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迷聚集地,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話題
音頻
探究
視頻
闢謠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我們愛歷史》為頭條號籤約群媒體
字數:2406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
一:「掛上就不打」的神器
豐富多彩的野史戰場上,免戰牌是個人氣極高的神器。別管雙方血流成河,犬牙交錯殺到白熱化,只要軍營前免戰牌一掛,兩家大軍就齊刷刷消停。比如《說嶽全傳》裡,嶽飛在牛頭山把免戰牌一掛,兇悍的金軍就立刻歇班。《三國演義》裡,司馬懿把免戰牌一掛,諸葛亮急的連罵帶病都沒招。這「掛上就不打」的強大威力,叫多少歷史票友印象深刻。
那真實的歷史上,這威力強大的免戰牌,又真的存在嗎?
理論上說,打仗不是老朋友敘舊,更不是請客吃飯。發動一場重大戰爭,人力物力財力消耗巨大,且關乎家國王朝命運,哪能掛上個牌子就不打?如果真有哪支軍隊,扛上「免戰牌」上戰場,掛軍營前後就高枕無憂睡大覺?接下來,必然是天雷滾滾的慘案。
所以說,叫「免戰牌」的物件,歷朝歷代的戰場上,只要靠譜的仗,都絕不會出現。
但有形的免戰牌沒有,「無形」的免戰牌,在幾千年的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卻有好幾樣。每一樣,都意味著多少戰爭史的記憶與思索。
二:「免戰牌」的規矩與智慧
首先,「免戰牌」沒有,但「免戰」的規矩,中國古代確實有,特別是春秋年間,那一度是硬規矩。
春秋時代,講究的是「春秋禮數」,徵戰殺伐這大事,也要按諸侯的規矩來:戰場上不能抓頭髮花白的老人,不能攻擊受傷的敵人。至於「什麼時候打仗」這事兒,更是硬規矩——開戰要約好時間地點,敵人沒列好隊伍,決不能貿然開打。倘若敵人遇到特殊情況?說不打那就真不打!
這些後世看上去迂腐的規矩,春秋諸侯們遵守起來,也是動真格。就以「打不打」這事說,秦晉韓原大戰時,先列好隊的秦國,就在原地乾等,等著對方晉國列好陣勢後,這才瞪圓了眼開打。十分講規矩。「禮不伐喪」更是硬規矩,齊晉大戰時,正趕上齊靈公辦喪事,於是兩家爽快收兵不打,「免戰」毫不含糊。
但這一類規矩,也只屬於特定時代,一直當真那就坑了。典型宋襄公大戰楚國,還想講禮數,等人家排好隊列再打,沒想到人家根本不按套路出牌,上來就把宋襄公打的稀裡譁啦,差點命都搭到戰場上。當戰爭由「春秋禮數」變成你死我活,規矩也就不作數。
但是,自戰國年間起,「春秋禮數」早不作數,哪怕戰場上你死我活,「免戰」的奇景象,其實也不少見。很多時候,「免戰」這事,恰是戰場態勢的生動縮影。
比如三國時代,諸葛亮與司馬懿的煎熬消耗,又比如安史之亂前期,潼關戰役第一階段時的雙方乾耗。都是因為一方佔據著絕對優勢的地理和戰略形勢,只需穩守就能達成戰略目的。另一方卻陷入到進退不能的戰略困局裡。
這樣的「免戰」,進攻方攻擊沒把握,退兵不甘心。防守方穩守有把握,但對峙太煎熬。這種時候,也就更考驗意志品質。典型安史之亂時的潼關戰役,明明潼關糧草充足,哥舒翰帶著唐軍守住就好,安史叛軍前面後潼關進不去,後方有郭子儀李光弼抄老窩,攻攻不下退退不出。雙方也就心照不宣的「免戰」,一天天對著「磨」。偏偏是唐王朝沉不住氣,死催哥舒翰提前決戰,終於把穩贏的唐軍,「催」進了安史叛軍的口袋裡,繁華的長安城也就此搭上。
而比起這類心理素質考驗,「免戰」的局面,有時也更是主動的心理戰。漢宣帝時代,老將趙充國討伐河西羌族叛軍。漢軍重兵壓境,卻主動「免戰」,一邊面對面乾耗,扎住了不打,一邊故意散布流言蜚語,終叫惶恐不安的叛軍窩裡反,竟在漢軍眼皮底下自相殘殺,殺完了就痛哭流涕求投降——不費一兵一卒,叛亂平定。
這種捏準對手心理的「免戰」攻勢,永樂皇帝朱棣,也曾深深體會。他當年扯旗造反,發起靖難之役時,大軍一度直撲重鎮濟南,眼看就要砸碎濟南城牆,卻見城門樓子上,守城的山東參政鐵鉉,咬牙立起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畫像——你牛?你打你爹一下試試。果然驚得朱棣慌忙退兵,乖乖繞路而去,堪稱數千年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經典的「免戰牌」戰例——朱元璋的畫像,做了「免戰牌」。
但比起這些關於免戰牌的戰爭智慧,更叫後人嘆息的,卻也有關於免戰牌的,一些至為恥辱的景象。
因為免戰牌,在有些時候,也成為一個王朝,軍力衰敗的縮影。
三:「免戰」背後的恥辱
說起「免戰」的雷景象,轟轟烈烈的明末農民戰爭,就是生動寫照:崇禎年間,李自成等人的數十萬農民軍席捲中原,明王朝急調重兵圍攻,那戰事得有多慘烈?《明史》上就有生動描述:「臨陣相勞苦,拋生口,棄輜重,即縱之去,謂之『打活仗』」。也就是雙方假模假樣列陣,然後就在陣前談判,討價還價商量一番,農民軍交上些錢財物資,官軍就讓開條路,放這群「敵人」到別處去——既能拿錢,又能立功,這「活仗」,真是好處多多。
可就是這越打越活的「活仗」,「免戰」的雷景象下,是農民大起義席捲中原的慘狀,是大明王朝越發水深火熱的悲催局面——這個王朝腐敗的行政與敗壞的軍政,也就只能打得起「活仗」,又怎能有救?
這樣的軍隊,碰上兇狠南下的清軍,也就衍生出了另一個版本的「免戰牌」:明末年間,每次清軍入關劫掠,「兵強馬壯」的明軍,只敢遠遠觀望,根本不敢上去打一把,只能幹看著搶得盆滿缽滿的清軍,大搖大擺的離開。而得意洋洋的清軍呢?臨走還砍了沿途樹木,做成刺眼的木牌,上書大字「各官免送」,等於送給怯懦明軍的免戰牌。
但曾兇悍到送明軍「免戰牌」的清軍,到了落後挨打的清末,卻做出更不要臉的事:求著敵人送免戰牌——甲午戰爭的平壤大戰上,面對打到筋疲力盡的日軍,清軍主帥葉志超卻嚇得腿軟,竟派人給日軍送信,請求日軍放一條路給清軍逃命。眼睛發亮的日軍,假裝應允了下來,還寫了書信保證。拿到「免戰牌」的葉志超,這下受寵若驚,下來部隊撒腿逃命,然後不出意外,就落進日軍的埋伏圈……
一位甲午戰爭時的被俘軍官,就在回憶錄裡,形容了帶著「免戰牌」喜悅逃命的清軍,接下來的慘狀:「死屍遍地,血水成渠,慘目傷心,不堪言狀」。在平壤,這個明朝軍隊曾碾壓日軍的地方,幾百年後的清軍,就這樣陷入了日軍肆意的殺戮中。
「免戰牌」帶來的慘案背後,是一個喪失自強意志的王朝,一支兵魂喪盡的軍隊,更是一個落後挨打到恥辱的時代。這「不堪言狀」的景象,縱是再過百年,縱是再痛,依然值得國人反覆回味,聆聽警鐘長鳴。
參考資料:《甲午戰爭史》、《明史》、《明季北略》、《日清戰爭》、《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