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型飛行操作機器人的設計與控制研究概覽

2022-01-26 CAAI認知系統與信息處理專委會

收錄於話題 #機器人智能操作 118個

點擊上方訂閱「CAAI認知系統與信息處理專委會」

1. 引言微小型多旋翼飛行器是近年來常用的空中機器人平臺。微小型多旋翼飛行器結構簡單、易於實現。由於多個旋翼距離飛行器的質心較遠,微小型多旋翼飛行器相比於直升機可以產生更大的控制力矩,因而具有更好的敏捷性[1, 2]。在過去的十年中,學術界針對多旋翼飛行器的規劃、控制等問題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與此同時,在產業界,隨著空中機器人導航、定位等相關技術的日趨成熟,多旋翼飛行器在眾多領域取得了極為成功的應用,並推動了一批以微小型多旋翼飛行器為主要產品的機器人企業迅速壯大。以微小型多旋翼飛行器為平臺的飛行機器人被很多研究機構和企業視為具有產業化前景的方向之一。飛行操作型機器人是機器人領域新興的研究方向,它使飛行機器人從以往的只具備觀察環境的單一功能發展為具有與環境交互接觸的能力,並極大提升了傳統操作型機器人的機動能力、活動範圍,是擁有戰略性前景的「下一代飛行機器人」,在空中探測、高空作業、物流等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因而,越來越多的研究機構以微小型多旋翼飛行器為載體,加載多自由度操作機構,發展微小型多旋翼飛行操作機器人。這種機器人充分發揮了多旋翼飛行器結構簡單與敏捷性高的特點,結合多自由度操作機構的靈活性,具備獨特的優越性和廣闊的應用前景。圖1所示為歐洲「框架7」項目ARCAS中研製的四旋翼飛行操作機器人以及韓國首爾國立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的H. Jim. Kim課題組設計的空中操作臂系統[3, 4, 5],依託於微小型多旋翼飛行器的飛行操作機器人得到了眾多研究者們的青睞。

圖1  歐洲「框架7」項目ARCAS以及首爾國立大學的飛行操作機器人

2. 研究概覽2.1  位形與任務空間內的運動控制以微小型多旋翼類飛行器加載多自由度的操作機構,這一系統呈現出欠驅動、耦合、非線性等特點。由於微小型飛行器大多為欠驅動飛行器,飛行平臺的位置與姿態運動需滿足動態約束關係;飛行操作機器人中多自由度操作臂的運動也與飛行平臺本體的運動互相耦合。如何實現其位形空間及任務空間內的控制問題是一個難點和研究熱點。有眾多研究者們對此開展了研究。伊諾伊大學香檳分校 (UIUC) 的NairaHovakimyan團隊針對飛行操作機器人設計了控制器[6, 7]。他們將整個系作小角度近似,並針對側向、縱向、豎直方向的運動分別設計了自適應控制律。由於沒有考慮完全動力學,這一研究仍顯初步。類似的研究還有N. Daher等人設的針對四旋翼飛行操作機器人的自適應控制器等[8]。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 (CNRS) 的Franchi A等人針對飛行操作機器人等開展了有趣的研究。他們針對二維的串聯式飛行操作機器人的構型與控制進行了研究[9],指出當串聯機械臂的第一個關節位於二維飛行器的質心時,該二維飛行機器人的末端具有六個獨立自由度。他們將任務空間內的位姿作為系統的輸出,證明了該系統是一個微分平坦系統,並採用反饋線性化設計了二維飛行操作機器人的控制器。

圖2  Franchi A等人設計的平面二維四旋翼飛行操作機器人的控制器結構[9]

德國宇航中心 (DLR) 的Christian Otta研究團隊針對單個飛行機械臂系統的控制問題開展了研究[10]。圖3所示為他們的研究對象示意圖。他們針對這一系統在位形空間上的控制問題開展了研究,控制目標為讓位置、偏航角、關節空間角度跟蹤給定軌跡,同時俯仰與滾轉角度趨於0。他們通過級聯繫統的方式設計控制器,並採用奇異攝動理論將整個系統變換分割為邊界層系統和降階系統。他們證明了當機械臂關節空間的運動速度不高、且控制增益滿足一定條件時,前述的控制目標可以被滿足。

圖3  Christian Otta等人的研究對象——飛行機械臂系統[10]

DLR的Christian Otta研究團隊還進一步針對上述飛行機械臂系統在任務空間的運動進行了研究[11]。他們借鑑冗餘機器人的任務空間控制方法,採用慣性解耦變換將關節空間的運動方程變換至任務空間的運動方程,進而設計了飛行機械臂系統在任務空間內的級聯式運動控制器,並證明了其穩定性。這一方法對飛行機械臂的構型有要求,並且不能保證末端任空間內具有六個獨立自由度。類似的方法還有Caccavale等人設計的級聯控制器[12]。首爾國立大學 (SNU) 的Dongjun Lee團隊在前期研究中,基於無源解耦策略構造坐標映射,對四旋翼空中機械臂系統的欠驅動動力學模型進行自由度解耦,並設計了一種可對四旋翼機械臂系統的末端進行位置/力控制的控制律,證明了其穩定性[13]。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依託他們在旋翼飛行機器人系統總體設計、感知、自主控制方面的傳統實力,開展了操作型旋翼飛行機器人的研究。如圖4所示,是他們設計的一款飛行操作機器人,由四旋翼飛行器和一個七自由度機械臂所組成[14]。他們針對抓取移動目標物體任務進行了研究。在研究過程中,假設機械臂關節運動處於低速,建立了抓取物體的安全操作空間,並據此規劃和控制飛行機器人的運動。

圖4  中科院自動化所研製的一款飛行操作機器人[14]

2.2  面向不同操作任務的交互控制此外,在運動控制的基礎上,相關研究者們在飛行操作機器人上完成了觸碰開關、抓取小型物體、閥門轉動、接觸式探測等若干操作任務演示[15-18]。為了應對不同的操作任務,研究者們採用了諸如阻抗控制等交互控制手段處理飛行操作機器人與環境的交互。在文獻[19, 20]中,飛行操作機器人系統被視為一個混合系統,分為飛行階段、臂展開階段、自適應階段和操縱階段4個階段,在各個階段採用不同的自適應算法以保證系統的穩定性,並採用視覺伺服控制、增益調度和基於Lyapunov的模型參考自適應控制(MRAC)方法來處理操作過程中重心和慣性的變化以及外部幹擾,實現了飛行操作機器人轉動閥門的操作。在文獻[21, 22]中,針對不同任務需要不同阻抗值的要求,提出了一種改變阻抗、調整接觸力的控制器結構,提出了一種飛行控制器以實現對飛行操作機器人的位置限制。此外,機載視覺傳感器也被應用於飛行操作機器人系統。在文獻[23, 24]中,提出了一種改進的VPIB算法,該算法考慮了操作臂運動時導致的機器人系統整體慣性矩陣和質量分布的變化,而機械臂部分採用了阻抗控制,將機載的DGP和攝像機用於視覺伺服控制,同時,將閉環逆運動學(CLIK)應用於飛行操作機器人的機械手。在文獻[25-27]的飛行操作機器人系統中,採用視覺伺服控制和分級任務控制相結合的混合控制系統。在文獻[28, 29]中,提出了一種基於圖像的飛行操作機器人的視覺伺服系統(IBVS),用於完成室內的飛行操作任務。在文獻[30, 31, 32]中,提出了一種基於多旋翼飛行操作機器人的視覺伺服控制方法,該方法利用機載FPGA對數據進行在線處理。飛行操作機器人也被用於實現吊運負載等空中操作。在文獻[33, 34]中,引入了混雜系統模型來描述懸索四旋翼飛行器,通過微分平坦理論,規劃了具有各種約束條件的標稱軌跡,使四旋翼在搖擺載荷作用下的大面積動態運動成為可能,並通過幾何控制實現了四旋翼在三維空間的姿態、載荷姿態和位置的跟蹤。文獻[35]研究了多機協同搬運負載的路徑規劃問題。在文獻[36, 37]中,用球節點將纜索建模為任意數量的不同連接,並用幾何非線性控制器來控制繩索吊運負載的多個四旋翼無人機的位置,然後將該模型和控制方法應用於任意數量的四旋翼飛行器用繩索吊運負載物體的系統。2.3  課題組針對飛行操作機器人的研究北京理工大學俞玉樹等人,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丁希侖教授等指導支持下,針對含多自由度操作機構的飛行操作機器人開展了研究[38],提出了含多自由度操作機構的飛行操作機器人多種機構結構。與義大利University of Naples Federico II的Vincenzo Lippiello等研究者合作開展了飛行操作機器人的設計與控制方面的研究,研製了多種飛行操作機器人原理樣機。提出了飛行操作機器人末端的六個自由度位形為微分平坦輸出空間的飛行平臺與操作臂所應滿足的條件,即飛行平臺應具有5維驅動力、操作臂位於飛行平臺質心處[39]。通過實際飛行進一步驗證了所設計的機構結構的合理性與有效性。

圖5  課題組設計研製的飛行操作機器人樣機

俞玉樹等研究了含多自由度操作臂的飛行操作機器人在位形空間內的運動控制方法。通過建立飛行操作機器人整體系統的完整動力學模型,並對運動方程進行解耦轉換等處理,設計了多種針對飛行操作機器人的位形空間內的控制器[40]。嚴格證明了所設計的控制器的穩定性和魯棒性。針對飛行操作機器人的多種任務的運動規划進行了研究[41]。此外,針對飛行機器人與地面接觸碰撞的動力學進行了研究,對包含與地面接觸的多模態運動設計了混雜控制器[42, 43]。

圖6  一種含多自由度臂的飛行操作機器人整體系統控制器

此外,針對飛行操作機器人的非歐位形空間特性,俞玉樹等人提出了數種採用指數坐標描述剛性飛行器的姿態,並對剛性飛行器的姿態進行控制的方法,可有效避免姿態表達的奇異性、混淆性問題[44]。分析了剛性飛行器在姿態空間流形SO(3)上運動的測地線(最短路徑),由此構造姿態誤差函數,並採用多種控制方法設計了全局姿態控制器[40, 45]。在此基礎上設計了欠驅動飛行機器人、欠驅動飛行操作機器人的多種全局控制器。對包含冗餘驅動器的欠驅動飛行機器人故障檢測與容錯控制方法進行了研究[46]。

圖7  設計的一款全局控制器在姿態誤差最大值處起飛的實驗測試,這一特性傳統局部控制器難以實現

3. 討論現階段,國內外同行對包含多自由度串聯式飛行操作機器人的設計與控制等問題開展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此類飛行操作機器人依託於小型四旋翼飛行器,具有較好的敏捷性和靈活性。通過建立飛行操作機器人系統的動力學模型,並對動力學模型進行解耦,可以設計此類飛行操作機器人的運動控制器。附加的操作機構可使飛行操作機器人在任務空間內具備跟蹤六自由度位姿軌跡的能力。通過建立多自由度操作臂末端操作任務空間與飛行操作機器人位形空間之間的冗餘映射,可以採用多層次級聯的結構設計任務空間內的運動控制器,進而建立在任務空間與環境交互的控制器。隨著機器人感知技術的發展,諸多機載定位感知設備已被用於飛行操作機器人系統,致力於使其擺脫外部全局定位環境。國內外同行已取得的成果推進了飛行機器人的發展,充分驗證了「飛行操作機器人」相比於地面移動操作機器人在機動能力、活動範圍方面的優勢和潛力。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們對微小型飛行操作機器人的操作靈活性與操作負載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入了新的設計與控制問題。然而,由於飛行操作機器人的操作臂關節空間與飛行平臺本身的運動互相耦合,追求任務空間的操作靈活性有可能使操作臂難以避開極限與奇異位形。此外,飛行機器人的位形空間是一個非歐空間,飛行機器人的外界擾動等始終存在。這些因素為設計與控制具有更「大」操作力、更「靈活」操作性能的飛行操作機器人也帶來了新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Abdelhamid Tayebi,Stephen McGilvray. Attitude Stabilization of a VTOLQuadrotorAircraft[J]. IEEE Trans. Control Syst. Technol. 2006. 14(3): 562-571.

[2] Robert Mahony,Vijay Kumar,PeterCorke. Multirotor Aerial Vehicles: Modeling, Estimation, and Control ofQuadrotor[J]. IEEE Robot. Autom. Mag. 2012. 19(3): 20-32.

[3] G. Heredia,A. Jimenez-Cano,I.Sanchezet al. Control of a multirotor outdoor aerial manipulator[A]. Proc.IEEE/RSJ Int. Conf. Intell. Robots Syst.[C],2014: 3417-3422.

[4] M. I. Sanchez,J. A. Acosta,A.Ollero. Integral action in first-order closed-loop inverse kinematics.application to aerial manipulators[A]. Proc. IEEE Int. Conf. Robot. Autom.[C],2015: 5297-5302.

[5] SuseongKim,Seungwon Choi,H. Jin Kim. Aerial Manipulation Using a Quadrotor with a Two DOF RoboticArm[A]. Proc. IEEE/RSJ Int. Conf. Intell. Robots Syst.[C]. Tokyo, Japan,2013: 4990-4995.

[6] Donglei Sun, Neng Wan, WeichenDai, Yu Zhang, and Naira Hovakimyan, Control Design for an Aerial Manipulatorfor Pick-and-Place Tasks, AIAA Scitech 2019 Forum.

[7] Robert M. Jones, Donglei Sun,Gabriel Barsi Haberfeld, Arun Lakshmanan, ThiagoMarinho, and Naira Hovakimyan, Designand Control of a Small Aerial Manipulator for Indoor Environments,AIAA InformationSystems-AIAA Infotech @ Aerospace, 2017.

[8] Kourani, K. Kassem and N.Daher, Coping with Quadcopter Payload Variation via Adaptive Robust Control,2018 IEEE International Multi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Technology(IMCET), Beirut, 2018, pp. 1-6.

[9] M. Tognon, Yüksel, B., Buondonno,G., and Franchi, A., Dynamic Decentralized Control for Protocentric AerialManipulators, 2017 IEEE Int. Conf. on Robotics andAutomation, Singapore, 2017, pp. 6375-6380.

[10] M. J. Kim, K. Kondak, and C.Ott, A stabilizing controller for regulation of UAV with manipulator, IEEERobot. Autom. Lett., 2018, 3(3), pp. 1719-1726. 

[11] G. Garofalo, F. Beck and C.Ott, Task-space Tracking Control for Underactuated Aerial Manipulators, 2018European Control Conference (ECC), Limassol, 2018, pp. 628-634.

[12] Pierri, F., Muscio, G., &Caccavale, F., An adaptive hierarchical control for aerial manipulators.Robotica, 2018, 36(10), 1527-1550.

[13] H. Yang and D. Lee, Dynamicsand control of quadrotor with robotic manipulator, Proc.IEEE Int. Conf. Robot. Autom. (ICRA), Hong Kong,2014, pp. 5544-5549.

[14] G. Zhang etal., Grasp a Moving Target from the Air: System & Control of anAerial Manipulator, 201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and Automation (ICRA), Brisbane, QLD, 2018, pp. 1681-1687.

[15] A. E. Jimenez-Cano, P. J.Sanchez-Cuevas, P. Grau, A. Ollero and G. Heredia, "Contact-Based BridgeInspection Multirotors: Design, Modeling, and Control Considering the CeilingEffect," in 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 2019, 4(4), pp.3561-3568.

[16] M. Orsag, C. Korpela, S. Bogdanand P. Oh, "Dexterous Aerial Robots—Mobile Manipulation Using UnmannedAerial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2017, 33(6), pp.1453-1466.

[17] Guangyu Zhang, Yuqing He, BoDai, Feng Gu, Liying Yang, Jianda Han, Guangjun Liu, Juntong Qi, "Grasp aMoving Target from the Air: System & Control of an AerialManipulator," 201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ICRA), Brisbane, QLD, 2018, pp. 1681-1687.

[18] Lippiello, Vincenzo,Fontanelli, Giuseppe, Ruggiero, Fabio, "Image-Based Visual-ImpedanceControl of a Dual-Arm Aerial Manipulator," 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Letters, 2018, 3(3), pp. 1856-1863.

[19] Korpela C, Orsag M, Oh P.Towards valve turning using a dual-arm aerial manipulator. Intelligent Robotsand Systems (IROS 2014), 201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 2014;3411-6.

[20] Orsag M, Korpela CM, Bogdan S,Oh PY. Hybrid adaptive control for aerial manipulation. Journal of intelligent& robotic systems 2014; 73(1-4):693.

[21] Mersha AY, Stramigioli S,Carloni R. Exploiting the dynamics of a robotic manipulator for control ofuavs.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 2014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IEEE, 2014; 1741-6.

[22] Mersha AY, Stramigioli S,Carloni R. Variable impedance control for aerial interaction. IntelligentRobots and Systems (IROS 2014), 2014 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2014; 3435-40.

[23] Heredia G, Jimenez-Cano A,Sanchez I, et al. Control of a multirotor outdoor aerial manipulator.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2014), 2014 IEEE/RSJ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IEEE, 2014; 3417-22.

[24] Sánchez M, Acosta J, Ollero A.Integral action in first-order closed-loop inverse kinematics. Application toaerial manipulators.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 2015 IEE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IEEE, 2015; 5297-302.

[25] Buonocore LR, Cacace J,Lippiello V. Hybrid visual servoing for aerial grasping with hierarchicaltask-priority control. Control and Automation (MED), 2015 23th MediterraneanConference on;IEEE, 2015; 617-23.

[26] Lippiello V, Cacace J,Santamaria-Navarro A, et al. Hybrid visual servoing with hierarchical taskcomposition for aerial manipulation. 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 2016;1(1):259-66.

[27] Santamaria-Navarro A, LippielloV, Andrade-Cetto J. Task priority control for aerial manipulation. Safety,Security, and Rescue Robotics (SSRR), 2014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IEEE, 2014; 1-6.

[28] Kim S, Seo H, Choi S, Kim HJ.Vision-guided aerial manipulation using a multirotor with a robotic arm.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2016; 21(4):1912-23.

[29] Seo H, Kim S, Kim HJ. Aerialgrasping of cylindrical object using visual servoing based on stochastic modelpredictive control.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 2017 IEEE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IEEE, 2017; 6362-8.

[30] Shimahara S, Suphachart L,Ladig R, Shimonomura K. Aerial torsional manipulation employing multi-rotorflying robot.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2016 IEEE/RS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 2016; 1595-600.

[31] Shimahara S, Ladig R,Suphachart L, Hirai S, Shimonomura K. Aerial manipulation for the workspaceabove the airframe.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2015 IEEE/RS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 2015; 1453-8.

[32] Suphachart L, Shimahara S,Ladig R, Shimonomura K. Vision based autonomous orientational control foraerial manipulation via on-board fpga. Proceedings of the IEEE Conference on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Workshops, 2016; 36-42.

[33] Sreenath K, Lee T, Kumar V.Geometric control and differential flatness of a quadrotor uav with acable-suspended load. Decision and Control (CDC), 2013 IEEE 52nd AnnualConference on;IEEE, 2013; 2269-74.

[34] Sreenath K, Michael N, Kumar V.Trajectory generation and control of a quadrotor with a cable-suspended load-adifferentially-flat hybrid system.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ICRA), 2013 IEE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 2013; 4888-95.

[35] Lee H, Kim H, Kim HJ. Pathplanning and control of multiple aerial manipulators for a cooperativetransportati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 (IROS), 2015 IEEE/RSJ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EEE, 2015; 2386-91.

[36] Goodarzi FA, Lee D, Lee T.Geometric control of a quadrotor uav transporting a payload connected viaflexible cabl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rol, Automation and Systems 2015;13(6):1486-98.

[37] Goodarzi FA, Lee T. Dynamicsand control of quadrotor uavs transporting a rigid body connected via flexiblecables. 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 (ACC), 2015;IEEE, 2015; 4677-82.

[38] Xilun Ding and Yushu Yu, "Motion planning andstabilization control of a multi-propeller multifunction aerial robot", 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vol. 18, no. 2, pp. 645-656, 2013.

[39] Yushu Yu and Vincenzo Lippiello, "6D Pose Task Trajectory Tracking for a Class of 3D Aerial Manipulator from Differential Flatness",IEEE Access, vol.7, pp. 52257-52265, 2019.

[40] Yushu Yu and Xilun Ding, "Trajectory linearizationcontrol on SO(3) with application to aerial manipulation",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Engineering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vol. 355, no.15, pp. 7072-7097, 2018.

[41] Yushu Yu, Xilun Ding and J. Jim Zhu, "Dynamic Modelingand Control for Aerial Arm-operating of a Multi-propeller Multifunction Aerial Robot", AdvancedRobotics, vol. 31, no. 13, pp. 665-679, 2017.

[42] Yushu Yu and Xilun Ding, "On hybrid modeling andcontrol of a multi-propeller multifunction aerial robot with flying-walkinglocomotion", Autonomous Robots,vol. 38, no. 4, pp. 225-242, 2015.

[43] Yushu Yu and Xilun Ding, "Safe LandingAnalysis of a Quadrotor Aircraft with Two Legs", 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Robotic Systems, vol. 76, no. 3-4, pp. 527-537, 2014.

[44] Yushu Yu, Xilun Ding, and J. Jim Zhu, "Attitudetracking control of a quadrotor UAV in the exponential coordinates", Journal of the FranklinInstitute-Engineering and Applied Mathematics, vol.350, no. 8, pp. 2044-2068, 2013.

[45] Yushu Yu and Xilun Ding,"A Global Tracking Controller for Underactuated Aerial Vehicles:Design,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Tests on Quadrotor", 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vol. 21, no. 5, pp. 2499-2511, 2016.

[46]  Yushu Yu and Yiqun Dong,"Global Fault tolerant control of Under-actuatedaerial vehicles with Redundant Actuato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erospace Engineering, 2019, DOI:10.1155/2019/9754981.

 

作者簡介:俞玉樹,北京理工大學機電學院特別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機器人與控制。

----「CAAI認知系統與信息處理專委會」 2014年成立,每年組織中國科學熱點論壇、機器人工程賽、人工智慧熱點研討會等多項特色活動,成功召開了多屆認知系統和信息處理國際會議(ICCSIP)。第五屆認知系統和信息處理國際會議(ICCSIP 2020)將於2020年12月18-20號在中國珠海橫琴島召開,希望推動認知、心理、智能、機器人等領域的融通交匯。此外,還將特別設立科技抗疫專題,歡迎各界人士依託此平臺為全球科技抗疫貢獻力量。歡迎註冊中國人工智慧學會認知系統與信息處理專業委員會:http://app01.cast.org.cn:7001/cast/reg.jsp?sid=E66同時2019年創辦了「Cognitive Computation and Systems」國際期刊,目前已經出版了四期,並正式被EI Compendex檢索,且無需版面費。http://digital-library.theiet.org/content/journals/ccs同時歡迎各位年輕學者和研究生同學積極投稿。「疫情防控不放鬆,學習充電不間斷,技術互動善交流,學術水平再增強」。投稿郵箱:fangbin@tsinghua.edu.cn。

相關焦點

  • 能夠自行翻轉的飛行機器人是如何設計出來的?
    ,為此他們參照了蟑螂的生理結構,為這些飛行機器人設計了用於穿越障礙物的外殼。隨著 Chen Li 畢業,這種設計方式開始被帶到了更多地方,比如他畢業後所去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在那裡,他擁有自己的實驗室 Terradynamics。在2016年的 IROS 上,Chen Li 發表了自己的一篇論文,闡述要如何使用新的方法設計一款「帶腳又帶殼」的飛行機器人——基於動態自適應原理,參照昆蟲的結構設計出可以自己翻轉的飛行機器人。
  • 重磅|2019年國外先進軍用無人機研究進展
    該項目主要面向空中格鬥、情報監視偵察和態勢感知等任務,希望利用人工智慧實現無人僚機的自主飛行以及控制、管理部分戰鬥任務。按計劃,Skyborg算法將首先植入模擬器,在地面與飛行員對抗,不斷提升能力,之後將開展為兩年的飛行試驗。2019年夏天,項目已進行首次飛行試驗,試驗平臺為空軍自主設計和製造的小型固定翼噴氣機,未來將採用大型飛機作為試驗平臺。
  • 韓國最輕雙翼飛行機器人問世!靈感來自獨角仙最長可飛行9分鐘
    該發電機與輕型伺服電機機械集成,也可以通過控制板和基於研究人員開發的算法反饋控制系統進行電子控制。就像它的靈感來源角甲蟲一樣,首次出現在《國際微型飛行器雜誌》上的KUBeetle-S能在多種運動方式之間切換,包括懸停飛行,其衝程振幅高達180度。在最近發表在預印本arXiv上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還能夠通過使用低壓電源顯著提高它的飛行續航力。
  • 並聯機器人的應用及研究方向
    而並聯結構的提出和應用研究則開始於70年代。    1965年,德國人Stewart發明了六自由度並聯機構,並作為飛行模擬器用於訓練飛行員。1978年澳大利亞人Hunttichu把六自由度的Stewart平臺機構作為機器人機構,自此,並聯機器人技術得到了廣泛推廣。
  • 遙控農業採摘機器人設計
    這種方式機器人具有較好的自動識別的能力,並且能夠自動採摘,無需人工操作,是農業機器人最理想的方式,但目前相關技術不夠成熟,投入較高。本設計採用人機協作方式,即採用人工判別果實,機器人負責摘取。通過人工現場觀察判斷,使用無線遙控遠程控制機器人動作。這種方式現有技術比較成熟,使得機器人研發周期縮短,造價成本低,雖然不能夠完全代替人勞動,但能夠降低人的勞動強度,對於目前中國農業的水平,能夠更好的普及。
  • KUKA 機器人系統(八十二)
    1.4、性能特點:  出類拔萃的精簡,傲視群雄的穩定性,輕巧完成最高的動作密度;幹擾輪廓更小,還有更精煉的機械手,「KR 120 R2500 pro」具備各種駕馭未來挑戰的前提條件,並以超群的單元精簡設計理念在高負載能力應用領域裡遊刃有餘。在負載能力高至120公斤、作用半徑達2500毫米的應用領域裡,該機器人以最輕巧的機身貢獻最高的動作能力和最優性能。
  • 2019年國外先進軍用無人機研究進展
    該項目主要面向空中格鬥、情報監視偵察和態勢感知等任務,希望利用人工智慧實現無人僚機的自主飛行以及控制、管理部分戰鬥任務。按計劃,Skyborg算法將首先植入模擬器,在地面與飛行員對抗,不斷提升能力,之後將開展為兩年的飛行試驗。2019年夏天,項目已進行首次飛行試驗,試驗平臺為空軍自主設計和製造的小型固定翼噴氣機,未來將採用大型飛機作為試驗平臺。
  • 水下機器人建模與排氣罩的設計(二十七)
    實現水下焊接的自動化時是進行海洋資源開發的迫切需求,水下機器人自動焊接技術首先排除人為因素的幹擾,簡化操作設備無需複雜的生命保障系統,同時由於其高效、穩定、可適用於各種惡劣環境的特點,因而成為目前的研究重點方向。
  • KUKA基礎操作及基礎編程設計
    操縱6D滑鼠,便可控制機械手臂的運動,機器人移動的位置可被即時儲存,功能、模塊以及所有相應的數據列表也可通過它創建並編輯。8月中旬,在DTLB發起人鄒貽權教授的邀請下,PANDA加入了機械臂的調試進程中,並組織學員學習KUKA機器人的基礎操作及編程設計,讓大家對KUKA有一個整體的了解。
  • 這款昆蟲型機器人充滿電後可振翅飛行1公裡
    研究人員研發了一款新的四翼型撲翼機器人,它不僅成功模仿了果蠅超級靈巧的飛行方式,而且可以在充滿一次電後飛行長達1公裡。來自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機器人研究人員希望創建一個飛行平臺,用以模仿昆蟲飛行的方式並對相關理論加以驗證,不過他們不打算給機器人安上繫繩或螺旋槳那樣的推進器。
  • 太空飛行器飛行控制仿真與平行系統
    最後展望了未來太空飛行器飛行控制仿真與平行技術的發展方向。關鍵詞:嫦娥五號探測器;太空飛行器飛行控制;地面仿真;平行系統;決策與支持0 引 言飛行控制是太空飛行器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工作,是保證飛行任務順利完成的關鍵環節。飛行控制過程要求做到策略驗證充分、操作準確無誤,故障措施應對及時[1]。
  • 【參考】一款基於Kinect的機器人控制系統設計
    設計一款可以通過人體動作對機器人進行控制的機器人控制系統。
  • 【學習筆記】中繼無人機地面端天線自動跟蹤平臺設計與實現
    實踐證明,微小型無人機(Micro-unmanned Aerial Vehicle,MUAV)中繼通信系統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的手段之一[1]。微小型無人機搭載通信設備升空飛行作為通信中繼節點,與地面通信節點建立起戰術範圍內的寬帶網絡,可實現各節點間的數據、語音、圖像高速傳輸[2]。
  • 我們需要怎樣的救援機器人?
    短時間內,我們不會看到搜索和救援(SAR)機器人的廣泛部署,直到研究人員找到方法來提高機器人在狹窄空間中移動的能力和提高他們的自我意識,使他們能夠在不可預見的條件下識別任何特定任務的意圖。城市搜救卡爾加裡大學Schulich工程系的教授、4Front Robotics執行長Alex Ramirez-Serrano表示,「我開發的技術和系統能夠方便地使用和部署,進一步設計成高性價比、高機動性的快速救災機器人。我們研究的一個重點是開發能夠快速響應城市救援的無人機,例如在地震後迅速找到倒塌建築物中的遇難者。」
  • 蝙蝠機器人未來也許更適合極限飛行任務
    不過,從理論上來講它並不是最棒的飛行平臺,因為自然界裡可沒有這樣的怪傢伙,動物們都靠扇動翅膀飛行,因為這樣的的飛行方式效率更高,而且機動性更強。不過,人類現有的技術暫時還無法製造類似動物的翅膀,此外對飛行姿態的控制也是難上加難。因此,我們依然要靠四軸飛行器。
  • 讓猴子能夠控制一支智慧機器人大軍!量子計算機巨頭D-Wave前創始人的神秘新機器人公司
    該公司位於加拿大溫哥華,其產品設計先進機器人系統及其遠程控制技術,目的在於顯著提高機器人的開發速度,降低開發成本,以期在機器人行業掀起革命。 根據投資方之一,風投基金公司toData Collective的消息,Kindred總計獲得了超過1千萬美元的投資。
  • 軍用機器人的發展與應用
    這代機器人,已成為美、日、俄、德等國機器人發展的重點,它們的智能與人的智能之間的差距正在日益縮小。第4代為具有人類感情、能思維的機器人,目前正處在發展之中。本文所研究的現代機器人主要是指第3代軍用機器人。   美國軍方列入研究的各類軍用機器人有100多種, 有的已投入實際使用。美國國防部甚至宣布, 即將組建機器人軍隊, 並計劃在陸軍建立一個機器人連。
  •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設計出輕便、低成本、無電子設備驅動的四足軟體機器人
    機器人由脊柱驅動,計算能力與哺乳動物的反射相似。研究團隊的靈感來自動物體內發現的神經迴路,通過產生節奏來控制步行和跑步等動作。研究團隊在氣動閥的振蕩器和傳感器的基礎上,又添加了實現高級功能(如行走)所需的組件。氣動閥具有價格便宜、重量輕的優勢,並且相對於與機電閥更易於製造,通常用於控制軟體機器人。
  • 基於EEG-EMG混合控制方法的研究—生物機器人應用:現狀、挑戰與未來方向(三)
    腦電和肌電圖數據測量系統的緊湊和低重量設計需要引入,以便在用戶需要走動時使用,特別是在生物機器人應用中,例如外骨骼或假肢,極有可能腦電圖信號被運動偽影汙染,因此,在控制器方法中加入運動偽影去除方法是必要的。由於混合EEG-EMG控制方法的複雜性,有時這些系統很難被用戶訓練或適應。在基於EEG-EMG的混合控制方法中,需要特別考慮訓練過程。
  • 未來機器人的研究方向
    2.機器人戰士機器人戰士的開發是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最可怕的潛在應用之一。3.精神分裂的機器人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名為「DISCERN」的神經網絡來告訴其機器人系統特定的事件。研究結果是,該系統表現出了類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狀,開始將自己代入那些事件當中:它甚至宣稱對一起恐怖主義爆炸事件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