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話題
音頻
探究
視頻
闢謠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463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
在古代戰爭史上,一樁常被掛在嘴邊的難題,就是「糧草問題」。
中國古代戰爭裡,糧草的消耗有多大?春秋時代的《管子》裡,就給出恐怖估算:「故一期之師,十年之蓄積殫;一戰之費,累代之功盡。」出一次兵,十年的錢糧可能就沒了,打上一仗,幾代人攢的錢糧,十有八九就打完了。
雖然以生產力水平說,後來的中國歷代王朝,肯定要比春秋時代高,糧草花費未必這麼驚人。但只要開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就是歷代統治者頭大的難題。一粒糧食,往往能難倒多少名臣名將。
不過,對這個問題,現代許多歷史愛好者們,也常有疑惑:平日裡軍人戍邊操練,照樣也要吃糧食,也很少見缺糧的事。怎麼偏偏打起仗來,糧草就吃緊了呢?「難道不打仗就不吃飯嗎」的疑惑,在網絡上也常見流傳。
其實,這是個極大的誤會。
首先一個最基本的事實是,戰爭時期的軍隊糧食消耗,要比和平年代大得多。
在和平時期,軍隊往往駐守在各自的防區,駐紮多長時間吃多少糧,當然有固定數額。但一戰戰事爆發,必然就要調兵遣將。防禦戰時需要調兵救援,進攻戰要集結重兵反撲。士兵們作戰時要吃糧,長途急行軍時要吃糧,糧食消耗一下就陡然增大。
而且這個增幅,還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前線需求的糧食增加了,當然也要從全國各地調運糧食。可是漫漫運輸路途,糧食消耗本身就大。一石糧食從後方運到前線,往往就剩下個零頭。但即使這樣,也要咬緊牙關往前線運。戰事拖的越長,糧食供應越像個無底洞。大把的往裡填。
所以歷朝歷代,但凡有軍事眼光的帝王,為了解決糧食消耗問題,往往都在運輸路線上做文章。比如秦始皇修築了著名的「秦直道」,北宋為防禦遼國,在北方挖掘了密集的水運河道。朱元璋北伐遼東時,專門在松亭關大寧會州富峪四地建立糧食基地,就為縮短運輸距離。
但即使這樣,哪怕放在國泰民安的王朝盛世年間,一場戰爭的糧食消耗,也依然是巨大負擔。
比如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的徵遼東一仗。從國家安全角度說,這一仗必須打。但為準備這一仗,朱元璋做了至少十年的準備,到洪武十八年才拍板開打。前後共調用糧米一百二十萬石。一百二十萬石是什麼概念?當時明朝全年的政府糧食收入,是兩千一百萬石。打這一仗,花掉了國家歲糧的二十分之一。
而比起其他類似戰役來,這花費,已經算輕的。
比如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北徵韃靼時,就嘗夠了缺糧的苦。儘管明王朝幾乎動用了邊地所有的糧食儲備,但勝利班師的時候,明軍依然出現了斷糧的情況,清遠侯王友的部隊,甚至出現了兵士缺糧餓死的慘狀。聞知此事的朱棣,甚至傷心的拒吃晚飯——戰無不勝的永樂大帝,也難免有缺糧之痛。
而比這糧食消耗影響更嚴重的,是戰爭對國家生產能力的破壞。
且不說一場戰爭打響,進入動員狀態的王朝,在經濟方面遭到的消耗。一個重要的事實是,古代軍隊出徵,不止有士兵,更要有大量的民夫。甚至民夫的數量不低於士兵的數量。還是以朱元璋北伐遼東為例,除了動用二十萬軍隊外,明王朝還在河北河南山西山東四省,徵發了民夫二十萬,全是青壯年勞動力。這也就意味著,這四省的勞動力幾乎都被抽走,是年的農業生產,可想而知破壞有多嚴重。
當然,朱元璋徵遼東的戰役,畢竟持續時間短,生產破壞也有限,長遠意義也大。但如果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呢?不止前線戰火不斷,後方的勞動力年年都要被徵發。數省的正常生產無以為繼。那國家的糧草,等於是坐吃山空。
所以,多年的戰事打下來,糧食消耗自然是天文數字,物資儲備又有限,到時候不但難以為繼,甚至還會激化許多內部矛盾,引發民變等動亂。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歷代的政治家,都常強調「兵者,兇器也!」單是這巨大糧食成本,代價就十分「兇」。
但也有很多時候,戰爭時的糧食消耗,也有許多坑爹的人為因素。這個問題,風雨飄搖的明朝崇禎年間,就很有發言權。
明末崇禎年間,出名的內外戰事多,也出名的缺錢缺糧,前線幾乎每一顆糧食,都是崇禎皇帝恨不得從牙縫裡摳出來。那這麼多錢糧都用到哪裡去了?以《增訂晚明史籍考》裡記載:當時明軍萬人編制的部隊,往往只有五六千人,其他四五千人的「空額」,那些多出來的錢糧,當然就被各級文武官員層層扒皮剋扣。這樣的軍隊白花著錢糧,又如何能打仗?
而以北宋範仲淹的嘆息說,宋夏戰爭時,宋朝西北前線更是虛報成風,一支軍隊有多少人?一場仗需要多少錢糧,往往都是獅子大開口。而審核的北宋官員呢?由於北宋冗官扎堆,一個崗位上三五個人,結果就是大家誰都不負責,甩甩手就通過了。結果朝廷的錢糧一筆筆狠砸,以至於「府庫須竭」,幾乎全打了水漂。仗?當然越打越糟。
戰爭裡的糧食消耗,在很多時期,也都是這類「貪政」「懶政」惹的禍。
而話又說回來,雖說戰爭成本巨大,是不爭的事實。但即使在古代條件下,只要一個王朝合理調配資源,這個難題,也並非不能解決。
就以著名的宋金戰爭為例。當時的南宋,國土面積不到北宋的百分之七十,中原大地盡數淪陷,開國後又繼續與金國死掐,嶽飛韓世忠們浴血奮戰,軍隊一度年年不消停。打得這麼激烈,是不是缺糧很嚴重?
但事實是,由於早期的南宋,有呂頤浩趙鼎等一批經濟強人坐鎮,一手抓國防一手抓生產。所以一直到嶽飛郾城大捷,打得金人「此間震恐」,前線戰事白熱化的紹興十年。南宋王朝的糧食儲備依然充足,紹興十一年時,手裡有糧的宋高宗,還重建了南宋的義倉,出臺了不少惠民政策。不管打仗還是安民,當時南宋王朝的糧食,都是絕對的夠用。
但諷刺的是,待到南宋王朝以殺害嶽飛為「交易」,換來了一執《紹興和議》,開始了稱臣送錢換和平的屈辱歷史後。理論上進入和平年代,本該經濟繁榮的南宋,卻是一年比一年缺糧。由於那時秦檜當權,南宋王朝「貪」風大起,外加花錢買和平,也要有錢送,所有一切都甩鍋給南宋農民,可憐南宋百姓,稅賦竟比戰爭年代還重。
於是,如此折騰了沒二十年,待到秦檜一命嗚呼後,以《齊東野語》等史料記載,當時南宋「官府庫無旬月之儲,千村萬落,生理蕭然」,比宋金戰爭時慘得多。南宋史學家李心傳更發出嘆息:紹興年間抗金的時候,軍費軍糧消耗那麼大,可國家就沒缺過錢糧。這些年不打仗,為什麼官府倉庫底朝天,窮得到處缺錢呢?
懶政貪政苛政的破壞力,就是這麼猛於戰爭。
參考資料:李心傳《建炎以來系要錄》、顧城《明末農民戰爭史》、張遠 朱凱兵《中國古代戰爭成本思想簡論》、陳梧桐《洪武皇帝大傳》、晁仲辰《明成祖傳》、孫宗林《宋朝歲幣政策的影響》
往日文章精選:
鄭成功創建的「鐵人軍」有多強悍?可以對抗八旗鐵騎與荷蘭軍隊
常備軍稀少的東漢,如何維護國防安全?還好有一支北方王牌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