成為一代名將是必然的。

全面抗戰爆發後,他在徐向前元帥的領導下,與其他部隊聯合向天津南部挺進。

這隻軍隊戰力強盛,軍風嚴正,自然一路高歌猛進,殲滅日偽軍一個軍部加一個師的力量。韓先楚等人在天津南部各地打開了局面,為以後紅軍建立抗日根據地打下了基礎。


智勇雙全,江湖人稱「旋風將軍」

在長達八年的抗日戰爭中,韓先楚出色的完成了每一個任務。黨中央對韓先楚青眼有加,著重培養韓先楚,給他施展拳腳的機會。

根據上級命令,韓先楚帶領抗日軍政大學的第一期學員前往東北。在東北時,他的決策,他的智慧,更讓他熠熠生輝!

1946年的韓先楚已經被任命為東北聯軍第四縱隊的副司令。同年,韓先楚又受命指揮新開嶺戰役。

只不過在戰爭即將打響的時候,縱隊中的領導們意見難以統一,他們無法下定決心,因為他們發現敵軍的兵力增加了不少。在這難以抉擇的時候,韓先楚聽聞此事,馬不停蹄,風雨兼程的從200多公裡外趕回來,拍板決定要戰!

而在1947年初,他與政委決定遠程襲擊,對敵開戰,作戰50餘次,滅敵六千餘眾。在打通南北聯繫中,韓先楚功不可沒,他指揮的五個團攻克河口,一舉殲滅國名黨重建的整編184師。

韓先楚的天賦在於既有一個將領的「大心臟」,臨危不亂,又有謀略家的細心,果敢決斷,遇事決不拖泥帶水。坐鎮東北的國名黨將領們十分忌憚韓先楚,還給他取了個名號叫做旋風司令。

國名黨高官杜聿明在指揮部隊與韓先楚作戰慘敗,於是他被調離東北,臨走時說:「最難對付的是韓先楚的旋風部隊啊!」

接任杜聿明的是國名黨另一個高官陳誠,他號稱要在六個月內消滅在東北的共產黨。結果韓先楚不走尋常路,他聲東擊西,又圍又放。

最後韓先楚還把國民黨新編的軍長給活捉了,陳誠是丟盡了臉,於是稱病告假了。而他當天也在日記中寫「韓先楚的旋風部隊太難對付了,總是不知道在哪裡會出現他的部隊。」

廖耀湘在被韓先楚活捉以後,忍不住驚嘆說「閣下真不愧為旋風將軍」。韓先楚不動聲色的說:「不過是你們吹出來的。」這可把筆者笑慘了,把人家俘虜了,人家稱讚你的時候還不忘吐槽人家。

在東北的這段時間,韓先楚四處徵戰,為全殲新一軍、新六軍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新一軍、新六軍位列國民黨五大主力,這兩支部隊被全殲後,國民黨在東北就掀不起風浪了。


天不生韓先楚,海南恐成第二個臺灣!


這是韓先楚將軍最最著名的戰役,這是足以寫進史冊的戰役。若沒有韓先楚不顧生死,若沒有韓先楚英勇無畏,若沒有韓先楚當機立斷,恐怕海南會成為第二個臺灣!

劉光濤將軍曾說:「我們要慶幸有韓先楚這樣的將領,因為他敢打敢衝有信心。」

我們以為海南島的解放是中國解放軍隨便打打就可以拿下的島嶼,就像解放軍在大陸秋風掃落葉一般。我們以為臺灣才是蔣介石的重兵把守之地,殊不知,若是沒有韓先楚,海南的主權問題也會困擾我們。

海南作為中國海島,在某種戰略意義上,甚至大於臺灣的作用。新中國建立以後,遺留的問題就是海南與臺灣。毛主席在訪莫斯科回來以後,更加堅定了拿下海南島的心。

本來我們早已決定拿下海南島,可是由於金門島的失利,我們清楚的認識到渡海戰役的困難性。建國初的我們海軍力量薄弱,內憂外患,還有什麼精力去收復海南?而且防守海南島的是薛嶽,薛嶽在海南島建立了「伯陵防線」防備森嚴。

薛嶽是誰?就是那個長沙會戰的薛嶽,讓毛主席評價:「你們遭遇薛伯陵務必持重!」。有他的防守,外加上海軍力量的不足,這使收復海南的計劃不得不推遲。


於是廣州軍區決定延緩戰爭時間,由2月改為月6月份。別的軍隊領導人回去就告訴部下戰爭延後了,可是韓先楚卻一言不發,他在軍黨委大會上向各位領導提出了要求:「關於6月份登陸作戰的時間問題,不向下傳達。對部隊要強調渡海時間只能提前,不能拖延,一切準備工作,必須在3月份前完成。」

等到了原定計劃時,廣州軍區的其他人認為戰爭還要後推遲,可是韓先楚著急了。他認為:「如果在穀雨前的5天內即4月20日前,不發動攻打海南島的戰役,就要往後再拖整整一年。因為解放軍的渡海工具基本上是風帆船,非得依靠穀雨前的季風過海不可。」

他一封電報發過去,表明自己作戰沒有問題。但是他的想法得不到其他人的贊成,上級覺得他衝動魯莽,一心送死,士兵們則認為他不顧基層死活。沒有人知道韓先楚的想法,即使在上下都不看好,都強烈反對的情況下,韓先楚仍是堅定想法,死活不改。

當時全國多地早已解放,很多士兵們已回家或者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而這些士兵們卻還是要打仗,這使得軍中人們怨聲載道,對韓先楚極為不滿。

可是韓先楚充耳不聞,他依舊催著廣東軍區要求儘快進行渡海戰役。他撂下一句話:「如果別的軍沒有準備好,我的40軍已經準備好了。」並且他還立下了軍令狀。

我們不禁發問,日子過得好好的,值得他這麼冒險的去做嗎?值得逆流而上嗎?他的行動告訴我們,他認為值得。

但是廣東軍區回報軍委的是:「解放海南島的時間可能要長,最好不限制,爭取1950年完成任務為原則。」

堅持自我的韓先楚親自給中央軍委發電報,陳述了原因、作戰計劃,最終說服了以毛主席為核心的中央軍委,渡海戰役的指令終於下發,4月16號,戰!

韓先楚來到了渡海先鋒營動員,他對著八百壯士說到:「喝了這碗酒,同志們一定能闖過瓊州海峽,把紅旗插到海南島!」

隨著八百勇士偷渡海峽,渡海戰役拉開帷幕,韓先楚在沒有軍隊配合的情況下,一夫當關!親自率領兩軍3萬多人搶灘登陸。自雷州半島開始,徹夜戰火不斷,在韓先楚的指揮下,解放軍勝利登上海南島。

準備豐富的韓先楚帶領6個團的部隊首先登島,一登島便是摧枯拉朽,把守在海南的薛嶽部隊打得落花流水,如喪家之犬。最後順利解放海南島,一時間威名大震。


歷史的戲劇性往往都讓人大吃一驚。5月份海南島徹底解放,而6月份爆發了韓戰,美軍的艦隊切斷了臺灣海峽,若不是韓先楚力排眾議,無論如何都要打,我們與海南將喪失聯繫,海南將和臺灣一樣困擾著我們。

最主要的是海南島的戰略地位。臺灣使得福建的發展一度停滯不前,如果海南島不屬於我們,我們怎麼進行改革開放?我們怎麼對外交流?我們在海上的一切動作都會束手束腳。

而且,很有可能我們會失去對整個南海的掌控力。因小失大,我們中國也不會有如今這樣強盛的實力,也不會讓美國如此的忌憚。若是沒有韓先楚,歷史,恐怕會改寫。

這是多麼大的功績,這是怎樣的巧合?如果再遲一點,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又會面臨多大的威脅?可是他站出來了,歷史不會忘記韓先楚,我們更不會!

之後臺灣蠢蠢欲動,中央直接把韓先楚派到福州與臺灣對峙。臺灣嚇得老實了好久,因為他們不敢去惹韓先楚,畢竟,這位可是「軍中一霸」。


遠赴朝鮮,「萬歲軍」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開始打響,韓先楚領命去往朝鮮戰場,擔任中國人民志願軍副司令。

他還是如從前一般,永遠衝在最前頭,永遠將生死拋在後頭,他的眼裡只有敵人。第一次作戰時他讓部隊連續突擊,打的美軍措不及防,為我國打下一個良好的開端。

第二次戰役時,他一舉殲滅偽軍主力,使得美軍與其盟軍不得不停下腳步,這對抗美援朝的戰爭勝利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他指揮的38軍被彭德懷譽為「萬歲軍」,因為38軍的氣勢如虎,屢戰屢勝。尤其是在第三次戰役中,他用三個軍的兵力,突破美軍的「三八」線直搗美軍大本營,這使得我們的勝利初見曙光。

他把麥克阿瑟逼的全面撤退,而麥克阿瑟也被廣大網友們稱呼為「麥跑跑」。他終究要為輕視韓先楚,輕視中國人民志願軍而付出代價的。陳雲在看到韓先楚的戰報後,連連稱讚,說:「看來這個麥克阿瑟要栽在我們韓將軍的手上了。」

韓戰的勝利,韓先楚之功天地可鑑,他為我國與朝鮮的和平發展奠定了不可磨滅的基礎,打出了志願軍的威名,美國陸軍史都收錄了韓先楚的戰績。


破格晉升,上將風骨。

1955年,毛主席看到韓先楚的名額在中將軍銜那裡。他把韓先楚名字圈出來,批示「韓有功,中晉上。」

就這樣,安排好的上將中又破格提升了一位,而其他人沒有任何異議,畢竟韓先楚戎馬一生,在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解放海南島、抗美援朝都立下了不少功勳,這個上將當的是心安理得!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我們崇敬所有戰爭中的英雄,卻也不只是因為戰功,他們的品德,他們的貢獻,都值得我們崇敬。能夠了解將軍的一生,是我莫大的榮幸。


歷 史 人 物 簡 史

historical-figure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歷史人物

相關焦點

  • 韓先楚一生特殊三大軍功
    1955年我軍授銜時,有兩個人比較特殊,根據他們的資歷職務和戰功,一個應授予少將,另一個應當授予中將。
  • 1955年授銜時,四野7位軍長被授上將,為何三野16位軍長無一上將
    1955年,建國後首次授銜時,東北四野18位主力軍長中,一共有7人被授予了開國上將軍銜,分別是鄧華、韓先楚、洪學智,李天佑、劉震、黃永勝和陳明仁,而同樣立下功勳赫赫,為全國人民解放後大業,和中國革命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華東三野16位軍長,卻大部分被授銜為開國中將軍銜,還有三人被授少將,三人沒有獲得軍銜,那麼,同樣都是野戰軍,為何麾下軍長的授銜待遇卻相差如此之大呢?
  • 閒聊韓先楚上將
    解放戰爭、海南島戰役、抗美援朝,韓先楚表現都很突出,軍銜高於同樣資歷的人不奇怪。有人問許世友上將,開國將帥中,你最欽佩的是誰?許世友回答道:韓先楚,他有勇有謀!韓先楚,1913年2月出生在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吳家嘴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當過放牛娃,學過篾匠,在武漢做過短工。1927年黃麻起義,韓先楚加入農民協會,走上革命道路。
  • 第一野戰軍參謀長閻揆要,按職務應授上將,為何僅被授中將?
    這次授銜儀式也誕生了令後人敬仰的十大元帥、十大大將……這次授銜儀式中,大部分將領都得到了應得的軍銜,不過,也有的將領按職務應授上將,最終卻被授予中將軍銜,比如閻揆要。閻揆要在解放戰爭期間曾經擔任過西北野戰軍參謀長以及第一野戰軍參謀長等職務,與他同級別的李達曾經擔任過第二野戰軍參謀長,兩人職務相當,1955年,李達被授予上將軍銜,這是符合他的職務的,而作為第一野戰軍參謀長的閻揆要,最終卻只被授予了中將軍銜,這是為什麼呢?
  • 抗美援朝時,志願軍先後有8位正副司令員,1955年分別授何軍銜?
    這八位正副司令,一人是元帥軍銜,一人是大將軍銜,另外六人均是上將軍銜。其中還有一位,兩度被授予上將軍銜。在八位正副司令中有一位,近年來在網上的人氣特別旺,他的外號叫「旋風司令」。據說1955年授銜時,最初是擬定授予他中將軍銜,最後是毛主席親自過問,決定授予他上將軍銜的。
  • 民國時期的軍銜,世界唯一中將加上將
    比如說高級軍官方面,將官分為了三個等級:上將、中將、少將。這其中級別最高的是上將軍銜,相當於元帥。上將軍銜在十八世紀時曾用於俄國,當時其軍隊最高統帥授上將軍銜,號令三軍。而在一戰後,美國也開始使用這種設計,比如說潘興就在戰爭結束後獲得了五星上將的至高榮譽。北洋政府時期的時候,一開始高級軍官並不多,上將更是少之又少。
  • 解放軍準備授毛主席「大元帥」,毛澤東:我這個大元帥就不要了
    解放軍的授銜吸取了蘇聯授銜的經驗,設置了「大元帥」軍銜。作為軍隊中的最高統帥,毛主席授大元帥軍銜當之無愧,但是毛主席卻並沒有接受這一授銜。1954年秋季,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彭德懷等人前往禮堂,去參觀授銜的樣服。毛主席等人一進門就被李平帶到了身穿「大元帥」制服的木製模特前,模特穿著「大元帥」服「威風凜凜」,同行的人都深感滿意,唯獨毛主席不以為然。
  • 民國時期各種軍銜等級演變介紹,有個軍銜是世界唯一:中將加上將
    文/青山獨往民國時期各種軍銜等級演變介紹,其中一軍銜世界唯一:中將加上將軍銜制度在我國已經有些年頭了,古代的時候,將領雖然沒有軍銜,但是等級制度森嚴。清朝滅亡以後,我國建立了新式軍隊,沿用西方標準進行軍銜設計。
  • 陸軍「中將軍銜」, 可以轉授海軍「上將軍銜」嗎?有講究麼
    大家都知道,軍銜是有軍種的。按照常理來說,陸軍中將正常晉升是陸軍上將軍銜。不過,也有這種情況出現,即本該授陸軍上將的陸軍中將,轉授海軍上將。這樣的安排是為什麼呢?
  • 開國中將秦基偉,晚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兩個兒子也成為中將
    在1988年的授銜儀式上,有一位開國中將被晉升為上將,此人就是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秦基偉將軍。秦基偉將軍早年參加革命,先後參加了反「圍剿」、長徵、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抗美援朝,並在第一次授銜時被授予中將軍銜,成為開國中將。後來秦基偉還擔任了國防部長等職務,官至副國級,1988年的授銜儀式上,晚年的秦基偉的被授予上將軍銜。
  • 民國時期的軍銜,出現世界上唯一的中將加上將銜
    比如說高級軍官方面,將官分為了三個等級:上將、中將、少將。這其中級別最高的是上將軍銜,相當於元帥。上將軍銜在十八世紀時曾用於俄國,當時其軍隊最高統帥授上將軍銜,號令三軍。而在一戰後,美國也開始使用這種設計,比如說潘興就在戰爭結束後獲得了五星上將的至高榮譽。北洋政府時期的時候,一開始高級軍官並不多,上將更是少之又少。
  • 中國曾經擁有一級上將軍銜,為何在1994年撤銷?
    說起部隊的軍銜,相信懂行的朋友都能說得非常詳細,比如上將、中將等等。目前,在中國軍隊中,最高的軍銜為上將。
  • 五五授銜,究竟是按什麼標準評定軍銜的
    然後分別是副兵團級,原則上授予中將,部分授上將,準兵團級,原則上授予中將,正軍級別,原則上授予少將,部分授中將,以此類推。當然了,這第一條只是個大脈絡,實際操作起來,就要看第二條,那就是資歷。比如說第三級別的正兵團級,資歷如果超高,就可以授予大將,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王樹聲大將了。
  • 30年代的抗戰時期,上將的軍銜,為何會分為了3個等級?
    在三四十年代,當時的上將軍銜,分為了特級上將、一級上將和二級上將3個等級。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今天,我們就聊聊上將軍銜三個等級的問題。 起初,僅僅訓練了北洋新軍和南洋新軍,後來鑑於新軍在彰德會操的出色表現,清朝鼓勵每個省都建立新軍。當時,清朝雖然按照西方模式推行了軍銜制度,但並不完善。清朝的改革存在很大的封建殘餘,新軍編制採用了鎮、標、營等等。不過,各省的新軍並沒有能夠挽救清朝的統治,反而進一步加速了清朝的滅亡,成為清朝滅亡的助推器之一。1912年,曾經不可一世的清朝滅亡。
  • 55年毛主席從上將名單中勾掉王建安,圈注:他驕傲自滿,授中將
    1955年9月27日下午5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授勳儀式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授勳儀式依次按照元帥、大將、上將、中將、上將的順序展開。在眾多將領中有兩個特別的存在,王建安和李聚奎,沒有被授予任何軍銜。圖|授勳大典老照片毛主席在辦公室仔仔細細地看完了工作人員遞交上來的上將評選名單,沉默了半晌,最終將王建安的名字單獨勾選出來,在名字後面批註道:「此人驕傲自滿,授中將為宜。」因為這個小插曲,王建安的軍銜問題就一直擱置了下來,直到1956年,才授予了王建安上將軍銜,肯定了王建安這些年來做出的貢獻。
  • 奇聞:解放軍元帥、大將、上將、中將等是何行政級別,待遇有哪些不同?
    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少將的區別到底在哪?待遇又有何不同?新中國成立後,黨中央也著手推行軍銜制度。
  • 國軍最奇葩的一種軍銜:「中將加上將」銜,是什麼級別?權力多大
    而在國軍部隊的各種高級軍銜中,最特別而又不好理解的一種,當屬「中將加上將」。到底是中將,還是上將?職權有多大?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軍銜。這一軍銜名義上仍屬於中將,但實際可被理解為國民黨上將的「入門款」,也就是準上將。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的上將陣營有4種細分。
  • 韓先楚:讓林彪「無地自容」的一代名將
    一九一三年一月三十日,正是農曆臘月二十四,當主管人間煙火的灶王爺已腳踏祥雲飛上天廷,正在向玉皇老兒匯報年終總結時,在湖北省黃安縣二程田李家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裡,降生了一個苦命的孩子,這個苦命的孩子就是日後成為我軍一代名將的韓先楚。
  • 官越做越小的少將,解放戰爭的副手都是上將,建國後又去當飛行員
    在早期的革命戰爭年代,他長期率兵打仗,是陸軍,新中國剛剛建立,他又來到了新成立的航空學院,學習駕駛戰鬥機,成為了飛行員,少有的從紅軍出身的飛行員,當時他已經三十八歲了,畢業後,他又擔任了海軍航空兵部隊的副司令員,成為了陸海空軍全能型的將領,他就是曾克林將軍。不過有趣的是在解放戰爭年代,將軍的官是越做越小,但是將軍卻毫無怨言,一直默默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