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時期日本海軍的著裝

2021-02-07 戰史文庫

本文為作者準備出版的《明治時期的日本海軍》中的部分內容

 

明治初期誕生的日本海軍無論怎樣看都是一支極為弱小的力量,然而通過不懈的努力以及經過日清及日俄兩次戰爭,日本海軍走上世界舞臺,成為一支讓歐美列強膛目結舌的大艦隊。日本海軍在發展過程中,其軍人的服裝也在不斷演進變化。

1869年,(明治2年)兵部省內分設陸軍部和海軍部之後,海軍只有十幾艘幕府遺留下來以及各藩捐獻的舊式軍艦。然而此時最讓兵部省頭痛的是海軍軍人的服裝問題。兵部省在第二年的一份通告中指出,由於沒有統一的軍裝,海軍官兵穿著仿製各國的多種式樣的西式軍服,沒有任何軍銜標誌,甚至還有穿著類似商販服裝的海軍軍人,成了西方人嘲笑的對象,極端有損日本的國家形象,必須儘快對軍人的著裝予以統一。

1870年(明治3年),兵部省設計出的新式軍服方案遭到制度局的反對,雙方進行了長時間的辯論。制度局長江藤新平反對穿著西式軍服,認為洋裝代表基督教。而兵部大輔山田顯義則解釋軍人在訓練中穿著西式軍服的必要性。當年9月,陸海軍確立了以將官、佐官、尉官的正式軍銜。進入10月,太政官頒布了陸軍軍服採用法國模式,而海軍則以英國為榜樣,海軍官兵的服裝也要採取英國海軍的式樣。

初步制定的海軍軍官制服分為出席重要場合的禮服和平時勤務演練的常服兩種。禮服為英國海軍的燕尾服,常服同樣借鑑了英國海軍的小翻領雙排扣軍裝,禮服和常服都是以袖口縫製的金線橫槓加四角形圖案標出了著裝者的軍銜。禮服採用英式兩角型大禮帽,而常服軍帽則沿用了幕府時期的法式圓頂軍帽。下級士兵也統一發放了英式水兵服,並在左袖上端佩帶袖章顯示其在軍艦上的所屬部門。1871年(明治4年)5月,海軍為下級士兵追加了以亞麻面料的白色夏季軍服。

早期的日本海軍軍服帶有英式風格

日本對西方的學習不僅僅是學習某一項技術,而是從整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全面對國家進行改造。這個時期文明開化的浪潮席捲了整個日本,日本國民的生活也越來越歐化。除了陸海軍之外,官營大工廠、警察、鐵路和郵政等官廳的工作人員都採用西式服裝,宮內省給明治天皇置辦了西裝。日本男人普遍剪去武士時代的半月形髮髻留起短髮,西裝、洋傘、禮帽成為文明開化的象徵。

日本海軍建立初期,各項制度還處於摸索初創階段,僅軍服明治時期就先後五次進行過修改,因此海軍軍人的服裝式樣變化很快。1873年(明治6年)12月,根據海軍省制定施行的英國式軍服的命令,軍艦上的秘書、會計、機械、軍醫等文官都在上衣左袖上佩戴圓形袖章作為標示,同時對於軍官的佩劍也做了規定。

1883年(明治16年)以後,隨著日本海軍的各項制度基本完善之後,軍服也隨之定型。當年給海軍官兵下發了新式軍帽,早期的法式圓筒形軍帽被徹底廢止。新式軍官及士官帽頂部較大帽身略高,下級士兵為無簷水兵帽,帽圈前部標有佩戴者所屬的單位,如「大日本軍艦浪速號」的字樣,夏季則在軍帽頂端罩上白色的帽罩。


為了避免在軍艦甲板上從事作業的水兵不被夏日的陽光長時間照射,日本海軍1896年(明治28年)給士兵配發了棕櫚葉或麥藁編制的圓頂防暑帽。由於頒布了禁止軍人拿雨傘的命令,給軍官專門配發了帶頭套的雨衣。

身著雨衣的海軍軍人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煤炭是各國軍艦的主要燃料。軍艦在航行時,負責向鍋爐中添加煤炭的士兵在進行超負荷體力勞動的同時,還需要忍受酷熱的折磨以及煤塵對肺部的侵害,所付出的辛苦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各國海軍都為在軍艦底艙工作的士兵發放防火耐熱的特殊工作服。

穿著工作服在底艙為鍋爐加煤炭的士兵

日本海軍也為在鍋爐旁工作的士兵配發了被稱為「煙管服」的低領木棉製軍服,這套軍服還配有一個保護面部的頭套。當軍艦在嚴寒海域航行或作戰時,為了保證在艙面工作的艦員不被凍傷,日本海軍特別了帶有頭套的大衣、靴子、手套等禦寒服裝。

      身著防寒大衣和靴子的海軍軍官


兵部省分為陸軍省和海軍省之後,海軍以薩摩藩軍樂隊為班底正式組建了軍樂隊。除了薩摩軍樂隊中學過英式吹奏的樂手11人和鼓手29人外,海軍又招募了喇叭手、鼓手30人,組建了海軍軍樂隊。主要承擔海軍內外場合的儀式典禮上的演奏。

軍樂隊一度曾被劃給海軍省軍務局管轄,但不久又改由鎮守府和艦隊直接指揮。此後軍樂隊的人數和編制也在不斷擴大,到日清戰爭前夕,日本海軍軍樂隊共有130人,分別編為五個隊,其中橫須賀鎮守府轄兩個隊、吳鎮守府和佐世保鎮守府各轄一個隊,常備艦隊旗艦轄一個隊。

各鎮守府所轄的軍樂隊在甲午戰爭中被派往設在廣島的大本營,與陸軍近衛師團的軍樂隊輪流在晚飯時為明治天皇和官員奏樂助興。常備艦隊所轄的軍樂隊因登上軍艦也和艦員一樣承擔了較大的風險。在黃海海戰中,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號中彈後,軍樂隊員奉命放下樂器,擔任搬運彈藥、傳達命令、救護傷員以及炮手的任務。其中4名軍樂隊員戰死,4人負傷。

為了鼓舞士氣,在日俄戰爭時期上艦演奏的軍樂隊員更多,每個戰隊旗艦上均有一個26人的軍樂隊。在海戰中,軍樂隊員一共7人戰死,11人負傷。作為禮儀軍種,一般遠洋練習艦上均有軍樂隊隨行。作為特殊兵種的軍樂隊,穿著紅色毛呢外套並戴著綴有白色羽毛的頭盔。

           日本海軍軍樂手著裝

             攜帶佩劍的海軍軍樂隊長

為了簡化被服的供給制度,海軍軍服的式樣也適當做了減少。在此期間,海軍採用了一種陸軍風格的立領軍服,這種藏青色的服裝更適合東方人體型,軍官使用的是暗扣,下級士官則是普通扣子。海軍立領常服出現後,燕尾服基本被廢除了,而佩戴肩章的軍大衣則升格為禮服。這款藏青色的立領軍服依舊是以黑線縫在袖口顯示軍銜,而艦隊精英的參謀人員則在左胸前掛上了綬帶。

由於黑色軍銜在藏青色的服裝上並不明顯,海軍中對此頗有微詞,甚至連明治天皇都就此詢問過海軍大臣山本權兵衛,而山本則堅持黑色軍銜標誌線是能夠清楚辨認的。據說身穿這身軍服指揮了日本海海戰的的東鄉平八郎晚年頑固地拒絕對其進行撤裝。因此這款立領軍服作為常服一直被沿用到了昭和時期。

這款藏青色立領海軍常服歷經明治、大正及昭和三個時期

明治16年,日本海軍採用了一款新式樣的夏服,這款以白色亞麻為面料的小翻領雙排扣軍服很明顯帶有英國海軍的風格。根據明治20年8月的敕令,海軍又對夏季制服進行了修正,士兵為白色水兵服,軍官和士官為立領軍服,金色紐扣,軍官配有肩章以表明其級別,而士兵的軍銜則通過臂章來顯示。

                         正在進行操炮訓練的日本炮手


為了統一服裝,軍帽在夏季也被罩上了白色的帽套。最初海軍制服所需的衣料都是從歐洲進口的毛呢,由日本千住製衣廠負責生產。隨著日本紡織業的迅速發展,海軍服裝的面料開始都在日本國內採購。從明治20年開始,向下級水兵發放了英國海軍式樣的雙排扣毛呢短大衣和帶頭套的軍用雨衣。

身著英式短大衣的日本海軍士兵

日俄戰爭爆發後,為了配合陸軍對旅順要塞的攻擊,海軍派出一支1080人的陸上炮兵隊進行協助。考慮到在陸地作戰中,海軍官兵穿著白色夏季軍裝會不利於隱蔽,佐世保鎮守府軍需部緊急將夏季白色軍服、帽套和裹腿染成茶褐色之後,配發給了這支海軍地面炮兵隊和海軍派往陸軍的聯絡官。據前線部隊反應茶褐色的軍服隱蔽效果很好。此後這款軍服被略作修改,配發給艦隊和海軍附屬部門內不適於穿著白色夏服的軍官,如海軍各工廠、修理廠、燃料廠、煤炭堆積所等部門,作為海軍軍官的一種特殊夏季服裝。

    

     旅順攻防戰中的日本海軍重炮隊的士兵

 

茶褐色的海軍軍裝此後被作為一種特殊被服發放給無需著白色夏服的部門

   日本海軍新兵在海兵團入伍時,不分兵科都會進行最基本的陸戰訓練。所以不論海軍軍官還是下級士兵對陸戰都有基本的概念和常識。在軍艦服役時,也會經常對陸戰進行一定的演練。1886年,根據海軍省命令訂立了「陸戰隊概則」,在第一條「"從艦隊或艦船上陸從事地面作戰的步槍隊,稱為陸戰步槍隊,另炮隊稱為陸戰炮隊,而總稱為陸戰隊」。

陸戰隊的定義以明文規定後,根據臨時任務編組的陸戰隊被稱為「某軍艦陸戰隊」,或「某艦隊聯合陸戰隊」。義和團事件爆發後,日本海軍軍令部下令由佐世保鎮守府編成的一支300人的陸戰隊作為一大隊,並以海兵團副長擔任指揮官。在軍艦「笠置」號上用增加定員同艦搭乘的方式,組建的臨時特遣隊被稱為「軍艦笠置陸戰隊」。日俄戰爭期間也編成了聯合艦隊附屬的陸戰隊。在中國的港口和長江流域擔任警備任務的軍艦,也臨時編成了陸戰隊在長江沿岸各城市的日本租界內進行警戒。這些單位都是以各軍艦裡抽調大約二十名水兵編為一個小隊後再集合而成的。

                           早期的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員

江戶時期之前的日本武士階層是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進入明治時期之後,日本雖然建立起以西方軍事體制為榜樣的近代陸海軍,但這支被稱為「皇軍」的軍隊卻很明顯的繼承了日本封建社會中的等級意識。具體表現在軍隊幹部中,原士族的比例依然很高。在明治政府頒布的「陸軍禮式」和「陸軍將校團教育令」中,也多次強調了軍人要有身份等級意識。對於違紀軍人的處刑,也體現出日本軍隊具有強烈的等級觀念。

1871年,明治天皇以上諭的形式,頒布了全篇由208條構成的《陸海軍刑律》。在這個刑律中,犯有謀反、結黨營私、投敵、戰時臨陣脫逃等重罪的軍人均處以死刑。但在具體執行中,對軍官有自裁(切腹)、撤職、遣送原籍、退職、降級、禁閉六種,對下級士官則有死刑、徒刑、流放、廢黜等級、降級、禁錮六種,而對兵卒的處罰最為嚴厲,有死刑、徒刑、流放、杖刑、鞭刑、禁錮六種。從處罰的方式可以看出,對軍官是以武士道的方式處理,對下級士官和士兵則按照平民的方式對待。

海軍各鎮守府均設有監獄關押犯罪軍人及軍屬,根據明治初期制訂的刑法其監禁對象為:已經判刑或拘役的海軍軍人、軍校學生、文職人員等,宣判死刑者,觸犯普通刑事案件被拘押者。犯人被收監後,未判決之前的囚衣為棉質藍色無腰帶的和服,這款囚服不管怎樣還是多少保有海軍軍服的顏色。而判決後的海軍罪犯則為棉質棕紅色短囚服,這對於犯人的心理打擊無疑是沉重的。接下來被判刑者要從事田間耕作、搬運土石、踩水車以及裝卸物資等沉重的勞役。


相關焦點

  • 日本明治時期的性文化
    明治時代文明開化,西洋國家的女性價值觀進入了日本社會,深刻影響了日本人對女性貞操價值觀的思考。明治維新時期的女思想家與謝野晶子在《我的貞操觀》、《貞操的尊貴高於道德之上》、《女子和貞操觀念》的論述中,宣揚尊重女性「貞操」和「處女性」的思想,主張世界上的男性不論國籍、人種,都有希望結婚的女性是處女的文化,這是男性本能的自然表現。男性對結婚對象是處女的要求,是男性原始存在的本能。
  • 揭秘丨日本海軍軍服演變(幕末到大正時期)
    各地藩閥海軍的軍裝和幕府海軍是不同的,上圖是薩摩海軍軍艦春日號的三等士官著裝,時間為明治2年,這時候不僅是服飾,連職位的稱呼也開始了改革。在日本海軍的創設期,開始了被稱為英國化的時期,服飾的英國化則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明治2年開始,中央政府開始接收了大量原幕府的軍艦和地方藩閥的軍艦,這時候,統一制服成為了當務之急。明治3年,兵部省開始統一海軍的階級名稱以及服裝形制,並且採用英國式。這是舊日本海軍對於服裝第一次正式的大改革。
  • 《日本明治到昭和時期軍刀》
    還有的人把上面的話都說了,還有的人什麼都沒說,什麼都不知道,什麼感覺都沒有 我現在什麼都不想說,但是我想知道你怎麼說?二.明治32年式陸軍,騎兵刀乙型短款裝備陸軍低級軍官,甲型長款裝備騎兵,英國式手柄,日式刀身,製作精良。
  • 明治維新時期日本近代國家轉型的契約性
    明治維新研究會匯集相關學者已經發行了15期《明治維新史研究》,並出版了12卷本《講座明治維新》。中國學者對明治維新的研究始於清末。黃遵憲的《日本國志》、康有為的《日本變政考》等不僅對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而且深刻影響了清末和民國時期國人對明治維新的認識。
  • 被陸海軍對立而「耽誤」的日本,日軍內訌的深遠原因,在明治時代
    日本陸海軍在二戰中的矛盾人盡皆知,矛盾到海軍造坦克、陸軍造戰艦,打算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二者不僅在整個侵華戰爭期間沒有聯合作戰,甚至太平洋戰爭日本明顯要失敗了,陸海軍仍在內訌。日本陸海軍為何如此敵視、不共戴天,今天文史君就從近代日軍成立的明治時期說起,看看二者矛盾的深遠原因。明治維新以前的近代,所有軍權掌握在幕府將軍手中。
  • 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陸軍為何會彼此敵視?
    薩摩藩一直非常重視海軍力量的建設,他們的艦船曾經對琉球群島採取過行動,希望自己的海軍實力能夠向英國看齊。長州藩為明治天皇提供了不少的陸軍部隊,高杉晉作的奇兵隊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陸軍長時間以雄霸歐陸的法國陸軍為學習對象,後來才轉向新興的德意志帝國。
  • 明治維新日本如何拉開與中國的距離 日本歷史
    就在西方眾列強瘋狂搶佔在華利益時,他們的一個強勁對手正在中國的東方崛起,那就是日本。1853年美國海軍將領馬休·佩裡率領四條蒸汽船闖進日本的江戶灣,迫使日本打開國門,對外通商,日本舉國震驚。(佩裡來航黑船事件)19世紀中葉,日本仍處在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天皇並無權力,大權被第三個封建軍事政權德川幕府牢牢掌控著。
  • 《明治天皇》:日本現代化的人和事
    另一方面,同期,日本的這條變革之路也向那時的中國粗暴的延伸,帶來的是綿延的戰火和中華民族的屈辱。明治天皇是誰?這似乎是一個很難馬上答上來的問題,受到戰後日本天皇定位的影響,我們似乎天然的認為日本天皇只是一個象徵意義的,甚至傀儡般的角色,所謂的明治維新或許跟他也沒什麼關係。真的是這樣嗎?
  • 日本海軍制服圖鑑-1
    自1895年甲午戰爭以大清北洋艦隊覆滅為起點,中國人開始意識到,與我們隔海相望的日本人竟有如此先進的海軍思想,曾經在歷史書裡我們也學到一句話
  • 大日本帝國海軍
    主條目:日本海軍歷史創立早期與規劃繼承了古日本神話中神武天皇東徵時船的停泊處,把宮崎縣日向市美美津作為了日本海軍的發揚地,在美美津依然有原海軍大將米內光政立的日本海軍發揚地(「日本海軍発祥の地」)之碑。
  • 明治天皇的逆襲與日本軍隊的膨脹日本如何走向法西斯化
    1889年名義上作為「神」的明治天皇頒布了由,1889年名義上作為神」的明治天皇頒布了由,但是他所做的只不過是在,與自身利益不產生明顯衝突的情況下,給繼承事實賦予一個合法性,天皇在立憲後正式走上了神壇,在法律上擁有了絕對權力,卻也正式和一般政務,說了"SAYONARA",在明治執政的後20年中,他更多的是作為一個裁決者而非執政者,即使是在御前會議中,天皇的直接表態都很少,反倒是傾聽,在各方達成決議後
  • 中方海軍著裝遭網友吐槽, 不需要過於擔心, 人車實戰早已著裝更換
    近幾年來中方海軍的發展一直是處於倍受關注的,要知道對於海軍來講其處境從最初的落後,發展到現如今不斷的有新武器問世,其中所在付出的心血是其他人所不能想像的
  • 今年日本為什麼要萬人批判明治維新?
    ——日本在明治維新時強行吞併了琉球,使其滅國。我們對明治維新有什麼誤解?——明治維新並不是值得羨慕的現代化方式。關於明治維新的想像,忽略了什麼?——維新的成功,給了日本盲目自信,開始侵略戰爭。▲表現明治憲法頒布的浮世繪作品刷新你看待歷史的眼光:如果明治維新失敗了,日本會更好?
  • 日本海軍嗜食牛肉的背後,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天皇秘話
    後來,隨著佛教在日本的盛行,受佛教思想的影響,天武天皇在公元675年下達了殺生禁令,「不能食牛、馬、猴、雞」,從此這些肉食就變得鮮見了。時間飛逝千年,德川幕府第五代將軍德川綱吉又頒布了《生類憐憫令》(1687年)等一系列禁止殺生的法令,日本民眾進入了更為嚴苛禁食肉食的時期,並且持續到江戶末期。
  • 武士不滅,日本不昌:明治政府是如何消滅武士階層的?
    在檄文中,他們指責明治政府不顧日本傳統,跪舔洋人(阿諛醜虜,禁諱我國固有之刀劍),認為廢除刀劍會導致日本固有文明和秩序毀滅(廢刀劍後固有之皇道何以復興),要求政府收回成命。政府的回應是拳頭,軍隊彈指間鎮壓了這次叛亂。
  • 甲午戰前的日本海軍之途
    當時北洋艦隊正值巔峰時期,這次訪問後,日本國內有人感到震撼「捲舌而不安」者,更多的人則異口同聲地呼籲要奮起擴展自己的海軍。巨大的「定遠」給日本帶來的壓力卻化作了強大的動力……明治海軍基礎的奠定推動日本走向近代化國家之路的,便是一股來自海上的力量。1853年美國佩裏海軍準將率4艘戰艦闖入日本東京灣的浦賀,日本漫長的鎖國政策終於被打破。
  • 日本海軍的特殊課堂,專門教軍官吃飯,吃少了還挨罵!
    明治維新後,日本建立海軍兵學校,招收國內優秀學生入校學習,還選送優秀學生出國留學深造。除了軍事知識外,由於海軍任務的特殊性,海軍軍官們還要學習各種西式禮儀,以便於和外國人士進行交流,其中學習如何吃西餐以其餐桌禮儀是重點培養的項目。為此,海軍大臣西鄉從道曾下達命令:「作為海軍軍官應該重視西餐禮儀,而且要在築地精養軒食用西餐。」
  • 二戰結束前的日本帝國海軍實力怎麼樣?有哪些裝備?
    創立早期日本明治維新後,1870年(明治3年),日本帝國陸海軍正式分離。1872年(明治5年),「海軍省」在川村純義與勝海舟的指導下在東京都築地區建立。1876年(明治9年)創立了「海軍兵學校」。1893年(明治26年)成立了「軍令部」。由於薩摩藩在「西南戰爭」中失去的影響力,早期的明治政府把陸軍的發展重於海軍。
  • 二戰日本海軍陸軍為何會彼此敵視?
    薩摩藩一直非常重視海軍力量的建設,他們的艦船曾經對琉球群島採取過行動,希望自己的海軍實力能夠向英國看齊。長州藩為明治天皇提供了不少的陸軍部隊,高杉晉作的奇兵隊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陸軍長時間以雄霸歐陸的法國陸軍為學習對象,後來才轉向新興的德意志帝國。
  • 雜談10:明治時代的日本內部問題其一
    日本建設現代國家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868年明治維新,在經歷了倒幕戰爭之後,日本天皇在西南軍事強藩的協助下奪回了幕府手中的權柄,但日本依舊是一個封建體制拼湊起來的舊秩序國家。日本政府於當年提出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和文明開化三大口號,這些口號明確了日本發展的主要任務:經濟上通過鼓勵工農業讓國家富裕、軍事上建設現代化國防力量、文化上移風易俗接納西方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