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作者準備出版的《明治時期的日本海軍》中的部分內容
明治初期誕生的日本海軍無論怎樣看都是一支極為弱小的力量,然而通過不懈的努力以及經過日清及日俄兩次戰爭,日本海軍走上世界舞臺,成為一支讓歐美列強膛目結舌的大艦隊。日本海軍在發展過程中,其軍人的服裝也在不斷演進變化。
1869年,(明治2年)兵部省內分設陸軍部和海軍部之後,海軍只有十幾艘幕府遺留下來以及各藩捐獻的舊式軍艦。然而此時最讓兵部省頭痛的是海軍軍人的服裝問題。兵部省在第二年的一份通告中指出,由於沒有統一的軍裝,海軍官兵穿著仿製各國的多種式樣的西式軍服,沒有任何軍銜標誌,甚至還有穿著類似商販服裝的海軍軍人,成了西方人嘲笑的對象,極端有損日本的國家形象,必須儘快對軍人的著裝予以統一。
1870年(明治3年),兵部省設計出的新式軍服方案遭到制度局的反對,雙方進行了長時間的辯論。制度局長江藤新平反對穿著西式軍服,認為洋裝代表基督教。而兵部大輔山田顯義則解釋軍人在訓練中穿著西式軍服的必要性。當年9月,陸海軍確立了以將官、佐官、尉官的正式軍銜。進入10月,太政官頒布了陸軍軍服採用法國模式,而海軍則以英國為榜樣,海軍官兵的服裝也要採取英國海軍的式樣。
初步制定的海軍軍官制服分為出席重要場合的禮服和平時勤務演練的常服兩種。禮服為英國海軍的燕尾服,常服同樣借鑑了英國海軍的小翻領雙排扣軍裝,禮服和常服都是以袖口縫製的金線橫槓加四角形圖案標出了著裝者的軍銜。禮服採用英式兩角型大禮帽,而常服軍帽則沿用了幕府時期的法式圓頂軍帽。下級士兵也統一發放了英式水兵服,並在左袖上端佩帶袖章顯示其在軍艦上的所屬部門。1871年(明治4年)5月,海軍為下級士兵追加了以亞麻面料的白色夏季軍服。
早期的日本海軍軍服帶有英式風格
日本對西方的學習不僅僅是學習某一項技術,而是從整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等全面對國家進行改造。這個時期文明開化的浪潮席捲了整個日本,日本國民的生活也越來越歐化。除了陸海軍之外,官營大工廠、警察、鐵路和郵政等官廳的工作人員都採用西式服裝,宮內省給明治天皇置辦了西裝。日本男人普遍剪去武士時代的半月形髮髻留起短髮,西裝、洋傘、禮帽成為文明開化的象徵。
日本海軍建立初期,各項制度還處於摸索初創階段,僅軍服明治時期就先後五次進行過修改,因此海軍軍人的服裝式樣變化很快。1873年(明治6年)12月,根據海軍省制定施行的英國式軍服的命令,軍艦上的秘書、會計、機械、軍醫等文官都在上衣左袖上佩戴圓形袖章作為標示,同時對於軍官的佩劍也做了規定。
1883年(明治16年)以後,隨著日本海軍的各項制度基本完善之後,軍服也隨之定型。當年給海軍官兵下發了新式軍帽,早期的法式圓筒形軍帽被徹底廢止。新式軍官及士官帽頂部較大帽身略高,下級士兵為無簷水兵帽,帽圈前部標有佩戴者所屬的單位,如「大日本軍艦浪速號」的字樣,夏季則在軍帽頂端罩上白色的帽罩。
為了避免在軍艦甲板上從事作業的水兵不被夏日的陽光長時間照射,日本海軍1896年(明治28年)給士兵配發了棕櫚葉或麥藁編制的圓頂防暑帽。由於頒布了禁止軍人拿雨傘的命令,給軍官專門配發了帶頭套的雨衣。
身著雨衣的海軍軍人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煤炭是各國軍艦的主要燃料。軍艦在航行時,負責向鍋爐中添加煤炭的士兵在進行超負荷體力勞動的同時,還需要忍受酷熱的折磨以及煤塵對肺部的侵害,所付出的辛苦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各國海軍都為在軍艦底艙工作的士兵發放防火耐熱的特殊工作服。
穿著工作服在底艙為鍋爐加煤炭的士兵
日本海軍也為在鍋爐旁工作的士兵配發了被稱為「煙管服」的低領木棉製軍服,這套軍服還配有一個保護面部的頭套。當軍艦在嚴寒海域航行或作戰時,為了保證在艙面工作的艦員不被凍傷,日本海軍特別了帶有頭套的大衣、靴子、手套等禦寒服裝。
身著防寒大衣和靴子的海軍軍官
兵部省分為陸軍省和海軍省之後,海軍以薩摩藩軍樂隊為班底正式組建了軍樂隊。除了薩摩軍樂隊中學過英式吹奏的樂手11人和鼓手29人外,海軍又招募了喇叭手、鼓手30人,組建了海軍軍樂隊。主要承擔海軍內外場合的儀式典禮上的演奏。
軍樂隊一度曾被劃給海軍省軍務局管轄,但不久又改由鎮守府和艦隊直接指揮。此後軍樂隊的人數和編制也在不斷擴大,到日清戰爭前夕,日本海軍軍樂隊共有130人,分別編為五個隊,其中橫須賀鎮守府轄兩個隊、吳鎮守府和佐世保鎮守府各轄一個隊,常備艦隊旗艦轄一個隊。
各鎮守府所轄的軍樂隊在甲午戰爭中被派往設在廣島的大本營,與陸軍近衛師團的軍樂隊輪流在晚飯時為明治天皇和官員奏樂助興。常備艦隊所轄的軍樂隊因登上軍艦也和艦員一樣承擔了較大的風險。在黃海海戰中,聯合艦隊旗艦「松島」號中彈後,軍樂隊員奉命放下樂器,擔任搬運彈藥、傳達命令、救護傷員以及炮手的任務。其中4名軍樂隊員戰死,4人負傷。
為了鼓舞士氣,在日俄戰爭時期上艦演奏的軍樂隊員更多,每個戰隊旗艦上均有一個26人的軍樂隊。在海戰中,軍樂隊員一共7人戰死,11人負傷。作為禮儀軍種,一般遠洋練習艦上均有軍樂隊隨行。作為特殊兵種的軍樂隊,穿著紅色毛呢外套並戴著綴有白色羽毛的頭盔。
日本海軍軍樂手著裝
攜帶佩劍的海軍軍樂隊長
為了簡化被服的供給制度,海軍軍服的式樣也適當做了減少。在此期間,海軍採用了一種陸軍風格的立領軍服,這種藏青色的服裝更適合東方人體型,軍官使用的是暗扣,下級士官則是普通扣子。海軍立領常服出現後,燕尾服基本被廢除了,而佩戴肩章的軍大衣則升格為禮服。這款藏青色的立領軍服依舊是以黑線縫在袖口顯示軍銜,而艦隊精英的參謀人員則在左胸前掛上了綬帶。
由於黑色軍銜在藏青色的服裝上並不明顯,海軍中對此頗有微詞,甚至連明治天皇都就此詢問過海軍大臣山本權兵衛,而山本則堅持黑色軍銜標誌線是能夠清楚辨認的。據說身穿這身軍服指揮了日本海海戰的的東鄉平八郎晚年頑固地拒絕對其進行撤裝。因此這款立領軍服作為常服一直被沿用到了昭和時期。
這款藏青色立領海軍常服歷經明治、大正及昭和三個時期
明治16年,日本海軍採用了一款新式樣的夏服,這款以白色亞麻為面料的小翻領雙排扣軍服很明顯帶有英國海軍的風格。根據明治20年8月的敕令,海軍又對夏季制服進行了修正,士兵為白色水兵服,軍官和士官為立領軍服,金色紐扣,軍官配有肩章以表明其級別,而士兵的軍銜則通過臂章來顯示。
正在進行操炮訓練的日本炮手
為了統一服裝,軍帽在夏季也被罩上了白色的帽套。最初海軍制服所需的衣料都是從歐洲進口的毛呢,由日本千住製衣廠負責生產。隨著日本紡織業的迅速發展,海軍服裝的面料開始都在日本國內採購。從明治20年開始,向下級水兵發放了英國海軍式樣的雙排扣毛呢短大衣和帶頭套的軍用雨衣。
身著英式短大衣的日本海軍士兵
日俄戰爭爆發後,為了配合陸軍對旅順要塞的攻擊,海軍派出一支1080人的陸上炮兵隊進行協助。考慮到在陸地作戰中,海軍官兵穿著白色夏季軍裝會不利於隱蔽,佐世保鎮守府軍需部緊急將夏季白色軍服、帽套和裹腿染成茶褐色之後,配發給了這支海軍地面炮兵隊和海軍派往陸軍的聯絡官。據前線部隊反應茶褐色的軍服隱蔽效果很好。此後這款軍服被略作修改,配發給艦隊和海軍附屬部門內不適於穿著白色夏服的軍官,如海軍各工廠、修理廠、燃料廠、煤炭堆積所等部門,作為海軍軍官的一種特殊夏季服裝。
旅順攻防戰中的日本海軍重炮隊的士兵
茶褐色的海軍軍裝此後被作為一種特殊被服發放給無需著白色夏服的部門
日本海軍新兵在海兵團入伍時,不分兵科都會進行最基本的陸戰訓練。所以不論海軍軍官還是下級士兵對陸戰都有基本的概念和常識。在軍艦服役時,也會經常對陸戰進行一定的演練。1886年,根據海軍省命令訂立了「陸戰隊概則」,在第一條「"從艦隊或艦船上陸從事地面作戰的步槍隊,稱為陸戰步槍隊,另炮隊稱為陸戰炮隊,而總稱為陸戰隊」。
陸戰隊的定義以明文規定後,根據臨時任務編組的陸戰隊被稱為「某軍艦陸戰隊」,或「某艦隊聯合陸戰隊」。義和團事件爆發後,日本海軍軍令部下令由佐世保鎮守府編成的一支300人的陸戰隊作為一大隊,並以海兵團副長擔任指揮官。在軍艦「笠置」號上用增加定員同艦搭乘的方式,組建的臨時特遣隊被稱為「軍艦笠置陸戰隊」。日俄戰爭期間也編成了聯合艦隊附屬的陸戰隊。在中國的港口和長江流域擔任警備任務的軍艦,也臨時編成了陸戰隊在長江沿岸各城市的日本租界內進行警戒。這些單位都是以各軍艦裡抽調大約二十名水兵編為一個小隊後再集合而成的。
早期的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員
江戶時期之前的日本武士階層是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進入明治時期之後,日本雖然建立起以西方軍事體制為榜樣的近代陸海軍,但這支被稱為「皇軍」的軍隊卻很明顯的繼承了日本封建社會中的等級意識。具體表現在軍隊幹部中,原士族的比例依然很高。在明治政府頒布的「陸軍禮式」和「陸軍將校團教育令」中,也多次強調了軍人要有身份等級意識。對於違紀軍人的處刑,也體現出日本軍隊具有強烈的等級觀念。
1871年,明治天皇以上諭的形式,頒布了全篇由208條構成的《陸海軍刑律》。在這個刑律中,犯有謀反、結黨營私、投敵、戰時臨陣脫逃等重罪的軍人均處以死刑。但在具體執行中,對軍官有自裁(切腹)、撤職、遣送原籍、退職、降級、禁閉六種,對下級士官則有死刑、徒刑、流放、廢黜等級、降級、禁錮六種,而對兵卒的處罰最為嚴厲,有死刑、徒刑、流放、杖刑、鞭刑、禁錮六種。從處罰的方式可以看出,對軍官是以武士道的方式處理,對下級士官和士兵則按照平民的方式對待。
海軍各鎮守府均設有監獄關押犯罪軍人及軍屬,根據明治初期制訂的刑法其監禁對象為:已經判刑或拘役的海軍軍人、軍校學生、文職人員等,宣判死刑者,觸犯普通刑事案件被拘押者。犯人被收監後,未判決之前的囚衣為棉質藍色無腰帶的和服,這款囚服不管怎樣還是多少保有海軍軍服的顏色。而判決後的海軍罪犯則為棉質棕紅色短囚服,這對於犯人的心理打擊無疑是沉重的。接下來被判刑者要從事田間耕作、搬運土石、踩水車以及裝卸物資等沉重的勞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