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重點研究方向

2021-02-16 軍鷹資訊

導讀

本文從艦載武器系統領域、賽博與電子戰領域、人工智慧與無人系統領域以及其它重要領域等多個方面對美國海軍重點研究領域進行了調研梳理。可以看出:艦載武器系統領域已經從海軍雷射系統(NLFoS)、定向能集成平臺與超高速射炮(HVP)等方面展開研究;賽博與電子戰領域主要圍繞戰備分析和可視化環境(RAVEN)平臺、「對抗綜合傳感器的多元素信號特徵網絡仿真」(NEMESIS)項目與認知型電子戰技術等方面開展研究;人工智慧與無人系統領域涉及人工智慧重點研究項目、無人系統重點研究方向以及「蜂群戰術」(SWARM-Tac)系統、無人機「自動翱翔算法」與續航力增強技術等方面研究;此外,美海軍還對信息戰重點研究方向、提高超視距通信新方法、太空雷射探測器、生態系統預報模型與技術等進行了研究。總之,先進的艦載定向能系統、賽博與電子戰領域、人工智慧與無人系統以及信息戰、太空雷射探測、生態系統預報模型與技術等都將是美海軍的重點研究方向。

美海軍研究實驗室近年來將研究集中於「第三次抵消戰略」的關鍵技術上,其項目涉及超過15個科學學科及應用技術領域,主要基於快速原型化及實驗機制,加強網絡與太空能力、無人系統、定向能、水下戰、高超聲速及機器人技術等領域的研究,以獲得多元學科的創新性協同效應。在此從艦載武器系統、賽博與電子戰領域、人工智慧與無人系統領域等多個領域對美海軍重點研究方向的概況進行梳理。

艦載武器系統領域

雷射武器系統

美軍近年來一直將定向能武器作為其保持優勢、增強飛彈防禦以及應對地區衝突的關鍵手段,美海軍對於定向能武器的研究尤為重視,計劃將其沿著如下方向發展並引入海面艦隊,以大幅提升作戰能力。

「海軍雷射系統」(NLFoS)是美海軍的重點項目,在此將該項目中主要的三個子項目的研究內容與裝備艦艇整理,如下所示。

圖表:美海軍在研的主要定向能武器系統

項目名稱

研究內容

裝備艦艇

「海軍光學炫目幹擾」項目

開發30千瓦級低功率雷射武器

安裝在小型水面艦艇上,用於攔截無人機以及光學/紅外製導的武器,進行非殺傷性作戰。

「高能雷射和一體化光學炫目器」計劃

功率為60千瓦的雷射武器

強調巡航飛彈跟蹤並將其擊毀的能力,計劃於2021年安裝至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固體雷射技術成熟化」(SSL-TM)項目

研發功率為150千瓦的固態高能雷射武器

兩棲艦和驅逐艦,用於防空與反小型水面艦艇。

目前,美海軍同時進行的多項雷射武器系統研發計劃中,低功率的雷射炫目裝置進展較為迅速。據消息稱,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杜威」號已於2019年11月在艦橋前方安裝了一座海軍光學炫目攔截器,美海軍還計劃採購8座海軍光學炫目攔截器來裝備「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並計劃於2020年完成3座的安裝工作,於2021年完成全部8座的安裝。

而高能固體雷射武器技術難度較大,進展緩慢,同時將所研發的雷射武器系統集成到艦船的電力/作戰系統還面臨技術難題,美海軍的雷射武器系統距離實戰尚需時日。

定向能系統電力「能量庫」計劃

美海軍相繼提出了下一代綜合動力系統(NGIPS)、海軍動力系統(NPS)和海軍動力與能量系統(NPES)3項技術發展路線圖,以指導海軍及國防部對艦艇能量系統技術的進一步研究與項目開展。

美國海軍自2019年已經開始致力於開發一種電力「能量庫」,旨在建立一種通用化、模塊化、可擴展的中間電力系統,以服務於高功率艦載定向能武器系統,並且還能夠用於多個任務系統和艦艇型號。

美海軍「能量庫」的連接平臺與任務系統

「能量庫」研究的目的在於為定向能武器等高能任務系統提供電力的同時,保護能量系統及平臺其他系統不受任務系統產生的脈衝的影響。此外,能量庫的變電器具備雙向性,能夠支持艦艇平臺的能量管理、負載均衡和應急供電。

「能量庫」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能量庫架構研究、儲能技術研究、變電技術研究、配電技術研究、熱管理技術研究與演示驗證,發展規劃如下表所示:

圖表:「能量庫」計劃發展規劃

發展階段

研究標的

主要研究內容

近期階段(2016-2025

新型雷達和定向能武器

開發先進儲能方案、電路保護方案、能量管理系統,以及先進的系統設計工具。完成模塊化、可擴展的能量庫演示驗證,以驗證其與現有平臺的整合,並滿足新型任務系統的需求。

中期階段(2026-2035

未來水面作戰艦艇及其它新型平臺的電力系統

在任務系統硬體在環的情況下,開發並驗證電力和控制系統,並在陸基試驗場開展動力與能量系統測試。

遠期階段(2036-2045

下一代綜合動力與能量系統

開展測試,實現靈活、高適應性、智能化和可升級;繼續研究高溫/室溫超導、碳納米管、金屬基體納米碳複合材料、新型燃料電池等技術,提高系統效率。

美海軍開展「能量庫」計劃的相關研究,將解決艦艇發展的能量系統技術瓶頸,提高裝備平臺的效能,有助於定向能武器等新型武器、任務系統的集成應用。

定向能系統集成實驗室(DESIL)

美國海軍於2020年5月開始建造一個面積約1718平方米,能在海洋環境中測試雷射武器的「定向能系統集成實驗室」(DESIL),計劃於一年後開放使用。

該實驗室將用於:

◆模擬海軍艦載平臺可能出現的各種情形,測試溼度、空氣密度以及溫度變化等海洋環境對高能雷射束傳輸性能的影響,驗證艦船系統為高能雷射武器提供電力和製冷的途徑,對雷射武器射擊海上靶場及其上空的目標進行試驗;

◆將集成、測試和評估新研發的定向能與高能雷射武器原型;

◆將引進工業領域開發的雷射技術,進一步推動艦載雷射武器的開發。

超高速射彈(HVP)

對應於電磁軌道炮的研究,美海軍在開發一種技術衍生品——超高速射彈(HVP),與為電磁軌道炮研發的炮彈相同,但可以從使用火藥的傳統火炮上發射。HVP的研發是美國海軍利用傳統艦炮對抗反艦巡航飛彈和無人機蜂群的最新技術探索之一。

圖表:超高速射彈(HVP)

類別

描述

發射方式與性能

從美海軍的127mm甲板炮上發射,最高速度為3馬赫,僅為用電磁軌道炮發射的速度的1/2,但已然優於美海軍目前使用的127mm炮彈。

優勢

與軌道炮炮彈相比,美海軍在役的HVP發射器一百有餘,增強艦隻能力的同時能夠降低成本,實用性將優於建造能安裝軌道炮的新艦船;

艦炮本身具有高射速和大備彈量:Mk  45型艦炮的射速達到每分鐘15發,兼具防空與反艦功能,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該炮備彈量均超過600發。

用途

能夠用於陸地目標、飛機、飛彈、敵艦等目標的遠程打擊。

據消息稱,阿利•伯克級飛彈驅逐艦「杜威」號已於2018年使用其Mk 45型127毫米艦炮試發射了20枚超高速射彈(HVP)。

美海軍將HVP作為反制低端反艦巡航飛彈和大中型無人機的理想手段,未來美海軍計劃將新HVP炮彈部署到當前艦隊,以顯著提高艦艇的防空反導能力與火力持續能力,將成為當前艦隊中的關鍵武器系統之一。

賽博與電子戰領域

賽博戰

2019年底,美國海軍水面戰中心達爾格倫分部成立新的賽博戰工程實驗室,未來將成為海軍實現賽博戰願景、任務和計劃的關鍵。賽博戰工程實驗室將利用達爾格倫分部在作戰系統研發、分析、試驗和評估領域的經驗和競爭力,繼續進行高效的工程創新,並將賽博戰技術解決方案集成到海軍和聯合作戰系統中。

同年,美國海軍開始著手對賽博安全的動態配置、欺騙策略與人工智慧3個關鍵領域提供支持。其中:

動態配置。該領域的研究目的主要在於迷惑攻擊者,通過對路由器規則、接入控制清單、入侵檢測/預防系統參數以及防火牆和網關過濾器規則進行動態配置,以阻止攻擊、誤導攻擊者並隔絕系統的各組件,從而限制入侵行為的損害範圍。可將預測性分析法與動態配置結合開發得到學習模型,實現惡意軟體具體類型的識別。

欺騙策略。該領域旨在有效利用拒止和欺騙技術認知敵方進攻的具體細節,從而使得相關單位能夠建立主動、基於威脅的賽博防禦。但在賽博安全中使用欺騙軟體和硬體的工作尚處在萌芽階段,尚無法對相關技術的有效性進行驗證。

人工智慧。美海軍自2015年開展「賽博覺醒特遣隊」項目後,也開始了人工智慧應用的研究,致力於提高網絡自動化程度,採用機器處理繁重的工作,從而大幅提高信息處理效能。

戰備分析和可視化環境(RAVEN)平臺

美海軍在WEST 2020會議中稱,RAVEN平臺是海軍廣泛的數位化轉型工作的一部分。基於RAVEN平臺,美海軍既能夠獲得以前無法識別的數據信息並隨時顯示出來,還能減少人工工作量,擴展其他用途。

◆RAVEN平臺能夠提供36個資料庫,可顯示戰備狀態的圖像;

◆通過連接RAVEN資料庫的不同部分,指揮官能夠更方便快捷地提取戰備情況報告;

◆可以擴展支持賽博數據顯示工具(dashboard,能夠提供網絡、補丁程序等級、掃描頻率等艦隊整體賽博戰備方面的信息)。

目前,RAVEN平臺已經實現全面作戰能力,其發展為賽博數據顯示提供了所有核心要素,降低了數據顯示工具的開發難度,標誌著海軍關鍵戰備數據環境的初步建成。

「對抗綜合傳感器的多元素信號特徵網絡仿真」(NEMESIS,復仇女神)項目

「復仇女神」是美海軍近五年致力於完善的一個項目,不同於傳統電子戰戰術只能實現個別或局部效果,其基於網絡化協同電子戰概念,能夠對敵方傳感器網絡實施大規模電子攻擊。

該項目的目的在於將各種平臺(雷達反射器、電子戰氣球、各類無人機蜂群)進行組合,通過組網協同作戰,以迷惑、欺騙或致盲分布在廣闊區域的敵方傳感器。截至目前「復仇女神」系統的確切構成尚無詳情披露,僅從涉及「復仇女神」的官方文件可以獲悉分布式誘餌和幹擾機蜂群是該項目的核心組成。

在此僅將調研得到的項目所涉及的電子戰技術與能力的相關資料進行梳理,如下所示:

◆能夠提供火力和通信支持,還能夠構造逼真的假目標,增加敵軍必須交戰的潛在目標數量;

◆可模擬真實平臺的射頻輻射和雷達回波,包含紅外誘餌和模擬部署部隊計算機網絡活動的概念和能力;

◆還包括水下高保真聲學誘餌,生成敵軍必須識別或攻擊的額外目標,水聲誘餌包括無線電模擬器,模擬螺旋槳或其他推進系統以及水面/水下平臺特定裝備的噪聲。

根據綜合調研到的資料推測,「復仇女神」將融合多種前沿電子戰概念,形成創新型聯合電子戰系統,不僅能在指揮與控制環節幹擾敵軍能力,還能針對戰鬥空間的敵方傳感器實施欺騙。

認知型電子戰技術

認知型電子戰技術將認知科學的成果與電子戰技術結合,在傳統電子戰系統中增加目標認知、智能決策、自主學習等功能,實現電子戰智能化,已經由DARPA開展了先期研究。在DARPA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美海軍也開展了相關研究。

「反應式電子攻擊措施」(REAM)項目是美國海軍未來海軍能力(FNC)項目之一,旨在將DARPA研發的認知型電子戰技術轉移到海軍的EA-18G電子戰飛機上,增強EA-18G對抗敏捷、自適應和未知的雷達、雷達模式的能力。

目前美海軍已經將認知電子戰技術逐步轉入工程應用的研製階段,除了REAM項目之外,海軍空戰中心飛機還授予了Leidos公司相關合同,具體細節如下表所示。

圖表:REAM項目相關公司與主要研究內容

相關公司

主要研究內容

完成時間

諾斯羅普·格魯門

為REAM項目研發機器學習算法,以應用於EA-18G的電子攻擊裝備中。

原計劃2019年底完成,目前尚未見最新消息。

Leidos公司

開發「自適應雷達對抗」項目的軟體套件,以便在海軍F/A-18飛機上使用。

未見披露。

此外,REAM項目還開展了獲取頻譜知識的技術、滿足尺寸/重量/功耗限制的頻譜學習技術、生成電子攻擊方案的頻譜推理技術,以及執行電子攻擊措施的頻譜攻擊技術的相關研究。

美國海軍將繼續為認知型電子戰技術的相關項目提供支持,以開展3~5年的持續性基礎研究,將技術成熟度提高到6作為最終目標,預計美海軍的認知型電子戰技術將於2021年被應用。

未來認知型電子戰技術在EA-18G等上的應用,將補足目前美海軍電子偵察裝備的能力短板,並提升海軍裝備自主作戰的水平,大幅提高電子戰裝備的作戰效率,尤其是在複雜電磁環境中,能及時調整幹擾措施,充分發揮電子戰裝備的能力。

人工智慧與無人系統領域

人工智慧重點研究方向

2020財年,美國海軍將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領域投資9億美元,較2018、2019財年分別增長2.3億、1.13億美元,其中5類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項目的總金額佔30%,在此將這5類項目主要研究內容進行梳理,如下表所示。

圖表:美海軍2020重點人工智慧/機器學習項目

項目類型

主要研究內容

項目意義

水面艦艇&潛艇船體機電一體化

自主系統間的可擴展和魯棒的分布式協同能力、有人/無人系統協同、自主認知和智能決策,以及自主系統的智能體系架構等。

利用應用研究高級分析、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技術支持高級海上平臺、海上生存能力和自主性技術。

數學、計算機和信息科學

機器學習、構建智能和自主Agent推理和智能技術的基礎研究,決策理論、算法和工具等。

實現與智能自主系統設計、通信和控制相關的數學基礎、計算理論與工具的深度認知。

陸、海、空中載具

高級艦船概念、旋翼機在艦載環境的自主作戰以及甲板自主操作等。

提升分布式智能的自主生存能力,推動海基航空能力的不斷發展。

通用圖像應用研究

人機編隊的接口和對話系統、敏捷智能認知電子戰算法和體系架構、海軍平臺的預測性維護(數字孿生)等技術和概念的發展。

實現用於人機協同和機器人訓練的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系統的集成,推動人工智慧的應用進程。

電子戰技術

展開深度學習,改進傳感器系統建模能力,開發可負擔的認知、協同電子戰效應器系統試驗技術等。

提供一體化光學和射頻能力,提高信號處理過程中的電子戰功能,將機器學習技術應用於艦船自防禦系統等。

無人系統重點研究方向

美國海軍始終將無人系統作為在各個階段、各個作戰域應對未來戰爭的重要手段,2020年依舊採用系列化發展戰略,持續推進無人系統的研發和部署。

無人潛航器

研發具備自主環境感知、預判能力和適應環境變化的系統;已經開始建造「虎鯨」超大型無人潛航器;還將發布「Snakehead」大排水量無人潛航器和中型無人潛航器的建造競標書;同步推進自主控制、指揮控制、能源動力、負載及開放式架構等相關支撐性技術。

無人水面艇

不斷深化完善概念,並設計和應用新的作戰架構,提升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的「海戰場感知能力」感知能力、「分布式殺傷力」和自主執行任務的能力;將開始模塊化反水雷無人水面艇的初始低速生產;授出能夠提供分布式傳感能力的中型無人水面艇原型樣機與大型無人水面艇的概念設計合同。

無人機

研究在海上/艦上環境中安全操作、人-機有效協作以及大幅降低人員需求;要求MQ-25無人加油機2021年實現首飛,並儘快實現初始運行能力IOC;MQ-4C「人海魚神」無人機能夠在2021年達到初始運行能力IOC。

遠徵無人系統

研究為當前和未來的艦艇及車輛提供經濟、通用、模塊化的自主套件,以及人機互動與多平臺協作技術。

創新型無人系統

研究跨域平臺、高效水動力學理論、仿生水下推進系統、納米無人機的低功耗感知與測圖、類肌肉致動器以及多功能材料表面控制技術。

美海軍在研發無人系統的同時,將對無人系統進行持續測試,以實現跨域無人系統協同,以及無人-有人協同等為最終目標。

「蜂群戰術」(SWARM-Tac)系統

美國海軍水面作戰中心於2019年開始致力於開發「蜂群戰術」(SWARM-Tac)系統,該項目旨在利用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為大型戰艦制定戰術,提高其成功防禦這類集群攻擊的可能性。

SWARM-Tac是一種由人工智慧驅動的軟體,能夠利用海軍艦艇上已有的傳感器信息,如雷達及其他用於讓艦員了解戰場態勢的設備、艦艇本身的信息、可用的武器和攻擊者的數量。該軟體將所有這些信息綜合進解決方案,並判斷這些解決方案的成功概率。

儘管SWARM-Tac目前仍處於研發階段,但已經在2018年的一次海上試驗中取得了不錯的結果。

無人機「自動翱翔算法」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正在開展「自主上升暖氣流定位」項目,並於2019年5月申請了一項軟體專利,據稱能夠幫助長航時無人機自主地利用上升暖空氣柱在空中進行無動力翱翔。

無人機進行翱翔需要藉助暖氣流探測和位置估計軟體。與此前的系統依賴於批量評估過程,需要存儲大數組數據不同:

◆該翱翔軟體使用了被海軍用於潛艇和巡航飛彈導航的算法——擴展卡爾曼濾波,具備發現和評估暖氣流的能力,能夠幫助小型蟬翼滑翔機等無人機盤旋飛行,也可幫助配備光伏電池或燃料電池的長航時無人機延長飛行時間。

◆根據美國海軍申請的專利內容可知,該技術無需增加燃料電池,無需對飛機硬體做出任何改變,即可用於增加有人機和無人機的航程和續航能力。

◆能夠根據需要更新軟體,具有參數化的特性,能夠快速適應各種飛機類型。

無人機續航力增強技術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開發「太陽能-飛行」技術,使無人機能夠利用大氣和太陽提供的能量實現飛行時間超過12小時。「太陽能-飛行」技術即續航力增強技術,該技術能夠讓無人機飛行更長時間,無需攜帶額外電池,幫助作戰人員執行任務。

無人機只需攜帶諸多採用自動飛行算法的智能軟體,與輕型集成的太陽能電池陣列,在無人機高速飛行時,發動機被關閉,太陽能電池陣列可以更快地給機載電池充電,從而增加作戰無人機的任務可用性。

美海軍研究實驗室針對「太陽能-飛行」技術的研究,一方面旨在演示新技術如何提高飛機的續航能力;另一方面將進一步探索其在已有的小型「大烏鴉」無人機、大型「捕食者」無人機等多個現有項目中的應用。

其它領域

信息戰重點研究方向

據美國C4ISR網站消息稱,美國大西洋和太平洋海軍信息戰中心於2020年6月通過信息戰研究項目(IWRP)聯盟宣布10個新項目。其中主要包括:

◆IWRP流程優化,包括工作流程工具和項目提案搜索功能;

◆軟體定義的無線電軟體增強功能,主要針對HTLx-T2,HTLv-1和HTLv-2三種軟無電臺收發機的短波無源幹擾和多放大器的升級;

◆多光譜發射器,用於在冊項目籤名管理程序招標多光譜發射器硬體解決方案;

◆通信浮標的傳統潛艇發射器控制系統新原型;

◆海軍311網絡服務節點將為共享數據環境/雲遷移提供類似於民用311服務的非戰術,按需和預定位置的信息幫助。

另外還包括人力資源培訓的通用界面,5G原型網絡增強功能,海底通信浮標的新型運輸貨櫃設計原型,法律和執法系統,以及海軍數據收集,案件管理和法院報告功能等項目。

此外,美海軍2020年還將在「哥倫比亞」級潛艇等的研發、新型武器、高超聲速、雷射系統、數字戰爭以及大數據分析等方面投入資金,進行創新。

提高超視距通信新方法

探索替代由衛星、飛機或無人機提供的超視距通信的方法是美國海軍的重點優先事項之一。

美海軍研究實驗室採用多中繼方式依賴多條路徑實現遠程窄帶射頻傳輸,在無需依賴衛星或者飛機的情況下提高了超視距通信鏈路的魯棒性,具備高可靠性。該方法能夠在基帶層實現,有益於採用嵌入式系統實現和遷移到嵌入式系統,並且能夠降低成本。

目前美海軍研究實驗室的研究重點在於接收系統,以實現能夠接收來自各種非建制中繼的低質量射頻信號,將信號解碼成分離基帶之後再組合,未來將進一步加強通信技術的通用性,便於作戰人員使用各種中繼。

微小太空碎片的雷射探測器

LARADO項目由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的地理空間科學和技術分部贊助,目前正在進行為期三年的實驗室演示,有望在約兩年內研製成具有太空應用價值的版本。

圖表:LARADO項目

LARADO項目

具體描述

研究目標

利用天基雷射產生的光束和星載照相機製成一種新型傳感器,探測微小碎片,診斷衛星故障,並提高空間態勢感知能力。

研究內容

採用質量不足1千克的小型雷射器,通過金字塔型小透鏡發出光線,在太空飛行器前方形成光束,碎片穿過光線時發出的光子會被星上魚眼攝像機捕獲,衛星操作員可通過關聯碎片探測時間與故障本身來判斷故障是否由碎片引起。

優勢

已經實現幾釐米到百分之一毫米大小太空碎片的探測;增加雷射器尺寸的同時,還能夠提高解析度和擴大視場,能夠為決策/規劃/操作人員提供近實時確定各種天基服務中斷原因(已知的/自然的/人為的)的能力。

當然,該項目儘管在所探測太空碎片的大小以及兼顧雷射器尺寸與解析度提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但仍面臨挑戰,主要源於雷射電源的質量問題,其電源質量尚未實現數千克重的目標。

未來LARADO還將尋求資助以安裝在一顆或多顆衛星上進行在軌試驗,並被用於對低地球軌道的一小塊區域進行監視,以確定微小碎片密度,所收集的數據將能夠把NASA軌道碎片環境模型中目前使用的碎片數量密度評估提高50%。

生態系統預報模型與技術

2020年2月24日報導,為解決海洋微小生物會嚴重破壞海軍戰術決策者感知環境和繪製航行路線能力的問題,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目前正在針對海洋生物群進行研究,旨在開發中等營養級(ITL)生態系統預報模型。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已經於2020年2月在德拉瓦海岸進行了為期14天的環境測試,基於所收集的有關具有生物活性的沿海地區的中等營養級生態系統的動態信息,得到海洋微生物會通過聲信號、生物發光和環境噪聲的衰減來影響海軍的行動的結論。

研究過程中,海軍研究實驗室使用了多型艦船和工具,包括配備有鹽度、溫度、氧氣、葉綠素a和光衰減測量工具的浮遊動物活體成像系統(ISIIS)以及安裝有成像儀和機載遙感器、用於勘測海洋環境的海上飛機等,還為此開發了一種用於檢測和收集水下信息的新工具——環境多波長光探測和測距照相機(MUWLE),並裝備於海上飛機。

小結:美海軍的重點研究方向涉及艦載定向能武器系統、賽博與電子戰領域、人工智慧與無人系統領域以及信息戰、太空雷射探測、海洋生態系統預報等多個重要領域。其中,30千瓦級雷射武器已經開始裝備現役「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高能固體雷射武器技術難度較大,進展緩慢,超高速射彈(HVP)是美海軍用於反制反艦巡航飛彈和無人機蜂群的最新技術探索之一;戰備分析和可視化環境(RAVEN)平臺已經實現全面作戰能力,能夠為賽博數據顯示提供所有核心要素,「對抗綜合傳感器的多元素信號特徵網絡仿真」(NEMESIS,)項目將融合多種前沿電子戰概念形成創新型聯合電子戰系統,認知型電子戰技術則已經逐步轉入工程應用的研製階段,將大幅提升複雜電磁環境下的電子戰作戰效率。

1.Navy Laser,Railgun,and Gun-Launched Guided Projectile: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

2.Navy to Field High-Energy Laser Weapon,Laser Dazzler on Ships This Year as Development Continues

3.NRL’s LARADO Project Hopes To Track Tiny Space Debris.

4.Navy Could Use AI to Combat Swarms of Enemy Boats.

5.Northrop Grumman wins contract for REAM program.

6.The Navy has 10 new information warfare projects.

相關焦點

  • 中印對峙結束後,東南方向成為重點,海軍扛起衛戍大旗
    但是世界並沒有風平浪靜,就在西南高原對峙告一段落的同時,東南海洋方向再度成為世界關注的熱點。圖為我國2艘075型兩棲攻擊艦同時在造船廠舾裝,海軍近年來加強裝備建設壓力很大。這競爭的主要區域正是在太平洋方向,或者按照美國的戰略,在印太方向。我國並不願意和美國展開這樣的競爭,但是必要的準備還是要做的,從軍事上看,海軍將會是下一階段著力發展的重點。
  • 美國海軍水下自航靶發展研究
    美國海軍十分重視水下自航靶裝備和技術的研製工作。美國海軍設有水下武器項目辦公室(PMS-404),該辦公室負責水下武器裝備的研發、製造、升級等相關工作,其中包括水下靶標的研製、採辦等工作。美海軍目前主要使用的水下自航靶的研製、採辦均由該辦公室負責。美國海軍是最早使用水下靶標模擬潛艇等目標進行反潛訓練及水中兵器測試的國家之一。從最早使用的退役潛艇到目前先進的水下自航靶,其發展共經歷幾個階段。
  • 未來機器人的研究方向
    3.精神分裂的機器人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和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名為「DISCERN」的神經網絡來告訴其機器人系統特定的事件。研究結果是,該系統表現出了類似精神分裂症的症狀,開始將自己代入那些事件當中:它甚至宣稱對一起恐怖主義爆炸事件負責。
  • 【專題研究】美國海軍FFG(X)護衛艦簡析
    與此同時,2010年前期由於經濟衰退、財政緊張,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頻繁削減國防預算,2013年3月更因政府赤字達到上限而啟動預算封存,嚴重衝擊了美國國防預算。因此,美國國防部從2013年起開始考慮降低LCS產量並提前停止這項造艦計劃,轉而以作戰能力更強的新型小型水面作戰艦艇來取代LCS。
  • 並聯機器人的應用及研究方向
    由於串聯機器人自身的限制,研究人員逐漸把研究方向轉向並聯機器人。和串聯機器人相比,並聯機器人有以下特點:  1. 並聯結構其末端件上同時由6根杆支撐,與串聯的懸臂梁相比剛度大,結構穩定。  2. 由於剛度大,並聯結構較串聯結構在相同的自重或體積下,有高的多的承載能力大。   3.
  • 研究新發現:冬季蘇北沿岸流的方向為逆風北向
    近期,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吳輝博士團隊研究發現,冬季西南黃海(也稱作蘇北水域)近岸的蘇北沿岸流方向為逆風北向,而不是傳統觀點認為的順風南下
  • 【專題研究】美國海軍DDG 51級驅逐艦概況及水動力優化
    據了解,2015財年美國海軍公布的30年造艦計劃(2015~2043財年)預計將共採購宙斯盾巡洋艦和驅逐艦80~97艘。除此之外,美國的盟軍例如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西班牙以及挪威等國家已服役、在建或計劃建造宙斯盾艦艇。
  • 彈簧成形模具現狀及發展方向研究
    張樹麗,王德成,程鵬,邵晨曦.彈簧成形模具現狀及發展方向研究[J].工具技術,2021,55(7):11-15.因此,研究彈簧生產製造的學者不多,其研究方向也大多集中在線材成形及回彈等方面;關於成形模具的研究較少,僅在少量文獻中被提及。針對目前對彈簧成形模具的研究還處於探索階段的現狀,通過文獻閱讀與實地調研的方式,對彈簧成形模具進行概述,分析其在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對其發展方向進行展望,為彈簧成形模具的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 石墨稀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首次實現了石墨稀在室溫條件下的自旋過濾
    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將一層石墨烯置於鎳層和鐵層之間,製造出了首個能在室溫條件下實現自旋過濾的薄膜結點設備,該研究成果將有助於下一代磁隨機存儲器
  • 美國海軍發展人工智慧的挑戰
    美國海軍信息戰中心(NIWC)「戰略評估和技術未來」部門主管Galdorisi上校表示,包括中俄在內的競爭對手正大幅提高在人工智慧以及機器學習領域的投資,相比之下美國海軍還沒有釐清自身的人工智慧發展思路。NIWC智能感知分部主管認為,人機編隊是未來應關注的一個重點領域。為了確保人工智慧能夠真正在商業部門和作戰領域發揮變革性的作用,美軍必須關注人類感知技術的發展。
  • 《美國海軍全球霸權體系之(西北海軍軍區設施與部隊)》專題研究概要
    (本公眾號重點研究對象:美軍、俄軍、日軍、印軍、臺軍、朝軍、韓軍、越軍、英軍、法軍、德軍,包括各軍種、兵種)    曹曉光聯繫微信號:caoxiaoguang_cool    曹曉光:1995年12月入伍(列兵),2002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慶通信學院專科畢業,2007年12月武漢海軍工程大學理學院碩士畢業,2018年11月技術九級轉業
  • 美國海軍報告:水分離器和空氣截止閥造成飛行員缺氧
    據美國海軍研究所網站6月15日報導,海軍發布的報告認為新一代制氧和艙壓系統太複雜,有「根本性的缺陷」。F-18戰機和T-45教練機的供氧故障問題並非只影響了美國海軍飛行員。美國空軍幾天前宣布,因缺氧故障而無限期停飛亞利桑那州盧克空軍基地內的F-35戰機,直至故障調查完成。
  • 《南海威脅:駐新加坡美國海軍及新加坡樟宜海軍基地》研究專題目錄(2021年12月)——曉光研究
    > 第7節-美國海軍設施司令部(NIC)以及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對樟宜海軍基地的使用與建設 第8節-美國海軍第七艦隊西太平洋後勤保障大隊司令(COMLOG WESTPAC,另稱美國海軍第七艦隊73特混部隊司令(CTF 73),駐新加坡三巴望海軍基地)——駐新加坡美軍最高司令和唯一將級軍官(1星海軍少將軍銜,O-7) 第9節-印度海軍對樟宜海軍基地的使用與訪問
  • 2020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重點)、軟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等擬立項公布
    2020年度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擬立項清單序號項  目  名  稱申報單位1對地觀測腦若干關鍵問題研究武漢大學2高中低軌衛星網絡精密測定軌關鍵技術研究武漢大學基於Q-marker的湖北特色道地藥材質控關鍵技術研究湖北省藥品監督檢驗研究院25痛覺信號傳導與藥物鎮痛機制研究中南民族大學26重塑代謝穩態在腫瘤預防及免疫治療中的作用及其機制武漢大學27外泌體來源非編碼RNA調控炎症微環境在肺慢性炎性損傷/癌轉化中的作用研究武漢大學
  • 美當初忽悠中國海軍走錯誤發展方向 如今卻來學中國
    50節,雷達反射截面比漁船還要小,這麼科幻的戰艦曾經被美國主流媒體稱為「下一代水面戰艦的開山之作」,甚至美國海軍學院發布的期刊曾直接稱「LCS+DDG1000將會來無影去無蹤的打擊任何對手,甚至可以到敵人家門口去進行反潛任務」。
  • 美海軍2018工作總結,重點抓好7件事情應對大國對抗
    美國海軍協會USNI發表一篇6000字長文,深度回顧了2018年美國海軍重點抓的7件事情:無人系統、重返北極、重建第二艦隊、動態部署、五代機,雙航母採購、核潛艇問題,以為都是瞄準對俄中大國對抗。全文如下:在過去的一年裡,美國國家安全界重點關注大國競爭的回歸,以及如何通過這種長期競爭需求來重新審視美國海軍每一個元素的改進提升,海軍將構成美國的「主要戰略工具,在全球範圍內全天候投射力量」,那麼以往的地緣戰略重點模式已經結束。
  • 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AFRL)——美國航空的百年神魂
    而美國空軍則在30年後才正式成立(USAF正式成立於1947年9月8日,之前為美國陸軍和海軍航空隊)。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的航空航天系統局(AFRL/RQ)是全球頂尖的航空航天技術研究機構,因而匯集了世界級的航空航天試驗、測試和研究設施,包括燃料研究設施,結構測試實驗室,壓縮機研究設施,火箭測試設施,超音速和亞音速風洞,飛行模擬實驗室和許多其他研究實驗室。
  • 參見美國海軍陸戰隊指揮參謀學院教學計劃!
    摘要:本文為灣灣國防大學海軍學院陸戰作戰組少校教官遊忠仁赴美海軍陸戰隊指揮與參謀學院的學習報告,文中揭示了詳細的學習課程列表及計劃,值得借鑑!本人於2018年7 月 9 日至美國維吉尼亞州匡提科基地(Virginia Quantico)參加美國海軍陸戰隊指揮參謀學院(U.S.
  • 【美國研究】楊松霖:美國智庫對「冰上絲綢之路」倡議的認知及啟示
    作者:楊松霖,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北極治理、中美關係。準確研判美國智庫對我國「冰上絲綢之路」倡議的認知,是分析美國對「冰上絲綢之路」倡議的輿論走向、戰略認知及應對策略至關重要的一環,也是研判美國對華北極政策的重要指標和參考變量。因此,對美國智庫關注「冰上絲綢之路」倡議的研究成果、關注重點進行追蹤分析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 劃重點!如何看懂歷史上的美國海軍飛機型號
    比如有的文章這樣記載:1955年6月27日,海航4師飛行員王崑等在東海上空擊落了1架臺灣空軍從美國海軍剛買的水上巡邏/救援飛機時,就將PB4Y「私掠者」寫成PB-4Y,還有的文章將美國海軍飛機P2V-7「海王星」寫成P-2V7。其實,這些都是因為不了解美國海軍變革,歷史上的飛機型號寫法與現在不同所致。