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航工業生產的「飛豹」殲擊轟炸機自1988年首飛後,現已成為解放軍作戰飛機中耀眼的明星。為了這千金不換的幸福感,航空人食堂畫圖紙,豬圈做試驗,夫妻同攜手,拿命拼試飛,默然堅守。
央視新聞頻道在大年初二《軍工尋影——飛豹》中,講述了和飛豹有關的故事——那些英勇的試飛員,那些設計師們,那些紮根閻良航空城的航空人。現將視頻和全文與諸君共享。
下面是全文,方便無wifi的航空愛好者。
【軍工影像】【電影《沖天飛豹》】
【正文】
2001年,一部反映我國新型戰機試飛的電影《沖天飛豹》亮相螢屏,講述的故事正是當時我國最新型殲擊轟炸機殲轟-7艱難的研製歷程。經歷多道難關,試飛員要開始面對試飛科目中最艱難的項目之一,顫振試驗。
【電影同期】
【正文】
飛機跨越音速時複雜的氣流變化,曾經讓年輕的試飛員凌知遠駕駛的飛機空中解體,這成了他試飛工作中揮之不去的陰影,這時候,老試飛員挺身而出,和他共同合作成功挑戰這飛行中的鬼門關。
【電影同期】
【正文】
然而,經歷震顫之後的飛機發生了故障,前起落架無法放下,堅持著陸可能機毀人亡,而棄機逃生則會讓辛苦得到的試飛數據付之東流,試飛員孔凡會如何抉擇?
【電影同期】
【正文】
在現實中,綽號「飛豹」的殲轟-7飛機1988年首飛成功,在艱難的試飛過程中,歷經多次失敗和重大事故,真實的試飛之路,是用汗水,淚水甚至是鮮血鑄成的。《軍工尋影》,今天揭開「飛豹」戰機坎坷的騰飛之路。
【軍工尋影】最艱難的試飛:試飛員口中的驚險一刻
【導語】
歡迎走進今天的《軍工尋影》,今天我們關注的是殲轟-7殲擊轟炸機,它有一個響亮的綽號叫做「飛豹」。從剛才的影片中,我們就領略到,「飛豹」在試飛過程中,不僅歷盡坎坷,甚至充滿了生與死的考驗。試飛的道路有多危險,今天就來聽一聽「飛豹」飛機的首席試飛員、試飛英雄黃炳新的講述。
【「飛豹」首飛影像】
【正文】
1988年12月,「飛豹」飛機首飛成功,當飛機平穩落地時,鮮花,擁抱和歡樂的氣氛圍繞著剛剛走下飛機的首飛試飛員黃炳新。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在剛剛過去的十八分鐘的首飛中,他經歷了什麼。
【同期】黃炳新
起飛以後,出現了前後速度表(顯示)相差60公裡。大概飛5分鐘以後,出現了火警燈信號閃亮。代表什麼?火警燈信號閃亮代表這個飛機要起火了。
【正文】
剛起飛就遇到險情,還好不久之後飛機在試飛員黃炳新的手中恢復了正常,18分鐘穩定飛行後,平穩著陸。
然而這時,大家的心又提到了嗓子眼。
【同期】黃炳新
落地以後這個飛機一剎車,正常剎車,就開始震動。越震動越明顯,這飛機就像要散架一樣。結果整個儀錶板掉我一身。
【正文】
這時如果飛機的方向偏離一點,只要幾秒鐘,飛機就會衝出跑道。那將會是機毀人亡的慘劇。在幾乎要失控的狀態下,黃炳新把飛機穩穩地剎住,停在了跑道上。
「飛豹」首飛成功,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接下來,「飛豹」的試飛工作持續了近10年。這期間的驚魂時刻更是讓黃炳新難忘。電影《沖天飛豹》中描述的飛機跨越聲速時出現的震顫,就曾經讓黃炳新在現實中面臨生與死的選擇。
【同期】黃炳新
我只是在我座艙裡面一聲響聲,響聲以後,這個飛機不振動了,我就告訴後艙那個領航員,我說你看看是不是飛彈飛掉了,一看沒有,後來一看,方向舵沒有了。
【畫面隔斷】
當時,就沒想到跳傘,從心裏面,也沒有跳傘這個想法,要把它飛回來
那飛機可以說不是飛回來的,是飄回來的。那正是(為了)對準跑道來回飛,安全落地。落地這個飛機差一點出到跑道外面去,蹬回來了
【軍工尋影·軍工故事】從PK中走出來的中國「飛豹」
【導語】
每次遇到驚險時刻,飛行員都有一個求生的機會,這就是彈射跳傘。然而,更多的時候,他們不願意這樣做。對於「飛豹」的試飛員來說更是如此,如果有一絲希望,他們都會盡全力保住飛機。因為他們知道,這架飛機不僅對國家太重要,而且來得太不容易了。
【同期】吳克明
國內還沒有(殲擊轟炸機)。
【正文】
這樣激烈爭論項目的去留,對於「飛豹」的研製已經不是第一次了,這款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研製的中國第一款殲擊轟炸機,由於是我國第一次完全脫離舊有的飛機設計體系,完全自主設計生產的作戰飛機,因此研製中遇到了大量的障礙。
設計之初,就曾因為設計方案遲遲無法確定而面臨撤銷的危險,1980年遭遇資金緊張,而被列為「緩辦」的型號,第三次面對是繼續研製還是就地取消的爭論,「飛豹」能起死回生麼?
【同期】吳克明
海軍就特別強調,1982年的英阿戰爭,馬島戰爭,阿根廷把英國的謝菲爾德艦一下子給打沉了。它怎麼打沉的呢?它是用一個空對艦的飛彈。
【正文】
海軍強調的這場戰例是英阿馬島海戰中。當時,阿根廷戰機貼著海面超低空飛行突破英國皇家海軍特混艦隊的防禦圈,突然發射了一枚「飛魚」反艦飛彈,將英國當時最先進的謝菲爾德號驅逐艦擊沉,向世界展示了這種全新的作戰方式。
而早在「飛豹」戰機在研製之初,這種低空突防、飛彈攻擊的作戰方式本來就是「飛豹」的設計思路之一,這讓「飛豹」戰機在這場決定命運的PK之中,抓到了一線生機。
【同期】吳克明
海軍就堅持作戰方式,就是低空掠海飛行。掠海就是(高度)100米左右,對地轟炸不能夠靠目視轟炸。你要靠目視轟炸已經來不及了。後來(「飛豹」項目)就上去啦。
【正文】
由於一開始就選擇了國際上領先的作戰模式,「飛豹」飛機四機論證中脫穎而出,重點研製的定位被確定下來。幸運的是,在這場PK之後,四個機型都因各自的優勢被保留了下來,而艱苦的條件洗禮,也讓中國的軍工人更具備磨礪空中利劍的能力。
【軍工尋影。面孔】倔強的「馴豹人」——陳一堅
【導語】
在這樣嚴酷的選拔當中,一方面是項目本身的條件經受考驗,另一方面,項目必須需要一位非常倔強的帶頭人。帶領這「飛豹」團隊在當時的困境中堅守下來的,正是「飛豹」飛機的總設計師陳一堅。
【正文】
陳一堅曾經是中國飛機設計大師徐舜壽的學生。造飛機,對於別人來說,可能源自理想,可是對於陳一堅來說,卻源自他小時候的一段痛苦的回憶。抗日戰爭時期,為躲避日軍飛機的轟炸,陳一堅躲在墓穴裡親眼目睹了一位母親和她襁褓中嬰兒的悲慘遭遇。
【同期】時任「飛豹」飛機總設計師 陳一堅
那母親也很害怕,讓他吃奶,把他憋,把他捂著,悶死了這孩子。所以這個事情是我一輩子記著的東西。我就有一個問號,就是我們為什麼沒有飛機?這就是自己一個很大的問號。這是一個,就感性認識,一直到今天那個場景還是歷歷在目。
【正文】
這是陳一堅對飛機的最初記憶,成為他揮之不去的夢魘,也堅定了他航空報國的信念。
【同期】時任「飛豹」飛機總設計師 陳一堅
後來到了考大學的時候,趕上解放了,那時候呢我報航空,三個志願裡面,航空、航空、航空。自己下定決心,你不錄取我,我換個大學。
【正文】
大學畢業的陳一堅如願以償地走上了航空報國的道路,1977年,中國第一架殲擊轟炸機的設計任務落在了他的肩上。在設計之初,陳一堅要面對的挑戰,不僅僅是解決中國殲擊轟炸機從無到有的問題。
【同期】時任「飛豹」飛機總設計師 陳一堅
從摸索開始要跳到三代,這個要求加在一起,就客觀要求和我們過去的經驗的積累,技術的積累差距太大。
【正文】
面對如此大的跨越和技術鴻溝,陳一堅和整個團隊只能選擇默默堅守奮鬥。
【同期】時任「飛豹」飛機總設計師 陳一堅
我那時候就想到自己要失敗的話是什麼結局,一般來說,你肯定完蛋了,不會家破人亡,也是遺臭萬年,這就是那個時候的想法,而且我跟下面只是提一個要求,就是我的座右銘,要學越王勾踐,就是臥薪嘗膽。
【正文】
艱難起步的飛豹並沒有在隨後的研製過程當中順利前進,上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國防建設不得不為經濟發展讓路,眾多在建的新型號被先後取消,「飛豹」也從最初的國家重點型號降為了「量力而行」。
【同期】時任「飛豹」飛機總設計師 陳一堅
這個「下馬」,就是叫做量力而行。應該說就是想哭吧。最簡單的一個感情反映,就是想哭。(但是)我們沒停。我們自己就,黨委商量一下,就是「量力而行」後邊加四個字,「大有作為」。
【正文】
就這樣,陳一堅帶領設計團隊在經費緊缺的情況下堅持了一年半,在1983年4月,「飛豹」的研製任務迎來了轉機。
【同期】時任「飛豹」飛機總設計師 陳一堅
很多代表團,上級的檢查團,那是幾天就來一幫,幾天就來一幫。都是匯報,匯報完以後當面都還是說你們幹得確實不錯,還是頂著困難上了,這個隊伍還能打硬仗的。
【正文】
倔強的陳一堅帶著這支能打硬仗的隊伍,把「飛豹」這個項目堅持了下來,每每遇到挫折時,從項目的三起三落,到後來的四機評審,沒有一次動搖過他研製「飛豹」的決心。因為他堅信,這就是國家最需要的飛機。
【同期】時任「飛豹」飛機總設計師 陳一堅
那時候只能說幹,我們不能幹也得幹出來,所以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一定把它幹出來,就這一句話。
【軍工尋影記者探訪】馴豹記:艱難的起飛
【導語】
終於保留了繼續研發的資格,但是「飛豹」並未因此而一帆風順,資金少,條件差是當時最大的問題。豬圈都曾經是飛豹進行基礎實驗的地方。豬圈當中能養出飛豹嗎?他的新能究竟如何呢?
因為堅守,「飛豹」迎來了曙光。在「四機評審」結束,「飛豹」被正式列為重點研發裝備。都說機會永遠是給有準備的人,但是,面對著資金緊張,條件有限的現狀,他們究竟該如何準備呢?
【正文】
這些簡陋的設施和試驗手段,就是當年把飛豹這個項目堅持下來的科研人員手中的法寶。談起各種試驗過程的艱辛,「飛豹」飛機的副總設計師的詹孟權說,當時把土法上陣做到了極致。
【同期】詹孟權
用磚砌了土胚,上面是石棉瓦,蓋了一個當時叫做實驗室,用了臺架。臺架也是我們自己畫圖。你比如說火控室,要研製掛架,掛架掛上去以後掛炸彈,掛飛彈,掛火控武器,掛了以後,投放以後要拋放下來。拋放要求很高的,怎麼辦?土法上馬自己搞一個鐵架子,上去通電,完了底下挖個坑,沙坑,一次一次地那麼投放來摸裡面的規律。
【正文】
除了這些,食堂,工棚甚至是豬圈,都曾經是「飛豹」進行基礎試驗的地方,想起這些艱難的歲月,詹老的心情還是難以平復。
【同期】詹孟權
就是這樣…..(哽咽,留住)反正現在條件好了。
【正文】
完成了著名的四機論證後,「飛豹」的研製開始走上正規,讓詹孟權欣慰的是,終於可以把艱難誕生的「飛豹」飛機帶進更加先進的試驗設施中,加快成長。
【同期】詹孟權
大概86、87、88年,(新設施)不斷投入使用,一邊建一邊搞,這些廠房的設計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已經很不錯了,大家都很愛惜。整個飛機的設計過程,也是試驗設備的建設過程。
【正文】
正是在這裡,詹孟權和同事們摸透了「飛豹」的脾氣秉性,隨著艱難的試飛進程,他們看著這隻豹子逐漸成長。1998年,「飛豹」原型機正式定型,然而,成功的喜悅還沒散盡,一項更加重大的任務擺在了研製人員的眼前。
【同期】詹孟權
正好我們要交飛機的時候,趕上了99年要進行大閱兵,50周年大閱兵,就是9910任務。因為飛機是個新飛機,飛行員是還沒有飛過飛機的飛行員,地勤人員是還不熟悉飛機的地勤人員。從批量的交付飛機到人員培訓到飛行員的熟練駕駛,完了飛行員要嚴格地(飛)六機編隊,這是當時9910任務中編隊最複雜的一個隊形,通過天安門。
【正文】
儘管充分準備,但在任務當天,新的挑戰還是和剛剛羽翼豐滿的「飛豹」不期而遇了。
【同期】詹孟權
天氣非常惡劣,大暴雨,雲層非常非常低,而且雷電交加。做機務準備工作的時候雨都還沒有停,你想在這麼個惡劣的情況下,要能夠保持原來過天安門的預定的隊形,而且要做到時間上不差一分一秒鐘,間隔距離上不差規定的距離,對飛行員要求非常非常高
【畫面隔斷】
非常湊巧,就要我們將要閱兵,飛機方隊要過天安門的時候,天好了。當飛機飛出雲層的時候,他們依然保持了非常好的隊形。
【畫面隔斷】
第一,感到非常高興,非常激動,另外也感到如釋重負,終於這次任務比較圓滿地完成了。很難忘。
【「飛豹」軍演畫面一組】
【同期】詹孟權
因為這一輩子幹了自己願意幹的事,而且還取得了一點自己感到心裡安慰的成就,所以還感到很值得。
【軍工尋影三線記憶】航空城閻良:堅守
【導語】
「飛豹」飛機誕生在我國陝西西安的閻良,這個城市也許大家有點陌生,但是說到從這裡飛出的飛機型號,您一定就不會陌生了。除了」飛豹」飛機之外,像大型的運輸機運20,還有大型預警機空警2000都是在這裡誕生的。幾十年來,這個因三線建設而起的小城市逐步發展,成為我們國家獨一無二的一個航空城。今天的三線記憶,就跟著我們的記者吳傑一起走進小城,去看一看那些航空人的生活。
【同期】本臺記者 吳傑
每到上下班的時候,這條道路就會被這樣藍色的人流所充滿,這也是閻良這座航空城一道獨有的風景線,準確得就像它的呼吸,它的心跳一樣,在過去的幾十年當中,幾代航空人就是以這樣的方式,跟這座城市一起呼吸,一起成長。
【音樂+畫面一組】
【同期】陳驪醒
其實閻良這塊兒最早沒有一個城市的概念,你看其實現在閻良的這個街道,都是當時家屬區中間的馬路,唯一一個公共的一個(設施)就是電影院,當時叫俱樂部,是一個公共的。剩下的都是,要麼辦公樓,要麼宿舍。
【同期】陳驪醒
我第一次來的時候都很震撼,那麼大空間的食堂坐了黑壓壓的一片人,然後它那個燈,因為燈很高,畫圖的時候看不見,所以每個人桌子上要吊一個日光燈,所以你一看像蜘蛛網似的,全吊著日光燈。所欲人在大食堂裡面畫圖,很震撼。
【同期】【畫面隔斷】
那時候,年輕人都想著下海,我當時也想過,高佔民所長找我們談話,把我們留住,就說你留下來能做多少貢獻,這些貢獻跟別人的貢獻是不一樣的,跟你下海掙錢的貢獻是不一樣的。
【同期】【「飛豹」飛機生產,首飛等畫面一組】
【同期】【老頭看報 老太太收拾屋子】
【同期】詹孟權
很大一部分精力是在殲轟-7飛機的研發中間,我們兩個幹得是同一個行業,彼此幹得好不好就特別清楚。當然相互動腦筋,辦公室裡沒幹完的或,家裡還研究還討論,還爭論。
【同期】阿姨
他,組織能力還行,哎,也有點兒水平吧。。。。。總不能說你太好吧,哈哈哈
【同期】陳驪醒
閻良中午有睡午覺的習慣,特別是你中午午睡的時候,飛機在天上飛,你馬上就能想到,是不是我設計的那架飛機在飛。
記者:不會嫌吵
若果是,他會很高興的。
【同期】詹孟權
因為它在飛,就說明我們的的飛機在往前走。通過試飛來取得各種新能需要的數據,一個新的型號就會更快地誕生。
【軍工尋影航空視野】「飛豹」的國外同行
【導語】
在國際上,殲7轟炸機在歷次現代戰爭中,戰功顯赫,被稱為「空中多面手」。那今天的視野呢,我們就看一下「飛豹」戰機的幾位國外同行。
1985年4月15日的清晨,位於利比亞首都的的黎波裡國際機場,在突如其來的一聲巨響化成一片火海,停在跑道上的飛機瞬間被炸毀。完成這次突襲的竟然是三架從英國起飛的美國空軍F11殲擊轟炸機。他們通過四次空中加油,長途奔襲13個小時,完成了這次精確的轟擊。有人會問,這樣的轟炸任務,美國的幾款轟炸機都可以完成,怎麼會輪到F11呢?
【同期】詹孟權
因為如果只是轟炸機的話,他要出去作戰,他必須有護航。我這型飛機,我自己有能力,不需要護航飛機。
【正文】
省掉了護航飛機,這隻有三架飛機組成的小組,轟擊更加隱蔽,憑藉兼顧空戰和轟炸的飛行性能,F11在完成打擊後,成功的從利比亞強大的防空網中,全身而退。
多國聯合研製的狂風轟炸機,也是轟炸機中的明星。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利比亞戰爭,都可以看到他對敵攻擊的身影。這種帶著大大小小各種攻擊武器的炸彈卡車形象太深入人心,以至於人們忘了,他還有很強的空戰能力。
不過在未來,由於高技術裝備的研製成本越來越高,我們可能很難看到上個世紀那樣作戰飛機百花齊放的場面了。F11在2011年全部退役,狂風戰機也逐漸要被法國的陣風、歐洲研製的颱風取代,退出歷史舞臺了。殲擊轟炸機以後將被具備多種功能的殲擊機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