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軍C17和伊爾-76大型運輸機在拉達克首府列城機場頻繁起降,投送人員和物資
關於拉達克問題的中印第六次軍長會談,9月21日中午在在中方一側的莫爾多會晤點開始進行。印度的代表是14軍軍長哈林德·辛格中將,以及兩名少將、四名準將和其他上校級軍官和翻譯。與他們一起出席會議的,還有負責中國事務的印度外交部聯合秘書長納文·斯利瓦斯塔瓦(Navin Srivastava)。「印藏邊防警察」總督察迪帕姆·塞思(Deepam Seth)也是代表團的一員。值得注意的是,梅農中將(PGK Menon)也參加了會談,他是中印東段邊界(藏南)的一個印度陸軍山地師師長,他很快會升任14軍軍長,取代即將在10月初卸任的哈林德·辛格中將。但是根據印度媒體22日的最新報導稱,雙方長達13小時的會談,又談崩了。印媒透露,印方提出的所有要求都被看做是不合理的並遭到拒絕。所以未來數周,拉達克實際控制線的火藥味會更濃。印度空軍出動大型運輸機向拉達克首府列城機場投送物資印度媒體22日稱,印度陸軍正考慮在中印西段邊界(拉達克)的實控線上增派一支12000人的部隊,以對付中國的重炮、飛彈和坦克。目前該地區印軍已經有4個師的部隊部署,這意味著再增加一個師。目前已經在拉達克東部地區部署的4個師,分別是印度陸軍14軍下轄2個師和17軍的2個師,所屬部隊共計約3.5萬人。另外,在拉達克還部署有印藏邊境警察部隊和阿薩姆步槍隊部隊,以及特種邊境警衛部隊(SFF),總共大約4.5萬人。其他的包括指揮司令部、後勤和運輸保障部隊的規模數據存在爭議,根據印度媒體此前的說法,印軍在拉達克地區總數超過20萬,如果加上按照戰爭設想動員的戰略預備隊,總數要超過35.5萬人。不過,印軍針對性採購的「抗極寒環境作戰綜合裝備」只有3.8萬套。根據印媒此前的說法,印軍在拉達克地區總數超過20萬第六次邊境軍長會談最受外界矚目的,是印度在拉達克的主力部隊第14軍換主帥。梅農中將(PGK Menon)最顯眼的履歷是「印度第一個山地師的首任師長」,曾在中印邊境東段邊境部隊長時間任職。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梅農中將一直主張對中國採取強硬策略,按照印度的話說,他是知華強硬派。印度媒體猜測,印度軍方決定用軍事強硬派的梅農中將(PGK Menon)替換14軍軍長哈林德·辛格中將,或許意味著拉達克的未來局勢會更加緊張。在6.15事件之後,印度軍方就曾寫信向政府建議撤換拉達克軍長級談判代表14軍軍長哈林德·辛格,理由是哈林德·辛格中將對於造成拉達克的危險事態負有責任,並在談判中表現軟弱。隨著拉達克冬季日趨臨近,印軍態度也越發強硬,梅農中將的到來或許是更加清晰的信號。另外,印度空軍近期接收的陣風戰機也出來露獠牙,開始正式參與拉達克武裝巡航任務。印媒22日稱:印軍正考慮在拉達克實控線上再增派一支12000人的部隊在新6輪軍長級會談的前一天,《今日印度》9月20日的獨家報導稱,政府高層人士告訴《今日印度》電視臺:「印軍特種部隊已經佔領了6個新的主要高地,包括馬加爾山(Magar Hill)、古龍山(Gurung Hill)、熱藏拉(Rezang La)、拉恰納(Rachana La)、莫禾帕裡(Mokhpari)和指狀4區山脊上最大的山峰。」消息人士稱,這些高地從班公湖南岸延伸到北岸,使印度在特定地區持續不斷的衝突中比中國更具優勢。消息人士澄清說,黑頂(Black Top)和頭盔頂(Helmet Top)山位於實際控制線的中國一側,而印度方面佔據的高地是在印度領土一側上。現在,中國PLA在熱藏拉(Rezang La)和熱欽拉(Rechen La)高地附近增派了大約三千人的合成旅,包括步兵和裝甲兵。PLA在過去的幾個星期裡已經全面啟動了在莫爾多衛戍區的駐軍並實施強力增援。印軍在拉達克前沿地帶建立的油料儲存和補給基地,但這種露天基地的戰時生存率幾乎為零印度軍方自信地認為,他們有打贏巴基斯坦的卡吉爾戰爭經驗,而且錫亞琴冰川的氣候條件和地理環境要比拉達克東部更加惡劣。所以他們覺得在拉達克東部和北部的軍事對峙,甚至軍事衝突中,一定能夠佔據優勢並取得勝果。唯一的前提條件是,有效解決拉達克十幾萬印軍的冬季補給問題。要知道卡吉爾戰爭中印軍實際投入只有3000多人,而現在的拉達克地區至少是這個數字的30倍。接受英國《衛報》採訪的拉達克地區靠近實際控制線的楚舒爾當地村民次仁說:「最近發生對峙的地區還沒有公路,更不用說基礎設施了。難以想像(印度)軍隊還能這樣維持補給多久?」軍事專家稱,由於裝備和綜合體系的落後,印度軍隊只能追求地面力量的規模化優勢,但印軍這種優勢在現代戰爭中的威懾力十分有限,而在拉達克東部高海拔地區零下40度的極寒環境中,更是難以承受的戰略負擔。來源:中國軍網、高峰軍事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