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尋影】一生只為你,飛豹!

2021-02-07 航空工業


由中航工業生產的「飛豹」殲擊轟炸機自1988年首飛後,現已成為解放軍作戰飛機中耀眼的明星。為了這千金不換的幸福感,航空人食堂畫圖紙,豬圈做試驗,夫妻同攜手,拿命拼試飛,默然堅守。

央視新聞頻道在大年初二《軍工尋影——飛豹》中,講述了和飛豹有關的故事——那些英勇的試飛員,那些設計師們,那些紮根閻良航空城的航空人。現將視頻和全文與諸君共享。


下面是全文,方便無wifi的航空愛好者。


【軍工影像】【電影《沖天飛豹》】

【正文】

2001年,一部反映我國新型戰機試飛的電影《沖天飛豹》亮相螢屏,講述的故事正是當時我國最新型殲擊轟炸機殲轟-7艱難的研製歷程。經歷多道難關,試飛員要開始面對試飛科目中最艱難的項目之一,顫振試驗。

【電影同期】

【正文】

飛機跨越音速時複雜的氣流變化,曾經讓年輕的試飛員凌知遠駕駛的飛機空中解體,這成了他試飛工作中揮之不去的陰影,這時候,老試飛員挺身而出,和他共同合作成功挑戰這飛行中的鬼門關。

【電影同期】

【正文】

然而,經歷震顫之後的飛機發生了故障,前起落架無法放下,堅持著陸可能機毀人亡,而棄機逃生則會讓辛苦得到的試飛數據付之東流,試飛員孔凡會如何抉擇?

【電影同期】

【正文】

在現實中,綽號「飛豹」的殲轟-7飛機1988年首飛成功,在艱難的試飛過程中,歷經多次失敗和重大事故,真實的試飛之路,是用汗水,淚水甚至是鮮血鑄成的。《軍工尋影》,今天揭開「飛豹」戰機坎坷的騰飛之路。



【軍工尋影】最艱難的試飛:試飛員口中的驚險一刻

【導語】

歡迎走進今天的《軍工尋影》,今天我們關注的是殲轟-7殲擊轟炸機,它有一個響亮的綽號叫做「飛豹」。從剛才的影片中,我們就領略到,「飛豹」在試飛過程中,不僅歷盡坎坷,甚至充滿了生與死的考驗。試飛的道路有多危險,今天就來聽一聽「飛豹」飛機的首席試飛員、試飛英雄黃炳新的講述。

【「飛豹」首飛影像】

【正文】

1988年12月,「飛豹」飛機首飛成功,當飛機平穩落地時,鮮花,擁抱和歡樂的氣氛圍繞著剛剛走下飛機的首飛試飛員黃炳新。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在剛剛過去的十八分鐘的首飛中,他經歷了什麼。

【同期】黃炳新

起飛以後,出現了前後速度表(顯示)相差60公裡。大概飛5分鐘以後,出現了火警燈信號閃亮。代表什麼?火警燈信號閃亮代表這個飛機要起火了。

【正文】

剛起飛就遇到險情,還好不久之後飛機在試飛員黃炳新的手中恢復了正常,18分鐘穩定飛行後,平穩著陸。

然而這時,大家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

【同期】黃炳新

落地以後這個飛機一剎車,正常剎車,就開始震動。越震動越明顯,這飛機就像要散架一樣。結果整個儀錶板掉我一身。

【正文】

這時如果飛機的方向偏離一點,只要幾秒鐘,飛機就會衝出跑道。那將會是機毀人亡的慘劇。在幾乎要失控的狀態下,黃炳新把飛機穩穩地剎住,停在了跑道上。

「飛豹」首飛成功,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接下來,「飛豹」的試飛工作持續了近10年。這期間的驚魂時刻更是讓黃炳新難忘。電影《沖天飛豹》中描述的飛機跨越聲速時出現的震顫,就曾經讓黃炳新在現實中面臨生與死的選擇。

【同期】黃炳新

我只是在我座艙裡面一聲響聲,響聲以後,這個飛機不振動了,我就告訴後艙那個領航員,我說你看看是不是飛彈飛掉了,一看沒有,後來一看,方向舵沒有了。

【畫面隔斷】

當時,就沒想到跳傘,從心裏面,也沒有跳傘這個想法,要把它飛回來

那飛機可以說不是飛回來的,是飄回來的。那正是(為了)對準跑道來回飛,安全落地。落地這個飛機差一點出到跑道外面去,蹬回來了



【軍工尋影·軍工故事】從PK中走出來的中國「飛豹」

【導語】

每次遇到驚險時刻,飛行員都有一個求生的機會,這就是彈射跳傘。然而,更多的時候,他們不願意這樣做。對於「飛豹」的試飛員來說更是如此,如果有一絲希望,他們都會盡全力保住飛機。因為他們知道,這架飛機不僅對國家太重要,而且來得太不容易了。

【同期】吳克明

國內還沒有(殲擊轟炸機)。

【正文】

這樣激烈爭論項目的去留,對於「飛豹」的研製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這款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研製的中國第一款殲擊轟炸機,由於是我國第一次完全脫離舊有的飛機設計體系,完全自主設計生產的作戰飛機,因此研製中遇到了大量的障礙。

設計之初,就曾因為設計方案遲遲無法確定而面臨撤銷的危險,1980年遭遇資金緊張,而被列為「緩辦」的型號,第三次面對是繼續研製還是就地取消的爭論,「飛豹」能起死回生麼?

【同期】吳克明

海軍就特別強調,1982年的英阿戰爭,馬島戰爭,阿根廷把英國的謝菲爾德艦一下子給打沉了。它怎麼打沉的呢?它是用一個空對艦的飛彈。

【正文】

海軍強調的這場戰例是英阿馬島海戰中。當時,阿根廷戰機貼著海面超低空飛行突破英國皇家海軍特混艦隊的防禦圈,突然發射了一枚「飛魚」反艦飛彈,將英國當時最先進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擊沉,向世界展示了這種全新的作戰方式。

而早在「飛豹」戰機在研製之初,這種低空突防、飛彈攻擊的作戰方式本來就是「飛豹」的設計思路之一,這讓「飛豹」戰機在這場決定命運的PK之中,抓到了一線生機。

【同期】吳克明

海軍就堅持作戰方式,就是低空掠海飛行。掠海就是(高度)100米左右,對地轟炸不能夠靠目視轟炸。你要靠目視轟炸已經來不及了。後來(「飛豹」項目)就上去啦。

【正文】

由於一開始就選擇了國際上領先的作戰模式,「飛豹」飛機四機論證中脫穎而出,重點研製的定位被確定下來。幸運的是,在這場PK之後,四個機型都因各自的優勢被保留了下來,而艱苦的條件洗禮,也讓中國的軍工人更具備磨礪空中利劍的能力。



【軍工尋影。面孔】倔強的「馴豹人」——陳一堅

【導語】

在這樣嚴酷的選拔當中,一方面是項目本身的條件經受考驗,另一方面,項目必須需要一位非常倔強的帶頭人。帶領這「飛豹」團隊在當時的困境中堅守下來的,正是「飛豹」飛機的總設計師陳一堅。

【正文】

陳一堅曾經是中國飛機設計大師徐舜壽的學生。造飛機,對於別人來說,可能源自理想,可是對於陳一堅來說,卻源自他小時候的一段痛苦的回憶。抗日戰爭時期,為躲避日軍飛機的轟炸,陳一堅躲在墓穴裡親眼目睹了一位母親和她襁褓中嬰兒的悲慘遭遇。

【同期】時任「飛豹」飛機總設計師 陳一堅

那母親也很害怕,讓他吃奶,把他憋,把他捂著,悶死了這孩子。所以這個事情是我一輩子記著的東西。我就有一個問號,就是我們為什麼沒有飛機?這就是自己一個很大的問號。這是一個,就感性認識,一直到今天那個場景還是歷歷在目。

【正文】

這是陳一堅對飛機的最初記憶,成為他揮之不去的夢魘,也堅定了他航空報國的信念。

【同期】時任「飛豹」飛機總設計師 陳一堅

後來到了考大學的時候,趕上解放了,那時候呢我報航空,三個志願裡面,航空、航空、航空。自己下定決心,你不錄取我,我換個大學。

【正文】

大學畢業的陳一堅如願以償地走上了航空報國的道路,1977年,中國第一架殲擊轟炸機的設計任務落在了他的肩上。在設計之初,陳一堅要面對的挑戰,不僅僅是解決中國殲擊轟炸機從無到有的問題。

【同期】時任「飛豹」飛機總設計師 陳一堅

從摸索開始要跳到三代,這個要求加在一起,就客觀要求和我們過去的經驗的積累,技術的積累差距太大。

【正文】

面對如此大的跨越和技術鴻溝,陳一堅和整個團隊只能選擇默默堅守奮鬥。

【同期】時任「飛豹」飛機總設計師 陳一堅

我那時候就想到自己要失敗的話是什麼結局,一般來說,你肯定完蛋了,不會家破人亡,也是遺臭萬年,這就是那個時候的想法,而且我跟下面只是提一個要求,就是我的座右銘,要學越王勾踐,就是臥薪嘗膽。

【正文】

艱難起步的飛豹並沒有在隨後的研製過程當中順利前進,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國防建設不得不為經濟發展讓路,眾多在建的新型號被先後取消,「飛豹」也從最初的國家重點型號降為了「量力而行」。

【同期】時任「飛豹」飛機總設計師 陳一堅

這個「下馬」,就是叫做量力而行。應該說就是想哭吧。最簡單的一個感情反映,就是想哭。(但是)我們沒停。我們自己就,黨委商量一下,就是「量力而行」後邊加四個字,「大有作為」。

【正文】

就這樣,陳一堅帶領設計團隊在經費緊缺的情況下堅持了一年半,在1983年4月,「飛豹」的研製任務迎來了轉機。

【同期】時任「飛豹」飛機總設計師 陳一堅

很多代表團,上級的檢查團,那是幾天就來一幫,幾天就來一幫。都是匯報,匯報完以後當面都還是說你們幹得確實不錯,還是頂著困難上了,這個隊伍還能打硬仗的。

【正文】

倔強的陳一堅帶著這支能打硬仗的隊伍,把「飛豹」這個項目堅持了下來,每每遇到挫折時,從項目的三起三落,到後來的四機評審,沒有一次動搖過他研製「飛豹」的決心。因為他堅信,這就是國家最需要的飛機。

【同期】時任「飛豹」飛機總設計師 陳一堅

那時候只能說幹,我們不能幹也得幹出來,所以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一定把它幹出來,就這一句話。



【軍工尋影記者探訪】馴豹記:艱難的起飛

【導語】

終於保留了繼續研發的資格,但是「飛豹」並未因此而一帆風順,資金少,條件差是當時最大的問題。豬圈都曾經是飛豹進行基礎實驗的地方。豬圈當中能養出飛豹嗎?他的新能究竟如何呢?

因為堅守,「飛豹」迎來了曙光。在「四機評審」結束,「飛豹」被正式列為重點研發裝備。都說機會永遠是給有準備的人,但是,面對著資金緊張,條件有限的現狀,他們究竟該如何準備呢?

【正文】

這些簡陋的設施和試驗手段,就是當年把飛豹這個項目堅持下來的科研人員手中的法寶。談起各種試驗過程的艱辛,「飛豹」飛機的副總設計師的詹孟權說,當時把土法上陣做到了極致。

【同期】詹孟權

用磚砌了土胚,上面是石棉瓦,蓋了一個當時叫做實驗室,用了臺架。臺架也是我們自己畫圖。你比如說火控室,要研製掛架,掛架掛上去以後掛炸彈,掛飛彈,掛火控武器,掛了以後,投放以後要拋放下來。拋放要求很高的,怎麼辦?土法上馬自己搞一個鐵架子,上去通電,完了底下挖個坑,沙坑,一次一次地那麼投放來摸裡面的規律。

【正文】

除了這些,食堂,工棚甚至是豬圈,都曾經是「飛豹」進行基礎試驗的地方,想起這些艱難的歲月,詹老的心情還是難以平復。

【同期】詹孟權

就是這樣…..(哽咽,留住)反正現在條件好了。

【正文】

完成了著名的四機論證後,「飛豹」的研製開始走上正規,讓詹孟權欣慰的是,終於可以把艱難誕生的「飛豹」飛機帶進更加先進的試驗設施中,加快成長。

【同期】詹孟權

大概86、87、88年,(新設施)不斷投入使用,一邊建一邊搞,這些廠房的設計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已經很不錯了,大家都很愛惜。整個飛機的設計過程,也是試驗設備的建設過程。

【正文】

正是在這裡,詹孟權和同事們摸透了「飛豹」的脾氣秉性,隨著艱難的試飛進程,他們看著這隻豹子逐漸成長。1998年,「飛豹」原型機正式定型,然而,成功的喜悅還沒散盡,一項更加重大的任務擺在了研製人員的眼前。

【同期】詹孟權

正好我們要交飛機的時候,趕上了99年要進行大閱兵,50周年大閱兵,就是9910任務。因為飛機是個新飛機,飛行員是還沒有飛過飛機的飛行員,地勤人員是還不熟悉飛機的地勤人員。從批量的交付飛機到人員培訓到飛行員的熟練駕駛,完了飛行員要嚴格地(飛)六機編隊,這是當時9910任務中編隊最複雜的一個隊形,通過天安門。

【正文】

儘管充分準備,但在任務當天,新的挑戰還是和剛剛羽翼豐滿的「飛豹」不期而遇了。

【同期】詹孟權

天氣非常惡劣,大暴雨,雲層非常非常低,而且雷電交加。做機務準備工作的時候雨都還沒有停,你想在這麼個惡劣的情況下,要能夠保持原來過天安門的預定的隊形,而且要做到時間上不差一分一秒鐘,間隔距離上不差規定的距離,對飛行員要求非常非常高

【畫面隔斷】

非常湊巧,就要我們將要閱兵,飛機方隊要過天安門的時候,天好了。當飛機飛出雲層的時候,他們依然保持了非常好的隊形。

【畫面隔斷】

第一,感到非常高興,非常激動,另外也感到如釋重負,終於這次任務比較圓滿地完成了。很難忘。

【「飛豹」軍演畫面一組】

【同期】詹孟權

因為這一輩子幹了自己願意幹的事,而且還取得了一點自己感到心裡安慰的成就,所以還感到很值得。



【軍工尋影三線記憶】航空城閻良:堅守

【導語】

「飛豹」飛機誕生在我國陝西西安的閻良,這個城市也許大家有點陌生,但是說到從這裡飛出的飛機型號,您一定就不會陌生了。除了」飛豹」飛機之外,像大型的運輸機運20,還有大型預警機空警2000都是在這裡誕生的。幾十年來,這個因三線建設而起的小城市逐步發展,成為我們國家獨一無二的一個航空城。今天的三線記憶,就跟著我們的記者吳傑一起走進小城,去看一看那些航空人的生活。

【同期】本臺記者 吳傑

每到上下班的時候,這條道路就會被這樣藍色的人流所充滿,這也是閻良這座航空城一道獨有的風景線,準確得就像它的呼吸,它的心跳一樣,在過去的幾十年當中,幾代航空人就是以這樣的方式,跟這座城市一起呼吸,一起成長。

【音樂+畫面一組】

【同期】陳驪醒

其實閻良這塊兒最早沒有一個城市的概念,你看其實現在閻良的這個街道,都是當時家屬區中間的馬路,唯一一個公共的一個(設施)就是電影院,當時叫俱樂部,是一個公共的。剩下的都是,要麼辦公樓,要麼宿舍。

【同期】陳驪醒

我第一次來的時候都很震撼,那麼大空間的食堂坐了黑壓壓的一片人,然後它那個燈,因為燈很高,畫圖的時候看不見,所以每個人桌子上要吊一個日光燈,所以你一看像蜘蛛網似的,全吊著日光燈。所欲人在大食堂裡面畫圖,很震撼。

【同期】【畫面隔斷】

那時候,年輕人都想著下海,我當時也想過,高佔民所長找我們談話,把我們留住,就說你留下來能做多少貢獻,這些貢獻跟別人的貢獻是不一樣的,跟你下海掙錢的貢獻是不一樣的。

【同期】【「飛豹」飛機生產,首飛等畫面一組】

【同期】【老頭看報 老太太收拾屋子】

【同期】詹孟權

很大一部分精力是在殲轟-7飛機的研發中間,我們兩個幹得是同一個行業,彼此幹得好不好就特別清楚。當然相互動腦筋,辦公室裡沒幹完的或,家裡還研究還討論,還爭論。

【同期】阿姨

他,組織能力還行,哎,也有點兒水平吧。。。。。總不能說你太好吧,哈哈哈

【同期】陳驪醒

閻良中午有睡午覺的習慣,特別是你中午午睡的時候,飛機在天上飛,你馬上就能想到,是不是我設計的那架飛機在飛。

記者:不會嫌吵

若果是,他會很高興的。

【同期】詹孟權

因為它在飛,就說明我們的的飛機在往前走。通過試飛來取得各種新能需要的數據,一個新的型號就會更快地誕生。



【軍工尋影航空視野】「飛豹」的國外同行

【導語】

在國際上,殲7轟炸機在歷次現代戰爭中,戰功顯赫,被稱為「空中多面手」。那今天的視野呢,我們就看一下「飛豹」戰機的幾位國外同行。

1985年4月15日的清晨,位於利比亞首都的的黎波裡國際機場,在突如其來的一聲巨響化成一片火海,停在跑道上的飛機瞬間被炸毀。完成這次突襲的竟然是三架從英國起飛的美國空軍F11殲擊轟炸機。他們通過四次空中加油,長途奔襲13個小時,完成了這次精確的轟擊。有人會問,這樣的轟炸任務,美國的幾款轟炸機都可以完成,怎麼會輪到F11呢?

【同期】詹孟權

因為如果只是轟炸機的話,他要出去作戰,他必須有護航。我這型飛機,我自己有能力,不需要護航飛機。

【正文】

省掉了護航飛機,這隻有三架飛機組成的小組,轟擊更加隱蔽,憑藉兼顧空戰和轟炸的飛行性能,F11在完成打擊後,成功的從利比亞強大的防空網中,全身而退。

多國聯合研製的狂風轟炸機,也是轟炸機中的明星。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利比亞戰爭,都可以看到他對敵攻擊的身影。這種帶著大大小小各種攻擊武器的炸彈卡車形象太深入人心,以至於人們忘了,他還有很強的空戰能力。

不過在未來,由於高技術裝備的研製成本越來越高,我們可能很難看到上個世紀那樣作戰飛機百花齊放的場面了。F11在2011年全部退役,狂風戰機也逐漸要被法國的陣風、歐洲研製的颱風取代,退出歷史舞臺了。殲擊轟炸機以後將被具備多種功能的殲擊機所取代。


相關焦點

  • 飛豹掛載的最強武器曝光,能讓雷達和手機全都「失效」
    有資深軍事觀察家評價這款吊艙為國產「最強大」電子幹擾吊艙,飛豹戰機「最昂貴」的外掛裝備。在我國軍工科研單位正在對首款專用電子攻擊機殲-16D進行試飛測試時,中國空軍已從現役戰機中找到了暫時「替代者」——飛豹戰鬥轟炸機。
  • 一生只做你的「鐵桿僚機」
    當時,還在徐州工作的她就接到高科峰的電話,只聽到他在電話那邊用哭腔對她說:「戰友犧牲,機毀人亡……」昔日並肩作戰的戰友突然間陰陽兩隔,這對他來說是個晴天霹靂,也讓這個勇敢善戰的男子漢慌了神,心情變得異常沉重。善解人意的她慌慌忙忙向單位請了假,拖著行李一個人從徐州到部隊去找他。
  • 「飛豹」戰機:沖天一飛衛和平
    吳迪的座駕,是被譽為「飛豹」的殲轟-7A戰機。殲轟-7A,是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超音速戰鬥轟炸機,主要擔負對地/海面戰役戰術縱深目標攻擊和近距離空中火力支援任務。事實上,作為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製的「飛豹」,是中國空軍在國內外亮相最多的一款明星戰機,世人並不陌生。
  • 飛豹老矣,西沙還是需要殲16和航母鎮守
    中國曾經引進蘇聯的伊爾28轟炸機,並命名為轟-5。類似編號還有殲-5,5諧音「無」,代表「從無到有」。飛豹戰鬥轟炸機最早名為「轟炸7型飛機」,由我國在上世紀70年代初期開始早期研究工作,最早是作為轟5後繼機種開發。
  • 30年後試飛員披露飛豹試飛秘事:大坡度盤旋、橫滾、半滾倒轉、斜斤鬥、斤鬥、半斤鬥翻轉、上升轉彎,所有戰機的複雜特技,飛豹都能飛!
    飛豹戰機迎來誕生30歲的生日,本刊記者為此專程前往閻良試飛院採訪了試飛員李存寶,他在採訪中向本刊記者表示,飛豹出來以後,他本人有機會參與,主要是平臺試飛比較多,像飛行品質、強度、各個系統、飛機性能,包括特技,也試飛過發動機。
  • 法國「超軍旗」全面退役,曾為「飛豹」設計發展方向
    新型戰機被命名為「超軍旗」,是在「軍旗」IV M型的改進型,1974年10月進行了首次飛行,並於1978年6月進入現役開始裝備法國海軍。隨後,該機參加了之後幾乎所有的法國海軍作戰行動,在40年中分別出現在黎巴嫩、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亞等戰區的上空。
  • 國產飛豹戰機能算第三代戰鬥機嗎?確實不能算,已被殲16替代
    就算我被停產,我還是會為祖國發光發熱
  • 今天,杭州1萬多人與「飛豹」戰機零距離接觸!
    兩架「飛豹」戰機展示引人駐足。空軍駐杭94973部隊供圖。圍在銀灰色的「飛豹」戰機前,人們臉上寫滿興奮與驕傲。在前來赴約的人群中,多是第一次與「飛豹」近距離接觸的空軍迷,也不乏曾與「飛豹」並肩作戰的老戰友。「飛機可比照片看到的帥多了!」9歲的徐尚昊緊緊攥著父親徐炳良的手。徐炳良曾經是一名光榮的戰機駕駛員,這次赴約既是為了再來看看「老夥伴」,也想為兒子帶來一場愛國主義教育。
  • 西安軍工企業單位一覽
    核 工 業 :陝西應用物理化學研究所西安國營262廠核工業524廠蘭田勘探隊西北核技術研究所(21所)船 舶 系 統 :西安東風儀表廠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五研究所西安地區其他軍工企業名錄西安向陽航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環保容器廠西安向陽航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保護膜分公司西安航天計量測試研究所西安航天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西安超碼複合材料公司西安華山粉末冶金有限公司西安瑞聯近代電子材料有限責任公司西安北方電氣有限公司西安歐意特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西安航天華陽印刷包裝設備有限公司西安飛豹科技發展公司
  • 飛豹戰鬥機研製趣聞:在外參觀看到一柜子書,節省了11億
    聲明:除《踢館》外,講武堂所刊登文章均為授權轉載
  • 巴鐵要買「飛豹」戰機?印度這下該發愁了
    「飛豹」戰機的研製過程也是頗為坎坷的,競標的時候,「飛豹」就面臨著兩個強勁對手——強-6和殲轟-8。灣灣海軍當時防空能力最強的是「成功」級護衛艦,其配備的「標準-1」艦空飛彈最大射程為38公裡,而殲轟-7戰鬥轟炸機攜帶的鷹擊-81空艦飛彈,最大射程在50公裡左右。這意味著,「飛豹」戰機可以在「成功」級防空火力之外展開飽和式攻擊!
  • 為啥「飛豹」總愛掉?因為它少了這麼一樣關鍵設備
    飛豹發生了不少次飛行事故,大部分事故發動機都完好反過來說,假如發動機足夠可靠的話,操縱系統也不出問題,飛機應該不會出事。尤其是裝備兩臺發動機,事故應該更少發生。但是我國飛豹戰鬥機就遭遇了很怪異的事情,飛機裝備了2臺英國羅羅發動機的斯貝發動機,幾乎從來不停車,最終還連續發生了十多起飛行事故,由於是雙座飛機,事故發生後傷亡慘重。
  • 隱形飛豹變身殲17,擁有四代機最大內埋彈艙,綜合戰力超過殲16
    但實際上,真正的殲17另有其人,故事咱們得從殲轟-7「飛豹」說起。除此之外,該機還拋棄了「飛豹」的機械傳動系統,採用了先進的電傳飛控,同時還恢復了「飛豹」戰機原始設計的空中加油能力,大大提升了飛機的航程。
  • 我空軍「飛豹」戰機實現複雜戰場環境綜合打擊能力
    8月25日,是裝備「飛豹」戰機的空軍駐疆航空兵某旅飛行日。剛剛在俄羅斯參加「航空飛鏢—2016」國際軍事競賽的這支「天山雄鷹」,組織目視偵察訓練。  在這次國際軍事競賽中,我空軍「飛豹」戰機與蘇-24、蘇-27、蘇-30、蘇-34等世界著名戰機同臺競技,參加了空中領航、實彈攻擊、複雜特技、體能測評、目視偵察5個項目角逐,總評獲得轟炸機組第二名,其中對地目標作戰比賽斬獲滿分,4枚火箭彈全部命中目標,是所有參賽國唯一一支火箭彈全部命中的代表隊。
  • 飛豹停產,殲16全速生產,敘利亞上空這場空戰,證明是必然趨勢
    與之相比,我國後來研製的殲轟-7「飛豹」,是更為純粹的戰鬥轟炸機。在「飛豹」項目論證初期,海空軍作為用戶曾產生著名的「串並(座艙)之爭」,海軍堅持要採用類似於美制F-4「鬼怪II」的串列雙座,對執行近距空戰任務更為有利,強烈牴觸類似蘇-24、F-111的並列雙座,「飛豹」也因此優先裝備了海軍。
  • 央視劇評|《軍工記憶》:為國鑄劍的軍工情懷
    這是一群並不為觀眾熟悉的人們,然而,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卻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他們就是軍工人。紀錄片《軍工記憶》(第二季)選取了國防科技工業戰線從事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工作的軍工人為採訪對象,講述了武器裝備研製背後的故事,表現了老一輩軍工人曾經為中國國防科技工業所做出的卓越貢獻以及無私大愛的軍工情懷。
  • 殲轟7飛豹一旦退役,半賣半送移交巴鐵朝鮮可行嗎?性能過於強悍
    飛豹J-H-7轟炸機也將逐步移交新的飛機,以跟上我軍的戰術能力與時俱進。 但這讓我們思考問題。 軍隊絕大多數是新世紀安裝的新型飛機,尤其是空軍。 7A是新世紀以來剛剛生產的最後一批。是否還有很多時間以支持的形式向周 圍的巴基斯坦,朝鮮和其他友好盟友提供,以加強空軍的艦對地攻擊能力?
  • 新疆草原上的訓鷹人:40年訓鷹7隻 一生與鷹為友
    新疆草原上的訓鷹人:40年訓鷹7隻 一生與鷹為友   中新網伊犁2月28日電(史恭敬)在新疆伊犁州新源縣喀拉布拉鎮,有一位63歲的哈薩克族老人名叫艾來達爾·艾斯拉力,他是家族的第三代訓鷹人,他一生與鷹為友,馴鷹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生活內容。
  • 飛豹帶反艦飛彈穿越回二戰,能幹掉大和號戰艦嗎?
    巧合的是,同一天,大和號戰列艦進行了首次主炮試射,它將9枚各為1.5噸重的巨型炮彈發射到20公裡外的海域,並準確命中目標,顯示出海上霸主的巨大威力。大和艦是整個戰列艦史上最厚重的一艘,設計有完備的艦體裝甲和重型裝甲炮塔,其艦體主裝甲帶的最大厚度為410毫米,炮塔正面最大裝甲厚度650毫米,頂部裝甲厚度270毫米。
  • 飛豹戰機被巴基斯坦看中,兩大優勢完勝殲10,堪稱印度航母天敵
    阿邁德·馬利克建議巴基斯坦空軍裝備至少一個團的飛豹戰鬥轟炸機,取代已經老舊不堪的幻影5。殲轟7A「飛豹」而殲轟-7A「飛豹」戰機是巴基斯坦心目中非常理想的替代品,飛豹戰機的載彈量達到了6.5噸,機翼下方的6個重型掛點都可以掛載反艦飛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