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中東戰爭始末
上回說到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阿拉伯聯軍就開進以色列境內,意圖一口吃掉這個新生的國家,第一次中東戰爭就此打響。阿拉伯聯軍聲勢浩大,武器眾多。而以色列僅成立不到24小時,甚至沒有來得及組建自己的正規國防軍。這場戰爭的勝敗似乎已經註定。但在各方勢力的影響下,戰爭的結果卻讓人大呼意外。
1.導火索——181號決議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第二屆大會以美蘇等國33票贊成,阿拉伯11國和古巴、希臘13票反對,英國、中國等10票棄權通過「181號決議」,同意成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分治巴勒斯坦。具體情況參見上期文章。
拋開決議內容不說,這投票情況就很耐人尋味。美國及其盟友投票支持以色列建國,這很容易理解。因為經過二戰,原老牌資本主義帝國像英國、德國等,他們的工業、經濟各個方面在二戰中都遭到了沉重打擊,國力衰敗已無力再維持原本的海外殖民地。但美國本土在二戰中從未遭受打擊,美國國內的工業基礎設施完備,得益於戰爭的刺激,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甚至有了大幅提高。美國一躍成為了戰後世界最強國家,他迫切的需要在海外傾銷工業產品,低價購買原材料,推銷美式民主、美式自由。要做到這些,英法的方法是海外殖民,不得不說,老美確實更加聰明一些,山姆大叔深知在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獨立運動都空前高漲的時代,再像英法德一樣直接出兵攻佔殖民地然後派出美國官員直接管理已經不可行了,即使靠美國的強大的國力強行殖民,也將付出巨大代價,甚至有陷入泥潭無法自拔的危險。因此,美國的方法是拉攏盟友、扶植傀儡政權或者搞顏色革命和平演變。後來在經濟和金融層面還搞出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元霸權、石油霸權等等一系列騷操作割全世界韭菜。這些套路或者稱之為「軟殖民」,老美一直用到今天,屢試不爽成功收割了多次韭菜。以色列就是美國在中東地區扶植的堅定盟友,是美國在中東爭取利益的排頭兵、橋頭堡。所以美國不遺餘力的支持以色列建國。
但為什麼蘇聯也投了支持票呢?按理說,蘇聯要想在中東地區與老美爭奪利益,他應該反對以色列這個美國「親兒子」建國才對。而且在美國調停戰爭的時候,蘇聯也跳出來指責阿拉伯國家,要求他們立即停止進攻以色列。這看上去不符合蘇聯的國家利益,等於幫助美國擴大其在中東的影響力,蘇聯這麼做是出於何種考慮呢?
主要原因有三點,其一:蘇聯與英國的恩怨,中東地處亞歐非三大陸結合處,處於地中海、黑海、裏海、阿拉伯海和紅海之間,有眾多良好的出海口,自19世紀,中東一直處於英國勢力範圍內,當時的沙俄幾次想南下找尋出海口都由於英國的阻撓沒有成功。蘇聯成立後,英國為遏制共產主義蔓延,先後三次參加了入侵蘇聯的戰爭。英國的所作所為引起了蘇聯的強烈不滿。二戰後,英國國力大傷,大英帝國不復存在實際上已淪為二流國家。蘇聯一看,機會來了,要想法設法把英國勢力擠出中東,但蘇聯自己在二戰中也遭受重創,武力解決是不可能的,蘇聯的想法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我的朋友」,英國一直在中東實行「扶阿排猶」的政策,猶太人對英國積怨很深,甚至發動了多起針對英國的恐怖襲擊。所以蘇聯決定支持以色列建國,將英國勢力徹底趕出中東。
其二:蘇聯認為以色列有親蘇傾向、親共產主義傾向。因為以色列的猶太移民有很大一部分是從東歐和蘇聯過去的,他們中很多人接受了社會主義思想。猶太復國運動的領袖本-古裡安曾經表示自己的社會主義概念與蘇聯的共產主義概念完全是一回事,而且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之後的拓殖活動表現出濃厚的社會主義色彩。反觀阿拉伯國家,他們大多是封建君主制國家,一向採取親西方反共的政策,許多阿拉伯國家殘酷鎮壓共產主義運動。這些使得蘇聯相信以色列將來親蘇的可能性很大。
其三:從投票角度看,如果說蘇聯投票反對以色列建國而美國一定會投票支持,那麼這件事情一定會被擱置起來,這就意味著英國將繼續在中東的委任統治,這與蘇聯將英國勢力擠出中東,趁機向中東滲透的戰略意圖相悖。因此在諸多考慮下蘇聯選擇了支持以色列建國。
雖然說蘇聯看似做出了符合當時蘇聯利益的選擇,但其錯誤的估計了美國的實力、美國的野心以及其對以色列的影響力。蘇聯當時的目的其實就是驅逐英國在中東勢力,伺機向中東滲透,奪取出海口。但蘇聯高估了英國的實力,低估了美國的實力和野心。蘇聯的錯誤有二,其一:設想即使說181號決議沒有通過,英國繼續在中東的委任統治,但是英國還能像之前一樣牢牢地控制住中東嗎?我想英國國力的衰退決定了它不能。既然如此,蘇聯就不必急於驅逐英國勢力,在美國國力強於蘇聯的情況下,不應該和美國一起驅逐英國勢力,反而應該盡力使中東維持現狀,之後再慢慢扶持自己的勢力。其二:錯誤的估計了以色列對蘇聯的態度。雖然許多以色列移民來自蘇聯接受過共產主義思想,雖然本-古裡安的社會理念與共產主義類似。但應當意識到,擺在這些猶太人面前的主要矛盾不是意識形態,而是復國!所以說誰能幫助猶太人復國猶太人就親近誰。美國在猶太復國中的作用遠大於蘇聯,蘇聯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對猶太復國運動持批判態度的。這些決定了以色列更會親美而不是親蘇。
再來說說英國為什麼棄權呢?英國一直在中東實行「扶阿排猶」的政策,猶太人痛恨英國,所以英國是不願讓猶太人獨立的。英國雖然實力下降,無力繼續維持在中東的委任統治,但也不願將中東拱手讓人,但是英國畏懼美國的實力而且指望美國的貸款進行戰後重建,所以只能棄權。
中國棄權的理由就更簡單了,當時,正值解放戰爭中國自己的事情都管不過來,哪有心思操心別人呢?
反正,這個明顯不公平的181號決議就這樣通過了。毋庸置疑,阿拉伯國家對此強烈不滿,並且採取了一系列行動。從181號決議通過開始,耶路撒冷和一些阿猶混居的城市就爆發了武裝衝突。阿拉伯人有所行動,猶太人這幫哥們也不是善茬,本-古裡安在1948年6月曾對以色列軍隊說「不僅要在劃給猶太國的領土和巴勒斯坦境內發動進攻,而且要做到敵人在哪裡就打到哪裡!」也是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武裝衝突愈演愈烈絲毫沒有停息的意思。這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猶太極端主義分子製造的「代爾亞辛大屠殺」,1948年4月9日,猶太極端分子將耶路撒冷附近的代爾亞辛村的阿拉伯平民全部殺死,其中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其中近30名孕婦被殘忍剖腹,許多兒童被活埋,許多屍體被剁成了碎塊。唉!寫到這裡,作者想說,每個人心裡都有極其陰暗的一面,一旦釋放出來,人性必然被吞噬,人將比惡魔更加殘暴!怎麼關住人性的陰暗面呢?一靠自我修煉,作者認為更重要的要靠法治!若人人包括立法者、執法者、司法者和平民都能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相信法律,堅守契約精神,人性的陰暗面就難以釋放。契約精神的培養、法治的建設任重而道遠。跑題了,繼續說正題。武裝衝突一直持續到1948年5月14日,當日,英國正式結束委任統治,以色列宣布建國。次日,阿拉伯聯軍就開進巴勒斯坦,仿佛飢餓的狼群等待牧羊犬離開就直撲羊群。戰爭正式打響。
2. 戰爭過程
戰爭一開始,阿拉伯國家軍隊在數量上比以色列部隊略微佔優勢,武器裝備優勢巨大。其中埃及出兵7000人,外約旦「阿拉伯軍團」7500人,敘利亞5000人,伊拉克1萬人,黎巴嫩2000人,「阿拉伯解放軍」和「阿拉伯拯救軍」1萬餘人,合計4.3萬人。空軍裝備有各類飛機131架,艦船12艘,坦克裝甲車240輛,各種野戰炮140門。
而以色列總兵力有3.4萬人,各類飛機33架,艦船3艘,幾乎沒有什麼大炮、裝甲車。
戰爭一開始,阿拉伯聯軍勢如破竹,以色列軍隊節節敗退,全軍處於崩潰邊緣。此時,以色列總理緊急致電聯合國,要求停戰。在美國的大力主張下,聯合國大會要求阿以雙方停火4周。這其中美國和蘇聯強烈譴責阿拉伯聯軍的行為,認為他們非法侵犯以色列領土。而英國初期反對停火,並宣稱將繼續給阿拉伯聯軍援助。但後來由於財政方面需要美國支持,英國只得同意停火,並撤走了阿拉伯聯軍中的英國軍官,停止為他們提供援助。
正是這一次停火徹底改變了這場戰爭的走向,在4周的停火時間裡,以色列人充分進行了戰爭準備。他們大幅度擴招兵員,購買裝備。以色列國內無論男女,17歲以上35歲以下全部服兵役,35至42歲的男子參與構築工事,停火結束時,以色列軍隊的數量由之前的3萬人發展到了7萬人左右。其次是採購武器。以色列從美國、英國進口了轟炸機,從法國運來了坦克和大口徑火炮。尤其是從捷克獲得了大量輕武器、野戰炮、炸彈和炸藥。以色列還從國外購買了小型艦船和巡邏艇。以色列陸海空三軍已初具規模。
而阿拉伯軍隊以為自己穩操勝券,在停火期間僅僅進行了駐軍地域內的調整,埃及野戰軍增加到1.8萬人,伊拉克軍隊增加到1.5萬人,敘利亞和黎巴嫩募兵後兵力也有所增加。但阿拉伯國家正規軍不過4.5萬人。
7月9日,經過充分準備的以色列軍隊主動向阿拉伯軍隊發起攻擊,這次進攻名為「十天進攻」,至7月18日結束。阿拉伯國家由於內部分歧,沒有統一的軍事計劃,一開始就處於被動地位。相反,以軍作了充分準備,他們在全境確立了統一的軍事領導和指揮機構。十天的戰鬥,以色列奪取了阿拉伯約1000平方公裡的土地,改善了自己的戰略地位。
7月18日,聯合國關於雙方的停火令生效,雙方第二次停火。在第二次停火期間,以色列大力推行移民計劃,不斷擴充軍隊和武器裝備。到10月初,以軍總數為9萬多人,有100多架飛機和16艘艦船。相反,阿拉伯國家在第二次停火期間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戰局每況愈下,到了不可扭轉的地步。
10月15日,以色列軍隊破壞停火令,向阿拉伯軍隊發起進攻。此次以色列精心策劃的進攻一開始,阿拉伯聯軍就無法阻擋,節節敗退。1949年1月開始至4月,埃及、外約旦、黎巴嫩、伊拉克、敘利亞分別和以色列籤訂了停戰協議。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束。
3.戰爭結果及戰後影響
第一次中東戰爭從阿拉伯出兵開始到籤訂停戰協定為止,共歷時15個月,戰爭以阿拉伯國家的失敗,以色列獲勝而告終。戰爭中,阿拉伯國家軍隊死亡1.5萬人,以色列軍隊死亡約6000人。除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4/5的土地,計2萬多平方公裡,比聯合國分治決議規定的面積多了6700多平方公裡。
戰爭後,以色列將有6萬巴勒斯坦人趕出家園,淪為難民。聯合國所規定的阿拉伯國家未能建立。戰爭激化了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阿拉伯國家和美、英的矛盾。從此,中東戰亂不斷。中東成為恐怖主義的熱土,巴勒斯坦人用接二連三的自殺性人體炸彈的襲擊以色列人,並製造了震驚世界的「慕尼黑慘案」等政治恐怖事件。
籠罩在中東的戰爭陰雲並沒有就此結束,中東的位置和資源決定了這片土地是大國博弈的完美場所。第一次中東戰爭才剛剛結束,第二次中東戰爭已經在醞釀之中……
以上觀點均系作者個人看法,如有不恰之處歡迎關注公眾號「發太陽光的螢火蟲」私信討論。
作者會發表一些對熱點問題的看法與思考,如果各位覺得不錯,歡迎點讚關注。謝謝各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