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曆|抗戰時期八路軍、國軍、鬼子都吃什麼?

2021-12-28 國曆書畫

1943年3月,時在重慶的中央大學出現學潮,起因十分樸實:食堂的飯太難吃。

當時中大的米飯被稱作「八寶飯」——摻有沙子、煤屑、稗子、稻穀,學生相當不滿。關鍵時刻,兼任校長的蔣介石親自視察食堂,不顧牙齒被咯掉的危險,與學生談笑風生,連吃三碗,諸同學面面相覷,一場風波無形化解。

客觀來講,中大的大學生確實嬌氣了。此時正值抗戰關鍵時刻,物資匱乏,前線國軍已經吃「八寶飯」很久了,而共軍則連大米都吃不上——他們自嘲為「小米加步槍」。

日軍的供應要好一些,但是隨著戰爭逐步深入,也出現營養不良情況,以往從國內運輸的糧食供應不足,只有頻頻掃蕩。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對於戰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抗戰三方軍隊的後勤很難及格,國軍、共軍一直未能建立現代後勤系統,日軍的系統很快無法支撐。

這樣的軍隊都怎麼填飽肚皮呢?真的都靠抓雞、小米、八寶飯嗎?

【日軍「精大米」】

最初,日軍還依賴後勤從國內運輸,夥食標準令中國軍隊羨慕。

日軍的後勤體系建立於明治維新時,經歷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洗禮,侵華戰爭爆發以前,已有相對成熟的,由經理部(後勤部)領導,兵站線組成的體系。

按照日軍後勤條例規定,士兵每人每天要吃870克精米,或者與之熱量相等的麵包、餅乾、壓縮乾糧、精穀物。除主食外,還有燻肉、雞蛋、鹽漬或糠漬醬菜。為保證鹽的攝入,每天還有150克味增或者0.08升鹽或調味汁。

以華北方面軍為例,從1938年2月11日至3月10日,接收了來自日、朝、臺灣、東北等地輸送的海量物資,以養活12萬日軍。


華北軍接收的物資

龐大的物資在日本、東北、朝鮮、臺灣等地聚集,通過廣島、門司、旅順、臺北高雄等港口海輪運到中國的天津、青島,再由鐵路公路轉運,最後送到每個華北方面軍士兵的手裡。

此時的日軍還完全依賴本土或殖民地送來的物資,對搜集當地食品並不熱心。1937年12月,京津地區日軍把擄獲的中國大米主要用於撫恤、賑濟地方百姓。

1939年日軍經理部一份交運清單中,蜜柑罐頭、水蜜桃罐頭、蜜豆罐頭、馬手貝罐頭、瑤柱罐頭、淺利貝罐頭等赫然在列。除了淺利貝罐頭,運量都在1萬罐以上,蜜柑罐頭達到31萬罐。

這些美味佳餚都是隨著清酒送來的下酒菜。1938年的陸軍紀念日,每名華北日本兵獲得了0.4瓶清酒,1份甜品,100克乾果,以資慶祝。

不過,依賴後方也有風險,一旦供應中斷將十分被動,第二師團荻原支隊在山西北部作戰就是如此。運輸車損壞後,他們只好在主食中摻雜從當地搜集的小米、高粱、粟米、生野菜,輔以搜集的雞肉、豬肉、砂糖、食鹽、豆醬,還要日軍飛機空投,勉強撐飽了肚皮。


只要有機會,日軍便要製作家鄉小吃——大快朵頤

隨著戰爭不斷深入,日軍的後勤逐漸難以支撐,不得不把重點轉移到就地取材上。《1941年度兵站運營要綱》中,經理部提出糧秣以當地(佔領區)獲得為主,即使運輸,也在滿洲、內地佔領區內部調劑,減少日本本土運送。

什麼是當地徵集?就是傳說中的「鬼子」進村。日軍下鄉掃蕩時,最喜歡抓雞,1941年8月一次掃蕩中,日軍在北嶽區共抓了5萬隻雞。一位青島人回憶:「日本兵愛吃雞,隔三差五出來四處抓雞解饞,東西大村的雞被日本兵抓得精光,在那苦難的抗日八年中,這裡的黎明靜悄悄。」


日軍愛吃雞,下鄉抓雞成為了抗戰中侵略者的標準形象

日軍很快建立了比掃蕩更省力的制度:上貢。華北平原的日軍建立據點後,向當地攤派「田賦」和「警備餐」,田賦每畝每年 4.3元(偽幣);警備餐是大米白面,豬肉牛肉,雞鴨魚鵝,蔬菜水果,菸酒茶等。

為了讓日軍少出據點掃蕩,一般鄉村都會盡力供應。望都縣北壩子村給附近據點每天上貢菜12斤、香油5斤、雞蛋20個。

適應了中式食材,也很快學會了中式炊具。36師團晉南作戰後就總結道:用中式的大鍋能在短時間內作出大量飯食,非常適合野外環境。

依靠著上貢、掃蕩、運輸,日軍普遍能吃上精大米。但這也給日軍帶來了富貴病——腳氣。

此腳氣並非皮膚病,而是一種因只吃精米導致維生素缺乏的病症。這是日軍老傳統——甲午戰爭中,日軍有20%的死亡源於腳氣病。

1939年8月下旬,華南派遣軍就有386個腳氣病例,軍醫部很快下發防治腳氣高發的文件。高級軍官也曾中招,野戰重炮第二旅團團長木谷少將就死於此病。


日軍種菜,隨著戰爭深入,就地徵發成了日軍主要的補給手段

1944年以後,嬌貴的日軍也出現了斷糧。

1944年末,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日軍27師團在湖南遇到了糧食危機,補給送不上來,部分中隊只有在農田裡覓食,幸好已是秋收,稻米和紅薯獲取不少。但是,副食品基本沒有,特別是缺肉,動物性蛋白質嚴重缺乏,造成了大面積的戰爭營養失調症。

「一號作戰」的湖南戰場,真成了日軍的噩夢,營養不良造成的非戰鬥減員幾乎與戰鬥傷員達到1比1,截至7月22日,10個師團有8327人戰傷,得病的達到7099人。

【國軍「八寶飯」】

國軍的供應體系遠不如日軍發達,飲食標準也偏低。

1935年,軍政部制定了陸軍戰時給養定量標準:每人每天大米22兩或麵粉26兩(舊制,一斤等於十六兩),罐頭肉4兩、乾菜2兩、鹹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臨時加給燒酒2兩或白糖1兩。軍政部只部分解決運輸問題:主食和油、鹽依靠兵站採購,副食則靠部隊自行購買。

武漢會戰後,蘇皖浙贛淪陷,物價飛漲,副食很快買不起了,主食的米麵接下來也難以供應。為了解決吃飯問題,1941年7月,國民政府成立糧食部,將田賦徵收由現金改為實物,當年就籌集到糧食2460萬石,效果立竿見影。

「田賦徵實」以數量衡量一切,糧食質量便急轉直下。部隊吃的米飯有黴米、沙子、石子、粗糠、稻殼、稗子、老鼠屎和小蟲子,雅號「八寶飯」產生於此。第54軍軍長黃維曾因糧食質量太差,憤而將整包大米寄到軍政部抗議。

軍政部雖然制定了夥食標準,現實中的執行常是炊事班抬出幾大桶米飯,士兵蜂擁搶食。老兵對吃飯別有心得,總結為「一碗高、二碗半、三碗鼻子看不見」——第一碗略高過碗邊,先給肚子填個底;第二碗只盛一半,倒上熱水當粥喝,也有利消化;第三碗要盛到看不見鼻子,再躲到一邊慢慢吃。


國軍在盛飯

大部分國軍只能勉強吃飽主食,但身為天之驕子的空軍得到了特別優待,抗戰最困難的時刻,飛行員每餐依然可以吃到肉類、雞蛋和牛奶,讓因物價升騰夥食水平下降的地勤官兵羨慕不已,自嘲:「空勤的緊吃、地勤的吃緊」。

海軍的戰艦雖然損失殆盡,待遇仍高陸軍一籌,主食同樣吃八寶米,副食卻能做到「葷素兼有、肉食不斷」。有些海軍軍官還不忘吃西餐的派頭,每周總有一天用刀叉就餐,雖然食物只是饅頭一個、鹹魚一條、豆腐蔬菜各一碟。

陸軍官員的回憶錄中,「吃好」的標準低的可憐。國民黨將軍董其武,在87歲高齡撰寫的回憶錄裡,還對傅作義總部吃到的一頓午餐念念不忘,感嘆「真是一頓豐盛的美餐」,其實,那不過是「糜米飯和羊肉煮山藥蛋」。第75師參謀趙康侯記憶中的抗戰美食更是寒酸,只是「半茶缸番薯米飯」而已,但是「飢者甘食,其味之美至今不忘」。


國軍軍校生的一餐

對普通士兵而言,吃好的唯一標準就是吃肉,但像日本人一樣進村抓雞,很可能被村民告狀從而關禁閉甚至槍斃。於是偶爾抓到的狗成為了改善夥食的重要來源,當時任職排長的黃仁宇就擔心自己部下吃狗吃出毛病。

殘酷的戰爭消耗著各方的供給,抗戰後期,國軍的夥食普遍下降。

湖南戰場上,被日軍圍困的衡陽城守城國軍主食從「機(磨精)米白面」換上了「灰糠和糙米」。副食也每況愈下,從最初的雞鴨牛羊,到日軍炮彈炸出池塘的魚,再到油炸花生和黃豆,最後就只剩下白鹽和開水了。

抗戰中期孤懸敵後的中條山地區更加艱難。糧食要長途運輸,自己加工,菜蔬油鹽奇缺,士兵只好採集野蔥、野韭菜、野香椿、桑椹。


高級將領的午餐比士兵豐盛一些,圖為松山前線,右二衛立煌

餓肚子最慘痛的,當屬第一次遠徵時退入野人山的國軍。最初還能吃到宰殺的牛肉、馬肉以及自己攜帶的米麵、罐頭,之後就只有煮食山民種植的苞谷,以及草根、樹葉、芭蕉根吃。火柴用完之後,只能找些猴子吃的野果果腹。遠徵軍女兵李明華回憶,飢餓多時的她吃到了兩個煮小玉米:「如獲稀世珍寶,其味道的鮮美難以筆墨形容」。

【共軍「小米加步槍」】

八路軍本身沒有現代化的後勤體系,主要是靠各部自行籌措。1938年1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發出了《關於解決部隊給養困難的指示》:一、別指望國民政府,二、給養不足就要靠人民支援,三、加強統一戰線,找開明士紳募捐籌款。

這對共產黨軍隊並不是問題——他們有豐富的自給經驗。開始時,八路採用蘇區方式:「打土豪分田地」,打漢奸沒收財產,以及向敵後的國民黨政府徵集,走到哪吃到哪,就地籌糧、就地吃飯,沒錢了就打個白條。

1940年6月,晉察冀軍區要開闢平北根據地,正值青黃不接,陰雨綿綿,搞糧食非常困難。所到之處,百姓只能拿出剛剛成熟的青玉米棒、小土豆、窩瓜蛋,但部隊吃了青玉米棒,來年的收成便沒有了。為了鞏固新區,平北分區政治部主任段蘇權,事後籌措了一筆錢給當地,總算還了白條。


八路軍也常常只有主食可吃

在華北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最主要的糧食是小米,重要性堪比貨幣。晉察冀的政府帳目是以小米或其等同物為單位結算,「小米加步槍」說法不脛而走。

根據地經驗豐富了,也搞出了制度創新:屯糧,徵收愛國公糧,達到了穩定供應。華北八路軍每人每月的夥食標準是40~45斤小米,3兩油,1.5~3.5元的菜金。

但這份標準中沒有肉食,實際上,相對於國軍和日軍,共產黨軍隊沒法指望上級撥給,只有各顯神通。


八路軍也有享用瓶裝水的時候

湖南人趙貴徵在1938年2月參加了八路軍進入了抗大學習,他發現陝北人不吃下水,豬牛羊的下水都埋在地裡,於是他便聯繫了當地人做內應,看誰家宰羊,就偷摸把下水起出來,與戰友們煮了吃。

後來小趙到了晉察冀當了連指導員,主要工作就是解決口糧,他鼓搗了20畝地種蔬菜,又養了兩隻豬,特別是躲藏反掃蕩時,趙貴徵宰了一頭豬,有效地鼓舞了連隊士氣。

戰時,延安的領導們吃頓好飯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事,359旅政治部副主任王恩茂率部返回陝北,他在1939年11月共30天的日記裡,特別提到吃飯的有13天,其中有15頓飯是請客、被請客或者會餐,特地提到「好飯」的有三頓。

王恩茂還喜歡下基層,也經常能打牙祭,在特別困難的43年2月,王恩茂吃了一頓717團1營的酒席,這桌飯一開始是點心,糕、糖、油煎的花生面塊、梨、棗等。正席則有幾十碗菜,最後每桌都剩下不少菜。

就在王恩茂吃一營的酒席時,整個華北的八路都陷入了糧食困境。1941年後國民政府斷了對共軍的供給,加諸「五一」大掃蕩,中原災荒等因素,共軍夥食標準急劇下降,部分地區以黑豆加野菜為食。

1942年,冀西區部分部隊每天只吃二兩黑豆,以野菜,樹葉,樹皮,草根充飢。但他們仍然保持了風度,把離村近的榆樹皮和野菜留給群眾,部隊到十幾裡外的高山上採集。

連白洋澱這種號稱富庶的地區,百姓也只能撈水草過活。著名的「雁翎隊」經常只能撈點魚蝦白水煮著吃,既沒油,也沒鹽,腥味撲鼻,有時候剛咽下去,立馬吐出來。

日軍也時刻在與八路搶奪著糧食,在1941年後,日軍的掃蕩多數在春秋兩季,春季幹擾播種,秋季跟八路搶收。1941年8月的掃蕩中,日軍在北嶽區和平西區被搶走或損壞糧食5799萬斤糧食,3萬頭家畜。

面對如此局面,八路軍放下槍,拿起鋤頭開始了大生產。冀西區在拒馬河兩岸試種稻子,1943年稻穀取得大豐收,軍隊吃上了大米飯。趙貴徵組織部下開墾了10幾畝地,種下了山藥蛋,結果收了三萬斤,解決了連隊3個月的夥食,當然山藥麵餅不可能有多麼好的口感。

經過一年的大生產,口糧問題逐漸得到了解決,晉察冀第3軍分區2團1943年秋後,每人每天能吃六錢油、七錢鹽、二斤菜,每人每月還能吃一斤豬肉。到1944年冬天,這個團的士兵平均體重從94.5斤增加到114斤。

(來源:中國財經報)

相關焦點

  • 抗戰時期八路軍中的「呂布」,身高1米92,一人一戰刺死27名鬼子
    抗戰前期的鬼子是非常厲害的,厲害到什麼程度呢?
  • 日本鬼子個個腳穿笨重的大皮靴,為何反而跑得比國軍快?
    原因在於細節:行軍走路,什麼最重要?抗戰時期,日軍的機動能力屢屢讓中國軍隊吃虧。戰術上特別強調突襲、奔襲、強襲、迂迴包抄的日軍,無論是東北的林海雪地,太行山的山地丘陵,還是江南水鄉的沼澤溪流,其行軍的快速、穿插的堅決總是表現得出乎我軍預料。
  • 日本鬼子的大皮靴又笨又重,為何反而跑得比國軍快?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 明朝那些事兒 講的歷史是真的嗎| 慕容復要恢復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遊牧民族史|古代一兩銀子值多少錢|國外歷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抗戰時期,日軍的機動能力屢屢讓中國軍隊吃虧。
  • 抗戰時期日軍罐頭補給每人每日2.3千克,國軍人均每日不足六兩口糧
    現在很多中國年輕人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國軍真沒用,一對一打不過日本人。不錯,當時的國軍一對一還真打不過日本人,但這並不是一句國軍沒用就可以概括的,而是因為中國的軍力和國力都遠遠落後於日軍這個現實所決定的。 就來說說日本和中國士兵在抗戰中夥食的區別,由此讓大家看看差距。在戰時,日本陸軍依據《戰時給與規則》設立兵站。
  • 抗戰國軍敵後戰場的那些事
    這算是國軍對敵後遊擊戰的首次肯定。 那當時是個啥形勢呢?由於戰爭爆發後國軍把全部注意力幾乎都放在了正面防禦上,最初對遊擊戰顯然是不重視的。在開始為各戰區制定的作戰計劃中,除了特別提到八路軍應派便衣隊前往敵佔區襲擊敵後方以外,很少在總體戰略上考慮在敵後開展遊擊戰爭的問題。但這之後由於日軍的推進過於迅速,大量國軍武裝留在了敵後。
  • 民國時期(八路軍輕武器大全)
    抗日戰爭時期,三八式步槍也是八路軍、新四軍繳獲並使用最多的武器裝備之一。抗日戰爭結束後,繳獲的三八式步槍在解放戰爭時期廣泛使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閱兵式上,人民解放軍步兵和水兵方隊的武器都是「三八大蓋」。抗美援朝戰爭初期三八式步槍仍是中國人民志願軍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使用的重機槍
    筆者前一篇文章講了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使用的輕機槍,引起了頭條網友一定的關注,本人也再接再厲,今兒個再發一篇重機槍篇的,文中提到的重機槍僅限於抗戰時中國戰場使用過的中口徑機槍
  • 隊長,鬼子坦克上來了!
    但在抗日戰爭時期,這些鐵殼玩意卻在中華大地上橫行無忌,欠下了抗日軍民累累血債。一直到抗戰勝利,對付鬼子的坦克,都是國內戰場一個無法迴避又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果僅從數據的角度看,對這些防護水平僅要求能對抗機槍鋼芯彈的日本坦克,國軍實在有大把武器可以克制。只要前線步機槍都能配備足量穿甲彈,日軍坦克都難以消受。
  • 吃雞裡的大轉盤機槍:抗戰就馳騁戰場打鬼子,一挺就價值15頭黃牛
    其實是誤解,這挺機槍早在抗戰時期就馳騁中國戰場了。1937年七七事變,抗戰全面打響,8月蘇聯決定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大力支持中國抗戰,提供援華貸款總額達2.5億美元,這是那段艱苦的時間裡中國唯一的外援。1938年,蘇聯兩次售華當時世界最先進DP-28轉盤輕機槍,共2600挺,按步兵營配備可武裝20個蘇械師。
  • 你知道抗戰時期部隊靠吃什麼打贏日本人嗎?
    圖為抗戰時期軍校訓練情景。1935年,國民政府軍政部制定了陸軍戰時夥食標準:每人每天大米1.5斤,罐頭肉4兩、乾菜2兩、鹹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聽著挺豐富的,但標準是標準,執行是執行,抗戰時期,國軍普通士兵的實際主食分配為每人每天9兩米。這數字對於每日行軍打仗、體力消耗驚人的戰士來說,這點糧食連一頓都不夠。
  • 兵鑑|不要以為抗戰時期只要是國軍就都戴德式盔
    兵鑑|不要以為抗戰時期只要是國軍就都戴德式盔深度摘要:在如今眾多的抗戰影視劇裡,基本上只要是國軍就都戴著德制M35鋼盔,無論是中央軍還是雜牌軍,也無論是抗戰初期還是後期,只要是國軍就必定人手一頂德式盔,簡直成了國軍的標配,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
  • 抗戰時國軍步槍為何很少帶刺刀?
    中國軍隊對刺刀的使用較少,而且少有出名的硬仗,按理說中國軍隊跟日軍一樣都是步兵為主,刺刀見紅是步兵必須面對的場面,為什麼國軍不裝備刺刀呢?這背後有什麼難言之隱呢?刺刀雖小,但是技術含量可一點也不低,從生產刺刀的鋼材到卡鎖的精度,都跟跟國家的綜合工業實力有關。中國在抗戰時期的鋼產量低得驚人,1937年僅僅產4萬噸鋼鐵,不到日本的百分之一。這些鋼鐵要分給全國的使用,既有民用還有軍用,造槍、炮、手榴彈都不夠用,刺刀這玩意只能往後稍稍。
  • 舌尖上的國軍:你不能想像抗戰期間國軍真實夥食竟如此不堪 低格必讀
    聽著挺豐富的,但標準是標準,執行是執行,抗戰時期,國軍普通士兵的實際主食分配為每人每天9兩米。這數字乍一聽也不少,對於低格君這種十指不沾陽春水的都市白領來說,兩天也吃不了這個份量。但對於每日行軍打仗、體力消耗驚人的戰士來說呢?▼ 看眼當年國軍普通士兵的實際風貌,您是否隱隱覺得,這軍容軍威和大眾印象中的有些差別呢?
  • 八路軍與鬼子白刃戰,為什麼鬼子要退子彈,拼刺刀禁止開槍?
    在很多的抗戰劇中,都會出現日本軍隊主動和八路軍進行白刃戰的情節。日軍的白刃戰還有許多獨特之處,日軍經常主動發起白刃戰,而不是等子彈打完才拼刺刀。曾經有日本士兵的日記記載,三個日軍士兵組成的刺刀三角陣,相互配合,竟然能連續刺殺國軍戰士七人。
  • 發現 中共抗戰僅靠28萬舊槍?
    該報告指出,抗戰勝利後,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東北,雖然大城市最終給了國民黨,但也拿到了25萬條槍,幾乎讓共產黨軍隊的槍枝翻了一番。當然,在日軍投降的大潮中,25萬步槍不算什麼,國軍拿到的日軍物資十倍於此,和國民黨拿到的美援比起來不值一提,甚至國民黨軍在抗戰中拿到的蘇聯槍炮都遠遠超過這個數字。
  • 抗戰閱兵中的十個英模方隊都是什麼來頭?
    抗日戰功:抗戰期間,平型關、東西莊、大龍華、黃土嶺、百團大戰等戰役戰鬥。作為晉察冀軍區的主力之一,在黃土嶺戰役中,擊斃日軍旅團長、號稱「名將之花」的阿部規秀,沉重打擊日軍囂張氣焰。擊斃日軍中將級高級指揮官,這在當時的華北戰場、乃至中國抗戰中都是第一次。
  • 歷史解讀:劉伯承麾下三陳都是誰?打鬼子有多牛?授了什麼軍銜?
    史解讀:劉伯承麾下三陳都是誰?打鬼子有多牛?授了什麼軍銜?
  • 二戰時期國軍的戰時口糧,美國專家制定,每天能吃到一小塊肉?
    就像前面說的,這只是夥食標準,實際上肉罐頭對當時的國軍來說,同樣是不經常吃到的東西,所以聽到有肉罐頭吃,士兵們才會嗷嗷往前衝。,平時能在菜裡加點豬油,那都算見葷腥了。這樣的夥食長期吃下去,營養能均衡才怪,所以1944年國軍軍政部請了美國的營養專家來中國調研,利用美國的經驗開發一份戰時口糧清單。
  • 「土八路」手中的高端武器,顛覆你對八路軍的認識!
    「土八路,土八路」說的是咱們八路軍裝備差,在大家印象中八路軍都是用的小米加步槍,大刀長矛什麼的。
  • 抗戰中日軍後勤兵很好打?從參戰將士記述看,實際並非如此!
    很多人又不理解發展了,試想3萬八路軍給日軍造成的麻煩大,還是30萬八路軍給日軍造成的麻煩大?在國軍從華北全面潰敗的大背景下,淪陷區那麼多青壯年,難道參加八路軍打鬼子還不應該了?八路軍工作隊到河北平山縣後,不到一個月拉出了一個團來,八路軍軍紀那麼嚴,還不發軍餉,現在那些抨擊的人們,你以為這些青壯年參加八路軍是為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