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亂始末
病了
示威衝突9個月
政府出兵反覆鎮壓
西方勢力積極介入
中東的心臟
病了
特約撰稿 餘國慶 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中東問題專家
■亂局
孩子塗鴉是動亂的導火索
敘利亞國內局勢動蕩顯然是受到了去年底和今年初中東北非其他國家政治動蕩的影響。2011年年初,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衛星電視和網際網路不斷地播放阿拉伯各地革命的影像。
3月15日,南部城市德拉的一些學生受此啟發,在牆上塗寫了一些聽到的反政府標語,不料卻遭到警方扣押。因此,這些學生的家長們走上街頭,抗議孩子被捕。隨後,這場抗議浪潮變成一場對總統巴沙爾·阿薩德政權積怨已久的示威和抗議。不久,中部城市哈馬市(第五大城市)和霍姆斯(第三大城市)成為騷亂的重災區,東部城市代爾祖爾市等也先後爆發了反政府示威和起義,這些城市的主要居民都是遜尼派。
相比較,敘利亞第一大城市首都大馬士革局勢相對平靜,這裡有450萬人口,是巴沙爾總統和阿拉維派的權力中心。北部城市阿勒坡是第二大城市,靠近土耳其,局勢也相對平靜。
巴沙爾軟硬兼施 拒絕放權
總統巴沙爾從動蕩以來一直軟硬兼施。3月底,德拉示威期間,巴沙爾派遣特別代表,探望騷亂受害者的家屬,並處罰了一些動武的警察和軍人。不過,他隨後以示威者中有國外分裂勢力和反政府武裝為由,大規模出動坦克和部隊,毫不手軟地進城鎮壓示威。
巴沙爾隨後還相繼重組內閣、取消緊急狀態法、大赦政治犯、允許實行多黨制、命令副總統組織和反對派對話,希望能維持自己的統治。但與此同時,他對示威者的鎮壓從來沒有間斷。據統計,動亂開始後,敘利亞國內民眾的抗議和政府的鎮壓已造成4000多人死亡。
最近,巴沙爾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說,一些軍官不聽指揮濫殺無辜。軍隊、警察和安全機構是阿薩德王朝的支柱,目前看來巴沙爾依然牢牢地控制著這根命脈。
西方積極幹預 反對派逐步壯大
利比亞局勢大局已定之時,西方國家開始騰出手來主動介入敘利亞亂局。8月18日,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及歐盟領導人同時發表聲明,要求總統巴沙爾立即下臺,並加強對敘利亞制裁。隨後,西方國家試圖複製利比亞模式,在聯合國通過決議,獲得軍事幹預敘利亞的合法性。但聯合國安理會的決議草案在中國和俄羅斯的否決票下胎死腹中。
西方同時模仿利比亞模式,扶植敘利亞的反對派。遍布全國的示威和抗議民眾一開始基本是自發的、無組織的。他們最初的訴求是反對政府肆意抓捕抗議群眾,慢慢發展到抗議政府高壓控制,要求政治變革和對話,並要求總統巴沙爾下臺。由於巴沙爾政府不斷動用軍警力量鎮壓反政府活動,使得反政府人士走向統一和組織。
9月15日,敘利亞反對派在土耳其城市伊斯坦堡宣布成立由140人組成的「敘利亞全國委員會」。不過,由於反對派在國內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很難形成像利比亞班加西那樣反對卡扎菲的統一政治和軍事行動基地,因而還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11月底,全國委員會代表和由叛變軍官組成的「敘利亞自由軍」(人數據估計約1000人)在土耳其會面,互相承認對方是政治代表和軍事代表。反對派在西方的支持下逐步強大,敘利亞走到了內戰邊緣。
中東的心臟病
在敘利亞政府和反對派劍拔弩張之際,阿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阻止暴力,引導雙方和平對話。因為敘利亞處於阿拉伯世界「心臟地帶」,是中東地緣政治的神經中樞,如果敘利亞衝突擴大,很可能牽一髮而動中東全身,美國《華盛頓郵報》甚至說,敘利亞動蕩可能給中東帶來「末日場景」。
代爾祖爾
以色列
哈馬
霍姆斯
阿勒頗
世界文明的交匯處
敘利亞位於亞洲大陸西部,地中海東岸,周邊國家都是非常敏感的國家。它北接土耳其,東通伊拉克,南鄰約旦,西南毗連黎巴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西與賽普勒斯隔海相望。這塊生活著2000多萬人、面積約18.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被譽為「中東的心臟」,是連接亞、歐、非三大洲的橋梁,也是世界文明交匯的地方。
公元前,這裡曾是腓尼基人販賣各種珍寶的港口。隨後,它又被亞述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輪番統治。從公元7世紀末開始,大馬士革作為整個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首都長達100多年。奧斯曼帝國強盛時期,敘利亞和其他阿拉伯國家一起被奧斯曼土耳其人統治400年。20世紀上半葉,敘利亞淪為法國委任統治地。40年代獲得獨立後,因其阿拉伯認同感而自視為「阿拉伯民族主義跳動的心臟」。
中東地區的幾個重大熱點問題,如阿以和談、伊拉克問題、反恐問題、以伊朗核問題為中心的核不擴散問題、庫德民族問題等,無不與敘利亞息息相關,因此,敘利亞可以稱得上全世界地緣政治最複雜的國家之一。
對抗以色列的急先鋒
先說和以色列關係。敘利亞是當之無愧的對抗以色列的「旗手」。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五次中東戰爭,敘利亞都是主角。1979年,埃及與以色列籤署了和平協議後,敘利亞幾乎獨自挑起了抗衡以色列超強軍力的大梁。1991年,敘利亞開始同以色列和談,幾年後收復了1967年被以色列佔領30多年的戈蘭高地,成為全面實現中東和平的關鍵。不過,嚴格來說,敘利亞至今仍與以色列處於戰爭狀態。
不過,敘利亞對抗以色列只是從臺前走到了幕後。為敘利亞衝鋒陷陣的是鄰國黎巴嫩真主黨、巴勒斯坦哈馬斯和傑哈德等組織。敘利亞在大馬士革為他們設立辦事處,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支持他們不時對以色列發動武裝襲擊,使之成為對以、對美鬥爭中行之有效的三張「牌」。
敘利亞和黎巴嫩在很長的時間內一直保持著「特殊關係」。敘利亞把黎巴嫩當成了重溫昔日「大敘利亞」之夢的立足點。黎巴嫩上世紀40年代獨立後,敘利亞一直沒有承認。1976年,黎巴嫩發生大規模內亂,3萬敘利亞軍隊以「阿拉伯威懾部隊」的名義進駐黎境內,直到2005年才全部撤出。2008年,兩國正式建交,關係逐步開始正常化,不過,黎巴嫩國內仍然有很強的「親敘派」勢力。
埃及曾是敘利亞最親密的夥伴。1958年,敘利亞甚至不惜放棄主權,與埃及共同組成「阿拉伯聯合共和國」。但這種嘗試僅曇花一現,維持了短短三年便宣告解體。特別是埃及與以色列籤署和平協議後,兩國從此由蜜月夫妻變成陌路行人。
伊朗的戰略盟友
敘利亞與伊拉克雖為同根同源的復興黨執政,但兩兄弟很快就反目成仇。1979年,伊拉克薩達姆政權查封了國內惟一的復興黨親敘力量。當時,正值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敘利亞不惜冒著與其他阿拉伯國家翻臉的危險,在兩伊戰爭中支持伊朗對抗伊拉克,伊敘從此水火不容。
而伊朗自此成為了敘利亞堅定的盟友。當1982年6月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時,只有伊朗派軍隊支援敘利亞。與伊朗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的緊密合作,提高了敘利亞在地區的戰略地位,同時增加了與沙特等海灣阿拉伯國家「平起平坐」的籌碼。不過,隨著伊朗核問題升溫,也有人開始懷疑敘利亞也在研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大國博奕的關鍵點
反以先鋒、伊朗盟友,敘利亞很自然就成了美國的敵人。不僅如此,美國還以敘利亞長期支持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和黎巴嫩真主黨,控制並操縱黎巴嫩政府阻撓中東和平進程,反對伊拉克戰爭,暗中支持、默許和縱容恐怖分子穿越敘伊邊境威脅駐伊美軍等理由,把敘利亞列入了「支持恐怖主義國家」黑名單。伊拉克戰爭後,美國國內甚至一度傳出「改變敘利亞政權」或將敘利亞列為「下一個目標」的聲音。
為了平衡來自美國的壓力,敘利亞盡力拉攏俄羅斯。從冷戰以來,敘利亞一直是俄羅斯在中東的堅定盟友。俄羅斯在敘利亞建有海軍基地,是敘最主要的軍火供應國,把敘利亞當做通向地中海的重要通道。
最後是北方鄰國土耳其。20世紀以前,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曾統治敘利亞400年。20世紀以來,生活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庫德人的建國問題成為這個地區重要的矛盾。80年代,為了表達對土耳其在幼發拉底河水分配不公的不滿,敘利亞暗中支持了土反政府武裝「庫德工人黨」,險些因此釀成一場地區戰爭。前幾年,巴沙爾出訪土耳其,兩國關係有所回暖。不過,隨著敘利亞今年動蕩局勢開始,土耳其開放邊境收容敘利亞難民,還是敘利亞反對派在國外主要的活動場所。土耳其在今年的中東北非動蕩浪潮中表現異常活躍,目的是為了擴大自己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力。土耳其還是北約成員國,希望通過配合北約在中東的軍事幹預行動,進一步拉近與西方關係,並為將來加入歐盟增加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