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海軍陸軍為何會彼此敵視?

2021-02-13 冷熱軍事史

NO.862 - 日本陸海軍仇視

作者:MissBear

自明治維新以來以來,日本國力大大提升,甲午戰爭中,日本的艦隊打敗了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此後在20世紀初的日俄戰爭中,日本人徹底的贏得了西方的尊重,正式躋身列強行列。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對於日本的擴張政策是有利的,似乎長期以來的「大陸政策」迎來了最佳的機遇。可是國內的民主化運動和經濟危機蔓延阻撓了日本進一步稱霸亞洲的妄想,軍財抱合與法西斯化成了日本尋求出路的所謂「良方」,狂妄的軍國主義分子似乎有了大展身手的機會,可是他們內部卻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




堅決貫徹大陸政策是日本軍方一貫追求的目標,為此日本人在中國東北下足了功夫,某種程度上日本人還將東北當做「大本營」來經營,他們在1928年炸死了奉系軍閥的首領張作霖,妄圖從張學良手中奪取更多的利益。在精心策劃柳條湖事件、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人完成了對中國東北的佔領。


可在這時,日本軍部內部卻出現了矛盾——到底是應該向北擴張還是向南擴張?


1936年3月,時任外相廣田弘毅受命組織新一屆內閣,面對軍部內部的南進北進之爭,他一時也拿不定主意,索性通過了《國策基準》這一綱領性文件:外交和國防相互配合,在確保帝國在東亞大陸的地位同時,向南方海洋進行發展;陸軍的軍備水平要能夠與蘇聯軍隊進行抗衡,海軍的軍備水平必須能與美軍一爭高下。



但通過日本在二戰中的具體表現來看,似乎「南進論」佔得了上風。日本軍隊不是沒有嘗試過北進,但是在張鼓峰、諾門坎遭到了蘇聯軍隊的當頭棒喝,而彼時日軍又逐漸地佔領了中國東部不少經濟發達地區。


日本人選擇了南進擴張,東南亞的英國軍隊顯得十分「配合」,拱手讓出了自己的殖民地,似乎亞太地區除了印度能讓他們上心一點之外,沒有什麼能提起他們的鬥志。珍珠港事件更是南進主張的體現,只不過這次捅了馬蜂窩。




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前的倒幕運動中,西南四藩充當了主力,薩摩藩和長州藩為明治天皇的勝利貢獻良多。可實這兩個地方勢力卻存在著很大的矛盾。


薩摩藩一直非常重視海軍力量的建設,他們的艦船曾經對琉球群島採取過行動,希望自己的海軍實力能夠向英國看齊。長州藩為明治天皇提供了不少的陸軍部隊,高杉晉作的奇兵隊更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其陸軍長時間以雄霸歐陸的法國陸軍為學習對象,後來才轉向新興的德意志帝國。

當明治天皇開始執掌政權之際,這兩個有功之臣之間產生了裂隙。薩摩藩長期把控海軍部門中的要職,而長州藩則是對陸軍有著非常強大的控制力,而天皇的政策走向將影響著兩大藩國的前途。


在後來的奉還版籍和西南戰爭中,雖然藩國勢力遭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明治政府確立了其獨尊的地位,但是海軍和陸軍之間「仇恨」的種子也已經埋下了,這成了日本日後擴張道路上的一顆絆腳石。




海軍陸軍之間的矛盾狀態也一直持續著,前文提到的南進北進的戰略之爭就是明顯的體現。


兩軍矛盾在個人層面上就突出的展示出來。帝國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曾在軍事會議之中公然表達了對陸軍將領的不滿,面對著那些她喋喋不休的陸軍將領,他推開椅子拂袖而去了,有的海軍將領甚至將陸軍稱之為「馬糞」,寧願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乞丐也不會嫁給陸軍的人。


山本五十六


在制度層面上,海陸軍之間的矛盾也十分明顯,日本負責軍事後勤資源的有關部門對於海陸軍的爭鬥無可奈何,雙方都拒絕向行政部門提供戰略物資的具體使用情況,以至於相關單位無法制定一些有效的政策。


再就是在資源需求上的爭奪,陸軍長期壟斷著石油資源使得海軍十分不滿,日本軍隊中有一項十分奇怪的安排:即率先佔領被徵服地區的軍種可以佔有該地區的資源。而在對外擴張中佔據諸多領地的陸軍自然是佔盡了優勢,這對於資源量需求極大的海軍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


在科技研發中,雙方不能合作,以至於二戰中日本竟然沒能運用上雷達技術。海陸軍彼此之間向來都是秉持著「自主研發」的主張,這樣的隔離狀態掣肘著日本軍事水平的發展,以至於有人形容到:日本哪怕是生產一個螺絲釘都是不重樣的,因為海軍的螺絲釘向右轉,而陸軍就要求左轉來表達自己的抗議


巔峰時期的日本


這樣的鷸蚌相爭讓裕仁天皇相當苦惱,他曾十分天真地問他的侍衛官:「難道海陸軍之間就是水火不容麼?」這種內部爭鬥也確實拖累了日本人的擴張步伐,醜陋的派系之爭哪怕到了戰後都沒能完全解決。



周所周知,日本是一個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且時不時會有災難光顧這個島國。資源缺乏自然也影響到了日本的軍事建設,兩大軍種誰能支配更多的資源,誰在國家機器中就會更有話語權。

日本明治維新所建立的君主立憲制並不像英國那般完善,日本和德國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反倒是有著不少相似之處,更何況兩國都屬於後起的資源主義國家,並且都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


日本政府除了天皇萬世一系十分穩定以外,其他各個螺絲釘都屬於能夠被替代的角色,這也在日本的政治發展中體現了出來,不同的勢力如藩國、財閥、不同派別的軍部等在不同時期活躍在政治舞臺上。這種長期內部的政治動蕩也影響著海陸軍的發展。


陸軍海軍誰輕誰重的問題實際上也困擾著日本政府,按理說日本作為一個島國,應該是一個純粹的「海洋國家」才是,這自然是有利於海軍的發展的,英國可以作為一個理想的學習對象,並且日本海軍也確實取得過非常不錯的戰果。


中途島海戰


可是日本很早就制定了「大陸政策」這樣的方針,攻打中國大陸自然也對陸軍有著相當大的需求,畢竟佔領土地還是要靠陸軍。


日本在二戰的中前期確實取得了不少的勝利,可是這些勝利並不能保證其徵服事業的成功。而內部的不和則是加劇日本失敗的一個催化劑,這使得日本很多的戰略目的無法達成,而反法西斯勢力的聯合打擊敲響了大日本帝國的喪鐘。


「武士道」精神確實很頑強,日本人在1944年中還能夠發起像豫湘桂戰役那樣的大規模攻勢,可這不過是強弩之末。多行不義必自斃,日本軍隊的內鬥和外伐終究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延伸閱讀 -


關注分享,總有一個在路上

投稿、轉載與商務合作

請聯繫微信號:potereio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期的日本海軍陸軍為何會彼此敵視?
    但通過日本在二戰中的具體表現來看,似乎「南進論」佔得了上風。日本軍隊不是沒有嘗試過北進,但是在張鼓峰、諾門坎遭到了蘇聯軍隊的當頭棒喝,而彼時日軍又逐漸地佔領了中國東部不少經濟發達地區。再就是在資源需求上的爭奪,陸軍長期壟斷著石油資源使得海軍十分不滿,日本軍隊中有一項十分奇怪的安排:即率先佔領被徵服地區的軍種可以佔有該地區的資源。而在對外擴張中佔據諸多領地的陸軍自然是佔盡了優勢,這對於資源量需求極大的海軍來說是個不小的打擊。
  • 日本海軍孤注一擲的雷伊泰灣海戰,為何卻被日本陸軍將領出言勸阻?
    然而在雷伊泰灣海戰爆發前的1944年10月18日的日本陸海軍作戰會議上,日本陸軍的將領們全力反對該計劃實施不說,陸軍甚至聲淚俱下的勸阻海軍不要貿然行動,以保全聯合艦隊實力為上策。而海軍將領也淚流滿面的表示,自己非去不可,哪怕明知道是死也必須去這魔幻的場景是怎麼回事?平時看不起日本海軍的日本陸軍,竟然力勸海軍不要發動雷伊泰灣海戰?
  • 二戰日本海軍入門知識
    日本海軍的軍銜系統和日本陸軍有很大的不同,分為士官(既軍官)和非士官兩大類。士官軍銜分為三等九級,分別為大將、中將、少將、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元帥並不是一級軍銜,而是一種榮譽稱號,授予軍功顯著的大將。
  • 二戰日本陸軍與海軍,到底有什麼血海深仇,竟然相互挖坑,視為死敵!
    日本陸軍和海軍在二戰時候存在嚴重的不合,這是公開的事實,產生這樣的結果背後肯定有很多的原因,在明治天皇掌握實權以後,日本開始了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在這場運動期間,日本組建了新式陸軍和海軍。陸軍高層基本上都是長州藩出身的將領,至於海軍將領則差不多都是薩摩藩將領。就這樣,長州藩與薩摩藩之間的內鬥,逐步演變成為陸軍與海軍之間的鬥爭。但是最重要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兩軍之間在戰略目標上存在巨大的差異。縱觀整個日本的二戰戰略布局,可以看出他們開始是採取了北上的戰略,但是隨後卻選擇了南下,對整個中國大陸出手的同時,在東南亞地區大打出手。
  • 二戰中,日本海軍的實力是怎樣的存在
    海軍航空兵在各大海戰裡都開始起到巨大作用,這一轉變直接導致了大艦巨炮的覆滅,影響深遠直至現在的世界各國提到海軍力量直接想到的就是航母戰鬥群。在二戰中日本海軍敢於偷襲美國珍珠港,敢於和英國海軍叫囂,那麼日本海軍的實力在當時是怎樣的存在呢,今天就跟大家嘮嘮二戰時期日本海軍實力。日本海軍其實創立時間並不長,不僅創立時間短,實力更是在當時的世界排名不算靠前。
  • 同樣是二戰戰敗國,德國納粹旗幟被禁用,為何日本太陽旗被保留?
    同樣是二戰戰敗國,德國納粹旗幟被禁用,為何日本太陽旗被保留?
  • 二戰初期日本海軍為何那麼厲害,竟然接連重創美英海軍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參戰國。二戰爆發後,日本發動了瘋狂的侵略。日本不僅大肆進攻亞洲國家,還向強大的美英發起了挑戰。
  • 二戰日本海軍和陸軍不和到什麼程度,有哪些具體的例子?
    2二戰時期海軍和陸軍不和那可是「源遠流長」,早已成為不公開的秘密了,就連遠在德國的希特勒都知道日本海軍和陸軍不和的事。希特勒又是怎麼知道的呢?二戰爆發後,德國的BF109制空戰鬥機由於優越的各項性能,在二戰初期歐洲的天空大肆殺戮,由於德國的發動機技術一直是處於世界領先的,而日本的發動機技術源遠不如德國,日本陸軍就看中了BF109戰鬥機使用的Daimler-Benz DB 601發動機,向德國購買了改型發動機的專利,並應用在陸軍研發的三式戰鬥機上。
  • 海軍文庫 | 矛盾造就的畸形產物,日本陸軍航母設計發展史
    不僅如此,陸軍也大量設計登陸艦艇。甚至自行建造航母和潛艇,而海軍則自行設計了水陸兩棲坦克等等。這在歷史上可以說是僅此一家了。為何日本陸海軍的矛盾有這麼深呢?倒幕運動之後,日本天皇重新掌權,陸海軍高級軍官則分別由長州藩和薩摩藩掌控,為後來的陸海軍不和埋下了伏筆這還得從明治維新之前開始說起,眾所周知,德川幕府從1603年開始,把控日本長達兩百多年。
  • 強大的日本陸軍為何愛拼刺刀?
    以下摘錄的片段來自該書的最後一章,戶部良一以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為引子,討論了二戰中日本陸軍執意堅持「肉搏拼刺刀」戰法背後的隱情。瓜達爾卡納爾島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被稱為太平洋戰爭陸戰的轉折點。這場戰役成為日本陸軍與美軍首次正式的戰鬥。
  • 二戰期間的日本軍隊中,胸前為何會有一個紅色的M?
    經常看抗戰劇的朋友肯定會發現一個十分奇怪的情況。有的日本軍隊軍裝的左胸部位,會有一個紅色的M圖案。
  • 日本陸軍和海軍為什麼不和?
    而對於新建的日本陸軍還海軍,薩摩藩和長州藩都虎視眈眈,這麼強力的部門,怎麼能落入他人之手?因此雙方吵的不可開交,在明治天皇的調解下,薩摩藩的人控制了海軍,長州藩的人控制了陸軍。所以說近代日本的陸海兩軍從娘胎裡出來的時候,就被兩大水火不容的勢力給控制了。之後的劇情就更狗血了,剛剛維新的日本政府每年的軍費預算是有限的,陸軍和海軍為了能多分一些錢都說自己更重要。陸海雙方為了軍費打嘴炮的事情比比皆是。
  • 二戰巔峰的日本和波蘭PK?拋開海軍不談,波蘭陸軍也並非日軍對手
    眾所周知,在二戰中日軍憑藉著海軍優勢,偷襲珍珠港和南洋,從而在開戰之後逐步佔領了當時太平洋和東南亞大部地區。
  • 二戰時無堅不摧的日本空軍為何走向滅亡?
    導讀:在二戰中,日本可謂是收穫頗多,不管是在利益方面還是科技方面,都得到了比較好的收益。可是有長處必定也會有短板,儘管日軍在陸地的戰爭多數取得了勝利。但是空軍方面卻損失慘重,最終走向滅亡。二戰時期,日本犯下的滔天罪行不可饒恕,但在戰爭的過程中他們也犯了一些愚蠢的錯誤。據最新美國《空軍》雜誌報導,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擁有世界一流的戰機,被稱之為「銀色子彈」。然而二戰期間,日本軍方在使用空中力量過程中犯下了一系列愚蠢的錯誤。他們所做的蠢事在很大程度上幫助美國取得了太平洋戰場的最終勝利。時至今日,日本航空兵在使用空中力量時犯下的錯誤仍對現在的空軍有著警示作用。
  • 二戰時期的日本陸軍武器裝備
    有些人,我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喜歡吹二戰日本陸軍裝備多好多好?我並不這樣覺得,我認為二戰日本陸軍的裝備最高水準無非是歐美國家二戰前期的水平。
  • 日本海軍未宣戰就擊沉蘇聯潛艇,為何戰鬥民族選擇沉默?
    然而,在這個旗幟鮮明的對陣中卻透著一絲詭異,作為同盟國主要成員的蘇聯與軸心國主要成員日本卻彼此中立,在遠東地區保持和平,這種狀態一直維持到1945年8月初蘇聯對日宣戰。其實這種異樣的和平背後是蘇日兩國基於戰略態勢選擇的妥協。自從中日甲午戰爭中俄國牽頭幹涉還遼開始,日本和俄國就結下梁子,經過日俄戰爭和日本出兵西伯利亞,宿怨更深,日本陸軍將蘇聯視為主要假想敵。
  • 二戰時,日本海軍飛行員為何不夠用?
    舊日本海軍從成立伊始效法當時的世界海上強國英國,海軍航空兵的組建也不例外。作為世界上最早將飛機和軍艦相結合的國家,英國在艦載機使用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在英日關係蜜月期,英國向日本提供了教官和技術,可以說,日本海軍航空兵,是在英國人的指導下建立起來的。
  • 伊戈爾·伊萬諾夫:歐洲為何敵視俄羅斯
    近日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主席、前外長、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科學院通訊院士伊戈爾·伊萬諾夫在《俄羅斯報》發表題為「歐洲為何敵視俄羅斯」的文章,對俄歐發展合作與對話關係的思想基礎進行了簡要評價,他認為俄歐關係應建立在戰略需求而不是情緒對立的基礎之上
  • 為何中國的鄰國幾乎都敵視中國?
    日本韓國與美國結盟遏制中國,臺灣在美國支持下分裂中國,朝鮮半島危機威脅中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搶奪中國南海權益,新加坡「聯美制華」,印度發生領土爭端,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印尼、不丹、尼泊爾、孟加拉等小國,也受到「中國威脅論」的不良影響,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四國邊界關係複雜。
  • 日本海軍與陸軍在什麼方面有過嚴重的對立?
    首先是用途,由於日本獨特的地理位置,陸軍的主要任務是維持國內治安,在沒有海軍運輸支持下陸軍無法進行大規模的人員和物資輸送。而海軍,由於日本的對外意識,則偏重於對外交往;在用途上的分工導致了日後「陸軍重政治,海軍重技術」的情況。然而在實際操作中,由於海軍陸戰隊力量薄弱,太平洋戰場上的島嶼進攻和守備都由陸軍進行,這導致了裝備上的對立(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