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下午5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授勳儀式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授勳儀式依次按照元帥、大將、上將、中將、上將的順序展開。在眾多將領中有兩個特別的存在,王建安和李聚奎,沒有被授予任何軍銜。
王建安自黃麻起義參加革命,在軍內多次擔任要職,從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王建安一直活躍在一線戰場,但是在1955年的授勳儀式上,王建安卻連個少將的軍銜都沒得到,關於這個疑問,還得回到授勳儀式開始前敲定評選名單的時候。
圖|授勳大典老照片
毛主席在辦公室仔仔細細地看完了工作人員遞交上來的上將評選名單,沉默了半晌,最終將王建安的名字單獨勾選出來,在名字後面批註道:「此人驕傲自滿,授中將為宜。」
因為這個小插曲,王建安的軍銜問題就一直擱置了下來,直到1956年,才授予了王建安上將軍銜,肯定了王建安這些年來做出的貢獻。
圖|最初擬定的上將名單
許世友說過一句話,「會上拍桌罵娘,會下從不拆臺」。王建安就是這樣的人,常年在前線廝殺的王建安也是個急脾氣,做事情雷厲風行。
在一次會議上,王建安和陳毅起了衝突,一氣之下拍了桌子,也不算是什麼大事,沒想到居然傳到了毛主席的耳朵裡,這才有了後來毛主席從上將評選名單中單獨勾選出王建安的事情。
1954年,王建安因為高血壓危機回國養病,之後又去青島療養,所以並沒出席1955年的授勳儀式。
關於王建安55年沒有被授勳的原因,還有說法是因為受到批判黎玉的影響,對於諸多意見,羅榮桓堅持「等等看」,這才有了後來的「開小灶」授勳。
作為我軍罕見的「軍政雙全」指揮員,王建安將軍在多年的徵戰中立下了不少豐功偉績,尤其是在抗日戰爭中死守山東,保衛了國家的領土完整。
新中國成立後,王建安更是身居要職,任勞任怨,心繫祖國和人民,廉潔奉公。
雖然是1956年才授勳的上將,但是王建安在軍中多年,名氣和威望都不小。
然而,在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將軍去世後,卻無一人來弔唁,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圖|上將王建安
一、愛學習也愛革命王建安原名王見安,1908年出生於湖北黃安縣桃花沙河村,在這個名字聽起來如詩如畫的小山村中,王建安卻經歷著極其悲慘的童年生活。
王建安的家庭情況十分貧困,幼年為了餬口沿街乞討,就這樣在風霜饑寒的摧殘下,王建安一點點的長大了。
14歲來到地主家放牛以後,年少的王建安又經常被地主家欺負凌辱。為了保護自己,王建安想到了學武這條路子。為了拜師學武,王建安想盡辦法弄到了一塊臘肉,拎著臘肉來到了滄州八極門李殿堂家中,從此開始了自己的學武生涯。
直到1924年,王建安學成歸來,當即就來到欺辱自己的地主家中,把地主暴打一頓不說,還燒毀了地主家的屋子,將地主的錢財全部散光。害怕地主報復的王建安跑去參軍,還將王見安改成了王建安。
雖然舊部隊中軍閥習氣嚴重,但是王建安並沒有被這些壞習慣沾染,還組建了一支60餘人貧民隊伍。
1927年黃麻起義爆發後,王建安帶著自己的小分隊投身於起義隊伍,此後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圖|王建安青年時期
從黃麻起義到新中國成立,王建安一直緊緊跟隨著我黨的步伐。他作戰非常勇猛,再加上習武的經歷,王建安年紀輕輕就殲滅了不少敵人。1933年成為了紅三十軍第八十八師政委,此時才不過25歲,正是意氣風發的年紀。
王建安不僅熱愛革命,也熱愛學習,雖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但是他內心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給地主放牛的時候,就經常偷偷地讀書學寫字,後來參軍也是一有空就讀書寫字,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
組織上知道了王建安的情況,安排他去紅軍大學(抗日軍政大學,又稱抗大)學習。在校學習的這段時間,王建安受益匪淺,學習了大量的軍事指揮技術以及更加先進的革命思想,此時的王建安思想和指揮風格都更加成熟了。
圖|抗日軍政大學
二、對抗日寇死守山東,病床上指揮作戰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像王建安這樣「軍政雙全」的指揮員,一直都是極其稀缺的存在。從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開始,國內的抗日力量就像雨後春筍一般從各地冒了出來,尤其是山東的自發性武裝隊伍,已經發展到了40000人左右。
1938年,王建安從紅軍大學畢業,被派往冀魯邊平原展開抗日武裝鬥爭。
王建安來到山東以後,第一件事就是統一當地的抗日武裝,成立了八路軍山東縱隊,王建安擔任副指揮。
另一方面,日軍也展開了對山東的瘋狂掃蕩,面對來勢洶洶的日軍,王建安堅持內線作戰與日軍作戰20餘次。面對裝備精良、人數眾多的日軍,王建安定下心來展開持續穩定的作戰,最後逼得日軍不得不放棄了對山東抗日根據的瘋狂進攻。
圖|日軍行軍沂蒙山
1941年,日軍展開了報復性的反擊,派出50000大軍進攻山東沂蒙山,一時間沂蒙成為了人間煉獄,硝煙遍布,滿眼斷壁殘垣,白骨如山。
王建安親自率軍開始實施反攻作戰,日軍的這次進攻可以說是下足了老本,王建安和日軍血戰20餘天,前後拿下日軍據點14處,殲敵無數。
此戰過後,山東縱隊改為了山東軍區,王建安依舊是副職,擔任副司令員。但其實他就是一把手,因為上級並沒有派遣司令員。王建安在山東多地與日軍展開作戰,多次粉碎日軍侵略陰謀,給予日軍重創。
1943年,王建安擔任魯中軍區司令員,常年在山東作戰的王建安在當地可以說是威名赫赫,魯中地區的老一輩幾乎都知道王建安的名字。因為童年的經歷,王建安和百姓能很快就打成一片,非常的平易近人,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與支持。
1944年,王建安攻沂水、進蒙陰,一舉殲滅了長期盤踞在山東的日偽軍,讓山東五處解放區成功連成一片。
王建安在8年抗戰中打了不少勝仗,尤其是對於山東地區的保衛和解放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雖多次遇險,但王建安卻捨命守山東,為全面作戰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圖|王建安在山東指揮
說到王建安,就不得不提許世友,兩人在紅軍時期絕對是好到同穿一條褲子的好兄弟。那麼,後來為什麼鬧掰了呢?
這還得回到1937年在紅軍大學大學的時候,因為批判張國燾的一些觀點太獨斷過火,一棍子打死一片人的言論讓許世友等人心存爭議。
許世友當場急火攻心,被送進了醫院,出來後聯合原紅四方面軍的不少幹部戰士,擅自前往大別山展開遊擊作戰。
王建安一開始響應了許世友,但是在這些大是大非問題上,王建安一直特別「拎得清」,及時將此事上報紅軍大學保衛處。
許世友的「熱血運動」,因為王建安的舉報破滅了,校長林彪趕緊前來把參與者捆了起來。許世友見狀不妙翻身上房,副校長劉伯承曉之以情、動之以理,一頓好說歹說才把許世友給勸了下來。
後來因為毛主席的幹涉,許世友被感化,從此對黨忠心不二,但是當初「打小報告」的王建安卻被許世友記恨上了,兩人從形影不離變得形同陌路。許世友這麼一折騰,王建安和不少鄂豫皖戰區的老戰友關係也變得尷尬起來。
在抗日戰爭時期,王建安和許世友並沒有什麼交集,一個主要負責魯南,一個負責膠東,雖然都在同一個戰區,但是基本沒打過照面,直到解放戰爭,這一對「喜冤家」才再次相遇。
圖|許世友將軍
1946年,蔣介石單方面撕毀協議,國共內戰開始。山東和華中野戰區合併,組成了華東野戰軍。在趕往魯南的路上,王建安乘坐的汽車翻車了,王建安重傷住院。
然而戰事在即,王建安讓姬鵬飛扶著自己,躺在指揮所的床上指揮前線作戰,不少人都被王建安的精神感染,戰士們聽到王建安這麼拼命,都深受鼓舞,士氣大振!
1947年2月15日,王建安和許世友展開了一次遠程合作,兩人各自帶領一個師,埋伏在博山與萊蕪兩地,伏擊國民黨李仙洲的七十七師。
兩人在布置好陣地以後,一致商量好在11點發動攻擊,李仙洲被兩方兵馬襲擊,一時間手足無措,根本來不及組成作戰隊形,就被我軍衝得潰不成軍。王建安和許世友的第一次合作大獲全勝,不僅殲敵56000餘人,還活捉李仙洲,渤海、魯中、膠東三地也因為此次戰役再一次連成一片。
圖|王建安(左執望眼鏡者)和胡奇才(右執望眼鏡者)在指揮萊蕪小張莊戰鬥
三、濟南戰役創奇蹟,搭檔許世友共唱「將相和」1948年7月份,豫東戰役結束後,剛抵達華北軍區的王建安被毛主席叫到西柏坡。此時的毛主席因為勞累過度,正在休養,告訴了王建安組織決定率先解放濟南的決定。剛到任華北軍區的王建安又被毛主席調往了山東兵團,王建安依舊是副職,許世友擔任司令員。
毛主席擔心王建安對於擔任副司令心中不滿,就問他有什麼意見可以提出來,王建安只是立正敬禮,一句「保證完成任務,請主席放心」消除了主席的顧慮,也表明了自己的態度,主席對他非常的滿意。
此前,許世友和王建安常年在山東作戰,兩人不僅作戰風格優秀,能打勝仗,還善於打硬仗,在山東也有著很高的威望。如果二人合作,那必然是強強聯手。
濟南戰役前夕,周恩來特意找到了王建安,詢問他:「攻破濟南15天夠不夠?」王建安胸有成竹地回答:「問題不大!」
圖|毛主席和周總理
聽到王建安這麼說,周恩來心裡也有底了。
那麼,為什麼毛主席和周恩來對於濟南戰區的解放會如此重視呢?不僅精挑細選王建安和許世友組成搭檔,還親自詢問戰況,甚至在濟南戰役結束後,美國人都在報紙上說道:「自今而後,共產黨想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也沒有阻擋了!」
濟南到底有什麼過人之處?
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看,濟南是連接華東和華北的戰略要地,同時還是津浦鐵路和膠濟鐵路的連接點。
位於山東省腹地的濟南,擁有著古來罕見的堅固城池。國民黨派出了王耀武帶領整編第96軍和整編第73師等部隊,城內駐紮了一共3個整編師部,9個正規旅,5個保安旅,共14個旅部,此外還有11萬特種兵,說是蔣介石的底牌都不為過!
濟南城牆高11米,厚10米,王耀武以堅固的內城為防禦核心,再加上外城和商埠,形成了銅牆鐵壁一般的防禦系統。後來為了應對我黨的進攻,又在城外加設三層防禦體系,層層設防,陣地內都擁有獨立作戰的支撐點,真乃易守難攻之典範!
圖|國民黨高級將領王耀武
接到任務以後的王建安,其實心裡也發怵。王耀武曾自信地放出消息,說濟南光是外圍的第一道防線,就足以阻擋共軍3個月。
為了能夠穩穩地打下這一戰,王建安戰前做足了準備,從偵查通訊、指揮協同、醫療救援、物資運送、前線衝鋒等諸多方面都親自監督,每一步都至關重要。
此時許世友還在養傷,雖然是總司令,但是並不在戰區。王建安一個人忙裡忙外,好不容易許世友傷勢復原回來了,王建安總算是有人分擔了。他幽默地對許世友說:「許司令來了,我可要交差了!」許世友見到王建安也非常激動,謙虛地說自己剛來,主角還得王建安來唱。
濟南戰役剛剛打響,王建安在指揮室放心不下,決定冒著炮火親自前往前線指揮。在我軍的強勢攻擊下,國民黨整編軍第96軍軍長吳化文率領20000人起義,撤離戰場。吳化文間接給我軍的進攻帶來了積極優勢,但是王耀武率領的參軍依舊戰鬥力很猛,還在頑強抵抗。
圖|濟南老城牆
起初,戰局陷入焦灼,我軍傷亡巨大,士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擊,指揮部中氣氛凝重,人人緊鎖眉頭。王建安還是決定鼓勵大家繼續作戰,雖然傷亡大,困難大,但是城中的王耀武比我們更困難,勝利只是時間問題!
對於王建安的提議,許世友也表示了同意,組織上也來了電話下令繼續攻城,王建安等人重整旗鼓,通知大家,想休息就拿下濟南城,唯有持續攻城獲得勝利才能休息!戰士們一鼓作氣再度發起猛烈進攻。
固若金湯的濟南城,從1948年9月16日發動進攻到24日,8天時間就獲得了勝利。
這一戰也是華東野戰軍對國民黨重重的回擊,許世友和王建安因為濟南戰役徹底打響了名聲。王建安還繳獲了王耀武的白金左輪手槍,一直視若珍寶,帶在身邊,直到去世後才交給了軍事博物館。
然而,濟南戰役不是結束,而是開始。王建安還來不及喘息就又投身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諸多大戰中,直到新中國解放,王建安都沒有半刻停歇。那些年的先輩英雄們,似乎都是鐵打的身軀,為了中國的解放和新中國的成立不斷奔波在前線,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從未退縮!
圖|我軍進入濟南城
四、清廉節儉的革命家,愛兵如子深受敬重1952年,王建安作為第九集團軍司令兼政委入朝作戰,此時的26軍已經回國,同年27、20軍也回國,王建安依舊在前線堅守。1953年的夏季反擊戰,王建安帶領第九兵團聯合許世友的第三兵團以戰促和,奪取了多處陣地。
雖然王建安援朝時間不長,但是在在抗美援朝戰役中粉碎了美國破壞停戰談判的陰謀,為抗美援朝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
從黃麻起義到抗美援朝戰役結束,王建安一直奔波在前線戰場,立下了汗馬功勞,指揮了不少大規模的作戰。
從資歷和戰功來看,王建安授勳上將是沒問題的,但也是因為暴脾氣導致王建安的授勳問題出了一點小問題,不過後來組織還是決定客觀考量,在1956年補授王建安上將軍銜和3枚一級勳章。
圖|1956年,王建安被授予上將
新中國成立後,王建安多次擔任要職,但是大多數都是副職,這一點讓葉劍英非常佩服。
王建安不論身處什麼崗位,都任勞任怨,將自己的熱血與生命全部奉獻給了工作崗位。24小時連軸轉的工作情況,對於王建安來說早已是家常便飯。
因為工作過度勞累,王建安落下了一身的毛病,醫生多次建議他休養,王建安卻始終放心不下工作。經常為了搞調查,全國到處跑,除了西藏和臺灣,全國的其餘省份王建安都用自己的雙腳丈量過。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用來形容王建安最為恰當不過,政工幹部出身的王建安在一些是非對錯的大問題上拿得起放得下,被手底下的人冠上了「王清天」的尊稱。王建安有股軸勁,認理不認人,為此得罪了不少的高級幹部。
上海延安飯店曾有一個規定:軍、師級幹部在飯店11層就餐享受補助,但是工作人員和幹部不得跟隨。這個規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飯店政委徐金潮也經常為難。王建安可不管三七二十一,有一回自己去飯店就餐的時候,看到11層到處都是工作人員和家屬共同用餐,當場大發雷霆,也不顧及面子,就把這些人全都罵了下去。
對於官場作風,王建安也一向心知肚明,1977年去廈門視察的時候,王建安一下車大大小小的當地領導就簇擁了過來,說是給王建安帶路。對於他們的伎倆王建安心知肚明,生氣地說道:「要是你們跟著,我就不去了!」當地領導沒辦法,只能悻悻而歸。
圖|視察工作的王建安
只有在這種情況下,王建安才能看到基層最真實的樣子。
王建安同志不僅嚴於律己,對家人更是苛刻,自己的4個兒子都被派往了外地工作,妻子想念兒子,希望王建安能夠調一個孩子回來,王建安堅決不利用自己的職位之便謀私利,賭氣對妻子說道:「只要我活著,一個都別想回來!」
這些為新中國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的老戰士老英雄們,深知祖國的解放與建立有多麼的不容易,從不肯麻煩國家一分一毫,走著坐著都想著幫國家節省。
身為上將的王建安拒絕了國家給的福利,一直住在老式單元樓的舊房子裡,臥室裡什麼擺設都沒有,就連日夜相伴的床,也只是一塊硬木板,有一條床腿還是殘缺的,下面墊著磚頭。
李先念同志在王建安將軍逝世後還來過家裡探望,沒想到王建安生前居然如此節儉,忍不住感嘆萬分。
王建安的節儉不僅影響了自己和家人,還影響到了全軍。因為在電視上看到外國元首的葬禮場面極其隆重,王建安當場立遺囑,死後葬禮一切從簡,全軍從簡辦喪之風也是從王建安將軍開始的。
圖|王建安將軍和妻子牛玉清
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因病去世,享年72歲,孩子們按照他的遺囑沒有召開追悼會,自然也沒有一人前來弔唁,生前好友都是在一個月後才知道了王建安去世的消息。為了尊重王建安將軍的意願,妻子和兒子們商量了了5個「不」。
不開追悼會
不送花圈
不組織遺體告別儀式
不通知生前好友
不請同志護送遺體火化
王建安同志還立下遺囑,將自己的遺體送去醫院作為醫學研究,沒想到將軍生前一輩子沒去301醫院,死後卻進了301醫院。王建安去世沒多久,妻子牛玉清也撒手人寰。
圖|王建安將軍之墓
一生節儉的王建安將軍至死也沒有奢華過一天,粗茶淡飯,布衣舊鞋,將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了國家和人民,為百姓的安居樂業,國家的安定和平做出了極其巨大的貢獻。
謹以此文紀念王建安老將軍,這盛世,如您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