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的心臟病了

2021-02-08 杭州日報

  動亂始末

  病了

  示威衝突9個月

  政府出兵反覆鎮壓

  西方勢力積極介入

  中東的心臟

  病了

  特約撰稿 餘國慶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中東問題專家

  ■亂局

  孩子塗鴉是動亂的導火索

  敘利亞國內局勢動蕩顯然是受到了去年底和今年初中東北非其他國家政治動蕩的影響。2011年年初,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衛星電視和網際網路不斷地播放阿拉伯各地革命的影像。

  3月15日,南部城市德拉的一些學生受此啟發,在牆上塗寫了一些聽到的反政府標語,不料卻遭到警方扣押。因此,這些學生的家長們走上街頭,抗議孩子被捕。隨後,這場抗議浪潮變成一場對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政權積怨已久的示威和抗議。不久,中部城市哈馬市(第五大城市)和霍姆斯(第三大城市)成為騷亂的重災區,東部城市代爾祖爾市等也先後爆發了反政府示威和起義,這些城市的主要居民都是遜尼派。

  相比較,敘利亞第一大城市首都大馬士革局勢相對平靜,這裡有450萬人口,是巴沙爾總統和阿拉維派的權力中心。北部城市阿勒坡是第二大城市,靠近土耳其,局勢也相對平靜。

  

  巴沙爾軟硬兼施 拒絕放權

  總統巴沙爾從動蕩以來一直軟硬兼施。3月底,德拉示威期間,巴沙爾派遣特別代表,探望騷亂受害者的家屬,並處罰了一些動武的警察和軍人。不過,他隨後以示威者中有國外分裂勢力和反政府武裝為由,大規模出動坦克和部隊,毫不手軟地進城鎮壓示威。

  巴沙爾隨後還相繼重組內閣、取消緊急狀態法、大赦政治犯、允許實行多黨制、命令副總統組織和反對派對話,希望能維持自己的統治。但與此同時,他對示威者的鎮壓從來沒有間斷。據統計,動亂開始後,敘利亞國內民眾的抗議和政府的鎮壓已造成4000多人死亡。

  最近,巴沙爾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說,一些軍官不聽指揮濫殺無辜。軍隊、警察和安全機構是阿薩德王朝的支柱,目前看來巴沙爾依然牢牢地控制著這根命脈。

  

  西方積極幹預 反對派逐步壯大

  利比亞局勢大局已定之時,西方國家開始騰出手來主動介入敘利亞亂局。8月18日,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及歐盟領導人同時發表聲明,要求總統巴沙爾立即下臺,並加強對敘利亞制裁。隨後,西方國家試圖複製利比亞模式,在聯合國通過決議,獲得軍事幹預敘利亞的合法性。但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草案在中國和俄羅斯的否決票下胎死腹中。

  西方同時模仿利比亞模式,扶植敘利亞的反對派。遍布全國的示威和抗議民眾一開始基本是自發的、無組織的。他們最初的訴求是反對政府肆意抓捕抗議群眾,慢慢發展到抗議政府高壓控制,要求政治變革和對話,並要求總統巴沙爾下臺。由於巴沙爾政府不斷動用軍警力量鎮壓反政府活動,使得反政府人士走向統一和組織。

  9月15日,敘利亞反對派在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堡宣布成立由140人組成的「敘利亞全國委員會」。不過,由於反對派在國內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很難形成像利比亞班加西那樣反對卡扎菲的統一政治和軍事行動基地,因而還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11月底,全國委員會代表和由叛變軍官組成的「敘利亞自由軍」(人數據估計約1000人)在土耳其會面,互相承認對方是政治代表和軍事代表。反對派在西方的支持下逐步強大,敘利亞走到了內戰邊緣。

  中東的心臟病

  在敘利亞政府和反對派劍拔弩張之際,阿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阻止暴力,引導雙方和平對話。因為敘利亞處於阿拉伯世界「心臟地帶」,是中東地緣政治的神經中樞,如果敘利亞衝突擴大,很可能牽一髮而動中東全身,美國《華盛頓郵報》甚至說,敘利亞動蕩可能給中東帶來「末日場景」。

  代爾祖爾

  以色列

  哈馬

  霍姆斯

  阿勒頗

  世界文明的交匯處

  敘利亞位於亞洲大陸西部,地中海東岸,周邊國家都是非常敏感的國家。它北接土耳其,東通伊拉克,南鄰約旦,西南毗連黎巴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西與賽普勒斯隔海相望。這塊生活著2000多萬人、面積約18.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被譽為「中東的心臟」,是連接亞、歐、非三大洲的橋梁,也是世界文明交匯的地方。

  

  

  

  

  

  

  

  

  

  

  

  

  

  

  

  公元前,這裡曾是腓尼基人販賣各種珍寶的港口。隨後,它又被亞述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輪番統治。從公元7世紀末開始,大馬士革作為整個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首都長達100多年。奧斯曼帝國強盛時期,敘利亞和其他阿拉伯國家一起被奧斯曼土耳其人統治400年。20世紀上半葉,敘利亞淪為法國委任統治地。40年代獲得獨立後,因其阿拉伯認同感而自視為「阿拉伯民族主義跳動的心臟」。

  中東地區的幾個重大熱點問題,如阿以和談、伊拉克問題、反恐問題、以伊朗核問題為中心的核不擴散問題、庫德民族問題等,無不與敘利亞息息相關,因此,敘利亞可以稱得上全世界地緣政治最複雜的國家之一。

  

  對抗以色列的急先鋒

  先說和以色列關係。敘利亞是當之無愧的對抗以色列的「旗手」。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五次中東戰爭,敘利亞都是主角。1979年,埃及與以色列籤署了和平協議後,敘利亞幾乎獨自挑起了抗衡以色列超強軍力的大梁。1991年,敘利亞開始同以色列和談,幾年後收復了1967年被以色列佔領30多年的戈蘭高地,成為全面實現中東和平的關鍵。不過,嚴格來說,敘利亞至今仍與以色列處於戰爭狀態。

  不過,敘利亞對抗以色列只是從臺前走到了幕後。為敘利亞衝鋒陷陣的是鄰國黎巴嫩真主黨、巴勒斯坦哈馬斯和傑哈德等組織。敘利亞在大馬士革為他們設立辦事處,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支持他們不時對以色列發動武裝襲擊,使之成為對以、對美鬥爭中行之有效的三張「牌」。

  敘利亞和黎巴嫩在很長的時間內一直保持著「特殊關係」。敘利亞把黎巴嫩當成了重溫昔日「大敘利亞」之夢的立足點。黎巴嫩上世紀40年代獨立後,敘利亞一直沒有承認。1976年,黎巴嫩發生大規模內亂,3萬敘利亞軍隊以「阿拉伯威懾部隊」的名義進駐黎境內,直到2005年才全部撤出。2008年,兩國正式建交,關係逐步開始正常化,不過,黎巴嫩國內仍然有很強的「親敘派」勢力。

  埃及曾是敘利亞最親密的夥伴。1958年,敘利亞甚至不惜放棄主權,與埃及共同組成「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但這種嘗試僅曇花一現,維持了短短三年便宣告解體。特別是埃及與以色列籤署和平協議後,兩國從此由蜜月夫妻變成陌路行人。

  

  伊朗的戰略盟友

  敘利亞與伊拉克雖為同根同源的復興黨執政,但兩兄弟很快就反目成仇。1979年,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查封了國內惟一的復興黨親敘力量。當時,正值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敘利亞不惜冒著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翻臉的危險,在兩伊戰爭中支持伊朗對抗伊拉克,伊敘從此水火不容。

  而伊朗自此成為了敘利亞堅定的盟友。當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時,只有伊朗派軍隊支援敘利亞。與伊朗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緊密合作,提高了敘利亞在地區的戰略地位,同時增加了與沙特等海灣阿拉伯國家「平起平坐」的籌碼。不過,隨著伊朗核問題升溫,也有人開始懷疑敘利亞也在研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大國博奕的關鍵點

  反以先鋒、伊朗盟友,敘利亞很自然就成了美國的敵人。不僅如此,美國還以敘利亞長期支持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和黎巴嫩真主黨,控制並操縱黎巴嫩政府阻撓中東和平進程,反對伊拉克戰爭,暗中支持、默許和縱容恐怖分子穿越敘伊邊境威脅駐伊美軍等理由,把敘利亞列入了「支持恐怖主義國家」黑名單。伊拉克戰爭後,美國國內甚至一度傳出「改變敘利亞政權」或將敘利亞列為「下一個目標」的聲音。

  為了平衡來自美國的壓力,敘利亞盡力拉攏俄羅斯。從冷戰以來,敘利亞一直是俄羅斯在中東的堅定盟友。俄羅斯在敘利亞建有海軍基地,是敘最主要的軍火供應國,把敘利亞當做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

  最後是北方鄰國土耳其。20世紀以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曾統治敘利亞400年。20世紀以來,生活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庫德人的建國問題成為這個地區重要的矛盾。80年代,為了表達對土耳其在幼發拉底河水分配不公的不滿,敘利亞暗中支持了土反政府武裝「庫德工人黨」,險些因此釀成一場地區戰爭。前幾年,巴沙爾出訪土耳其,兩國關係有所回暖。不過,隨著敘利亞今年動蕩局勢開始,土耳其開放邊境收容敘利亞難民,還是敘利亞反對派在國外主要的活動場所。土耳其在今年的中東北非動蕩浪潮中表現異常活躍,目的是為了擴大自己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土耳其還是北約成員國,希望通過配合北約在中東的軍事幹預行動,進一步拉近與西方關係,並為將來加入歐盟增加籌碼。

相關焦點

  • 中看不中用的英國神盾驅逐艦,號稱大膽的「心臟病」患者
    該型艦多次發生海上喪失動力的險情。2012年,「勇敢」號在中東海灣地區執行巡邏任務時,動力系統又出故障,緊急前往巴林維修。它的姊妹艦「不屈」號同一年在西非沿海行駛時動力系統也「罷工」,全艦陷入黑暗。兩年後,「不屈」號在一次演習中又突然失去動力,被迫提前結束演習,返回基地維修。圖為D33不屈號
  • 解密第四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意圖利用這兩個軍事工事鞏固以色列在第三次中東戰爭的戰果,減少埃及和敘利亞對以色列的威脅。 第三次中東戰爭後,埃及元氣大傷,在阿拉國家中的威信開始動搖。當時蘇聯不能放棄自己的中東協友,試圖通過對埃及的援助將其進一步控制,並擴展自己在中東地區的勢力範圍。
  • 「新夢想 心希望」 如新中華兒童心臟病基金救助項目申報開始了!
    竭誠為困境青少年排憂解難,大力實施希望工程健康守護計劃,動員社會力量救助我省貧困家庭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給貧困家庭創 造希望。共青團陝西省委、陝西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聯合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如新中華兒童心臟病基金、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共同啟動 2020 年度「新夢想 心希望」如新中華兒童心臟病 基金救助項目(以下簡稱如新先心病救助項目)。
  • 湖南株洲的直10直20發動機,已克服「心臟病」,別抱老黃曆了
    中國的航空發動機,很多人總是會聯想到「心臟病」這個詞,因為發動機的不給力,導致我們很多戰機研製項目歷盡千辛萬苦最終失敗。
  • FC-31傳來喜訊,一舉化解心臟病難題性能終於逼近F-35
    FC-31戰機傳來兩大喜訊,一舉化解心臟病難題性能終於逼近F-35在最近的一段時間,中國的FC-31戰機先後出現了兩則重要的消息,暗示這款目標在軍售市場的第五代隱身戰機即將進入新的階段。專家表示,此前曾有消息稱中國為FC-31戰機開發了國產的WS-13發動機,這款發動機的性能相比RD-93擁有一定的提升,如果FC-31戰機真的換裝這款國產發動機,無疑會解決目前面臨的「心臟病」問題。
  • 【兒童放射學】高時間解析度對比增強MR血管成像在兒童先天性心臟病術後隨訪中的應用
    結論TR-MRA對先天性心臟病術後血管解剖結構特徵顯示清晰,具有較高的空間解析度,還能觀察到術後殘餘肺動脈狹窄導致的兩肺血流灌注不均衡的功能信息,是先天性心臟病術後心臟MR隨訪中重要的掃描序列。MRI在兒童先天性心臟病診斷中應用廣泛[1,2,3],常規對比增強MR血管成像(contrast-enhanced MR angiography, CE-MRA)具有很高的空間解析度,在先天性心臟病影像診斷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最大不足在於時間解析度低,只能提供靜態解剖結構信息,且團注時間掌握不恰當會導致動靜脈期相的重疊[4,5]。
  • 中東科普 | 中東戰爭
    中東戰爭是指1948~1982年間,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在中東地區進行的5次大規模戰爭,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8年5月15日到7月8日):1948年5月15日凌晨,以色列建國的隔天凌晨,阿拉伯國家聯盟共集結軍隊4萬多人,主動向以色列發起侵略戰爭,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在這段時間裡,阿拉伯國家軍隊搶佔先機發動戰爭,處於十分有利的地位,以色列軍隊準備不足以至於節節敗退。
  • 中東問題的文化視角----中東概況
    第一部分 中東概況中東是世界上具廣泛影響的地區之一,這不僅因為它有眾多的人口,廣袤的土地,悠久的歷史和重要的地位位置,更重要的是中東在政治經濟、精神文化方面對世界產生的影響,而且未來也仍然會繼續產生影響。
  • 直10終於告別心臟病,新型號發動機尾噴口朝上,細節暗藏玄機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我國的直10直升機如今最大的變化,就是終於告別了「心臟病」!關於直10研製時的故事相信有不少老鐵都聽說過,儘管當時我國在研製直10時首先考慮的也是國產渦軸9發動機,不過後來由於可以引進功率更大的加拿大PT6C-67B發動機,因此當時的直10有不少的設計都是基於PT6C-67B發動機來的。
  • 【IMES·《中東研究》】我的中東研究之路
    ,引發大規模難民營屠殺事件,巴解組織被迫撤出貝魯特……這些新聞報導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自然也激起了我認識中東、研究中東的興趣。正是在他的帶領下,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最早在國內獲得「中東·南亞史」博士學位授予權。在彭先生的指導和鼓勵下,我選擇了「1949—1979年的中國-中東關係」為博士學位論文的題目。在我國的對外關係研究中,中國與中東的關係一直是比較薄弱的領域,不僅研究的學者較少,發表和出版的論文和著作也不多。
  • 美國瀕海戰鬥艦犯了「心臟病」,發現嚴重質量問題,軍方拒絕接收
    美國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經放棄了瀕海戰鬥艦的繼續發展,採購計劃也已經結束,準備新款戰鬥艦代替,但是有關它的故事沒有結束,在2021年的時候人們發現美國瀕海戰鬥艦犯了「心臟病」,發現嚴重質量問題,軍方拒絕接收。
  • 殲10全面換裝新航發推力超越F16 心臟病成為歷史
    WS10系列發動機的全面採用標誌著戰機的心臟病被徹底治癒,並且已經達到了航發第一梯隊的水平,但是這並不妨礙我們展望更加先進的WS15。
  • 第四次中東戰爭
    在1970年9月28日主持召開阿拉伯聯盟緊急會議後,突發心臟病離世,時年52歲。如果你相信偉人決定歷史的話,那麼納賽爾的離世無疑對阿拉伯聯盟是一個重大打擊,也應該會改變歷史的走向。但實際上,歷史走向並不是由某一位精英人物所決定的。那些歷史上的偉大人物之所以能夠脫穎而出,是因為他們能夠順應歷史,把握機會,而不是真的在創造歷史。
  • 激戰中東六:以阿第五次中東戰爭
    (以色列的擴張。)第二次中東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以色列同埃及籤訂了和平協議,以色列雖然歸還了西奈半島,但來自埃及的威脅也消失,阿拉伯國家一盤散沙,以色列對阿拉伯國家採取戰略進攻態勢。第五次中東戰爭(黎巴嫩戰爭)以色列通過四次中東戰爭,來自埃及和外約旦最直接的威脅被解除。以色列發動第五次中東戰爭是為了解除來自北部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敘利亞軍隊的威脅。
  • 【薩沙講史堂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期】以色列5小時消滅強大的埃及空軍:1967年5月22日中東六日戰爭爆發(軍事系列第391講)
    六日戰爭就是第三次中東戰爭,戰爭只持續了6天,以色列大獲全勝。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試圖聯合用武力消滅以色列,結果沒有成功,反而被以色列奪取了一些土地。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嚴格來說同以色列關係不大,主要是英法從埃及手中爭奪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更強大的美蘇不支持英法的戰爭,這次戰爭以英法狼狽撤退作為結束。此次戰爭期間,以色列長驅直入,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
  • 激戰中東二:阿以第一次中東戰爭
    中東為「一灣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乃交通樞紐,是孫武所謂的衢地要衝,兵家必爭之地。以色列孤懸於伊斯蘭世界,乃圍地及死地;以色列死地則戰,以戰求存。以色列乃圍地,圍地必謀,以色列必具高超的戰略及外交手段才能得以發展。
  • 【中東歷史紀實】:第四次中東戰爭
    這一結果的形成是有著歷史必然性的,經過三次中東戰爭,中東地區民族覺醒的進程加快,第一次中東戰爭的失敗使中東國家對殖民者保護中東的幻想破滅,也是北非和阿拉伯國家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起因,埃及革命勝利和收復甦伊士運河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第二次中東戰爭失敗,結果是美蘇大國捲入中東取代英法,但是美蘇幹涉中東同樣不能保證中東各民族的利益,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的失敗讓中東人民意識到要獲得勝利必須依靠自己的努力。
  • 中東失控了!
    今年4月以來,美國宣布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列為「恐怖組織」;完全取消之前給予伊朗的部分制裁豁免;向中東地區部署「林肯」號航母戰鬥群和轟炸機特遣隊;此次油輪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又決定向阿曼灣派遣一艘配備了戰斧巡航飛彈的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梅森」號。
  • C919大飛機解決心臟病,日感慨打破西方壟斷
    CJ-1000A發動機的研製,就是為了替代美國的LEAP-X1C發動機,隨著長江發動機的研製成功,我國C919大飛機也成功解決了「心臟病」。日本媒體則感慨稱,大陸在客機發動機領域成功打破了西方的壟斷。我國研製的C919客機此前一直採用美國的LEAP-X1C發動機,這款發動機曾險些被白宮前負責人禁運。
  • 【經典】五次中東戰爭和中東安全框架的確立
    >標題六、第三次中東戰爭:標題七、第四次中東戰爭:中東安全框架的建立:標題八、伊朗伊斯蘭革命、什葉派之弧:標題九、第五次中東戰爭:;黎巴嫩真主黨的建立鑑於此,英國人首先對其「中東戰略」和「南亞戰略」做出重大調整。1、中東戰略調整:中東方向最具地緣價值的的蘇伊士運河是英國繼續發揮全球影響力的重要籌碼,為此,英國在巴勒斯坦地區有意識的引進猶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