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第75集團軍某合成旅在野外駐訓場舉行了一場隆重的授裝儀式,接裝了一批新型輪式突擊車,該車裝備有105毫米高膛壓火炮,可發射脫殼穿甲彈用於反裝甲作戰,可大大提高我軍中型合成旅的作戰實力。
該合成旅此次接裝的新型裝備包括18輛11式輪式裝甲突擊車和6輛10式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其中,11式輪式裝甲突擊車是在08式輪式步戰車底盤基礎上發展的一款新型突擊車,也是我軍裝備的第二代輪式突擊車。與第一代的02式突擊車相比,11式突擊車用105毫米線膛炮代替了原來的100毫米滑膛炮,底盤也從6×6變成了8×8,火力和機動性能得到大幅提升。另外就是隸屬關係由炮兵轉換到了裝甲兵,作戰使命從火力支援變成了火力突擊,是軍改後陸軍中型合成旅部隊的火力中堅。
授裝儀式現場
同時列裝的10式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也是在08式輪式步戰車基礎上發展的衍生車型,由於是裝甲輸送車,不承擔裝甲衝擊作戰任務,只負責搭載人員在戰場快速機動,所以該車取消了車頂安裝的裝甲炮塔,改為一個裝備88式12.7毫米重機槍的敞開式防護炮塔。因為沒有了炮塔吊籠,載員艙還進行了加高設計,所以10式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的後部空間比同底盤的08式步戰車大了不少,不僅人員乘坐更加舒適,還方便布置通信和作戰指揮設備,作為基層指揮用車使用。
事實上,合成營裝備10式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就是用來搭載營指和連指伴隨11式突擊車作戰的。也就是說,這兩款輪式裝備是配套裝備的,而且剛好是一個營的數量,屬於整體換裝,讓換了新裝備的合成營一下子「鳥槍換炮」,直接邁入到信息化作戰時代,綜合作戰能力有了質的提升。
作戰能力分析11式輪式裝甲突擊車與10式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所用的8×8底盤都屬於08式裝甲車族,所用的動力、傳動和懸掛系統基本一樣,絕大部分零備件都可以通用,可有效降低後勤壓力和維護保障成本。唯一不同的是,11式輪式裝甲突擊車為確保火炮俯角,需要將炮塔前移,因而把動力艙從車體右前方移至車體尾部,發動機排氣管也從右中側移至左後側。動力傳動艙後置後,原有的尾門設計被取消,所以在車體中部設置了側門,用於人員進出和彈藥補給。
此次列裝的是在08式步戰車底盤上發展的11式輪式裝甲突擊車
陸軍中型合成旅對部隊的反應速度要求較高,所以11式輪式裝甲突擊車保留了08式步戰車的高速特性,公路最大速度可達每小時100千米,越野通過性也非常好,還具備水上浮渡能力。該車8個輪胎採用全鋼絲子午線安全防護輪胎,中彈後仍能以30~40千米/小時的速度行駛100多千米,讓該車可在中彈後迅速脫離危險區域。此外,該車還配置了計算機控制的中央充放氣系統,可使全部或單個輪胎氣壓在數分鐘內提高或降低到預定值,增強車輛在沼澤、軟沙地帶的通行能力。
11式輪式裝甲突擊車的炮塔採用「八面體」結構,由鋁合金裝甲焊接而成,炮塔正面和兩側還可用螺栓固定用於強化防護的鋼板裝甲塊,能夠根據任務需要增加防護等級。炮塔的基本裝甲能防12.7毫米穿甲燃燒彈,加裝附加裝甲後具有防禦25毫米彈藥的能力。炮塔上搭載一門105毫米高膛壓火炮,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能夠在1000米距離上擊穿560毫米厚的均質鋼裝甲,可用來對付敵方的坦克、步戰車等裝甲目標。
此次列裝的10式裝甲人員輸送車
11式輪式突擊車不僅具有強火力、高機動性等特點,信息化能力也非常強大。該車的導航系統能實現對戰車行駛過程中的定位和地圖導航功能,將戰車的當前位置準確顯示在電子地圖上,並能實時顯示目標當前位置的經緯度、方向角、行駛速度、高度、行駛方向等信息,便於掌控戰場態勢,配合坦克裝甲部隊對高危險目標實施穿插包圍、精確打擊、火力支援等任務。
隨著包括11式輪式裝甲突擊車在內的新型輪式裝甲車族大量列裝,陸軍中型合成旅的攻擊火力、信息化水平和機動能力越來越強大,組織指揮和戰術運用也日趨成熟,相信可以在未來軍事衝突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本文節選自《兵工科技》2020年第11期雜誌,對本期雜誌感興趣的讀者朋友,歡迎點擊下面連結購買:購買連結:
2020年第11期《中國陸軍列裝新型突擊車》紙質版
2020年第11期《中國陸軍列裝新型突擊車》電子版
【兵工科技】系頭條號籤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