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古代打仗耗費糧草,難道不打仗就不吃飯嗎?

2021-02-23 朝文社

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話題

音頻

探究

視頻

闢謠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463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

在古代戰爭史上,一樁常被掛在嘴邊的難題,就是「糧草問題」。

中國古代戰爭裡,糧草的消耗有多大?春秋時代的《管子》裡,就給出恐怖估算:「故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殫;一戰之費,累代之功盡。」出一次兵,十年的錢糧可能就沒了,打上一仗,幾代人攢的錢糧,十有八九就打完了。

雖然以生產力水平說,後來的中國歷代王朝,肯定要比春秋時代高,糧草花費未必這麼驚人。但只要開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歷代統治者頭大的難題。一粒糧食,往往能難倒多少名臣名將。

不過,對這個問題,現代許多歷史愛好者們,也常有疑惑:平日裡軍人戍邊操練,照樣也要吃糧食,也很少見缺糧的事。怎麼偏偏打起仗來,糧草就吃緊了呢?「難道不打仗就不吃飯嗎」的疑惑,在網絡上也常見流傳。

其實,這是個極大的誤會。

首先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戰爭時期的軍隊糧食消耗,要比和平年代大得多。

在和平時期,軍隊往往駐守在各自的防區,駐紮多長時間吃多少糧,當然有固定數額。但一戰戰事爆發,必然就要調兵遣將。防禦戰時需要調兵救援,進攻戰要集結重兵反撲。士兵們作戰時要吃糧,長途急行軍時要吃糧,糧食消耗一下就陡然增大。

而且這個增幅,還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前線需求的糧食增加了,當然也要從全國各地調運糧食。可是漫漫運輸路途,糧食消耗本身就大。一石糧食從後方運到前線,往往就剩下個零頭。但即使這樣,也要咬緊牙關往前線運。戰事拖的越長,糧食供應越像個無底洞。大把的往裡填。

所以歷朝歷代,但凡有軍事眼光的帝王,為了解決糧食消耗問題,往往都在運輸路線上做文章。比如秦始皇修築了著名的「秦直道」,北宋為防禦遼國,在北方挖掘了密集的水運河道。朱元璋北伐遼東時,專門在松亭關大寧會州富峪四地建立糧食基地,就為縮短運輸距離。

但即使這樣,哪怕放在國泰民安的王朝盛世年間,一場戰爭的糧食消耗,也依然是巨大負擔。

比如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的徵遼東一仗。從國家安全角度說,這一仗必須打。但為準備這一仗,朱元璋做了至少十年的準備,到洪武十八年才拍板開打。前後共調用糧米一百二十萬石。一百二十萬石是什麼概念?當時明朝全年的政府糧食收入,是兩千一百萬石。打這一仗,花掉了國家歲糧的二十分之一。

而比起其他類似戰役來,這花費,已經算輕的。

比如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北徵韃靼時,就嘗夠了缺糧的苦。儘管明王朝幾乎動用了邊地所有的糧食儲備,但勝利班師的時候,明軍依然出現了斷糧的情況,清遠侯王友的部隊,甚至出現了兵士缺糧餓死的慘狀。聞知此事的朱棣,甚至傷心的拒吃晚飯——戰無不勝的永樂大帝,也難免有缺糧之痛。

而比這糧食消耗影響更嚴重的,是戰爭對國家生產能力的破壞。

且不說一場戰爭打響,進入動員狀態的王朝,在經濟方面遭到的消耗。一個重要的事實是,古代軍隊出徵,不止有士兵,更要有大量的民夫。甚至民夫的數量不低於士兵的數量。還是以朱元璋北伐遼東為例,除了動用二十萬軍隊外,明王朝還在河北河南山西山東四省,徵發了民夫二十萬,全是青壯年勞動力。這也就意味著,這四省的勞動力幾乎都被抽走,是年的農業生產,可想而知破壞有多嚴重。

當然,朱元璋徵遼東的戰役,畢竟持續時間短,生產破壞也有限,長遠意義也大。但如果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呢?不止前線戰火不斷,後方的勞動力年年都要被徵發。數省的正常生產無以為繼。那國家的糧草,等於是坐吃山空。

所以,多年的戰事打下來,糧食消耗自然是天文數字,物資儲備又有限,到時候不但難以為繼,甚至還會激化許多內部矛盾,引發民變等動亂。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歷代的政治家,都常強調「兵者,兇器也!」單是這巨大糧食成本,代價就十分「兇」。

但也有很多時候,戰爭時的糧食消耗,也有許多坑爹的人為因素。這個問題,風雨飄搖的明朝崇禎年間,就很有發言權。

明末崇禎年間,出名的內外戰事多,也出名的缺錢缺糧,前線幾乎每一顆糧食,都是崇禎皇帝恨不得從牙縫裡摳出來。那這麼多錢糧都用到哪裡去了?以《增訂晚明史籍考》裡記載:當時明軍萬人編制的部隊,往往只有五六千人,其他四五千人的「空額」,那些多出來的錢糧,當然就被各級文武官員層層扒皮剋扣。這樣的軍隊白花著錢糧,又如何能打仗?

而以北宋範仲淹的嘆息說,宋夏戰爭時,宋朝西北前線更是虛報成風,一支軍隊有多少人?一場仗需要多少錢糧,往往都是獅子大開口。而審核的北宋官員呢?由於北宋冗官扎堆,一個崗位上三五個人,結果就是大家誰都不負責,甩甩手就通過了。結果朝廷的錢糧一筆筆狠砸,以至於「府庫須竭」,幾乎全打了水漂。仗?當然越打越糟。

戰爭裡的糧食消耗,在很多時期,也都是這類「貪政」「懶政」惹的禍。

而話又說回來,雖說戰爭成本巨大,是不爭的事實。但即使在古代條件下,只要一個王朝合理調配資源,這個難題,也並非不能解決。

就以著名的宋金戰爭為例。當時的南宋,國土面積不到北宋的百分之七十,中原大地盡數淪陷,開國後又繼續與金國死掐,嶽飛韓世忠們浴血奮戰,軍隊一度年年不消停。打得這麼激烈,是不是缺糧很嚴重?

但事實是,由於早期的南宋,有呂頤浩趙鼎等一批經濟強人坐鎮,一手抓國防一手抓生產。所以一直到嶽飛郾城大捷,打得金人「此間震恐」,前線戰事白熱化的紹興十年。南宋王朝的糧食儲備依然充足,紹興十一年時,手裡有糧的宋高宗,還重建了南宋的義倉,出臺了不少惠民政策。不管打仗還是安民,當時南宋王朝的糧食,都是絕對的夠用。

但諷刺的是,待到南宋王朝以殺害嶽飛為「交易」,換來了一執《紹興和議》,開始了稱臣送錢換和平的屈辱歷史後。理論上進入和平年代,本該經濟繁榮的南宋,卻是一年比一年缺糧。由於那時秦檜當權,南宋王朝「貪」風大起,外加花錢買和平,也要有錢送,所有一切都甩鍋給南宋農民,可憐南宋百姓,稅賦竟比戰爭年代還重。

於是,如此折騰了沒二十年,待到秦檜一命嗚呼後,以《齊東野語》等史料記載,當時南宋「官府庫無旬月之儲,千村萬落,生理蕭然」,比宋金戰爭時慘得多。南宋史學家李心傳更發出嘆息:紹興年間抗金的時候,軍費軍糧消耗那麼大,可國家就沒缺過錢糧。這些年不打仗,為什麼官府倉庫底朝天,窮得到處缺錢呢?

懶政貪政苛政的破壞力,就是這麼猛於戰爭。

參考資料:李心傳《建炎以來系要錄》、顧城《明末農民戰爭史》、張遠 朱凱兵《中國古代戰爭成本思想簡論》、陳梧桐《洪武皇帝大傳》、晁仲辰《明成祖傳》、孫宗林《宋朝歲幣政策的影響》

往日文章精選:

鄭成功創建的「鐵人軍」有多強悍?可以對抗八旗鐵騎與荷蘭軍隊

常備軍稀少的東漢,如何維護國防安全?還好有一支北方王牌部隊

相關焦點

  • 古代軍隊每天都按時開飯,明明夠吃,為何一打仗就經常缺糧?
    古代的軍隊每天都要按時吃飯,要消耗糧草,但是一打仗,同樣的按時吃飯,為何經常出現糧草不足的情況,甚至經常因為糧草不足而退兵,或者是貿然出擊的情況。而且在古代還有著屯田制,不少朝代以軍隊戍邊屯田,來自給自足,甚至還有餘糧上交,但一有戰爭,就經常出現糧草不足的後勤問題。
  • 古代戰爭為什麼要去攻城,如果不攻能不能繞過去?
    古代只所以築城正是結合當時的武器攻擊能力逐步形成的。古代戰爭都是冷兵器的較量,弓弩在當時就算是遠射程的先進武器了,不用人去刺去砍就能斃敵命於幾十米開外,剩下的大刀長矛需要近距離拼殺才能有作用。還有就是古代打仗的衝鋒形式,以步兵騎兵為主,呼啦啦往前衝,這些步兵騎兵的缺點就是適合地形平坦之地。
  • 春秋戰國打仗都不缺糧,為何魚米之鄉的諸葛亮,卻次次缺糧
    就算不打仗,就算沒有打敗仗,但是諸葛亮的這些軍隊,天天在路上走來走去也實在可惜。因為這些軍隊大都是一些強壯的勞力,如果他們不打仗,他們完全可以在家裡進行農業生產,那樣他們會生產多少糧食啊!諸葛亮每次在發動戰爭的時候,都非常謹慎。這使得他整個北伐,都沒有太大的失敗。但是,他也因此沒有獲得太大的成功。沒有失敗也沒有成功,但是勞而無功,時光和糧食卻消耗了。
  • 古代人打仗,敵人攻城時,守城士兵為何不推翻梯子?
    從古代開始就有戰爭,而古代的戰爭用的兵器和戰術都是比較原始,從各方面來說都是比較落後,但是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那時候的技術以及教育處於比較原始的,人類只能用當時最先進的技術發明兵器,並且和一些有勇有謀的軍臣計劃戰術。在古代不是以國家來命名的,而是用城池,因為各城之間的相互競爭,很多事情都不能和平解決,最終只能挑起戰爭,搶奪礦石資源,搶奪城池,戰爭中少不了死亡。
  • 古代士兵出徵打仗,會隨身攜帶軍餉嗎?
    因此一般來說,由於軍餉和作戰時的獎勵,古代士兵是掌握著相當的現金軍餉的。而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軍人都是危險性極高的職業,尤其上了戰場,一線士兵隨時都有陣亡的可能。一旦戰死,除非特殊情況,士兵身上的一切都將歸別人所有。古代戰場上的士兵自然明白這個道理,無論是便宜戰友,還是肥了敵人,都不如留給自己親人的好。那麼古代士兵在出徵前是怎麼處理自己的軍餉呢?
  • 古代猶太人的女領袖,她不徵服男人,她只激勵男人去打仗
    但是巴拉不願意去打仗,因為耶賓的實力太可怕了。那底波拉怎麼辦呢?她先是激勵巴拉,告訴他她會跟軍隊一起去,這樣是鼓舞士氣,因為作為領袖,在以色列人眼中,是神挑選出來的,也是得到神的庇佑的人。所以底波拉同行的話就意味著耶和華神同在。所以底波拉深深知道,這些以色列人缺乏的其實是信心,面對強大的敵人,如果有神的庇佑,他們的精神力量就大多了。
  • 古代戰爭「高掛免戰牌」後,敵人就真不進攻了?
    這「掛上就不打」的強大威力,叫多少歷史票友印象深刻。那真實的歷史上,這威力強大的免戰牌,又真的存在嗎?理論上說,打仗不是老朋友敘舊,更不是請客吃飯。發動一場重大戰爭,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巨大,且關乎家國王朝命運,哪能掛上個牌子就不打?如果真有哪支軍隊,扛上「免戰牌」上戰場,掛軍營前後就高枕無憂睡大覺?接下來,必然是天雷滾滾的慘案。
  • 戰場神操作:古代軍隊成千上萬人,打仗時怎麼解決如廁問題...
    尤其是在古代,行軍打仗的途中,成千上萬人聚眾扎堆,那麼單是排洩物的數量就會十分驚人,甚至能達到「噸」的級別,如果要集中起來,說是「堆糞如山」也不為過。反過來說,假設某位將軍帶兵打仗時,並不在意這個問題,而讓麾下士兵隨意解決,那駐紮之地隨處可見排洩物,敵方偵查小隊估算後,將軍情上報,對於己方部隊來說,這就形成了實質意義上的不利因素。
  • 戰場神操作:古代軍隊成千上萬人,打仗時怎麼解決如廁問題?
    尤其是在古代,行軍打仗的途中,成千上萬人聚眾扎堆,那麼單是排洩物的數量就會十分驚人,甚至能達到「噸」的級別,如果要集中起來,說是「堆糞如山」也不為過。反過來說,假設某位將軍帶兵打仗時,並不在意這個問題,而讓麾下士兵隨意解決,那駐紮之地隨處可見排洩物,敵方偵查小隊估算後,將軍情上報,對於己方部隊來說,這就形成了實質意義上的不利因素。
  • 古代打仗:明知前排九死一生,為何士兵還搶著上?原因其實很簡單
    如今,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享受了幾十年的和平富裕的生活,生活在和平中的我們很難體會到戰爭的殘酷,只能通過文字記載和影視作品去了解戰爭,特別是看古裝劇的時候,每當看到古代冷兵器戰爭的鐵血廝殺,兩軍士卒不顧生死,拿著大刀長矛衝鋒陷陣,特別是衝在第一排的士兵,基本上都是九死一生。這時我們都會有個疑問,難道這些人不怕死嗎?促使他們無畏死亡的僅僅是榮譽的激勵和士氣的鼓動嗎?
  • 古羅馬人不喜歡弓箭,1000年都用標槍打仗?史學家李維:那是扯淡
    編者按:一直以來網上都傳有一種說法,古羅馬軍隊打仗只用標槍不用弓箭。那麼,事實到底如何?首先,這個說法部分是正確的,早期的古羅馬人確實不用弓箭。但是這不代表羅馬軍隊不用。,或者輕裝步兵,但是不等於其沒有弓箭手。
  • 中國古代為什麼不建城堡?老外:斯巴達300勇士撐不了1分鐘
    歐洲的古代就是一個城堡時代,由於實行的分封制,每個貴族都有自己的城堡,直接導致中世紀的戰爭也是城堡之間的戰爭。
  • 馮學榮:兩個不想打仗的大國,為何還是打了起來?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1937年,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要知道在日本侵華戰爭最初的兩三年裡,美國奉行的是「孤立主義」。 什麼叫「孤立主義」呢? 「孤立主義」的意思就是說:你中國和日本打仗,關我美國屁事,我才不管你們死活。 簡單地說,這就是當時的「孤立主義」。
  • 古代打仗總是進攻城池,為何不直接繞過去?專家:傻子才那樣幹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戰爭的最高境界,並非武力戰勝,而是不費一兵一卒就能取勝,很少能達到這種境界。從歷史書中,或者古裝劇裡,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無論哪個朝代,打仗往往以進攻城池為主,從而有攻城略地的成語。戰神白起一生攻克七十多座城池,戰無不勝所向披靡。
  • 歷史 | 中國古代為什麼不建城堡?老外:斯巴達300勇士撐不了1分鐘
    轉自:歷史小趣聞歐洲的古代就是一個城堡時代,由於實行的分封制,每個貴族都有自己的城堡,直接導致中世紀的戰爭也是城堡之間的戰爭。城堡層層防禦,易守難攻,可以用極少的力量對抗幾十倍的敵人,是絕對的防禦核心,備受歐洲人重視。所以直到今天,在歐洲仍然隨處可見城堡的身影。不過老外都有一個疑問,中國古代為什麼不建城堡?C.J.
  • 打仗時,士兵為什麼不在身上綁塊鐵甲擋子彈保命?
    但是,在戰爭進入火器時代後,為何古代的防身鐵甲卻被無情淘汰?拿二戰來說,我們很少見到士兵身穿防彈衣。有同學表示:「要是我,就在胸口綁塊鐵甲,萬一能擋子彈保命呢?」▲法國胸甲騎兵但是,對於步兵來說,穿一件沉甸甸的鐵甲,就不是什麼明智的選擇了:你衝鋒或者撤退時,會因為步伐緩慢、身型笨重而成為敵方的活靶子,什麼寶貝甲冑都救不了命。
  • 【香樟推文0632】打仗就會有傷亡,那為什麼還要打仗?
    如果針鋒相對的雙方不打仗,他們要怎麼解決矛盾呢?不了了之的可能性是很小的。最有可能發生的是談判。如果針鋒相對的雙方談判,他們又如何能夠達到共識呢?談判了,就不打仗了,就和平了。而在競賽模型中,外生給定的可爭奪資源是要通過「努力」才能獲得的。衝突模型裡的談判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有。在最開始的時候,針鋒相對的雙方如果不打仗,他們就會得到全面和平(Total peace):沒有武器,資源按照一定規則來分配。
  • 外國人:為何不像美軍那樣去打仗
    由於這段時間中國頻頻遭到多個國家的挑釁,許多人對此非常疑惑,現在的外國人難道就不怕中國反擊嗎?說到這,也就不得不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外國人眼裡,他們是如何看待中國的軍事實力的?或者說,中國軍事實力在國際上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 15分鐘就能吃上熱飯 解放軍的單兵自熱飯 質量不輸美軍!
    就是在出兵打仗前必須把糧草預備充足,人要吃飯馬要吃草,這說明後勤保障在任何時期的戰爭中都是至關重要的,影響戰局的可不僅是科技,還有後勤啊!隨著軍隊科技的發展在野戰條件下,傳統的「埋鍋造飯」食品保障體系開始被熱食快餐化保障體系所替代,這種熱食快餐具有無明火,方便攜帶,提高就餐速度和方便處理的優勢,大大提高了部隊在野戰條件下的機動能力。食品的熱量高,豐盛可口受到了戰士們的喜愛。
  • 行軍靠雪橇、禦寒靠棉甲,古代戰士們在冬天如何打仗?
    除此之外,蒙古與金朝之間的大昌原之戰,紅巾軍第一次徵高麗,金軍和紅巾軍都是由於軍隊不適應寒冬,而最終落敗。所以,冬天對於戰爭可怕的影響可見一斑。▲在冬天作戰的蒙古騎兵雖然冬天的確是個大問題,但是對於古代的將領們來說,卻也不是他們想不在冬天打仗,就可以不用在冬天打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